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山丁向最旺什么人(癸山丁向)](/d/pic/x/1629.jpg)
寻根问祖(10)|寻由江西上犹县鹅窠里迁往四川绵竹县城内西门的郑际开后裔
我们是郑清之第16世孙郑有通之子郑斯立的后裔,郑斯立于清顺治十七庚子年(1660),由广东龙川县欧田迁居到江西上犹县营前金脚盆,并修建祠宇“天眷堂”。后又由19世祖郑缨泰和郑经泰兄弟俩,于1725年在鹅窠里合建房祠一栋“其顺堂”。
19世祖郑缨泰生三子:郑际开、郑际围、郑际阀。
20世祖郑际开,字炳文,乾隆丁亥年(1767)二月三日迁往四川成都府绵竹县城内西门居住。继妣邓氏,配于四川,生子郑光宇,还有二子情况不详。
听上辈人讲,民国时期还有书信往来,但近五六十年失联了。我们希望能寻找到他们,续上新谱,给后裔留下寻根的路。
我们奉郑有通为基祖,他作有五言诗为子孙立辈取名:“有斯肇泰际,光大起文明。守训传芳远,清才毓俊英。”
联系人:郑守洁
联系电话:135-0797-6568
寻找乐至黄氏族人
我族先祖原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朝洪武年间入川,清顺治年间张献忠乱蜀,我族二世祖黄零(云)雨携家人避难贵州遵义府仁怀县,后部分后裔回到四川。世系情况如下:
一世:黄滚寨,黄数世生,原籍麻城孝感乡。
二世:黄零(云)雨,生子:黄三(惟)光、黄三才、黄三纲、黄三极。
三世:黄三(惟)光、黄三才、黄三纲、黄三极。
避难后,黄三(惟)光、黄三极于清顺治3年(1646)返川,寄居在成都府正东街诸葛井。顺治8年(1651),归乐至县插业在北关外黄家嘴双桂塆、伞匠(见)沟等处居住。
黄三才、黄三纲避难后失考。有谱记录,黄三极后裔又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鹅颈大丘,现改为泰和县塘洲镇。
四世:黄辉云,字汉章,号倬亭,顺治6年(1649)生于成都府正东街诸葛井,妻李氏,顺治12年(1655)生于龙泉山石盘铺,葬在乐至县北关外黄家嘴癸山丁向和黄辉云合墓。生子:黄榜诏、黄榜先、黄榜征。
黄耀云,字天章,生子:黄榜禄、黄榜载、黄榜彰。
黄慧芳,生子:黄榜名、黄榜登、黄榜清、黄榜拔。
3支同源5世分支:黄榜诏一支,黄榜先一支,黄榜征一支,黄耀云一支,黄慧芳后裔迁成都府。
五世:黄榜诏,字彦,号焕邦。康熙20年(1681)生于四川潼川府乐至县崇仁乡石骨嘴。妻郭氏康熙21年(1682)生于潼川府安岳县永康乡熊家坝,葬在乐至县北关外双桂塆癸山丁向,后迁小塆艮山坤向,与黄榜诏合墓。
六世:黄捷,字宏烈;黄振,字宏纲;黄拔,字宏儒。
七世:黄于(文)。
八世:黄元。
九世:“朝”字辈。
十世:在乐至县打鼓庙,黄宗武生于1830年,子黄维坮;黄宗周生于1839年,子黄维贵,是四兄弟,其中三子名字未记录。
请乐至县打鼓庙村的两位祖辈后裔与我联系。
咸丰4年(1854)修族谱,决定从九世起运行字辈:“朝宗维大纲,继世显永昌。家和万代兴,国正智远长。”
联系人:黄玉平(“继”字辈)
联系电话:131-5834-8867
黄勇 整理
【读者如有寻根问祖的需求,可发送电子邮件到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寻根问祖(10)|寻由江西上犹县鹅窠里迁往四川绵竹县城内西门的郑际开后裔
我们是郑清之第16世孙郑有通之子郑斯立的后裔,郑斯立于清顺治十七庚子年(1660),由广东龙川县欧田迁居到江西上犹县营前金脚盆,并修建祠宇“天眷堂”。后又由19世祖郑缨泰和郑经泰兄弟俩,于1725年在鹅窠里合建房祠一栋“其顺堂”。
19世祖郑缨泰生三子:郑际开、郑际围、郑际阀。
20世祖郑际开,字炳文,乾隆丁亥年(1767)二月三日迁往四川成都府绵竹县城内西门居住。继妣邓氏,配于四川,生子郑光宇,还有二子情况不详。
