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鉴往知来丨景德镇的古与今
新华社南昌10月12日电 题:景德镇的古与今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景德镇,千年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
今天,古老的景德镇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意:老瓷厂变身创意街区,一个个文化艺术新地标接连涌现,3万多名来自各地的“景漂”在这里聚集……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这座手工艺之都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有传承,也有创新;是开放,也是包容。秉持对瓷的匠心、延续千年文脉,景德镇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也守护好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这是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坚守,呵护城市的“烟火气”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1000余年前,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今天,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漫步于街头巷陌,“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一处处文化遗存讲述着瓷都变迁故事;
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步入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活态”传承。
廊下,56岁的孙立新手持画笔,寥寥数笔,在素坯上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婴戏图。曾祖父拉坯,祖父配料,父亲将毕生画青花手艺传给了孙立新。13岁开始学艺,他43年来与瓷为伴。“瓷都要有瓷匠的坚守,代代相传才能薪火不断。”
在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里,孙立新正在绘制青花。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一大批能工巧匠、完备的产业链、一个个历史文化园区……因为坚守,在现代工业大发展的今天,景德镇仍保留着最完整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和古瓷都独有的魅力。
划定保护区,将散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列为“一号工程”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成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用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老城保护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展现国际瓷都魅力……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始终守护着“瓷”的根基。
这是近日拍摄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瓷都就像一棵古树,总会在厚重的泥土里不断滋养出新枝。”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说,历史与文化的涵养赋予了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要不遗余力保护传承,为后代留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可讲述”的景德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相关主管部门引导各地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景德镇也迎来新机遇。
根植于陶瓷业,回归于深厚的瓷文化,这座城市走出一条文化引领发展的路径——
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6项、国家(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0人,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传统制瓷到现代文旅,产业链、文化链不断生长;将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和文化复兴相结合,古瓷都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流连驻足……
这是近日拍摄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千年瓷都“种”上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去有瓷儿的地方”成为热搜,景德镇再次彰显浓浓“瓷力”。
“无论是城市风貌还是发展动力,景德镇还会迎来更多变化。但瓷的基因不会变,以瓷立市不会变,过去如此,今后也一定是这样。”陶瓷考古专家江建新说。
创新,探寻发展的“生命力”
“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融汇与创新是千年瓷都的传统和精神。
数百年前,景德镇工匠见到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苏麻离青钴料,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反复试验,创新烧制出惊艳世人的青花瓷。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因瓷而变,才能因瓷而兴。创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绵绵不绝。
在珠山区1949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90后”张辅元既师从古法,又大胆创新,将釉上彩与“国潮”巧妙融合,系列创意陶瓷作品备受年轻人喜爱。
在陶溪川,一个个昔日烧炼车间变成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与产业的新业态吸引了近2万名年轻的手艺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新创业,带动上下游就业10万余人。
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新价值、在保护传承中探寻新动能,景德镇不断释放生命力。
唤醒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机——
一座座老窑址、老厂房相继升级为孵化创客的邑空间、培养手艺人的工作室、展示陶瓷产品的直播基地;从练泥、拉坯到刻花、施釉,几乎所有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环节,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景德镇陶瓷手艺人张辅元(右)正在教徒弟学画釉上彩。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实现动能转换,培育新业态——
传承千年的陶瓷产业,在新科技与新创意的碰撞中有了更多“打开”方式: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画出科技感十足的瓷板画;3D打印运用到陶瓷领域,材料每层精确至0.5mm;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个性化陶瓷“踏”上智能制造的快车……2022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达665亿元,先进陶瓷产值同比增长165.6%。
