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教你如何换算伊斯兰钱币上的回历日期
伊斯兰文是一种使用很广泛的线性文字,其中识别出一枚钱币上的日期是确定所属王朝和在位王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这也是钱币收集的乐趣之一。关键你要牢记伊斯兰文的数字表,然后套用一个伊斯兰日期和公历日期的转换公式就可解决问题。
下面让我来用一枚奥斯曼帝国钱币举例。
下面这个数字对照表是解读伊斯兰币年份的关键,数字1-10 维文为:١,٢,٣,٤,٥,٦,٧,٨,٩,٠ 对应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 。回历换算公历公式:回历年份+622-回历年份/33 我发的这枚奥斯曼帝国的币图第一时间要解读出上面的回历年份。根据上面的表知道是回历1187年,套用转换公式算得公历结果是1773年-1774年,因为除不尽所以回历和公历换算往往是跨年的。诸位有点感觉了吗?
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合二为一” 这样的经历你一生会有几次
每个人的出生日期都有公历和农历两个“版本”。除了出生当年,人们的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并不重合。这让人们可以吃两次生日蛋糕,享受“双倍”的生日快乐。但也有人有疑问,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什么时候能“合二为一”呢?
每过一次生日,我们就年长了一岁,这代表着地球又带着我们绕太阳转了一圈。这一圈所花的时间,天文学上叫回归年,约为365.2422天。它是制定历法的基础,所有的历法都要保证历年的长度和回归年相当。我国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农历的月是按照月相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来确定的,小月29天,大月30天,平均起来与朔望月的长度相等,为29.5306天。农历的一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包含12个月,根据大小月的不同,年长为353—355天。为了让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一致,人们需要在某些年份添加一个闰月,这就是闰年。闰年的长度为383—385天。平均而言,每19个农历年中需要设置7个闰年。
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平均起来一年是365.2425天。这和回归年的数值365.2422天非常接近,可见公历是一个相当精确的历法。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公历年的长度几乎不变,而农历年的长度变化很大,这就使得一年当中的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并不能保持相对固定,所以我们的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也就常常不在同一天。农历的某一天所对应的公历日期,可以前后浮动30天左右。例如1901年到2099年间农历正月初一的日期,最早出现在1月21日,最晚出现在2月20日。同样,2000年到2099年间公历10月1日所对应的农历日期,最早对应于八月初八,最晚对应于九月初九,前后浮动也是30天左右。我们据此可以大致估计出大概每30年会有一次公历和农历生日重合的机会,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2次机会。当然,由于农历和公历日期之差在30天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这种估计并不太准确。
历法专家给出了一个更准确的估计方法:考虑到19个农历年的长度(6939.69日)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6940天)几乎相等,所以每过19年,农历和公历几乎会回到同一“起跑线”。但农历的大小月并不固定,再加上公历置闰的设置,19年后经常会有一天(最多两天)的出入。例如2000年10月1日是农历九月初四,2019年10月1日是九月初三,并未重合。这时我们可以查询相隔19年的整数倍年份,发现2038年和2057年10月1日的农历日期也都差了1天,但2076年10月1日又回到了农历九月初四。
当农历生日与公历生日出现在同一天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日重合。根据公元2000年到2100年间10月1日的农历数据进行粗略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大约80%的生日重合现象都发生在与2000年相隔19或19的整数倍的年份。还有10%的情况是相隔11年。例如2020年10月1日是农历八月十五,在11年后的2031年,二者也将重合一次,再下一次则要等到57年后的2077年了。这是因为在2020年到2031年恰好出现了7个农历平年和4个农历闰年,其总长度和11个公历年几乎相等。但相隔11的倍数的年份,又都不会再重合了。还有一种更少见的情况是46年周期,在此次统计中,公历生日与农历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只有约6%。
根据这个统计,如果人们活到76岁以上,大约有80%的人一生中能有2到3次公历与农历生日重合的机会;大约3%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赶不上一次,还有约6%的人一生只有1次。例如198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二十三)出生的人,直到2067年87岁(19×4+11)才能碰上一次公历与农历生日重合;最后,还有大约10%的幸运儿可能有4次生日重合。例如1999年10月1日(农历八月二十二)生人,2018、2037、2056、2075每个19年都没落下。
读者朋友不妨查查看,自己能碰上几次呢?
