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同样是春节,南方和北方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春节,标志着除旧纳新,万物复苏,人们在家的召唤下,阖家团聚,互诉亲情。中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各地不同的民俗,晕染出春节的别样气氛。
南方的小伙伴想去北方体验一下过节的年味,北方的小鲜肉想到南方尝试一下迎春的乐趣,那么南方和北方过年到底有什么不同的习俗呢?
腊月二十三 or 腊月二十四
在年俗中,小年是不可或缺的。民间在小年要扫尘和祭灶。“尘”与“陈”同音,有着除旧布新、驱邪纳福的寓意。人们洗碗刷锅、换洗被褥、疏通沟渠,以干净整洁的面貌迎接新年。除此以外,灶神文化根植于年俗之中,这位基层大神不仅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还能够考察民情、惩恶降福。人们期望用祭灶的方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晋代名人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明确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说明小年应该是腊月二十四。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诗》中有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进一步证明小年定为腊月二十四,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
现实中,南方和北方的小年相差一天,这与一向节俭的雍正皇帝有关。当时,腊月二十三宫廷在坤宁宫举办祭天大典,雍正为节省开支,下令当天将祭天和祭灶的仪式一起进行。民间逐步形成了“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小年的日期各有不同,皇家提前腊月二十三,民间沿袭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延期腊月二十五。而北方民间纷纷效仿皇家,造成北方的小年比南方提前一天。
咸党 or 甜党
有这样一道送命题,元宵节来一碗咸元宵还是甜元宵呢?从答案上基本就能分辨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元宵节源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春节、中秋节并称古代民间三大传统节日。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民俗。
在做法上,元宵和汤圆明显不同。汤圆是手工包出来,元宵是利用馅料的粘性“滚”出来的,寓意着团圆吉利、和睦美满。元宵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甜的有豆沙、枣泥、芝麻等,咸的有鲜肉、虾米、韭菜等。
品味的不同,衍生出甜党和咸党。甜党力挺芝麻馅元宵作为“人气担当”,咸党强调鲜肉馅元宵成为“当红王道”。小伙伴们普遍认为甜党代表的是南方,咸党代表的是北方。其实,不但是元宵,粽子和月饼也存在着咸甜之争。
“南甜北咸”和中国的人文历史有着一定的关系。南方春夏闷热,冬季湿冷,人们从糖分汲取热量,维持体温,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而南方雨水多,光照足,为甘蔗等糖类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糖就是一种奢侈品。永嘉南渡和宋室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制糖工人和技艺,促进了糖的生产和普及。在技术、物质和环境的共同酝酿下,南方人养成了喜食甜食的习惯。如今,南甜北咸的界限日益模糊,体现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优越。
鞭炮 or 利市
南方派利市(注:粤语口语音又作励事,俗写作利是、利事),北方放鞭炮,表达着对新春的共同祝愿。利市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意为本少利大。元代《俗谚考》载:“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从中可以看出,利市由个人逐利向群体讨喜的转变。《易杂注》解释:“营商利市,营达利事。”利市契合了商人希望诸事顺利的心理,盛行于南方,尤其是粤闽沿海地区,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年俗之一。
南北朝古籍《荆楚岁时记》有民间放“爆竿”的年俗。当时,人们逐节焚烧一根很长的竹竿,竹节遇热炸裂,发出巨响,以此祝福新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火药发明后,民间在竹节中放置火药,逢年燃放。在北宋,卷纸代替了竹节,鞭炮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放鞭炮,是北方过年的一大特色,鞭炮声声,好运连连。
利是和鞭炮显现出重商和重农之间的差异。北方屡经战乱,大量人口迁居南方。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南方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受此影响,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偏离的现象。南宋以后,“两浙之富,国之所恃”,南方的经济一枝独秀。北方依旧保持很高的政治地位,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如今,利市北上,鞭炮南下,互有交集,营造出浓郁的新年气氛。
