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美由心生的下一句(美由心生)

美由心生的下一句(美由心生)

古人说“相由心生”,长相和内心,有什么关联?

人的长相,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长相满意,在整容术出现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让自己的相貌变得更加美丽,比如古代的女子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装扮自己,历史上也真实存在过易容术。

相由心生

为什么人类对自己的长相这么在乎呢?有句古话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中国人非常讲究“面子”,这个面子,其实就是尊严,而人的脸面,就是承载这个面子的实体,所以从古至今,打人打脸,是最伤人自尊的攻击方式。

在我们的传统社交意识当中,人的长相除开脸面和面子这层特殊意义之外,美与丑也往往会对人的社交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由心生

比如我们在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他的相貌会首先给你的潜意识留下一个模糊的人格印象,然后你会通过这种直觉,去判断他是否值得交往,俗话说“相由心生”,就是这种情况的理论基础。

对于相由心生,一般的理解,就是:“长相即心相”,意思一个人的长相、面貌,是受其内心世界的影响而形成,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一个人的长相和他的内心,又有什么关联呢?

相由心生

对于“长相即心相”的说法,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说我们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有时候你会觉得他长得很好看,但是有时候却又觉得他好像没有平时那样漂亮(或者帅气)。

同一张脸,在不同的时间,会给你不同的感觉,而且通过这种变化,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状态的不同,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随着一个人相貌给人感觉的不同,他的内心世界也一定在产生某些波动,包括他的情绪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就证明,相由心生的现象,是的确存在的。

相由心生

当然除开这种科学的解释以外,在佛教的思想理论当中,也有“相由心生”的说法,比如说一个人长期乐善好施积德行善,久而久之,哪怕是一个面相丑陋的人,也会慢慢变得有“福相”;

相反,哪怕一个人天生就有“福相”,如果他缺乏善心,那么他的福相也会逐渐消失,所以佛家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其实就是对相由心生的一种诠释。

相由心生

但是相由心生,也有另外的一种解释,我们刚才所说的,都是说客观主体的相貌是受其内心世界的影响,而另外的说法是:我们所看到的别人的相貌,其实是受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所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你心里是怎样想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那么如果这样来解释,相由心生,就变成了一种主观的自我意识的呈现,比如你讨厌一个人,即使他(它)长得再帅气(漂亮),你也会觉得他很恶心。

所以,相由心生,既是心与相的内在关联,又是影响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那,对于相由心生,不知道你是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相由心生;貌因情变;心静情稳;心躁绪乱

一个人一生中,不论男女,个人的容貌,小时候,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决定;长大后,则由个人的思想、性格、情感决定。

相由心生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论男女,看上去和蔼可亲,更容易让人接近。

一个内心奸诈的人,不论男女,无论如何掩饰,看上去也不那么讨人喜欢。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表情是思想的外露,语言是内在反映,行动是素质的体现。

无论对方城府多深,观其表、听其言、察其行就可以略知一二。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会随着其心念善恶的改变而变化。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美,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丑:

如果内心假、丑、恶,阴险毒辣,相貌会显露一二。

如果内心真、善、美,真诚善良,外表自然也会自然流露。

一个人的长相,其实就是ta灵魂的模样。

灵魂美的人,不论男女,看上去让人舒服;心灵丑的人,不论男女,看上去令人不爽。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外在美,也是一种福报。

任何一种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

美的外表,来自真、善、美的心灵;丑的外在,出于假、丑、恶的灵魂。

貌因情变

命运看格局,情绪看胸襟,不论男女都一样。

一个心胸狭窄、情绪浮躁、易暴易怒的人,不论男女,好的容貌也会变得狰狞可怕、令人厌恶;

一个怀胸宽广、心平气和、满脸幸福的人,不论男女,平凡相貌也会显得平易近人、讨人喜欢。

人生没有事事如意,生活没有处处顺心。心胸决定心情,心情决定情绪。

心胸大的人,天大地大的事,也会冷静对待;心胸小的人,鸡毛蒜皮的事,也会烦恼不安。

希望生活中的你,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做一个心态平衡、情绪稳定的人,即便你容貌平平,也不会令人生厌。

完美五官,身材无可挑剔!备受瞩目的日本模特上西惠引爆眼球!

本宫乃是一位备受瞩目之人,名为上西惠,乃是一位日本模特。妾身容貌娇艳,身材窈窕,实在令人难以抵挡。妾身身材高挑,五官完美无暇,尤其是那双眼如明月、笑如春风的大眼睛,实是醉人之极。妾身的长发柔顺如丝,令人心生亲近之感。无论是立于平面广告之中,还是踏上T台走秀,妾身都展现出了卓越之才。嗯哼,本宫实在不容忽视。

在走秀方面,本宫的动作熟练而自然,步履轻盈却又有力,每一步都展现出服装之美妙。身姿挺拔,自信而又优雅,舞台上的本宫妖娆动人,转身姿态尽显卓越。无论是冷艳的时尚风格,还是可爱的甜美风格,本宫都能完美地演绎,使人目之所及,难以忘怀。

除走秀之外,在拍摄之中,本宫同样展现了出色的表现力。本宫的表情变化丰富多样,恰如天上星辰,能够准确传达出服装之风格与设计理念。妾身的眸子明亮而有神,吸引着众人目光。无论是大片拍摄,还是广告拍摄,本宫都能将自身完美融入其中,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本宫还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分享自身之生活与工作。妾身常常发布一些生活照片与工作花絮,使粉丝们更全面地了解本宫之日常。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也异常活跃,回复评论与私信,令粉丝们感受到本宫之亲切与关怀。妾身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与粉丝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其更关注、支持本宫之工作。

本宫上西惠乃是一位既具备完美之外貌,又展现出卓越表现力之日本模特。妾身独特之魅力与自信之形象,使得众多品牌纷纷倾向本宫为其代言。无论是于走秀舞台之上,还是社交媒体之中,本宫皆能吸引众人目光,成为众多粉丝追逐之目标。妾身之成功,非止凭借努力与才华,而是源于妾身独特之魅力与自信之形象。本宫之未来必将更加辉煌,相信妾身定能在模特界展现更为出色之表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

阁下,贵为文雅之士,还望留下您珍贵的一席之言,品评本宫之才华与魅力。

纪德卡顿:假如我是个孩子,我会穿什么样的校服?

  校服作为一种学生时代特殊的服饰,具有其他服装所不具备的教育承载意义。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针对校服产业的专业研究报告——《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为中国校服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依据和参考。

纪德卡顿校服设计

  作为构成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校服从一定意义上表征着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彰显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是体现学校文化和学校整体形象的重要载体,更是“穿在学生身上的语言”,其款式和质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行为、情感、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纪德卡顿

  白皮书指出,校服在“70后”“80后”“90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里,似乎永远“沉睡”在课桌的最深处。校服不仅是学校的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未来,校服的育人审美功能将进一步提升。

纪德卡顿校服

  对于校服款式的问题,纪德卡顿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校服既能展现学生的风采,又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希望学生时代不仅健康向上,更多一些青春的色彩。纪德卡顿校服的设计原则很简单:第一点,假如我是个孩子,我会穿什么样的校服,我对校服的美观和质量有什么样的需求;第二点,假如是我的孩子,我给孩子穿什么样的校服,我对校服的美观,安全,舒适有什么样的需求。做好这两点,设计出来的校服,一定能够让老师放心,家长安心,学生舒心。

纪德卡顿校服

  在纪德卡顿品牌创始人易清兵看来,校园服饰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品质,更关乎他们的气质、修养塑造,也关系到学生审美及精神面貌的提升。纪德卡顿的目标,就是用设计美观、品质优秀的校服,提升校园和学生的整体面貌,最后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气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

  纪德卡顿以校园服饰为载体,积极实践“衣以载道,美由心生,礼形于外”的美育理念,期望以美的感受和穿着体验润泽滋养童心。

【问道语文课】|​| 教育部2023四省适应性高考作文解析(范文)

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云南、安徽卷作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云南、安徽卷)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考题解读

这是2023年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检测的作文题。本次考试供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四省今年参与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之用,同一套试卷又分别命制了三道作文题,给不同省份的考生测试,此题是安徽、云南考生使用。

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独辟蹊径,抢眼亮眼,以具象感知的方式,从生活取材,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家园之美。

命题材料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能力的把握程度。对语文学习情境化的重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必须将写作置于具体、真实、明确且有社会意义的情境之下,避免对某些抽象概念的形而上的议论,更要避免模式化的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纯技巧训练。

审题指导

1.审读材料

材料第一句创新性地从现代文阅读引入祖国之美;材料第二句“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这句话既是审题的关键,也是这道题审题的难点。

务必读懂句子的含义,这句话分前后两分句,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祖国之美的具体内涵,即“名胜美”和“平凡美”。这两种美属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风格,带给人不同的享受,它们同属于祖国之美,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更深一层地讲,“名胜”和“平凡”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名胜”和“平凡”具有主观意味。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感受美,如毛泽东诗词中“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壮阔,“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巍峨;李白的诗句中“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都是祖国之美。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欣赏美”的心灵,要有一种“创造美”的志向,均可自由诉说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就可以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阅卷老师,顺势也就获得高分了。