推进有机融合,打造新模式——
窗前赏景,炉边沏茶。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艺术家们创作交流,匠人们施展绝技,游客们体验陶瓷工艺。小山村、国际范,这里已累计接待近万名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
让艺术融入生活、将制瓷与乡村振兴结合,产业升级、诗意栖息,传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焕发生机。立足陶瓷文化优势、整合陶瓷文化资源,景德镇日新月异。
开放,书写对话世界新篇章
10月9日,一辆满载陶瓷餐盘的货柜车从景德镇陶博城向海关报关,发往泰国曼谷。自今年4月启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以来,已有47票货物发往1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各地的个性化需求与这里的能工巧匠更紧密连接。
一“镇”虽小,联通世界。
千百年来,搭乘各国商旅的马车舰船,“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名扬天下。瓷器,为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搭建起坚固桥梁。有学者统计,16到18世纪的300年间,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
如今,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等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147.9%。千年瓷都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沉醉于景德镇的多元、包容,法国女青年开弥在此生活了近10年,拥有两个工作室,她身穿麻布衣,说着中国话,正在为设计更多陶瓷作品乐此不疲;
法国青年开弥在观看陶瓷匠人创作。新华社记者 程迪 摄
在景德镇原人民瓷厂旁的一条里弄里,土耳其青年哈肯和他的妻子开设一间工作室,把青花瓷和他本国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这些年,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艺术家慕名来到景德镇,5000多名“洋景漂”在这里安家置业。
与此同时,景德镇匠人不断走出去,与国内外相关业界展开各种交流、合作,瓷文化更广泛地走向全球。
在景德镇陶瓷制造商余望龙的工作室里,匠心冶陶与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今年,他与海外设计师合作的拼色咖啡杯、青瓷套装等创意产品亮相意大利米兰的家居展,接连斩获国际订单。
9月初,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系列活动在景德镇举办。加大与国外城市的合作,今天的景德镇正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打开一扇新窗。
“陶瓷是永久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符号。”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看来,景德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城市,它以文化为核心的创造,“在更有高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去树立文化自信,这座城市的前景会更加广阔。”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的景德镇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来自中国的故事。千年瓷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记者:张辛欣、高皓亮、魏弘毅、黄浩然
视觉 | 编辑:吴晶晶、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江西分社联合出品
方寸见天地 太极有新风——河南温县太极文化传承新观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黄河流经河南温县,水色偏清的伊洛河与水色偏黄的黄河交汇,形成了两水清浊分明、相互交融的景象,犹如一幅天然的“太极图”。
洛水微波,河水浩荡,河洛交汇处,孕育出太极文化。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村的陈王廷,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易经》阴阳之理,创编出了一套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拳术——陈氏太极拳。近400年来,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杨氏、武氏、吴氏、和氏等诸多流派,世代传承、绵延不绝。
意在“太极”形在“拳”的太极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今天,由太极文化衍生出的太极拳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成为广受欢迎的一项运动,也成为文明交流的一张名片。
太极打出新国潮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成为我国第41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项目。
试想,当传统的太极拳遇上时尚元素,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我们可以从90后女拳师李灵慧那里找到答案。
2022年春节,一条名为“陈家沟拜年”的短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李灵慧得到广大网友关注并成功破圈。视频中,李灵慧带领陈家沟四代拳师同练一套拳,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十足。并配以文案:“回沟过年,我们家正确的拜年方式!”
李灵慧出生在陈家沟,母亲陈春爱是国家一级拳师,也是她的太极拳启蒙老师。大学毕业后,她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回到家乡传承太极拳事业。
在短视频平台上,李灵慧的作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太极教学”“太极人生”“太极与地理”和“健身与太极”。目前,每一个作品合集的播放量都超过130万次,最多的达到了1466万次。
时尚的运镜、流行的配乐、精致的画面,一套太极拳打下来,点赞量和留言量就能轻松破万。仅仅一年多时间,李灵慧在短视频平台上就积累了39万粉丝。网友纷纷表示:“原来太极拳也可以这么帅!”“收徒弟吗?”“去哪里可以学?”……
李灵慧告诉记者,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构思。“首先是太极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欣赏。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真功夫,平和包容、刚柔并济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开来。”李灵慧说,另一方面这种节奏感强、画面唯美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传统与时尚,守正与创新,在李灵慧的短视频作品中得到巧妙融合与完美诠释,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人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太极拳不再是人们印象中专属于老年人的运动,古老的太极拳也可以被年轻人玩出新花样,成为引领时尚的新国潮。
