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十二落抬是什么意思(十二落抬)

十二落抬是什么意思(十二落抬)

杨春梅:文本诠释的方法与文化自由的意义

【“正本清源——《论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杨春梅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齐鲁学刊》编辑部编审)

说明:12月23-24日,应两位青年泰山学者魏衍华博士和宋立林博士的邀请,我参加了由他们策划主办的“正本清源——《论语》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并被安排在闭幕式上和其他三位学者一起发言。我参会一向是宁可一言不发,也不想说不痛不痒的话,更不愿心口不一随风摇摆。不管深浅对错,感觉总得对问题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邀请者。会前曾就研讨会主题做过不少思考,会间翻阅论文集,倾听小组讨论,更是感触良多,其中最触动我思考的是《论语》的文本解读和诠释方法问题。收入会议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的《构建中国的“论语学”》,其中明确主张把《论语》及广义的“论语学”纳入“经学范畴”;在闭幕式上第一个发言的崔茂新教授则激昂慷慨地呼吁“无论如何,都决不能动摇《论语》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我对他们的看法均不敢苟同。想说可说的话很多,但短短十分钟发言时间到底该讲点什么才有针对性,怎样讲才能在这样一种场合既把想说的话尽量说透,又尽可能不要是对立干仗的架势,这让我很费一番思量。最后在诸多问题中拈出四个我认为最关紧要的问题,扼要谈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尽量体现切磋对话精神,我的发言采取了“退一步”的态度,即首先对儒家家派立场下的“经学”理念和解释表示尊重,但也请儒家尊重非儒家学者的非经学理念和解释,彼此可以展开讨论,但不必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立场,更不谋求以任何一方去“统整”和取消另一方。我希望这一步之退,能退出儒家和非儒家之间的“海阔天空”,而在这个“海阔天空”中,思想是放飞的,文化是自由的。所以我给自己拟定的发言题目是《文化诠释的方法和文化自由的意义》,要点有四:一、文本回归与创造性转化及价值受用,强调回归文本及加强专业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对解构真相的意义,反对未被学术规范的胡乱解释和发挥,更反对恶意曲解。二、文本义里诠释中的家派立场与多元敞开,对“经学”思维和研究方式提出质疑。三、文本解读和诠释过程中的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四、文化自由的意义,此点发言时未单独列出,而是附在第三点中讲的。以下就是当时发言草稿,抄录时稍有润色。

一、文本回归与创造性转化及价值受用

文本的回归与义理的创造性转化及价值受用,和大家熟悉的“求真”、“致用”两个概念含义大致相当。从这次会议大家提交的论文看,大部分属于文本回归范畴。文本回归范畴的研究在古代有源远流长的传统,近百年来更有丰富厚重的现代研究成果,值得予以充分尊重和汲取。这一向度上的研究和解读对专家之学要求很高,这一点我觉得在当下学术教育中强调得不是过了,而是很不够,应该继续加强,不应弱化。因为这不仅是回归文本真相的保证,而且也是认识文本价值所在的保证。无论是个体人生受用,还是社会公共层面上的经世致用,郢书燕说的现象很多,但无心的误读可以原谅,有意不守学术规范的胡乱解说发挥应该制止,恶意的遮蔽曲解更应该反对。也许有人质疑,一切都是解释,哪有什么文本真相?追求历史和文本真相的意义,这里无暇多说,前不久上映了一部美国动画片,推荐大家一看。电影的英文名字是《CoCo》,中文译名《寻梦环游记》。我看了之后有两点印象深刻:一、看之前,我刚在尼山圣源书院参加了一个关于丧葬礼俗方面的研讨会,因此看了这部以墨西哥亡灵节祭祀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大为感动,大受启发;二、这部电影让我对追寻历史和文本真相的意义有了一种更为特别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经常会说,古人已经死了,人死如灯灭,一把灰而已,说什么怎么说对他们都无所谓了,好像真相只对生者有意义,对死者无所谓。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不是这样,真相不仅对生者有意义,对逝者也有意义。影片中提到“终极死亡”这一概念:人离开此岸世界是第一次死亡,其灵魂因亲人朋友及其他相识者的想念和祭奠而继续活在彼岸世界,并且只有在家族祭坛上摆有照片的亡灵,才能在亡灵节这天踏着鲜花铺成的彩桥,回到此岸与家族亲人团聚。如果祭坛上没有照片供奉,亡灵就过不了彩桥;如果没有人想念,亡灵就从彼岸消失,这就是是所谓“终极死亡”,是比第一次死亡还要悲惨的遭遇。故事中一个重要线索就是既关系生者苦乐命运、又决定死者终极存亡的真相追寻。大家看了一定会对真相的意义有新的触动和体会。