饺子 or 鲜鱼
除夕夜,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传统年俗之一。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饭,各种寓意吉祥的菜式必不可少。这时南方和北方的民俗再次出现了差异。自东晋始,南方过年注重吃鱼,宋朝以后蔚然成风。这里有很多讲究。“鱼”和“余”同音,包含着年年有鱼(余)的祝愿,有头有尾,代表着好运从年初持续到岁尾。此外,汉朝多用鱼形饰作大门环扣,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所以,过年吃鱼餐时图吉利,餐后能驱凶,一举两得。在古代,鱼的摆放也不容忽视,鱼头朝着长辈,凸显尊贵地位。鱼肚对准文人,赞扬腹有文思。鱼背针对武将,夸耀铁脊威武。现在,很多地方依旧保持着这种传统。
饺子由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深受民间喜爱,是春节的特色美食。北宋汴梁时常有“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等特色饺子供应。《酌中志》详细记叙了明代宫廷吃饺子、贺新年的情形,“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清朝时,过年吃饺子已普及到民间,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形如元宝,又有“招财进宝”的涵义,这一习俗保留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方湖泊水系众多,鱼类资源丰富,逢年过节、家宴聚餐吃鱼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北方受传统文化影响,对饺子情有独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可见饺子的影响力之深。
南北方年俗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由双方所处的政治经济活动、人文风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历史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资料:《清嘉录》、《苏东坡全集》、《东京梦华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计白当黑
来源:历史学堂君
元宵佳节话汤圆
小时候,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最开心的是跟着大人们去看花灯。看完花灯回家,吃上奶奶烧好的桂花甜汤圆,香香甜甜的滋味,美好的回忆,至今仍难以忘却。
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就已定为节日。古代有许多叫法,最初称正月半、月望,隋朝称元夕、元夜,唐朝初期称为上元节,宋朝以后称灯夕,到了清朝称灯节。元宵节自古热闹非凡,夜间燃灯,精巧、多彩的花灯,蔚为壮观,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推向高潮。除了观花灯,元宵节自古还有吃汤圆习俗。
汤圆,杭州人又称“汤团”,古代最早叫“浮圆子”,后叫“汤团”或“汤圆”,是因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吉祥寓意;汤圆之所以称“元宵”,是因正月为元月,“宵”有“夜晚”之意,正月十五夜晚是月圆之夜,有吃汤圆赏月习俗,所以,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
杭州人自古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民间有习俗,正月十三上灯日要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日要吃年糕。因此,留下了一句谚语,“上灯圆儿落灯糕,正月十五闹元宵”。
一
先来说说汤圆的由来。
据明末张岱《夜航船》中有“周公作汤团”记载,是西周时期周礼制定者周公所发明,但当时吃的“汤团”与现在汤圆并非相同。
据文献记载,与现代汤圆相似面食出现在西晋,当时叫作“牢丸”,在西晋束晳《饼赋》中称,“牢丸”是“四时从用,无所不宜”的食品。“牢丸”之名,与古代祭祀礼仪有关,古时祭礼把牛、羊、豕三牲称之为“牢”,所以“牢丸”是用猪牛羊肉作为馅料、搓成丸子状的圆形面粉食品,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中曾记载牢丸食用方式是可蒸、可煮,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牢丸》认为:“牢丸之为物,必是汤团。”宋代苏轼《游博罗香积寺》中也曾提到“牢丸”。
唐宋时期,有一种与汤圆相似的面食,称之为“油锤”,又叫“糖塠”“焦塠”,用糯米做面团,以豆沙为馅,煮熟后放入水中冷却,再油炸,做成后,口感软糯,不粘牙,外酥里嫩,甘甜香浓,因其形状似纺锤,故称油锤。宋代《太平广记》中有油锤制作记载,是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沸水和面团,搓成小圆球,入锅油炸制成;唐代宫廷食品中有“碌堆”,应是“油锤”的精致版。“油锤”,早在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在唐代是北方人过元宵节时的主食。