唯有回归真情,考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考场作文摆脱“应试”作文的根本之策。

2.审读要求

第三句话写作要求除了常规的要求外,特地强调了“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

从类型上看,这是属于单个核心概念的话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本题来说,要找到核心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辩证的分析和阐述。

3.明确文体

“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是开放性的,既可以写成散文,或概貌描写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或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一地域景物;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特点(当然,要避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还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阐发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

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度,运用何种文体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

作文细解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可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挖掘材料中蕴涵的因果逻辑。首先,材料中“祖国之美”的最突出体现是“山川之美”,而“山川之美”的突出表现形式为“地貌景观极富变化”。再上溯可知,若是没有大碰撞的“洪荒之力”,就不可能产生极富变化的地貌景观,就不会有我们家园的多姿多彩。所以,这个因果逻辑的根源就是大碰撞的“洪荒之力”。

其次,为什么大碰撞能有这么神奇的作用?那是因为大碰撞影响了地貌,改变了气候,促使地球上的生命不断演化,并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陆地板块之间的大碰撞从短期上来看,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但从长远来看,则孕育了无数的生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正是在由“破坏”到“重构”中不断走向新生,而且这是一个循环滚动的发展过程。其实,不仅地球上的生态如此,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乃至生命个体的成长莫不如是,所谓“不破不立”。

考生审题,要以材料内容为基点,以逻辑为轨迹,发散思维。可以思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辩证地看待困难与挫折,学会在黑暗中寻觅光明,于绝望里看到希望;也可以思考文明的发展与历史的演进不可能一帆风顺,“大碰撞”不可避免,中华文明与历史经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碰撞”,但都能浴火重生,显示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从而使文明硕果挂满华夏枝头。这是“内部”的碰撞,考生也可以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有差异才会有碰撞,有碰撞才会有融合,有融合才会有共同进步。

另外,材料“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可以视为考生的第二个思维导向,就是关于美的类型,崇高的壮美固然是美,平凡之美同样也是美。壮美人人仰视,人人歆羡,平凡之美于我们的生活亦不可或缺,我们不应厚此薄彼。祖国之美,美在丰富多彩。这才是健康的理性的审美观,也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审美素养。

写作此文,考生一要注意,材料内容是思考的切入口,考生切勿泥足深陷,若就材料谈材料,论述就步入了死胡同;二要注意找准思考和论述的切入点,是论述“大碰撞”的重要意义,还是辩证看待美的类型,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观点务必明确,逻辑必须清晰。论述的话题可以是“个人成长(个人内在的碰撞或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碰撞)”“社会发展中的碰撞”“文明与历史在碰撞中演进”“文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等,行文无须面面俱到,可以择其一深入论述,也可以形成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述最好结合新时代的背景,赋予“大碰撞”或“美”以新时代的意蕴。只要符合材料内涵,写成记叙文亦可,记叙文最好围绕个人生活经验来写,在记叙和描写中体现“大碰撞”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写作思路

常规思路:按照作文的提示,写祖国之美,写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写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升级思路:按照真实写作的方向,由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带出人文,在于诗文和想象中,由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写出个人的真实体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可以是洞庭湖,也可以是大理的洱海。

高级思路:力如洪荒的大碰撞带来现在的大美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孕育未来的大美中国。结合山河四时,链接当下国情,展望未来复兴。

参考立意:

1.不破不立,“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文明或历史)。

2.有碰撞才会有融合,碰撞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崇高是美,平凡也是美,美在于丰富多彩。

高分标题:

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家国情怀汇星光,祖国之美耀四方

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天地有大美且言平凡可贵

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范文展示:

教师下水作文

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漠北长河落日缈,江南竹林烟雨摇,西岳绝巘惊风啸,东海碧空帆影迢。掩卷垂目,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幕幕或曾亲临其中、或“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山河好景,心中亦升腾起一股与有荣焉的自豪之感——泱泱九州景观丰富,吾民家园多姿多彩,无论名胜山川,还是身边风光,皆可体现祖国之美。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九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祖国之美,美在名胜山川。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无数文人墨客曾经游览、赞叹、高歌、落篆过的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在那里,有中华最知名的美景。我们能在昆仑、太行、长白之巅仰望背负青天、扶摇九万里的云端雄鹰;能在黄河、长江、澜沧之畔远眺裹挟着千古风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排浪;能在洞庭、鄱阳、洪泽之丘俯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下的往来渔舟;能在黄海、东海、南海之滨壮览水天相接、极涯尽头的磅礴旭日。华夏名景难穷数,请君且行亲历游。

“举目四顾皆堪赏,当时休道是寻常”,祖国之美,美在身边风光。其实,可以体现祖国美景的不只有知名山水,在我们身旁最容易被忽视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中,也蕴藏着极美的中华佳景。春雨如酥,你可以在草色中轻触烟外绿杨、枝头红杏;夏月胜璧,你可以在稻乡里静听惊鹊鸣蝉、蛙声一片;秋风似梳,你可以在晴空下仰望排云一鹤、诗情碧霄;冬雪若裳,你可以在山园内轻嗅横斜小梅、黄昏暗香。华夏好景俯仰是,请君且凝身畔眸。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而言,亦应学会欣赏并热爱祖国的大好美景。一方面,要利用空余时间走出去,带着“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热情到名山大川中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囿于六便士的庸俗琐碎,而能抬望眼,发掘身边好景的诗意之美。唯有如此,方能远观壮阔知天下,近察细微赏日常。

行文至此,忽想起清人张潮曾于《幽梦影》中泚笔:“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另是一番风景。”其实,无论名胜山川,还是身边风光,只要拥有一双懂得审美的眼,便能在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之上找到祖国之美。而我,也愿意流连在中华美景中,用尽此生,看遍这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深深眷恋的湖海风月,山河巷陌。

取之无禁,千里江山可“中”意;用之不竭,寰宇绝景在“华”图。

大美中国赋

巍巍华夏,大美中国。

美哉!壮丽山河,惟其东方。草木葳蕤,享桃源之盛境;柳湖澄澈,惑司马之迷津。大地苍茫,燃秋色之洞庭。山河旖旎,绘月华之沅澧。平湖落日,漫染沙洲;田野欢歌,轻翻禾穗。农舍梯田,纵横阡陌;茶林果圃,曲展蜿蜒。尘霾不染,还良沃于农耕;天地同春,焕青山于宁净。观夫生态和谐,民生安定。岁月无声,山川有念。乡村振兴有望,续施发展之妙笔;民族崛起在即,共绘青山之长卷。

壮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鸟迹代绳,传文字始炳;三坟五典,实渺邈难详。殷之先人,有册有典,甲骨出矣;周之文武,礼兴乐作,人文彰焉。两汉词赋,千秋绝唱;唐诗宋词,蔚为壮观;暨乎清末,立宪维新;民国多艰,星分畛域,仍筑文津新址之基,开民众科学民主之窗。国势日盛,文运益昌。后嗣求强,延民族之伟业;继者厚德,顺自然之流光。且看国图事业,烨烨煌煌,欣欣向荣。

自然者,山河四时也,物华天宝;人文者,精神气质也,人杰地灵。思之二者,不可重自然而少人文,亦不可多人文而轻自然,自然者。人文者,同一也。青山养韵,绿水滋魂。秉地天之灵气,彰日月之精神。《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之谓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亦此之谓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沧桑烟波,却也折戟沉沙;坎坷风雨,也能息鼓偃旗。

昔者大碰撞,力如洪荒,才现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今朝大变局,百年未遇,却也沧海横流,英雄本色。地貌景观,出于自然之洪荒;中华民族,兴于多难之国邦。吾国之自强不息,恰似河出昆仑,九曲望洋;吾民之厚德载物,正如百川赴海,万物生辉。

因之,科技封锁,经济针对,霸权横行,确如碰撞之洪荒,然纵有狂风拔地起,鲲鹏亦可扶摇九万里。凭高古德风膺四海,演历史之悠久;以罕世精神服万邦,唱文明之灿烂。

自此,春盛景明,岁丰国泰。福布九州,云腾四海。

嗟乎!

