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几点剃头有说法?记住这4个吉时,整年顺利财旺
春龙抬首,鸿运当头。大人小孩均翘首以盼的二月二“龙头节”就在眼前。此时春雷乍动,世间万物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之景象,春意盎然的暖阳也将拉开序幕。
人们赋予节日灵魂,使其“活”起来承载着大家对生活的美好期盼。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主宰世间的祥瑞之物,而且加上正月里不能剪头发,因此人们通常会攒着到二月二“龙头节”这天剃头,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心照不宣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小孩大人需剃头”。在龙头节这天小朋友剪头,称为“剃喜头”,有着快乐平安成长的含义,而大人剪头,称为“剃龙头”,有着破旧立新,接好运的寓意。
知道二月二剃龙头,但你知道几点剃合适吗?二月二这天最热闹的就是理发店,从早排到晚,不过大部分人只知道这天剪头,却不知其中大有讲究,但如果你记住并挑选这几个吉时,不仅可以避开人推,接下来一年还会更加顺利旺财。
其主要分为4个节点,均有着不一样的说法:一、早7~9,意为龙子登科;二、早10~12,意为卓尔不群,才能出众;三、下午13~14,意为成大事者;四、下午15~16,意为招财进宝。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去?
在二月二“龙头节”这天,除了剃龙头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民俗就是吃龙食,意为要食用与“龙”有关的食物,比如“龙耳”、“龙子”、“龙须”等,不过在众多美食中最值得被推荐、受欢迎的要数以下3种。
1、龙眼
眼睛是心灵的“直通车”,也是探索世界的通道。在人们心中其是神圣、十分神秘的存在,因此在二月二这天,民间有着食用光亮似“龙眼”的黑豆,意为接下来可以眼看四方、前程似锦。
自制黑豆浆,耗时豆渣多?那不如选择三川归黑豆浆粉,它采用多层精密过滤,营养不减的同时将食材的废渣滤掉,一口下去温和丝滑,余味香醇。
不仅道道工序严苛,三川归黑豆浆粉的原材料配比也十分贴合现代人体所需,其不仅有非转基因黑豆,还有品质黑米,营养这块可谓速溶粉界“天花板”级别。热水一冲即开,1分钟不到即可得到一杯堪比现磨的黑豆浆,十分便利。
2、龙耳
弯弯饱满的饺子,酷似“耳朵”因此也被誉为“龙耳”,是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桌上必备食物,有着耳听八方万事如意的寓意。
二月二正值初春,因此可选用“春季限定”食材荠菜来作为馅料,将其和鸡蛋、木耳、粉条以及辅料一同搅拌均匀,包成饺子食用。严密的封口将荠菜的清香锁在其中,一口下去鲜嫩无比,堪称“神仙之食”。
3、龙腰糕
在二月二“龙头节”这天,很多地方保留着食用“龙腰糕”的食俗。腰是支撑人体的关键部位,此时食用有着吃了龙腰糕,身板倍儿好的寓意。而在一众糕点中,还是要数五黑糕最受大伙喜爱。
不过繁琐自制可并不容易,倒不如选择七度方五黑糕。它其中的黑芝麻、黑豆以及黑米等谷物均来自优良培育品种,另外还有桑葚、枸杞的添加,营养全面且均来自天然,吃起来更放心。
与普通糕点大不相同,七度方五黑糕吃起来并不甜腻,满嘴谷物清香的同时还有若隐若现的果味。这要归功于其中淡雅低糖的麦芽糖,有了它的加持,是这款糕点更为出彩。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我国有颇多的传统节日,并且相应的都有不同的习俗,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处。二月二的“龙头节”,你们家乡又有着怎样的习俗?
传统美发技术:扬州的“剃刀”!
扬州理发刀中的“剃刀”!