宋代,元宵节吃汤圆习俗开始流行,当时汤圆最初称“圆(元)子”,后出现“汤团”“沙团”“浮圆”等多种叫法。圆子,是宋代元宵佳节人们必吃的美食,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宋代圆子种类繁多,有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等;其中,用黑芝麻、猪油、白糖作馅,以糯米粉搓成的“乳糖圆子”与如今宁波麻心汤圆最为相似。据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武林旧事》记载,汤圆是宋朝元宵节的主角,最为有名的是乳糖圆子,其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有香、甜、鲜、滑、糯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其汤汁做法考究,多用桂花糖蜜渍,或加牛乳作为汤底。
汤圆作为美食,自然受宋代文人喜爱,宋代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曰:“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的“珠”就是汤圆。南宋女词人朱淑真也写过一首《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认为清甜软糯的圆子,味道胜过鸡肉和蟹肉。
明朝,“元宵”称呼被广泛接受,当时汤圆制法,据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 在清代,汤圆是元宵佳节时宫廷之美食,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名闻朝野,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对“八宝元宵”曾有“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描述。清代,民间制作元宵高手马思远,曾做过以桂花、糖、胡桃为馅料的元宵,馅料香甜特别,粉皮也很精致,因此供不应求。清代诗人符曾《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就是专为夸赞马家元宵而作。
汤圆(元宵),就面皮而言,有糯米面(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是甜咸荤素,甜的有白糖桂花、山楂、豆沙、芝麻等馅料;咸的有猪油肉馅;素的有韭、薤(薤,音xiè,古代也称小蒜,衢州人称狮子葱)、葱、大蒜、姜等辛味蔬菜馅料,也有用芹菜为馅,在浙江还有用梅干菜作馅料的汤圆;老北京元宵,馅料分山楂、枣泥、桂花、五仁、豆沙、黑白芝麻等几种,不同的元宵馅,会点上红点、梅花、字等记号来识别。
二
如今,汤圆的制作方法,南北各异。之所以北方称为元宵,南方叫汤圆,是因二者材料和做法不同。
北方元宵多用箩摇滚手法,南方汤圆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制作先拌馅料,需将馅和好,晾凉凝固后切成小块,然后把馅块沾水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箩里来回滚翻(现在大都用机器),反复几次,等馅沾粉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南方汤圆,做法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醒”透后,将面团压为圆片,包入馅料,即成。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刚吃的时候,要注意内馅之汤水烫口。
在古代,汤圆与元宵名称与制作方法,并不像现代那么明确,常被视作同类食品。明末吕毖《明宫史》中认为,北方元宵就是江南汤圆,不过他记载的元宵“洒水滚成”做法也印证了今人结论。无独有偶,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的萝卜汤圆和水粉汤圆做法,确实是用包制方法制成。
元宵与汤圆,在古代食用习俗有所不同。元宵,在北方主要是元宵节饮食;汤圆,在南方是春节、初七、上元节(元宵节)节日饮食,也是招待远方的家人回家团聚的传统食品,其意义和北方饺子相当。另外,南方有“冬至吃汤圆”习俗,因此汤圆又叫“冬至团”或“冬至圆”;冬至团常用糖、肉及豇豆、萝卜丝等蔬菜作馅,用糯米粉包成团丸(所以也称“冬至丸”),制作好之后,除用来祭祖、全家聚食外,还用来馈赠亲友。
在古代,“汤圆”一名源于熟化方式,因常放进沸水汤煮,故称“汤团”“水团”;因煮熟后会浮起,又称“浮圆子”;因是糯米粉做成,又称“粉团”“糯米圆”“粘元宝”“水磨丸”;因馅料多为糖或甜味馅,又称“糖团”“糖圆”“糖元宝”。古代,汤圆馅料,品种繁多,明人韩奕《易牙遗意》记载的“水团”:“澄细糯米粉带湿,以沙糖少许作馅,为弹子大,煮熟。”明代宋诩《宋氏养生部》介绍的“水磨丸”:“馅用白沙糖,去皮胡桃、榛、松仁,或蜜糖豆沙,投沸汤中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萝卜汤圆是咸的,做法是“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水粉汤圆则是“用水粉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
古代,元宵的叫法有很多,如“元子”“圆子”“团子”“元宵子”“灯圆”等都是指元宵。起初,圆子与团子有区别的,圆子无馅料,是实心的,蘸着糖吃;团子有甜馅料,吃时无需再蘸糖。到清朝时,圆子与团子已没有多大区别,圆子也包馅了。
作者:孟祖平
来源: 浙江日报
吃团圆饭作文600字,描写除夕吃团圆饭作文
吃团圆饭作文600字
过新年,吃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中国的传统习惯。每年回家过年,就快大年三十了,亲戚朋友都放下手中的事,从各地赶回来就是为了和全家团聚,见一见自己一年没见到的父母还有亲朋好友。
到了大年三十的这一天,也是我家最忙的一天,一大早,我们都早早的起来了,因为我们要为吃团圆饭做准备。外公外婆负责做饭,他们从早上一起来就开始忙碌着,洗菜,切菜,配菜,烧菜,烧鱼,煲汤……忙得不亦乐乎,虽然他们很累,但是脸上却挂满了笑容,因为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儿孙回来了,再累也不怕。爷爷和爸爸也不闲着,他们两个在打扫卫生,他们今天干活真的很卖力,地上连一根头发也不放过。妈妈也在干活,妈妈在擦冰箱,橱柜,茶几……忙得妈妈汗流浃背,正好我没事就去帮妈妈一起干活。
