本文目录一览:
CP是什么?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嗑CP?
CP是英文Couple的缩写,特指存在恋爱关系的情侣。在一些粉丝文化中,人们非常喜爱影视剧或小说中的情侣,这种喜爱往往如同嗑药一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这就是“嗑CP”现象。
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嗑CP呢?这可能涉及到多个心理和社会因素。
首先,对爱情的渴望与满足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在现实中,很多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找到理想的伴侣,但他们依然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此时,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情感寄托在自己喜欢的“CP”上,通过想象他们的幸福,来满足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望。
其次,人们往往对那些能提供替代性满足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心理学中,这被弗洛伊德称为替代性满足。就像一些人喜欢看美食节目或吃虚拟食品(如数字甜点)一样,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吃甜品),但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享受这些来获得满足感。同样的,嗑CP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替代性满足,人们通过观察屏幕上或小说中的情侣互动来获得恋爱般的感受,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再者,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嗑CP提供了便利。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和即时反馈。与传统的恋爱模式相比,这种虚拟的、远程的社交方式可能使得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恋爱般的满足感。
不仅中国,其他国家也有类似嗑CP的现象。在英文中,嗑CP被称为"shipping",而嗑CP的人被称为"shipper"。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嗑CP的现象也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影视剧、漫画、小说等虚构作品中。
在韩国,嗑CP也非常流行,尤其是对于一些偶像团体和演员的粉丝而言。韩国的娱乐产业非常发达,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像团体和演员,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会引起很多粉丝的关注和讨论。
例如,有些男团和女团的粉丝会根据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表现,猜测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如果两个成员经常被拍到一起出现、互动频繁,或者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十分亲密,粉丝们就会认为他们是一对真实的情侣,从而进行各种讨论和猜测。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红”或“售票车CP”,即指代两人非常般配、令人忍不住想将他们凑成一对。
另外,在日本动漫文化中,也有一种被称为“同人文化”的现象。同人文化指的是对原作进行二次创作、改编等,以新的形式展现给其他读者。在同人文化中,原作中的角色往往会被重新设定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是根据读者的喜好和想象而来的。这些二次创作的作品往往会被称为“同人作品”,而在同人文化中,嗑CP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嗑CP能带给人短暂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亲密关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付出努力去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这包括有效的沟通、理解和尊重等。因此,尽管嗑CP是一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的表现,但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
为什么有的CP很甜很真,而有的人就是没有CP感?什么样的CP
为什么有的CP很甜很真,而有的人就是没有CP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关于甜蜜、真实和令人震惊的CP故事。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刺激的故事,可能会让你重新思考CP的定义。
第一章:一对不寻常的CP
故事的主人公是艾薇和马克。他们的CP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那种让人羡慕的类型。艾薇是一名顶尖的神经科学家,聪明、坚强,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马克则是一名街头艺人,他以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城市的街头谋生,生活过得自由而潇洒。
他们的CP关系一开始似乎不合常规,但正是这种不同让他们相互吸引。艾薇欣赏马克的自由精神和音乐才华,而马克则深深着迷于艾薇的聪明和坚韧。他们的关系充满了火花,每一天都充满了甜蜜和真实。
第二章:CP的共同之处
为什么这对看似不合常规的CP能够如此甜蜜和真实呢?或许答案在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背景迥然不同,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这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共同之处一:音乐
艾薇虽然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但她对音乐有着深厚的热爱。她经常在马克的街头演出中弹奏小提琴,这成为了他们之间特殊的联系。音乐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刻。
共同之处二:勇敢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街头表演中,艾薇和马克都是勇敢的人。他们愿意冒险,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勇敢的精神让他们互相倾慕。
共同之处三:互相启发
艾薇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启发了马克的音乐创作,而马克的创意和自由精神也启发了艾薇。他们之间的互相启发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第三章:CP的挑战和震惊
然而,这个故事并不是完美的童话。就像每对CP一样,他们也面临着挑战。艾薇的科研项目需要她常年在实验室工作,而马克的音乐事业也需要不断的旅行和表演。长期分隔两地的生活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正当他们试图克服这些困难时,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故。艾薇在实验室中遭遇了一次爆炸事故,导致她的手部受伤,小提琴手的梦想彻底破灭。这一事件使他们的关系陷入了困境。
第四章:CP的真正考验
在面临巨大的挫折和失望之后,艾薇和马克的关系真正被考验。他们需要重新思考他们的未来,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支持彼此。这一次,他们不再只是享受甜蜜的时光,而是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们决定合作,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结合艾薇的科学知识和马克的音乐才华。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更强大的CP,共同克服了困难。
结论:CP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有的CP很甜很真,而有的人就是没有CP感?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是,一个甜蜜和真实的CP关系并不一定需要完美的背景和共同的兴趣爱好。
艾薇和马克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CP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和共同克服挑战的基础之上。他们的关系不仅甜蜜,还充满了坚韧和勇气。
所以,或许CP的真正含义是,无论生活如何,你都可以找到一个与你互相支持、互相启发的人,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甜蜜和真实。这才是CP的真正魅力所在。
网络流行语缩写大全YYDS/XSWL/NBCS,踢走你社交中绊脚石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连一些感叹语句都变成了简短缩写的形式,在日常手机冲浪的浪潮中,如果你还不了解一些网络流行的“黑话”,那你就真的成了被拍在海滩上的前浪了。
试想,如果在大家沟通过程中,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而你一脸黑人问号脸,好似断网很久的样子,那多尴尬啊!小心别让这些网络用语成为你社交中的绊脚石!
