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名和字在古代有什么讲究(名和字)

名和字在古代有什么讲究(名和字)

中国人的名字与古诗词的关系

名字是一个人的独特标识,是父母为孩子取的美好寄托。它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期望,也代表着个体的特质和个性。与名字相关的古诗,更是给人以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的精髓,它以极简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每一个古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正如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名字和古诗之间的相关性,或许是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诗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如“春江花月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这些诗句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遐想,也让人们对名字的选择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关联。取名字时,有些父母会选择与自然相关的字词,如“晴”、“雨”、“云”等等,这样的名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仿佛能够让人们与大自然更加亲近。

古诗中还有很多表达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诗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这些诗句给人以深思和感悟,也让人们对名字的选择更加注重与个体的特质和人生态度的契合。有些父母会选择与品德和价值观相关的字词,如“仁”、“义”、“忠”等等,这样的名字给人以正直和高尚的感觉,仿佛能够让人们更加追求真善美。

古诗中还有很多描绘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的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等等。这些诗句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也让人们对名字的选择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有些父母会选择与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相关的字词,如“文”、“武”、“孝”等等,这样的名字给人以崇高和智慧的感觉,仿佛能够让人们更加坚定和自信。

名字和古诗之间的相关性,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感悟。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首古诗,它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着一个人的特质和个性,也折射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希冀。让我们珍视每一个名字,就像珍视一首古诗一样,让它们在时光中绽放出永恒的美丽。#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记录我的2023年#​

汉字寻根之国庆特辑⑥|“和”:垒起“最中国”的时代价值

设计:谭文平 佘履安 彭婧 毛雨浓 高国栋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因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被称为“最中国”的汉字之一。

在中国,到处充满“和”的鲜活场景。人与人相处,讲究“君子和而不同”;家庭生活中,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生意场上,更讲究“和气生财”。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理念之中,渗透着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也在当代积淀出新的文化内涵与深意。

经典作品中“和”字高频出现

“和”,在甲骨文中以“龢”字出现。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和”字考察甚详。他认为,甲骨文的“和”是指音乐之和。

“和”字的原义是指古代用竹做成的乐器“龠”及其所发出的和声。

《说文解字》说“龠”是“乐之竹管”,三孔,以发“和”声也。《国语·周语》也说:“声相应保曰和”。

《说文解字》将“和”与“龢”分成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和”指声音相应和;“龢”指调和、和谐。有学者认为“和”是由“龢”字去掉乐器部分而成的简化字。

不同的“和”字。

现在的“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吃,天下就乱了。

“和”的思想自古有之,尤其在传统经典作品中,“和”字出现频率很高。比如《庄子》33篇中,“和”字出现了53次,《尚书》中则出现42次,足以说明“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例如《周易·中孚卦》中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有只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附和;我有好酒,与你共同享用。这是《周易》中非常优美的一句爻辞,“和”有应和、共鸣之意,所谓“五声和,则可听”。

再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这也是“和”思想更深的延续,“和”不排斥不同,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才讲究和谐。

中国文化深厚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有人提出,如果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用最简单的话来阐述,莫过于一个“和”字。

《礼记·中庸》开篇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意思是达到了中和的态度,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生发。

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主张仁政,斥责“春秋无义战”;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思想,旨在追求和平;老子强调“不以兵强于天下”,是“道法自然”的和平论;兵家虽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和”的思想。

一个“和”字,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蕴含哲学深意。

民间思想里的“和”饱含智慧

民间年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一只手里拿着荷花,另一只手里拿着盒子,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谐音就是“和合”、“五福临门”,表达了人们对“和”的认同与向往,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在春秋末年,齐大夫就从调羹的角度,对饮食中的“和”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说:羹汤如果只有一种味道,必然食之无味,只有加入鱼肉菜蔬,用水火予以烹调,加调料予以调和,做出来的汤才更美味,这便是“和”的魅力。正所谓“五味和,则可食”。

“和”字还包含了处世哲学。一个家庭,我们希望“家和万事兴”,老子的《道德经》云“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一个团队,我们会说“和气致祥”;大到一个国家,我们会说“和为贵”,而“和为贵”出自《论语》。

