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都元帅,俗称“相公爷”,又称田公元帅,昊天帝子
进香团前往坑口宫拜谒田都元帅。
闽南地区有民谣:“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十五上元圆,十六相公生。”而这里的“相公”,指的是罗东坑口宫供奉的田都元帅。
2016年2月23是“相公生”,坑口宫热闹非凡,来自泉州各地的8个进香团共数千名香客,前来拜谒田都元帅。
当天4时许,天还未亮,坑口宫田都元帅祖庙就迎来了第一个进香团。坑口宫管委会顾问黄良儒说,这8个进香团除了南安本地的,还有来自晋江、惠安、石狮等地的。人数最多的有上千人,最少也有100多人。有的进香团还带来了舞龙、舞狮等表演,十分热闹。
为何会有这么多进香团?黄良儒说,根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厦门奉祀田都元帅的庙宇有800多座,台湾地区有200多座,各地祭祀辰日也不尽相同。而各地分炉在举行祭祀的时候,有时候会前来祖庙进香,因此,每年坑口宫要接待150多个进香团。
据悉,2012年,坑口宫田都元帅信俗申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于2015年底提出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为了充分挖掘田都元帅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撰写一批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及文章,市文体新局及坑口宫邀请了一批专家前来考察。“不管是翻阅资料,还是田野调查,坑口宫是田都元帅祖庙是无可置疑的。”市文体新局文化科科长肖斯炜告诉记者,目前申报材料已经送至省里,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记者还了解到,早前福州等地的分炉提出的田都元帅信俗,已经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如果此次坑口宫田都元帅信俗也通过了省级申报,他们将联合起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背景】田都元帅是戏神相传真身是雷海青
田都元帅不仅是地方的当境神明(保护神),还被尊称为戏神。据了解,泉州的梨园戏、傀儡戏、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漳州的歌仔戏,莆田的莆仙戏,龙岩的汉剧团,广东的潮剧,台湾的各种戏剧社团,民间舞蹈的“宋江阵”,皆尊奉其为相公爷、祖师爷。
在闽南地区,戏曲开台前,锣鼓声响起,演员不会马上出场,而是先举行一个“相公爷踏棚”仪式,合唱“净台咒”,意在祈求“相公爷”保佑这台戏顺顺利利。
关于田都元帅来历,民间传说众多,其中流传非常广的是“田都元帅真身是雷海青”一说。
“相传雷海青是唐代中叶罗东振兴村人。”黄良儒说,雷海青幼时为畲家农民抱养,从小聪颖过人,看书过目不忘,通晓音律,尤善琵琶。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置教坊,选乐工,雷海青应选入梨园,并负责管理宫内演戏的梨园弟子。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叛军大掠文武朝臣及妃嫔乐工,雷海青陷于贼。叛贼大宴于洛阳凝碧池,逼所俘梨园弟子100余人歌舞为庆。雷海青拒绝,并以琵琶击贼,当即被斩于戏马殿,以身殉国。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优恤有加,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而雷海青死后,还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事迹,后被唐肃宗加封“田都大元帅”。
相公墓·坑口宫·田都元帅信仰
文/郑焕章
南安罗东有一座“相公墓”和一座“坑口宫”,据传前者为戏神雷海青之墓,后者是田都元帅信仰之祖庙,蜚声海内外。11年前秋季的某一天,因受坑口宫管委会的邀请,本人曾随泉州市文史界几位同仁前往该处参观考察,并聆听管委会负责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其后撰写此文,谈谈对于相公墓、坑口宫的观感以及田都元帅信仰的看法,登载于林胜利、李辉良主编的《戏神雷海青信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今我有幸被邀参加“闽台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信仰学术研讨会”,就不揣冒昧地将拙文略加修改,再次向大家献丑。
