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起现任什么职务(刘文起)](/d/pic/x/4978.jpg)
本文目录一览:
刘文静是唐朝开国元勋,享有免死特权,为何却被李渊处死?
618年,李渊得知杨广被杀的消息后,在长安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与此同时,李渊还加封了一批开国元勋,他们被称为“太原元谋功臣”。在这十七位功臣中,只有三人被授予免死两次的特权,他们分别是李世民、裴寂以及刘文静。然而仅过一年,刘文静就被李渊推上了断头台,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开国元勋
刘文静是陕西武功人,因父亲死于王事,所以他承袭了仪同三司的职务。刘文静这个人确实难得,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博学多才,“倜傥多权略”。不过,刘文静的仕途却不怎么顺利,在隋朝末年仅担任晋阳令的官职。在此期间,刘文静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一度被关入监狱。
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到监狱探视,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刘文静分析天下形势,力劝李世民起兵。之后,刘文静参与谋划晋阳起兵的事宜。李渊举兵后,刘文静担任军司马,他劝说李渊“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刘文静又作为使者前往突厥,得到了突厥可汗的支持。之后,刘文静还参加了平定关中的战役,活捉了屈突通。
二、陷入党争
唐朝建立后,刘文静被封为纳言,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裴寂。刘文静原本与裴寂是好朋友,可是在地位发生变化后,两人的矛盾开始凸显。刘文静的功劳、能力都比裴寂要强很多,然而他的职务却比裴寂低,因此刘文静“意甚不平”。每次举行廷议时,两人经常发生争执,“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
有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饮酒,他愤愤地说道:“必当斩裴寂耳!”之后,家中多次出现奇异事件,刘文起非常担忧,“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这件事被刘文静的一位侧室得知,她让自己的兄长出面举报此事,于是李渊命人进行审问。刘文静承认自己有不满的情绪,但并未承认自己搞巫蛊、要谋反。
三、权力之争
可是李渊却说:“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渊直接将刘文静的行为定性为谋反,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宰相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李世民也认为“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裴寂却认为“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最终,李渊下旨处死了刘文静。刘文静被杀前说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从表面上看,刘文静之死与裴寂有关,其实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刘文静是朝廷重臣,但同时还是李世民的亲信。裴寂虽然没什么才能,但却是李渊的亲信,而李渊选定的继承人是李建成。为了维护皇权,李渊必须对李世民进行敲打,刘文静就是因此而死的。贞观三年,李世民将裴寂免职流放,同时恢复了刘文静的官爵,这并不是巧合。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刘文静是唐朝开国元勋,享有免死特权,为何却被李渊处死?
618年,李渊得知杨广被杀的消息后,在长安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与此同时,李渊还加封了一批开国元勋,他们被称为“太原元谋功臣”。在这十七位功臣中,只有三人被授予免死两次的特权,他们分别是李世民、裴寂以及刘文静。然而仅过一年,刘文静就被李渊推上了断头台,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开国元勋
刘文静是陕西武功人,因父亲死于王事,所以他承袭了仪同三司的职务。刘文静这个人确实难得,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博学多才,“倜傥多权略”。不过,刘文静的仕途却不怎么顺利,在隋朝末年仅担任晋阳令的官职。在此期间,刘文静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一度被关入监狱。
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到监狱探视,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刘文静分析天下形势,力劝李世民起兵。之后,刘文静参与谋划晋阳起兵的事宜。李渊举兵后,刘文静担任军司马,他劝说李渊“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刘文静又作为使者前往突厥,得到了突厥可汗的支持。之后,刘文静还参加了平定关中的战役,活捉了屈突通。
二、陷入党争
唐朝建立后,刘文静被封为纳言,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裴寂。刘文静原本与裴寂是好朋友,可是在地位发生变化后,两人的矛盾开始凸显。刘文静的功劳、能力都比裴寂要强很多,然而他的职务却比裴寂低,因此刘文静“意甚不平”。每次举行廷议时,两人经常发生争执,“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
有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饮酒,他愤愤地说道:“必当斩裴寂耳!”之后,家中多次出现奇异事件,刘文起非常担忧,“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这件事被刘文静的一位侧室得知,她让自己的兄长出面举报此事,于是李渊命人进行审问。刘文静承认自己有不满的情绪,但并未承认自己搞巫蛊、要谋反。
三、权力之争
可是李渊却说:“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渊直接将刘文静的行为定性为谋反,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宰相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李世民也认为“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裴寂却认为“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最终,李渊下旨处死了刘文静。刘文静被杀前说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从表面上看,刘文静之死与裴寂有关,其实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刘文静是朝廷重臣,但同时还是李世民的亲信。裴寂虽然没什么才能,但却是李渊的亲信,而李渊选定的继承人是李建成。为了维护皇权,李渊必须对李世民进行敲打,刘文静就是因此而死的。贞观三年,李世民将裴寂免职流放,同时恢复了刘文静的官爵,这并不是巧合。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唐朝开国八大将: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剩下的那个什么结局?
在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都免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如果他们不被君主猜疑,那么似乎就是他的功劳还不够大,不太能够得上排面。
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张良退隐;宋朝有杯酒释兵权;明朝有胡、蓝大案…
但是在这些朝代中,似乎只有唐朝没有什么擅杀功臣的情况,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当我们走进历史,却发现唐朝的开国八大将,其中七个都是先后被“报销“了,剩下的是谁呢?
他逃出被皇帝猜疑的命运了吗?
