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曹操属什么生肖正确答案(曹操属什么生肖)

曹操属什么生肖正确答案(曹操属什么生肖)

你是哪种生肖,就是哪种中国色,美到极致!

国粹君:

生肖,是每个中国人的出生符号、生命密码之一。十二种动物,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吉祥的寓意。

中国色,即中国传统色彩,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

你知道吗,其实每种生肖都有着专属的中国色——

十二生肖,十二种中国色,美到极致!

01

子鼠:葭灰

玉管葭灰细细吹

流莺上下燕参差

——李商隐《池边》

图|柏文 ©

“葭灰”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芦苇灰,葭莩之灰,其意取疏薄,其色取冷淡。

这种色彩可以让气质变得更出众,看上去就会觉得舒服又柔和。

在《中国传统色》一书中,形容这个颜色为“把世间人情看穿了”。

这与属鼠之人聪明机智、善解人意、感觉敏锐的特质不谋而合。

属鼠的名人:陶渊明、魏徵、骆宾王、王之涣、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清照、朱棣、戚继光、郑成功、龚自珍、邓稼先、金庸、齐白石等。

插画:KyuEki作品

02

丑牛:官绿

风来弱柳摇官绿

云破奇峰涌帝青

——陆游《遣兴》

“官绿”又称枝条绿、大红官绿,指正绿色、纯绿色,官绿多为服饰色,男女皆可穿,《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官绿的染制方法。

《本草纲目》明确记载为:“(绿豆)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

官绿的颜色明艳而沉静,确有官家气派,是藏在花丛果实中的传统颜色,色泽十分端庄,具有浓厚质感。

这与属牛之人的有耐性、肯上进、事业心强,得到了完美对应。

属牛的名人:霍去病、苏武、刘备、孟浩然、王维、李白、柳宗元、范仲淹、苏轼、顾炎武、谭嗣同、梁思成、徐向前、李大钊、陈毅、钱三强等。

03

寅虎:凌霄

凌霄多半绕棕榈

深染栀黄色不如

——欧阳炯《凌霄花》

“凌霄”色也是美人的颜色。微风招摇,映日耀目,生得一副好颜色。

中国古代也把凌霄唤作“紫葳”,李时珍说“俗谓赤艳曰紫葳,此花赤艳,故名”。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凌霄不仅志存高远,而且有一颗逐日的火热之心,洋溢着一份不曾熄灭的热烈和执着。

属虎的名人:秦始皇、张衡、阮籍、顾恺之、张九龄、归有光、宋濂、汤显祖、唐伯虎、文徵明、李时珍、魏源、严复、沈从文、古龙、萧劲光、何应钦、马三立等。

04

卯兔:淡绛

袅袅枯藤淡绛葩

夤缘直上照残霞

——赵汝回《凌霄花为复上人作》

“淡绛”,是极有中国气质的颜色。它的色泽是红中发灰的、近乎褪色的红。其中红色的成分较少,整体呈现出一种红棕色的色彩。

它的颜色沉静、低调,虽不张扬但自有一股浑然天成的优雅。

属兔的名人:曹丕、司马昭、李靖、狄仁杰、苏辙、郭守敬、陈独秀、邓颖超、陈赓、李宗仁、胡适、刘志丹、徐世昌等。

05

辰龙:凝夜紫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凝夜紫”,清明之合色。西晋学者崔豹《古今注》有:“秦所筑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者焉。”

紫色五行属火,表祥瑞富贵,所以明朝所建的皇城为“紫禁城”。

凝夜紫既有蓝色的沉静稳重,又有红色的热情温暖,是宁静、神秘与美三者的结合,吸引着人们不断地探索与追寻。

属龙的名人:刘向、扬雄、班固、李商隐、温庭筠、朱元璋、王阳明、蒲松龄、纪昀、黄飞鸿、霍元甲、林徽因、郭沫若、巴金、邓小平、刘伯承等。

06

巳蛇:月影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冯延巳《菩萨蛮》

“月影”即“月影白”,不同于“月白”,这个“月影白”多了一些灰度,是淡淡的浅灰色,又有点暗,不是那种明亮的银灰色。

柔软的灰,是月下大地的清幽广阔。见惯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余一腔月夜情怀,一室素雅清和。

属蛇的名人:刘邦、孔融、陆机、王羲之、祖冲之、周敦颐、黄公望、徐渭、林则徐、章炳麟、毛泽东、鲁迅、宋庆龄、许世友、叶问、左权、辜鸿铭等。

07

午马:千岁

千岁分根染天水

单台五出异朝霞

——舒岳祥《和王达善碧桃诗》

“千岁”,即千岁绿。树生千年,叶有长绿。

绿色是灵魂之色,带给人沁润心田的享受,千岁绿作为绿的一种,更蕴含了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千岁绿,千千岁岁,永远年轻,永远朝气,永远满怀希望。