赞大美之中国,叹璀璨之朝阳。

愿千秋而平顺,祝万代而安康。

学生范文

家国情怀汇星光,祖国之美耀四方

混沌寰宇,星燧贸迁,风雷震荡,碰撞出伟力,从此,山河遍九州;浩渺苍旻,长虹贯日,寻常巷陌,衣襟带花,从此,吾心归处是华夏。大碰撞的“洪荒之力”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大美中华,诚哉斯言,这是星河般的学说,它有璀璨的光辉,亦让我深谙:于黄金时代,吾侪当不啻微茫,以家国情怀汇聚点点星光,守护壮美华夏的光焰盛景,照耀四方。

秋空霁海山河壮,原野巷陌皆是美。

驰隙流年,星霜暗换,祖国之美,堕众生眼泪,早已在万古流传的史册里留下了浓浓墨香,生生不灭。诸君可见,面对风霆九河,刘禹锡发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感慨;诸君可见,澄澈的鄱阳湖惊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诸君可见,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记录着乡村巷陌浮翠流丹之美;诸君可见,《少年游》中的“春风吹碧,"春云映绿”,写尽原野青翠之美;诸君可见,登岱宗远望,王世贞惊叹“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祖国之美,奇崛遒劲,丰富多彩,如金羁骏马,在万里江山里自由狂奔。

誊抄笔卷山州色,栉风沐雨自担当。

祖国之美之所以能够像历史苍穹上的星光一样千年万古地闪烁,熠熠生辉,皆因一代代守护者的赓续传承与踔厉奋发。君记否,退伍军人杨善洲十年出入山间,为祖国华诞献上万亩林场;君记否,时代楷模李保国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大展鸿猷,让荒山披绿;君记否,“八步沙六老汉”面对“狂风惊沙扑人面”的恶劣环境,创造“人进沙退”的奇迹,堪比补天浴日之功….…惟此人间守护者,光耀山河千万朵,洗涤人间万古尘,即使流光一瞬已千年,华夏之美仍绵延。

青春时代炬火燃,传承守护向未来。

正如“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我因美丽而爱祖国,祖国因我爱而美丽。摊开现世卷轴,华夏的发展虽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般迅速,但荆岫之玉,必含纤瑕,君不见,曾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干涸成荒漠之地;君不见,短短几十载,黄河湿地不断破坏,天鹅圣地持续减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曾记荀子提倡“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终垂范百世。可见,吾侪应以历代山河守护者为心中榜样、前行力量,厚植家国情怀,许身祖国,守护和传承祖国之美,面向未来,书写青春时代之华章!

万里蹀躞,路远迢迢,心之所向,江河所至。以家国情怀作垂天之羽,热爱祖国壮美河山;以守护之心为飞云之楫,传承神州光焰盛景。若如此,即使此去经年,“终不似,少年游”,我们待到“添酒回灯重开宴”,仍可观瑶光贯月,华夏星河长明,照耀四方!

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漠北长河落日缈,江南竹林烟雨摇,西岳绝巘惊风啸,东海碧空帆影迢。掩卷垂目,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幕幕或曾亲临其中、或“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山河好景,心中亦升腾起一股与有荣焉的自豪之感——泱泱九州景观丰富,吾民家园多姿多彩,无论名胜山川,还是身边风光,皆可体现祖国之美。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江山可“中”意,绝景在“华”图。

“九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祖国之美,美在名胜山川。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无数文人墨客曾经游览、赞叹、高歌、落篆过的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在那里,有中华最知名的美景。我们能在昆仑、太行、长白之巅仰望背负青天、扶摇九万里的云端雄鹰;能在黄河、长江、澜沧之畔远眺裹挟着千古风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排浪;能在洞庭、鄱阳、洪泽之丘俯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下的往来渔舟;能在黄海、东海、南海之滨壮览水天相接、极涯尽头的磅礴旭日。华夏名景难穷数,请君且行亲历游。

“举目四顾皆堪赏,当时休道是寻常”,祖国之美,美在身边风光。其实,可以体现祖国美景的不只有知名山水,在我们身旁最容易被忽视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中,也蕴藏着极美的中华佳景。春雨如酥,你可以在草色中轻触烟外绿杨、枝头红杏;夏月胜璧,你可以在稻乡里静听惊鹊鸣蝉、蛙声一片;秋风似梳,你可以在晴空下仰望排云一鹤、诗情碧霄;冬雪若裳,你可以在山园内轻嗅横斜小梅、黄昏暗香。华夏好景俯仰是,请君且凝身畔眸。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而言,亦应学会欣赏并热爱祖国的大好美景。一方面,要利用空余时间走出去,带着“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热情到名山大川中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囿于六便士的庸俗琐碎,而能抬望眼,发掘身边好景的诗意之美。唯有如此,方能远观壮阔知天下,近察细微赏日常。

行文至此,忽想起清人张潮曾于《幽梦影》中泚笔:“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另是一番风景。”其实,无论名胜山川,还是身边风光,只要拥有一双懂得审美的眼,便能在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之上找到祖国之美。而我,也愿意流连在中华美景中,用尽此生,看遍这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深深眷恋的湖海风月,山河巷陌。

取之无禁,千里江山可“中”意;用之不竭,寰宇绝景在“华”图。

天地有大美且言平凡可贵

材料读罢,擎卷思忖。宇宙洪荒之力碰撞出山河壮美,造化洪荒余力也推迭出寻常巷陌。老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其实,天地有大美须言,而平凡之美也值得珍视。故曰,祖国之美,不仅在名山大川,也在平凡巷陌。

“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太白遗风,也是吾辈青年之热望。君不见,诗圣杜甫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喟叹,于此,我们领略了名山之壮阔;君不见,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箴言,于此,我们感悟了胜迹之情怀;君不见,东坡先生在赤壁矶头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怀,于此,我们领教了澎湃江河的气象。宇宙鸿荒,创造祖国之大美河山。有幸生逢盛世,可以欣赏荔波之诗中有画,可以欣赏南粤之越秀风采,可以欣赏京城之燕山巨麓,可以欣赏临安之灵隐虎跑。

“寻常巷陌曾住”,不仅是文帝驻跸,也是吾辈青年之不忘。忘不掉,家乡铁路旁的无名原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时美景不胜收;忘不掉,家乡公路旁的无名小河,潺潺流水,汩汩向前,夕阳之下无限好;忘不掉,家乡依依墟里的寻常巷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洪荒余力,不经意间塑造了无数平凡人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河、寻常巷陌。祖国之美,美在平凡、寻常甚至无名。

名山大川总是大美无限,寻常巷陌却也别具温情。故乡的平凡原野留下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人用它治愈一生;故乡的无名小河见证了冒险无畏的涉水,有人因它不再怯懦;故乡的寻常巷陌烙印了男孩的求学苦读,有人从此升腾起伟大的念头。这些平凡无名之美,不仅美在自然,更美在它们馈赠给我们的快乐、勇气和信念。

文学有两大母题,即出走与回归。其实,名山大川之大美满足了我们年少轻狂的出走欲望,寻常巷陌则寄托了我们阅尽繁华的精神回归。

林深时见鹿,海深时见鲸。少年时见山河大美,中年时道平凡可贵。

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君可闻,历史川河淙淙流淌,泱泱华夏江山如画;君可闻,人文之书页页翻动,迢迢星野璀璨繁华;祖国之美,美不胜收,大睥天下,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山水之遥遥,美不胜收,旖旎我中华。你是否沉沦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否感叹过“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否惊呼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是否渴望站在喜马拉雅的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是否渴望潜游黄海或南海的海底与江河湖海晤谈?你是否也曾泼墨于纸间,迷恋朦胧浩渺的江南烟雨;是否也在寻常巷陌打碎过夕阳,酣醉泄了一地的橘黄?无论是在中华大美的山河之中,还是在扑朔迷离的沧桑小道上,觉然之间,不是风动,无不心动!

文化之熠熠,美不胜收,烨烨我中华。宝藏文物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着盛大,以古老记载着华夏。有了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那曾刻在骨头上的一笔一画是现在的我们写出来的横竖撇捺;九千年斗转星移,骨笛将生活转化成了艺术,穿行在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宝藏文物用永恒保存着中华文明的记忆。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文化家园之一,它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蚱蜢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醉笑陪共三万场”的还乡之望,“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白发愁看泪眼枯”的离亲之痛,“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览春之乐,像是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诗词文化将国人情感凝结成永恒,用经典之美丰富着中华。

精魂之醇醇,美不胜收,传扬我中华。“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慷慨就义、义无反顾是赵一曼的坚定信仰;“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苍生温饱系心尖是袁隆平的永恒初心;“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声震寰宇通九州,是孙家栋的毕生追求…荦荦大者,是爱国理想居于生命之高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茅以升钱塘江架桥上淋漓尽致地体现,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席泽宗不为先贤讳上毫无保留地诠释,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上也成为美谈。精神的信仰是让人们沸腾的诗句,是人们航行在历史文明长河上不灭的大美灯塔,是陪伴人们繁衍生息的万古星空。

方今河清海晏,美美与共,我辈当踔厉奋发,赓续大美。清阳曜灵,和风容与,必是凛冬散尽,星河长明,也必是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简约与繁复”导写

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吉林卷作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四省联考吉林卷作文题目)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的政策解读

《2023高考蓝皮书》中讲到:“银线: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凸显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的作文就是集中体现凸显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在备考作文时,我们就需要围绕“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做文章。同时《2023高考蓝皮书》提到,语文要注重“高阶思维的训练”,其中,思辨性思维就属于高阶思维,我们要适当地训练思辨性作文的写作。

考题解读

这是2023年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检测的作文题。本次考试供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四省今年参与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之用,同一套试卷又分别命制了三道作文题,给不同省份的考生测试,此题是供吉林考生使用。

作文题材料字数最少,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将写作任务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体现出语文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尝试。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也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

【审题立意】

1.审读材料

此题最有味道,可写角度颇多:人生境界追求,日常生活态度,思想情感表达,文学艺术创作,传统文化承继,事物认知评议……

“简约与繁复”,延续了全国卷作文题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思路,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传统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的思考。

