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轮回武王(武世轮回)

轮回武王(武世轮回)

烽火戏诸侯——蓄谋已久的阴谋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真的来了,这时候再也没有一个诸侯前来保圣驾。最终镐京被攻破,幽王被杀。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这个故事是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难道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为众人所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事实的真相只有经历者才知道。有时候文献确实容易出错,或者是于情于理于逻辑背道而驰,甚至缺乏作案动机。但别以为我就认同了他们的观点,这是要辩证看待的。这就需要我们理性的去看待,并且假象置身于其境,以当时的特定环境,事件,以及地理位置等客观的分析看待。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大环境,根据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大致意思就是,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宫湦的父亲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众所知,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上位必然是要升一批罢一批杀一批树威,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再次,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这是一个内忧外患多事之秋。每个朝代末期都有一特定现象,那就是官民对立,社会动荡;一旦国家出现这种现象很普片,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就会出现一系列事件。增加对社会的控制。这样就要增加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又要发工资。又要征税。总之越忙越乱。而且社会动荡导致思想混乱,人心浮动。思想一乱,人就很难一条心了。每个王朝灭亡前思想上一定混乱失去控制了。西周王朝从周武王伐纣灭商到周幽王时期,已延续了11代12王超250年了。如此悠久,早已经没了先王姬昌姬发立国时期那种艰苦朴素作风。贵族掌权,上层醉生梦死,下层苦不堪言,身处于高层的人毕竟是少数,当他们一点也不关心下层疾苦时候,也就是民怨载道的时候。体制僵化,不思进变。一个王朝刚刚建立体制还能运行自如,但是长久不变革的话,一定会逐渐僵化,就像一台机器长久不维修也会坏掉。官员彻底与人民脱节了。当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享受,不闻耳边疾苦声,这就是王朝灭亡的前兆。特别是当时的分封特定历史时期。虽说开国分封是为了加强中央控制的力量维护周王朝的正统性也是为了笼络重臣便于管理天下。但是由于几代人过去了,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早就超五服之外了。就拿现在的话来说,你曾爷爷的弟弟后代是马爸爸他都未必都鸟你,你进大院保镖非给你打出去不可。中央势衰,诸侯拥兵自重,宗族互相碾压争权夺势,天灾人祸并行,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

周幽王是否想改变这个状况,我们不从而知。但是,每一个上台的领导人都是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初衷是好的。谁不想名垂青史呢?谁不想名扬天下留个千古美名呢?即使不要名也不想遗臭万年。特别是那帮史家之笔不好伺候。想堵就得做点什么。所以,你做好了,你就是明君,你做秃噜了,那就是昏君,一步之差而已。改制无非就是博弈,买大买小,买定离手,落子无悔,决策也是在押注。毕竟我们谁也不能用上帝的视角去看待当时的抉择更不可能未卜先知到未来。

让我们言归正传,从史书中寻找一些线索,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七·皇亲部十三》:《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大致意思就是,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伏笔就此产生。

让我们理智的分析一下,周幽王为了宠妃而废长立幼,王后无罪而废,这于不合礼制。在古代,小到齐家大到治国讲究一个礼制。这个“礼”在古代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既然有一个“制”字,那就是国家或者家族的制度层面的事情了。在古代,不合礼制还是有些严重的事情。不按规矩来,那便是坏了规矩坏了整个得益阶层的利益而犯众怒。周幽王不可能不懂,他身边的人也不可能不懂。所以,这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申侯。这位周幽王的老丈人,国丈爷,在周幽王即位之初,必定扮演了重要角色。且申国的特殊地理位置,距离西周国都镐京很近的,由于距离的便利更容易觐见天子,这也就注定了申国有了话语权决策权。同时王室也相当依赖就近诸侯的支持来弹压宗室力量,特别是西周末年中央势衰的大环境下,因此申国的地位不容窥视。就西周末年,周厉王就曾娶申国女,两家联姻。周宣王上台后开始重用申侯。周幽王为了获得申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也得走父辈的道路,与申国联姻以达成政治同盟。当然,随着时间流逝,利益关系见解不同也会导致同盟产生缝隙。周幽王随着地位的稳固,越来越想摆脱申国的影子了。以此收回权力。废长立幼也好王后无过而废也罢,这都是在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周王室要对申国撕破脸了。这也是要看看诸侯们怎么站队了。如果你不废太子废王后,诸侯也不愿意出头的,毕竟这是你家务事,别到时候里外不是人,万一哪天太子登基,还不得秋后算账呀。所以,只有先在舆论上向天下人宣布,我废了申后和太子,这才能升级到国事层次面上,才能让诸侯去站队。这时候,就要看谁先一步掌握主动权了。

烽火戏诸侯,或许是史家之笔的一种丑化。就实际情况来说,周幽王更想在动手之前以此检阅三军,看看自己对军队的领导权调动权,对于“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区别对待加强自己对军队核心领导。这点也能看出来,周幽王还不是草包,起码懂得政治话语权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枪杆子是不是在自己手里。博得红颜一笑啊什么的,难道不是人家两口子在等待军队集结过程中的夫妻俩悄悄话吗?然后小娘子嫣然一笑罢了,就因为输了,就得承担责任,成了为博得红颜一笑点了烽火台,这真冤,周幽王表示这锅他不背,褒姒也不背!!