属马的名人:张良、李世民、康熙、雍正、溥仪、章学诚、康有为、蔡锷、和珅、潘汉年、宋教仁、黄继光、罗瑞卿、蒋百里等。

08

未羊:帝释青

帝青天映麴尘波

时有游鱼动绿荷

——陆游《采莲》

“帝释青”,又称帝青、鹘青。来源于青金石,其色如天,恰似天空中最深的一抹蓝。

寓意庄重的深蓝色,沉稳大气。这种出自佛家的颜色,实际颜色更接近于蓝紫色,给人一种雅致的静谧感。

属羊的名人:曹操、卢照邻、贺知章、元稹、杜牧、杨玉环、岳飞、司马光、欧阳修、曾巩、王夫之、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邵逸夫等。

09

申猴:佛手

三楚白云生佛手

九江寒月照禅心

——李日华《佛手岩》

“佛手”即“佛手黄”。初秋后将佛手摘下,其颜色会由青入黄,接着慢慢风干收缩,变得坚硬,由金黄入橙褐,颜色颇为绚烂。这时候便是公认的“佛手黄”。

佛手,恰如其名“佛祖之手”,似是拈花一笑的偈语,承接着不可言说的智慧,为我们指点迷津。

属猴的名人:司马迁、武则天、韩愈、辛弃疾、文天祥、徐达、袁崇焕、孙诒让、左宗棠、黄遵宪、张爱玲、茅盾等。

10

酉鸡:爵头

赤多黑少

故以爵头为喻也

——《仪礼·士冠礼》

在《明皇观鸡图》中,唐明皇胯下的马便是爵头色的

“爵头”,红色带微黑的雀鸟头部颜色。爵,通雀。

周代男子20岁成年,择吉日,行嘉礼。而男子的成人标志就是加冠。

第一次加冠,象征具备负担衣食的能力;第二次象征擅武;第三次加爵弁,是爵头色布制冕形制帽,象征能文。

三次加冠,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属鸡的名人:杨坚、唐玄宗、颜真卿、郭子仪、寇准、王安石、苏洵、黄庭坚、张居正、郑板桥、张之洞、梁启超、叶剑英、徐志摩、詹天佑等。

11

戌狗:顺圣

杨妃醉酒晕犹在

顺圣名高价尽低

——王鏊《重阳后五日延陵奉菊为寿五色皆具而紫菊特奇因赋》

“顺圣”,北宋神宗朝色,或者说“潮色”,圣上的潮流色鲜赤而似紫,正如其庙号“神宗”,神乎其神,莫能其言。

后为牡丹色,昭示其皇皇盛世之繁华。

属狗的名人:孔子、董仲舒、司马相如(原名小犬)、李渊、朱熹、黄宗羲、皮锡瑞、洪秀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宋美龄、钱钟书、华罗庚等。

12

亥猪:縓色

一染谓之縓

再染谓之赪

三染谓之纁

——《尔雅》

縓(quán)色,即浅红色,橘红色。《说文》:“縓,帛赤黄色。”《尔雅·释器》:“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像茜草这种赤色染材,浸入其中过一次出来的浅红色就是縓。

染色彰施,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色彩表达,观察古人为细微的差别所起的色名,便可以窥见中国丝染技术的发达与悠久。

属猪的名人:赵匡胤、忽必烈、房玄龄、包拯、刘伯温、郑和、蒋介石、钱学森、张大千、聂荣臻、闻一多、瞿秋白、张作霖、老舍、秋瑾、季羡林等。

当十二生肖遇上中国色

这不单单是某种图腾、某种色相

而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念

以及对于自我与世界的省悟

你的生肖,对应的是哪种中国色?

愿我们的生活中

既有美色无限,又有好运连连

健康快乐每一天!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国时期耳熟能详的人物各自属相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

1.诸葛亮 - 属蛇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谋士,也是刘备的主要谋略支持者之一,属蛇。蛇被视为神秘、谨慎、深思熟虑以及思考力强的动物,这些特点也体现在诸葛亮的个性上。他是一个拥有极高智慧和组织能力的人,能够制定出许多巧妙的计策,深得刘备之信任。

2. 刘备 - 属羊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属羊。羊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慈善、温和、耐心等品质,这些品质也被认为是刘备的特征之一。刘备为人仁爱,擅长借助人才,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在平定南中、攻取益州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曹操 - 属鼠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和统治者,属鼠。鼠被认为是中国十二生肖中最机智、最善于应变的动物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曹操的特点。曹操机智、威武、精明且有谋略,他在治理国家、平定叛乱等方面都十分得心应手。