听上辈人讲,民国时期还有书信往来,但近五六十年失联了。我们希望能寻找到他们,续上新谱,给后裔留下寻根的路。
我们奉郑有通为基祖,他作有五言诗为子孙立辈取名:“有斯肇泰际,光大起文明。守训传芳远,清才毓俊英。”
联系人:郑守洁
联系电话:135-0797-6568
寻找乐至黄氏族人
我族先祖原居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明朝洪武年间入川,清顺治年间张献忠乱蜀,我族二世祖黄零(云)雨携家人避难贵州遵义府仁怀县,后部分后裔回到四川。世系情况如下:
一世:黄滚寨,黄数世生,原籍麻城孝感乡。
二世:黄零(云)雨,生子:黄三(惟)光、黄三才、黄三纲、黄三极。
三世:黄三(惟)光、黄三才、黄三纲、黄三极。
避难后,黄三(惟)光、黄三极于清顺治3年(1646)返川,寄居在成都府正东街诸葛井。顺治8年(1651),归乐至县插业在北关外黄家嘴双桂塆、伞匠(见)沟等处居住。
黄三才、黄三纲避难后失考。有谱记录,黄三极后裔又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鹅颈大丘,现改为泰和县塘洲镇。
四世:黄辉云,字汉章,号倬亭,顺治6年(1649)生于成都府正东街诸葛井,妻李氏,顺治12年(1655)生于龙泉山石盘铺,葬在乐至县北关外黄家嘴癸山丁向和黄辉云合墓。生子:黄榜诏、黄榜先、黄榜征。
黄耀云,字天章,生子:黄榜禄、黄榜载、黄榜彰。
黄慧芳,生子:黄榜名、黄榜登、黄榜清、黄榜拔。
3支同源5世分支:黄榜诏一支,黄榜先一支,黄榜征一支,黄耀云一支,黄慧芳后裔迁成都府。
五世:黄榜诏,字彦,号焕邦。康熙20年(1681)生于四川潼川府乐至县崇仁乡石骨嘴。妻郭氏康熙21年(1682)生于潼川府安岳县永康乡熊家坝,葬在乐至县北关外双桂塆癸山丁向,后迁小塆艮山坤向,与黄榜诏合墓。
六世:黄捷,字宏烈;黄振,字宏纲;黄拔,字宏儒。
七世:黄于(文)。
八世:黄元。
九世:“朝”字辈。
十世:在乐至县打鼓庙,黄宗武生于1830年,子黄维坮;黄宗周生于1839年,子黄维贵,是四兄弟,其中三子名字未记录。
请乐至县打鼓庙村的两位祖辈后裔与我联系。
咸丰4年(1854)修族谱,决定从九世起运行字辈:“朝宗维大纲,继世显永昌。家和万代兴,国正智远长。”
联系人:黄玉平(“继”字辈)
联系电话:131-5834-8867
黄勇 整理
【读者如有寻根问祖的需求,可发送电子邮件到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物华天宝地,一县两状元
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592名状元,加上其他各代的武状元,状元总计为777人。
衡东县文化底蕴深厚,出了两个状元何克明和彭浚,还有一个开国元帅罗荣桓,真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可以想到我国地域这么大,而出的状元只有这么少,衡东县的确是块宝地,是坐落在湘江边的一颗耀眼明珠!
古代读书人先要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经皇上亲点,才成为状元!时间漫长,竞争激烈,有多少运气成份!宋人苏洵就曾发过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常大有人在。
中状元者即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科名中最高荣誉,亦别称“殿元”,或称“廷对第一”、“廷试第一”、“殿试第一”。状元者,科考之极也,因而“大魁天下”,成为古代读书人挥之不去的梦想。可见状元的得来是多么不易!