不杀你不行啊这被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猜疑的第一个功臣,就是刘文静。
刘文静也是贵族出身,隋朝末年时荫父功被赐仪同三司,晋阳县令。
别看只是一个县令,但晋阳这个地方可不一般,在当时几乎就是“全国直辖县”,李渊作为唐国公,也曾经亲自镇守过晋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文静结识了李渊,他和晋阳宫监裴寂都觉得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可以辅佐,而比较进取的李世民也是非常赏识刘文静,后来更是在刘文静等人的谋划下,李渊被逼反了。
可以说没有刘文静,或许就没有当皇帝的李渊。
但是在唐朝建立后,刘文静虽然也是宰相,地位却一直低了裴寂一头,这让刘文静非常不高兴。
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履历,凭啥你就在我头上。
就此,刘文静便经常和裴寂当场抬杠,一次在家里和弟弟刘文起喝酒,喝上头的刘文静拔刀砍在了一旁的柱子上:“早晚杀了裴寂,骨灰都给他扬了。”
过了几天,刘家总是不太平,在夜间有奇怪的声音,刘文起便喊了几个道士来“做法驱邪”,整个刘家大晚上也灯火通明的。
这些事情被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知道了,小妾心中怨恨刘文静,便托自己哥哥向朝廷告发,刘家这几天是在密谋造反,不是在驱邪。
李渊闻言吓了一跳,把刘文静抓起来审讯了一番。
其实这件事很容易查清楚,刘文静密谋造反,和谁密谋的,连个人证都没有,造什么反。
但被捕的刘文静却是愤愤不平,在监狱里破口大骂:“我当初和裴寂平起平坐,今天地位却不如他,这难道公平吗?我为大唐出生入死,却连家人都保不住,这难道合理吗?”
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新唐书·列传十三》
这话一听就是赌气才说的话,再加上李世民从旁劝谏,李渊也是想把刘文静放了,这事打个哈哈也就算了。
但此时裴寂的补刀来了:“刘文静有本事,但是没有心胸,今天您也看到他的言行了,他今天能记恨我,您这么对他,他就不会记恨您吗?只怕就算他以前没有反心,以后也会有了。”(文静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恐为后忧。)
这一句话算是把李渊说住了,以前自己和刘文静没仇,他不会谋反,但现在自己和刘文静有仇了,他还不会谋反吗?
对待心胸狭窄的人,开怀大度只怕没用吧。
现在不杀刘文静都不行了啊。
就这样,刘文静被开刀问斩,跪在刑场上,刘文静仰天长笑:“飞鸟尽、良弓藏,古人诚不欺我啊。”
倒霉的爷俩儿如果说刘文静是被自己的小心眼儿给害死的,死的也算情有可原,那么杜伏威和阚棱这爷俩就是纯粹的比窦娥还冤的冤大头了。
杜伏威本是隋末农民起义之中江淮军的首领,是妥妥的一方诸侯,阚棱是他的义子,他的另一位合作伙伴名叫辅公佑。
在李渊起兵,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侗之后,杜伏威便投降了李渊,作为带资入股的大佬,杜伏威得到了李渊的厚待。
在李渊当了皇帝后,封杜伏威为吴王、上柱国,并且还把自己的李姓分享给了杜伏威,阚棱也被封为了左将军。
武德五年,李渊召见杜伏威从丹阳进京,临走之际杜伏威将丹阳的军政大权交给了手下的王雄诞,这不由令辅公佑非常生气。
一直以来,辅公佑都觉得在江淮军这个小团体中,杜伏威是一把手,拿自己就是二把手,如今杜伏威要走了,怎么不把权力交给自己呢?
这越想越气的辅公佑最终一撸袖子,我不干了,造反!
于是辅公佑夺了兵权,起兵反唐。
此时杜伏威在长安,已经被李渊加封了太子太保、尚书令等职,地位比李渊的儿子李元吉还要高,听说杜伏威造反了,心中大惊,派义子阚棱前去征讨。
阚棱很快便被纳入了赵王李孝恭的麾下,到了战场上,阚棱手持一把陌刀,纵横驰骋无人可当,一刀挥出就是两三个敌人被他劈倒在地,端的是一员虎将。
冲到了敌军之中,阚棱把头盔一摘,一声大喝:“你们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怎么敢和我动手!”
辅公佑的叛军认出了是阚棱,纷纷吓得放下了手中武器,就这样打了没两个月,辅公佑的一场造反就宣告结束了。
李孝恭打进了丹阳,抄没了叛军家产,没成想连着杜伏威和阚棱的家一起抄了,谁也不知道这是下面抄家的人弄错了还是李孝恭的意思。
阚棱听到消息,直接和李孝恭大吵了一架,把李孝恭骂了个狗血淋头。
李孝恭憋着一肚子气,连夜审讯了辅公佑,辅公佑深知自己必死无疑,想着临死也要吐别人一脸血,竟然大声叫嚷:“我不是主谋,杜伏威才是主谋,是他让我造反的!”
一句话,正中生了一肚子闷气的李孝恭下怀。
杜伏威是主谋?来,这段你仔细说说,本王不差这点时间。
就这样,李孝恭拿到了一份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的口供,阚棱当然也是从犯。
第二天,李孝恭便将阚棱“按律当斩”了,可怜的阚棱到死都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自己明明是平叛的功臣,怎么就被砍了呢?
消息传到了长安,李渊也吓了一跳,杜伏威是反贼?