4. 孙权 - 属猪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和统治者,属猪。猪象征着智慧、与众不同以及贵族的地位,也很好地解释了孙权的一些特征。无论是他的家族背景、治理江东、组织对抗曹操的力量,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5. 关羽 - 属兔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属兔。兔被视为安静、追求和谐、平衡、追求互相支持的生物,这也很好地反映了关羽这位军事之神的个性特点。他忠诚、勇猛、慷慨大方,在许多著名的战斗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6. 张飞 - 属虎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属虎。虎象征着勇气、力量以及冒险精神,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张飞的勇猛和不畏艰险的个性特点。他作战勇猛有力,有“万人敌”之称,但也因其粗暴和莽撞而有不少负面评价。

7. 赵云 - 属狗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之一,属狗。狗被视为忠诚、友好、聪明和勇敢的动物,这也很好地反映了赵云的特点。他受到诸葛亮的信任,成为蜀汉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以勇猛和忠诚闻名于世。

8. 周瑜 - 属牛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属牛。牛被视为勤劳、执着、可靠和有耐性的动物,这些特质也被认为是周瑜的特点之一。他是一个出色的谋士和将领,善于利用科技、战术和计谋来实现战争的胜利。

9. 司马懿 - 属蛇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人物,属蛇。蛇被视为神秘、谨慎、深思熟虑以及思考力强的动物,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司马懿的个性特点。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善于谋略,长于思考,在曹魏政治和军事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0. 马超 - 属马

马超是蜀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属马。马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勇猛、奔跑快的动物,马超也以勇猛著称于世。他出身名门望族,性格直爽,与其父马腾一起反对曹操,后被刘备收纳,成为了蜀汉重要的战将之一。

11. 吕布 - 属马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武将,属马。马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勇猛、奔跑快的动物,而吕布也以勇猛著称。他有着魁梧威猛的身材、过人的武艺,但同时也因善变而备受争议。在他的生涯中,他曾先后任屯田校尉、军阀、袁绍之下最得力的武将等职务,也对董卓之乱、官渡之战等历史事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孙策 - 属鸡

孙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立者,属鸡。鸡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美丽、勤劳、独立、自信的动物,这些特点也体现在孙策的个性上。孙策是一个具有非凡领袖才能和谋略的人,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政治策略,并且英勇无与伦比。

13. 曹丕 - 属龙

曹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代皇帝,属龙。龙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权力和威严的神兽,而曹丕也恰好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是曹操最年长的儿子,才华横溢,是一位非常好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才华和企图心使他成为曹魏的重要领导人。

14. 陆逊 - 属鼠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将领和政治家,属鼠。鼠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机智、最善于应变的动物之一,这些品质也被认为是陆逊的特点之一。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将领和谋士,有出色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对东吴的政治和军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不姓曹,关公不姓关;屈原不姓屈,楚王不姓熊

一、曹操不姓曹,关公不姓关

在网看到一篇《1958年,毛主席问周谷城等众多老友:关公姓什么?结果无一人答对》的文章;毛主席提问“曹操不姓曹,关公不姓关”,真是比很多的专家学者厉害。

荆州以前曾建了一座很大的关公像,结果拆除了,今天在荆州有很多的关公传说,荆州城内还建有一座很大的关庙。在荆州住了几十年,还真没有想到关公真的姓什么。

曹操像来自网络

“曹操并不姓曹”,确是史实。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过继给宦官曹腾为子后,才改姓曹。曹操部下夏侯惇、夏侯渊等,都是曹操的本家。

毛主席爱看《三国演义》。长征时,有人批判毛泽东,说他是靠《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毛主席说过:我就没有上过什么军事学校,我就没有读过什么兵法。人家说我打仗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我说,“孙子兵法”我没看过,“三国演义”是看过的。

见《毛泽东选集》第七卷:接见首都红代会“五大领袖”时的谈话》来源于文墨精要网站毛泽东栏目第40932篇文章。

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出国留学,但毛主席缔造了一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敢与美国佬打、敢与苏修斗,依靠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消灭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遵义会议-油画,摘之网络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刘关张的是桃园三结义,在香案祭拜盟誓前要排名分,有个江湖传说,刘备提议比赛爬树,张飞心眼小,很快就爬上树梢,关羽个子较大,慢了一步,只爬到树中间,张飞爬到树梢上低头看去只见关公只爬了一半,刘备还坐在树根上。于是哇哇大叫,我爬得最高,我得做大哥;但刘备却说,我只说了爬树,并没有说比赛爬得最高,没有树根,哪能有树干和树梢。结果刘备做了老大,关公老二,张飞则成了老幺。

