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对心正碰是什么意思(正碰是什么意思)

对心正碰是什么意思(正碰是什么意思)

毛主席: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判断力,是做成事的首要条件

主观性错误是我们不能做成事的主要原因。现实中,主观和客观不相符的情况处于绝大多数。但我们往往不考虑实际,往往形成纸上谈兵,刻舟求剑,犯主观性错误……看毛主席是如何思考建议的?

为什么主观上会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对头,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攻击点选在敌人阵地的某一翼,而那里正是敌人的薄弱部,突击因而成功,这叫做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指挥员的侦察、判断和决心,和敌人及其配置的实在情形相符合。如果攻击点选在另一翼,或中央,结果正碰在敌人的钉子上,攻不进去,就叫做不相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往往计划和现实不相符合的,处于绝大多数】

统统相符合的事,在战争或战斗中是极其少有的,这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的缘故,这和处置静物或日常事件是大不相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不考虑实际,往往形成纸上谈兵,刻舟求剑】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判断力,是做成事的首要条件】

经验多的军人,假使他是虚心学习的,他摸熟了自己的部队(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又摸熟了敌人的部队(同样,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准确认知自己、认知环境、认知困难,知己知彼知环境,针对性、动态性规划】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而且是全局性、全链条的认知判断】

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不要空想妄想,切合实际,动态调整计划,一切是实际出发,以现实创造不一样的现实】

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过程,不断提升判断、认知、实践、在判断的能力和经验】

北京老规矩中的“见面礼”(上)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老北京规矩中的“见面礼”。

提到老北京人的“见面礼”,它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规矩,其带有问候的含义。尤其是在满族旗人的礼节中,讲究和规矩更多,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形式之分。其中这“见面礼”,在旧时,不同男子、女子之间、不同地位、不同辈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均有所不同。其步骤可分为:请安礼、接安礼(也叫回安礼)和告别礼。具体形势有如: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碰肩礼、问安礼、打千儿、半蹲、抚鬓、跪安、蹲安、小安、双拉手、打横、垂手侍立、相拥礼等等。总之是在各种各样的人群关系中,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礼节。

那现在咱先来先说说这“叩头礼”,其又称“跪拜礼”。它多为是下级对上级、贱对贵、晚辈对长辈间的一种常见的大礼。具体礼节是:行礼者先要在被行礼者面前,如“立正”的样子端正站好。由于当时满族男子所着服饰,多为长衫马褂儿,其袖口较小,且末端外翻,这叫“马蹄袖”。所以要先弹垂放下马蹄袖头(俗称“挖坑”),顺序为先左袖,后右袖;再跪左膝,后跪右膝,双手着地,屈躬离地寸许,开始叩头三回,然后挺身目视受礼者胸前,即为一跪三叩。起立平身,再跪,再三叩,即为二跪六叩。复起再跪,又三叩,即为三跪九叩。在朝廷朝会大典、祭祀佛神、祖先和面见皇帝时,多行此礼。对父母、尊长视情况而行二跪六叩或一跪三叩礼。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它一般是在过年时,小孩儿见尊长时使用。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行跪拜礼时,千万不可贸然、或突然就伏地叩头,满族人很是忌此种侮慢行为,并称之为“报丧头”。所以,向人施礼时,不但要看清对方身份,还要分清地点,最后还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现在来说说“请安礼”,其来自于满族,并且它们只在男人之间才行此礼。其大体上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问安,即表示由于尊敬您,而对您的一种问候语。也就是说为您请安,带有祝愿的意味儿。二是报安,即告诉您,我挺好,让您费心、惦记着了。三是讨请,即向长辈或上级请求指示,表示您看您有什么可吩咐的。至于这个“安”怎么请法儿,也就是什么样的行为、动作和用什么样的姿势行这种礼,那是有一定之规的。清朝提倡尊老敬上,这是旗人礼仪的核心部分。在过去满族家庭里,请安,有“定省”一说,即平日里,同居共住的晚辈对长辈,每天早、晚,都要固定给长辈“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为“晨昏定省”。其中还有“三日一请安,五日一打千儿”的说法儿。老北京的请安,它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应算是老北京所独有的。