二、文本义理诠释中的家派立场和多元敞开

杨朝明老师在《构建中国的“论语学”》中有一句话,“‘论语学’首先属于经学的范畴”,从传统学术所属的“经学时代”角度看,这基本没有问题;说经学是传统学术骨干,这大致也没有问题。但从近代开启了中国社会重大转型进程之后,“经学”在什么意义上延续,这实际上是一直没有恰当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差不多所有时间里,经学主要是在经学史研究范畴中被道及。近十几年来,儒家学者强烈呼吁恢复经学,对经学史研究方式大不以为然,甚至深恶痛绝。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要回到经学统御一切的时代,也就是“经学时代”?比如《论语》的解读,经学是不是唯一的解读方式?我如果说否,不仅在座的不少儒家学者不会同意,不在座的很多儒家学者也不会同意。但如果我说是,我自己这关首先通不过。怎么办呢?我有一个想法,或者说建议,请大家看是否可行:非儒家学者应该尊重儒家学者家派立场上的经学解读和诠释,同时儒家学者也应敞开胸襟,容受儒家之外百家诸子对文本非经学视角的解读。

有个认同儒家的美国学者安靖如,我刚编发了他分别和黄玉顺教授、郭萍博士有关儒学的两个长篇对话(见《齐鲁学刊》2017年第4期专栏“全球视野下儒学的转进及其路径:中美儒家学者对话”,共两篇,一是安靖如与黄玉顺:《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的对话》;二是安靖如和郭萍:《德性、自由与“有根的全球哲学”——关于“进步儒学”与“自由儒学”的对话》。为了使读者了解郭萍博士的“自由儒学”概念,同期还配发了她的一篇论文《自由何以可能?——从“生活儒学”到“自由儒学”》)。安靖如提出一个“有根的全球哲学”的概念,大致意思是说,一种哲学既应有学派之根,又应向全球各家各派保持开放,同时又不强求他人植根于此。这无疑是正确的理念和态度。当把《论语》文本向所有人开放,开放到全球范围时,就不可能要求都像儒家那样也把《论语》当经来读。在多元开放过程中,儒家和非儒家应彼此相互倾听,乐于容受,积极对话,善于相互吸纳彼此有价值的东西。《中庸》里有句话,“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才是文化应有的生态。

三、文本诠释过程中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任何富有生命力的文本、文化,在发育、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时、空两个维度上的交汇变迁,只要还在发展,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变迁和空间维度上的交汇,就会不断进行。过去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工作曾取得很大成就,但也有很多不足,甚至失误,甚至悲剧。比如在古今之变的维度上,不是以今蔑古,就是以古非今,甚至以古役今;在中西维度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长期以来,我们为这些错误付出了惨重代价。纠正的办法显然不是在今古或中西之间继续非此即彼的争斗,而应该是“通古今之变”,察中西之会,儒家也好,其他百家诸子也罢,都能既自本其根,又能打开视野,容受多元,在对话中会通融合古今中西,不仅使固有儒、道等百家诸子在现代社会焕发生命新机,而且还能在此之外生成往古所未有的新百家诸子,如此文化才能有生机勃勃的前景。或许有人担心这样岂不是要乱了吗?我觉得不会。

