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有讲究,不弄明白就会无端怄气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中国是礼仪之邦,推崇礼尚往来。查百度“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多用于人际关系;也用于比喻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怎样的行为回报。这个注解很精准,它道出了礼尚往来中的讲究,你不懂或没有弄明白,就会无端怄气,自生烦恼。
首先是“相互往来”。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再好的关系,长期不来往,就没有必要往来了。比如离开原单位多年或退休多年,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就没有必要去惊动那些老同事了。假如你真的请人家,结果来者寥寥无几,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吗?
其次是“人际关系”。礼尚往来讲究关系亲密或疏远。具体说这里有一个送礼标准问题。一般说来,送大了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送小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送多大的礼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状况、感情程度来确定,既不打肿脸充胖子,尤其不藏着掖着。
三是“回礼对等”。这里说的“礼”不是礼仪而是礼金。除了父母之礼,其他人的礼,同学、同事、朋友、亲戚,哪怕是亲兄弟姐妹,所有的礼都是要回的,人家送多少,你回礼时要考虑对等或略有增值。且一码归一码。比如你的好友年初嫁女儿,年中丧父亲,来年又添外孙,你送了三次礼。今年你儿子结婚,千万不要指望人家一次性“三合一”回礼,她只会回一份礼。有人认为自己吃亏了,这不是自添烦恼吗?
春节的时候送桃花表示什么?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其中,送桃花是春节时期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习俗。那么,春节送桃花究竟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实际上,春节送桃花这一习俗,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崔护的年轻诗人,在某年春季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相识相恋,但随后崔护因故离家,自此与少女失去联系。次年春季,崔护再度回到少女的家乡,却发现原来少女已经因相思成疾离世。崔护悲痛欲绝,将少女葬在了一片桃花树下,并写诗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从此,桃花成为了爱情的象征,春节送桃花的习俗也逐渐流传开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它代表着生机、希望和美好,同时也象征着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幸福。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赠桃花,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桃花朵朵开,同时也祝愿对方的爱情和婚姻幸福美满。
时至今日,送桃花的习俗依然在一些地区流传着。在春节期间,年轻的男女们会互赠桃花,表达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此外,送桃花的行为还可以拉近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关于春节送桃花的习俗,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加深理解,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描写桃花与爱情的关系的?送桃花的习俗在其他文化中是否也存在?桃花在现代语境下还有什么其他的象征意义?
总之,春节送桃花的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送上一朵桃花,让爱情和幸福如花儿般绽放。
中秋节前,部分退休人员可享受养老金重算补发和过节费吗?有多少
中秋节前,部分退休人员可享受养老金重算补发和过节费吗?有多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其中,关于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一直备受关注。而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许多人都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养老金和过节费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我国政府就已经宣布了相关政策:对于2021年1月1日后领取基础养老金并满足相关条件的退休人员,其基础养老金将进行统一调整,并按规定予以补发。同时,在2021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传统文化及重大公共活动期间(以下简称“过节日”),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过节费。
具体来说,“退役士兵优先安置对象”、“军队转业干部”、“烈属抚恤供养对象”等特殊群体均可享受此项政策。此外,对于普通民众,则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够申领:
第一条是“参保时间”。只有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连续缴纳满15年(含)以上,并在停止缴费前至少连续缴纳满5年(含)以上;同时,在其中任何一个月份内曾经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正常缴纳个人账户余额达到当地最低标准;或者因单位解散等原因停止缴费后未到达法定领取年龄但已有15年及以上累计缴费记录且从未领取过任何城镇职工/居民社会保险待遇即可。
