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天官星是什么意思(天官星)

天官星是什么意思(天官星)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知道季圣是谁么?他的家菜又如何?

文/林深

季圣与其家菜

山东福山是著名的“进士之乡”、“烹饪之乡”,现代又加冕以“书画之乡”。仅明清两朝,福山就出了七十余员进士。举人、秀才、读书人更是多得帅.数不胜数。做官的遍布县州府道、抚司部枢。世称“半国官”。

福山是个出官的地方。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当官的典范。

福山得名,赖以磁山。磁山是天上落到海里的一颗巨大的陨石,后因地壳运动,从海里凸出成为一座山。天下的陨石很多,天下的山陵也很多。但是,一块陨石形成一座山的却只有磁山,这是绝无仅有天下无双的造化。

老百姓说那陨石是天上降下的紫微(即北斗)星中的第四颗星—“文曲星”。文曲星又称“天官星”,是主宰天下功名官禄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只白虎怪在海边兴风作浪淹没村庄田野残害百姓。天下的文曲星扔下自己的笔架,镇压住虎怪,化成三座笔架式的山峰。所以磁山又叫笔架山。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午夜,天上文曲星正照在磁山,一时万丈光华。这是“文华射牛斗,文旌盖千秋”的奇观。福山就成了“文曲圣地”。要不怎么出“半国官”呢?

福山出官,官宦人家讲究礼节,迎来送往,铺排接待,场面隆重,自然少不得席面,所以就重视烹饪。有人重视,就有人研作。加上海鲜食材好,福山就积淀成了鲁菜发祥之地,成为著名的烹饪之乡。

鲁菜分二系半。一系是福山菜,是海席。另一系是历山菜,是陆席。那半系是“孔府家菜”。后孟府也依样规制,大同小异,不越礼。共为半系,也叫“孔孟家菜”,讲究得是“礼”,循规中矩,文华表彰,是鲁菜中的华表,被称着“圣人席”。

福山的鲁菜应该是“祿菜”即“官菜”。其隆重场面,高雅讲究,富丽堂皇,一派荣华富贵,充满“仕”气,质在“显贵”。

福山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是古现王愨荣。王家一门出过三位翰林、二十四员进士,五十八名举人、五十八名贡生、三百五十七名秀才;出了三位封疆大吏。实为古今所罕见。百姓世代传颂:是磁山地气好,有文曲星高照。古现是“天下官窑”出天下官。这是民族俗成文化心理取向使然。

古现王氏家族是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代表。尤其王愨荣的壮烈人生,为朝野敬仰,称他为“万世人表”。孔子是“万世师表”,王慤荣是“万世人表”,是人的表率。是继孔子(至圣),孟子(亚圣)之后又一位圣人一季圣。他是读书做官做人的榜样。世人谁能成为孔孟圣人?但读书当官是有可能的。所从,“万世人表”王愨荣更具现实意义。后世一直把王愨荣做为做人做官的表率来记念宣扬。

王懿荣殉国,壮列天下。光绪皇帝卸笔“万世人表”匾和谥号“文敏”匾。山东巡抚袁世凯赠联:“天下文章莫大于斯斯人已去文章长留 万世人表惟此一家家国休戚模范永昭”。还有烟台道台盛宣怀题联:“甲骨文父父贤子孝家风光大 公忠干臣臣恭君正国体强盛”。翁同和题联是:“正气贯东亚令烈强寒魄 风骨壮中华使国民热胆”。慈禧题匾:“百代忠烈”。

孙中山也有题联:“粗茶淡饭养身立命持家以俭 忠臣孝子爱国亲民天下为公”。

还有福山县令题联:“道德文章千秋正气,日月光华万世人表”。匾:“季圣人家”。真是极尽殊荣。

季圣自已也有家菜,多是王懿荣独创,渐渐亦成半系,为“季圣家菜”,立鲁菜之列。

孔府菜具体体现在孔子“食不厌精”的思想上。而“季圣家菜”则体现王懿荣的“以俭制贵”饮食原则。择宜择鲜择新择低价食材,高规制作“以俭制贵”风格,形成“季圣家菜”系列规制。具体说就是用便宜食材制做出高贵的菜品。比如“花豆腐”。王懿荣虽非贫门,但耕读人家讲究的是勤耕苦读的家风,养性自是勤俭,生活从不奢侈。王家索以食豆腐为主。豆腐是自己磨豆、熬浆、下卤水制做的。每天凌晨,女人们便起来忙着制豆腐。王懿荣中了功名做了官,依旧如此。