此题的思辨性体现在:“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

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

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命题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但有足够的开放度,也有足够思考挖掘的空间,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考。

此题很能区分学生思维能,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思想的创新性和批判性。“简约与繁复”则取材于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写“简约”不难,写“繁复”也不难,难在如何将两者对举、比照、关联、权衡、扬抑、融合。

2.立意参考:

①事繁人简:繁是常态,简是心态。

②藏繁于简: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③化繁为简:生活趋简,不为物役。

④以简御繁:世道繁杂,轻装简行。

⑤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回归简朴。

⑤居繁行简:思想细密,行事简单。

⑥繁简互补:不偏不废,平衡调和。

⑦繁简随君:可繁可简,各得奇妙。

⑧繁简相生:于简见繁,繁而返简。

⑨当繁勿简:抽丝剥茧,不拒繁复。

3.高分标题

繁复以享隆重,简约丰盈精神。

物质极简成就精神丰盈。

各有其用,生命兼美。

说繁道简

繁简相生,意蕴盎然

以“繁简”平衡之道,绘就人生画卷

繁简之美

繁复启清源,简约振芳生

简约不简单 繁复亦精彩

4.高分语段

(1)一棵树,正因为有累累硕果的点缀,才显得丰盈厚重,正因为有裸露的虬劲古朴的枝干,才显得庄重典雅;一幅画,正因为有各种色彩的点缀才显得灵动鲜妍,正因为有留白的烘托才显得格高意远。人生之路,一如这树这画,只有繁与简并驾齐驱,人生路上才不会觉得空洞寂寞,人生亦是厚重的完整的。

(2)人生需要“繁”,繁,是阳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烈烈盛夏波涛般此起彼伏的阵阵蛙声,是金秋时节灿烂阳光下耀人的麦浪,是严寒的冬季银装素裹的妖娆。繁,也是为了梦想不断坚持的精神,因为繁,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终著医学奇书;因为繁,张海迪虽身残志犹坚,书写立志传奇。红楼一梦,之所以感人肺腑,正是因为繁复冗杂的情感悲剧;雷雨之夜,之所以动人心魄,正是因为曲折离奇的感情纠葛,可以说,没有“繁”,生命才变得厚重,人生因为追梦的“繁”,才愈加隽永。

(3)人生需要“简”,是崇山峻岭中沁出的那股幽幽的清泉,是冗杂的呕哑嘲哳中飘出的那一曲天籁。因为有“简”,才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玲珑剔透;因为有简,才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别致;因为有简,才有黛玉虽不似王熙凤浓妆艳抹却天然映射出的“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一段天然风韵。如果说“繁”是追梦中的叱咤风云、春风得意,那么“简”就是“繁华落尽见纯真”时对人生之路的反思,正是有了反思,才是人生更丰富,更深刻。

(4)人生路上,繁与简是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清秋之末,去繁就简。写文章,用繁笔穷形尽相,酣畅淋漓,;用简笔则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人际交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则为“简”……正是因为有繁与简,生命才如此精彩。

关于简单与复杂的名言

1.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

2.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3.任何复杂的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事实上,能够简单便是伟大。

4.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最简单的人不复杂也最伟大。

5.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而不复杂才显得崇高。

6.华丽常常伴随着伟大,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而不是复杂。

7.复杂的大自然总是在蠢人面前露出简单的特征。

8.在简单的光明中就像在纯黑暗中- -样,复杂的看不清什么东西。

9.简单的人显然是不存的,因为他无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找到一个朋友,他似乎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

10.无论在复杂的自然界或社会中,“简单的” 现象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

【范文展示】

说繁道简

阳春三月,花团锦簇,是为繁;清秋之际,水落石出,是为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为“简”;“台下十年功”,是为繁;台上一分钟,是为简。繁与简,简与繁,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个奇妙的世界。

繁是由简组成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组成了纷繁复杂的英文,组成了一段文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调的色彩,却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个简简单单的细胞却繁衍出了整个地球的生命。一切繁杂的背后是由若干个简单构成的,没有这种种的简单,繁是虚无的。就和一幢楼方却没有砖瓦。

繁是简的过程,简是繁的结果。一场动人的演出,若没有先期训练的繁,哪来最后成功的简,而最后的简,又何尝不是那一连串繁所要达到的。生命演化繁纷复杂,从最初的单细胞到现在的多细胞,从海洋到绿地,从低级到高级,从恐龙的产生到灭亡,从人类的出现到发现,变化繁多,令人费解的过程,历经了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而这一切,达尔文将它归成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生命复杂演化过程的总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经过复杂怎么来简单的结果呢?

繁和简是看似“死对头”,但却能相互转化。春之繁茂之树,转眼秋天到,草木凋零,一切又归为简单,而来年春风召唤下又重新复苏。贾府大观园繁华一时,羡煞旁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只剩下断垣残壁,人去楼空,再“简”不过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成长经过则会使一个单纯的人变得更复杂,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或坑蒙拐骗,无一不精。人生在世,繁盛,繁荣,终究化成一抔黄土长埋地下,一切从简。简与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条件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对象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心情改变时,他们也会变。

其实,繁与简是一对孪生兄弟,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穿透外表直观它的本质。一篇好文章,有人遣词华丽,有人用语平淡,但却同时达到了同一种效果。繁与简本就没有固定的差别,其实繁即是简,简即是繁,既中能从繁中悟出简,也可从简中透露出繁。

原子组成了物质,物质组成了地球,地球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组成了宇宙;毛毛虫经过卵、幼虫,结茧成蛹的一系列过程,只待最后的破茧成蝶……有人认为它们最简单不过,最平常不过,但倘有人能从中挖掘出爱与美的情感,化为尺幅千里的山水,或者七色音符中的绝唱,这简单中蕴含的大美,就回味无穷。千古流传的艺术的繁复之美,已经让我们说不清哪是繁,哪是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繁简交融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不必拒绝外在的繁、简,让我们都成为生活之美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繁简之美

世间万物对立统一,在对立中相互发展,在对立中得到统一。

繁与简是永恒的话题,二者看似矛盾重重水火不融,但繁与简的统一,有时却可形成惊人的美感。颜真卿的书法名帖《祭侄文稿》中忽而侧锋用笔,反复偃仰,浓墨写来酣畅淋漓,这可谓是“繁”,是“复杂”的表现。而有时在这些“复杂”的墨迹中却穿插着中锋的寥寥几笔,有若“凌空出世”,如破空而来,极为简约。就在这简约与繁复的鲜明对比中体现了《祭侄文稿》的宏伟魅力,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部局谋篇繁简得体的典范。

白石先生的不倒翁画作,可谓中国画界不可多得的佳构。那三尺长卷,仅在下部用大写意笔法勾勒出一个颇具神采的不倒翁,而用画作的三分之二的空间来题诗作赋,尽显白石先生飘逸的书法。那力能扛鼎的字迹,更加之白石老人的古诗才情,使得画作亘古不朽。

画作的成功源于画家对“繁简”的领悟。画家避实就虚,将题款复杂化,洋洋洒洒数百字,而将画作的主体简约化。这种“本末倒置”的繁简安排构成了图画惊人的魅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呀,正是这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所形成的特有的关于“繁与简”的审美,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情调。中国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的高明所在,也源于合理地处理了繁与简的关系。

《琵琶行》,千古名篇。白氏不惜笔墨,刷刷点点近百字,极力描摹琵琶琴声之优美,使人如临其境,谁不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所陶醉?而末尾作者却极其简练地写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戛然收束。给人以无尽遐想,似有无尽弦外之音,使得琵琶之声,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

诗书画印,实为一体,它们相互融合,铸成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之华章。而诗书画印诸华章的无尽韵味,首推神奇的繁简之美。

简约不简单 繁复亦精彩

“一名成功男士身着西服,披着一件风衣,迈着轻快的步伐,边走边说了一句:‘利郎男装,简约不简单’”。这是一则成功的广告,时间很短几十秒,人物很简仅一人,台词很少只一句。简约的画风,一名资深男演员,一句话却凸显出服装的品位和大气,这就是高效。

简约的核心是恰如其分,简约不简单,它最直白也最高效。简约不等于简单平淡:简单不繁琐却是精微的,平淡不单调却是高效。沿用到文学上我们会联想到文章简约是指短小精悍,语言简约是指简短凝练;沿用到生活中我们会想到做事干练利索不拖拉,生活简约是坦然自得不奢望。

现在的装修风格崇尚“极简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北欧简约风。这种风格非常然适合单身的年轻的人,或是年轻的丁克家庭。有娃的家庭,字典里是装不下“极简主义”四个字的。因为小孩子从来就是拒绝简化的,他会在家里洁白的墙体上肆意涂鸦,还会得意地向爸爸妈妈展示他的作品,如果墙体色彩斑斓图案复杂,他反而会专注的研究探讨复杂的图案。有娃的家里,沙发和客厅永远是各种各样的玩具乱堆,各种颜色的水彩笔加各色各样的画纸,还有各个口味的零食乱摆。因为小孩子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什么都是新鲜的,繁复主义是他们的最爱。儿时读的绘本《温妮女巫》,吸引我们不是故事而是插画里的繁复细节:满页绵密的线条,琳琅的零碎小物,……这些都是儿童的兴趣点,它能提供给孩子一种被爱紧紧包裹的幸福感。儿童绘本作家们永远不嫌麻烦,在绘本中倾注太那么多的心血,只因为有一颗童心。