(作者系北京天文馆研究员 李 鉴)
阳历与农历的区别是什么?农历是怎么来的?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阳历,小时候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全年中2月是28天,而7月和8月又都连续是31天?关于农历,则有更多疑问,为什么长辈们都喜欢按阴历过生日?为什么农历中有那么多复杂的元素:初一十五、二十四节气、干支甲子等等,它们都怎么产生的呢?
公历怎么诞生的呢?现行的公元纪年其实是西历,它是源自西方社会的一种历法,于1582年由时任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叫做格里历,由于它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所以也称“基督纪年”。格里历的前身是儒略历,相比之下格里历只是由于当时的宗教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把基督诞生年定为公元元年,其实它与儒略历没有实质改变,因此我们主要聊聊儒略历的历史。儒略历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凯撒大帝,在征服希腊和埃及后,根据希腊天文学家在埃及阳历基础上,在公元前45年研究制定的新历法,因为凯撒叫儒略·凯撒,所以命名为儒略历。(在此之前,罗马也是用的阴历)
凯撒皇帝雕像
“儒略历”是一部纯阳历,它把全年设置为12个月,由于凯撒大帝出生在7月,就根据他的要求把7月定为大月,并规定所有单数月为大月,长31天,双数月为小月,长30天,这样全年就有366日。当时的罗马都统一在2月执行死刑,于是人们认为“2月不吉利”,凯撒就规定2月减少1天,平年为29天,闰年才是30天。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阳历,但什么时候闰年却是由神职人员说了算。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现在的阳历历法中平年2月又是28天呢?这要从凯撒的继任者屋大维·奥古斯都说起了,屋大维·奥古斯都参照凯撒的做法,不仅把自己出生月的8月定为了大月,也用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了8月(原名Sextilis 后改为August)。然后也从2月中再抽出1天补上,8月之后的月份也随之调整大小月。为了避免闰年的混乱,直接规定能被4整除的年份才闰年,这样就形成了今天通用阳历的雏形!
至此,介绍完公历(西历)的诞生历史,也就明白了为什么2月是28日,而7月和8月都是大月,有31天。原来竟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独裁者人为规定的!现在回过头想想,其实凯撒当初以单数月为大月,双数月为小月还更具对称性美感一点!相比之下我们华夏文明所诞生的历法完全遵循天象变化,直到今天仍然符合天文学规律!
农历的诞生与意义前面介绍的西历属于纯阳历,而我们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它包括三大纪时系统:阴历、二十四节气(阳历)、干支甲子(阴阳合历)。今天我们就通过阴历与二十四节气来看看我们的古代祖先是怎么根据天象制定出农历历法的。
阴历阴历其实就是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朔望(圆缺)周期,而制定的计时系统。商周时期阴历就已在使用,到汉初(公元前104年)正式颁布《太初历》详细的记载了一个朔望月为29又81分之43日!
《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详细天文观测记载: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这就是说月亮每日运行13又76分之26度,那么29又940分之499日为一个月(约为29.53日),如果以十二月为一岁,这样一岁就会多出10又940分之827日,将尽11天,故而19年7闰。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这里的“闰”是闰月,和闰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是古代的“岁”和“年”不是一个概念,“岁”是阳历的概念,它是指从冬至到下一年冬至,而“年”则是阴历的概念,阴历一年十二个月是354日,阳历一岁365日,所以才会说“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
阴历中的初一为朔月,这天月亮正好运行到太阳附近,所以肉眼是看不到月亮的,阴历的十五为望月,月亮运行到太阳的对面,所以这天是月亮最亮最圆的时候。
那我们中国的传统中,为什么都以阴历过生日呢?其实这背后还蕴含着对十月怀胎艰辛的一种生命敬畏,以及对天象规律的敬畏!因为从母亲受孕怀胎那天,月亮所在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到孕期280天后(阴历第十个月中时),生产那天,月亮又刚好回到当初受孕时所临星宿的位置。所以古人所称“宿命”,其实就是历经阴历十个月,又回到原本的星宿而诞生的生命!古人也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阴死而阳生” 的天象规律,并根据天象观测,建立了一套阴历日期对应星宿的命宿系统!
所以,阴历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蕴含了古人对生命时间属性的天象表达!古人为阴历赋予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属于是纯阳历,它是古人观测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根据一年四季正午时分日影长度,以及太阳在黄道面的运行度数,而得出的二十四个时间节点。夏商时期就有两分、两至,把一年分为四时,后面增加到八节,到《太初历》时就明确记载了24个节气。那古人是怎么测定二十四节气的呢?