一天,夫人做的豆腐不成个,一球一团地在豆浆里飘浮,眼見这一锅豆腐是瞎了。夫人急得想哭,要把其倒到粪池里沤肥。

“等等。”王懿荣舍不得这些烂豆腐,舀起一勺尝尝。那豆汁很香,那烂豆腐很软很宜口,一球一团就像一朵朵睡蓬。王懿荣找来一瓶鱼汤点几滴烂豆腐里,再尝尝,有了咸味,更香了。以后又加了辣椒油,那做废了的烂豆腐立刻如诗如画好像天上仙皅。豆腐也难比其妙,而且省豆子。后来,王家就常做其吃,并添加了韮菜花等佐料,更具其美其妙了。王懿荣给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叫“出水芙蓉”。并经常用它招待客人,吃过之人无不赞扬。连省部大员们都感叹:诗意的很。世人说话不说诗,传出来是“天官豆腐”“福山老豆腐”。逐成一道名菜。

还有“拔丝地瓜”。地瓜是胶东人的养命作物,一年大概得吃半年多。吃得人反胃烧心泛酸水,说起地瓜都打怵。古现的大户都不少吃地瓜。王家不但吃地瓜,还吃坏地瓜。寻常人家都拿坏地瓜喂猪.。王懿荣却舍不得。他把地瓜坏了的地方削去,好的留吃。这就有些苦。王懿荣就把坏地瓜切成杏大小的块用油炸出,然后把糖熬成汁,把炸好的地瓜放到里面溜。捞出后,金黄的炸地瓜块上包滿了一层玻璃似的糖衣。吃时筷子要沾水夹,夹起一束糖丝,在清水里一激,入口糖衣嘎嘣脆,地瓜软糯香甜。坏地瓜顿时成为席上珍品。这就是“拔丝地瓜”的来历。

还有吃剩下的地瓜,第二顿都不爱吃,一口一块的真可惜。王懿荣苦思冥想索句一般也难破剩地瓜这题目。一次他去开封访友,主人端上一盘油汪汪的“地瓜泥”。他吃后极为赞赏。当场抄了方子并下厨学习制作。回家后,他不及洗尘,便把剩地瓜剝皮搓碎成末,加油下锅炒,直炒得像炸酱一般。家人一吃,烫乎乎甜乎乎粘乎乎香甜可口。从此,王家把它当夜宵。王懿荣喝着“地爪泥”熬夜读书,考上了进士。人们都说是“地瓜泥”供他成了进士。王懿荣进京当官以后,夜读、当值都喝“地瓜泥”当夜宵。这时“地瓜泥”都由夫人炒,炒好放在棉护保暖的瓷罐里由王懿荣带着当值。那瓷罐很大,盛的“泥瓜泥”一个人吃不了,王憨荣总分给同僚吃。做官了,居京了,景况好些了。夫人便加些杏仁、果脯、核桃仁炒“地瓜泥”,其味更是无不赞赏。一天夜半下值,王懿荣正欲与几个同值的同僚分享“地瓜泥”。光绪一步跨进来:“众卿喝的什么这样香甜呀?”

众官伏倒一片:“皇上!”

光绪坐下来,笑道:“众卿快起!”

“谢皇上!”众官爬起。

“该朕谢大家?国子监众卿如此勤政,联甚感腑。”

王懿荣赶忙端一碗“地瓜泥”奉给光绪:“皇上尝尝臣等的夜宵,‘地瓜泥’。”

光绪接碗喝一口,顿时满口甜香。他一口喝下去,竟烫出一头热汗。他立感周身热乎暖由脚起通泰惬舒。他不由问王懿荣:“卿说这叫什么?”

“地瓜泥。”

“地瓜……泥?能这等好吃。”

“是做工好。”

“噢?”

“熟地瓜剝净皮,搓成碎末加油炒成酱,可以加点果脯杏仁之类提成色……”

“这么简单?”