四、文化自由的意义

深受儒家学者敬重的钱穆先生曾撰文论述过文化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弟子余英时也说过,只要敞开自由,文化总会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所以关键是有没有一个自由的文化空间,只要有,就不用担心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会被扼杀。扼杀文化生机的从来不是百家诸子的自由思想和言论批评,而是强权对文化的暴虐专制。这点,从祖先到孔子都被掘墓焚尸的中国人,从西化派的胡适、陈序经到儒家派的梁漱溟、吴宓都被批判被打倒的中国人,应该深有体会。文化不自由岂止是儒家文化悲剧的根源所在,也是整个文化遭遇悲剧甚至陷入灭顶之灾的根源所在。

如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仅剩3人,最年轻的99岁,最年长的109岁

从1955年到1965年的十年间,为表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表现出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革命战士,党和国家先后授予他们相应的军衔。

根据数据统计,在这十年中,共计授元帅军衔10人、大将军衔10人、上将军衔57人、中将军衔177名,少将军衔1360名。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出色的将官是人民军队的宝贵财富,也是打败敌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然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开国将帅大多也早已逝世。

直到2023年4月3日,千余名开国将帅已经只剩下三位将军在世了,令人不禁感慨生命的渺小和时间的无情。

三位老将军年纪最大的已经110岁高龄,年纪最小的也年满99周岁。

让我们一起了解三位尚在世的英雄,铭记他们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绩。

张力雄:红色情怀 责任担当

在世的三位将军中,张力雄将军年纪最大。他出生于1913年,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年已经是110岁高龄的老人了。

张力雄将军不仅是三位尚在世的开国将帅之一,还是全国唯一一位健在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将军。

2016年,有记者专门从北京赶到南京,对张力雄将军进行采访。用他们的话说,寻访老红军,就是与时间赛跑。

张力雄将军在采访结束后颤颤巍巍地给采访记者题赠了八个字:“红色情怀,责任担当。”这八个字正是张力雄将军一生的光辉写照。

张力雄将军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

因此,1932年红军发出扩大队伍的号召时,19岁的张力雄立即就参加了红军。

张力雄深知红军和其他军队都不一样,红军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事情的队伍。

入伍后他先是去学了几个月的习,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红军第三十四师某部担任指导员。在那里,张力雄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担当与责任。

当张力雄到团部报到时,他从营长手中接过了一只珍贵的左轮手枪,同时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营长告诉他,这支珍贵的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战利品。

张力雄从那一刻起懂得了革命斗争是残酷的,也是有传承的。只有我们的同志坚定信心、前赴后继,我们的事业才有可能成功。

1934年,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张力雄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这件事情给年轻的张力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每每回想起来内心都十分难以平静。

原来,会议上张力雄落座的位置不好,看不清毛主席的样貌,这让张力雄十分急切:这次如果见不到毛主席,下次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呢!

正所谓急中生智,张力雄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张力雄提前走出会场,等着毛主席散会后往外走。

这样,等毛主席宣布散会并离开时,张力雄就给毛主席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毛主席看着小伙子很精干的样子,表示很满意,就问张力雄:“你是哪里人呀?”

张力雄告诉毛主席自己是福建上杭才溪乡人。毛主席听了很风趣地说:

“才溪乡是模范乡哦,你也要争做模范呐!”

这次与毛主席的交谈令张力雄久久不能平静。每当遇到困难和逆境时,张力雄一想到毛主席鼓励他争当模范,浑身上下就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张力雄后来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大半生,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功臣。

文击:“让有限的炮火发挥最大的威力”

三位老将军中年龄排在中间的是文击将军。他是河北霸县人,出生于1918年,今年已经105岁了。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百姓流离失所。年轻的文击不断地学习先进思想,在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半生戎马生涯。

文击将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残酷斗争中磨炼了军事本领,增长了指挥才干,迅速地成为了一员鏖战沙场的虎将。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很快在朝鲜掀起了战争。

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党和国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

文击将军随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第一师师长。

面对号称“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文击将军并没有因为我方武器装备落后就垂头丧气。

在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和学习中,文击早已深谙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人民军队战略思想,与美军的较量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检验和提升的平台。

1950年11月1日,文击率部配合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与美军的常胜师骑兵第一师在朝鲜云山郡展开激战。

在文击的坚强指挥下,志愿军战士们表现得异常坚韧顽强,打得美军溃不成军。

这一场战役后来被人们称为“云山之战”。云山之战是志愿军对美军打出的第一战,文击令美军第一次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力量。

战后一位被俘虏的美军连长对于志愿军强大的炮火攻击印象十分深刻。

他不无疑惑地询问文击:

“你们的炮火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是不是你们的大炮比我们多呢?”