而此时杜伏威也得到了自己是反贼的消息,同时也知道了阚棱被杀,这不由令杜伏威万分惶恐,想要进皇宫找李渊辩解一下——我也是刚知道我是反贼。
可李渊根本不见杜伏威,这不由令杜伏威更加惶恐紧张,当即便一病不起,过了几天直接惊惧交加,一命呜呼了。
这杜伏威、阚棱爷俩,真是冤枉的要命,一直到李世民登基后,才给二人平反昭雪。
但李世民自己,手中丧命的功臣却也不少。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这因李世民而死的第一个功臣,就是罗艺。
没错,就是《隋唐演义》中,隋唐第七条好汉“冷面寒枪”罗成他爸爸。
但小说终归是小说,在历史中罗艺是确有其人,罗成却是纯属虚构,罗艺的儿子并不为史书所记载。
罗艺此人武艺高强,饱读兵书,但是性格多变暴戾,反复无常,靠着自己的一身武艺屡立战功,在隋朝就当上了虎贲郎将的职位。
隋末大乱后,罗艺称雄幽州、营州,成了一方枭雄。
在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罗艺审时度势,投降了唐朝,并在清剿刘黑闼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本来算是一个能臣。
但坏就坏在了他是李建成一党的人,支持李建成当皇帝。
那站错队就完了,你再怎么有功,不是我的人也没用啊。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罗艺便终日惴惴不安,李世民当了皇帝后,给罗艺加封了一千二百户食邑,谁知这更让罗艺觉都睡不着了,生怕李世民这是暴风雨前的温柔。
最终罗艺是受不了了,再这么下去不用李世民来找自己,自己就能把自己逼疯。
恰好曹州有个李氏女子,声称自己能够上探天庭,下窥地府,治病救人也算灵验,罗艺便让她来家里给自己算算命。
谁知李氏见了罗艺的妻子孟氏,这么一相面,就惊呼道:“哎呀,夫人可是有母仪天下之相啊。”
再一看罗艺:“您这个燕王的富贵不应该只有目前这些啊,您的富贵应该更加显赫啊。”
谓艺妻孟曰:“妃相贵,当母天下。”
孟令视艺,又曰:“妃之贵由于王,贵色且发。”艺妻信之。
——《新唐书·卷十七》
罗艺一听,竟然非常高兴,妻子孟氏也是沉浸在了母仪天下的美梦里,当即就劝谏罗艺造反,罗艺一想,神仙都说我能成事了,我还怕啥。
干就完了。
于是罗艺起兵反唐,结果朝廷的大军还没到,幽州的守将杨岌就把罗艺打得溃不成军,罗艺只带着几百残部想要出逃突厥。
但他手下的将领们可就不愿意了,本来大家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好好的,你这个大聪明听了一个疯婆子几句胡说八道就要造反,连累着大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现在还要叛国,谁跟你一块发疯啊。
就这样,没走到一半,罗艺的几百残兵就都跑没影了,他也被几个将领擒住斩首,头颅传回长安悬首示众。
而那个做着皇后梦的孟氏,则是和李氏一起也被斩首示众。
如果能重来,罗艺一定会大喊一声:“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举报我,你也别想好接下来这两位,那来头就不小了,都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的人物。
那便是侯君集和张亮。
侯君集本来是个浪荡子弟,学射箭吧,十箭能空九箭,还有一箭射到了地上,完事还对别人夸自己有万夫不当之勇,主打一个又菜又爱玩。
但此人早年就进了李世民身边,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跟着李世民了,这么多年的熏陶,总算是长了几分本事。
后来带兵覆灭高昌,也算是打了一场漂亮仗,但是在仗打完之后,侯君集却纵兵抢掠,自己也一头钻进高昌国库之中,拼命的划拉东西。
这事情被司法官员知道了,便直接把侯君集下了监狱,李世民无奈,将侯君集“发配”洛阳,避避风头。
恰好在这时,张亮在洛阳当都督,这个张亮可不是麻辣烫那个张亮,而是瓦岗寨时期就活跃着的一号人物,投身唐朝之后便忠心耿耿地跟着李世民,颇得李世民赏识。
侯君集在洛阳见了张亮,一肚子闷气有了发泄,拉着张亮就去喝酒,喝多了就大发牢骚:“我这也算立了功,怎么就被排挤了呢。”
张亮宽慰侯君集:“也算是外出为官,怎么能算排挤你呢。”
“立了功把我赶出来,怎么不是排挤。”侯君集一拍桌子,“不过了造反,老张你干不干,你干我就跟你一块造反。”(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亮密以闻。——《旧唐书·列传十九》)
一句话直接把张亮吓了一大跳。
可侯君集此时已经喝多了,本来完全可以当醉话,张亮却像得了宝贝一般,跑回了长安向李世民告发:“皇上不得了啦,侯君集要造反。”
李世民听了,完全不当回事:“这话他是只对你说了吧,那没人证没物证的,他死不认账怎么办,算了算了,你赶紧回去吧。”
李世民这也算大度量了,可谁知侯君集却还是找到了一个新的“造反伙伴”——太子李承乾。
原来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腿脚有毛病是半个瘸子,因此一直非常自卑,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稳妥,生怕李世民给他废了。
在得知侯君集的“造反言论”之后,李承乾似乎看到了希望,恰好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太子东宫当差,李承乾便多次让他带自己岳父进入东宫,密谋怎么造反。
侯君集这夜路走的多了,总是担心“撞鬼”,每天睡觉都是辗转反侧地睡不着,终于一天晚上把他老婆惹急了,翻身起来就对侯君集道:“你一把年纪的人了,还是大唐大臣,有什么事就大方点说出来,哪怕犯罪了自首去,还能有个宽大处理,天天折腾自己算怎么回事。”
侯君集叹了口气,接着来回“烙饼”睡不着。
终于李承乾事发了,侯君集也被牵连抓起来了,哪怕到了此时,李世民依旧不想杀了侯君集,但下面大臣们却是不依不饶,定要让李世民明正典刑。
最终侯君集还是被斩首了。
那么当初举报了侯君集的张亮呢?