一眨眼,到下午五点了,饭菜都已经做好了,我们一家人都上桌吃饭了,许多亲戚朋友都来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哇!今天的饭菜真风声啊!我的两眼直发光,我像一只饿狼,贪婪地吃着,大人们在喝酒,还时不时的干杯,说一些祝福的话语,比如:恭喜发财,羊年吉祥,羊眉吐气,羊羊得意……妈妈也让我跟别人干杯,我也要祝福别人,啊!今天的腊肉炒豆芽好吃,鸡汤泡炒米也非常好吃……不知不觉的,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好多,肚子胀胀的,过了两个小时,大家都吃好了,有的坐在沙发上聊天,喝茶,也有的再看春节联欢晚会,总之每个人都很开心,都有说不完的话语。
团圆饭,我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笑容,因为大家都见到了自己的家人,像现在有些人,过年自己宁愿出去玩也不愿意回家吃这顿团圆饭,所以回家过年是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必须做到的,所以我们回家过年老人们都很开心。
吃团圆饭作文600字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我们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吃团圆饭,由此可见“团圆饭”对古代中国是何等重要。
“怪不得春运是那么的繁忙啊!”春节前,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千里迢迢的往家赶,为的是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过年的道理。远在北京工作的姑姑在腊月二十八日下午也终于回到了家里。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习惯吃饺子,南方人习惯吃年糕,汤圆……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饺子”又叫“交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汤圆”古称“浮圆、元宵、汤团”。汤圆在做的过程中像天地运转合成之意,在煮的过程中简直像汉朝时期浑天说的模拟模型。即:地如鸡子,天表有水、浮于水中。“啊,还有这一层科学意境呢!”我不仅叫出了声。“那团团圆圆呢?”“那正是它的寓意。”爷爷告诉我。
我不停敲打着键盘,在网上搜索着……年夜饭离不开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佘”“吉庆有余”年夜也离不开鸡,“鸡”和“吉”谐音,象征着“吉祥如意”……年夜饭太丰盛了。
我从奶奶那里听到了一些以前过年的事:五十年前,生活很不好。不是过年过节,根本吃不到纯白面做的面条、馒头,更别说饺子了。那时小孩子们天天盼着过年,到了春节家里再穷,都一定要包饺子的。不过,年三十晚上吃的是素饺子,只有大年初一才吃到肉馅饺子的。
我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幸运,真是幸福。我暗暗的下定决心,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刻苦努力学习,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除夕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弟弟和我全家围坐在一起,边吃香喷喷的饺子,边看春晚,别提心情是多么高兴啊!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外面顿时又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好像整个世界都沉寂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吃团圆饭作文600字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公家吃团圆饭。
到了那里,正好奇着阿广哥哥怎么没来,京京姐姐说阿广各个区去欧洲玩了,所以只有京京姐姐、阿健哥哥和我以及我们的家人,外公外婆一起来吃团圆饭。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很早的就来到了外公家,只有四点,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差不多都已经到齐了。由于菜还没烧好,所以我一直在玩《我的世界》,哥哥也在一旁看着。
开始吃了,我们一边看春晚的小品一边吃菜,吃的看的不亦乐乎啊!里面我们看了一个关于倒霉媳妇的小品,还有一些特别无语的魔术表演,表演的人叫IfE,他像刘谦一样变魔术,先变出各国的钱币,红包,信用卡和面包,最后还变出了一桌的饭菜和4个人。可是网上都传出了他是有漏洞的,如在变面包的时候,他肯定是后来放进去的,只不过被相机剪辑了,因为刚开始没有的,后来突然手里有了一个黑黑的东西,拔出来就成了一条面包。后来的变一桌的饭菜和4个人主要是变的时候舞台黑了,这是从桌子底下的4个人都钻了出来,把饭菜和火锅都端了出来。刚开始看着很有意思,倒是知道漏洞以后就觉得很无聊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后来爸爸还给我们大家来拍新春照全家福。这可不仅是全部大家庭的合照,还有一个一个小家庭或者与外公外婆的合照。大照片拍了5张,后两张我表情不太好,都是瞪着照相机,因为爸爸妈妈叫我要精神一点,我有精神一点了,他们又在说我,很不高兴。后来我们的小家庭拍了一张以后,又跟外公外婆一起拍。每家都拍了有5张以上,当照相师的爸爸也忙得不亦乐乎,而我,就在玩我的游戏了。
在2014年的大年初一和外公外婆聚在一起吃一个团团圆圆的团圆饭,真是太高兴了!
