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妍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思的意思和含义)

妍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思的意思和含义)

古汉语中的“举”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62.举

(1)举起,抬起

【成语】

举手之劳

提纲举领

举案齐眉

举足轻重

举手投足

举棋不定

举鼎绝膑

纲举目张

举目无亲

【例句】

①范增数目项王,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②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③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孔雀车南飞》)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⑤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2)举动,举止

【成语】

一举两得

一举一动

举止自若

举手之劳

举措失当

多此一举

按兵不举

惊人之举

轻举妄动

【例句】

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②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孔雀东南飞》)

③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传》)

(3)发动,举行,兴起

【成语】

在此一举

百废待举

【例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③举兵伐徐,遂灭之。(《五蠹》)

(4)完成,成功

①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5)推举,推荐

【成语】

以言举人

选贤举能

祁奚之举

举贤任能

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例句】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6)举用,任用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求忠义以自为,举贤以自佑。(《五蠹》)

(7)全,皆

【成语】

举国欢腾

举世闻名

举世无双

举世瞩目

举国上下

举国皆狂

【成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过秦论》)

③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④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⑤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⑥举家锦衣玉食。(《训俭示康》)

⑦举欣欣然有喜色。(《庄暴进见孟子》)

⑧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

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屈原列传》)

⑩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⑪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少年中国说》)

(8)检举

【成语】

知情不举

(9)科举

【成语】

举成名

【例句】

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柳毅传》)

(10)起身,腾起

【成语】

高举远蹈

高飞远举

兔起凫举:象兔子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龙兴凤举:喻王者兴起。

(11)挂起,升起

【例句】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12)提出,列举

【成语】

举例说明

举例发凡

举一反三

举无遗策

不可胜举

举不胜举

【例句】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②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13)攻下,占领

【例句】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过秦论》)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③一战而举鄢郢。(《毛遂自荐》)

(14)尽,完

【例句】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

(15)拿,用

【例句】

①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柳毅传》)

②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6)施行,办理

【成语】

人存政举: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例句】

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

(17)生育,养育

【例句】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饮马长城窟行》)

【语义提示】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引申出“攻占,占领”的意义。“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思维导图】

习近平“典”论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改变“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现象,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擅用书所引述用典,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让智慧之光照亮我们每个人前行之路!

【释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释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罔:同“惘”,迷惑。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终究一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孔子在此提倡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

关于学与思,孔子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不学习而冥思苦想,花费再多工夫也不管用。这里并没有否定思的重要性,而是说一个人不能不学习而终日耽于幻想,同样强调了学和思不可偏废。“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也承其师志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的嫡孙子思将学与思纳入治学的五阶段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学思互补:“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善读书,做到阅读与思考的统一。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

阅读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书而不思考,如同囫囵吞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同时,读书是思考之源。总书记强调:“思考的基础是阅读。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只有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他提醒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因此,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一文,文中写道:“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领导干部时常陷入手足无措的局面,出现“本领恐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