清朝时期,满族男子之间的见面请安礼,又有双跪安、单跪安之别。男子晚辈对长辈、下官对上官、奴仆对主人请安,常用“跪安礼”,俗称为“双腿安”,并且这双腿安,仅限于有爵位的人之间使用。行礼时,施礼者双手自然垂下,轻轻扶双膝,再将右腿先跪于地上,左腿也随之跪下,身体微向前倾。在施礼的同时,口中要称“某某给某某请安”。起来时,先起左腿,再起右腿。而后,要双臂垂立,两手向后微加拢,两脚并齐,且移至受拜者侧面站立好。这种礼俗,在清朝时,属于请“大安”的一种。

现在说一下最普遍的单腿安,它一般是普通男子之间的见面礼。其原本仅在满族人之间使用,后来蒙、汉军人入旗之后,也跟着学了。具体做法就是:两位男子相遇时,行礼者马蹄袖一弹,然后再将左脚略向前移半步,并左膝前屈,同时左手手心向下自然的垂在左膝盖上;然后右腿原地跪于地下,同时右手下垂,头略低(目光向下),上身稍向前倾,停顿几秒后,左脚撤回,并慢慢起身复立正姿势,施礼完毕。这套施礼动作,每一步都要做到毕恭毕敬。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请安的姿势就不那么讲究了。旗人之间,日常见了面,一般都改请“简化版”的“单腿安”了。姿势略变为:左腿在前微曲,右腿在后深曲,但不再接触地面儿,到离地只有一寸的位置停止。右手下垂,双目要保持平视,身体要保持端正,腰部要挺直,再站立起身,礼毕。老北京人管这种“单腿安”叫做“打千儿”。它比“双腿安”,要显得更随意一些。

碰肩大礼:也是满族男人之间常用的一种礼节,其性质属于“大礼”的一种。具体行礼过程为:两男子面对面,保持一段距离,并直立站好。彼此道声称呼后,双手同时向下甩一次衣袖,紧接着,右臂向左前方略伸,左手同时快速从右臂肘关节处从上向下抚平右袖口儿,然后左臂略向右前方伸,右手迅速从左臂肘关节处从上向下抹平左袖口儿。而后,小碎步疾行至对方面前,并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后,左腿向前迈出,右腿向右后撤一小步,身体向前微倾,保持直挺,并旋转身体,用左肩膀轻碰,迎面过来,也做同样动作的对方的左肩膀一次;轻碰完后,迅速左脚向左后撤一小步,右脚向前迈出,并同时转动身体,彼此用右肩膀再轻碰一下。而后,向后撤腿,身体恢复正立姿态,礼毕。这种礼节,多用于男宾和男主人之间,表示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另外多日不见、久别重逢的故友之间,也可行此大礼。

老北京还有种礼,叫“打横”。如平辈儿在街上或者在另外亲友处见面,有时候可以不请安,原因是常常见到。或者是在大街上不方便请安,也可以用打横这个礼仪。除此以外,打横礼有时也为大伯接受弟媳妇请安时的专用礼,意思是弟媳妇向大伯请安的时候,大伯不能接安,可是又要受礼,于是就用打横礼作为回礼。兄妹之间相见,也不用请安,也用打横礼。还有就是,对长辈已经见过礼、请过安后,短时间内,如果再遇见,就不用再请安了,而是用打横礼了。打横礼姿势为:双手先自然下垂,贴于身体两侧,右腿向右后侧,横跨退一小步,左腿马上跟上后,双腿并齐。上身向前微曲、点头,而后复位立正,这就是“打横”。客人告别之际,主人一般都要送至大门外,宾客有时在此,也向主人行这种打横礼,作为告辞礼,而主人也要用同礼还之。告别礼,是老北京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还有“执手”和“鞠躬”等礼节。

还有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问安礼:它是种双手自然下垂、双腿并行,上身微微向前,目视前面斜下方,并站立于一旁的一种“问安”动作,俗称请“小安”。它是晚辈在尊长或其直接上司面前,所使用的一种见面礼。其中有表示服从的意思。期间不能有怠慢、不恭、不敬的表现。

顶头礼:其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即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执手礼: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汉人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则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其很像现代人的握手礼。