吃团圆饭作文600字
冬至,意思是严冬到来。每年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包饺子。有句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听老人们说: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
吃过早饭,全家齐动手。妈妈开始调肉馅,食盐三小匙,鸡蛋一个,调料少许。我拨好葱、蒜。爸爸将已经煮好的萝卜片用纱布包好拧干水后,放到案板上,切适量葱、姜、蒜和萝卜一块剁碎。完成后,与已经调好的肉馅搅拌在一起,添置酱油、香油,再搅拌。哈哈,大肉萝卜肉馅做好了。
快到中午时间,外面还是寒风阵阵。爸爸独自一人骑车到菜市场买了饺子皮回来,顺便给我买些水果。走进屋内,休息片刻,爸爸和妈妈洗手后开始包饺子。此时,我见爸爸和妈妈忙活,就也过来帮忙。爸爸吩咐我洗手后给爸爸和妈妈运饺子皮。我很听话,一张面皮、一张面皮的接替运送,爸爸和妈妈一个饺子、一个饺子的包着。包完饺子,妈妈烧开水开始煮饺子。
水饺煮好后,首先给我盛了一大碗水饺,我说我能吃下好多哪。爸爸告诉我:“饺子的样子像耳朵,多吃饺子,才不会冻掉耳朵啊”。依次盛完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饺子。最后,我一下子吃了二三十个饺子,舔着嘴唇说:“我真的吃不下了!”爸爸妈妈看着我可爱的样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正在这时,“校信通”传来我们班主任老师的2条祝福短信:“家长您好!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古称”日短“、”日短至“。过了这一天之后,白昼时间逐渐增长,您可以把这个知识讲给孩子。”;“家长您好!今天冬至,特意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希望您和孩子抛弃一切烦恼,与快乐拥抱;送去我所有的温暖,将寒冷赶跑。祝您和孩子快乐吃饺子,开心过冬至。”在寒冷天气收到这样温情短信,心里暖洋洋的,感谢老师的别样祝福!
吃了冬至饭,就把年来盼。新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吃团圆饭作文600字 张文涛
除夕到,真热闹,爆竹声声脆,灯笼个个红。虎啸群山辞旧岁,兔跃满地庆新春。今夜小除夕,趁着玉兔还未来到之前,悄悄告诉你,偶老爸可真是个超级大忙人。一年365天,在家的时间加起来都还没65天。今天我老爸回家,我们决定给爸爸一个惊喜。那就是一人给他一个拥抱。
我们打开门一看,上帝啊,这什么呀,满满一车的行李,有玉米汁,有行李箱,有王老吉,还有五粮液。要是摞起来比人还要高。爸爸边说边做:“别傻愣愣的站在那儿,快点帮忙。”但我们还是呆如木鸡,我率先开口:“老爸,你这搬家那,带这么多东西回来干嘛?!”“嘿嘿,别人送的吗!总不能不领情吧······”好不容易将那一堆东西移了进来。来吃团圆饭,妈妈的烧菜技术还真不错。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那就是打鞭炮。我急急忙忙冲到楼下小卖部买了那种一根下面是木条,上面是条状火药的鞭炮。我买了一把呢!我先点了几根,那一点点小火花总觉得不过瘾。我干脆把所有的都点燃了。那散发着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小火炬向外喷射着小火星,绚丽的色彩令我眼花缭乱。我大喊道:“奥与火炬再次传递了!”我绕着圈跑来跑去,突然大家都笑了起来。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妈妈笑的上气不接下气,跟我说:“你的······哈哈······”我扭头一看;发现火炬早就烧完了!我当时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我又买了一种叫大地开花的爆竹。那是一种圆锥喷射性的。一个个彩色小精灵争先恐后地跳了出来,闪动着迷人的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银柱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亮。犹如一道彩色喷泉。
在新的一年里,祝你在友情里发现真情永久,亲情里发现团聚圆满,上山发现金矿,下海发现石油,走路发现钞票,总之天天大发!