无论是小到一个家庭,还是大到一个国家,只有和和气气,日子才会热气腾腾。

“和”字,也是中国文化区别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儒家文化倡导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作为价值理念。自古以来,中国就秉承着儒道两家的“和”思想,在文化、外交、政治上皆是。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就积极主动发展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还在《皇明祖训》中列举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希望能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

而后,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并不是把所到之处变成殖民地,不仅没有掠夺,还将丝织品、瓷器带到“西洋”各国,正是这种理念,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在中国人看来,“和”不只是一个字、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态度,包含了处事原则与智慧。

文化积淀赋予“和”的新内涵

和,还有更丰富的语义,比如形容态度可亲,如《论语》中的“和颜悦色”;寓意协同出力,如《尚书》中的“和衷共济”。

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根植于百姓的日常,不仅是历代中国人的朴素价值追求,在当代更有了新的意义。

关于“和”字,有一个场景想必令人印象深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等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这个画面感染了现场和电视机前所有的华人观众,更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汉字和中华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表演。

两年后,2010年《中华遗产》杂志组织了“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活动,“和”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和,何以“最中国”?因为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推崇的理念。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是在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斯为美”“最为贵”之道,正是这个“和”,“和而不同”之“和”。

孔子用和而不同来描述君子的品德,但它也可以指涉一种理想的世界关系。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各国互相交流借鉴,推动多元价值观的对话与融通。

从全球来看,倡导、践行和平主义、多边主义,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

“和而不同”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蕴含着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人用“和而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维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礼记》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不仅存于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贯穿中华文明的思想血脉,而且对世界文明亦作出了重要贡献。

称呼背后,其实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和态度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有些人叫我们小张小王,有些人叫我们全名,有些人叫我们名字不加姓。这些称呼背后,其实反映了他们与我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和态度。

罗翔曾说:单位里,领导叫你小张小王,说明关系一般;叫你全名的,代表关系不错;叫你名字不加姓的,表面上看来关系非常不错。这句话虽然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是也揭示了一个道理:称呼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现。

当领导叫你小张小王时,他可能并不太了解你,也不太关心你。他只是把你当作一个普通的员工,一个工作上的合作伙伴。他对你没有太多的期待,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他只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任务,不给他添麻烦。

当领导叫你全名时,他可能对你有一定的认识,也对你有一定的信任。他把你当作一个有能力的员工,一个工作上的朋友。他对你有一些期待,也有一些要求。他希望你能积极主动地工作,给他带来惊喜。

当领导叫你名字不加姓时,他可能对你非常了解,也非常关心你。他把你当作一个有才华的员工,一个工作上的亲密伙伴。他对你有很高的期待,也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你能创造性地工作,给他带来突破。

这个道理可以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会受到亲密度、相似度和互惠性等因素的影响。亲密度是指人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频率。相似度是指人们与他人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互惠性是指人们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回报。一般来说,这些因素越高,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就越积极。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例如,亲密度过高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失去自我和沟通障碍等问题。相似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团体偏见、自我验证和创新缺乏等问题。互惠性过高可能会导致利益冲突、道德困境和权力失衡等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领导叫你什么就代表什么。有些领导可能出于习惯或礼貌而叫你全名或名字不加姓,并不一定表示他们真正尊重或喜欢你。有些领导可能出于随意或轻视而叫你小张小王,并不一定表示他们真正冷漠或讨厌你。我们不能单凭称呼就判断领导与我们的关系,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表现和信号来综合分析。

但是,无论如何,称呼都是一种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的方式。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对别人的称呼,也应该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称呼。我们应该用恰当和礼貌的称呼来尊重别人,也应该用合适和自信的称呼来展示自己。

这个策略可以用沟通学的原理来解释。沟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科学。沟通学认为,人们在沟通时,不仅要传递内容信息,也要传递关系信息。内容信息是指沟通的主题和意义,关系信息是指沟通的方式和目的。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不一致,就会导致沟通的失败。

因此,在单位里使用不同的称呼方式,就是一种传递关系信息的方法。通过不同的称呼方式,我们可以表达我们对对方的态度和期望,也可以影响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和期望。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沟通时,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称呼方式,并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称呼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需求。

正如孔子所说:名正则言顺。只有当我们正确地使用和理解称呼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海女孩因名字含有生僻字,影响了保研资格,妈妈:我对不起她!

