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道和术的区别和联系(道和术的区别)

道和术的区别和联系(道和术的区别)

道和术的区别及关系

从来只有说悟道和炼术,说明道只能靠悟,而术是可以炼的。

道是什么,是客观规律、是宏观趋势、是自然科学;术是什么,是主观经验、是微观方法、是工程技术。

道和术的区别看是否可验证、可迁移、可复制。

一、道有成而术不足的代表人

人类文明史中有无数人被苹果砸中,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此人类眼中的世界再也不是未知的、神秘的,而是清晰的、可以被掌握的,但是牛顿在当时的社会中,既不是最博学的,也不是最博览的,这就是悟的魅力,天生的,悟到是一瞬间的事,悟不到永远悟不到。

强人如此,中晚年也逃脱不了迷信神学,逃脱不了痴迷炼金术,逃脱不了投资股票血亏。因为他掌握了规律、掌握了趋势、掌握了科学,但是没有掌握人性、没有掌握信息、没有掌握资源。

二、术有余而道不济代表人

蒋介石出身青帮到问鼎中华民国最高领袖,在求官、用人、弄权、谋略、为人、外交、谈情、治家各种手段可谓是炉火纯青,甚至在中华农耕文明统治者中无出其右。

他掌握了农耕文明所有权谋手段,可惜时代变了,在民智渐开的工工业文明,他代表的不是人民的利益,最终在人民战争中溃逃。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与历史大势背道而驰的结果终将是被历史淘汰。

三、道术大成而无为代表人

孔夫子,举这个例子会得罪很多儒教信仰者,但事实却是如此。孔子学富五车,带学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为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先弄清一个问题,孔子到底有没有治国才能?我的倾向是有的,而且很强,虽然孔子本人没有施展过相应的才能,但是孔子的弟子中不乏贵族、富商、官吏,如果没有真实力,甚至关键时刻露两手,是不会得到这些本是人中龙凤的追随的。

既然孔子在思想(道)和能力(术)大成的人,为什么诸侯不用?因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什么是克己?什么是复礼?复礼就是恢复周朝宗法、等级制度。克己是各类社会成员安于自己的身份,对自己行为加以自觉约束,以保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任何人都不要做打破这种等级名分的非分之想,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德自律。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再没落也是贵族。他要恢复的“礼”是维护贵族权益,属于贵族专享的“礼”。

而诸侯是什么?春秋时期周王势力衰微,诸侯群雄纷争,是新势力对旧贵族的挑战,是新秩序对“旧礼”的颠覆。(本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奴制落后于封建制。)

所以儒家思想伴随中华文明起起伏伏,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只是工具,需要颠覆时批之、需要驯化时用之。

四、道术大成而有为代表人,怎么兼顾?

毛泽东思想精髓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抛开主观臆断的客观事实,“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实现的手段就是调查,只有一手调查资料才是最准确的信息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都是收集信息。

“求”是术,是处理繁复信息的思维,是去伪存真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矛盾辩证法、归纳演绎法,避免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迷失,如《实践论》、《矛盾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是”就是道,是解决之道,是决策,是答案。只要你掌握的信息是客观全面的,你的思维是符合实际的,你的答案就必然是准确的。

毛泽东的答案是“为人民服务”,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斗争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使之系统化,从而作出决定,提出政策、任务和规划。当决定形成之后,又回到群众中作宣传、解释、贯彻执行,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在反复实践中修正答案。

管理的三重境界:术、法、道

管理的境界,可以概括地分为道、法、术三个层次。

高层管理,基本上处于道的层次;中层管理,比较接近法的层次;而基层管理和执行层,更符合术的层次。

怎么理解道、法、术三重境界?

术:微观技能层面,通常能通过多种渠道习得,并且只要肯付出,一般都不会太差。例如,产品经理的需求管理、产品方案设计、原型设计技能,研发工程师的详细设计、研发方案、代码编写技能等,测试工程师的测试技能。另外,基层管理者也会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实操的层面,也就是术的层面。

法:中观认知和方法论层面,光靠学习难以获得;需要刻意练习思考能力 ,善于提炼、抽象和演绎散点信息,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方法论。所以,术的习得,需要个人有一定的悟性。高阶执行层和初级执行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构建方法论〞。有了方法论就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更灵活更普适的能力迁移。例如架构师和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通常需要掌管多项业务,有相对多样化的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可迁移能力。

道:宏观心智层面,光靠思考能力无法形成,而是需要较强的悟性,能内化于心。通过感知力正视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成就自我。这时候〝我〞是客体,“元认知〞是观察“我”的主体,能越来越清晰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内心的真实需求,以及长期愿景。有了宏观心智的开悟。高层管理者通常需要了解行业态势,把握业务方向、技术方向,需要能建体系和流程。这些都需要有很强的悟性,单靠努力和勤奋是无法形成这种能力的。所以,高层管理者通常都是见识过很多人,读过很多书,并且能悟透的人。

术的修炼靠学习知识和应用;法的修炼靠勤于思考和演绎推理:道的修炼则需要培养自我觉知和敏感度。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曹德旺的术和道

之前看到曹德旺接受采访时说,他们有很多的博士,但他跟他的博士们说,他们没什么好骄傲的,他们修的是术,跟道还差得远呢!