东北爱酸菜,苏浙吃糕点,川湘晒腊味……年货里的年味,南北有何不同
在我们的记忆中,年味不仅是街道的张灯结彩、家庭的欢声笑语,还有琳琅满目的各式年货。年货里的食物,始终是过年最醒目的一张标签。在中国的东西南北区域,乡土标配食物的味道,就代表了家乡的年味。你知道年货里的年味,南北有哪些差异吗?你家乡的年味食物和风俗,又代表了什么?
南与北的年货风俗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因地理、文化环境不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记者采访了来自不同区域的居民,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关于年货的储藏习惯,南北有所不同。
大连媳妇晓玲说,全国人民都知道北方人爱吃酸菜,在北方,过年前囤菜、腌酸菜是家家户户的习惯。无论是炖粉条还是包饺子,酸菜都是最好的配料,也是北方春节餐桌上的必选美味。她说:“现在,腌酸菜、腌白菜在超市都能买到,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喜欢在家中自己腌制,这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感。”
与北方人腌酸菜相比,南方人喜欢做香肠、挂腊肉。四川姑娘王晓婷说,在她的家乡,年前一个多月就要开始准备灌几十斤香肠,买猪肉、肠衣等,自己拌料,用专用工具灌制香肠,“年前,每户人家窗台上都晾晒了红红的香肠,满小区飘香。”在湖南、江西等地,老百姓还会准备晒腊肉,带着柴火味的腊味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口味。
过年吃饺子还是汤圆,一直是南北居民热议的话题。北方人爱吃水饺,南方人会选择汤圆。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据记载,饺子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又称为“交子”“娇耳”,有着“更岁交子”之意,表示新旧交替。因为饺子形似元宝,不少地方的人会认为,包饺子是包住了福运。
而对南方人尤其是苏浙人来说,汤圆象征阖家团圆,过年吃汤圆意味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阖家幸福。汤圆起源于宋代,在南方兴起流行。吃汤圆的习俗,宋代记载较多。当时的明州(即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有的地方也叫“汤团”,广东人叫“汤丸”。
过年前,北方人做饽饽,南方人备年糕。饽饽是旧时北京人对面食的统称,北方人面食花样多,到了过年,会做各种造型的馒头,由于体积较大,又被叫作“饽饽”。对北方人来说,过年期间蒸馒头,象征来年蒸蒸日上。馒头是发面做的,蒸时会膨胀发起,也寄托“发家”的美好祝福。
而南方的年糕也有美好的祝愿。年糕与“年高”谐音,宁波人就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年糕也有红、黄、白三色,象征五谷丰登、生活富足。
糕点世界的地域差别
在年货清单中,甜咸相宜的糕点是必不可少的年味美食。来自不同家乡的糕点,又有哪些地域风采?
在中国,糕点的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先秦古籍《周礼·天官》中就有“糗饵粉粢”的记载,“糗饵 ”“粉粢”指的就是将稻米、黍米等捣成粉制作的糕点。到了汉代,蒸饼、烙饼等饼类食物崭露头角。
南北的物候不同,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糕点在风味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京津、苏沪、粤潮等几大主流糕点流派。
京津地区糕点比较出名的是“京八件”,是8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原是明清的宫廷糕点,后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8种原料为馅,用猪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根据馅料不同,又分成“上四样”和“下四样”,都有美好的祝福寓意。“上四样”各印有“福禄寿禧”4种字,“下四样”分别是象征财富的银锭饼、取“吉庆有余”之意的鸡油饼、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饼,以及含状元及第美好祝愿的卷酥饼。
北京稻香村小“京八件”
与北方糕点相比,南派点心更讲究古法制糖,代表性的有苏式月饼、青团、猪油年糕、百果松糕和各类酥糖等。比如,荷花酥是浙江杭州传统糕点,是明清时期的宫廷点心,如今是逢年过节宴席中的一种花式糕点。中式点心中,酥皮点心分明酥和暗酥,荷花酥是明酥的一种,即从表面就能看到清晰的层次,吃起来脆酥香甜,有一种江南点心特有的秀美灵动。
再比如,徽州有一种独有的嵌字豆糖,豆味、芝麻味和糖味混合。最有意思的是,每块糖中都蕴藏一个吉祥如意的汉字。过年时,孩子拿一粒“寿”字送老人,老人选一粒“财”或“安”给儿女,孕育了无声的祝福和家的味道,这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年味令人难忘。