现代人之所以肯定繁复的价值是因为物欲横流的今天,单调无聊的生活,数字化的信息式轰炸消磨人们的情感,让生活缺少了色彩,缺少了美的享受。而大胆的色彩、繁复艳丽的印花图案、各种元素的叠加、混搭,用肆意的重复、梦幻瑰丽的想象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会治愈压力大的人群,也会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简约是一种品位,一种大气,繁复也是一种美。

我们的生活可以融入这两种理念,简少工作任务,把精力集中在关键重要的事情上;简少你的心情,学会释放你的时间,少一些没用的杂事,腾出时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觉得生活无聊时,去大自然之中寻找缤纷繁复的世界,去看画展,去欣赏艺术,去拥抱繁复的色彩来装点美妙的生活。

活在当下,知足常乐,留足空余,凡事留个空隙,你会觉得纷繁的世界如此美丽。

【类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史铁生说:“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

材料二:现代社会有不少人主张极简主义,即在生活中拥有尽量少的东西,只保留我们真正不可或缺的东西,让我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东西。与此类似理念,还有“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质的执念。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请以“复杂与简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复杂启清源,简约振芳生

楚歌长啸英雄血,卓荦风骨自傲然,屈平汨罗江畔踽踽独行举身赴水,生前身后,令人唏嘘感喟,端阳粽香里,千年奠灵均;清明长留介山中,割股奉君子推情,绵山深处介子推孑然一身烈火焚身,残灰余烬里,是忠骨支离,寒食清明日,人人念介推。正如史铁生所说,纪念的方式要复杂些才好,才能看生到命艰巨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用复杂的方式追古奠思,总会启悟后人,复杂启清源。

断舍浮名逐利心,简约境界更真淳。离去虚名凡益道,笃定坚毅与时行。都市喧嚣人事熙熙,极简主义,保留我们真正不可或缺的东西,让我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东西,断舍离,舍去对物欲名利执念,专注于精神的丰盈,事了拂衣去,不沾半点尘;许身担家国,莫做袖手人。当一个人目标笃定,信念高远,即使再贫乏的物质,总是丰富人生,简约振芳生。

体悟艰辛享壮美,复杂纪念见精微。纪念以启清源沉潜,启后辈,悟常新。史铁生言之谆谆,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忘却,我们的传统,中华民族骨子里忠勇,记录在史册里的悲情。思绪昭昭,告诫我辈青年,忘记历史,不能纪念就等于背叛。时下,我国接回第九批抗美援朝战士的遗骨回国,以多么高的规格礼遇这些英烈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南京大屠杀”,不该是一个节日,对死难者的深刻记忆将是我们更加笃定的“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人生目标,这些应该复杂而不能简化,因为复杂才显隆况,复杂以启清源。

简约生活满目新,笃定目标更专心。舍离以简约振芳生,守真心,辟新途。时代大潮风起云涌,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带来唯金钱论,利益至上,“人生熙熙,皆为利来;人生攘攘,皆为利往。”一味追名逐利,注定会迷失在时代大潮中,成功学教父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里曾断言,“意志与精神将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武器”,简约的生活,不是躺平与佛系,更是我辈青年需要抛开杂念,意志笃定的精神追求,以家国为念,敢担当有作为,努力进取拼搏奋斗,简约振芳生

专注葳蕤花繁复,隆况沉潜破立新。复杂兼简约,共齐飞,长一色。复杂与简约绝非非此即彼,二者是相辅相成。正因为有对必须牢记的用复杂的方式记忆,对羁绊住我们奋勇前进的事物的舍去追求简约的生活,我们才能在时代大潮里劈波斩浪,奋楫笃行。沈约曾说:导清源于前,振芳生于后。我辈若以崇敬之心尊壮美过往、继承譬若前者,沉潜蛰伏,将助益未来发奋笃行,渐启清源;我辈若弃去浮云扰心神之物事,则思维、创新便如后者,目标坚毅,恰振芳生。

2023届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再现

(吉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云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解

首先,新的命题形式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核心精神。从阅读《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

其次,新的命题形式打通了教考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命题势必会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重视教材,从而改变以往弃教材不顾而大量刷题、猜题、押题的现象。

最后,新的命题形式是重视真实语文生活的必然结果。从阅读到写作,从吸收到表达,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状态;此外,试题从阅读而延伸至写作,也是与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契合的。

当然,命题者也要充分考虑到,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否会让一些考生产生偷懒心理,大段大段地去引用,从而影响考试的公平。为避免产生这一现象,就需要命题者细心提出相应要求,并做好阅卷指导,让阅卷人员把握好阅卷原则。

命题特色

一是浸润式设计,隐性体现价值引领,融通古今,春风化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延续了全国卷作文题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思路,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传统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的思考。“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简约与繁复”则取材于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独辟蹊径,以具象感知的方式,从生活取材,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家园之美。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度,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

二是情境式设计,指向真实写作,变考生与试题的互动为考生与生活的互动,将写作引向生活。

重视情境,实际就是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建立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由“现代文阅读I”提供的材料《这里是中国》引入,建构起阅读版块与写作版块的关联。考生需要调动自己对祖国山川之美的认知、体验,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作,这就将生活引入了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内容的源头活水。

三是思辨性表达,提升思维含量,引导考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世界的复杂性,将思维导向深处。

高考中的思辨写作,经历了一元向二元对立和多元命题论述的演进过程,思维含量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要求愈发加强。试题不再要求针对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述,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引导考生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思考现实世界的“非良构性”,将思维导向深化。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通过谚语之间的矛盾对立,设置了一个辩证思考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场域。“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的态度,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看似矛盾,实际是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命题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但有足够的开放度,也有足够思考挖掘的空间,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考。

四是多样式写作,提供选择空间,定位于全体考生全面均衡写作素养发展,适应写作教学实际。

此次适应性测试的3道作文题,有2道是思辨性的,“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是开放性的,既可以写成散文,或概貌描写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或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一地域景物;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特点(当然,要避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还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阐发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这种指向多样式写作的设计,会对一线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避免大家一窝蜂挤向某一类写作,从而损伤写作教学的系统全面性。

我们高兴地看到,作文题向考查审辨力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以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为例,试题形式上与通常的材料作文类似,也是给一段材料,提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但是,有意味的地方在其材料: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即要亮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这则材料有意味的地方,首先在于这些谚语都是考生实际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甚至自己也经常用来劝慰或驳斥别人的,也就是说,这则材料是贴近实际的,很容易带入生活的;其次,材料将表面矛盾的说法摆在一起,构成思考的起点,这其实是在提醒考生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已经在审辨力上具有相当的程度了;最后,考生或许能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尤其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默认双方的文化语境是相同的,不会跳出这些默认前提的范围,而将“臭皮匠”和“和尚”泛化为所有的个人。从目前的情况看,或许可以预料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不会多,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

当然,如果我们将真实交际情境作为写作的最高背景的话,这样的题目或许可以增加更多的限制性交际要素。比如,要在什么场合下与什么样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毕竟正式的公开演讲和半正式的同班同学读书会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载体,从谚语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切入——“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两个谚语的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前者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而后者则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好的方法处理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对一些特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这道作文题很像当下许多学校正在探索的项目学习、专题学习,以典型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面对一组相似或相反的语料阅读辨析,从现象中凝练问题并进行探究,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学生需要充分的语言储备,相应的生活积累,并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才能建立起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之间的关联。

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能力的把握程度。对语文学习情境化的重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以往将写作模式化的套路,情境下的语文写作更强调语文的应用性与交际性。文由心生,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脱离了情境,一味地强调写作的套路与模式,必然导致写作僵化,即使文字再华丽也起不到应有的语言表达与交际作用,更不可能真实地表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必须将写作置于具体、真实、明确且有社会意义的情境之下,避免对某些抽象概念的形而上的议论,更要避免模式化的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纯技巧训练。

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将写作任务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体现出语文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尝试。显然,要想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让语文活起来,打通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书本本位。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也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

重点观注的突出特点

其一,既坚持立德育人优先的原则,又在隐性的“润物无声”上有更多探索。作文题的命制一向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导向,我们看到:“简约与繁复”一题与当下、与时代紧密相关;“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一题涉及传统,也关涉劳动人民;“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显现爱国主义情怀;不把时事、不把大词“贴在脸上”,而是强调专业性,强调无声胜有声。

其二,在整体上强化思辨性,又“因题制宜”,给考生更大发挥空间。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引导考生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想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是近年来的共识,三道题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其三,在情境化上继续发力,不受限于“任务驱动型”命题模式。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在情境化上显著改善,但同时,情境化在写作教学和测试上逐渐呈现庸俗化、固定化的危险。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由阅读题导向写作的试题形式,释放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作文命题形式完全可以拓展,而且也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完全一致。