文击将军闻言哈哈大笑,说:

“我们的大炮数量不多,但是我们懂得怎样让有限的炮火发挥最大的威力,这就是你觉得我们的炮火无处不在的原因。”

云山只是文击将军在朝鲜战场上威名远播的第一战,他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勋。也正是因此,1964年中央军委晋升他为炮兵少将军衔。

文击将军是在枪林弹雨和炮火连天中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将军,也是在艰苦斗争和革命岁月中磨练出来的人民英雄。

王扶之:“你们看我有多大?”

三位将军中年纪最小的就是王扶之将军。

王扶之将军出生于1923年,他是陕西省子洲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王扶之幼年丧母,无奈只能跟着父亲到延安谋生。

生活的艰辛和父亲的劳累让年纪尚小的王扶之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因为延安是红军的一块重要的根据地,所以王扶之经常能够接触到一些红军战士们。

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王扶之虽然年纪还小,但是已经懂得了不少道理,对红军队伍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

当时,12岁的王扶之已经长了一米六几的个头,所以当他向红军战士提出自己也想加入红军时,红军战士们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王扶之心想,我要是实话实说,你们肯定不会收我。王扶之灵机一动,他也不知哪里来的胆子,对红军战士说:“你们看我有多大?”

红军战士上下看了看王扶之,说:“我看有个十六七岁了。”

王扶之兴奋地点点头:“你说的还真差不多!”

就这样,王扶之就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进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中的“少共营”生活和学习。

随着接触和学习先进思想不断深入,王扶之越发坚定了跟着红军走的决心,一心一意地为着劳苦大众的福祉而奋斗。

在抗日战争中,王扶之先后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任职,转战于华北、华中一带,参加了许多有名的战役,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扶之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加了东北野战军。

他随大部队先后转战东北、华北等重大战略区,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王扶之将军的戎马生涯曾走过了全国大大小小13个省、市、自治区,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他革命的坚定足迹。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扶之将军担任志愿军第39军115师代理师长。

1952年8月,王扶之和几名战友在指挥部的坑道中整理战地新闻时,被敌人投下的炸弹命中,被深深地掩埋在坑道中。

当时,彭老总听说了这件事后,特别指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王扶之将军救出来。志愿军战士们不间断地挖了24个小时,但是仍然没有将王扶之解救出来。

后来,王扶之才知道,当时大家以为自己很可能没有生还的希望了,甚至在花名册自己的名字后面写上了“牺牲”二字。

结果,有一位工兵连长看到从坑道中飞出两只苍蝇,他认为既然苍蝇在下面还能存活,说明还有氧气。

就这样,大家的信心恢复了不少,终于一鼓作气将王扶之救了出来。

王扶之在被困坑道中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坚持到底,最终在坑道下被困39个小时才终于获救。

王扶之将军后来因功被晋升为少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工作了一辈子,他始终对国家和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

记者采访高龄的王扶之将军时问老将军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王扶之将军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的答案:

“腐败!腐败是一颗毒瘤,我们要时常注意这一点,要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今天的中国早已国富民强,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是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为之奋斗才得来的伟大成绩。

一千余名开国将帅,今天只剩下张力雄、文击、王扶之三位将军在世,这是一个时代的缓缓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光明开端。

让我们祝三位开国少将身体健康,福寿延年,见证祖国和人民事业迎来新的辉煌!