每当有新生儿出生时,家里的每个人都会努力想出一个合适且有美好寓意的名字。

但是,对于浙江宁波的严女士来说,在过去的20年里,她给女儿起的名字却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成为了女儿保研路上的绊脚石。

名字得美好寓意

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浙江宁波。

外面的雨下得稀稀拉拉,晶莹剔透的雨水从天空中落下,轻柔地触碰地面。

街上行人寥寥,但产房内却喧闹非凡。

原来,严女士刚刚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这让全家人都乐开了花。每个人对新生命的到来都充满了喜悦之情。

在高兴之余,起一个适合的名字成为了当务之急。

严家人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们平时连一首诗都难以背诵出来,更别说取个好名字了。大家纷纷苦思冥想,讨论不休。

经过十个月的孕育,严女士已经筋疲力尽,她躺在病床上已经没力气再为女儿取名字。

她转头望向窗外,雨滴从树叶上滴落下来,如同粉碎的明镜,在阴冷的天空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雨滴滑落到地面上发出嘀嗒声,如同仙乐般在她的耳里响起,仿佛是小精灵为女儿唱起了欢迎曲。

严女士决定,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雨滴一样静静润物,可爱而美好。于是她决定给女儿取一个与“滴”音相同的字,并带有美好寓意。

出院后,严女士花了很多心思来给女儿取名字,翻遍字典,最终找到了一个生僻字“頔”。

在字典中,“頔”被解释为美好的意义,并备注适合用于人名。登记户口时也没有遇到任何问题。

看起来给孩子取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毛病,严女士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也许是因为这个名字带来了好运,女儿从小到大过得十分美好。

女儿温柔而又活泼,可爱又聪明,每次见到邻居都会礼貌地问候,并送上甜美的微笑。无论是严家长辈还是周围的邻居,都对这个灵动可爱的小女孩喜爱不已。

正是因为严家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格外重视女儿的教育。女儿也明白父母对她的关爱,从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她天资聪颖,但仍然勤奋努力,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长大后,女儿并没有松懈,相反地,她把大学当作自己的助力平台。确定了读研的目标后,她更加努力奋斗,连续三年都在专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眨眼就到了大三上学期。九月的金秋,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虽然保研申请在大三上学期才开始,但是女儿为了心仪的大学,提前半年就开始不断联系导师,并参加夏令营。

如今,女儿出色的成绩和多样化的科研经历让她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导师们的首选。

很快,在其他同学还在为保研面试而烦恼的时候,她早早地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她只需要等待学校分配的保研名额,然后通过系统接受录取通知即可。

一个晴朗的下午,女儿拿到了学院的保研资格,并选择了合适的大学。万事大吉,她兴高采烈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女儿的保研对全家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严女士内心非常自豪,觉得自己二十年来对女儿的培养没有白费。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就在最后一步取得胜利之际,一切几乎因为女儿的名字而崩塌。

因名字发生的意外

很快就到了在线填报的那一天,女儿非常兴奋:梦想大学的大门近在咫尺。

然而,兴奋之余,她内心仍然感到不安:自己的名字在之前填写各种系统时都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只能希望这次顺利吧。

其实女儿名字不方便的问题早在她还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她的名字成了她的负担。

在学校里,无论是老师点名还是日常与同学交流,没有人能够一次正确地念出她的名字。每当遇到一个新认识的人,女儿都必须反复地告诉对方如何念她的名字。

时间一长,女儿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不好。她无数次暗暗埋怨父母为什么给她起这样一个名字。然而,每当她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扰时,却只能换来责备:

“你看现在你的名字不是用得很好吗?”

“你怎么就一点都不理解我的苦心,我当初查遍了字典,只为给你起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

“美好的字很多,你偏偏要给我取一个看起来难写难读的名字!你根本不知道这对我的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困扰!”

