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识』之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
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道教徒狭义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职业人员。广义上包括五种人士: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
道教徒中的宗教职业人员现在泛称“道士”或“道人”,不过多用于书面语。言谈中多称“道长”,尊称“仙长”、“道爷”、“师傅”等。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教相信通过修炼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称道士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为木制黄冠(一云道教衣冠与黄帝之时相同),因而又称“黄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则称“女冠”(偶尔也称“女黄冠”)。现在一般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道士初入道观,称为“道童”。道童先须在庙内出力苦行,培养功行,又称“行行”(读xínghéng)。冠巾拜师之后,方可成为正式道士。现代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称。全真派道士擅长斋醮者,尊称“法师”。正一道士散居民间从事斋醮活动者,称为“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台湾道教基本上全属正一派,其中从事度生一类丧葬仪典者称为“乌头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称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对于隐居修炼的道士,尊称“大隐”或“高隐”。历史上著名的高道,过去的皇帝多封赠以“先生”、“真人”或“天师”之号。“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张道陵创立正式道教称为天师,其后代子孙世袭“张天师”称号。道教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为“宗师”或“大师”。
对道士还有几种称呼:(一)法师:是对教内精通教义教理、能为人师者的道士的尊称;道士中学法精进、能主持斋仪的人,亦称为法师。
(二)炼师: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称之为炼师。
(三)嗣师、宗师、律师、大师:全真派中,没有受戒的称为嗣师;已受戒的称为宗师;曾担任方丈的,称为律师;职司戒坛的,称为大师。
(四)天师:这是正一派道士对天师道创教人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教主的尊称。
(五)方丈:这是对道教十方丛林道观主持人的称谓,其所居静室亦称方丈。
(六)监院:道观内,对仅次于方丈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
(七)住持:道教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据《道门十规》上说,“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
(八)知客:道观中负责接待外方道众和宾客者称谓。
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呼。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非专职的在家信仰道教的教徒,受过三皈五戒者称为“居士”,未受过皈依的信教者称为“信士”。
道士入道之后,沿用原来的姓氏,表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不背亲,不绝伦,不忘祖宗。入道之后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个字由宗派字谱上取,第二个字由师父按照教义来取,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号,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问讯道士姓氏称“仙姓”,问讯名字称“上下”,问讯宗派称“仙派”。道士居所,称为“丹房”或“丹室”。
道士寿终,称“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寻师访道,称为“参访”,现在各地道教团体之间的访问团,也称“参访团”。道士外出遨游,称为“云游”。到其它道观留住,称为“挂单”。在某所道观入道的道士,称为这所道观的“法眷”。
正一天师堂:杜三机『道教常识』之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
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道教徒狭义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职业人员。广义上包括五种人士: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
道教徒中的宗教职业人员现在泛称“道士”或“道人”,不过多用于书面语。言谈中多称“道长”,尊称“仙长”、“道爷”、“师傅”等。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教相信通过修炼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称道士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为木制黄冠(一云道教衣冠与黄帝之时相同),因而又称“黄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则称“女冠”(偶尔也称“女黄冠”)。现在一般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道士初入道观,称为“道童”。道童先须在庙内出力苦行,培养功行,又称“行行”(读xínghéng)。冠巾拜师之后,方可成为正式道士。现代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称。全真派道士擅长斋醮者,尊称“法师”。正一道士散居民间从事斋醮活动者,称为“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台湾道教基本上全属正一派,其中从事度生一类丧葬仪典者称为“乌头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称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对于隐居修炼的道士,尊称“大隐”或“高隐”。历史上著名的高道,过去的皇帝多封赠以“先生”、“真人”或“天师”之号。“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张道陵创立正式道教称为天师,其后代子孙世袭“张天师”称号。道教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为“宗师”或“大师”。
对道士还有几种称呼:(一)法师:是对教内精通教义教理、能为人师者的道士的尊称;道士中学法精进、能主持斋仪的人,亦称为法师。
(二)炼师: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称之为炼师。
(三)嗣师、宗师、律师、大师:全真派中,没有受戒的称为嗣师;已受戒的称为宗师;曾担任方丈的,称为律师;职司戒坛的,称为大师。
(四)天师:这是正一派道士对天师道创教人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教主的尊称。
(五)方丈:这是对道教十方丛林道观主持人的称谓,其所居静室亦称方丈。
(六)监院:道观内,对仅次于方丈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
(七)住持:道教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据《道门十规》上说,“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
(八)知客:道观中负责接待外方道众和宾客者称谓。
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呼。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非专职的在家信仰道教的教徒,受过三皈五戒者称为“居士”,未受过皈依的信教者称为“信士”。
道士入道之后,沿用原来的姓氏,表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不背亲,不绝伦,不忘祖宗。入道之后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个字由宗派字谱上取,第二个字由师父按照教义来取,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号,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问讯道士姓氏称“仙姓”,问讯名字称“上下”,问讯宗派称“仙派”。道士居所,称为“丹房”或“丹室”。