1、毛主席评曹操

历朝历代,曹操都是一个奸雄形象,尤其在京剧中,曹操就是一张白脸,使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奸臣。毛主席评曹操,主张对曹操给予客观的评价。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毛泽东对曹操“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及“不杀降”的政策均十分认可。

1952年11月,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曾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的三国归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对曹操的磅礴气概,文韬武略,胸怀品格,均非常欣赏。在政治方面,曹操是强硬派;在军事上,曹操雄踞北方,挥师南下;在文学方面,曹操是浪漫主义豪放派。毛主席曾写了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2、毛主席说刘备

毛主席说刘备,毛主席对这个人物有褒有贬。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在他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但毛主席认为,刘备的缺点也很明显,最显著的是他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在三国成鼎立之势后,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在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以后,刘备又急于为关羽复仇,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被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以后又因用兵不当,为了给关羽報仇,进军夷陵时,因天气炎热,将大军驻于树木之中,犯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同样的错误,被吴兵一把火烧得大败。因此导致了失败。

3、毛主席说关公

毛主席也讲了关公,一方面,毛泽东对关羽的弱点也看得很透彻。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出身下层社会,是刘备的心腹之臣,随其周旋,不避艰险,死后被尊为武圣人。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但他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经讲过:清朝所以能统治中国260余年,就是因为统治者一开始就制定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4、毛主席读的《归田琐记》简介

《归田琐记》简介:书名。清梁章鉅撰。八卷。道光二十四年(1844)成书。主要记载清代前期的人物轶事、扬州园林、碑版诗文、中医验方等。体例仿欧阳修《归田录》,从多方面为治史者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有道光二十五年北东园合刻本、咸丰二年(1852)同文堂刻本、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

在《归田琐记》卷七中的关公的故事是:

“关西故事载蒲州解梁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启窗越出,闻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有老人相向而哭,怪而排墙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咤,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旁,掬水洗面,自照其形,颜已变苍赤,不复认识。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

东行至涿州,张翼德在州卖肉,其卖止于午,午后即将所存肉下悬井中,举五百斤大石掩其上,曰:能举此石者,与之肉。公适至,举石轻如弹丸,携肉而行。张追及,与之角力相敌,莫能解。而刘玄德卖草履亦至,从而御止,三人共谈,意气相投,遂结桃园之盟云云。语多荒诞不经,殆演义所由出欤?按今时以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生日,见明会典,今会典亦循旧致祭。但子平家推算八字为四戌午,则非也。

公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元胡琦考之,当在六十上下,果戊午,仅四十有二耳。戊午乃光和元年,考通鉴目录,是年四月庚午朔,五月己卯朔,无戊午日。且古人始生,只记年月日,不及时,故唐李虚中推命犹不以时,见韩昌黎集。按今演义所载周仓事,隐据鲁肃传,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余近作三国志旁证,皆附着之。”梁章鉅对关公不姓关有点疑义,但又认为:“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

此故事与伍子胥过昭关差不多,伍子胥是一夜愁白了头。关公则是“颜已变苍赤”。后来,此则故事又变了神话,说是关公不能过关,愁了一天,到了夜里,梦见观音发话,教他用水洗面,结果关公洗了脸后,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变成了红的。人也显得苍老了。第二天就顺利的过了潼关。

5、关公其人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河东郡解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

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 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在《三国演义》中,关公的故事主要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攻拨襄阳、水淹七军、刮骨辽毒、败走麦城等。

(1)温酒斩华雄:

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关公为什么能温酒斩华雄,一是因为关公马快刀快,二是因为华雄太大意,未识关公,三国演义中说,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华雄连斩两人,正在骄傲的观望,不料三通鼓响,喊声震天动地,华雄还没有看清来人,关公马已冲到跟前,手起刀落,斩华雄于马下。

三国演义电视剧画面,摘之网络

(2)千里走单骑:

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3)斩颜良诛文丑:

颜良、文丑当时都是袁绍军中的大将,在三国志中,关公只是一员偏将军。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看清楚,关羽是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不是用的大关刀。在三国志的记叙中:

“夏四月,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刘延,军师荀攸认为:目下我军兵少不敌,势必得引动对方分兵。主公可先到延津(白马西南方向的河水渡口),作出欲渡河绕击袁绍军后方的动作,袁绍必分兵向西应之;主公再以轻兵急袭白马,攻其不备,必可擒颜良。”

当时,颜良太有名了,但他太轻敌;眼望曹军冲来了,还在那辆指挥车的华盖下排兵布阵,没有注意四周。刚一接战,关羽就遥遥望见对方军中有一麾盖,下有一大将,做指挥分派状。此必是颜良!于是,关羽一个人,策马冲了上去。只一枪,便将颜良刺于马下!所以华雄死在骄傲,颜良死于大意。