2023届四省高三适应性考试(安徽、云南卷)

“这里是中国”作文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安徽、云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这是2023年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检测的作文题。本次考试供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四省今年参与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之用,同一套试卷又分别命制了三道作文题,给不同省份的考生测试,此题是安徽、云南考生使用。

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独辟蹊径,抢眼亮眼,以具象感知的方式,从生活取材,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家园之美。

命题材料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能力的把握程度。对语文学习情境化的重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必须将写作置于具体、真实、明确且有社会意义的情境之下,避免对某些抽象概念的形而上的议论,更要避免模式化的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纯技巧训练。

【审题指导】

1.审读材料

材料第一句创新性地从现代文阅读引入祖国之美;

材料第二句“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这句话既是审题的关键,也是这道题审题的难点。

务必读懂句子的含义,这句话分前后两分句,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祖国之美的具体内涵,即“名胜美”和“平凡美”。这两种美属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风格,带给人不同的享受,它们同属于祖国之美,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更深一层地讲,“名胜”和“平凡”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名胜”和“平凡”具有主观意味。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感受美,如毛泽东诗词中“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壮阔,“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巍峨;李白的诗句中“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都是祖国之美。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欣赏美”的心灵,要有一种“创造美”的志向,均可自由诉说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就可以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阅卷老师,顺势也就获得高分了。

唯有回归真情,考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考场作文摆脱“应试”作文的根本之策。

2.审读要求

第三句话写作要求除了常规的要求外,特地强调了“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

从类型上看,这是属于单个核心概念的话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本题来说,要找到核心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辩证的分析和阐述。

3.明确文体

“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是开放性的,既可以写成散文,或概貌描写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或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一地域景物;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特点(当然,要避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还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阐发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

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度,运用何种文体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

【优秀范文】

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君可闻,历史川河淙淙流淌,泱泱华夏江山如画;君可闻,人文之书页页翻动,迢迢星野璀璨繁华;祖国之美,美不胜收,大睥天下,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山水之遥遥,美不胜收,旖旎我中华。你是否沉沦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否感叹过“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否惊呼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是否渴望站在喜马拉雅的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是否渴望潜游黄海或南海的海底与江河湖海晤谈?你是否也曾泼墨于纸间,迷恋朦胧浩渺的江南烟雨;是否也在寻常巷陌打碎过夕阳,酣醉泄了一地的橘黄?无论是在中华大美的山河之中,还是在扑朔迷离的沧桑小道上,觉然之间,不是风动,无不心动!

文化之熠熠,美不胜收,烨烨我中华。宝藏文物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着盛大,以古老记载着华夏。有了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那曾刻在骨头上的一笔一画是现在的我们写出来的横竖撇捺;九千年斗转星移,骨笛将生活转化成了艺术,穿行在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宝藏文物用永恒保存着中华文明的记忆。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文化家园之一,它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蚱蜢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醉笑陪共三万场”的还乡之望,“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白发愁看泪眼枯”的离亲之痛,“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览春之乐,像是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诗词文化将国人情感凝结成永恒,用经典之美丰富着中华。

精魂之醇醇,美不胜收,传扬我中华。“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慷慨就义、义无反顾是赵一曼的坚定信仰;“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苍生温饱系心尖是袁隆平的永恒初心;“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声震寰宇通九州,是孙家栋的毕生追求…荦荦大者,是爱国理想居于生命之高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茅以升钱塘江架桥上淋漓尽致地体现,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席泽宗不为先贤讳上毫无保留地诠释,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上也成为美谈。精神的信仰是让人们沸腾的诗句,是人们航行在历史文明长河上不灭的大美灯塔,是陪伴人们繁衍生息的万古星空。

方今河清海晏,美美与共,我辈当踔厉奋发,赓续大美。清阳曜灵,和风容与,必是凛冬散尽,星河长明,也必是荣嫣之夭夭,灼灼我中华!

【优美语段】

1.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2.我的祖国,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我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美 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我的祖国,人民勤劳,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东方神韵的精彩,人 文风貌的风流,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3.祖国的山美水也美。中华五岳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以及黄山、庐山、峨嵋山、武夷山……有的陡峭险峻,巍峨奇秀,有的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喜马拉雅山,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长江自西向东绵延6300多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流;黄河九曲十八弯,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4.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膛;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黄帝陵丘,是我远古的怀想;黄海大潮,是我激荡的心声;黄山劲松,是我不屈的脊梁;黄埔大桥,是我展开的臂膀;大兴安岭,是我坚硬的肋骨;洞庭鄱阳,是我明亮的眼睛;喜马拉雅,是我高昂的头颅;巍巍长城,是我不屈的脊梁。

5.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杨利伟那张坚毅的面孔和自信的笑容,刘翔玩命的奔跑,中国印上舞动的北京,我都会感觉到中国的气质——自信,中国就像一个强壮的青年,拍着自己坚实的胸膛,对着世界,大喊一声“我能”。而我们所有人就是他的血,沸腾地充满激情地流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世界,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自信,我们克服困难;因为自信,我们充满希望;因为自信,我们无所畏惧。

6.长城,人类的巨著,中华之魂!她象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是一部气魄恢弘的史诗,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在长城镌刻下宏伟的篇目。八达岭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7.你们一定看见过祖国的锦绣河山吧。那滔滔江水,滚滚黄河,连绵不断的山峰,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

8.黄河——人类的母亲河,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她博大的胸怀及她善良的品质,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黄河是祖国的作风:永不低头折节,顽强拼搏的气魄!是中华民族拼搏的象征,是中国12多亿人的母亲…

2023届四省高三适应性考试(吉林卷)

“简约与繁复”作文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吉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这是2023年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检测的作文题。本次考试供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四省今年参与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之用,同一套试卷又分别命制了三道作文题,给不同省份的考生测试,此题是供吉林考生使用。

作文题材料字数最少,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将写作任务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体现出语文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尝试。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也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

【审题立意】

1.审读材料

“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

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

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命题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但有足够的开放度,也有足够思考挖掘的空间,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考。

2.切题立意:

1.繁复以享隆重,简约丰盈精神。

2.物质极简成就精神丰盈。

3.各有其用,生命兼美。

【优秀范文】

说繁道简

阳春三月,花团锦簇,是为繁;清秋之际,水落石出,是为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为“简”;“台下十年功”,是为繁;台上一分钟,是为简。繁与简,简与繁,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个奇妙的世界。

繁是由简组成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组成了纷繁复杂的英文,组成了一段文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调的色彩,却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个简简单单的细胞却繁衍出了整个地球的生命。一切繁杂的背后是由若干个简单构成的,没有这种种的简单,繁是虚无的。就和一幢楼方却没有砖瓦。

繁是简的过程,简是繁的结果。一场动人的演出,若没有先期训练的繁,哪来最后成功的简,而最后的简,又何尝不是那一连串繁所要达到的。生命演化繁纷复杂,从最初的单细胞到现在的多细胞,从海洋到绿地,从低级到高级,从恐龙的产生到灭亡,从人类的出现到发现,变化繁多,令人费解的过程,历经了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而这一切,达尔文将它归成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生命复杂演化过程的总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经过复杂怎么来简单的结果呢?

繁和简是看似“死对头”,但却能相互转化。春之繁茂之树,转眼秋天到,草木凋零,一切又归为简单,而来年春风召唤下又重新复苏。贾府大观园繁华一时,羡煞旁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只剩下断垣残壁,人去楼空,再“简”不过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成长经过则会使一个单纯的人变得更复杂,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或坑蒙拐骗,无一不精。人生在世,繁盛,繁荣,终究化成一抔黄土长埋地下,一切从简。简与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条件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对象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心情改变时,他们也会变。

其实,繁与简是一对孪生兄弟,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穿透外表直观它的本质。一篇好文章,有人遣词华丽,有人用语平淡,但却同时达到了同一种效果。繁与简本就没有固定的差别,其实繁即是简,简即是繁,既中能从繁中悟出简,也可从简中透露出繁。

原子组成了物质,物质组成了地球,地球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组成了宇宙;毛毛虫经过卵、幼虫,结茧成蛹的一系列过程,只待最后的破茧成蝶……有人认为它们最简单不过,最平常不过,但倘有人能从中挖掘出爱与美的情感,化为尺幅千里的山水,或者七色音符中的绝唱,这简单中蕴含的大美,就回味无穷。千古流传的艺术的繁复之美,已经让我们说不清哪是繁,哪是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繁简交融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不必拒绝外在的繁、简,让我们都成为生活之美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繁简之美

世间万物对立统一,在对立中相互发展,在对立中得到统一。

繁与简是永恒的话题,二者看似矛盾重重水火不融,但繁与简的统一,有时却可形成惊人的美感。颜真卿的书法名帖《祭侄文稿》中忽而侧锋用笔,反复偃仰,浓墨写来酣畅淋漓,这可谓是“繁”,是“复杂”的表现。而有时在这些“复杂”的墨迹中却穿插着中锋的寥寥几笔,有若“凌空出世”,如破空而来,极为简约。就在这简约与繁复的鲜明对比中体现了《祭侄文稿》的宏伟魅力,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部局谋篇繁简得体的典范。