第二条则是“待遇档次”。根据2018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试行方案》,普通参保人员按照所在地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待遇档次。例如,在北京市海淀区,则为每月876元。
总之,针对目前正在领取基础养老金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特殊群体以及普通群体,他们均可以享受到此项政策带来的实惠。根据有关部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17日全国范围内共计拨付各类新增添福利资金约450亿元左右, 其中包括了这些特殊群体和普通民众所获得的资助款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策制定者始终致力于确保所有符合条件而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家庭都能够获得相应资助款项,但由于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并非所有申请都能够顺利通过审批程序。此外,在具体操作方面也可能存在某些问题或误解导致资助金额偏低或无法申请成功等情况出现。
因此,在向政府提交申请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有关文件,并咨询专业机构或权威部门以获取更详尽和准确信息。只有真正理解了政策内容并正确操作才能确保自己不失去应得福利待遇。
总结起来,“重算补发+过节费”的措施为广大退休人员送上暖心礼物,增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与幸福感觉的认知度与信心感;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服务水平与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中秋节我送父母1000,送伯父400,年年如此
我们家里有个习惯,过时过节的时候,不但要给自己的父母送钱,也要给叔叔伯伯送钱。
一年三个农历节日,端午,中秋,春节,我们姐妹在给父母钱的同时,也给伯父伯母送钱。
我一般端午、中秋,给父母1000块,春节给4000,我的母亲每次都推来推去,不肯收。
母亲总是说:“我有钱用,你们不用给这么多,拿200块钱意思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我说:“那怎么好意思呢?我们已经给的够少了,人家还有给好几千的呢。”
母亲说:“我们不要比人家,我真的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就是了。”然后母亲就推搡着不肯收,每次都要推来推去,费好大的劲,她才会收。
从我结婚开始,三个节日,每个节日都给伯父伯母送节,以前工资低的时候送100块,后来送200块,再后来我每个节日给伯父伯母送400块钱,一年1200块。
同样,他们也是推来推去的,不肯收,说不用年年送,也是要费一番劲,他们才肯收。
伯父是我爷爷奶奶的大儿子,我爷爷奶奶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生存下来的,只有我的伯父,我父亲,还有我的姑姑三个。
姑姑去年因病去了,现在就剩下了我伯父和我父亲两兄弟了,我父亲今年83岁,伯父90岁,两兄弟坐在一起,耄耋之年的兄弟,格外珍惜彼此。
伯父去年刚做90大寿,伯母也87岁了,他们两老生活在农村老家,一同生活在老家的,还有我的堂兄,不过他们是分开来住的。
伯父伯母子女比较多,有三儿四女,一个在外地打工,一个在本地工作,其他的基本上都在农村生活。
其实伯父原本是有工作的,只因三年困难时期伯母在家里撑不起来,爷爷就把伯父从单位上叫回来了。从此以后,伯父这个拿工资的人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农民了。
伯父当时的工作单位是江西共大,他人比较调皮,能力也挺强,在单位上还比较受领导重视的。
我的爸爸和姑姑去江西共大读书,就是我伯父一手操办的。爷爷把伯父叫回家以后,我爸爸继续在共大读书,毕业后,分配工作在水利部门。
如今我爸爸的退休工资有4000多,而我伯父只有100多的农保,当初被我爷爷叫回家,让我伯父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若是不被叫回家,他也应该是妥妥的一个退休职工,也是妥妥地拿着退休金的人,真可谓是时也,运也,命也。
伯父的儿女,也就是我的堂兄,堂姐,堂弟,堂妹们,也是相当的孝顺,会经常回去看望伯父伯母,给伯父伯母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给伯父伯母购买生活用品,买吃的,喝的。
我们姐妹给伯父伯母送年送节,我的堂兄堂姐堂弟堂妹们也同样给我父母送年送节,我们两家就这样互相送节。
由于堂姐堂兄堂弟堂妹的生活条件要稍差一点,所以他们送的金额稍微少一点,一个堂妹过得比较苦,失了老公,我母亲就不收她的钱。
过年的时候,我母亲就把他们拿来的钱,包成红包赏给他们的孙子孙女,我的堂姐堂兄堂弟他们都生了孙子孙女。
小时候我们家和伯父家是住在一间屋子里。我们姐妹和堂姐堂兄堂弟堂妹一块儿长大,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我们之间虽然是堂兄妹,但是跟亲兄妹没有什么区别,谁家有困难,其他的兄弟姐妹都会帮忙。堂兄堂姐堂弟在乡下盖楼房,娶儿媳妇,我们都会慷慨解囊。
所以,我们对待伯父伯母,他们对待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尊敬和亲热的,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只是觉得遗憾的是,我们的下一代,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很大,很少有机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淡薄,比起我们之间来,要相差十万八千里。
伯父已经是90岁的高龄老人了,我们给他送年、送节也是送一年少一年了,他能吃到我们的东西也是没几年了,在他们有生之年,我们不但要去送三个时节,平时也得多多去看望他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祝愿伯父伯母,也祝愿我的老爸老妈,同时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中秋,国庆快乐,身体健康!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父母有钱中秋还要不要送礼?你们一般送父母都送多少?叔叔伯伯要送吗?送多少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