元代状元何克明
《衡山文化志》(内部资料本)第313页宣称,何克明家庭贫穷,母子讨米,结茅而居。某日,何克明外出乞讨归来,母亲已埋于山石之中。后有一些人因袭其说,以致以讹传讹。
据《何氏六修族谱》记载,何克明祖上是河南人。北宋末年,其高祖何裔因避乱迁于武昌,又惧兵祸,迁至江西吉安。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吉安何姓人氏北归无家,何举慕衡山乃鱼米之乡,举家迁至石湾熊虎头(今衡东县石湾镇)。
何举叙部例封保义郎,殁后葬于潭泊西原,癸山丁向。何克明祖父是迁居衡山第五代,家境殷实,耕读传家,生三子,何凝、何潮、何瀞。后来,何瀞从石湾迁往坪头桥何家箭楼,何克明之父何潮从石湾迁居白莲寺何家垅(1958年兴修白莲水库,何家故宅沉于湖底,但何克明墓尚在),只有长子何凝留居石湾。
《何氏六修族谱》中刊载了一篇《监丞公克明遗迹节录》,是何克明后裔何昌玉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所撰。该文称,“公生于白莲寺之右,地名何家垅,今向姓举人掌勉公住基实公故宅也,其上山梍内墓坟即公父潮祖所葬处。公幼读书白莲寺,尝点窜佛书,寺僧至今犹宝藏之。”据说,何克明幼时聪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白莲寺住持视之为奇童,说:“此子他日必为国器。”
何克明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初出茅庐应童子试,名列前茅。清代彭玉麟修同治《衡阳县志·人物》称:“何克明,元仁宗时人也。材倜傥不规,规于文律。延祐三年(1316),湖广省臣以《云梦赋》试士,克明文疏壮有奇势……省臣奇之,拔置第一。于时乡试会试例初定,而克明首举,乡人荣之。”同试者有武昌邱堂,也以才情文采见长,时人并称“何邱”。次年,赴大都(今北京)会试,廷试时复以律赋出色,再获第一,连中三元,名震京师,为湖广及衡岳大增光彩。
元代历史不长,又是纷纷乱世,文献多有阙如,后世考据不全或贻误,因此,不同版本的元代进士榜上,何克明的名字或隐或显,其状元身份也一度受到质疑。
其实,明代弘治《衡山县志》、嘉靖《衡州府志》业已载明:“何克明状元及第。”《衡山县志》还特别注明,何克明被点为左榜状元,右榜状元为蒙古人图克岱耳。
清代康熙《衡州府志》卷十二,何克明条目特别注明:“试《云梦赋》,中乡试第一,状元及第。”
乾隆《衡州府志》卷二十三称何克明“状元”,卷二十四称“廷试复第一”。
光绪《湖南通志》“元延祐二年乙卯”榜中,何克明条目特别注明“殿试第一”。
同书卷一六四人物传注明:据《楚记》载,何克明“延祐丁巳岁补博士弟子员,29岁考优贡,31岁中举人。
清嘉庆三年(1798)以优贡生入国子监,五年(1800)在顺天府(今北京)参加乡试,中举。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高中状元,(1317)中湖广乡试第一”,后“克明廷试复第一”。
1998年《衡阳市志》第3031页载,何克明“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湖湘文化大辞典》下卷《附录一:湖南历代进士科第年里综表》第1990页,沿用《湖南通志》之说,认定其为“延祐四年丁巳科(1317)进士”,并特别注明“殿试第一”。
现在,上网查阅百度百科“状元”词条,在《中国历代状元榜》一文中,即可见到何克明的名字。
何克明的《云梦赋》,最早见于明弘治《衡山县志》,后来清康熙《衡州府志》也收录了这篇文章。其赋文词华丽,想象丰富,妙语连珠,气势恢宏,在元延祐三年(1316)乡试之后至清宣统的580多年间,一直为儒林所传颂。
现将《云梦赋》全文抄录如下:
驾洞庭之飞艎,览熊绎之故墟,倬云梦之巨泽,控天南之一隅。尔其雄跨大江,延袤千里,水滔滔其渐渍,山巍巍而迤靡,却五岭瘴烟而莫近,岂五丈秋风之可拟。
草木郁其畅茂,禽兽乐其游憩。原田每每,人获耒耜之利;车马辚辚,岁阅鬼猕之备。其产则橘柚青茅,竹箭金锡。虎豹貔貅,可以应庭实军容之需;糜鹿鱼鳖,可以为干豆宾庖之给。
实荆州之府库,亦中原之羽翼。岳阳尧大别,擅名胜于古今;夏口、江陵,分形势于区域。当其烟横北渚,日暮苍湾,仙俦巨灵,神游其间。鼓瑟铿锵,写幽怨于湘女;钧天缥缈,奏广乐于轩辕。
水天一色,落霞孤骛;风月双清,归鹤啼猿。岸芷汀兰,香溢灵均之《离骚》;广谷大川,地壮召虎之于蕃。身历兹土,心驰往古,奠我民居,实维神禹。
当怀山襄陵之际,任手胼足胝之苦,及其云土,而梦作乂,于是考图,而贡可数。暨荆之诗不歌,而楚氛之恶是怙,于以田猎,于以耀武,何凉德之不长,终汉室之启土。