直播掀起新热潮
“金刚捣碓,重心在左,松右胯右转……各位家人,请跟着我的动作一起来练习。”每天早上六点,来自温县的女拳师朱红霞都会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准时开播,带着广大网友一起练习太极拳。
朱红霞今年56岁,是陈氏太极拳第13代传人,练习太极拳已有30多年。早年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了强身健体,她先后跟随陈素英、张保忠二位拳师练习太极拳,身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2021年春节过后,受疫情影响,来村里学拳的人数比往年大大降低,这让朱红霞萌生了通过直播教授太极的想法。“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朱红霞告诉记者。
从那时开始,朱红霞开始摸索起了如何直播。“年龄大了对网络直播很不适应,一开始对着镜头不知道说些什么。”朱红霞坦言,那时直播间人数惨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来看。
她思考授课内容,完善授课方式,也通过直播卖太极课程、太极鞋和当地一些特色农产品,逐渐积攒起了人气。为了使交流更加方便,她还专门找老师学习了两年普通话发音。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朱红霞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太极拳主播,每天早上的直播平均有300多位观众实时在线观看。人气上升的同时,她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传人我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朱红霞说,太极拳传播的是健康的生活理念,通过练习不仅能强身健体,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和朱红霞一样,今年35岁的温县太极武术馆教练朱亚昆在网络平台直播教授太极已有三年时间,粉丝有8万多人。“在网上教网友练太极拳是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朱亚昆说,以前我到省外的武馆当教练,离家远收入还少。现在通过直播教太极拳、卖太极课程和特色农产品,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在陈家沟,网络直播讲授太极拳已经成为传播太极文化的新方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理论研究部主任严双军介绍,目前陈家沟村有直播教授太极拳的主播二三十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主播。
古村焕发新韵味
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阴阳相合,太极天成。
陈家沟村坐落在黄河北岸的清风岭上,当地流传一句话:“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这座只有3000多人的小村庄,却拥有800多名拳师、50余家武馆武校和18个武术社团。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许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太极拳,村民中更是不乏身手不凡的拳师。
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陈炳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陈家沟国际太极拳院。为了传承和弘扬太极拳,自2004年在美国芝加哥创办首家太极拳馆开始,他的拳馆已经覆盖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和弟子中有不少来自海外。
在陈家沟国际太极拳院,记者遇到了两位来自波兰的“洋学生”。“我今年44岁,学拳已经12年了。童年时看了中国的功夫电影喜欢上了太极拳。”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外工作压力很大,学拳的初衷就是为了放松身心。
“通过学习,外国拳友对中国太极文化可以理解得很深。他们知道太极拳不是简单比比划划,而是讲究身心兼修。”陈炳说,曾经许多人反对太极拳走向国际,但是他认为当全世界都在练空手道、跆拳道、瑜伽时,却找不到练习太极拳的影子,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走向世界。
相比于老一辈拳师,陈炳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深奥的太极思想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太极拳讲究动静相宜、刚柔并济,给人以包容平和的状态,这是东方的哲学思想。”陈炳认为,太极拳提倡的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正通过国际传播不断被世界接受。
太极拳风靡世界,已经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如今,每年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学生来到陈家沟找陈炳学拳。陈炳不仅在线下实地教学,在当地的推动下,他指导录制的教学课程即将在运动软件上线,未来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起来、练起来。
动静相间,阴阳相济;天人合一,兼容并包。太极拳的国际传播,为陈家沟这座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新的韵味与活力,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张名片。
9月16日至21日,第十一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2023云台山旅游节在河南焦作举办,这是国际武术界和全国旅游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太极拳文化展示和推广的一次大好机会。这次大赛包括太极拳推手比赛、太极精英赛和名家互动交流等多个环节。此外还有“太极·说唱”对决赛,以“太极+说唱”“太极+街舞”等形式,打造“文旅+音乐+消费”的太极新IP。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开合有序、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将中华民族辩证的哲学思维与武术、艺术巧妙融合,蕴含着中国人认识宇宙、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历经百年传承,古老的太极拳文化在这片属于它的深厚沃土上必将不断发展下去。 (记者 唐健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年是“寡妇年”,不宜结婚、盖房?为何这么说?有道理吗
2024年按照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是甲辰年,地支辰对应十二生肖为龙,因此,在民间也称“龙”年。在一年中,虽然春夏秋冬四季为一整年,立春节气是一年的开始,大寒节气是一年的结束,但民间按整年的划分,却是自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十二月的年三十结束的。
何为“寡妇年”?“寡妇年”也称“无春年”,就是指在一年当中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常规一年之中,自立春节气开始,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直到小寒、大寒结束,每年周而复始,每年都该有立春的,可为什么会有“无春年”、没有立春的年份呢?