明代朝宗桥,历经575年交通功能沿用至今

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别具风采。可以说,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北京的古桥”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在北京的公路桥梁中,已很少能见到古桥的身影,历经朝代更替、道路变迁、建桥技术革新等原因,能沿用至今的古桥寥寥无几,位于昌平区的朝宗桥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朝宗桥建于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历经575年巍立如初,融入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仍在为百姓出行发挥作用。而通勤于桥上的芸芸众生,同时赋予朝宗桥绵延不断的烟火气。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京藏高速辅路朝宗桥段日均通车量为22263车次。朝宗桥以其独有的开放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人民大众共享文化遗产。

2023年暴雨过后的朝宗桥

日均通行22263车次

朝宗桥得名“桥坚强”

按照规划设计,京藏高速西侧辅路为由北往南单向行驶,因而工作日的早高峰,就成为朝宗桥最为繁忙的时段。大客车、小客车、摩托车、货车拥挤在桥面的两条机动车道上,浩浩荡荡向市区方向行进。行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从非机动车道上通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伴随着发动机的轰轰作响,以及尖锐的鸣笛声,让大都市的繁忙在朝宗桥上尽览无余。

公交车从朝宗桥上通过

顺着人流方向穿越朝宗桥,来到桥南的公交车站,站名为“沙河北大桥”,这是朝宗桥的别称。据统计,每天有超过10路公交车从朝宗桥上经过。“每次去朝宗桥巡查,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过马路时都要格外小心。”昌平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说道,由于车流量大,有人给朝宗桥取名“桥坚强”。

受视角影响,人们从桥上经过时未必能发现古桥。只有绕到桥梁侧面,朝宗桥的古典气韵瞬间呈现,朝宗桥是一座七孔联拱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南北横跨于北沙河上,其造型朴拙无华,没有繁缛的雕饰,展现出中国北方古桥的敦厚与雄浑。

在古桥西侧能看到朝宗桥安静的一面,偶尔有晨练的人经过古桥,扶着石栏板小歇片刻,向西眺望平静的北沙河,或等待岸边垂钓者抬竿的瞬间。

桥旁的垂钓者

在朝宗桥的北端东侧,立有1576年的桥碑,比朝宗桥的建成晚128年。碑额两面分别刻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阴阳两面刻有“朝宗桥”楷体大字,落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仲夏立”。

朝宗桥碑

技术状况良好

“三防体系”日趋完善

朝宗桥主要由花岗岩垒砌,建造之初仅承载行人和畜力车,历经575年的寒暑轮蚀、风雨相摧,如今承受着现代化城市交通压力,古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22年,昌平区文旅局委托第三方公司对朝宗桥进行“体检”,从总体状况、防护设施、环境风貌、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研究显示朝宗桥总体风险级别很低、总体保护情况较好。另据昌平公路分局养护管理科副科长王文涛介绍,他们作为朝宗桥的管理使用单位,每三年要对朝宗桥进行检测,最近一次检测时间为今年5月,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良好。

花岗岩桥栏

朝宗桥能沿用至今,与其桥梁结构和建造质量密不可分 —— 朝宗桥验证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坚固性。孔庆普教授所著《中国古桥结构考察》记述,朝宗桥桥墩构造中的单块石料,有的重量超过3吨,古代没有起重机械,居然安装得十分严密,可见古人的智慧与技能。

而再坚固的桥梁,也离不开维修与保养。据《昌平文物志》记载,朝宗桥落成后,曾于1456年、1536年、1538年、1575年、1576年、1915年、1953年、1989年进行维修和加固。

文保单位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朝宗桥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后,政府部门对朝宗桥的保护日趋完善,逐步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体系”。

在人防方面,作为朝宗桥管理使用单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每月安排养护队开展专项桥梁巡视,对桥面杂物、桥身杂草随时发现、随时处置。朝宗桥所在的沙河镇,安排文物监督员,每周对朝宗桥及其建控地带巡查两次。

隔离墩

上世纪80年代,朝宗桥是晋煤外运的必经之路,曾有机动车撞损桥栏的事故发生。因而在物防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昌平公路分局在行车道两侧设置有260米长的隔离墩。为防止雨水渗入破坏桥梁结构,2022年9月,昌平公路分局为朝宗桥更换了橡胶沥青防水层,并实施1690平方米的沥青混凝土铺装。