“确不复杂。”

光绪不由赞叹:“真是好东西,既惜物又简俭还好口味,应该让御饍房照方制做,供朕与宫人们做夜宵。”他兴冲起来,说王懿荣,“卿将方子抄给御饍房。”他又想起什么,摇摇头,“‘地瓜泥’太俗,怎好进朕的御饍房呢……”

“改个名字?”王懿荣思索,一时也抓不着题。

众官急切间亦是一时空白。

“唉,”小太监转着双睛闪了光,“就叫‘地瓜尼’!泥字除去三点水。仲尼的尼,长夜无灯的尼!”

王懿荣吓得咑通跪下:“臣万不敢当这尼字!”

光绪笑:“这有什么,凭卿的学识能干人格和品质,又是龙骨文之祖,担当得起这个尼字。你是大清国的仲尼!”

“臣不敢!臣不奉昭!”

“行啦,谁让你奉昭来”光绪笑,“朕说的是……地瓜……尼,你本乡究一个土……土尼!就‘地瓜尼’!明天你到御饍房送方子。”光绪摆驾回宫。

王懿荣爬起来怔了半刻复大笑:“好‘地瓜尼’,我喜欢!”

王懿荣逐成皇封的“地爪尼”,有名的“土仲尼”。

老百姓不懂尼,觉得尼是尼姑。还是叫“地瓜泥”。

季圣家菜还有一个硬菜是“全家福”。

王懿荣中进士那年,乡亲们都来祝贺。大家带来鸡鸭魚肉,海参鲍鱼对虾蛏子蛤海肠海葵……鸡蛋鸭蛋,大饽饽……

王懿荣一锅烩了,鸡蛋鸭蛋清黄分开蒸成餻,切成长方块加上去,叫金条银条。再加上自家的豆腐乃白玉,由一大锅炖出来,分盛在大盆里端到桌上供大家共享。王懿荣为其起名为“全家福”。

王懿荣改任山东团练,回胶东组织团练抗倭,皇上赐宴送行。王懿荣非得下厨为天子做道菜。

光绪凑趣恩准。

不一回,王懿荣捧上一大盆菜,花蓝一般美丽,自是鲜香灌屋。

光绪眼睛一亮:“卿家,这是什么菜?!”

“‘家国福’!”

“花团锦簇,”光绪站起来围看,赞,“家国喻象。好!”

王懿荣急忙说:“臣祝大清家富国强,绵绣万年!”他心中想着当下国况民状,不由怆然泪下,忠臣孝子心中只有家国。

举头望北斗

故宫午门星轨。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篇章。北斗,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斗七星信仰,中国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连接星空与人间,成为中国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灯。

---------------

北斗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颗星组成。《春秋运斗枢》云:“第一天枢,第二(天)旋,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天)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因七星排列形状曲折,酷似饮食器具斗勺,且位于北天,“居阴布阳,故称北斗”。其中第一至第四星为“魁”即斗身,第五至第七星为“杓”即斗柄,“合而为斗”。

确定季节、推断月份、导航方向

北斗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北斗七星信仰是中国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

距今一万年前的内蒙古翁牛特旗白庙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早期北斗七星岩画。距今6500多年前的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刻有北斗星斗形的陶器,用7个圆圈象征七星。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遗址中,发现有蚌壳堆积塑造的三角形与两根人胫骨组成的北斗形象,蚌塑三角形代表斗身,胫骨代表斗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大量拜祭北斗的记载。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上更有彩绘的北斗天象图。

北斗星成为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与其确定季节、推断月份、导航方向的功能密不可分。

《史记·天官书》有言:“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七星随着不同季节的变换,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其斗柄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一周,就是地球公转一年,四季交替一周期。古人便依据七星旋转规律和黄昏时分斗柄指向确定春夏秋冬、厘定二十四节气等时令——这就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斗建”。

据《鹖冠子·环流》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历《夏小正》就是以北斗星为准,确定节侯。葛兆光先生认为,《夏小正》《鹖冠子》等书中皆记载了古人以斗柄建时的方法,说明北斗在古代建时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确定四季的基础上,古人把北斗星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一周的天空划为十二等分,以天干命名,用“招摇”星即斗柄端处的第七星“摇光”的指向确定月份。“招摇”指向十二天干的寅位为正月,“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北斗七星是古人观察农时、管理农事的重要依据。《逸周书·周月解》有“(一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的说法。《尚书·舜典》中有舜即位后“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的记载,《史记》对此的解释是“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大传》曰“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意即舜通过观察北斗七星运行规律,勘定节序,判分寒暑,辨别四季轮换,带领民众安排农业生产等事务。