大家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农时的节令,它既明确了四季的区分,同时也反映了每个节段之间的气候特点。每个节气虽然在公历上是固定的,但在农历上并不固定。
公历也称太阳历,它是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来制定的历法,而我国古代农耕的人们使用的却是农历,它是以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来制定的历法。
如果各自算起来,一年的时间阴历就比阳历少十天多,三个农历年就会比三个阳历年少一个月的时间。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协调太阳历和太阴历能保持一致,因此,农历的历法便引入一个闰月的制度。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这样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也就不会错乱。
一般公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农历就不一样了,在没有闰月的年份是354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多了一个月,一年也就是383天或384天,农历的天数不固定,也就导致了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的日期不固定。
可我们所说的年份在农历上,是自正月初一开始计算,到十二月年三十为一整年的。因此,有的年份也就出现了“无春年”,当然,也有的年份会出现“双春年”。
2023年的立春节气是农历正月十四,由于闰二月,多了一个月,2024年的立春却提前到来,立春日也就是在2023年十二月二十五,而2025年的立春是正月初六,以农历年来看,2024年就是没有立春节气。人们把农历年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称为“无春年”,民间也称“盲年”、“寡妇年”。
为何把“无春年”称“寡妇年”?古人认为,男为阳,女为阴,阴阳和合才得以衍生人类。天地万物的化育,皆与男女和合生殖类同,凡事皆分阴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人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
春天正是万物生育的季节,“春生、夏养、秋收、冬藏”这是人们对于四季的观念,阴阳平衡就会“春生”,如果一年之中没有立春,在古人看来就是阴阳不合,春是阳气的象征,没有了立春,则说明阴盛阳衰。
对于人来说,无阳就是没有了男人,自然就是寡妇。对于年来说,没有“立春”,就意味着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这也是古人以年份比喻为人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因此,把“无春年”也称为“寡妇年”。
“寡妇年”不宜结婚、盖房吗?结婚、盖房这是人生中的两大喜事,喜事自然要图个吉利。处于“寡妇年”的说法,任何一个女人也不希望结了婚变成寡妇,谁也不想盖了新房而没有阳气、阴气十足死气沉沉的。虽然这只是一种俗信,但人们为了趋吉避凶,所以在“无春年”、“寡妇年”结婚与盖房的人也就很少。也许今年农村盖房多、10月1日出现扎堆结婚的多,也和“寡妇年”不宜结婚、盖房有关。
当然,凡事有说法也就有解决的方法。比如、准备在“寡妇年”结婚也不是不可以,按照老人的说法,女方要先在有春的年份去男方家居住一天,俗称“踩春”。这样就等于是有春之年,到结婚举行婚礼的时候,也就不算是“无春年”了。
在小编的家乡,“寡妇年”也有结婚的,按照地方习俗,是男方在娶亲时,要由娶女客人带上一个用红布包裹的手电筒,去把新娘子接回家,寓意这是春光照亮,也就避过了“寡妇年”。
盖房要在“寡妇年”盖,也不是不可以,按照地方习俗,要在上一年有春的年份里打好基础。比如,想在2024年俗称的“寡妇年”盖房,今年的2023年就要先把地基做好,这样在下一年盖房也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可笑,但对于旧的传统民俗观念很深的人们,却有一种能满足追求安定吉祥的功用,毕竟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美好是人们的心理和向往。
总结:2024年出现“无春年”的现象很正常,这是农历“置闰”的结果,按照阳历和阴历的算法,农历在每19个年,就有7个没有立春的年份,7个双立春的年份,5个单立春的年份。
“寡妇年”是古人将立春与阴阳、与生育联系在了一起,“无春”才让人感觉不吉祥,其实,这与吉凶祸福无关。“无春年”、“寡妇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之所以说“寡妇年”不宜结婚、盖房,只能说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一种心理和俗信,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知大家对此是怎样认为的?欢迎留言评论区!