拱手礼:多见于汉族男子之间。其又可细分为1上拱手:即双脚并拢,身体直立,头略低,双手要半握相叠,因古人讲究“男之吉拜尚左”,故要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并举至前额;2为正拱手:即双脚并拢直立,身体略微前倾,低头,双手环抱于胸前或偏上,离胸部20厘米左右,并两肘弯曲、自然下垂,从而形成一个“拱形”。3为深拱手:即还是双脚并拢直立,但上身向前倾幅角度要大的多,基本要呈45°到90°角,并双肩自然下垂,双手相握。

作揖礼:其应用较广,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双腿下蹲微曲,身体前倾约30°左右,双手抱环于胸前,並上下摆动三次。它和拱手礼最大的区别就是:拱手礼双腿并拢不弯曲,而作揖礼,双腿是弯曲状的。

抱拳礼是:右手握实拳,左手手四指并拢,自然抱住或遮住右拳(注意左手大拇指不要指向自己,而应曲起贴紧虎口处,以免有狂妄之嫌),置于胸前或偏上。它与拱手礼最大的区别为:1:右手要握实拳,而不是半握;2:两臂肘关节要向上抬,基本要与肩膀齐平。

鞠躬礼:即双脚并拢直立,身体前倾。它是平日亲朋,或是平辈之间,相见的礼节。在男孩长幼之间,弟给兄,也多行此礼。它和拱手礼最大的区别为:鞠躬礼整个过程,不上抬双手,而是自然下垂,并紧贴于身体两侧。

老北京人还有种长跪礼:即为多年不见的胞兄弟和表戚兄弟相见时,双方面对长跪,以示怀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儿个,就先暂时和各位聊怎么多,下期咱继续和您聊聊老北京人的见面礼。那好了,咱们回头再见。

星博物理:高中物理碰撞秒杀技巧,掌握方法提升很简单!

#首发创作赛#

碰撞是高中物理研究动量守恒定律章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同时也是历年高考试题的重点与热点。

但是碰撞问题常常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分不清碰撞的类型,搞不懂碰撞的作用效果是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同学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星博老师总结了碰撞的三大类型以及三大黄金准则,我们一起来看看!

碰撞的类型

01

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称为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例如,当相同大小的玻璃球和钢球相碰时,它们的动能损失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时候可以视为弹性碰撞。

公式:m1v1+m2v2=m1v1'+m2v2',Ek1+Ek2=Ek1′+Ek2。

02

非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如果是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了损失,称为非弹性碰撞。

例如:子弹射穿木块,相同大小的橡皮泥球之间的碰撞,都会有能量的损失。

公式:m1v1+m2v2=m1v1'+m2v2',Ek1+Ek2>Ek1′+Ek2′。

03

完全非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如果相互作用力是完全非弹性力,则机械能向内能转化量最大,即机械能的损失最大,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例如:子弹射入物块,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具有同一速度。

公式:m1v1+m2v2=(m1+m2)v',Ek1+Ek2>Ek1′+Ek2。

知道了碰撞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那对于碰撞是否有普遍的规律存在呢?

碰撞三大黄金准则

01

动量守恒定律

p1+p2=p1'+p2'

02

动能不能增加

03

速度要符合情景

①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的物体速度必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即v后>v前,否则无法实现碰撞。碰撞后,原来在前面的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且原来在前面的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面的物体的速度,即v前>v后,否则碰撞没有结束。

②如果碰前两物体相向运动,则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除非两物体碰撞后速度均为零.

在了解碰撞的类型和普遍规律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做题中常常出现的弹性碰撞有什么秘密。

弹性碰撞讨论

01

碰后速度的求解

02

分析讨论

当碰前两物体的速度不为零时,若m1=m2,则v1′=v2,v2′=v1,即两物体交换速度。

当碰前物体2的速度为零时:

①m1=m2时,v1′=0,v2′=v1,碰撞后两物体交换速度。

②m1>m2时,v1′>0,v2′>0,碰撞后两物体沿相同方向运动。

③m1<m2时,v1′<0,v2′>0,碰撞后质量小的物体被反弹回来。

同学们,现在的你们已经知道了碰撞的类型和碰撞的规律特点,那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灵活运用到解题中呢?