道士寿终,称“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寻师访道,称为“参访”,现在各地道教团体之间的访问团,也称“参访团”。道士外出遨游,称为“云游”。到其它道观留住,称为“挂单”。在某所道观入道的道士,称为这所道观的“法眷”。
正一天师堂:杜三机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总(二)
8.(2020·浙江省衢州)文言文阅读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可(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小题2.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小题3.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答案】
小题1.示例1: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因为他的戏每一出都有传承,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张岱家串戏五六十场技艺都没有穷尽。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具。
示例2: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原因是他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他善演丑净角色,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让人如临其境;他厚积薄发,一生的积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戏中。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小题3.①有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广泛。痴迷山水,酷爱戏曲。②才华出众,文采好。如《湖心亭看雪》中,营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锡串戏》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串戏之妙。③特立独行。在大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对伶人彭天锡以平视的态度大加赞赏。④有家国情怀。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祯”“金陵”追忆故国山河,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暗藏着亡国之痛。(结合内容分析,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一段中的“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可知他表演技艺多端,惟妙惟肖,形神兼具。由此可推知他必定是请了很多人教他唱戏,才有了如此水平。也可以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可知其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人们欣赏他的技艺,于是就会多次请他来唱戏,花尽了家财。
小题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是对他唱戏的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了他唱戏的精妙。第二段中的“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和引用桓子野的典故,是对他的侧面描写,通过写作者的感受和借用典故,从侧面表现了他唱戏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小题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于雪停后的深夜去湖中看雪,本文中他痴迷于彭天锡的唱戏,可知他有生活情趣,兴趣广泛。《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写景,描绘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高妙境界。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彭天锡技艺的精湛,可以看出他才华出众,文采斐然。雪后深夜,众人皆于家中沉睡,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本文作者对彭天锡这个戏子以平等之心看待,与常人态度不同,可知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湖心亭看雪》提到两个来自金陵的客人,金陵为明时旧都,并以明朝有年号记事。本文“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既有对彭天锡的赞叹之意,又暗含了作者的亡国之思无法说出的抑郁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点睛】彭天锡演戏,其演技的绝妙天下无人能比。他的每出部出自正宗师传,一腔一字不随意改动。他曾经为学一出戏,请师傅到他家教戏,付给师传报酬数十金,他有很大的家业,为了学戏花费殆尽。春天,他多半在西湖,曾经五次到绍兴。他到我家演戏五、六十场,他的技巧都没有表演完。
天锡多半扮演丑净行的角色,千古的奸雄佞臣,经过天锡用心去表现而更加狠毒,借天锡的表情去刻画而更加刁钻,经天锡的道白一描绘巧更加阴险。设身处地地设想,恐怕纣的凶恶,也不如他表演的那么刻毒,那么淋漓尽致!他一皱眉,一瞪眼,就表现出腹中有剑,笑里藏刀,心怀鬼胎,暗藏杀机,阴森可怕。天锡见多识广,有一肚子诗书,一肚子山川,一肚子智谋,一肚子不平之气,无处表现,无地发泄,特别从他的戏曲表演中发泄出来。我曾经看了一出好戏,恨不得使法术用绸缎把它包里起来,让它流传后世;我曾经把一出戏比作天上的一夜好月,比作火候正好的一杯好茶,只能供一时欣赏,其实是欣赏不够的。桓子野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便说:“奈何!奈何!”真是有无可奈何的感觉,难以言传。
9(2020·浙江省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日:“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ă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小题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 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小题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小题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小题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虽然不信,却难以阻止他对好友的感情。
小题4.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本句中的“恨”同为“遗憾”意。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被两人浓厚的友情所感动,而不是“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从侧面表现了两人情谊之深。故选D。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结合内容,从“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恍然觉寤”等语句中可知,他告诉太守的内容必定是两人为生死之交,如今好友托梦给我,希望我参加他的葬礼,我一定要去。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根据文本中的“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可知太守虽然不信,但难以阻止他的这种感情,只好答应了。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将窆,而柩不肯进”“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等语句中可知,元伯死后,托梦给范式,希望他能参加自己的葬礼。范式即刻前往。元伯的灵柩到了墓地却推不进去,直到范进到了以后,才成功安葬,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情节更加凸显了两人友情的真挚浓厚,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真挚情谊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点睛】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年轻时远离家乡赴太学从师求学,与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将会去你家拜望令尊令堂大人,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知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候范式到来。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敢如此确信不疑呢?”他回答说:“巨卿是个忠诚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替你准备酒席吧。”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巨卿果然来了,上堂拜见元伯父母,一起饮酒,极尽欢乐之后才告别。