1959年李敏结婚,觉得8月28日不太好,毛主席安慰:就这个日子吧
【历史开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李敏和毛主席,不管身在何种处境,父母对待子女的心是不会变的,总是计量多番。面对此等情况,李敏很是感触颇深,爸爸对她的教育确实良苦用心。
触龙曾言:历史告诉我们,“读完一架读另一架,你会有进步的。”
李敏走进书房后,看着爸爸像小图书馆一样的书房,有些惊着了,而毛主席也顺势指着书架上那一架架书开始说道:“读完一架读另一架,你会有进步的。”
李敏的神情有些犯难了,她的中文水平一向不怎么好,例如写作文的时候,明明脑子里想的很是清楚,但总是写出来就不一样了,像个四不像文章,别人都看不懂她要写的是什么。
毛主席笑了笑,从书架上先拿出了《西游记》,随手打开一页,正好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于是,毛主席开始给李敏讲述孙悟空是如何大闹天宫的,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毛主席并没有把孙悟空的闹着重的讲,而是向李敏解释了,孙悟空是如何不畏强权,敢于造反,并且非常赞美孙悟空这种勇敢的行为。
这个观点,李敏倒是觉得很好奇,之前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李敏只觉得孙悟空是个闹腾爱打闹的猴子,没想到经过爸爸这么一说,反而有了新的见解。
李敏也瞬间明白,这和爸爸当初为农民翻身做主,抵抗强权恶势力的革命行为是一样的。
讲完《西游记》,毛主席又拿出第二本书《红楼梦》,这一次,毛主席没有给李敏讲其中的故事,而是让李敏当“小老师”,来检查他背诵其中的一些诗句,李敏就这样检查着,而毛主席一字不落的把林黛玉等人写的诗全部背了下来。
李敏惊呆了,没想到爸爸的记忆力这么的好,看来爸爸至少读了不下好几遍了。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李敏开始制定计划,阅读各种名著书籍,对比中文名著,李敏一开始更对外国名著感兴趣,尤其是外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李敏很是喜欢。毛主席也没有阻拦,让李敏尽情去阅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阅读量起来了,那么李敏的中文和写作水平也会进步的。
就这样,李敏朝着爸爸的方向努力,争取阅读更多的书籍。这才是最好的榜样力量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敏渐渐长大,她从小学毕业,升入了北师大附中读书。
也在这时候,李敏认识了未来一生的伴侣孔令华,当时在学校,李敏是文艺骨干,孔令华是学生会主席,两人经常能因为举办活动相遇,久而久之,两个人也相识相知相恋了。
1958年,李敏还有一年就马上要毕业了,于是,李敏准备向爸爸公开自己恋爱的秘密。
毛主席得知后,完全很是欢喜,表示不阻碍年轻人恋爱,大人不要干涉,让年轻人自己看着办。
得到了爸爸的支持,李敏很是高兴,接着,李敏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也很是支持,只是希望李敏可以晚结婚一年,再多点时间学习,李敏明白妈妈的苦心,也同意了妈妈的要求。
转眼,1959年到了,李敏也马上要高中毕业了。
这天上午,李敏放学回家了,自从上了中学后,学校都是两个星期放一次假期,所以李敏也两个星期没回来,没有见到爸爸了。
看到女儿回来,毛主席很是高兴,连忙亲自迎出来,拉着女儿的手进入书房,这一次,毛主席是有任务交给女儿的:
“你高中快要毕业了,毕业以后,你来帮我管家吧。”
李敏听到爸爸的话,瞬间笑出声来,连忙引经据典,想到了《红楼梦》:
“您想让我当探春啊!”