03

碰撞问题解题策略

(1)抓住碰撞的特点和不同种类碰撞满足的条件,列出相应方程求解。

(2)可熟记一些公式,例如“一动一静”模型中,两物体发生弹性正碰后的速度满足:

(3)熟记弹性正碰的一些结论,例如,当两物体质量相等时,两物体碰撞后交换速度;当m1≫m2,且v2=0时,碰后质量大的物体速度v0不变,质量小的物体速度为2v0;当m1≪m2,且v20=0时,碰后质量大的物体速度不变(仍静止),质量小的物体原速率反弹。

我们现在已经熟知它的特点以及解题规律,接下来我们做一道例题,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例题

例.甲、乙两球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同向运动,已知它们的动量分别是p1=5 kg·m/s,p2=7 kg·m/s,甲从后面追上乙并发生碰撞,碰后乙球的动量变为10 kg·m/s,则甲球质量m1与乙球质量m2间的关系可能正确的是(  )

A.m1=m2 B.2m1=m2

C.4m1=m2 D.6m1=m2

【答案】C

丰田章男怒斥:中国经销商进价30万的汽车卖100万

过去,丰田章男曾怒斥中国经销商,指责他们将进价三十万的车卖到了百万。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当时,日系车以其高品质、可靠性、耐用和实惠的特点风靡全球,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局势也在逐渐转变。2023年上半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17%,但中国汽车出口数据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这一成就的取得,既是中国汽车企业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突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新红旗HS5作为B级豪华SUV,不仅在价格上具备了亲民特性,更在颜值、内饰、智能、安全、性能动力等方面表现优异。其中,中式美学的设计细节,使得整车风格独具特色,符合国人的审美趣味。而豪华的内饰配置,NAPPA真皮座椅、BOSE 12扬声器、40W手机无线充电等贴心设计,为驾乘者带来极致舒适体验。

此外,新红旗HS5还搭载了SACC高级巡航系统,实现了自动精准跟随,让驾驶者体验到安逸轻松的行驶乐趣。安全方面更是首屈一指,正碰三路径吸能、超高强度钢比例、多重安全气囊等保护系统全方位确保驾乘者的安全。

综合来看,新红旗HS5在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红旗作为民族品牌,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和努力,不仅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也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崭露头角。可以相信,新红旗HS5将成为B级豪华SUV市场中的佼佼者,为消费者带来无与伦比的驾乘体验。选择红旗,从未如此明智。 #SUV看红旗#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红旗HS5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令人信服的性能,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这一价格亲民的B级豪华SUV,在外观设计上融入了独具匠心的中式美学元素,从流水点亮飞翼大灯到贯穿式尾灯,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艺术的氛围,为驾乘者带来视觉盛宴。

在智能化方面,SACC高级巡航系统的引入使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感受到了全新的便利。语音助手的智能互动让驾驶成为一种享受。这不仅是汽车科技的突破,更是红旗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驾乘体验的承诺。

而在安全性方面,红旗HS5更是毫不妥协。正碰三路径吸能、超高强度钢比例、多重安全气囊等一系列科技保障,为驾乘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让他们可以安心畅享驾驶乐趣。

总的来说,新红旗HS5在细节的追求上做到了极致,每一个设计和配置都体现了红旗品牌对用户体验的执着态度。作为一款民族品牌,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也是中国汽车品牌的骄傲。选择新红旗HS5,不仅是对自己品位的一种体现,更是对国产汽车的信任和支持。它将成为B级豪华SUV市场中的翘楚,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驾乘愉悦体验。无疑,它是一款不容错过的价值之选。 #SUV看红旗#

何为“正见”?何为“不正见”?人生的关键,你get到了吗?

人生偏差太多,感觉迷茫混乱怎么办?没有恰当的人生目标与方向,在恶性竞争中难以摆脱,面对各种痛苦,无解状态怎么办?今天让我们从“八正道”里找寻答案,用“正见”这个锦囊,在这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世界活出愉快、精彩和智慧。

何为“正见”

正见,是佛教“八正道”之一。

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修行方法。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可成为善人君子。

“八正道”能帮助大家,在物欲横流、迷茫混乱的时代找到生存之道;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恰切的指导。

关于“正见”,圣严法师开示: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空、无常,是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明了这短促人生要保持纯洁善良,不纵我役物,随流恶染;要把偏执的思想,改正过来。

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说:“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就是说,正见最为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破除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最终悟入正道。

有正见,能离苦

悉达多太子在出生的时候,世上已经有了很多修行者和思想家。当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时,那些修行者仍然在依靠自己的想法,去寻求世间的幸福或解脱的道路。

佛陀在弘法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这些修行者对话,并以“正见”来引导他们,使其从“盲修瞎练”的用功,转变为“智慧”的成长。

我们可以从《杂阿含经》中,读到佛陀关于“正见”的开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里可以看出,有“正见”的人,知道诸行无常,能够引导各种人解脱苦恼,自己也能觉悟而超越生死,非常令人赞叹。

用正见,指导生活

对于在各行各业过着世俗生活的人来说,如何以“正见”来指导修行和生活呢?