北斗七星接近北天极,终年常显不隐,在北方夜空中非常容易辨识,由此成为夜间指示方向的重要参照坐标。《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言,“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

掌握人间阳寿,主控世人富贵

因北斗七星能厘定时节、导航方向,古人逐渐赋予其掌管天下众生富贵寿夭命运的神性。古人认为北斗是宇宙的中心,藏布元气,繁衍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斗柄的指向而变换,北斗在信仰世界中成为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消灾度厄之力,民间由此把北斗称为“延寿司”。

大约汉末三国时期成书的《三辅黄图》中,记有西汉时长安百姓“就北斗星辰求长命”的习俗。东汉桓灵之际,辞赋家赵壹才华横溢,傲视权贵,遭遇党锢之祸被株连,幸得友人解救才免于一死,感叹朋友搭救之情如“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使干皮复含血,枯骨复被肉”。据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三国管辂曾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北魏大臣崔浩在父亲病重时,“夜在庭中仰祷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叩头流血”。明朝《三国演义》小说中,诸葛亮为兴复中原,点七星灯,踏罡步斗,祈禳北斗延寿,也源自北斗主控生死寿数的信仰观念。

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斗除掌握人间阳寿,还主控世人富贵。在天枢、天璇等名字外,古人给北斗七星另取了7个别名,“第一曰破军,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七曰贪狼”。从七星名称上看,北斗操控着官员仕途上的福禄、将军战场上的胜败等。

七星之中,尤以二星武曲、四星文曲最为百姓津津乐道,人们认为名臣名将多为两星下凡。《水浒传》开篇《引首》言宋仁宗朝“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说的“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二人一文一武辅佐仁宗打造清平之世。

给帝王打上北斗印记

人间最能操控世人富贵命数的,莫过于皇帝。天上星辰万万千千,都随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有“众星拱北斗”之说,所以北斗又和帝王有深度关联。

在古人的天文信仰中,北极星为帝星,北斗七星自然为天帝之车。《史记·天官书》有“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的说法,意即北斗星是天帝的座车,由它的转动带动众星运行。《汉书·五行志》曰“北斗,人君象”,可以出号布政,控御四方。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下令建造专门祭祀北斗的祠庙。

在古代天人感应的政治氛围中,给帝王身上打上北斗神秘印记的做法,既增强了帝王的神圣性与权威性,也给制约皇权留下了很大的操作余地。

古人认为,“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北斗七星的明暗变化,可以作为君主德行好坏的象征、国家治乱兴衰的预示。《白虎通义·封禅》有“(皇帝)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的说法;《史记正义》言,“斗星盛明,王道和平,爵禄行,不然,反是”;《开元占经》也保留了古人“七政星明者,其国昌;不明者,其国有殃”“北斗星明,王者治”“王者逆道,则北斗不明”等观点。

古人甚至将这种天象政治学细化。《诗纬含神雾》曰“七政星不明,各为其政不行”,北斗七星中每一星不明,都代表着天子在某方面履职不力,德行有亏。《孝经援神契》言,“天子不事祠名山,不敬鬼神,则斗第一星不明;数起土功,坏决山陵,逆地理,不从谏,则第二星不明;天子不爱百姓,则第三星不明;发号施令,不从四时,则第四星不明;用乐声淫泆,则第五星不明;用文法深刻,则第六星不明;不省江河淮济之祠,则第七星不明”。这就要求天子根据北斗七星各星的明暗,反思施政得失,顺应天道,刷新政治,具体就是多行敬天顺民、从谏如流、不劳民力、关爱百姓、不夺农时、清心寡欲、执法平恕、慎罪恤刑、兴修水利等仁政。天象政治学虽然是荒诞的,但在古代制约君权上有着特殊的正面作用。

古人以北斗喻君,斗柄由此获得权柄之含义。天子所在京城的建筑布局,也往往模仿北斗之形,使京城位于天地之中,以彰显天子权威,同时祈求得到上天庇护,实现江山万年、长治久安。

西汉长安城即是如此,其北城墙西北段蜿蜒曲折,形如北斗;南城墙中部突出部分和东段曲折如南斗,后人便认为长安城设计蓝图是对北斗星图的模仿,模拟“斗在天中,周制四方”之义。加之渭水环绕长安,恰好对应天上银河位置,所以长安城又有“斗城”之名。《三辅黄图》有言,“(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北斗所击,不可与敌