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公墓位于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自然村西的公路西侧,由墓区和墓埕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坐南朝北偏东,平面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坟丘作龟形,面积约30平方米。其前头竖立一通长方形的辉绿岩石墓碑,长0.42米、宽0.33米,碑面中间阴刻竖排楷书“相公墓”三个大字,外加一阴刻单线拱形框,左旁落款为阴刻竖排楷书“万历庚子立”五个小字。墓碑前还设一花岗岩石案(墓桌),上置一花岗岩石香炉,阴刻横排楷书“田元帅”三字。墓前并盖有一间花岗岩石构筑的小宫,高1.05米、宽1.36米,石墓碑、石案均在其内。此小宫的屋顶是用单块的花岗岩石雕成的,略似单檐歇山式,原有的已毁为数段,抛放在墓后,现所见是后来重新雕成的。此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8年重修,1996年还在墓埕上筑一六角形重檐攒尖顶的墓亭。据说,这座墓是戏神雷海青之墓,蜚声海内外。2002年,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宫位于相公墓的东侧,中间隔着公路和小溪。坐向与墓相同,仅一进,由大殿和拜亭组成,面积约300平方米。大殿原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比较简朴。20世纪90年代重修,屋顶改成单檐歇山式,盖琉璃瓦,屋脊燕尾形,装饰有剪粘的双龙对宝塔;前廊竖立一对辉绿岩石的透雕蟠龙大柱,又装饰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和其它石雕,比原来显得较为堂皇壮观。拜亭在大殿之前,也是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为方形,单檐歇山顶,亦盖琉璃瓦,配燕尾形屋脊,剪粘双龙对火珠,颇为小巧玲珑。另者,在殿西侧的小溪上还建造一座花岗岩石单拱桥,名“海青桥”,1996年台北艋行德宫管委会在桥上捐建有三开间廊屋,故又称“大行德桥”。还有,在大殿东侧又新建一座两层楼的接待室。于是,现在的坑口宫尽管规模还不算大,可比之以前气势是大得多。由于坑口宫有多久的历史尚难断定,而且现存尽是新的建筑,因此无法与相公墓一起成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它奉祀的主神是田都元帅雷海青和从神大舍、二舍,被认定为田都元帅信仰之祖庙,所以在海内外影响不小,香火连绵不断,十分旺盛。
那么,相公墓是否为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之墓?坑口宫是否为戏神田都元帅信仰之祖庙?在清乾隆《泉州府志》上有这样一条记载,曰:“田帅祠,在(南安)县治北坑口长寿福地,祀唐镇帅田某。”《闽书抄》:“神名失传,钱塘人,统兵剿寇于武荣、桃林间,因镇抚其地,卒葬罗溪山,甚著灵响,民藉其庇,立庙祀之,后赐庙额‘昭庙’。”①
民国《南安县志》也有此记载,内容基本一致。②其所说的“田帅祠”是否是坑口宫?若是,那相公墓肯定不是戏神雷海青之墓,坑口宫也称不上是田都元帅信仰之祖庙。然而,据南安市文管办李辉良先生编著的《南安寺观》之书中明确指出,这座田帅祠是“位于丰州镇大坑口长寿福地”③。于是,它与坑口宫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我认为,要判断相公墓是否为戏神雷海青之墓,坑口宫是否为田都元帅信仰之祖庙,其关键是要证实戏神雷海青是否为南安罗东坑口人。尽管唐代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和《明皇实录》中有记载雷海青的生平事迹,但都无标明其籍贯;而有关的旧志书和旧谱牒根本没有提及雷海青其人其事。所以,迄今还找不到雷海青是何方人氏的历史依据。现在只有在新编的《南安县志》中见到记载他“隐居于罗东坑口”。其曰:“田都元帅雷海青,唐玄宗时人,精通音律,擢为梨园班头,为玄宗宠臣。安史之乱中被作为误国魁首贬出京师,避难南来,隐居于罗东坑口,研修《易》理,善岐黄术,又设馆授徒,教授歌舞。死后其徒星散于闽南、潮州一带,各自组班传艺。后代闽潮戏班、梨园子弟尊其为戏神。”④