有一次,一位并未出家的婆罗门见到佛陀,就很直接地问了关于“正见”的问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來诣佛所,稽首佛足,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正见者,何等为正见?”

佛告婆罗门:“正见有二种: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婆罗门!是名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婆罗门!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维,集,灭,道、道思维,无漏思维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佛陀在解答婆罗门关于“正见”的问题时,首先告诉他正见有两种:一种可以引导世间向善,一种可以寻求解脱之道。

比如很多人认为布施、持戒、劝善,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人,并且避免自己犯错。但是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依照世俗的观念去判断是否正确。这虽然是在行善法,但却不究竟。

所谓正见,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树立的见解,能以此判断诸多法门是否趋向于解脱道,以“正见”来“择法”,明确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正如《阿毗达磨辞典》对“正见”的解释为:

云何正见?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正见。

所以,佛教的“正见”特别强调“四圣谛”思维法。

很多佛弟子可能觉得,自己对四圣谛是非常认可的,但是在发生问题时,仍然想不通,很难运用“胜义谛”的教法去化解自己的烦恼。

其实,在困境缠缚的当下,我们很难一下子抽离出来,那些不自控的负面情绪,会加深我们的种种疑惑,这恰恰是检验和提升修行的时候。也许现在还不能时时保持“正见”,但是在对境出现时,能够及时发现“不正见”,便能避免受其挟使,误入歧途。

远离“不正见”

世人常常会产生的“不正见”大约有五种。

萨迦耶见:又叫“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耶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边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断灭者,此即佛教所反对的常见或断见。

邪见: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

见取见:于前种见上随执一端,以为最胜,即固执其所见,一切斗争依之而起,故以一切斗争所依为业。

戒禁取见: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这种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是为戒禁取见。

佛教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的。我们的身语意所产生的后果,都会在缘起中展现出来,但却没有什么能困住我们,因为一切都不会永恒不变。

能改变生命方向的,正是我们自己。不管在佛陀修行的年代,还是现在,都有各种言教、思想在世间传播。敏而好学的佛弟子,又要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树立“正见”呢?

文章来源 | 成都文殊院

图片来源 | 觉悟号

摄影 | 丹珍旺姆、张科

古书论所讲的八个“正”字,如何解读才是正念,而不是一本糊涂经

本文近六千字,重点对古书论“心正则笔正“等含义模糊或者截然不同的八个“正”字,作系统梳理和解评,力图正本清源,还原真相,便于对传统书论的准确理解;便于确立正确的取法方向。列位看官读后,如有感触,新解及不同意见,欢迎畅言指正,讨论批评。

历史上的书法理论或论言,都是论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情境下的论证和阐发。对这些名家的论言,如不联系当时的语境和历史条件,而仅按字面意义,作表面化的,想当然的理解,解读,就会造成误解,误导和产生无尽的歧义。误解,误导不是事,如果以误解,误导来指导学习,就要坏事。

一、柳公权的“正”

《旧唐书·柳公权传》:

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旧唐书·柳公权传》心正则笔正说,载与正史,造成后世的误解和歧义良深。

误解之一:朝廷命官借机对年轻的花花公子皇帝书谏。心正则笔正,柳公权劝花花公子小皇帝专心练习书法,不可沉溺于声色犬马;

误解之二:为人道德品行公正,端正,字就能写的端正;心术不正,写字就不端正;

误解之三:学习书法,字要写的方方正正,端端正正;

启功先生认为,这是柳公权自誉之术,潜台词是说,“吾笔既正,足证吾心之正”。并批评说:“公权机巧工自誉,心正笔正何关书”。

事实上,“心正则笔正”一说,柳公权仅是陈述初唐书法家虞世南的书学理念,指书写时胸有成竹,而法随笔至,心中有正念,下笔才有规矩。引申和别解,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二、虞世南的“正”