至于文丑,在《三国志》中是死于乱军中,在三国志中有: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在与文丑之战中,曹操使了一个计策,他命令,见到文丑追来了,就令卸下车马上的辎重,文丑的兵马追来了见状都来抢辎重,曹操此时发令攻击,关公第一个冲了上去,绍军立时大乱,结果是文丑在乱军中被杀。但在《三国演义》中也成了关公的刀下之鬼。所以,文丑则死得太冤枉。

(5)刮骨疗毒:

刮骨疗毒在《三国志》中有专门一节: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发生在关公水淹七军和樊城之战中。

但在民间传说中,医者成了华陀为关公刮骨疗毒。然而事实上,华佗于公元208年去世,而关羽发动的樊城之战在公元219年,两者相差了十多年,所以华佗根本不可能给关羽疗伤。虽然在《三国志》中没有交待医者是谁,但是有人通过考证,根据《后汉书》关于医者的记载,华佗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吴普,一个叫樊阿。吴普继承了华佗的养生之道,樊阿则得到了华佗针灸治病的真传。

关羽刮骨疗毒首先跟养生没有关系,那么有这个实力做手术的,只有樊阿。故而民间很多流传,都是樊阿给关羽刮骨疗毒的。由于樊阿没有名气,最终在传说中,名誉让给了华佗,这样也会让人信服。

刮骨疗毒-网络图片

6、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看看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国历史中的朝代更迭,好象有一个周期率:

刘备、关公、张飞三人当年都是平民,刘备是卖草鞋的,关公是个贩枣子的,张飞是个屠夫杀猪的。三人都没有职称,文凭;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敢于造反,通过武力打出了一个蜀国。以后刘备称王,为了把他的帝位传给儿子,請了一些专家老师,让儿子刘禅去学孔夫子一套,结果刘禅最终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一部三国讲清楚了,创业打天下时,老子没多少文化,到儿子孙子时,都有了专业知识,靠一大批文人治国,国之不国了。魏国,曹操的几个儿子内斗,使得司马家篡权;蜀国,刘备的儿子成了浓包;吴国,孙权的儿子成了投降派,司马家大軍一到,立馬投降。

刘邦建立大汉朝时,不信孔儒,把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后来把匈奴一直赶到了西方最边远的地方,但是到了二百年后,刘邦的后人信孔,儒生成了精,国家乱了套。

到了隋朝时,出了一个李世民,领着一群底层百姓打出了一个大唐江山,打铁的和一个卖私盐的后来都被封成王爷。到了唐玄宗时,孔儒把持了朝纲以后,出了一个李林甫和一个杨国忠,唐末就出现了安史之乱。

宋代以后的蒙古人好厉害,打遍欧亚无敌手,但是凤阳的朱元璋一群放牛娃起来,仅十几年,朱元璋就把蒙古人赶到了漠北。朱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的子孙尊孔学孔,一代比一代差,最后把江山丢给了努尔哈赤。

朱元璋

滿清入关后,依靠八旗子弟,把中国的版图扩展到历史上最大。东边到了琉球,东北面包括整个外东北和库页岛,西边到了帕米尔,北部几乎到了贝加尔湖湖边,南部势力直抵马六甲,包括整个越南,成了大清的藩属国。国土面积达到1470万平方公里。但是不到百年,满清王朝又听信一批公知,将孔老二的一套请回来了,接后来,满清末年的国家腐败越来厉害,导致老百姓造反,首义一声枪响,皇帝下了台。

在上世纪,毛主席曾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拿来束缚老百姓的思想时,就落入到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今天,公知们把孔老二又抬出来了,还不断的宣扬,将孔老二的一套说成是国学。对娃娃们要从小就抓起。在网络上搜索,净是些毛主席对孔子的早期评价。但是,毛主席到了晚年为什么要批孔,公知们却从不说。毛主席当年有一首诗,是专门讲孔学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有诗句云:“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一些公知教授,现在还在毛主席著作中找依据,完全不提毛主席批判孔子的文字,企图让青年人相信,毛主席也是尊孔的。

但是,毛主席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毛主席一生相信人民,信任人民,当年土地革命,农民运动起来了,一群公知大喊糟得很,毛主席说好得很。毛主席从不打击人民的积极性。始终站在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一面,毛主席反对分田到户,坚持共产党的初心,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如今在公知们的鼓惑下,少年儿童虽然在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是成年后,都走在了要搞致富发家的道路上。今天,中国的亿万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崇拜怀念毛主席,因为毛主席是劳动人民的保护神。

在中国的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领着一群挖煤的,放牛的,几乎没有上过多少军校的农民,与蒋介石领着一大批留过洋的,进了德、日军校留学的军校生,打了几十年,结果,把蒋介石一伙人赶到了一个台湾岛上。