网络流行语是由汉字缩写、拼音缩写、粤语、英语、日语缩写,高难度的拼音和英文字母混搭缩写等等各种元素组合而成,表达特定的含义。
总结了一些频繁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缩写,帮大家复习一下,掌握了这些社交网络流行语,你也就成了时尚弄潮儿,站在网络冲浪第一线。
网络流行语缩写大全1)躺平
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
佛系地工作生活,不追求高薪职业,不追求买房买车,不追求结婚生子,也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2)内卷
内卷即“向内演化”,是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
也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多用来形容高校或职场里的“非自愿”竞争。
3)民不聊生
现代人因生活压力过大没有生孩子的意愿,连聊一聊生孩子这件事都不愿意。
4)天菜
天菜指让说话者特别喜欢的人,理想型,
即“Ta是我的菜”的语气加强版,通常是用来强调某人的外表或者性格非常惹人喜爱,令人产生好感。
5)爷青回
爷的青春回来了。形容与青春久别重逢的喜悦。
用来表达人在经过长久的变化后,面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喜悦之情。
6)凡尔赛
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
指的是说话方式先抑后扬,自说自话,明贬暗褒,假装很苦恼,很不开心的样子,却暗暗的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B。深谙凡尔赛文学的人,被称为“凡尔赛人”。
7)什么是快乐星球?
泛指简单/沙雕的快乐。
该梗出自少儿科幻电视剧《快乐星球5》,男一号马嘉祺唱的土味魔性rap。
8)绝绝子
有2层意思,可以根据不同语气可以判断是嘲讽或者是赞美。
9)夺笋啊
“夺笋啊”其实是“多损啊”的音译。
10)鸡娃
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11)干饭人
一种豪迈的吃饭方式,对待美食的热情,可以形容这个人能吃,喜欢吃。
另一种含义是除了吃饭啥也不会,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
12)运费过敏
指网购的时候一看到有运费的商品就会浑身不舒服,像得了过敏症一样,从而产生抗拒心理;东西贵了我会纠结买不买,你收我邮费我就直接不买!
13)yyds——永远滴神
这个梗是“永远滴神”的拼音缩写,字面意思是“永远滴神”,用来表达某样东西或某个人很优秀,像神一般令人惊叹;现在“yyds”逐渐演变成粉丝们在弹幕中吹捧各种事物的固定格式。
14) awsl——啊我死了
是“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一般用来形容对看到可爱之物时的激动心情。
15) nbcs——没人在乎
是英文单词“nobody cares”的缩写。
16)xswl——笑死我了
是汉语“笑死我了”的拼音缩写。
17)nsdd——你说得对
是汉语“你说得对”的拼音缩写。
18) ssfd——瑟瑟发抖
也是汉语拼音“瑟瑟发抖”的拼音缩写,用来形容感到害怕,惹不起。
19)zqsg——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首字母缩写。其含义为认真了、走心了的意思。是如今的饭圈常用语。
20) kswl ——磕死我了
“嗑死我了”首字缩写,嗑cp的意思,用来形容非常喜欢自己支持的荧屏或小说中的情侣。
21) u1s1——有一说一
U1S1是数字和字母谐音混合的缩写,即实话实说,按道理讲的意思,常作为开头使用,就事论事。
22)yjgj——有句说句
是“有句说句”的意思,跟“有一说一”类似;
23)skr——si ge
拟声词,发音 si ge,例如比如“热skr(死个)人了”、“你真skr(是个)小机灵鬼
24) dssq——大势所趋
dssq用于讽刺一些制作目的就是为了跟风玩梗,博取眼球的作品。
25) ssmy ——盛世美颜
“盛世美颜”的拼音首字母缩写,饭圈用语,赞美自己喜欢的明星颜值高。
26) wlsw——外来生物
饭圈用语,指不懂自己饭圈事的人
27)bhys——不好意思
28)9494——就是就是
数字汉字同音延伸出来的
29)dbq——对不起
比sorry还要简单的dbq,好玩
30)bdjw——不懂就问
“不懂就问”是微博、论坛等平台中常见的提问用语,指“我不懂这个梗,请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
31)跌妈不认
“跌到妈都不认识了”的缩写,形容自己买的股票基金与日剧跌的现状。
你学到了吗?最全的新旧网络词汇对比,你听过几个?