在技防措施方面,朝宗桥禁止单轴13吨以上、车货总重30吨以上的大型车辆通行。2022年,在朝宗桥周围安装了摄像头,由沙河镇政府对朝宗桥各个点位实施24小时监控。

地处南来北往咽喉要道

交通功能延续至今

朝宗桥能沿用至今,除了科学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持续的养护,还得益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根据《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昌平公路志》,朝宗桥所处京藏高速西侧路,其前身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汉朝、唐朝、金朝皆沿用此路。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在天寿山建陵,从德胜门至天寿山就成为皇家谒陵的必经之路,并在北沙河上搭建秋架春拆的木桥。出于北巡、饬边、祭祖的需要,1448年建立朝宗桥,取代了过去的木桥。

中华民国时期,朝宗桥演变为京张公路的桥梁。1953年,京张公路德胜门至昌平路段铺筑沥青,这是北京远郊的第一条沥青路面,同年对朝宗桥整修时,在条石桥面上铺筑沥青路面,古老的桥面石自此被掩盖,但朝宗桥依然沿用着古老的联拱结构。

朝宗桥

据沙河镇文史学者高建军回忆,上世纪80、90年代,京张公路的车流量增加,其中有不少运输煤炭或钢材的重型车辆,重压之下的朝宗桥经受住了考验。1996年,京藏高速路昌平段建成通车,朝宗桥成为高速路的西侧辅路,与东侧的高速主路、出京方向辅路并列于北沙河之上,这样的交通格局沿用至今。

“如果没有出现损坏迹象,希望朝宗桥能继续使用下去,在使用中不断加强保护。”高建军认为,历代对朝宗桥的维修中,并未破坏其最初的形制,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使朝宗桥的原始风貌基本保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朝宗桥的交通功能延续至今,为百姓通勤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文物活用”的典型范例。

市文物局完成

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

对朝宗桥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存在着不同声音。有人曾建议以腾退的方式来进一步保护市级文保单位朝宗桥。昌平区文旅局、昌平公路分局、沙河镇政府多次就朝宗桥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昌平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崔爱国坦言,从现状来看,朝宗桥的确是文物活用,但每天上万辆机动车所产生的震动,很可能会对古桥造成影响 —— 如桥基下沉、石构件歪闪变形等;如果将朝宗桥腾退,势必对百姓出行造成影响,而且未必有利于文物保护。而受空间等因素限制,腾退朝宗桥将面临诸多难题。崔爱国介绍,朝宗桥一旦腾退,就必须另建新桥。新桥建在朝宗桥东侧,也就是朝宗桥和京藏高速主路之间,这十几米的空间太过狭窄,更侵犯到文物的建控地带,从法律角度就难以突破;新桥建在朝宗桥以西,古桥被两座现代桥梁夹在中间,不利于朝宗桥历史风貌的展示,如将新桥向西推移至百米开外,道路的规划则更加复杂。

“通过对于朝宗桥的保护,能感觉到公众对文物事业的关心,但朝宗桥应当如何保护利用,还需要考虑到多方因素、科学评估、综合研判。”崔爱国认为,就目前来看,短期内朝宗桥难以实现腾退,他们会坚守文物安全这条底线,同时加强针对朝宗桥的预防性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百姓出行的关系。

事实上,在北京的古建筑当中,桥梁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有记载最早的跨河桥梁是金中都城的会城门桥,现已无完整实物。北京现存于地面最早的桥梁是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的卢沟桥,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委员梁欣立统计,北京现存已知的古桥将近300座,遍及北京的16个区,分布在宫殿、园林、寺庙、陵墓、山村、市政道路中,绝大多数被官方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为保护好北京的古桥,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完成了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工作。本次调查工作由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协调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各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共同完成。通过大量资料整理、现场调查和档案编制,利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北京市78处、88座古桥的基本情况、保存状况和存在问题,所形成的“一桥一册”档案为当前少有的系统性调研成果,最大限度保存了古桥的历史信息、现状信息,系统梳理了北京古桥文化遗产资源,为今后北京古桥、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转自:北京青年报(部分内容有删改)

作者:崔毅飞

来源: 北京印迹 inBeijing

部首幺的汉字、偏旁部首为幺的汉字有哪些 - 小孩子点读

1、幻(huàn),4画,左右结构,部首:幺

组词:变幻(biàn huàn) | 奇幻(qí huàn) | 幻想(huàn xiǎng) | 虚幻(xū huàn) | 幻术(huàn shù) | 科幻(kē huàn) |