当然,玩笑是玩笑,李敏还是很认真的和爸爸解释,自己没有探春那样的管家才能,不会兴利除弊,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中文水平还是很一般,在说话办事上,不是很圆满,实在不合适管家。
毛主席还是很相信女儿的,坚持让女儿试一试,但是看到李敏这么坚持,毛主席也只好放弃了让女儿管家的想法。
随后,毛主席和李敏谈起了即将到来的毕业时刻,按照计划,毕业后,李敏就要和孔令华结婚了,这一点,毛主席也很是期待,李敏也不由得害羞的低下头。
虽然毛主席对李敏的婚事没有意见,但是还是提出两个要求给女儿:第一、婚礼一定要在毕业后,毕业前不可以;第二、他一定会参加女儿的婚礼,但是时间需要他来定夺;
面对爸爸的要求,李敏完全答应,婚礼本来就是要在毕业后进行的,至于第二个要求,李敏也很是理解爸爸,知道爸爸的工作繁忙,找出时间不容易,一切都听爸爸的。
随后,毛主席决定把结婚时间定在8月28日,因为毛主席算了一下,从庐山开会回来再加上路上的时间,也就这一天应该有时间,于是毛主席和李敏表示就8月28日结婚吧。
李敏想到了时间很着急,可是没有想到这么仓促,总觉得太仓促了不太好,但是毛主席也安慰道:“我没有其他时间,就这个日子吧。”
李敏仔细想了想,同意了爸爸的要求。
1959年8月28日,李敏和孔令华结婚了。
毛主席没有食言,亲自来参加了李敏的婚礼,还亲自在丰泽园招待客人,为女儿的婚事做主。恰好这时候,孔令华的父亲正在北京开会,于是毛主席派人将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请到了婚礼现场,两位长辈一起为两个孩子的婚礼主持操办。
此刻,李敏感觉到,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一年后,李敏和孔令华拥有了爱情的结晶。毛主席对于到来的第三代人很是高兴,亲自给小外孙取名为孔继宁,意思为继承列宁的遗志,做一个未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1963年,李敏和孔令华搬出了中南海,一家人决定独立生活。
一开始,李敏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毕竟刚刚独立成家,有一些事情还是不懂得,幸好,李敏的好朋友王桂苡一直陪伴在李敏的身边。
大学毕业后,王桂苡也成家并且搬回了北京,恰好这时候李敏也搬出了中南海,于是王桂苡经常去看望李敏,在生活上给予了李敏许多的帮助。
一天,王桂苡再次去李敏家做客,刚一进门,王桂苡就发现李敏正在和小继宁一起玩,看着母子俩玩的这么好,王桂苡也有些羡慕了,于是和李敏透露了自己的一个想法:想去孤儿院抱一个孩子来养。
李敏瞬间红了脸,什么孔夫子,就会开玩笑呢。
果然,让李敏说对了。
次年夏天,王桂苡就怀孕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作为好朋友,李敏很是高兴,连忙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小凉鞋、小帽子、小围兜兜……等等东西,这些都是李敏给孩子送的礼物。
饭桌上,笑声充溢着整个屋子。
后来,不管是李敏来王桂苡家,还是王桂苡来李敏家,两人都是彼此合作搭配做饭,大家一起做,一起吃,一起聊天,快乐的友谊时光,陪伴着李敏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友谊,果然是生活最好的添加剂!
回到家后,李敏开始准备午餐,两人干活搭配,不一会儿就准备好了一桌子饭。
饭桌上,笑声充溢着整个屋子。
后来,不管是李敏去王桂苡家,还是王桂苡来李敏家,两人都是彼此合作搭配做饭,大家一起做,一起吃,一起聊天,快乐的友谊时光,陪伴着李敏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友谊,果然是生活最好的添加剂!
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幸福的生活展开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直生活在草木繁花中。
生活中有起有落,李敏也不例外。
这一天,李敏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于是在医院住了下来。医院把她安置在了高干病房。
听到护士们窃窃私语,李敏也有些尴尬,其实她就是个普通军人,医院之所以把她安排在这里,也是有原因的,也不是她虚荣想住在这里。很快,身体的疼痛让李敏无暇顾及这一切了,随便大家怎么说去吧。
这天上午,李敏正在病床上休息,护士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走了进来,其中一个护士对另一个护士说话:“我见过她,她太像一个人了。”
另一个小护士噗呲一笑,那可不就是个人吗?不像人能像什么?