网络流行语背后,藏了年轻人的哪些“小心思”?
流行语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也是特定群体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记忆。埋“梗”的冷幽默、天书般的缩略语、庸俗的丧文化、直白的土味情话、精致的糊弄学……当下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数字生活的映射,也是代际交流的语言屏障和文化“围墙”。作为一种日常语言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背后潜藏着哪些年轻人的“小心思”,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一起了解。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多元话语风格
青少年思维活跃、从容自信、特立独行,他们是社交媒体最忠实的使用者,也是网络游戏、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的最大用户群。互联网是个性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空间,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求新、求变、求简、求快的特征。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语境、修辞等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话语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埋“梗”的冷幽默。“梗”是故事、笑点、冷幽默。有的流行语起源于某位(类)青少年的人生故事,网友们从其故事中找出幽默的语句,然后将其凝练成网络流行语。当该网络流行语传播开后,流行语的“所指”会发生迁移;如果读者或听众不清楚其中的“梗”,那么就体会不到流行语中的智慧和情趣。比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很多调皮的孩子“宅”在家中上网课,他们智商超群、屡出奇招,为了逃避管束与父母斗智斗勇。神兽原本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但在父母眼中,宅家的孩子们恰似“神兽”。如果不了解“疫情”“网课”的背景,网民同样读不懂“神兽”流行语背后的深刻内涵。还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打工人”“尾款人”等流行语,其中都隐藏着流行之初的各种各样的“梗”。
二是天书般的缩略语。网络交流是一种“类人际交流”,网友之间虽然使用的是文字符号、表情符号,但能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体验。日常线下交流是互动的、有效的、私密的口语交流,网络社群中的交流是文字的、符号化的、半公开化的交流,网络社交需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需要规避公共管理规则,因此缩略语成为青少年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如永远滴神(yyds)、盛世美颜(ssmy)、真情实感(zqsg)、有一说一(uysy)、对不起(dbq)、C位等。缩略语输入迅速,但对社群之外的人来说,它们是天书般的神秘符号。在一些时事新闻、热点舆情的讨论中,只要升温的词汇成为敏感词,这个敏感词就可能“被缩略语”。敏感词的缩略语并非只是逃避删帖,它还创造了青年亚文化的协商风格,使网络流行语以妥协的方式在数字空间内传播。
三是庸俗的丧文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学习、交往中的逆境和不顺,此时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沮丧、悲观,甚至颓废、绝望的情绪,“丧文化”就是青少年社会心态在网络空间的折射。有的“丧文化”流行语体现出青少年的边缘心态,如“屌丝”“废柴”“生活太难,是我不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有的体现出青少年对生存现状的焦虑,如“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等;有的体现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如“葛优躺”“佛系”“躺平”等。“丧文化”体现了青少年自嘲的精神。
四是直白的土味情话。土味情话“是一种以简短直接、幽默新奇的手法向心仪对象传达情感诉求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地对语言常规表达的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土味”是落后的、过时的、廉价的、不合潮流的乡土气息,青少年心中的“数字土味”则是“合潮流的逆转”,是大胆的、直白的、难为情的直抒胸臆。如“何以解忧,唯有抱抱……抱你”“你是哪里人?——杭州人。——不,你是我的心上人。”“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那为什么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五是精致的糊弄学。互联网推动社会关系的网络化,网络成为整个社会联系的纽带,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见面时无话可说,网络上无话不说。”数字交往放大了青少年的社交圈,他们依据不同的“兴趣”组成多元的、多重的社群。网络社群是兴趣的社群、话语的社群,话语是网络社群的“社会资本”,成员的发言和表态就是为社群贡献资本。社会资本雄厚的社群最活跃也最有价值,因此,网络社群总是鼓励网民积极发言、敢于表态。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的发言和表态总是有所顾忌,因此敷衍、搪塞、圆场就成了糊弄的手段。起源于豆瓣小组的“糊弄学”,是青少年抗拒社交恐惧的良药,它以规范的、经济的“糊弄语”,回避表态、推掉邀约、拒绝苛求。豆瓣小组“糊弄学”总结出一个万能的“糊弄”句式,它的基本结构是“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感叹词”,其中感叹词有:晕,我天,啊这,不会吧,我的妈,哎,真是等。糊弄学是青少年数字生活智慧的产物,是“弄弄子们”在人情社会进行的自我保护,糊弄学既照顾了交往对象的尊严和体面,也给自己留下了放松和回旋的空间。