2、幼(yòu),5画,左右结构,部首:幺

组词:幼儿(yòu ér) | 幼稚(yòu zhì) | 长幼(zhǎng yòu) | 幼年(yòu nián) | 幼苗(yòu miáo) | 幼虫(yòu chóng) |

3、畿(jī),15画,上下结构,部首:幺

组词:京畿(jīng jī) | 畿辅(jī fǔ) |

4、幺(yāo),3画,单一结构,部首:幺

组词:六幺(liù yāo) | 幺幺小丑(yāo mó xiǎo chǒu) | 幺豚暮鹨(yāo tún mù liù) | 幺弦孤韵(yāo xián gū yùn) | 挑幺挑六(tiāo yāo tiāo liù) | 弄鬼妆幺(nòng guǐ zhuāng yāo) |

5、幾(jī),12画,右上包围结构,部首:幺

组词:见时知幾(jiàn shí zhī jī) | 知幾其神(zhī jī qí shén) | 见幾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 研幾探赜(yán jī tàn zé) | 研幾析理(yán jī xī lǐ) |

6、幾(jǐ),12画,右上包围结构,部首:幺

《部首幺的汉字、偏旁部首为幺的汉字有哪些 - 小孩子点读》由[小孩子点读]APP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小学家庭同步辅导专家。

一分快三单双大小死规律

2016年11月,李子柒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兰州牛肉面》的视频,其播放量达千万。

镜头前,她利落地切菜、捣香料、拉面,人们感受着最抚凡人心的烟火之气,瞬间心就安静了下来。

李子柒在短视频爆发的元年,火了!她的粉丝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

李子柒唯美的视频风格,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李子柒独自站在满是雪景的山里,对着前面的云海眺望,满屏的氛围感,美呆了。

她调皮地给奶奶戴上一枝桃花,奶奶的笑容融化了镜头前的我们。

2021年7月,李子柒发布了一条短视频《井盐》,镜头下的盐无比晶莹、透亮。粉丝们一如既往的好评,与李子柒温馨互动。

但,意外的是,她的粉丝炸开了锅,因为之后李子柒断更了,再也没更新过视频。

网友捕风捉影,从李子柒发布的信息中找到了停更的原因。

李子柒与原合作公司微念发生矛盾,“报警”“IP掌控权”“资本”将她带入了一场商业风波。

而如今,风波早已过去。最近,有传言李子柒与微念和解,消失600多天,李子柒“回归”登顶热搜!网友纷纷翘首以盼。她还会是那个李子柒吗?

2017年,随着李子柒的爆火,她签约的公司微念线上网店销售额达到18亿元。

本来这是双赢的结局,可笑的是,这却跟李子柒没有关系。

微念公司负责线上运营和商业化营销,注册“李子柒”的品牌赚得满盆钵满。而李子柒作为IP的创始人,对公司最大的贡献者,却成了一个赚钱的工具人。

2020年,微念的营业额达20亿元。在微念公司李子柒是没有股份的,资本家的玩法,她分不到一分钱。

让李子柒更加气愤的是,她的名字被微念公司商业化,她不认同这样的市场模式。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彻底闹崩了。

2021年9月13日,李子柒愤怒发文称:“资本真是好手段。”

这一场商业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李子柒为何当年会与微念签合同,还得从刘同明找到李子柒说起。

