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农历阴历阳历怎么区分(农历是阴历阳历)

农历阴历阳历怎么区分(农历是阴历阳历)

什么是阴历,它的起源与确切的产生时间。

今天我在家里翻台历的时候,无意中看见阳历的下面还印着农历,我不仅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经常翻台历但是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阴历?

其实“阴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历法,“阴历”在古代被称为太阴历,或者是纯阴历,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定制来的,古人称月亮为太阴 因此也叫太阴历,简称“阴历”。

一个月的划分是以月球绕着地球一周界,也是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法的基石,一年是十二个月,历月的一种历法,而且因为朔望月与回归年容易观测,所以远古的历法都是阴历。

因为地球绕着太阳一周为三百五十四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就是,大约三百五十四天,我们智慧的古人就以增加润月来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历法中有节气的变化,节气又与农业耕种息息相关,所以“阴历”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阴历”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其实觉对准确的时间是很难确定的,但是我们根据出土的甲骨文中的记录,可以推断出大约在殷代时期就已经普及了,那么我们就此推断“阴历”的确切产生时间是应该比殷代时期还要更早。

阳历、阴历、农历、夏历很多人都搞错弄混,到底有什么区别?

文 | 读书君

阳历、阴历、农历、夏历,可以说很多人对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模糊而片面的。至今,还有很多人对阳历、阴历、夏历、农历等词的理解,还傻傻分不清,以至于闹出不少的笑话。

关于这几点内容,读书君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下面,给大家具体来说说这其中几个词的具体所指和差别。

01 阳历

阳历(也就是公历、西历、太阳历),这是全球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

儒略历

阳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众所周知,尼罗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它是埃及人的命根子,河流给埃及人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尼罗河每年都有泛滥周期,为此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潮落和天狼星的位置变化,制定了太阳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当时的古埃及人,将每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的日子(大概是在6月15日前后),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古埃及恰好天狼星和太阳刚好出现在同一地平线上。

天狼星位置与体积

当时,人们根据尼罗河水的潮落以及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将一年分为了泛滥、播种和收割三个季,每个季为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个月30天,年末剩下的5天,叫“闰日”,如此下来,一年共有365天(这和如今我们以三个月为一季,四个季为一年的划分,多少有些区别)。

这种算法,比如今的阳历少了6个小时,所以大概间隔120年左右,就会多出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如此推下去,大概是400多年后,就会周而复始。

具体来说,阳历这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

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一天的话,实际回归年就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那么就会又多加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大概会多算了三天的时间。

阳历闰年的算法规定:如果公元年数可以被4整除的,那么就算是闰年,反之则不是。阳历规定一年共有12个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l0月、12月为大月,也就是31天,其余的除2月外,均为小月,每个月为30天。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平年时为28天,闰年时为29天。

02 阴历

阴历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历法,它也被叫为旧历、太阴历、月亮历、汉历、古历等。这里顺带一提的是,在古代,古人将月亮称为太阴,为此又有太阴历之称。

历法

和西方太阳历(公历)的历法不同的是,阴历主要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也就是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一年为12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由于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更容易被观测,为此早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其历法几乎都是阴历。

阴历的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1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为是一个月,而十二个月就算为一年。不过,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时间是29天12时44分3秒,实际上比29天多一点,又比30天少一些。

为了方便起见,阴历的月份,被分成了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就是大月,为三十天,而逢双的月则为小月二十九天,算下来一年共有354天。

当然,一个朔望月并不是刚好等于一个小月和大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出了44分2.8秒。也就是说,12个朔望月(月)实际要比354天多出8小时48分34秒,这样算下来的话,过了30年就会多出11天的时间。

所以,阴历30年之中,就要安插11个闰年,每到闰年,就会在12月里加多一天时间,也就是说,阴历的闰年应该是355天。

简言之,就是阴历的每三十年里,就会有11年是355天的,有19年是354天的,平均算下来,每年的时间长度就是354天多出8小时45分34秒,如此计算的话,阴历的算法其一年的时间,比回归年的时间,大概短了11天。

看起来一年少十几天并不多,但是若是相隔了十多年的话,那就是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了。用这样的历法算的话,每年的新年,就不一定都是在冬季过的,还可能是在春季,或者是夏季、秋季过的。

由于阴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不大,为此阴历并不常用,通常是一些沿海地区的人们,用来推测海潮涨落。

03 农历

很多人将阴历看作是农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农历,不是完全的阴历,也不是完全的阳历,而是阴历和阳历结合并用的一种历法,俗称阴阳历。

农历虽然和阴历比较相似,都是以“塑望”为根据,但是农历的一年当中,设有24节气和闰月,其年约等于回归年,所以它又具有阳历的特点,所以被叫为阴阳历。

我国古代的各种传统历法都属于农历的范畴,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明万历五年大统历日

只不过,早在古代,这些历法并不叫农历。后来,到了近现代,“农历”这个词才出现,且是因为其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指导着农业生产,因而得名农历。可以说,农历集结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

我国古代的元旦就是按照农历来定的,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为元旦,秦代时以十月定为新年的第一个月,为此当时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到了汉武帝时期,将首月定在了正月,也就是正月初一为元旦。之后的数千年里,我国的元旦,实际就是农历上的大年初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后,才改成了公历,也就是现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公历1月1日是元旦。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公历是西方历法,又叫做西历或西元,有些人将其视为是西方舶来品,这是由罗马教皇在1582年颁行的。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公元”是公历的纪元,纪年上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视为公元元年,其诞生之前那就叫做公元前。6-10世纪,“公元”渐渐成为西方等诸多基督教国家的通用纪元,之后渐渐被全球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遂叫为“公元”。