正因古人的信仰世界赋予七星如此多的功用,北斗又成为力量的象征。《淮南子·天文训》曰:“北斗所击,不可与敌”,认为北斗斗柄所指之处得到上天庇佑,所向匹敌,无法抗衡。早在先秦时,军队就将北斗画在战旗上,求天意护佑。秦汉时期军队出征前,都要举行祭祀北斗仪式,借助七星神力鼓舞士气,确保出师大捷。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秋,汉朝征讨南越,“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武帝告祷太一神后,将画有日月、北斗、登龙的战旗交于太史,在作战时指向所伐之地。是年冬,南越国灭,其地划为大汉九郡。

中国古代对北斗七星的信仰,无疑发轫于其定明四季节气、辨明东西南北的功能。在天上北斗与地上人间的关系互动中,人们掌握了以北斗七星为代表的星辰运动规律,把无序变为有序,将天象变幻转换为人世图景。

从厘定节气到指引导航,从掌控寿数富贵到神化限制皇权,从规划都城到克敌制胜,北斗七星广泛影响了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深刻参与了华夏信仰文化的生发生长,成为中国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

紫薇花开百日红

“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近日,京城紫薇花盛开。紫薇花的花期从6月底延续到9月底,历时近百日,故有“百日红”之称,因花朵满树,姹紫嫣红,又有“满堂红”之赞誉。早在金元时期,北京已有紫薇栽植,明清时多植于皇家园林及官府等,寓意“紫气东来”,故民间有“门前种株紫薇花,家中富贵又繁华”之说。

紫薇因何被誉为“吉祥之花”?翰林院里为何多种紫薇树?李白诗曰“紫薇花对紫微郎”,又有何寓意?

宋 卫升《写生紫薇图》

花开有百日 栽植已千年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别名百日红、满堂红、紫金花、紫兰花、痒痒树等,是夏秋之际重要的观花树种。花期可从6月底延续到9月底,长达百日之久,故《植物志略》称:“夏秋开花且花色鲜艳之乔木不多,而论花期之长,花色之鲜艳,则紫薇莫属,谓之百日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赞曰:“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紫薇原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经长期栽培其变种很多,以花色不同分为紫薇、赤薇、银薇、翠薇,还有较为少见的白色紫薇。

据《中国花卉文化》载:“紫薇”之名始见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怀帝(司马炽)末,民间园圃皆生蒿棘,狐兔游聚。至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太史令高堂忠奏荧惑犯紫微,若不早避,当无洛阳。及诏内外四方及京邑诸宫观林卫之内,及民间园囿,皆植紫薇,以为厌胜(古代民间避邪祈吉习俗)。”意思是说,元熙元年,蒿草荆棘遍布于洛阳城的花园和田间,狐狸和兔子泛滥成灾。人们认为这是因触怒了紫微星,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洛阳城将被毁灭,于是皇帝下令全国范围内的花园、田间栽植紫薇树,以避邪祈吉。由此可见,两晋时紫薇在我国已有栽植,距今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

到了唐宋时期,紫薇的栽植更为广泛,唐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均有栽植,南宋陈景沂还在《全芳备祖》中将紫薇花赞为“花之圣”。

明代有关紫薇的记载较多。园艺学家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云:“紫薇,一名百日红,(农历)四五月始花,开谢接续,可至八九月,故名。”“紫薇花,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妖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嘉靖进士王世懋《学圃余疏》曰:“紫薇有四种,红、紫、淡红、白,紫却是正色。”当时常见的有大花紫薇、银薇、翠薇、红薇。

清代紫薇的栽培品种与栽植方式均有所发展。清人刘灏所编《广群芳谱》中多次谈及紫薇压条与分株繁殖方法。而康熙时期儒臣高士奇在《北墅抱瓮录》中这样描述他钟爱的紫薇:“紫薇皮不顽钧,滑净可爱。一枝数颖,一颖数蕊,有红紫白诸色。开花可经数月。墙阴石角随处栽之,赢山尤多,日久皆成连理。当残暑初消,繁英新吐,苎(zhù)衫葵扇,杂坐花下,茗清潭,亦胜事也。”