7、关公为什么穿绿袍,舞大刀:

关公逃出关后,为了求生,只好做点小生意,那时摆摊设点简单,市场准许流动商贩。但关羽在逃亡途中卖了五六年的枣,关羽不擅生意,卖不出好价钱,却能维持生计,他自己去枣园打枣。枣园是地主家的,打他的枣就是斗地主,不用付钱,心安理得。为了少惹麻烦,关羽总是穿一身绿,看到有人来,便爬到枣树上躲起来。于是将就了一身绿衣,一张枣红脸。关公打枣,因为是地主的,所以关羽只顾拿大竹竿一通猛打,打了五六年,练就无穷臂力。打枣成就了关羽的武功,也使他选择了八十二斤的大刀作为武器。后来关公贩枣到了涿州,碰见张翼德卖肉,刘备卖草鞋,三人一见如故,于是以后有了刘关张的三结义。一个桃园三结义,后世受到了无数的效仿和推崇,到了明清以后,民间的船邦、丐邦、绿林好汉及黑社会,都来效仿三结义。中国很多地方建有三义庙、三义祠。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在清朝笔记小说《清音小集·卷四·夜看春秋》中则有“关羽姓冯,名贤,字寿长”的记载,书中详细记述了关公为人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杀死强抢韩守义妻子的恶霸“熊老员外”的故事。《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中指出:“关羽本姓冯”。

山西运城市博物馆所编的《盬城览胜》一书里,有如许文字:关羽“姓冯,名贤,字寿长,家住常平里下冯村,铁匠家庭出身,力大过人,爱好武艺……见义勇为,杀了县官及其母舅后,便逃到潼关。在官兵的盘问下,他随口指‘关’为姓,便混过关去。此后,他便改名为关羽……

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一书中说,关羽本不姓关,而姓冯,名贤。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没有正史记载。

大概因为关羽老家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原先是汉代解县宝池里下冯村,“冯贤”之名跟“下冯村”有关。当地民间相传,关羽本是卖豆腐佗家老汉的儿子,他有一柄随身宝剑,原是一条莽蛇所变。上学时他用此剑杀了欺压百姓、奸污妇女的恶霸雄虎员外全家一百零八口,被官兵追杀。当他欲逃出潼关时,被守关关吏盘问,他随手指关为姓,遂得逃脱,以后不复改姓。以后随着刘备、张飞一道扯旗造反。终成蜀国大业。一部三国演义,使得关公天下闻名。

以上说法中曹操不姓曹,是有史可考。而关公不姓关,则是明清小说和一些文人的文集中所言,此时离三国的上千年,所以还需要史学家考证。

二、屈原不姓屈,楚王不姓熊

端午节,中国人谈得最多的人是屈原。

1、什么是姓,姓是如何产生的?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母系归属,因此产生时间早,所代表的范围也相对较大。为了以血缘为关系区别人群,便产生了姓。

进入父系社会后,为区别父系身份,便于身份传承,诞生了“氏”的概念。和“姓”相对,“氏”范围较小,相当于一个宗族。自秦汉之后,姓氏合而为一。以后,姓的来源五花八门,有以封地为姓的,有以国为姓的,还有皇帝赐姓的,自行改姓的。

先秦时,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商代时,只有贵族才称姓,因而最初所谓“百姓”指的是全体贵族。周代贵族之中,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男子称氏,以明贵贱。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公子王孙有不少沦为平民,以氏作为“别贵贱”也就失去了现实的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和户籍制,阶级地缘政治代替了氏族血缘政治,姓与氏合向为一。但是别贵贱”仍有残留,明代兴起修家谱之风,一些大家族,为了显摆,在修家谱时,都要在上古时找上一位名人作为始祖。由于唐以前平民没有家谱,所以家族以前的历史搞不清,所以就有了套用《史记》等古史记载的现象。所以,史学家在考证某一历史时,不会以家谱为依据。

2、说屈地在秭归,文献为考古上均没有依据

屈本来是地名,据说是春秋时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其子孙遂以屈为氏。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所以是屈氏。屈地在何处,有不少文章说是在秭归,但从历史文献中找不出确切依据。以地下考古资料来证明,也没有半点依据。

根据楚怀王时期的《鄂君启节》反映的楚国的交通路线只有荆襄、荆湘及荆越一带的舟车路线,而没有荆蜀一带的路线,说明当时的三峡一带是蛮荒僻野的地区。而按《三峡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三峡地区的开发始于唐宋时期,成于明清。因为明清时有大量移民迁入。所以秭归所关屈原的历史遗迹,不会早于唐宋。屈原祠: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屈原庙: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修。乐平里牌坊:位于乐平里入口处,建于1983年1月。秭归所讲的屈原耕种过的三丘稻田被誉之为“玉米三丘”,还有“灵牛”的传说。但经考古,秭归没有发现先秦时的稻田遗址,考古中没有发现有牛耕和当地人种稻田的生产工具遗址。