这里的术是什么呢?技术?术业有专攻?那是通过不停地学习,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博士了。

那什么是道呢?道法自然?道德?那是不停地提高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追求大道至简。或是明白自然规律,深知人情世故,明白了生活的真相后还能好好地生活。

术是外求,道是内修。一个是向外求,一个是向内求,外求是名和利,内求是性和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像庄子说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么博士就不懂道了吗?肯定不是,跟博士就没关系!主要看一个人的行为,他如果以自己的一点学识就认为自己了不起,那肯定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道讲究的是和光同尘,讲究处下,处柔,像天龙八部上的扫地僧那样。事事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的善良和功夫只在暗地里,他跟老子一样当了个图书管理员,扫地扫了四十多年,所以他也是世人眼中神一样的存在。

老子《道德经》在最后一章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拿到现在来看一样是不可动摇的传世经验。

老子的厉害就在这里,他的话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能经得起历史验证的一定是相对科学的。他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显得博学多才的,显得博学多才的可能是没有智慧的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能够增加术,却不能增加道,道在悟,不在学。

或是边学边悟^_^。

道与术的辩证

老哥的表态

老哥是同龄人中不多的,还在坚持不断读书的翘楚。

聊起读书的种类时,他讲了体会:到了这个年龄,只悟“道”、不学“术”——对于那些讲“术”的层面的书,已经较低少涉及了,最多翻翻而已。

老兄是高人,多年做央企的高管,成就斐然。

到了接近于退休的年龄,已经全然理解了,当下的问题多不是“术”能够解决的,而是要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要从“道”的层面来寻找出路了。

“术与道”不同

老子《道德经》中有名言: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术”对于找到解决办法,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的作用是显然的。

战术当然用处极大,这对于把好事做好,实现既定目标是重要的,是公司管理的基础。

这如同的地产如烈火烹油的时期,“术”可以完成快周转、快开业。

到了不同阶段之后,问题和难题的性质不同了,比如同样的地产开发过程,您可以把产品做得更精致、周期更短,但还是无法避免赚钱——更极端的例子是,您的BP机做得再好也没用。

于是需要解决战略问题,没有方向的加持,就难有顺风。

与术相比,道更根本。

优术与悟道

由道至术不易,由术至道更难,这是思维的转型了——摆脱思维惯性着实不易。

一个人长期思考如何做好事情,经常愿意下功夫南北通透挑出下属的文笔不通,乐此不疲地去找下属行文的错别字,突然间进行战略思考,这个转变有点儿大。

现在的情势下,就要房间避开术的舒适,多去悟道。

向老兄致敬。

道与术的辩证

老哥的表态

老哥是同龄人中不多的,还在坚持不断读书的翘楚。

聊起读书的种类时,他讲了体会:到了这个年龄,只悟“道”、不学“术”——对于那些讲“术”的层面的书,已经较低少涉及了,最多翻翻而已。

老兄是高人,多年做央企的高管,成就斐然。

到了接近于退休的年龄,已经全然理解了,当下的问题多不是“术”能够解决的,而是要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要从“道”的层面来寻找出路了。

“术与道”不同

老子《道德经》中有名言: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术”对于找到解决办法,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的作用是显然的。

战术当然用处极大,这对于把好事做好,实现既定目标是重要的,是公司管理的基础。

这如同的地产如烈火烹油的时期,“术”可以完成快周转、快开业。

到了不同阶段之后,问题和难题的性质不同了,比如同样的地产开发过程,您可以把产品做得更精致、周期更短,但还是无法避免赚钱——更极端的例子是,您的BP机做得再好也没用。

于是需要解决战略问题,没有方向的加持,就难有顺风。

与术相比,道更根本。

优术与悟道

由道至术不易,由术至道更难,这是思维的转型了——摆脱思维惯性着实不易。

一个人长期思考如何做好事情,经常愿意下功夫南北通透挑出下属的文笔不通,乐此不疲地去找下属行文的错别字,突然间进行战略思考,这个转变有点儿大。

现在的情势下,就要房间避开术的舒适,多去悟道。

向老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