清代皇宫御花园及京西御园内多栽植紫薇,民国时期已成为京城官府宅园、宅门大户院内常见的花木。

早年间北京白云观、东岳庙、吕祖宫等道观多有紫薇栽植,而京东著名道教圣地丫髻山还建有紫霄宫,门前廊柱悬有“金殿东来气尽紫,仙鹤西去云腾霄”对联,正殿供奉真武大帝泥塑坐像。据传清代修葺寺院时,曾植有百余株紫薇,备受道士们的呵护。

清 恽寿平《桂花紫薇图》

一树紫薇花 繁英寓吉祥

北京栽植紫薇始于何时,未见确切的史料记载。据考,金代中都及元代大都已有栽植。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金兵南下攻进汴梁城时,将紫薇百余株携至中都,遂植于皇城(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内。

紫薇花色艳丽而厚重,花期持久,历来被视为“吉祥之花”。溯其渊源,紫薇之“薇”本义指落叶小乔木,紫薇花开满树紫红色,虽花朵细碎,但有炫人眼目之明紫,因古人视紫色为祥瑞之色,富贵之色,又蕴含鸿运当头之意,令人另眼相待。

紫薇花之吉祥寓意,也与道教息息相关。道教崇尚紫色,与之相关的神仙和事物大都被冠以“紫”。相传,当年老子出函关时,东方出现紫气,因紫薇花呈紫色,所以将紫薇视为吉祥昌瑞的圣树,在道观中广植紫薇,营造“紫气东来”之意境。另外,道教还认为紫薇花是天上紫微星下凡,所以紫薇花被道教尊为圣树。

旧时有“门前种株紫薇花,家中富贵又繁华”之说,早年间许多官宦、富贵人家多在门前及家庭院中广植紫薇。且多植于庭院东方,寓意“紫气东来”。

因紫薇花被视为“吉祥之花”,故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为其写下大量赞美诗文。唐代诗人唐彦谦诗曰:“小槛临清昭,高丛见紫薇。”五代孙鲂诗曰:“赫日迸光飞蝶去,紫薇擎艳出林来。”宋代周必大诗曰:“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元代龚璛诗曰:“文书静不忙,紫薇相伴吟。物态皮肤尽,炎威颜色深。”明代薛蕙诗云:“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清代名臣张鹏翮(hé)赋《紫薇花》诗曰:“绿阴深处夕阳斜,烂漫还开两树花。晴日午风偏觉媚,红霞一片落谁家?”上虞(今属浙江绍兴)诗人顾煚(jiǒng)世《紫薇花效玉溪生》曰:“一树紫薇花,繁英日未斜。曾经青琐闼(tà),长忆碧云车。烂漫朝晞露,葳蕤(wēi ruí)晚照霞。暂将邛竹杖,扶植惜年华。”

紫薇花 户力平摄

名与星垣同 翰林紫微郎

古代星象学将位于北斗星东北方最光亮者称之为紫微星。道教认为紫微大帝专职播福于人间,谓之“天官赐福”。紫微星在官禄宫者,鸿运当头、仕途通达,有极品之贵。唐开元元年(713年),实行以中书省为首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为国家最高的政务中枢。天宫星宿即有“紫微垣”,以北极为中枢,乃天帝居所。故中书省也借此意,换了“紫微”为名,因古代“微”与“薇”通,于是中书省内多植紫薇花,由此中书省被称为“紫微省”,中书令便称“紫微令”,中书侍郎就叫作“紫微郎”。因此,紫薇历来被视为仕途通达的预兆。唐代李白有诗曰:“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唐大历年进士杨于陵赋诗云:“职在内庭宫阙下,厅前皆种紫薇花。”

古代文人与官宦偏爱紫薇,借“紫微”之名吟咏“紫薇”时,常常与仕途相关,而紫薇花也就有了“官样花”的别名。“紫薇异众木,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偶然落尘中”(宋刘敞《答黄寺丞紫薇五言》)。古代学子更是把紫薇当文曲星一样赞美,希望科场中举,仕途通达。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隆中,其庭院内就栽种着两株紫薇,隐寄日后有宏图大业之雄心。

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鸿胪寺旧址(今正义路西侧)建翰林院,其置于皇城东南部,即有“紫气东来”之意,清康熙年间重建。明清两代及第者,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二三甲进士复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到翰林院任职。翰林院有瀛洲亭,亭下方有凤凰池,池边植有紫薇数十株,仲夏花开之时,翰林们多有礼拜,赋诗赞之,以祈望仕途发达,官运亨通。明嘉靖十四(1535年)年,无锡人王立道及第后,授编修。他在翰林院观赏紫薇后,即兴赋《咏紫薇花》:“紫薇开处觅蓬瀛,深院层轩拂晓晴。绚烂只疑春色在,葳蕤偏傍日华明。”