最关键的是:在秭归的乐平里、楚王城的地下考古找不到证明秭归丹阳说的证明资料,有一些三峡本地的文章,只要一发现有反映楚文化的遗迹,就兴奋起来,说证明了秭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的还说成是楚文化的中心。但是经过楚学考古专家的分析,发现在三峡发现的楚文化反映的是江汉地区楚文化向三峡的西进,而不是三峡楚文化的向江汉地区的东进。所以考古学界否定了秭归丹阳说。屈地在秭归的说法也就不存在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文章把在当阳和枝江发现的楚墓及车马坑,移花接木,说成是在宜昌地区发现了楚墓及车马坑。殊不知,在先秦时,当阳和枝江发现楚墓的地区当时属古江陵。这类文章,出现在楚学研究上,太不严谨了。

3、为什么楚武王封其子瑕,不会封在秭归(当时的归国)

因为,先秦时,楚王封其子瑕,只会封在王畿之地,不会封在那边远的山区。在古江陵地区的考古中,已发现了楚国的邵、景、屈等三大姓,均在楚都周围。所以屈瑕不会被封在秭归那个《水经注》中说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春秋时还是巴人为主的荒凉山区。

周王分封,将王子都封在周畿百里的范围内,别姓功臣则分封在百里之外,屈瑕是王子,武王是决不会将屈瑕封在百里外的山区。到了楚悼王时期吴起变法,才有 “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的记载。

有很多文章,以郦道元所注《水经注》为证,力证秭归丹阳为楚始都,其实郦道元没有到过南方,对南方的水经所注,引用了许多文献,郦道元自己也说过: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荒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由于他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所以有不少严肃的楚学专家,对引用《水经注》为证非常慎重。其实最重要的证据是地下考古资料,文献引得再多,没有地下文物佐证,那就不存在。

《庄子.庚桑楚》:“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所以,对于昭、景、甲(屈)三族,楚王不会将他们封到边境。

一个秭归丹阳说,考古界已经否定了,但还有些史学界的学者还在坚持,还在不断的引经据典,坚持秭归丹阳说。

秦灭楚后,有大规模将楚的邵、景、屈三大姓迁入关中的记载;到了汉景帝时,为了保证对楚旧地的统治,对古江陵进行了拆解,一个古江陵旧郢都被拆成了十八个县。秦汉时百年期间,朝廷把楚旧地的邵、景、屈三大姓强行外迁。以后的一千多年,荆州遭受到了三次人口灭绝,荆州人被北方人所取代;先秦时兴建宗祠宗庙,祭祀先王先祖。但一般大夫不准建庙,到唐朝时,屈原受到唐王赏识,于是下级地方官员就到处建庙,明朝初年,大量流民涌入,不少屈姓人进入到秭归。所以国内的各地屈原庙、屈原祠几乎都建于唐代。

4、屈原会是姓屈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已经说清楚了,屈原“楚之同姓”,也就是与楚怀王一个姓。但是楚王不姓熊。也不姓芈。因为在楚先祖时是姓芈,但到楚国立国后则成“酓”氏,这是在荆州发现的楚墓中的地下文物中都证实了的。后来姓氏合一,自熊绎以后,“酓”也就成了楚王的姓。

清华简《楚居》中的“酓”字

史籍《史记·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看清楚,“弗能记其氏”由于年代久远,司马迁也搞不明楚之先祖的发展历史。偏偏有一些神人,比司马迁厉害,硬是将屈姓、芈姓的祖地定到了秭归。提出秭归丹阳说。

古本竹书记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其后还有第二次“天大翳,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第三次则“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说明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77年)至楚昭王(约公元前523年―前489年)的楚都在江汉一带,不在秭归。

上世纪,湖北省的考古部门为了配合三峡建设,在三峡地区,重点对秭归的乐平里及一些史学家所说的楚王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没有发现大夫级以上的楚墓,发现了大量的下级士兵的墓,而占主流的墓葬遗址,主要是巴人文化或当地的土著文化。在秭归,没有发现楚人特有的楚简、车马坑和车马器等遗存。秭归没有楚国特有的车马坑和车马器等遗存,能称得上楚故都吗?本文据史实论证,没有半点诋毁秭归之意。若有人反对本文观点,请拿出考古证据。莫要在网上发喷。

所以考古界的石泉、尹弘兵等知名学者早已否定了秭归丹阳说。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

4、楚国的王姓是“芈”,但后世的楚王姓“酓”