矫彼淮阴,骄力跋扈,致乘舆之鸣銮,烹良犬于得兔。信乎地不足以设险,德终然之可据。天眷吾皇,奄有寰区,虽兹泽之旷邈,果见侈于舆图。
嗟予忝于楚产,期观光于帝都,极铺张于云梦,猥徒侪于腐儒,吞八九于胸中,曾不芥蒂于相如。
大魁天下后,何克明父亲已殁,母亲黄氏诰封太夫人。他奉旨在衡山县城建造状元府,地址即后来的城隍庙左侧霁峰书院(今衡山县城南完小左侧操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毁于兵燹。
何克明先擢承事郎同知,转茶陵州事,后任江西上高县尹,再迁衡州路推官。在衡州任上,他敢于碰硬,办理了几起棘手案件,最有名的一起是为其恩师彭寿翻案。
彭寿是一位耿介文人,遭遇恶人构陷,含冤而死。何克明排除种种阻力,与恶人斗智斗勇,终为先师昭雪,并撰写墓志哀悼。
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何克明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加赠忠议大夫。
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何克明因父丧在家守制。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几次召他出山。
他拥护新朝,认为这是汉室江山,同时感到自己年老体衰,又曾做过元朝臣子,故不肯做贰臣,遂以衰老辞谢。
晚年,何克明杜门谢客,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失。
明洪武九年(1376),何克明在家乡去世,享年78岁。
清代状元彭浚
又过了488年,即清嘉庆十年(1805),衡东又出了一位状元——彭浚。
彭浚,字映旟,号宝臣,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洣米镇状元村)一个“七代迭膺”之家。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与他血脉相连,他的姑妈是罗荣桓的曾祖母,论起来,罗荣桓该叫他“表叔爷”。
彭浚4岁入塾,6岁已能吟诗作对,20岁补博士弟子员,29岁考优贡,31岁中举人。
清嘉庆三年(1798)以优贡生入国子监,五年(1800)在顺天府(今北京)参加47乡试,中举。
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高中状元,时年36岁,嗣后历任翰林院修撰、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顺天府丞等职。
曾一度做太子旻宁(后来的道光皇帝)的老师,故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誉。
期间,旻宁曾赐他一个砚池,从此,他把自己的住宅叫“赐砚堂”,著述名《赐砚堂诗文集》《赐砚堂进呈录》《赐砚堂今古文》等,成为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道光十二年(1832),彭浚因脚疾,奏请辞职,奉旨回原籍衡山王子塘疗养。
道光十三年(1833)十月初七,在家乡去世,享年64岁。
消息传到京城,道光帝亲自写文祭奠,痛呼:“朕为太子,先生师也。朕为天子,先生友也。先生逝矣,何师何友?”并敕祀为乡贤。
从《湖南通志》《衡州府志》《衡山县志》《衡东县志》《衡东文史》大量有关彭浚的记载来看,彭浚不仅才智过人,而且为官清正。
史载道光十一年(1831),彭浚调顺天府丞兼学政,屡掌考试,选拔多士,“前后五鼎甲皆出其门”。
视学奉天时,裁革陋规,捐薪俸添建试院考棚,集诸生讲解义,使学风为之一新。
彭浚精于书法,楷书融合了欧、颜、虞、褚多家优点,具有稳重、端庄、大方、俊秀等特色。
1992年7月,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清代状元彭浚小楷字帖》,内收小楷作品《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为广大练习书法者提供了临摹毛笔小楷的范本。
他高中状元回乡时应族人所请,书就的“牒演星源”匾额(如左图),苍劲有力,保留至今。堂匾“勤、俭、敬、恕、忍、让、公、和”,以及对联、墓联均存世。他还喜欢画梅花,南岳大庙至今藏其梅花图数幅。
但彭浚流传甚广的轶闻,还是他的多才善对。他的母亲欧阳氏是衡山文学欧阳翕的孙女,家学渊源,擅长吟诗作对。
彭浚受母亲影响,文思敏捷,即兴应对,小小年纪就誉满衡岳。
殁后170多年,衡山民间还流传着他许多关于对联的趣闻,有的趣闻甚至家喻户晓。