主要有两种观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正午时分日圭测影的日影长度定,日影最长的那天就是冬至日,日影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日;
《淮南子·天文训》中同样有记载: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脱毛,麋角解,鹊始巢,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而流黄泽,石精出,蝉始鸣,半夏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口,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
这就是说冬至日时,井水充足,羊会脱毛等等,八尺高的杆子,正午时分影子有一丈三尺长。到夏至日时,蝉开始鸣叫了,八尺高的杆子,正午时分影子有一尺五寸长。那根据观测,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日影长度记录下来,放在一个圆周内,则产生了太极图最初的雏形!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角度;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
这就是说紫微宫(三垣二十八星宿中的紫微垣)好像执掌着北斗七星向左旋转(逆时针旋转),每天旋转一度,一年旋转一周天,从冬至指着峻狼山的位置,经过182又8分之5度的旋转后,到夏至又指向牛首山。如此反复,旋转365又4分之1度就过去一岁的时间!中国古代没有小数概念,就用“连分数”,通过观测北斗旋转角度,完美的计算出了一年的精确时间是365.25日,与今天实测365.2422日只相差了11分钟!
这是天文观测软件实景模拟的2019年夏至和冬至的天象图,可以看出夏至时北斗斗柄指向南方,而冬至日时北斗斗柄经过逆时针旋转182度,指向了北方!
公元前104年,由汉武帝颁布实行的《太初历》,可谓农历的最初版本,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它也首次将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国家历法,其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四季顺序与农业耕种完全合拍,沿用至今仍然紧密吻合。
农历存在的意义对比西方历法,不得不佩服华夏先祖的智慧。我们的农历在整个制定过程完全没有参杂人为因素,都是天文天象规律的客观表达!
从科学的角度,农历中的阴历月,明确了太阳和月亮对地球引潮力合力周期,实质上反映了以月亮为主的引潮力带来的大气、海洋、地壳运动的周期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则直观的反映了太阳辐射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对地球气候、农耕生产的影响规律!
从人文的角度,农历的诞生不仅是华夏先祖对天文观测研究的结果,“连分数”的精确日期表达,更体现我们华夏先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究精神!我们的农历不仅仅是时间度量的表达,同时蕴含着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天地人合一,农历之干支、生肖、节气,你了解多少?
天(日月)地(地球)人(属相)合一,包罗万象(24节气),这就是中国历法。三千年前只凭肉眼对天象的观察,而总结的历法体系,让人叹为观止!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再了解农历,而中年人往上,很多人的生日都还在使用农历。尤其广大农村,常年从事农业的人,需要关注农历及其相关节气,来指导耕作。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大部分是以农历来确定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等。
农历的起源中国的农历最早叫“夏历”,起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夏朝,这个时期,创造了语言,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中国古代根据农历判断农时,规划农事
大约3千多年前,夏历更名农历,传说为黄帝测天定时授历法。农历主要考虑了两方面:一是农业庄稼的播种,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划分了春夏秋冬四季和24节气;二是参照太阳、地球、月球三个星球的阴阳变化,来定制年、月、日。
农历对应阳历(公历),也被称为“阴历”。
农历的循环周期是基于三星天相周期制定的(一)“三星”定义了历法的年、月、日
所谓的“三星”,是指太阳、地球和月亮。
太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被定为一年。公历的一年要严格和这个周期重合,而农历的一年也要根据这个周期来校正。
地球: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天,一天又被分为公历的24小时,也就是农历的12个时辰。每个时辰为2个小时。
月亮: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为阴历的一个月。
太阳、地球、月亮运行规律决定了历法
(二)认识太阳
太阳距离地球1.5亿公里,光线从太阳到地球需要8分钟,这个距离也被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公里,大致是地球的109倍。
太阳是个大火球,表面一直在燃烧。而燃烧的能量是由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度,内核温度可以达到2000万度。所以太阳表面的任何物质都被蒸发成气体。
正是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给地球提供了太阳能,给了我们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是一年四季及24节气呈现不同气候特征的基础,与农历历法紧密关联。
太阳
(三)认识地球
1、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的赤道直径是12756公里,半径是6376公里。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其实就告诉了我们,我们每天要坐着地球,随地球自转旅行大约四万公里的距离,也就是地球的周长。
地球表面四季虽然气象万千,生机盎然,但由里及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内部充盈着大量的熔岩,地核最高温度可以达到5万度。
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周期是365.2422天。随着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随着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
地球及自转
2、地球与历法的关系
(1)自转与日历天:
绕地轴自转周期24小时,日历的天和计时是以自转定义的。
(2)公转与日历年:
绕太阳公转周期365.25天,日历的年是以地球公转周期定义的。由于不是整365天,所以每四年就出现一个闰年,即2月份多1天(29天)。
(3)四季的形成:
地球地轴和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并不垂直,而是倾斜一个小的角度,所以就随着公转出现了四季。四季温度差异来源于太阳对不同地球地区的日照时间和角度的不同。
其实,夏季和冬季都在公转轨道的远地点,只是由于地轴倾斜,冬季时,半球(南半球、北半球)背向太阳,夏季时,半球迎向太阳。所以才呈现出酷暑和严寒。
地球公转也季节的关系
(4)日历月:
公历分12个月,正好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
那么农历闰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一年会有13个月?