关于紫薇花,还有一则历史趣闻。相传,和珅当年得到乾隆帝赏赐宅院,不顾清廷规制,用金丝楠木建房,甚至偷取皇宫建筑装饰样式仿建于内宅之中,“豪奢富丽,拟于皇室”。后有大师献言,说园内植有紫薇为宜,既取“紫气东来”之意,又暗喻仕途发达,官运亨通。

若只是栽种紫薇花,并无什么问题,但和珅却看上了皇宫御花园万春亭的紫薇树,想移至府邸一两株,借皇家之王气,助家业之发达。但皇家之嘉木怎敢贸然而移植?其思谋许久而不得。后来,乾隆皇帝把最疼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下嫁给他的儿子丰绅殷德,于是他仗着自己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又是儿女亲家,就私下里令人将御花园内的两株紫薇移至府邸。十年后,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很快查办了和珅,并历数了他的众多罪状,其中有什刹海旁的宅园逾制之罪。由此可见,紫薇花虽吉祥,也得紫微郎德行相配才是。

来源:北京晚报

排版:孙佳钰

《福德天官》:三寸小人的地神之路,异界体制气运成神,有点意思

今天试读了月初上架的一本新书,感觉还是颇有意思的,这里分享一下。

小说名《福德天官》,作者“忽悠啊”,之前写过《北玄门》、《成为了道医之后》两本仙侠小说。

其中后者九月下旬才完结,均订成绩四千四,还是非常不错的。本身属于神医类的修仙文,有兴趣的可以试试。

新书《福德天官》月初上架前,我看到不少作者推荐过,也就留心了一下。

小说上架前追读五千多,作者首订预期是四千,只是上架后差了一点,首订三千六七百的样子。

虽然没到预期,但也不算差,而这几天也都在万字更新,均订上涨的也不慢,已经过了四千了,超越前作想必是没什么问题的。

小说偏向于气运流的神道文,主角前世是个网文作者,因为爬山运气不佳被牌匾砸死,一朝穿越。结果赶上了地气汇聚的地灵被神祇滴落的神血影响,三者一结合,直接化形成人,觉醒宿慧,成为了一个天生地养的小毛神。

而此方世界神道治世,九重天庭,自然也少不了体制内的味道。主角这个小毛神属于早产,开局只是个三寸小人,实力很弱,好在属于先天神,跟脚还行。开局跟了一个土地爷爷,兢兢业业服务一方,一边积攒实力,一边谋求着正式编制。土地爷是真把主角当自家孙子,两者相互扶持,开始了底层公务员的生活。

小说节奏很舒缓,感觉属于种田文的一种,主角平常就是想办法充实自己的底蕴,在权柄类的神道上进化。

一开始成为山神,积极疏通地脉,护佑一方,自身也还有寻宝的本事,悟性也不算低,平常也是与人为善谨小慎微,也能把握时机,积极进取,可以说是混得风生水起。

不过由于他自己的出生地比较特殊,属于三界交汇地带,常有异界人偷渡,难免遇到各种危险事。主角这个要做福德正神的小地神要如何成为一方大佬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如果你喜欢这种步步经营,还带着气运成神风格的作品的话,还是很推荐试试这本新书的。

当然这本小说也不是没有什么缺点,前期一些修炼等级的设定介绍,重复的次数稍微有点多了。追更可能没感觉,一起看的话,观感就不怎么友好了。好在上架之后,这方面的问题就没有出现了。

而作为一个山神,主角麾下也有一些从神团队的,目前有一棵走上神道的灵杏树,还有白蝙蝠、捣药的兔子、代步的灵雀等等,也都各有所长。

整体来说看着很有意思,看多了那种动不动就毁天灭地大开大合打打杀杀的作品,这种步步经营起步很低的神道文也不失为一种调剂。看主角从三寸小人慢慢长大,也会有一种很神奇的养成感。

希望这个故事你也能喜欢吧,当然如果你觉得新书字数太少看不过瘾,也可以回头看看作者的老书。

那么本期试读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