虞世南《笔髓论》: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思。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敧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敧,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

准备写字时,应当思想集中,杜绝杂念,心无旁鹜,志气和平,才可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心神不定,笔下所书也会没有精气神。

这里的“正”,就是平静的意思。

冲:《老子》:“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指空虚。引申为心无杂念,心气平和。

冲和:矛盾的统一。

虞世南,柳公权的论言,和汉蔡邕的《笔论》的“欲书先散怀抱,”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的“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宁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论悉无二致。主要讲书写时的心态问题,要心平气和、绝虑凝思。

虞世南《孔子庙唐碑》局部

孙过庭《书谱》: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是书法理论史上著名的学书“三阶段”论。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的“分布”和“平正”的准确含义。

唐以前的书法,没有过多地受到“干禄字”、“馆阁体”和印刷体的影响。当时的书法家所见所学,都是生动鲜活的字体,不象宋以后的书学直至现当代的书家,在书法的结构方面,被套上“干禄字”、“馆阁体”和印刷体的沉重枷锁。

平正”二字,最容易使现当代的人们产生误解误读和歧义。千年以来,受馆阁体”、印刷体、规范字教学的淘染沿习的强大影响,在惯性思维和书写习惯的导引下,今天的人们已经下意识的,先入为主的以端端正正,四平八稳为平正,而不知唐人所说的“平正”,并不是今天的人们所理解的平正。唐人的“平正”,是动态平衡的平正,而不是今天的横平竖直,千字一面,机械死板的平正。

对比唐人的楷书,尤其是中唐以前的楷书,即使是为“题勒方畐”而作的应其所用的碑刻,都不是平正死板的。但今天的人们,对这些古今关键性的不同点,已经视而不见了。如某某人所谓的欧体,和真正的欧阳询楷书,两相对比,已判若云泥,但如今的初入书途者,反而对以“题勒方畐”为用的唐楷趋之若鹜。

这里的“分布”,具体来说,就是讲结构的变化和章法的布局。

当前的书法理论界对这段话的权威解释是:

“三阶段”,是概括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从学习传统到有所创新的三个阶段。

第一“但求平正”,是掌握前人法度的阶段;

第二“务追险绝”,是努力探索新法的阶段;

第三“复归平正”,是最终建立新法的阶段。

陈方既先生解释说:孙过庭用“中庸”的哲学观念,来阐释一个书家从学习、探索到创新的全过程。孙过庭视学法阶段为“未及”,求新阶段为“过之”,最终确立新法阶段为“中庸”,即“通会”的最高境界,至“通会”而“人书俱老”。

我们认为,纵观古今书家所走过的道路,皆由这三个阶段而概莫能外。但今天人们理解的平正就“平正”而附会唐人的平正,就是钻牛角尖,离其本意真谛,不啻隔山打牛。

孙过庭《书谱》局部

四、徐浩的“正”

徐浩《法书论》:

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展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为大经矣。

晚唐至北宋初,科举“干禄字”的阴影和死法的枷锁,已经笼罩在书法家的心头,套上书法家的手脚。

徐浩没有说出“正”字,但要求写字要疏密,大小一伦,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字,小者要促令大,大者蹙令小;笔画疏肥的字令其密,笔画细密的字令其疏,总的来说要整齐划一。徐浩认为这是书法的“大经”,即根本经验。

徐浩《法书论》,充分地反映了一种不偏不倚、力求将书法统一在一个平正安稳的,固定死板模式的僵化思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正书都按这些原则书写 ,那里会有风格面目的多样性。

徐浩的《法书论》,首先为馆阁体开路召魂。也证明唐楷自晚唐到宋以后,已走入末路。事实上,晚唐柳公权的楷书,已见端倪,他的楷书受到后世许多书家的贬斥,当在情理之中。

徐浩《李岘妻独孤峻墓志》

五、苏轼的“正”