这个大聪明和那迷信的罗艺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
在张亮到相州当官时,他的义子公孙节给他留了一个谜语:“弓长之主当别都。”
张亮一寻思,弓长之主,这不就是说的自己这个张嘛,恰好相州是东魏、北齐等朝代的首都,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自己也能有个首都?我张亮也能当皇帝?
一时间,张亮竟然真因为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高兴了好几天。
下面张亮养的几个术士也是猛吹张亮的彩虹屁,这个说张亮“卧如龙姿“,那个说古谶书里面有张亮的名字,还有直接算出来张亮的小妾是王妃的。
只把张亮说的飘飘然乎。
不卖麻辣烫了,当皇帝去!
当皇帝第一步,在张亮看来竟然是养义子,而且一养就是五百个。
这是什么操作,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不臣之心?
果然看到张亮这种行为,猜测了一下他此刻的智商,李世民连兵都懒得出,派出了一个大臣马周来调查此事,原来吹张亮的那些人顷刻之间全部反水,纷纷争当污点证人。
最终张亮被审判定罪,当街斩首。
我真不是“武娘子”说了这几个在李世民时期造反的,那咱也来看一个在李世民时期冤死的,这位可是比杜伏威、阚棱爷俩儿还要冤,这就是李君羡。
李君羡是武安人,一开始也是瓦岗寨的好汉,后来跟了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就连突厥前来攻打长安,都是李君羡和尉迟恭前往退敌。
那么为什么李君羡会被猜疑呢?就是因为一本民间流传的《秘书》中有言:
“唐三代后,女主武氏有天下”!——《太平广记·卷一六三·谶应》
但女人怎么可能占据天下呢?
李世民想不明白,但他知道了要防着点这种人。
恰好一天,皇宫之中大摆筵席,文武百官君臣同乐,行酒令也很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小名,到李君羡时,他笑道:“臣的小名是五娘子。”
李世民呵呵一笑,五娘子嘛,有趣,五娘子,五娘子…武娘子!
瞬间李世民冷汗就下来了,但还是掩饰着笑了笑:“你个女子,打仗可是勇猛的很啊。”
但就此之后,李世民就观察上了李君羡。
这李君羡本是武安人,自幼习武,如今是左武侯中郎将,封的爵位是武连县公,平时的职责是驻防玄武门,如今又得知了他的小名是“武娘子”。
破案了,这个女主武氏,就是李君羡啊!
就此之后,李君羡便愈发被李世民猜疑,最后李世民将李君羡贬谪到了华州当刺史。
李君羡还是满头雾水,自己干啥了就被领导讨厌了?
但到了华州之后,李君羡也不想那么多了,专心礼佛,准备摸鱼度日,为此还结交了一个修炼辟谷之术的和尚道信。
这一点被御史抓住,弹劾李君羡私养妖僧,蛊惑民众,意图谋反。
早就等着的李世民闻言直接下令,李君羡斩首示众,家产充公。
但谁知在李世民、李治接连驾崩之后,还是有一代女皇武则天登上了帝位,这才是真正的武娘子,李君羡纯属是被“躺枪”了。
我是“五娘子”,身上和武有关的消息也不少,怎么这也成了罪过呢。
用力点砍我,没吃饭吗!这李唐开国八员大将,李渊在位时弄死了三个,李世民弄死了四个,还有一个是谁呢?
万夫不当的薛万彻。
如果说阚棱是员虎将,那么薛万彻就是一员猛将,这是真正能够血战沙场的猛人。
薛万彻乃是军旅世家,一开始是罗艺的部将,罗艺投降唐朝后他也就进入了唐朝的军队,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功,但坏就坏在了他也是李建成那边的人,在李建成被杀后,他也是逃出了长安。
其实李建成死后,他的那些下属们,李世民还是非常优待的,下旨主动回来的,一律既往不咎。
就这样,在众人的劝说下,薛万彻回来了,李建成留下的人才遗产之中,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彻,全都归了李世民。
后来,薛万彻更是击败了突厥、土谷浑、薛延陀等一众大唐的来犯之敌,李世民高兴地直接把自己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薛万彻,让他成了皇亲国戚。
一直到李世民驾崩,薛万彻都是恩宠有加,只在有人状告薛万彻“诽谤朝廷”时将他贬谪出京过一次,但很快就把他喊回来了。
升米恩、斗米仇,就这一次,就让薛万彻记恨上了。
在李治登基之后,薛万彻被封了一个宁州刺史的职位,这让薛万彻非常生气,觉得李治是在轻视自己。
永徽三年,薛万彻和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密谋,最终二人决定发动政变,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没几个月事情便暴露了,薛万彻被捕,一开始还是咬死了不认账,直到房遗爱出来指证自己,薛万彻才低下了头。
被斩首的当天,薛万彻怒声大喝:“没想到我薛万彻大好男儿,竟然被房遗爱这小子害死了!”(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旧唐书》)
说着一扒衣服,对刽子手大喝道:“砍吧!”
刽子手见薛万彻怒目圆睁,声若雷霆,竟然吓得哆哆嗦嗦的,下手第一刀直接砍偏了。
薛万彻见状对着刽子手喝道:“使点劲啊,没吃饭啊!”