当年,李子柒的视频开始火起来后,她接到了很多网红公司的电话,想要跟她合作。

李子柒被这突如其来的“关注”吓到了,根本就不理会。

但有一个人,他就是微念公司的CEO刘同明,不同的是他带着诚意来到李子柒的家里。

刘同明很早就关注了李子柒,他很欣赏这个女孩。在获得李子柒同意后,刘同明买了飞机票直达四川绵阳来到李子柒的家里。

刘同明向她递出了“橄榄枝”,他不会干涉李子柒的内容创作,这正符合李子柒的意愿。

李子柒做视频不仅为了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向当代的青少年传输正确的价值观。

两人达成一致,很快就签约了。

李子柒对农村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其实来自她的爷爷。

李子柒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继母,自己则跑出去打工,把李子柒留在家里。

这个继母也不是善茬,对李子柒不是打就是骂。李子柒被拽着头发,受尽虐待时没有掉一滴眼泪。

爷爷奶奶知道后心疼不已,带走李子柒接回家自己养。

那时候,小小的李子柒身体里就藏着对这个世界抗争的能量。

在村里,爷爷可是有名的厨师,会做非常多的特色美食。每年春节,爷爷还会煳灯笼,带着李子柒将一箩筐的灯笼拿到集市上去卖。

耳濡目染下,李子柒不仅学会了做很多美食,也会做稀奇古怪的手工。

那段童年的时光,是她最快乐的。

有一天,李子柒被老师通知提前回家,她兴冲冲地跑回家,却看到家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邻居和亲戚们看着李子柒,只有一声声地叹息。

李子柒在里屋找到奶奶,奶奶已经哭成了泪人,看着安详地躺在床上的爷爷,一动不动,她知道爷爷走了。

那年,李子柒才五年级。爷爷去世曾说:“一定要让娃娃把书读完。”

可现实是,奶奶连李子柒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读书谈何容易。

爷爷去世后,李子柒上学的费用一直都是靠好心人赞助。到高一的时候,李子柒拿着学校退回的300块钱,瞒着所有人外出打工。

李子柒一个女孩子在外必然是危险的,若不是为了生活,谁会如此呢?她没有什么技能,只有去饭店当服务员。

这些钱根本不够租房,她只能蜷缩在桥洞,啃着馒头入睡,第二天卷起铺盖又去讨活干。

后来,她又找到了一份DJ的工作,薪资很不错,生活才慢慢好起来。

不过,李子柒没有迷失方向,她清楚的知识自己不喜欢音乐,这只是她谋生的工具。

她坐在出租屋前的石阶上,仰头看着满天空的星星,想着自己的未来……

这时候,家里传来一个坏消息:奶奶得了重病。

李子柒不顾一切放下DJ的工作,收拾行囊回到了家乡,她要回去照顾自己最在乎的人。

回到家乡以后,李子柒为了生计开了一家淘宝店,可生意一直不怎么好。

偶然一次机会,她看见弟弟在拍短视频。于是,她想着自己也能拍,也许可以给自己的淘宝店带来流量。

淘宝店没有带来生意,而她拍的短视频却意外火了。

李子柒拍短视频的初衷始终没有变,但资本却只为了利益才来找她,这也是造成双方矛盾的原因。

李子柒选择了和资本死磕到底。

“李子柒”这三个字,是李子柒表达人生理想的符号,承载着她的梦想。这并不是任何金钱能够替换的,它是无价之宝。

正如李子柒从来不在直播间卖货,也没有狂接广告变现,变现只来自平台的流量奖励。即使爆红之后,她依然和奶奶住在绵阳的老屋。

她对视频制作的严谨态度,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兰州拉面那条视频,李子柒跟着师傅学了整整一个月,因为高强度的练习,她的胳膊酸胀到抬不起来。

所以它的每一条都是自己的诚心之作,为了剪辑一条视频,她能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体重甚至一度跌到39公斤。

每一条视频只有短短20分钟,有的甚至耗费整整一年的时间。

她坚定地守护着“李子柒”,即便在纠纷面前依然保持初心,最终正义站在了她这一边。

12月27日中午12点,李子柒的内心激动不已,她拿回了属于她的“李子柒”,与资本的拉锯战终于结束。

人们在等李子柒归来,她让人们暂时抛下身上的禁锢:金钱、地位、权力……抽离966内卷的生活,在乡村、自然中找到自己。

人们需要李子柒。

李子柒即便已经成为超级IP,她并没有被金钱、房、车所迷惑,她活成了人们内心所向往的那样,过着一种平静而稳定的生活。

四季交替,李子柒的院子里种满了春、夏、秋、冬。

陪着奶奶,有爱,有陪伴,有大自然,也许就是李子柒想要的生活。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如果她复出归来,你会支持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