小护士轻拍了一下另一个小护士,表示李敏长得很像她见过的人,但就是想不起来。
李敏再也忍不住了,开口和护士们搭话,表示自己谁也不像,自己最像自己了,小时候大家都叫她塌鼻子,扁扁脸蛋呢。
小护士摇头否认,表示李敏的鼻子不塌,长得很漂亮呢。
正当大家聊着李敏到底像谁的时候,查房的医生走了进来,刚刚在门外,医生也听到了护士们和李敏的对话,于是医生也直接说明了李敏的身份,免得大家继续瞎猜。
得知李敏的真实身份后,护士们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总觉得李敏像谁,原来,是像毛主席啊。
李敏也无奈的笑了笑,其实,她最不愿意让大家认出她来了,因为一旦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人家一定会专门进行照顾的,得益于爸爸的教育,李敏不喜欢这样搞特殊化。
而李敏,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等小宁宁长大一些后,李敏就开始教育儿子,不许搞特殊化,也不能打着外公的旗号说话办事,要时刻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对待。
友谊,果然是生活最好的添加剂!
看到孩子们成长的这么好,李敏也欣慰的笑了!
当初,爸爸为她计之深远,教育有方,如今,她也学着爸爸的模样教育孩子,这种美好的传承,想必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
婚嫁民俗杂谈——名目繁多的婚期选择禁忌
结婚,是人生的三大喜事之一。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对于嫁娶而言,自古就有整个过程与礼仪,尤其是对婚姻过程中的择吉非常重视。
古人认为:嫁娶吉日的选择,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和谐与家族昌盛及兴旺发达。于是,嫁娶吉日的选择就成了一种社会的时尚与习俗。在古代的礼仪中,有一个仪式叫“纳彩问名”。这是订亲的前奏,议婚中必不可少的礼俗,也叫“订盟”(即一种订婚仪式)。
据《礼记》记载:“六礼”,指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礼基本上概括了从议婚到结婚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婚俗中,必须要有“月老”或“大冰”(即媒人)。如果没有媒妁之言,婚姻是不被社会承认的。这就给“月老”、“大冰”(媒人)赋予了一种使命,好似只有通过他们介绍的男女结合,才是合法的、吉祥的。
古代“六礼”的婚嫁程序,给江湖术士故弄玄虚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即便是今日,仍然有不少人以此为赚钱的工具,这与现代合法的婚姻登记是格格不入的。
问名,是指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姓名。过去男女双方在订婚前,男方的家长一般都会向女方家长讨要女孩的生辰八字,有些地方叫“讨年命”。然后,找算命先生看两个人的八字合不合,名字是不是相生相克,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婚配规则。
这种靠“八字合婚”的迷信做法,不知道拆散了多少有情男女。现在,这样的习俗虽然已经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也有人乐此不疲,我们应当自觉地加以抵制。
即然结婚是人生之大事,古往今来都有看日子的习俗(也叫日课选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请期”和“亲迎”这两个环节呢?所谓“请期”,其实就是确定结婚的具体日期。一般来说,选择结婚(即嫁娶)日期,因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同,所参考的书目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依据《黄历》、有的依据《婚元通书》、有的依据《御定星原考历》(即建除十二直星)、有的依据《历学会通》、有的依据《日家奇门》,但不管是依据那个书目,都离不开选年、选月、选日、选时这四个环节。
嫁娶日课的选择,古今不同,但却有同工异曲之妙。古时候,选择嫁娶吉日吉时,一般要找那些擅长于易经八卦、懂得五行生克的术士,推算出黄道吉日吉时来议定婚期。在这个环节上,民间有一套有关吉凶的见解和禁忌。即:忌年、忌月、忌日、忌时,通常称之为“四选择”。
一是选择年。选年有两层含义:1、忌无春之年。何为无春之年呢?其实就是指在农历正月初一至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这段时间内,没有“立春”这个节气。假如这个农历年份内没有立春这一天,就被称之为“寡妇年”或“无春年”。
古人认为,在“无春年”结婚会“绝后”或将来会成为“寡妇”。但在农历年份中,一年内没有立春节气,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假如遇到“无春年”都不结婚,都视为禁忌,必然会造成来年结婚扎堆的情况,大多人是不能接受的。
那怎么办?于是,便想到了变通的方法。如果说想结婚的男女要在“无春年”结婚,待嫁的新人只要在“立春”这天去婆家住一晚上,来年即便是“无春年”,嫁娶也就不受禁忌的限制了。
由此看来,我们的先人早就懂得“遇见红灯绕着行”的规则啦!