刽子手鼓足勇气,接连砍了三刀才砍下了薛万彻的脑袋。
这最后一员猛将,没死在李渊手里,没死在李世民手里,却是死在了第三代皇帝李治的手上。
沧州牛进庄刘氏族谱(始祖天锡)
沧州牛进庄刘氏族谱(11则)
1、刘氏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而后历代之治忽明,家有谱而后累叶之昭穆序。故古人法五宗九两之义立为宗谱,所以合离萃涣而联一本之情者也。今夫一姓之中,一族之内,似续繁衍,蛰蛰绳绳,少者十余人,多者百余人,又多者千余人,然其始不过一人耳。以一人之身分之,而为子为孙,又分之而为曾孙、元孙、云孙、耳孙,为不能知之子孙其为数,虽至不一,然既由一人而分,则此蛰蛰绳绳之众皆吾属毛离里①者也。数十百千之徒,皆吾痛痒相关者也。使无谱以联属于其间,则骨肉秦越,有莫辩为谁何者矣。善乎!老泉之言曰:无至于忽忘焉。斯可矣。呜呼,今之不至于忽忘者几人哉!五垒刘子蘅叔为余己酉顺天分闱所得士,自少雄奇,磊落不可一世,尝卓然思有所建竖,而年逾强仕,浮沉公车,遂幡然学道,肆力于古圣贤之书。自朝夕板舆②轻轩③,娱侍太夫人外,暇则与其家之子弟诵法前民,莳花艺菊,绝不问户外事。余尝题庭联赠之,有“满架诗书小邹鲁,一家和乐古唐虞”之句。今年春,刘子读礼家居,寓所作宗谱示余,都门而丐为之序。余受而读之,见其叙统系之源流,述累代之履历,语简而赅,事实可征。举十一世之人,无不历历如在目前。虽由此而千百万世,无不可晓然于此十余人、百余人、千余人之为一人者,又何至倒行逆施,举骨肉而秦越之也哉。刘子可谓不至忽忘者矣。吾知此谱一出,刘氏之族人人皆怀尊祖敬宗之心,同笃敦本睦族之道,则此数行卷帙,虽为豢龙④之董狐⑤,而其功实不在太史兰台记传表志下,读者当视为有功世教文字,勿仅作一家谱箓观也。是为序
大清乾隆二年丁巳孟夏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记录三次、前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仁和通家侍生
赵大鲸 拜撰于都门之玉照堂
注:
①属毛离里: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②板舆 1.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 2.晋潘岳《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后因以代指官吏在任迎养父母之词。
③轻轩1.古代田猎之车。因其轻便,故称。 2.指妇女乘坐的小车。
④豢龙huàn lóng1、养龙。2、古代名马。
⑤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2、刘氏族谱序
昔眉山苏明允既作《族谱引》,复为亭记,以昭其宗人,与之定凶吉讣告之礼,孤贫字恤之谊,而又举凉德可戒者,痛加规警。一篇之中丁宁往复,无非冀发其孝弟之心,俾之交勉于圣贤之路。迄今读其词,敦睦表率之意溢于言表,未尝不叹前哲之用心如此其至也。降至后世,俗尚浇薄,不惟敦睦表率者鲜其人,即宗谱亦缺焉不修。由是昭穆之序不明,而亲亲一本之爱亦因之日浅。平居无往来之雅,急难乏赠恤之情。觏之座隅,豪贵者踞席而不前;遇诸途中,骄肆者乘骑而莫下。其甚者,竟蚊睫之微隙,寻蜗角以蛮触,苛刻削剥,日鳃鳃焉以途人视族人。而为之族者,亦遂无不以途人自处,而群然相忘于其始之为一人。呜呼!此皆宗谱不立之过也。
余刘宗系出金陵,明成祖时北迁沧州之刘信村,后复由乡入城,经今三百余年,族众浩繁,缘宗谱未立,遂有觌面不识者。先大人恻然伤之,尝手出一纸,同先慈示不孝连芳曰:“此余族望山公所授未成谱略也,女小子其修之。”余时再拜受命,思欲增辑以成先志。而世故纠缠,尘封箧笥,流光荏苒,不惟先大人宰木久拱,即先慈之墓草亦宿矣。苫块之余,静念头颅老大,倘惟是迁延更待,则椿庭未竟之业,不几永委草莽乎?因近族之耆宿相与咨访,考订补辑成书,为图以叙其统系,为谱以志其生卒。虽世远人湮,间多阙略,而昭穆之序既明。则一展卷间而十一世之官阀、讳字、生年、卒葬亦大略可考矣。虽不敢跻美明允,自诩敦睦表率之功,然有此一编亦可见先大人于九京矣。倘为吾族者能不以途人视族人,而群然生其孝弟之心,以自奋于圣贤之路,则即以此谱为之嗃矢可也,岂非吾之所厚望也哉。
大清乾隆二年丁巳孟夏八世孙棘人① 连芳 薰沭拜题
注释:
①棘人:后人居父母丧时,自称“棘人”。
3、刘氏重修族谱序