白石先生的不倒翁画作,可谓中国画界不可多得的佳构。那三尺长卷,仅在下部用大写意笔法勾勒出一个颇具神采的不倒翁,而用画作的三分之二的空间来题诗作赋,尽显白石先生飘逸的书法。那力能扛鼎的字迹,更加之白石老人的古诗才情,使得画作亘古不朽。

画作的成功源于画家对“繁简”的领悟。画家避实就虚,将题款复杂化,洋洋洒洒数百字,而将画作的主体简约化。这种“本末倒置”的繁简安排构成了图画惊人的魅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呀,正是这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所形成的特有的关于“繁与简”的审美,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情调。中国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的高明所在,也源于合理地处理了繁与简的关系。

《琵琶行》,千古名篇。白氏不惜笔墨,刷刷点点近百字,极力描摹琵琶琴声之优美,使人如临其境,谁不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所陶醉?而末尾作者却极其简练地写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戛然收束。给人以无尽遐想,似有无尽弦外之音,使得琵琶之声,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

诗书画印,实为一体,它们相互融合,铸成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之华章。而诗书画印诸华章的无尽韵味,首推神奇的繁简之美。

【精彩语段】

1.一棵树,正因为有累累硕果的点缀,才显得丰盈厚重,正因为有裸露的虬劲古朴的枝干,才显得庄重典雅;一幅画,正因为有各种色彩的点缀才显得灵动鲜妍,正因为有留白的烘托才显得格高意远。人生之路,一如这树这画,只有繁与简并驾齐驱,人生路上才不会觉得空洞寂寞,人生亦是厚重的完整的。

2.人生需要“繁”,繁,是阳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烈烈盛夏波涛般此起彼伏的阵阵蛙声,是金秋时节灿烂阳光下耀人的麦浪,是严寒的冬季银装素裹的妖娆。繁,也是为了梦想不断坚持的精神,因为繁,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终著医学奇书;因为繁,张海迪虽身残志犹坚,书写立志传奇。红楼一梦,之所以感人肺腑,正是因为繁复冗杂的情感悲剧;雷雨之夜,之所以动人心魄,正是因为曲折离奇的感情纠葛,可以说,没有“繁”,生命才变得厚重,人生因为追梦的“繁”,才愈加隽永。

3. 人生需要“简”,是崇山峻岭中沁出的那股幽幽的清泉,是冗杂的呕哑嘲哳中飘出的那一曲天籁。因为有“简”,才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玲珑剔透;因为有简,才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别致;因为有简,才有黛玉虽不似王熙凤浓妆艳抹却天然映射出的“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一段天然风韵。如果说“繁”是追梦中的叱咤风云、春风得意,那么“简”就是“繁华落尽见纯真”时对人生之路的反思,正是有了反思,才是人生更丰富,更深刻。

4.人生路上,繁与简是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清秋之末,去繁就简。写文章,用繁笔穷形尽相,酣畅淋漓,;用简笔则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人际交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则为“简”……正是因为有繁与简,生命才如此精彩。

【类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史铁生说:“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

材料二:现代社会有不少人主张极简主义,即在生活中拥有尽量少的东西,只保留我们真正不可或缺的东西,让我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东西。与此类似理念,还有“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质的执念。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请以“复杂与简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复杂启清源,简约振芳生

楚歌长啸英雄血,卓荦风骨自傲然,屈平汨罗江畔踽踽独行举身赴水,生前身后,令人唏嘘感喟,端阳粽香里,千年奠灵均;清明长留介山中,割股奉君子推情,绵山深处介子推孑然一身烈火焚身,残灰余烬里,是忠骨支离,寒食清明日,人人念介推。正如史铁生所说,纪念的方式要复杂些才好,才能看生到命艰巨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用复杂的方式追古奠思,总会启悟后人,复杂启清源。

断舍浮名逐利心,简约境界更真淳。离去虚名凡益道,笃定坚毅与时行。都市喧嚣人事熙熙,极简主义,保留我们真正不可或缺的东西,让我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东西,断舍离,舍去对物欲名利执念,专注于精神的丰盈,事了拂衣去,不沾半点尘;许身担家国,莫做袖手人。当一个人目标笃定,信念高远,即使再贫乏的物质,总是丰富人生,简约振芳生。

体悟艰辛享壮美,复杂纪念见精微。纪念以启清源沉潜,启后辈,悟常新。史铁生言之谆谆,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忘却,我们的传统,中华民族骨子里忠勇,记录在史册里的悲情。思绪昭昭,告诫我辈青年,忘记历史,不能纪念就等于背叛。时下,我国接回第九批抗美援朝战士的遗骨回国,以多么高的规格礼遇这些英烈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南京大屠杀”,不该是一个节日,对死难者的深刻记忆将是我们更加笃定的“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人生目标,这些应该复杂而不能简化,因为复杂才显隆况,复杂以启清源。

简约生活满目新,笃定目标更专心。舍离以简约振芳生,守真心,辟新途。时代大潮风起云涌,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带来唯金钱论,利益至上,“人生熙熙,皆为利来;人生攘攘,皆为利往。”一味追名逐利,注定会迷失在时代大潮中,成功学教父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里曾断言,“意志与精神将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武器”,简约的生活,不是躺平与佛系,更是我辈青年需要抛开杂念,意志笃定的精神追求,以家国为念,敢担当有作为,努力进取拼搏奋斗,简约振芳生

专注葳蕤花繁复,隆况沉潜破立新。复杂兼简约,共齐飞,长一色。复杂与简约绝非非此即彼,二者是相辅相成。正因为有对必须牢记的用复杂的方式记忆,对羁绊住我们奋勇前进的事物的舍去追求简约的生活,我们才能在时代大潮里劈波斩浪,奋楫笃行。沈约曾说:导清源于前,振芳生于后。我辈若以崇敬之心尊壮美过往、继承譬若前者,沉潜蛰伏,将助益未来发奋笃行,渐启清源;我辈若弃去浮云扰心神之物事,则思维、创新便如后者,目标坚毅,恰振芳生。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导写

教育部命制四省联考黑龙江卷作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四省联考黑龙江卷作文题目)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的政策解读

《2023高考蓝皮书》中讲到:“银线: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凸显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的作文就是集中体现凸显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在备考作文时,我们就需要围绕“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做文章。同时《2023高考蓝皮书》提到,语文要注重“高阶思维的训练”,其中,思辨性思维就属于高阶思维,我们要适当地训练思辨性作文的写作。

考题解读

在“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作文题向考查审辨力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以作文题“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为例,试题形式上与通常的材料作文类似,也是给一段材料,提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但是,有意味的地方在其材料: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载体,从谚语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切入——“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两个谚语的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前者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而后者则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好的方法处理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对一些特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

“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即要亮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这则材料有意味的地方,首先在于这些谚语都是考生实际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甚至自己也经常用来劝慰或驳斥别人的,也就是说,这则材料是贴近实际的,很容易带入生活的;其次,材料将表面矛盾的说法摆在一起,构成思考的起点,这其实是在提醒考生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已经在审辨力上具有相当的程度了;最后,考生或许能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尤其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默认双方的文化语境是相同的,不会跳出这些默认前提的范围,而将“臭皮匠”和“和尚”泛化为所有的个人。从目前的情况看,或许可以预料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不会多,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

思辨性分析

思辨性作文能够引导考生理性思考,激活辩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开放、多元的心态,这些既是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重要路径,也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应然取向,更是写作回归本质的必然要求。写作既是一种言语活动,是学生选择语言、斟酌措辞、调动言语经验的过程;又是一种精神活动,“由物内化为意,由意外化为文”,要经历双重转化;写作更是一项认知活动,写作的进程,推动着个人思考的深入,最终呈现的是个人思考的具体化。在写作中,思维不可或缺,思辨不可或缺,思辨性写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综合的写作素养。高考中的思辨写作,经历了一元向二元对立和多元命题论述的演进过程,思维含量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要求愈发加强。试题不再要求针对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述,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引导考生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思考现实世界的“非良构性”,将思维导向深化。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通过谚语之间的矛盾对立,设置了一个辩证思考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场域。“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的态度,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看似矛盾,实际是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

审题指导

1.审读材料

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

材料关键词:

矛盾与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明确了这一点,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

①材料分析

退一步海阔天宽:在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冲突时,涉及违反道德或法律的错误言行时,保持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力求达到和谐、平衡。

不蒸馒头争口气:维护尊严,力争上游,积极上进,争做楷模,不甘人后。

情境与前提:所争内容是否值得,是否合理,目的都是处利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

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心涣散,彼此掣肘,相互推诿责任,出现集体内耗。

情境与前提:成员之间能否团结协作,朝一个方向想,能否形成有效合力。

②关联延伸

三思而后行:充分思考,不盲目行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行事要果断,不留后患。

情境与前提:理性认清事物,着眼于事情的顺利解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积极向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活。