每次争吵后,一家人总是以女儿委屈和家人的沉默结束。

她的朋友们,包括自己,都无法理解母亲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起这样一个名字,只觉得带来的只有麻烦。

而严女士始终认为女儿不懂事。

然而,女儿名字带来的不方便并不仅限于校园内。

每当全家一同外出旅游时,其他家庭成员都可以在线上办理业务,但女儿却每次都得去柜台办理,原因是她的名字中的某个字在许多系统中无法正常显示。

久而久之,全家人不仅成了柜台办理的常客,女儿也对每次去柜台办理手续的麻烦感到厌倦,甚至一度不愿意跟随父母远行。

最后,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提出用特殊符号或拼音来代替名字。

尽管非常不情愿,为了顺利出行,女儿还是妥协了。

虽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女儿心中仍然不安:难道一辈子都要用特殊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名字吗?她多次向母亲提出希望改名字的请求。

然而,改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严女士认为既然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就省去了改名字的诸多麻烦,没考虑女儿的想法。

严女士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起的名字给女儿带来了多少不便,只想着“能尽量解决就不用改名字”。

然而,她不知道这个名字从此埋下了隐患,给女儿未来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她以爱为名给女儿取名的决定,反而成为了对女儿的“诅咒”。

转眼间,到了填报保研信息的时刻。

一切都进行得顺利,直到女儿填写个人信息时遇到了问题,她尝试了各种输入法,但无法在网页上显示自己的名字。

女儿非常着急,甚至叫来了妈妈帮忙。严女士看着女儿因为名字无法登陆学信网而影响保研进程,内心感到非常懊悔,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这次,平时乖巧听话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她对着不理解她的母亲大声说道:“如果我最后没有成功保研,全都是因为你!”

面对愤怒的女儿,严女士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忽视女儿的委屈和需求,一意孤行造成了严重错误。她曾经追求方便而没有想到自己的祝福反而成为女儿的障碍。

“得知这件事后,我真的快要崩溃了。我对不起女儿,真的非常抱歉。”

严家女儿差点因为名字无法被保送的消息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在接受采访时,严女士忏悔不已,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好在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孩子。面对严家的问题,学信网官方解释是:如果姓名中含有生僻字无法正常录入系统的考生,可以暂时用拼音代替名字。

最终,女儿成功保研。

虽然一切只是虚惊一场,但母女俩都想到了这个名字可能给女儿带来的麻烦:

将来投递简历时,不便于交流的名字可能会在第一轮被HR筛选掉。此外,在各种公共场合,这个名字也可能给女儿带来不少麻烦。

因此,严女士重新考虑起女儿多年前提出的建议,决定带女儿去改名字。希望改名后,女儿的生活能变得更便利美好。

稀奇古怪的名字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各种奇葩名字,比如曹操、貂蝉等。

这些名字可能看起来很搞笑,但仔细思考后会觉得令人担忧:这些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这样的名字呢?

在小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名字而感到骄傲,但长大上学和工作后呢?他们真的不怕被社会排斥吗?

在西安,有一家姓吕的家庭给孩子起名字时,决定摒弃姓氏,将全名改为“北雁云依”。

这个充满网文风格的名字遭到了当地部门的驳回。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家庭竟然提起诉讼。最终,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讼。

这看似闹剧的背后实际上暴露了很多父母的“无知”。

如今,许多年轻父母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被网络热词带偏了方向,只追求蹭热度和幽默,给子女起了一些没有责任感的名字。

有些父母在《小猪佩奇》动画片大火之际,给孩子取名朱佩奇。难以想象,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被人们称为“小猪佩奇”,这样的称呼会给他心理带来多大阴影。

还有人甚至不顾历史名讳,给儿子取名“秦始皇”。听起来可能很威风,但当儿子长大学习历史时,很有可能因为名字成为其他人的笑柄,对他的社会和心理发展都极其不利。

2017年,歌手陈柯宇发布了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其中记录了许多普通人从未见过的生僻字,让人感到头疼,同时也让人感叹中国文化的广博与深邃。

然而,这首歌助长了“名字妖魔化”的不良风气。

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火了起来,但许多新生儿却受到了困扰。很多名字除了姓氏以外,完全看不懂,有些生僻字更是写起来费劲。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名字或许有创意,有趣味,但这些父母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名字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

除了跟风网络热词之外,许多父母给孩子取生僻字的名字,也是希望孩子能像网络文学中的人物一样,拥有一个看起来很有文化的名字。

然而,从根本上来看,名字只是一种社交修饰,是对个人的社会性塑造。真正的文化修养不是通过名字就能看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成就来体现的。

半年前,在网上流行的“知识分子穿搭”也有类似的情况。人们总是花费大量精力在外表上努力,却从未想过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读书,真正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总之,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名字也是人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一张名片。

尽管我非常理解父母们的心情,但最好还是给孩子起一个方便的名字吧!相对于一个看起来高级的名字,拥有一个明亮坦荡的人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