木有本,由本而枝,而枝复生枝,以至繁衍不可悉数矣。水有源,由源而派,而派复分派,以至细流不可纪极矣。莫为之前,何以垂统而昭示来兹?莫为之后,何以赞绪而光大先业。是以国有史,而史赖后之修明;家有谱,而谱需后之承纂。作述相资,彰彰也。余丁丑岁莅兹渤海,爰咨风土人情,先以得人为兢兢。尔时闻孝友娴睦,咸推峻峰刘君贤。于饮射读法等公事,众绅士相接之,时见刘君貌整而暇,语简而该,迥异寻常,信人言为不诬,心甚敬之,即举刘君孝友娴睦为众劝,而众亦莫不欣服。余旋以公事归部候补,得与刘君畅言之,以罄胸中之蕴。其经济学术,不可得之三代以下,而事必归源,语必寻本,知他时之仁民爱物者,盖有自也。一日刘君愀然告余曰:余家有谱,修之于蘅叔伯祖。蘅叔伯祖曾泣示余曰:昔尔曾祖文言公以吾族望山公未成谱略示余,知吾族系出金陵,自明成祖时北迁于沧,讳山公以前宗谱既失无可考,其谱略一纸粗记名号,子将咨葺,而庋藏不谨,尘渍蠹蛀,又并讳字而失之者四人焉,可恨也。今增辑成帙,后子孙非十年一续,则又失之矣。吾于姪孙有厚焉,其勉之。余闻之,相对以泣,遂黙志之。此谱余蘅叔伯祖修之乾隆丁巳年,迄今己卯岁已历二十三年矣,岂第十年未续哉?予愧而并滋惧焉。急为之重修补,丁巳年以后刷印成编。父台先生为予言,弁其端以志吾过,并以示吾族后之子孙。余闻之而有感矣。吾族谱以数年风尘,碌碌不及修,今刘君以乡进士奉部分发山西,于未仕之前惓惓以修族谱为念。予受而读之,更深愧而加惧,不禁黯然泣下。因信刘君他日之仁民爱物,即自今日之亲亲不负蘅叔先生始。岂但征之议论者卜其经纶为不可及哉!余抛笔砚久,恨不能道其胸中之蕴,仅就刘君告余者,纪其端委而为之序。
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仲秋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前知沧州事、今归部候补知州、长安年家眷弟
潘仙机 顿首拜撰
4、刘氏新修族谱序
岁丁丑,余寓砚于沧城素征刘君家,其子若姪循循礼法,蔼然有亲师取友之意。居久之,见素征公与其仲弟鲁峰公天性友爱,老而弥笃,其经理家政无不井井有条,心窃韪之。继又识其从弟健菴公,其人乐善好施,闻于里闾。因以卜其为积善之家,而源流所自者远也。夫人必有尊祖敬宗之心,而后可以治家庭,训子弟;亦必有敦本睦族之谊,而后可以酬戚故、恤乡邻,今素征昆仲于家庭、子弟、戚故、乡邻间既有可征,则所以尊祖敬宗,敦本睦族者不从可识哉。迩者素征公与鲁峰、健菴慨然有修族谱之意,因出其旧谱示余。余受而读之,知其始修于蘅叔先生,重修于峻峰先生,凡合族之支派、累世之履历已无不厘然分明。迄今更加增叙,距重修之岁又六十年,岁次复值己卯,岂亦有数存其间欤?时余方厘订家谱,乃恭酌款式于余,且请数言以序之,余深重素征昆仲有尊祖敬宗、敦本睦族之风,且望其子若姪奋志诗书聊芳竞秀,以光厥家乘也,爰不辞谫陋而为之序。
盐邑弟 刘曾璇荫渠氏 拜撰
5、新修族谱序
谱者,属也。联属乎族氏之亲疏长幼,同归于一本也。谱非始作于前,无以辨祖宗之昭穆;谱不递修于后,无以记子姓之繁衍。支派愈远情谊愈疏,遂至同族之人痛痒不相关,缓急不相恤,举骨肉而秦越之。此非切求乎宗谱详明,有以联属其间,将何以生孝弟之心,而尽敦伦睦族之道哉。
余刘宗系出金陵二郎岗,自明永乐时北迁沧浒,遂小居城东南之刘信村,后复由乡入城居住牛市街,至今巳十余代。宗谱所载固自可稽,而族众日繁,久未增辑,先府君尝黯然示梦麟及诸弟曰:尔伯祖蘅叔公始修宗谱,既画图以昭统系,复立谱以志生卒,则前代之履历居然可考,厥后尔族兄峻峰聊为修辑,遂匆匆之晋,同族多未补录焉。吾有志未逮,汝侪其勉之。麟等兢兢乎留心咨访,恒欲述成先志,奈宗谱久未增辑,一时殊难遽详,遂致岁月迁延,虚愿徒存,夙夜以思,愧何如也。况兹椿萱久谢,棣萼频摧,向所见某伯叔尚存,而今已亡矣。向所见某兄长俱在,而今已鲜矣。老成莫觏,考订愈难,谱而不修于今也,后几无能修之者。遂与胞弟巌、堂弟清梁就族之一二耆宿,每支搜求,命胞姪模、栻、桐暨男相,酌定款式,细加勘校,务期叙次详明。始令堂姪敬修缮写,付诸梓工,修辑成帙,虽派远支繁,不无稍缺,而十余世之官讳、生卒、莹葬,亦大概可知矣。由是同族之人因流溯源,知瓜瓞云仍之皆一本所从出,不以骨肉而秦越之,咸怀尊祖敬宗之心,共尽敦伦睦族之道,则余之所深幸也夫。
时
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仲春谷旦
十世孙 梦麟 敬撰
6、刘氏增修宗谱序
余与同郡寓南关牛市街之乡贡进士刘君家世谊而兼年谊者也。故于其家世知之颇详,且悉忆其堂伯乐善好施,名闻远迩。之健菴公,与余先胞伯世珍公称莫逆交,其堂弟嘉庆丙子举人,官望都教谕,豫堂公与余胞弟晓岩为同年友通者,增生名思继字竹溪又余数年门生也。虽数试未第,然观其气度文章,循循然莫不有规矩,即以卜其将来必为大器,而其尊人静占公之裕后而光前者,概可知也。夫古人之称达孝者曰继志、曰述事,凡为人祖父莫不欲其子孙之蕃且昌和而睦者,故叙谱以明伦先人之志,事所在即受人之继述所在焉,是安得忽而忘之,乃世之 xxxxxxxx 己而已,其于敬宗收族之大义皆略而不讲,浸至尊卑不相识,庆吊不相通,几等族人为路人,质诸九京之灵能无隐痛乎?昔者晏平仲于父族、母族、妻族之伦,等杀分明,区处各当。范文正公义田一举,以养给群族之人,使无流离失所。之二公者,必能惇叙其九族矣。