再往南走,广式糕点更多和早茶文化相结合,进入正餐的行列,所谓“一盅两件饮早茶,三包五点食点心”。叉烧包、虾饺、烧卖、蛋挞是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另外富有地方特色的点心小食还有马蹄糕、萝卜糕、蜂巢香芋角、鸡仔饼等。
“京式糕点端庄,江南糕点精致,川式糕点酥脆。”这是不少美食达人在品尝各个地区糕点后的心得。作为必备的年货之一,形美味甜的糕点吃出了甜如蜜的生活。
年货里的“家乡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代陆游的这句诗,好似传递了一幅画面:我们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更品尝了舌尖上的家乡美味。全国各区域特别的年货还有什么?品一品年货里的“家乡味”。
在湖北,过了腊八节,许多人家窗外都挂着腊鱼、腊鸭。对湖北人来说,过年要用红辣椒、蒜苗和酱油等蒸腊鱼。而云南的风俗是吃“杀猪饭”,这在城市已不多见,但农村还保留了这一风俗。置办“杀猪饭”是年底一家人最开心的事情,用土猪肉、美酒等招待邻里乡亲,开席一般在下午6点,大家围坐在一起,祈福新的一年日子红火。
晒腊鱼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过年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也有吃糍粑的习惯。而广西壮族地区过年则有吃年粽的习俗,每年春节前都要包粽子或买粽子。
在内蒙古,牛肉干、奶嚼口等各种肉和奶制品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年货。内蒙古牛肉干又叫风干牛肉,源于蒙古铁骑的战粮,携带方便又营养丰富,被誉为“成吉思汗的行军粮”。
在东北,由于气温“优势”,许多人家的年货中都有“冻水果”,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冻梨。这种冻梨并不是在冰箱里冰冻而成的,而是放在室外隔上一夜就成了冻梨。室外温度越低,冻梨甜度越高,味甜多汁。此外,东北还有冻草莓、冻花红果、冻黄桃、冻覆盆等,总之“万物皆可冻”。
八宝饭是沪苏浙区域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它由糯米、豆沙、枣泥、果脯、莲心、米仁、桂圆、白糖、猪板油等原料配合制成,口味清甜软糯,也象征吉祥平安。在南方的一些地区,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饼。立春日往往在农历新年期间,古代的立春日有食面饼的习俗,与数种蔬菜同食,名曰“春盘”,吃春饼也叫“咬春”。
八宝饭
在江苏苏州,有一种年味叫“秃黄油”。秃在吴语中发音近似“忒”,是“只有”或“独有”的意思。年前,苏州人会将蟹黄蟹膏用葱、姜爆香,加入黄酒、高汤,淋猪油密封保存。吃年夜饭时挖上一勺,或者做个蟹粉豆腐,就是一盘下饭菜。
在福建福州,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福州人逢年过节有一道菜必不可少,叫“太平燕”,也称为扁肉燕。“太平燕”主要由鸭蛋和肉燕组成,肉燕是由猪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由于这道菜的形状有点像含苞待放的长春花,又叫“小长春”。福州有句老话叫“吃鸭蛋讲太平”,所以他们过生日煮长寿面时要加上两个鸭蛋,象征平安长寿。
(题图为上海市民在购买腊味年货,孟雨涵 摄;文内其他图片来源: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彭薇
特有“年味”的壮族春节,抢头鸭,吃母粽,原来过年还能这么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代代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很多人认为“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壮族依然保留着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传统春节习俗,壮族和汉族一样,春节同样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但却有着浓浓的“年味”。
壮族在春节期间对吃特别讲究,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的米饭,即“压年饭”。这米饭还一定要有剩余,留到第二天再吃,象征着富裕,也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此外,春节期间壮族人民大多不喜吃青菜,他们认为,吃青菜来年田里就会长草,十分影响庄稼的收成。
壮族的节日很多都与汉族相通,但在食俗上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抢头鸭、吃母粽”等都是他们过年时的迎春大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美食和风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壮族人民的“过年文化”吧!