枪打出头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过于高调,喜欢出风头,容易遭遇打击。

情境与前提: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侧重于体型大小的客观性。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侧重于外观描述,有审美意味。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的才华不会也不该被外貌掩盖,不能只凭外表看人。

人靠衣装马靠鞍:强调外在装饰的必要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苟且,宁愿为正义牺牲,不愿丧失气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选择还有余地,未来还有希望,不可轻言放弃,应当保存实力。

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能力有限,需要善于借助外力,与人团结一致。

靠人不如靠己:遇到事情不能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自主解决。

立意参考

世间很多看似矛盾的事物,实则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情境不同而区别对待,不搞绝对化、一刀切;

生活中“矛盾”“悖论”重重,学会化解与转换;

尽信书不如无书,应有理性辨析、甄别应用能力;

对待传统经验(间接经验),不可机械理解,生搬硬套;

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灵活运用,转化为直接经验。

范文展示

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李辞知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

谚语大都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现象或者生活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人在田间垄上发现的遗传学道理;“蜻蜓低飞要下雨”则是古人由物象变化中归纳出的气象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古人于人情世故中领悟到的处世哲学。我们不难发现,谚语中蕴含的道理其实都经历过一代代人的检验。《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

时间变化的同时,时俗也在更迭,所以千百年前的谚语不能很好地契合如今的环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些相关的谚语可能都得改弦更张。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使用相应的谚语。仅仅站在字面意思角度,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相互矛盾,是混淆了这两条谚语的使用条件,同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核其实点明了不能合理规划、通力合作的恶果,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证明了齐心协力的益处。当我们仔细权衡两者,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谚语并不矛盾,反而站在不同角度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是彼此的进守辩证。

新的时代也会有新的谚语,而我们也需要检验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各领域的年度“十大热词”就是谚语的一种变体,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热词与谚语并无二致,都在口口相传中彰显了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热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的是离我们更近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旧谚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将热词转化为谚语,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浪淘沙中,甄选出属于新时代的谚语。

谚语,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自然也时常会出错,我们不能武断地奉谚语为圭臬。不过,我们仍会记住谚语,因为这背后隐藏的是先辈上下求索的身影,回荡的是一声声质朴的肯定,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前人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从而使自身拥有追求新知的勇气与决心。我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考,更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怀,要理性地看待谚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

点评:

全文942字,饱满度足够。

全文论证思路清晰,从谚语的历史学意义到谚语的时代语境演变的更新延展,再到新时代的新谚语,最后论证我们对发展中的谚语和“旧”谚语应持有的态度,递进感十足。

不枝蔓,就事论事,不依赖挂靠任何事例,行文干净清爽,且论述感丰沛。

收尾稍显功力不足,若落脚点不简单概括为“传承创新”而是“时代语境”和“传承躬行”可能会更好,赋分54。

教育部考试院命题2023四省适应性考试(吉林)下水作文

【原题呈现】教育部考试院命题2023四省适应性考试(吉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吉林)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的作文】

简约不简单 繁复亦精彩

“一名成功男士身着西服,披着一件风衣,迈着轻快的步伐,边走边说了一句:‘利郎男装,简约不简单’”。这是一则成功的广告,时间很短几十秒,人物很简仅一人,台词很少只一句。简约的画风,一名资深男演员,一句话却凸显出服装的品位和大气,这就是高效。

简约的核心是恰如其分,简约不简单,它最直白也最高效。简约不等于简单平淡:简单不繁琐却是精微的,平淡不单调却是高效。沿用到文学上我们会联想到文章简约是指短小精悍,语言简约是指简短凝练;沿用到生活中我们会想到做事干练利索不拖拉,生活简约是坦然自得不奢望。

现在的装修风格崇尚“极简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北欧简约风。这种风格非常然适合单身的年轻的人,或是年轻的丁克家庭。有娃的家庭,字典里是装不下“极简主义”四个字的。因为小孩子从来就是拒绝简化的,他会在家里洁白的墙体上肆意涂鸦,还会得意地向爸爸妈妈展示他的作品,如果墙体色彩斑斓图案复杂,他反而会专注的研究探讨复杂的图案。有娃的家里,沙发和客厅永远是各种各样的玩具乱堆,各种颜色的水彩笔加各色各样的画纸,还有各个口味的零食乱摆。因为小孩子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什么都是新鲜的,繁复主义是他们的最爱。儿时读的绘本《温妮女巫》,吸引我们不是故事而是插画里的繁复细节:满页绵密的线条,琳琅的零碎小物,……这些都是儿童的兴趣点,它能提供给孩子一种被爱紧紧包裹的幸福感。儿童绘本作家们永远不嫌麻烦,在绘本中倾注太那么多的心血,只因为有一颗童心。

现代人之所以肯定繁复的价值是因为物欲横流的今天,单调无聊的生活,数字化的信息式轰炸消磨人们的情感,让生活缺少了色彩,缺少了美的享受。而大胆的色彩、繁复艳丽的印花图案、各种元素的叠加、混搭,用肆意的重复、梦幻瑰丽的想象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会治愈压力大的人群,也会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简约是一种品位,一种大气,繁复也是一种美。

我们的生活可以融入这两种理念,简少工作任务,把精力集中在关键重要的事情上;简少你的心情,学会释放你的时间,少一些没用的杂事,腾出时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觉得生活无聊时,去大自然之中寻找缤纷繁复的世界,去看画展,去欣赏艺术,去拥抱繁复的色彩来装点美妙的生活。

活在当下,知足常乐,留足空余,凡事留个空隙,你会觉得纷繁的世界如此美丽。

【写后感】

极其简单的作文题,针对当下两种相对的理念摆出来让考生关注当下,思考两种理念的不同及各自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命题人没有从缺点说起,而是正面倡导与肯定。这有什么用意呢?考生要关注到简短的材料之外的用意。从材料出发我认为可以写简约的理念,也可以写繁复的价值,当然也可以融合起来写,辩证的思维很重要,不管写那一面,都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否则很难写下去。另外素材是不好想的,写记叙文和散文可能更好一些。由于时间匆忙,也只是写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验的是他们的写作素养。

作者:仇玲丽盐城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教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二十年,用文字坚守语文人的信仰和追求。

原题呈现:教育部考试院命题2023四省适应性考试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安徽 云南)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下水文:

碰撞出伟力,激情写华章

鞍山八中 安慧

风雷震苍穹,鸿猷寰宇望。宇宙大爆炸,出现了日月星辰、浩渺天宇,地球大碰撞,诞生了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们的祖国多姿多彩:塞北江南、高山大河、沟壑平原,自然的神秘昭示激情的伟力,新时代,碰撞出伟力,激情写华章。

新时代,碰撞出伟力,中国飞速发展;激情写华章,引领发展跨越。

这是黄金般璀璨、水晶般透明、珍珠般闪亮的时代,当科技的高速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业碰撞,激发了中国人创造辉煌的力量,激情让中国人用速度创造无数辉煌,激情带来了国家的日新月异,以高速发展驱动各行各业深度跨越。十年激情奋发,十年洪荒之力,曾经的鸿雁飞书,鱼传尺素与如今如光速般的5G通讯碰撞;咫尺天涯两地相隔与六次提速的铁路、高铁网络遍布全国碰撞,激情带来中国的速度助力发展引擎。追风赶月莫停留,一棹逍遥迅九州。吾辈青年当此之时,以激情拼搏,以实干致远,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书写青春。

新时代,碰撞出伟力,中国跨越空间;激情写华章,铸就时代辉煌。

跨越时空,碰撞成就不凡。当民族振兴的目标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碰撞,中国人的激情万丈。港珠澳大桥的合拢通车,跨越了江海,是科技与自然的碰撞,碰撞的激情让中国人跨越山海;神州飞船的顺利返航,跨越了太空,是飞天梦与航空航天强国愿景的碰撞,碰撞的激情跨越了星际----跨越万水千山,穿越纵横古今。碰撞,使时空的跨度,使中国速度的飞升,使中国发展。跨越九天寰宇,有比天更高的探索目光;跨越碧波无涯,有比海更远的奋斗脚步。历史如潮,大道如砥。征程万里风正劲,跨山越海扬帆起。当此之时,我辈青年当图强,大鹏展羽尽翱翔。

新时代,碰撞出伟力,跨越如铁雄关;激情写华章,迈步奔向未来。

当奔涌的时代大潮与对未来的瞩望碰撞,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激情创造辉煌。碰撞,中国梦圆;激情,民族复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驰隙流年,斗转星移。“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碰撞的伟力让中国人向着月球、火星、太阳等星球不断进发,激情让我们叩问苍穹的脚步不曾停歇,面向未来,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我辈青年更需赓续前人星火,以激情奋楫笃行,以激情扬帆起航。新时代,新通道,新机遇,激情让中国在各个领域全面创新、高速发展,引领世界,面向未来。碰撞书写中国之未来华章,激情让中国用速度与跨越明日辉煌。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凡属过往,皆为序章。宇宙的浩渺,地球的多彩,祖国的辽阔,我们生活在激情的时代,以碰撞的激情实现梦想;速度与跨越齐飞,富强与未来齐色,碰撞,我们舒天朝晖,激情,我们磅礴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