Xxxxxxxx(?是否缺字)之修必以十年为期也,今距嘉庆二十五年重修之日巳四十余稔矣,而静占刘公汲汲以增修为己任,兼求予言以弁其端,噫!余年已迈矣,久不操觚,曾何足与于斯,顾念年谊世谊,势不容辞,且又义其事而心艳之,爰不揣鄙陋而为之序。
道光乙未恩科举人拣选知县 诰封中宪大夫兵部武选司郎中加二级同郡世年愚弟 季逢泰 顿首拜撰
7、刘氏增修宗谱序
宗谱之修由来久矣。谱而修者何昭统系也,其重修者何光前业也,抑递修而不已者何所以纪子姓之繁衍,欲相继由于无穷也?夫时代日益远,斯支派日益繁,居处日益离,斯往来日益寡,故情则相疏一体也。而隔膜视之矣,貌或相暱同气也,而嬉戏侮之矣。甚至吊贺不闻,急难弗恤,睚眦之嫌等于楚越,又安知此十数百人者,其初固兄弟,兄弟之初实出于一人哉。使非递有以联属之,恐亲尽则情尽,而此风终可挽也已。余族系出金陵,自前明迁沧浒村居,后复入城于崇明坊,遂家焉。以前之谱残缺失次,曾伯祖蘅叔公修之于前,族伯埈峰公相承于后,昭穆之序已历历可征。迨族人日众,迁徙无常,累叶以还,有遇于道路而不相识者。先君子触目感怀,因有重修宗谱之志,特谆谆与胞伯素征、鲁峰公相商以成此业,乃未果逝世。胞伯遂命余与堂兄模、堂弟桐、相,就族之耆宿,逐支搜求,凡数百里之外必亲为咨访,易旧谱款式,画为八格,以便披览。此帙既成,虽其中偶有缺略,而官讳、生卒、茔葬十余世大略可知,盖已四十年于兹矣。其间世故粉耘,复遭兵燹,由于时稍暇,志欲增修宗谱,堂弟树欣然乐从,遂与从堂弟凤舞并诸堂姪相议曰:吾宗谱原拟十年一修,以其时则过矣,当即是修辑以继先志。乃未几,堂姪思绮又不幸而早亡焉。余益惧斯业之坠也,命子恩继,堂姪恩培、恩铭、恩承,即族之远近再四详求,增修考订,爰付剞劂。读斯编者循流溯源知向以膈膜之者,乃吾之一体也。向以嬉戏侮之者,乃吾之同气也。相疏者宜相亲,相暱者宜相敬,庶不至以途人目族人哉。自兹以往复能广为搜稽,细加增补,共成先人之志,吾尤俟诸后人焉。
大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孟春谷旦
十一世孙 拭 沐手敬题
8、刘信庄创修支谱序
吾刘氏原回族中亚人也,到元末明初时公元一三六八年老祖住南京应天府尚元县二龙岗。始祖名治讳天锡,任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多建功勋,吾祖殆病归真葬于南京。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四年皇帝下旨加封有功将士,同朝做官的八姓回族张、王、李、刘、尹、代、马、回,受皇恩封官封地统一北迁。有八位祖太率各姓家眷乘船顺运河北上到达沧州以运河为界,张、王、李、刘住运河东,尹、代、马、回住运河西。经考证,祖坟犹存。吾刘氏祖太张氏系徽州舍县城里人,率长子命远、次子命长、三子命兰率家眷等到达封地沧州东南六十里处见其地势雄茂,沃土丰美,得天独厚,立刘信庄也有称刘新庄,在清朝更名为牛进庄。祖太张氏归真葬于村南立坟绕寺建村,于清真寺南六百米处。二世祖三人分徙三地,命远祖迁居西南七十里南皮县,后移居黑龙村者。命长祖在刘信庄守祖。命兰祖迁居西北十余里立村西赵河。经考证三十七套分支谱,我南院广震、德光、文起保存的谱序创修了琨祖谱序。命长祖生有四子,称为四院,承遵祖为南院,承逸祖为东院,承迁祖为北院。承述祖为西院。因迁安国域,牛进庄西院没人。承遵祖有三子,重伶、重仕,重休。重伶祖生二子先德、先律。先德生有四子,刘钰、钦、锐、铨。刘钰生有五子琨、琪、珊、珍、璞。五祖琨祖是我支传人。依据其他支谱,创修其谱,依据了刘恩儒保存的世系图和各支的门谱总合成支谱,本次创修也是为刘信庄结束了无谱的历史。为创总支谱出一点贡献,与琪,珊,珍,璞合为总支谱创修成功。请刘氏兄弟爷们讨论修改最后做出定论。
发起人 刘才祥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二日
9、刘信庄创修支谱序