史籍《国语·郑语》中讲楚国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所以楚昭王讲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楚自鬻熊之后,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以后的楚王就成为“酓”氏了。一个“楚国唯荆实有昭德”,一个“江汉沮漳”,这个地望就在荆州。楚人的初始国在荆州,不在秭归。虽然有文章说,江陵纪南城没有发现春秋遗存,是战国中期的都城,但是历史是延续的,如果没有战乱,一般一个地区历史、地域应是连贯的。在纪南城周围,发现了上万座楚墓,并发现了如熊家冢、平头冢、冯家冢楚王级的大墓,春秋时楚都无城。所以, 不能以此断定,古江陵就不是故郢都。

我们只知道楚国王族姓熊,但其实古时那个“熊”姓并不是这样写的,也不同于动物的熊,而是“上今下酉”的“酓”字。那么,“上今下酉”的“酓”字,是怎么变成“熊”字的呢?

当年,楚国被秦国打败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楚国王族的“酓”姓改成了“熊”姓。为了讨伐楚国,搞得师出有名,秦国发布了一个《诅楚文》,

先秦时,占战国各国间在打仗之前,都会有一个告神之礼。

先秦时期,当国家遇有兵寇水火凶灾时,即行告神、祭神之礼。《周礼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故,谓凶灾。旅,陈也。即在凶灾到来之时,向皇天上帝及四方之神祭告。

首先,必须要在山川之神前祭告而后才能军行。如《周礼小宗伯》言:“若军将有事,则与祭有司将事于四望。”如上所引,先秦人常在军事行动前向神灵祭祀,以求胜利之事。

一个《诅楚文》,文辞开篇明义:诋楚王之罪先世曾斋盟为好,约定戮力同心,永世协好。然今楚王竟背信弃义,不顾前盟,可谓罪孽深重。紧接着历数楚王罪孽,其荒淫昏庸,甚于殷纣,背弃亲人,拘圉叔父,狠毒残暴,刑戮孕妇,背祖盟约,攻伐同盟。

最后说到秦国将上下一心,奋力自救,决心歼灭楚军,现在恳请神灵降福,佑秦克剂楚师。文中将楚怀王的姓也改了。由“酓”改志了“熊”。 

从秦汉以后,再没有人知道楚王姓“熊”的真正含义了。上古的“熊”字是“上今下酉”,即“上今下酉”字,是一个饮酒的图形文字。

楚先祖是在炎帝部落,出自祝融之后,史记称之楚之后,“芈”姓。但江汉地区的地下考古文献中,楚王均为“酓”。

5、姓与氏的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国被灭了,这一氏的宗祠也就完了。这就叫国破家亡。今天在三星堆看到的很多神器被砸被毁,说明当时的古蜀国被灭国了。灭国时间应当是秦灭蜀时期。约在(公元前316年)秋。

秦王诅咒楚怀王熊槐(酓槐)为“熊相”,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李斯统一文字为小篆,故意不造“上今下酉”字,改“上今下酉”为熊字,从此楚王室酓姓便成了动物的“熊”字了。由于楚王被秦所灭,而且楚怀王被秦王所骗,故以后熊多了一个词汇叫熊包,讥称懦弱、无能的人。

自20世纪初在安徽的李家孤坟发现楚幽王墓,到改革开放后一系列重大的江汉考古,很多史实颠覆了《史记》中的记载,与《左传》比较一致,出土文物均与两汉典籍有较大差异。如 “楚武王名熊通,芈姓”就与文物不相一致,楚王实际上是“酓”氏,不是“熊”也不是“芈”。

所以楚王是芈姓酓氏;

屈原是楚武王之子屈瑕之后,芈姓屈氏,但到屈原时,已是楚怀王时代,也应为酓姓屈氏。

6、姓、名、字与号

现代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当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在“姓”与“氏”合一之前,“名”只与“氏”联用,姓氏合一之后,“名”与“姓”并称就成为人们互相称呼的一种习惯。“名”的最初作用就是为了提高个体的辨识度,因此以代号相称的名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看电视剧时,毛主席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时,就说:我叫毛泽东,而同辈人在称呼毛主席时都是直称润芝。

旧时,同辈之间或晚辈称呼长辈时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个人自称时,只能用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后来随着发展,名与字也逐渐合一。

现在兴身份证制度,一个人只有一个唯一的姓名。,所以一些人对旧时的姓、名、字与号均搞不清楚了。

参考文献

1、上观新闻/陈思:毛泽东与 《三国演义》

2、《归田琐记》;

3、今日头条《毛主席谈为什么批孔》;

4、网络文章《诅楚文》、《姓与氏的区别》;

5、360百科《水经注》;

5、本文中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因原作者不明,请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