语言铠甲与日常交往中的代际鸿沟
在传统文化和成人文化的记忆中,青少年是被教育、被规训、被引导的对象。人们最经典的童年印象是:坐在星空下、谷堆旁,听长辈们讲过去的故事。数字技术颠覆了人类文化启蒙的环境,青少年成为数字空间的“原住民”,他们自己创造了童年的数字记忆,甚至在屏幕前教长辈们上网。“趣味相投”的青少年组成网络社群,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的社会“纹身”,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坚硬“铠甲”。当主流社会、成人世界不了解这些流行语时,代际交往之间就会出现巨大的交往鸿沟,这种鸿沟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体现在心理上、精神上。
语言鸿沟是浅表性鸿沟。网络语言带有很多“梗”,如果无法理解这些“梗”,成年人很难真正与青少年交流。笔者2020年曾组织过一次新闻传播读书会,其中一个板块叫“媒园聊斋”,要求学生谈一谈最新的新闻传播现象。有学生发来“凡尔赛文学”的选题,听着学生评述网络中流行的“低调的炫耀”时,笔者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巨大的语言障碍和交往鸿沟。当二次元、凡尔赛、UP主等流行词汇进入日常交流时,疏于上网和学习的成年人会在年轻人面前显得茫然。
心理鸿沟是中层鸿沟。日常语言是社会心理的外部表达,语言鸿沟的下一层次就是心理鸿沟。成人世界掌握了主要的社会资源,主导着社会发展方向,习惯于用“过来人”的口吻,对青少年实施话语霸权。当代社会是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世界既五彩缤纷又错综复杂;青少年处于事业发展的起始阶段,他们需要扮演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快节奏所带来的社会风险。青少年缺乏应对压力和风险的经验和资本,当他们无法纾解升学、就业、情感等社会压力时,心理上就会产生疲惫、无助、厌倦、委屈、迷茫等感觉。“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思维在幕后工作,但其结果却时不时显示在屏幕上。”心理压力最直接的反映是语言,网络流行语正是青少年心理压力在语言屏幕上的不时显现。屌丝、废柴、佛系、躺平等流行语出现在不同年份的不同语境,但它们反映出的青少年社会心理是相似的。成人世界需要理解青少年的边缘困境、社会焦虑和成功渴望,看到吐槽、恶搞、反讽、自嘲等背后不甘平庸的心,这样才能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理世界。
精神鸿沟是深层鸿沟。人是社会情境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情境,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质。“90后”“00后”的青少年成长在开放的数字环境中,他们深谙网络游戏、社交聊天、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等网络服务,是当代数字生活最主要的体验者、创造者。青少年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想境界变得更加独立、开放、新潮,他们渴望自由、向往乌托邦,对严肃、僵化、保守、说教有着天然的抵触;他们对“内卷”的调侃、对“996”的讨伐,体现的是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情绪。日常交流语言能够“用软弱的人性掩盖严酷和残忍”的现实关系。“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一个人快活,二个人生活,三个人就是你死我活”“表面都是心连心,背后都是玩脑筋”,这些看似诙谐幽默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隐藏着青少年对现实的尖锐批判。当代青少年亚文化的合理成分,最终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文化的有机元素。
青少年网络社交具有更强的圈层性、独特性,他们“一言不合”就可能将成年人“拉黑”。只有走近他们,才能融入他们。成年人正在努力地破译数字交往密码,期望通过话语共振引导青少年亚文化。父母接受“文化反哺”,化解家庭冲突;老师借助网络资源,活跃教学氛围;政府部门使用网络语言,赢得民意支持。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是文化系统的两个部分,当社交坚壳被软化、文化挡板被拆除,代际之间的交往鸿沟自然会被跨越。
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脱落、转世与净化
流行语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是最鲜活有效的日常交际工具,也是特定群体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记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无限活力,流行语也一茬接一茬地出现,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青少年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们思想解放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流行语是他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重要方式。霹雳舞、喇叭裤、卡拉OK、侃大山、原装爷(童身男子)、小蜜等,都曾是时尚青年语言特征的标志;潇洒走一回、我想有个家、爱你没商量、过把瘾就死等更是那个时代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缩影。