苏轼论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

书法备于正书:现代人往往理解为书写的技法,正书是最完备的。而正书就是楷书;正书是文字书写的最后一体 ,行、草书是由正书发展而成的。

但书体的发展史,楷书却是在草书之后产生的。

苏轼所处的北宋初,正书、真书是篆书,隶书,楷书的通称,而不是后来人们所理解的仅仅指楷书一体。北宋以前的篆书,隶书,都叫真书或者正书;北宋以前的书论所谓的“楷”,多指楷模,法则。直到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的赵构提出“篆、隶、真、行、草”五体之说,篆、隶就不再叫真书,正书。从此真书始专指楷书。

苏轼《梅花诗帖》

刘熙载《艺概*书概》说:

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籀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卫恒《书势》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为楷也;又云:“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草为楷也。”

所谓“楷”,在南宋前,都不是哪一书体的固定名称。不仅正书可以称“楷书”,汉代北海敬王睦善于写史籀所作之书(古籀文,俗称大篆),世之学书者就以之为楷法,于是大篆也可称为楷书;卫恒称王次仲开始作楷书,于是八分(隶书)也可以称楷书;“伯英下笔必为楷”,则张芝的草书为楷。这里的草书称为楷书,是楷模,规范的意思。

张芝成为“草圣”时,还没见过真正的楷书。

苏轼所处的北宋,书法上出现了两种趋向:

一是宋初的赵光义爱好书法,淳化三年(992年),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刻成《淳化阁帖》十卷,以后辗转翻刻,风行天下。凡是想靠书法进身的人都得认认真真地临摹学习,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这部选本一半以上为二王法书,其中掺有伪迹和摹本,作品绝大多数是行草书,风格都比较秀媚。由于赵光义的偏好,不予收录颜真卿风格的雄厚豪放,更不用说北朝的稚拙生辣了。大家都以这种法帖作为学习榜样,书风容易偏向媚弱;

二是当时“趋时贵书”盛行。米芾《书史》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时贵书矣。宋宣献公授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时贵们的字本来都属秀丽,奉为时尚 ,蔓延和助长了媚弱的风气。

苏轼的话,不过是据当时书体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而言罢了。苏轼的书学理念,根本上还是强调“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思想。苏轼的正,是倡导人们学习书法,要以六朝篆隶、行草为楷模,讲法度,讲变化,有古意,出新意,而不可专尚阁帖,“趋时贵书”。

四、姜夔的“正”

姜夔《续书谱·真书》: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 ,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 (音shen审,意为何况)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

(干禄字书:唐人颜元孙依平、上、去、入四声将日常用字定为正、通、俗三体,称为干禄字。)

姜夔认为:正书要写得平正工稳才好,是一般世俗的观点,更是唐代书家的偏失。

唐代的文官考试,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楷法严正,二是判词中规。读书为做官,为了取得科名,应试者都得按科考规定的字法风格写字,所以使得士大夫书,难免都有“科举习气”。

唐人下笔,法度森严,一点一画有规有矩,但不再有魏、晋人那种(有法而不为法所拘的)飘逸潇洒的气息了。

最先提出唐人书有科举习气的是姜夔。他分析了这种习气产生的原因:一是朝廷以书判取仕;二是朝延为这种需要制定了“干禄字书”;三是欧、虞、颜、柳等代表人物的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这些分析都是很中肯的。他的这个观点,后世宋,明,清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有相同的评述。

米芾《海岳名言》批评唐人楷书“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批评他们的楷书有意雕琢安排,笔画粗细一律,世不久传。诚然,唐以后的楷书,除赵孟頫的行楷以外,再也没有名家出现,证明唐楷的“不能垂世”。

真书以平正为善的世俗之论,唐人之失,是楷书在宋以后千人一面,千体一同,终于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

五、项穆的“正”

项穆《书法雅言》

书法要旨,有正有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恣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内,正即列于奇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

算子: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计算工具,为长短、大小、宽窄一律的竹、木、兽骨条。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逐字排比,千体一同,便不成书。这是历史上书家的共识。

六、于令淓的“正”:

清人于令淓《方石书画》:

唐之工书者,何尝一概平正。其后法久弊生,流为方正板滞,参以己意,工者未不入规矩,其后专效棒心,波及前明,余风未息,此皆世运所使,入主出奴,亦何怪其然?有识有力者,不以世俗转移,方能追古人而从之。

于令淓的这个观点,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唐人书法的演化脉络。初唐的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的书法,并不是一概平正。到晚唐的柳公权,徐浩楷书,干禄字的果实,已经瓜熟蒂落了。世俗转移,法久弊生,方正板滞,已无可挽。