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元伯临终时,叹息说:“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不久后去世了。范式忽然梦见元伯高喊:“巨卿,我在某日死去,当在那时下葬,从此永归黄泉,你没忘记我的话,或许还赶得上!”范式一下子从梦中醒过来,悲伤泪下,把这事详细禀告太守,请求前往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信,却难以劝止他的好心,就答应了他。范式就穿上给朋友送葬的衣服,按其所指葬日,骑马前往奔丧。范式还没有到,丧事已经起灵了。到了墓穴边,将要落棺入墓穴时,棺材却放不进去。他母亲拍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有所期待吗?”于是停下灵柩。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不远处素车白马,有人号哭着奔来。元伯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啊。”巨卿到了,叩拜致哀说:“走吧,元伯!生死之路不同,就把这作为永远的辞别吧。”参加送丧的有上千人,都为之流泪,范式于是拉起引棺的绳索在前面引导,灵柩这才向前移动。范式就留在墓地,为元伯修坟植树,这些做完之后才离去。
10.(2020·浙江省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①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小题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1)联系课文。
①
或以宾王对______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②
再三吟讽,因曰______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2)查阅字典。(2 分)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嘱托,嘱咐;③zhǔ劝请,邀请;④shǔ种类;⑤shǔ官属,部属;⑥shǔ隶属,属于。
A.署为府属 ________
B.而兴思不属 __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小题4.楼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 (1)①有人 ②于是,就 (2)A.⑤ B.①
小题2.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小题3.等到(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小题4.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小题5.甲文写骆宾王“七岁能赋诗”,这是正面描写;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解析】
小题1.(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翻译。根据所给的一个句中的虚词,推断另一个句中相同的虚词的意思。
①所给句是“今或闻无罪”: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或:有人;根据这个提示,“或以宾王对”中的“或”就该译为:有人,整句译为:有人便告诉她是骆宾王;②所给句是“因往晓之”:于是就去劝他。因:于是,就;根据这个提示,“再三吟讽,因曰”中的“因”就该解释为:于是,就,整句译为:反复吟诵了几遍,于是就说。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根据所给义项选择。要先把我句子意思,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署为府属: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部属。属:应取第⑤义项,shǔ官属,部属;
B.而兴思不属:但诗兴构思不能连接。属:应取第①义项,zhǔ连接。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根据句意来划分: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小题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及,等到;败,失败;亡命,逃命,逃亡;所之,去了哪里。
小题4.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原文“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可见“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这句是写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由原文“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是写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小题5.甲文“七岁能赋诗”,是对骆宾王正面描写;“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看余度石桥’”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点睛】甲参考译文:骆宾王,是义乌人。七岁就能写诗。武则天统治时期,多次上奏,后来获罪被贬作临海丞(官名),心情苦闷无法实现理想,于是放弃官位离开了。文明(年号)年间,徐敬业准备起兵拨乱反正恢复李氏的统治,骆宾王前去投靠了他,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文中痛斥武则天的罪名。武则天读了以后,很惊讶问:“这是谁的手笔?”左右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则天说:“如此有才能的人却不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后来徐敬业战败,骆宾王四处逃亡,不知道去了哪里。
乙参考译文:唐代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放还,到了江南。途中游览灵隐寺,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但终究感觉不合心意。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没有诗兴表达不了心意。”老僧道:“请你试吟上联。”宋之问就把第一联吟诵给他听。老僧听了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便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所赠的诗句,却是全篇中最精妙的地方。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却找不到他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他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11.(2020·浙江温州)探究古典意象(20分)
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
◎材料一
听蕉记 [明]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中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⑤若匝匝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田,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选自《石田先生文钞》
[注释]①不忒(tè):没有差别。②曷:疑问代词。何,什么。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④戛摩:击撞摩擦。⑤迨:等到。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⑧骧:奔驰。
◎材料二
夜雨有作 [宋]张嵲
睡足秋堂夜雨声,
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
◎材料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
(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
◆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承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__________
(2)声假雨也
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