吾刘氏原回族中亚人也,到元末明初时公元一三六八年老祖住南京应天府尚元县二龙岗。始祖名治讳天锡,任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多建功勋,吾祖殆病归真葬于南京。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四年皇帝下旨加封有功将士,同朝做官的八姓回族张、王、李、刘、尹、代、马、回,受皇恩封官封地统一北迁。有八位祖太率各姓家眷乘船顺运河北上到达沧州以运河为界,张、王、李、刘住运河东,尹、代、马、回住运河西。经考证,祖坟犹存。吾刘氏祖太张氏系徽州舍县城里人,率长子命远、次子命长、三子命兰率家眷等到达封地沧州东南六十里处见其地势雄茂,沃土丰美,得天独厚,立刘信庄也有称刘新庄,在清朝更名为牛进庄。祖太张氏归真葬于村南立坟绕寺建村,于清真寺南六百米处。二世祖三人分徙三地,命远祖迁居西南七十里南皮县,后移居黑龙村者。命长祖在刘信庄守祖。命兰祖迁居西北十余里立村西赵河。经考证三十七套分支谱,我南院广震、德光、文起保存的谱序创修了琨祖谱序。命长祖生有四子,称为四院,承遵祖为南院,承逸祖为东院,承迁祖为北院,承述祖为西院。因迁安国城。牛进庄西院没人。承遵祖有三子,重伶、重仕,重休。重伶祖生二子先德、先律。先德生有四子,刘钰、钦、锐、铨。刘钰生有五子琨、琪、珊、珍、璞。五祖珊公是我支(首祖)自刘信庄迁沧州牛市街生存。于乾隆二年创修牛市街宗谱,经黄官屯支派几代祖传承,保存完好,经牛进庄修谱委员会对接后与新老祖谱完全统一。为传承后人在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岁起牛进庄琨祖之时我刘文起无私提供黄官屯支派。本序也是统一祖谱所用支序,请后人不要以谱渔利。
主修 刘文起 创续
10、后记
沧县黄官屯刘文起家传沧州牛市街山公宗谱两部。家父传承给我,我自幼爱谱如宝,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曾经讨要均被拒绝,也曾经历“文化大革命”均没有被毁坏。我用生命保存下来。是几代祖传宝物。第一次创修是连芳祖爷在乾隆二年创修。在二〇二一年七月一日刘信庄族谱对接研讨会上被明史专家于秀萍教授认定为国家级原始族谱。并为对接谱作序。第二部与第三部是咸丰十年修续牛市街宗谱。为发扬光大统一天锡祖后裔族谱无私原版复制一百套传承后裔作为依据。向吴桥金鼎出版社提供原谱并参观了完万卷线装图书范经理称本谱是完整善本,唯一铜板印刷品也作为收藏物入馆保存。要向国家级图书馆赠送。在刘信庄对接谱中被盘古团队作为依据,出版发行一百五十册,本谱是独一无二、完美完整,特别是铜板印刷品,是刘氏的骄傲。刘文起无私传承祖谱,发扬光大,也是荣幸。今年八十三岁的耄耋之年完成祖上愿望,在盘古团队的帮助下,创修对接沧县黄官屯支谱二十册。是因族人刘克华支谱没有出版发行。刘文起为尽快让天锡祖谱统一出版让刘氏家人认祖归宗,全体族人共同完成统一大业。让始祖发祥地牛进庄建立祖谱图书馆,让回家寻根问祖的人有家可归。有祖可认,让支持本次复印谱人健康长寿。
天锡祖后裔 二十一代孙耄耋之年 刘文起
大中华二〇二二年秋
11、堤东刘氏家谱续
吾刘氏原籍明朝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后改江宁府)二龙岗,现更名雨花台。始祖讳天锡任明朝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官锦衣卫士之职,始祖母张氏徽州歙县城里人,明朝永乐二年(一四○四)明成祖把南直棣的富民向北直棣迁移,有江南富民三千户,包括同朝做官的回族八大姓张、王、李、刘、尹、代、马、回表兄弟的家眷,被列为了移民名单,由八大姓祖太率家眷乘船顺运河北上,到达沧州各占封地分居两岸。张、王、李、刘占运河以东,尹、代、马、回占运河以西。
吾刘氏祖太张氏夫人携三子命远、命长、命兰等家眷到达沧州城东南七十里刘信庄居住(现更名为牛进庄)。长子命远居住南皮县黑龙村,次子命长住牛进庄守祖,三子命兰居住西赵河。明朝景泰年间(一四五六年)即公元十五世纪中期,命长祖下五世祖膝下有五子,琨、琪、珊、珍、璞,因故分居。长子琨在牛进庄守祖,次子琪迁居堤东,三子珊迁居沧州小南门,四子珍迁居本县新县镇,五子璞迁居沧州曹庄子。由六世祖母王氏(琪祖未来)率三子迁居堤东,原名刘勤家,因买王石桥的庄田,后因我村坐落在战国时期的齐堤以东,故更为堤东。长子伯科为东院,次子伯达为中院(俗称南北院),三子伯禄为西院。六世祖母王氏葬于村西(舍墓地东上岗上),长子伯科葬于祖母脚下,次子伯达葬于祖母坟东边五点六米处另立茔地称二老坟,三子伯禄葬于村东并称二老。我堤东刘氏家谱在此以前,曾几次续谱,但因社会动荡家谱迷失,致使三、四、五世祖和七至十一世祖无法考究不能续完,甚是憾事。我们这次续谱是本着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原则精神,参照多种史料,结合老年人的回忆整理的,有不详之处或不详遗漏之处,恳望后代子孙出贤人加以修改或完整,并希望每隔二十年修整一次,三代不修谱为不孝,以便请后代光我祖门户。
(刘才祥 提供)
编辑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寻出版合作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