扬州三把刀,今天来说理发刀中的“剃刀”,剃头刀自古为扬州人所垄断,早年上海大小理发店都有扬州籍的理发师,且为世代相传。尤其剃传统发型,扬派理发技艺的高超就凸显出来了,譬如光脸,一刀一刀刮去,使你感到舒服至极,绝无半点疼痛。
作为中国理发发源地之一的扬州,积累数代人智慧,以精修细剪、操作细腻、发型多样、因人施艺为特色,其中“七十二刀半”技艺曾被清代乾隆皇帝御赐为“一品刀”。
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就曾请扬州理发师为其剃发修面。扬州理发师剃头技艺高超,乾隆皇帝感觉特别好,随即御赐“扬州剃头刀”为“天下一品刀”。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并被后人收录于《扬州民间传说》。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曰:“鬀,剃发也。大人曰髡,小儿曰鬀,尽及身毛曰鬄。”剃,同鬀,是指用刀刮去毛发。广义上包括剃头以及剃面。剃头是以剃头刀修剪头发,而“眼下三分”便是剃面了。
人们普遍认为,清朝以前是不会动刀剃发的,剃发的习俗是满族人带来的,其实不然。 在明代编辑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中收录了一篇专门反映古代净发伎艺人生活的文章《净发须知》。对于剃头刀的由来,《净发须知》中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乃佛教传播的产物,乃释迦摩尼创造,是出家僧侣在剃度仪式上剃发受戒的一种工具。
扬州理发界普遍尊清朝罗道士为祖师爷。清代中叶,扬州籍罗道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心研制了剃头、刮脸、取耳、清眼的器具,并创造了通、篦、掏、解、顺等一整套养颜整容法传给弟子,标志着扬州美发精修细剪、操作细腻、刀法轻柔、按摩推拿、服务独特的风格基本形成,“扬州理发刀”自此开始响名。为纪念罗姓道士,清末,扬州理发人在扬州驼岭巷曾建了一座罗祖观院,殿内供奉罗祖的塑像,学理发必先拜祖。
此处也是扬州理发业举行行会的地方,故又称“理发会馆”。
每年农历冬月初一,全扬州城的理发师都聚集到这里,拜祭祖师,商谈行业事务。这是全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专供理发人祭祀祖先的道观,也是扬州作为“理发故乡”的佐证。
而扬州理发人所说的祖师爷罗祖和《净发须知》中所称的“罗真人”,不是同一个人。从时间上来看,罗真人和罗道士相距好几个朝代,事实上理发术发明的时间也比清代早得多。当然,罗真人是被神话了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也未可知,但早在宋人编本中就已出现,至少说明理发术的起源不是像扬州业界所说的清代。
扬州传统的理发店,其理发全过程,除理发外,还包括剃须、修眉、修面、掏耳、推拿、按摩等,能理多种发式、须式、眉式。有的理发师练就高妙的推拿技术,能‘手法疗伤’,是中医骨伤科分支。
刚入门时练习剃刀,单手持刀,手腕平行发力,这种方法叫做摇刀。经过长久练习,功夫到了,摇刀的同时,虎口处放一碗水,剃刀也能摇得平稳、自如,碗中的水也不会洒出半滴。这样的基本功习得之后,方能展示剃刀的一项重要的技艺:七十二刀半。所谓七十二刀半,指的是剃刀修面的一种标准
放倒椅背,客人平躺。这时师傅拿起热毛巾将有胡须的部分覆住。准备工作做完后,修面正式开始。从左额角起刀,上起额前发际线,下至眉毛上端,依次向右移动,直至右鬓角为止,计十二刀。接着两眉内侧至睫毛和双眼眉角计十刀。而后从鬓角起刀,由上至下,从耳轮、耳颊、耳沟、耳垂往颧骨修剃至鼻侧、鼻翼、鼻梁、人中、鼻中隔。左右各十八刀计三十六刀。下巴和嘴唇有胡须部位涂上皂液,从颈部起刀,由下往上至下嘴唇,再从左至右修剃上嘴唇,计十四刀。最后由鼻梁扫至鼻尖提起,算作半刀。
如此一套七十二刀半完成整张脸的修面工序。这时再用两块热毛巾将整张脸盖住只留鼻孔露在外面。客人放松的同时,师傅将鼻道的清洁也一并完成。此时再掀开毛巾,舒爽通透的感觉由头部迅速蔓延至全身。这种快感只有亲身尝试才能体会。
到这修面服务并没有结束,经验老道的理发师傅们还会用双手继续帮你按摩放松整个头部,让轻松畅快的体验延绵不绝。剃刀修面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刮胡子的清洁范畴。在面部,用一把锋利的剃刀完成如此细致精道的旅程。
“捏肩、推拿、敲背、按摩、舒筋”是扬州理发师傅的绝技,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剃头匠,半个巧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