但于令淓没有看到产生这个现象的另一面。孙过庭《书谱》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

(勒:铭刻;方畐:为端整方严的诰命,表奏,公文;“畐”通“幅”,方正。)

字体对书法的表现,有天然的约束性。唐人的榜书,诰命,表奏,公文,墓志铭,功德碑,端整方严是起码的要求,甚至是硬性的规矩。我们看唐人书法,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是上述用途的作品,都写的自由烂漫,饶有天趣;反之则拘严整饬,兴味索然。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和《多宝塔碑》等相比,就大异其趣;褚遂良的墨迹《大字阴符经》,李邕的墨迹《前后出师表》,与唐人碑体书法截然不同;柳公权的楷书的严整和行草书的放逸判若两人。元赵孟頫楷书直取李邕,不及其他,这是主要考量因素。名家的眼光,不得不叹为独到。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局部

唐人的干禄体,碑体书法,本质上就和“达其性情”的书法艺术存在隔膜,后来的台阁体,更与书法风马牛。唐人这种特定场合的实用字体,被宋、元、明、清、民国的有识书家集体选择性抛弃。但在当前,却成了初学的人趋之若鹜的显学,说明当今人们对传统书法的理解和体认,还远远不如古人。

七、董其昌的“正”

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绝无平正等匀态。自元人逐失此法。所谓“字如算子,便不是书”,摇笔便当念此,自然超乘而上。

科举时代的书法,一直有所谓“馆阁体”,或称“台阁体”明代前期情况尚好,中期以后,过分严格,各人写来千篇一律,没有个性,达到僵化的程度。他们学习的要求,不在高雅,只求匀整。所谓匀整,主要是要写的又乌、又光、又方,容易引起考官注目。我们今天还能在各大博物馆看到清代“会试”“殿试”的卷子,一眼望去,犹如铅字一样,笔画结构,完全僵化。这不是书法,而是伪书法之名的俗化 ,平庸化的汉字实用书写。

沙孟海先生说:清朝前期书法衰落,主要原因在于清代统治阶级借以笼络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格外严密,一般知识分子从小就学习“馆阁体”小楷 ,意在端正匀净,不许有破体,俗体,过分拘谨的结果,失去了艺术意味。如同妇女缠脚,后来即使放大,也成了病态。

八、王羲之的“正”

王羲之《书论》: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王羲之所谓“平正安稳”,字里行间强调八个字:动态平衡,字字意别。这才是书法的本质和真谛。它和写字的原则区别就是三个字:变;不变。万字一同,即使写的再漂亮,也是“排算子”的写字;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就是书法动态平衡的“平正安稳”。

结论:

1.近三十年来,书法艺术才真正在普罗大众中普及。但在繁荣热闹的背后,存在着极大的误解和误区。

纵观历史上的书家,几乎都是诗文书画兼通的高级管理者,或者诗文书画兼通的高僧;即使文化下移后的明清书家,大多数都出身贵族或富家子弟,同样诗文书画兼通。这种现象一直到解放前,都没有大的变化。

而今天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文化修养的欠缺是其普遍的短板。其学力不足以支撑对书法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因此不能作出深入的思辩分析,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一点,今天的人们与古人已不可同日而语。

通审古今的学术思想,证古辨今的反思能力,评判高下的学术理念,在当今的书法爱好者中还远远没有建立,因循“馆阁体”的僵化陋习,沿袭规范写字的简单套路,有意整齐的死法教条,“正”、“稳”、“方”、“平”仍然是许多人学习书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这与经典书法的“不作正局”“趋变适时”背道而驰,也与书法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八个“正”字,有正有反。但许多人仍然选择性的接受僵死教条的误导。这些误导,带来的后果,是跨世纪性质的沉渣泛滥,至今仍然余波荡漾。

2、在文字书写的功能已经基本没有实用价值的今天,书法在本质上更是应该回归其表现性。科卷,诰命,表奏,公文,墓志铭,功德碑,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一些僵死的所谓传统,正统,片面以“正”为上法的落后理念,应该予以疏理,予以驳正,予以断割。

3、表现书法的代有创新的艺术本质,适时趋变,表现性情,才是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