中国的农历月是依据月球公转带来的月相(盈亏)周期来制定的,也就是29.53天。但公历月为365.2422/12=30.44天。公历月和阳历月平均差了0.91天,正是由于这个差异,所以农历有的年份会出现闰年。当累计差异达到30天左右时,就会在一年内增加一个农历月,也就是农历“闰月”,这时一年内有13个农历月。
(四)认识月球
1、月球是什么样子的?
月球是绕地球旋转的卫星,离地球平均距离38万公里。
月球的直径为3470公里,大约是地球的27%多,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地球的1/6。
月球绕地球的旋转叫公转,周期大致是天27.32天,所以月球因朝向太阳的方向不同而产生了以月为周期的发光面的盈亏。农历(阴历)的月就是以月球的盈亏周期来定义的,由于参照位置的变化,这个周期是29.53天。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总是以一面朝向地球,月面图案基本没有变化。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温度白天最高127摄氏度,夜晚最低-183摄氏度。
月球,和我们肉眼看到的有巨大差距
2、月相与历法
随着月球绕地球旋转,及朝向太阳的方向不同,地球上看月球,呈现不同的月相变化,并对应农历月份的不同阶段。
我们来了解月球的月相盈亏:
满月:月球全亮,对应农历月中;
新月:月球全暗,就是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对应农历月末月首交叉;
上弦月:右半轮亮,左半轮黑,对应农历初七、八;
下弦月:左半轮亮,右半轮黑,对应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娥眉月:俗称“月牙儿”,就是右侧小于半轮的月亮,对应农历月首。
残月:左侧小于半轮的月亮,对应农历月末。
我们晚上根据月亮的形状(月相),可以大致判断农历的月度内日期。
中国农历历法的编年、计时规则(一)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纪年编号的基础。
天干: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二)纪年
1、甲子纪年: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循环搭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了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搭配衔接纪年,从甲子开始,至癸亥结束,正好60年一循环,又回到甲子,所以60年也叫做“一甲子”。汉语中形容年龄的花甲、一甲子都是指60岁。
农历纪年的天干地支表
2、朝代、帝号、年号纪年
由于干支纪念每60年一重复,所以又结合朝代、帝号或者年号等来区别。如民国(国号)25年、崇祯(帝号)元年、开平(年号)五年等。
(三)计时
把每天分为12个时辰,1个时辰为2小时,分别用12地支表示。
每天的23-1点为子时,依次类推。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说:19-21点,亥时:21-23点。
由于子时正是半夜12点前后,故有“子夜”之说。由于午时正是中午12点前后,故有“正午”、“中午”之说。“子时三刻”就是指马上到午夜的时候。
12时辰一览表
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一)十二生肖
用12种动物和12地支搭配起来,用来为对应地支年份出生的人定义“属相”。即: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从某人出生年份在12地支的哪一年,我们就说他的属相是其对应的动物。如辰年出生的人,就属龙。
十二生肖图
(二)二十四节气
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24节气,每个月2个节气,一个季度6个节气。
节气被农民用来判断气候更替,决定农作物生产的“农时”。
但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所以,24节气对农业的指导作用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较看重节气的交替。
24节气示意图,自上而下四行为春夏秋冬
关于中国农历(阴历),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