__________
(3)则蕉亦默默静植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爱莲说》)
__________
(4)以伺雨
查阅词典法:①窥探,探望;②等待,守候;③服侍,照料。(《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____
填序
13.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14.《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4分)
◆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15.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16.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3分)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17.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3分)
12.(4分)(1)接受,承受
(2)借,凭借
(3)竖立
(4)②
13.(2分)蕉叶大而空,承接雨的时候发出声音。或:蕉叶为静态,雨为动态,动静相碰撞而有声。或: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叶上,发出不同的声音。
14.(4分)画线句用一组叠音拟声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落蕉叶上或疾或徐、或疏或密等特点;通过僧人诵经、骏马奔驰等比喻来描摹雨打蕉叶的声音,极富新意,有通感之趣。运用排比句式,读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的律动感,让人联想到雨中芭蕉摇曳生姿的美感。
15.(4分)通过“天涯”“叹”等词读出了诗人的飘零孤寂,从“雨打芭蕉”声比空阶滴沥的雨声让人听着更断肠,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愁思深重。
16.(3分)雨打芭蕉有独特的声音美,启人遐想;雨打芭蕉动静相能,让人有所得于动静之机;雨打芭蕉之声让人闻而生思,借此舒怀,寄托幽微之情思;芭蕉尤宜于雨中观赏,“听蕉”是一种有韵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深受喜欢。
17.(3分)雨打芭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对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一个极富美感和韵味的古典意象。
12.(2020·贵州黔西南)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9. 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
③登车揽辔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 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9. (1). 同“现”,表现 (2). 正确方法(规律) (3). 嚼子和缰绳 (4). 贤士
10.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1. 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附【乙】文参考译文: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13.(2020·湖南常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1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百里奚举于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为市鞍马
C.必先苦其心志 D.征于色
其喜洋洋者矣 天山共色
1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2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2,填空。(2分)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者,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知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答案:19.(2分)然后/知/生于忧思而死于安乐也(画对1处给1分,画对2处给满分)
20. (3分)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采分点:“使动句式”“曾益”各I分,句子顺畅1分)
21. (3分)“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忧患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1 分)陈胜、吴广出身低微,在戍守渔阳途中遭逢大雨,困于大泽乡,在逃亡也是死、起义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如果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2分)
22. (2分)(1)晚(晚了),迟(迟了) (1分) (2) 天黑(天色晚) (1分)
14.(2020新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C.伛偻提携 伛偻:指老人
D.泉香而酒洌 洌: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C.文章结尾处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依次是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并且层层递进,点明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答案:(1)D(D.有误,句意为:泉水香甜,酒水清澈。洌,清澈。)(2)①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3)B(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与民同乐,不是在表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15.(2020新疆)1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选自《古文百篇译释续编》)
[注]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琴的美感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______的现象。(答案8个字以内)答案:
(1)D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故断句为: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2)重外表轻内在品质。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初识道教:道士的称谓与日常问候语
一般人遇到到道士,可尊称为道长、仙长。因道士方外不改姓氏,所以一般带姓氏称呼,以便区分,如刘道长,孙仙长等。道教全真派称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年老道人为“某爷”,自称为“晚辈”、“后学”,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或称“老修行”,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自称为“不才”,对俗家信士自称为“贫道”。
有时候遇到道友,想问其师承何派,在哪里修行,可以说“敢问家师上下?仙居何处?”古代写字是从上到下,所以道号中的两个字前面就是上,后面的字就是下。例如当代已经羽化的张至顺道爷是“上至下顺”。
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的群众,称为“居士”或“信士”。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与道长打招呼时说:“无量天尊”,其实这是错误的。八十年代的说书先生每逢有道教人物出场时会以“无量天尊”称号,并认为与佛教的“阿弥陀佛”相对应。正确的应该是“福生无量天尊”或者“三无量(意为无量观、无量寿、无量福)”。因为“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显然不通顺。旧时三清弟子一般施礼时,常随口唱“无上天尊”或“无上太乙天尊”,如遇众善信有不幸遭遇,则唱“无上太乙度厄天尊”“无上太乙救苦天尊”,即呼唤道教大仁大慈寻声赴感的太乙天尊。
教内全真派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您老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是因为道教弟子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将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