聂家是衡山的名门望族,老翰林聂焘辞世不久,第二个儿子聂肇奎主其家事。聂肇奎中举后,虽未考取进士,但他悉心培养的七个儿子都非常了得。
彭浚年少志高,早就想拜聂氏为师。这日来到聂府门首,刚巧遇到三公子聂铣敏。聂铣敏人长得洒脱,文才也很出众,自然不把凡人放在眼里。
问明来意,他乜斜着目光打量比自己大几岁、衣着鄙陋的彭浚,随手指向阶前一株百年老槐说:“树大根深,不落无名鷃雀;”
彭浚见他如此傲慢无礼,也不客气,便指着不远处一口小池塘说:“塘干水浅,难藏有道蛟龙。”
聂铣敏一怔,哟,敢情今天遇到硬茬了!见那池塘水面风吹涟漪,触景生情,于是口拈一句:“水本无愁,因风皱面;”
彭浚望着不远处积雪浮云的巾紫峰,应声而答:“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聂肇奎听说此事后,赶忙把彭浚请进府内,一番交谈,认定他前程远大,欣然将他收入门下,与聂家兄弟同在巾紫峰书院攻读。后来,聂铣敏与他同中乙丑科进士。
彭浚是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唯一状元。据说,乾隆五十一年(1786),状元出身的湖广总督毕沅,曾下令在岳麓书院前坪空地建立一座魁星楼,称“以当文峰为今秋闱发兆”。
这个风水兆头多年后终于显灵,应验在了彭浚身上。彭浚奉旨回乡省亲,岳麓书院张灯结彩,隆重庆贺,师生饮酒赋诗,三日三夜不歇,整个长沙城都轰动了。
彭浚中状元后,奉敕在家乡建造状元府,是一幢坐西朝东的九进大型古建筑,位于今衡东县洣水镇状元村,距县城10公里。尽管风霜累累,仍可窥昔日风姿。
1991年11月,衡东县人民政府拨专款1万元修缮,并将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省历朝15位状元的详情
01、李邰,宁远人,唐大和元年(827)丁未科,状元,官至贺州刺史。
02、王世则,长沙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廷试第一,官至永州知州。
03、朱经贯,汝城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廷试第一,官至授奉政大夫。
04、莫俦,慈利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第一,吏部尚书。
05、易祓,宁乡人,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甲辰科,释褐第一,官至翰林院直学士。
06、王容,湘乡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状元,官至礼部侍郎。
07、吴必达,道州人,南宋淳祜元年(1241)辛丑特科,状元,官至礼部架阁兼给事中。
08、贺德英,湘乡人,南宋淳祜十年(1250)神童科,殿试第一,早夭未仕。
09、乐雷发,宁远人,南宋宝祜元年(1253)癸丑特科,姚榜第一,归隐未仕。
10、曹一本,资兴人,元大德八年(1304)甲辰科,状元,官至左春坊学士。
11、何克明,衡东人,元延祜二年(1315)乙卯科,殿试第一,官至国子监丞。
12、霍希贤,澧州人,元延祜五年(1318)戊午科,左榜状元,官至威山知州。
13、黎淳,华容人,明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14、彭浚,衡东人,清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状元,官至顺天知府。
15、萧锦忠,茶陵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帝母寿辰恩科,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在古代,能中状元,是一个让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光宗耀祖的事,又是令多少读书人可望不及,以至范进中举后,疯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封建社会里,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是天下士子唯一的一条路,所以,留下了这么多的传奇、这么多故事!
书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0.6.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