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比前辈们更乐观向上、特立独行,他们愿意以更轻松、更时尚、更幽默的方式看待世界。日常交流语言本身就直观形象,网络的超文本、群集化的阅读体验,更加激发了青少年的语言创造天赋。青少年网络流行语大多诙谐幽默,这些幽默富含深意且带有人情味。像“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蓝瘦香菇”之类流行语,不是青少年刻意地打哑谜、制造语言障碍,而是在特殊的网络环境、时代语境下的一种即兴创造。日常生活交流包括很多炫耀、粗俗的话语,但“粗俗不是源于姿态和用词的大众特征,而是源于中产阶级侵吞的和得到的那种日常生活:一种涉及钱、衣服、行为和欲望的‘现实主义’”。粗俗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也是一种道德和审美标准。今天流行的“凡尔赛文学”,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然它也需要主流文化去感染和引导。
日常交流语言是群众的生活语言,它与规范的书面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历来的俚语、俗语、流行语,均有不同程度的陈词滥调、低俗媚俗,但它们却体现出下里巴人的生活智慧,帮助饮食男女有效地完成了日常交流任务。青少年网络流行语不是一种新的语言,它没有改变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则,只是对词汇的位置、概念的所指进行了创造性使用。“尽管巨大的技术进步环绕着日常生活,渗透到了日常生活里,尽管各种压力不计其数,但是,实际情形的变化却是非常缓慢的。”网络流行语是青少年在数字交往情境下的创造,它是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日常交流、交往的语言,具有娱乐化、碎片化、情绪化的特征,但却帮助青少年生动有趣地实现了社会交往的任务。网络流行语背后潜藏的生活寓意,是每一代青少年都会碰到的“成长烦恼”,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下被每一代青少年换了不同的语言“马甲”。今天,大量网络流行语被青少年创造出来,但它们很多在时光隧道中自行脱落,部分流行语被重新包装,少数流行语也会进入主流文化系统,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规范用语。如“给力”“吐槽”“逆行者”“直播带货”等,已经“破圈”成为普遍接受的公共语言,它们完成了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型的过程,丰富和推动了社会语言的发展和进化。
部分批评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夸饰浮泛的语言表达,标新立异的组词造句,虽带有自嘲和反讽之意,但并未输出正确的、严肃的价值观念”。网络流行语更多是一种日常社交语言,它接近于现实中的人际交流语言,因此无法用规范语言和正统价值去简单衡量。当然,青少年网络流行语会有低俗和越轨之处,有的流行语会挑起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对立,破坏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共识。关于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建议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大部分用理性语言引导,一部分用道德手段约束,少量用法律手段制止。首先,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提供理性讨论的话语样板。社会要打破信息茧房,降低话语风险,鼓励理性发言。其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通过群众监督抵制庸俗话语。网络流行语确实有炫富攀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内容,CP粉(由“couple”引申而来)错把明星当“情侣”,常在饭圈中制造流行语大战。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失范并非是语言问题,而是语言背后的社会问题。道德可以规范语言行为,但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当社会问题化解了,道德的约束力自然会提升。最后,发挥司法的规范作用,清除越界的网络流行语。少数网络流行语背离了交往原则,越过了伦理和法律的边界,成为一种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有的流行语背后有资本和权力的推手,它们极容易带偏青少年的价值观。对触及法律的网络流行语,要严格依法进行规范,通过执法宣传法理,切忌简单棒喝、粗暴删帖。
网络空间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数字空间,它是线上线下融合、传统和现代调和的产物。青少年网络流行语是当代社会情境的产物,是青少年数字生活和数字交往的客观反映,也是青少年亚文化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网络流行语背后潜藏的是一代人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他们打破旧规则、创造新秩序,为语言增添了趣味审美和批判精神。对于网络流行语中的负面效应,社会应该客观对待、理性引导,防止青少年逃避公共责任、进入饭圈世界。作为一种日常语言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自身会在社会交往中迭代,大多数流行语会脱落、转世,少部分会进入主流文化的话语系统,成为人类生活交往的常用词汇。
原标题 |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
作者 |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骆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