公元的缩写是A·D,拉丁语为Anno Domini,其大概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公元前则用B·C表示,也就是英文Before Christ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基督之前。

04 夏历

关于夏历,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提过,夏历指的是古代夏朝时所用的历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每一个朝代每年的第一个月:正月的定序,是有所不同的。夏朝时,是以夏历正月为正月;到了殷代时,则将正月定在了夏历十二月;到了周朝时,正月则更往回推到了夏历十一月;秦朝时,则以夏历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时,改以夏历正月为正月,后代沿用,一直到了清朝末期。

到了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了公历的形式,不过民间还是一直沿用夏历的传统历法。

阳历和农历之间的一些对比

第一,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阳历,其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第二,阳历的每年都固定为12个月,而每个历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这相当来说,就比较容易记。24节气中在阳历中,其日期基本上也是固定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记,且也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不过,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阳历一年12个月的天数是不完全等同的,有28、29、30、31天几种情况。此外,其半年的长短也不尽相同。

而农历一年的月的长短,和朔望月基本差不多,月初必朔,月中必望,日期和月有固定的相应的关系,知道了日期,就知道了月相。

参考资料:

陈榕甫著,中华传统文化10000词,上海辞书出版社

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编写;顾永高主编,青少年百科天文历法,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谭静主编,子午流注针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农历、阳历、公历、阴历分不清?一起来看看到底回事吧(一)!

农历,也称农民历、阴历或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系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农历主要依据农时、月相和太阳运行来确定日期。

农历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农历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农业变化。

农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据历史记载,商朝时期的统治者意识到农事活动和天象的关联性,以太阳年和月相周期为基础,制定了最早的农历。这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和农作物的种植、收获等重要节点的确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国人对太阳、月亮和星象的观察和研究逐渐增多。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注重记录观测数据和编制日历以辅助农事和宗教活动。其中,鲁国的孔子在《春秋书》中首次提到了节气的概念,为日后的节气制定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农历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汉武帝时期,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夏历系统,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引入了正式的日历中。在东汉末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用于观测天体运行,为农历的精确计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在唐朝(618年-907年)时达到了相对完善的程度。唐代的玄奘法师和裴松之等学者对农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制定了严格的闰年规则,提高了农历的准确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历在20世纪逐渐被公历所取代。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宣布采用公历作为官方日历,但农历仍然在传统节日和农业活动中继续使用。

农历通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系统,包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元素。天干是指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年份的元素,地支是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年份、月份和时辰的元素。二十四节气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期,用于农事活动和天文观测。

农历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应用,并在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代社会已普遍使用公历,但农历仍然在一些传统节日的确定和庆祝、农业生产和农民活动的安排以及民俗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历的起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观测、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探索。

农历与公历差别为什么那么大?要不要废除农历?

历法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参考体系,大到国家的政策规划,小到个人的生活作息,都离不开历法的参照。

在我国,通行着两套历法体系,即农历和公历。农历与公历在日期上相差特别大,这不免让人困惑,为什么同样是历法,两者的会差上一个月左右的日期呢?

要明白农历与公历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首先要搞清楚历法推算的依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实际理解起来并不难。

在我们的世界中,有三个天体的运行对我们的影响最大,那就是地球、月球和太阳,现代历法都是根据这三者的运动规律制定的。

地球本身在自转,这就形成了白天与黑夜的变化,我们根据地球自转,来判断一天的时间长度,不过要注意,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而是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要自转360°56‘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太阳日,而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钟4秒,这叫做恒星日。

我们一天的时间长度,都是以太阳日为标准的。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在地球上的我们就会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我国古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月亮最圆的那一天叫做望日,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时间长度,平均为平均为29.53059个太阳日,这个时间长度,就叫一个朔望月。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就是一回归年。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身处北球的我国会越来越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我国会越来越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公转的周期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一致。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朔望月与回归年都不是太阳日的整数倍,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数倍,我们制定历法时,不可能有零点几天,零点几月,所以只能设置大小月,闰月,闰年,来抹平那零点几的误差。

朔望月与回归年的误差很大,十二个望月只有354.36708天,与回归年相差了十天多,所以两者不能兼顾,于是就出现了以朔望月为标准的太阴历,以回归年为标准的太阳历。

农历以朔望月为设置月份的标准,所以人们常称农历为阴历。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是29.53059个太阳日,所以农历将一个月设置成29年天或30天,一个农历年就是354天或355天。为了抹平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农历设置了闰年,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这样了来,农历闰年就有了383天到385天。

所以,使用农历的人,会感觉有的年份特别短,有的年份却特别长。农历中还有一个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回归年的周期制定的,所以准确地说,农历是阴阳合历。

公历则是根据回归年的周期制定,所以公历也被称为阳历。公历的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一个月设置成30天或31天,只有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农历和公历因为一个是以朔望月为标准,一个是回归年为标准,所以它们年与月的长度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日期上的巨大差距。

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普遍使用公历了,要不要就此废除农历呢?

其实,农历与公历,并没有优劣,只是看两者哪个更符合时代。在古代,查询日历并不容易,那时人们只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就能大致判断出日期,这就是农历的优势。农历能反映月相变化,月相变化与地球上的潮汐相关,潮汐又能影响渔业,因此现在农历对渔民仍有指导意义。

不过,农历最大问题就是年的长度变化太大,闰年与平年相差了整整一个月,这不利于现代社会的数据规划。所以现在国家的规则都是依据公历,公司与个人在做计划通常也是依据公历。今天的年轻人,一般都不会关注今天是几月初几,只会问今天是几号。

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定在农历,废除了农历,就没有了春节,没有了七夕,没有重阳,会失去许多传统文化,所以两种历法并行,依然是现在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