2、忌禁婚之年。以《婚元通书》为例:如属相为鼠,男忌巳年,女忌卯年;属相为牛,男忌申年,女忌寅年……还有本命年、月、日和年、月、日干支相冲,都不宜合婚等许多禁忌。
二是选择月避开“禁婚年”之后,再择定月份。一般来说,择月的原则是以女命的“生辰八字”为准,并参考男方及他人的出生日期。
女行嫁大利月或小利月,一年中有两个大利月、两个小利月(小利月也叫媒人月);次外还有翁姑月(翁为公公、姑为婆婆),父母月(即女孩的父母),夫主月(即待娶的新郎),女身月(即待嫁的新娘)。
月份的选择,可以按照属相和当事人双方的实际情况,择取大利月、小利月、翁姑月、父母月结婚,但一般夫主月和女身月是不宜结婚的。
女命行嫁大利月的口诀是: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合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合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见下列嫁娶利月、妨月表:注:此表以女方出生年的地支为主,日期为农历。“妨”是克的意思,没有就谈不上克。比如:自由恋爱,没有媒人,就无需考虑媒人的避讳;公公婆婆和父母一样,假如已无公婆或父母,也就不存在对他们“克制”的问题啦!
三是选择日以《婚元通书》为例,结婚吉日的选择须择定“不将”日,取干支比和为不将。什么是“干支比和”呢?干支比和是指天干与地支藏干五行属性相同。例如正月,月厌在戌,厌对在辰,逆行十二辰,自辛至巽为前为阳,自乾至乙为后为阴。查阅《婚元通书》就会发现,正月适合嫁娶的“阴阳不将日”就有丙子、己卯、辛卯、庚子、丙寅等十二天。当然,虽都是不将日,但要不和男女命“刑冲克害”才能用。例如女命属猴,就不能选择寅日行嫁,因为“寅申相冲”;如鼠年出生,就不能用午日和未日,因为“子午相冲,子未相害”;还有“亥日不嫁娶”,不犯“当梁、勾绞星”等名目繁多的禁忌。
这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东西,即是算命先生看日子的所谓依据,也是故弄玄虚,忽悠他人的赚钱工具。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有何依据和科学道理,大多数人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四是选择时结婚日子确定之后,就是选择过门的时辰。关于吉时吉方的查询比较简单。参见诸日吉时表
古人认为:黄道吉日吉时迎娶过门,宜选择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黄道吉时。如果无表可查,其口诀是:子午青龙临申地,丑未青龙戌上寻,寅申青龙子位居,卯酉青龙定在寅,辰戌青龙辰为上,巳亥青龙午上存。青龙,即人们所说的“喜神”。假如寅申日结婚,子时是青龙,丑时是明堂,寅时是天刑,卯时是朱雀,辰时是天匮,巳时是天德,午时是白虎,未时是玉堂,申时是玄武,戌时是司命,亥时是勾陈。命主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选择黄道吉时过门即可。
从以上选择的要求不难看出,嫁娶吉日的选择离不开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而八字中的五行生克和变化,蕴育了天地之间的变化;八字五行的相冲相害相刑,对结婚而言是不吉利的;而相生相合,人们认为则是和谐、吉祥、吉利的。这样的选择,对婚嫁大事有趋利避害的意向,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无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远源流长。婚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去认识和评价婚嫁文化的历史地位,而不是一味地去否定和人为地割裂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在现实生活中,假如根据“四选择”的原则去择定婚期,可能有很多人在若干年内都没有一天可以谈论嫁娶。除了所谓的“黄道吉日”之外,还有诸如“黑道日、伏断日、阴阳差错日、重丧日、十恶大败日”等等的凶年凶月凶日凶时不适合嫁娶。
这种荒堂的、自己欺人的腐朽文化必须摒弃。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一个婚期的选择上;也不能把它归结于冥冥之中的所谓天意和命运。而应该以追求婚姻幸福和自由的进取精神,取坦然面对世俗的偏见,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