杀年猪汉族的年谣“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而在壮族人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七杀年猪,杀了年猪就算是拉开过年的序幕了。为了杀年猪,壮族人民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前将猪精心饲养半年之久,待时间一到,便开始喜庆的“杀年猪”活动。
年猪杀完后一次吃不完,壮族人会将剩下的猪肉清洗干净,用刀砍成长条,抹上作料后挂在门房上或火塘边。老一辈还会专门用甘蔗渣烧烟来熏腊肉,这样熏出的腊肉风味最好。不管是用来炒还是蒸,味道都非常不错。
五色压年饭在除夕晚上,壮族人民会蒸制很多的五色糯米饭,用来迎接新年,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五福临门。这五种颜色是用天然的植物萃取色,将糯米浸泡在4种不同颜色的水中,上色后再和原色的糯米一起蒸熟,米香诱人、色泽亮丽,看起来十分漂亮。
按照壮族人春节的习俗,除夕晚上的米饭一定要做得多,多到吃不完才行,这象征着年年有余,来年有好收成,也称为“压年饭”,有吉祥平安的寓意。
汲新水喝新年茶大年初一的早晨,天还未亮人们便会起床,穿上新衣、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而此时各家各户的姑娘们,会挑起木桶争先到河边“汲新水”。唱着歌、拿着香火,到河边后将香火插上,扔入用红纸包好的钱币,然后挑回家新年的第一桶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捡些与家畜相像的石头,把石头放入自家的牛栏、猪圈,寓意新年牲畜兴旺、无灾无害。
而挑回家的新水,壮族人民还有特别的用意,将水中加入葱花、生姜、红糖、竹叶等食材,煮沸后让全家都喝上这用新水煮的新年茶。壮族人称新年茶为“灵巧水”,据说大姑娘喝了之后会更加聪明,小孩子喝了更加健康,老人喝了会更加长寿,夫妻喝了会更加和睦。
抢头鸭“抢头鸭”是壮族地区春节的习俗之一,比赛谁家能第一个讨到新年的好彩头。在大年三十晚上,待到十二点的钟声一响,家家户户都会争先宰鸡杀鸭,然后将粽子煮上,按照顺序鸡和鸭摆在供桌的中间,粽子放在两边,两侧还各有一把夹着猪尾、贴着红纸的大蒜苗,一一祭祀祖先、灶王、门神、猪圈、牛栏。待祭祀完毕后点燃鞭炮,先放鞭炮的人家便抢得了“头鸭”,寓意在新的一年交到了好运。
吃母粽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而壮族人过年却是吃粽子。粽子在壮族同胞眼中是“高贵”的食物,称之为“年粽”,用来祭祀祖先或招待客人。壮族人吃年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一锅年粽要花费两天的时间,但这年粽和我们平时吃的粽子可不大一样。
年粽有“公母”之分,母粽子通常比较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母粽有十几二十多斤,可以供一家人吃好几天,而公粽子就和平时的粽子差不多。
壮族的粽子馅料丰富,除了糯米之外,他们还加入了肥猪肉、板栗、莲子、花生、绿豆、雪菜、香菇等食材。其中最重要的食材就是肥猪肉,讲究越肥越好,肥肉蒸制后慢慢流出肥油,渗入糯米之中,吃起来又香又糯甚是馋人。
但这么好吃的粽子壮族人不会在年夜饭上享用,而是在大年初一祭拜后,待家中来客人时才吃,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是散发在每一个角落之中。
白斩鸡壮族的年夜饭中必少不了“白斩鸡”,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便称不是上过年。在除夕这天,供台上祭祀的整鸡,在祭祀完毕后便直接用来做成白斩鸡。将整鸡处理干净后直接下锅,保留了鸡肉原汁原味,待鸡肉炖得香软浓烂后,蘸上香菜、生抽、蒜蓉等调制的料汁,没有多余的点缀,吃起来鲜味十足。
糯米猪血肠在杀年猪时,壮族人便会将猪的大肠耐心取出,待过年时制成风味独特的“糯米猪血肠”,这也是壮族春节特有的佳肴。将猪大肠用清水反复清洗,处理干净后,再将猪的内脏剁碎混合猪血、糯米和花生,一起灌入猪肠中,灌好后蒸制或水煮即可。
糯米猪血肠渐渐成为壮族当地的一种美食文化符号,也为春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味。猪血肠的原汁原味和特有的鲜美嫩滑,嚼在口中绵软又有韧性,吃起来回味无穷,也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宴客之菜。
——老井说——在除夕夜吃过晚饭后,充满“仪式感”的壮族人会点起篝火,围坐在火塘旁,听老一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守岁到天亮,迎接新年。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