接下来的分析很重要,我们都知道,西周的天下是武王伐纣,是在商朝歌主力部队南下开拓疆土的时候,在国都没有任何防范的情况下打的一个偷袭,取代了商朝的江山。这点,不仅历史记载的很清楚,我们很清楚,难道整个西周的历代王室不清楚吗?他们实在太清楚自己的先人打的不光彩,也怕这样的事情轮回到自己身上,难道就不会加强防范吗?秦汉在长安附近有三铺的防卫,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隋唐有南北军,因此,西周也有他自己的独特防卫系统。西周总结商亡国和“三叔”、武庚反叛的教训,吸收夏、商保障国家安全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防御的措施,特点突出表现为加强中央,以绝对的优势慑服地方;充实诸侯方国,镇守四方以屏卫中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增筑王都城池,建立强大的王室军,强丰、镐一带加筑丰京、镐京两个原有都城,并以六师的军队驻守,另一方面在洛水营建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即成周城,派八师兵力驻扎。这样在东西相距 400 公里的两都驻兵 14 师,形成两大战略基地,这对于就近集中力量征战四方,而无需远距离调集军队创造了条件。凡西方有事,西六师征之;东方有事,则成周八师讨之。这使得周王朝能够不失战机,有效地控驭地方。即使遇到重大的事变,周王朝还可以集合两大军区的兵力会同征战。第二,是分封和建立不同等级的诸侯国及其军队,以镇守四方互为犄角,使西周的黄河中下游直至海滨地区有了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

从理论上看安排的好好的,怎么就被攻破了呢?西戎攻击国都镐京,还要让各地诸侯不发觉,军区驻守岗哨不发觉的情况下兵锋直指城下,这个可不是几个毛贼打家劫舍。当然,几个毛贼串流作案可能不易察觉,攻打有铜墙铁壁般的国都,没个数万那都是扯淡,而且还是冷兵器时代。数万人的集结向国都进发这可是一个大型军事行动,别说各地哨岗了,就是过路的百姓都能察觉给你打小报告去领赏。这个,别说周幽王不信各地诸侯不信,就连西戎自己都不信。这么大一军事行动,而且还是几千年前生产力人口贫瘠时代,一下子就集结这么多人倾巢出动,人生地不熟的,西戎的大哥也怕自己被包饺子了,要么就是后方空虚被人端了老巢。这时候,就不得不提那个影响整个历史的人物了,就是前面所提的申侯,一个早期优秀的带路党。

申侯想获得西戎的支持,就得付出点什么,要么就是交换质子,要么就是联姻,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在利益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西戎与申国联合了。前面也说了,申国就地理位置距离镐京很近,这就对西戎集结运动进发提供了巨大便利,悄悄的直达镐京外围。接下来,看看防卫的力量吧,过哨岗,进攻镐京,别说拦截了,就是打起来了居然没有一个上前支援的?那14师呢?周边诸侯呢?打这么几天了,就算烽火台是儿戏,这么大战阵,难民串流过去话不就带过去了吗?为什么悄无声息了?

这就不得不提了,它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历朝历代,每一位太子,身边都有一批拥护者,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党。几乎都是朝中重臣,要么就是各地诸侯,颇有能量。周幽王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就侵犯了太子党集团的利益了。无论如何,太子党集团在太子宜臼身上投入了太多了政治资本以及无以计数的财富,忽然就打水漂了,搁谁身上谁都急。更何况太子宜臼无过而废,于情于理于道义于礼制不符,特别是太子已经在位很久了,上至宗亲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宫里的宦官,都会有同情者。太子的外公申侯曾经是否贿赂过宦官集团以此达成利益一致化(事后镐京战役中是否有里应外合)不从而知。因此,不满的情绪在不断的发酵,为太子复辟的力量也在逐渐暗流涌动。再就是,周幽王是否改制了?是否侵犯了贵族集团以及宗族集团利益了?这都是后话。当时真实的情况是,镐京被围攻,周幽王能拿得起的只有自己镐京的少数近卫军和临时组成的军队,周围没有一个上前支援的。周边的诸侯要么就是太子党的要么就是自身利益达不到不愿出这个头。毕竟那时候周王室的影响力已经走下坡了。最后的结局就是镐京沦陷周幽王兵败被杀褒姒被俘。

当然了,参与围攻镐京这个阴谋的有太子党集团成员也有朝廷重臣更有边防将领以及各地诸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出了自己该做的。但总的让自己合法化道义化,总得有个人背锅。所以呢,这次事件的主谋就成了为女儿和外孙出头“事出有因”的申侯,以及祸首西戎。褒姒被包装成了亡国妖女,而周幽王很“不幸”的成了烽火戏诸侯的那个昏君载入了史家之笔。以此掩盖了各地诸侯们目无天子不服从中央号令的真相。

历史总是惊人般的轮回,武王伐纣是偷袭拿下的江山,他的后代也是同样被偷袭失去了江山。。。。。。。。。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