这里虽无谈及雷海青的籍贯,但有言他因避难南来而隐居于福建南安罗东坑口,并卒于此。于是,依此记载,雷海青可算为坑口人。然而,其记载雷海青的生平事迹与《安禄山事迹》和《明皇实录》颇有出入,它的来源大概是出自民间传说。
关于雷海青是何方人氏还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他是浙江杭州铁板桥头人,系未婚的苏小姐吞咽稻谷之乳浆怀孕而生,故姓苏;一说,他原是福建南安梅山苏下村的苏小姐所生,遗弃后被坑口村一姓雷的老艺人收养为子,故姓雷,成为坑口人。
雷海青在历史上虽有其人,但籍贯不明,因此,他被造成神后传说纷纭,并赋予许多神话色彩。众所周知,民间传说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在史志上无法考据出雷海青的籍贯的情况下,对于他是何方人氏这个问题只好在民间传说上寻找答案。因神是人造的,只要在历史上能找到传说雷海青是南安坑口人的依据,现在就毋须予以否定。
迄今为止,虽然还无法从历史文献资料上找出传说雷海青是南安坑口人的依据,但尚可在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的著作中和过去莆仙戏班的演出习俗上得到旁证。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中记载,国朝汪鹏《袖海编》云:“习梨园者共构相公庙,自闽人始。旧说为雷海青而祀,去雨存田,称田相公。此虽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庙食固宜,伶人祖之,亦不为谬也。”⑤
从汪鹏所说祀雷海青为戏神者是“自闽人始”,则可证明闽人早就认定雷海青是本地人,否则是享受不了此待遇的,因为以前全国普遍崇祀的戏神是唐明皇或灌口二郎神。再者,以前莆仙戏班,在其开台的踏棚仪式(即在正式演出之前,先举行一种请戏神雷海青开台踏棚的仪式)里面就较明确地提到雷海青是泉州府人。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的“演出习俗”一章中记载莆仙戏的演出习俗说,过去莆仙戏班在其开台的踏棚仪式里,合唱【净台咒】之后,全棚艺人就高喊四句大白(韵白):“家在泉州府,一生爱锣鼓。有人攀请我,登台舞一舞。”⑥此韵白里虽然没有具体讲明雷海青是泉州府属的那县那村人氏,但除南安外,以前泉州府属的其它地方都未曾传说雷海青是他们那里人氏。所以说,自古以来,戏神雷海青为南安坑口人是获得公众的认同。
雷海青既被认定为南安坑口人,又他成神后被尊称为“田相公”⑦,泉州一带亦称之为“相公爷”,于是,位于坑口村并立有“相公墓”之墓碑的这座墓葬当是雷海青之墓。至于此墓是埋葬雷海青尸骨之墓,抑是“衣冠冢”就难于分清。因雷海青被安禄山处死于河南洛阳后,葬于何地,未见记载,而民间传说不一,难于相信。所以,此墓算是个谜,只有进行考古发掘才能揭晓。然而,据本人认为,这座墓可能是后人为了崇祀戏神雷海青之需要而特造的纪念性墓葬。至于里面埋有什么东西不得而知,倘若埋有衣冠者,亦不是雷海青原来所穿戴的。那这座墓建于何时呢?现在仍然难于断定,但从此墓竖有明万历庚子年(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立的石墓碑来看,它至迟在明代中期就已出现,还有可能是此时重修的。于是,坑口这座雷海青墓,尽管性质尚难判明,可它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况且在全国独无仅有,乃可作为田都元帅信仰中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
坑口宫是否为田都元帅信仰的祖庙呢?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田都元帅系唐代田苟留、田洪义、田智彪三兄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承诏为乐师,典音律,犹(尤)善歌舞。时因疫鬼出现,他们助天师施法除去疫患。天师见他
们神异,立法差以佐玄坛。于是,唐玄宗封之为“冲天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宁侯”,总称“田都尉大元帅”。⑧而坑口宫所崇祀的则是一位田都元帅,乃为唐玄宗朝的宫廷乐师雷海青,被尊为戏神。《辞海·艺术分册》对戏神雷海青是这样描述的:唐代宫廷乐师,精通琵琶。据《明皇实录》,安禄山叛兵攻入长安,掠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送至洛阳,在凝碧池作宴,并露刃威迫众乐工奏乐。雷将乐器掷地痛哭,以示抗寇,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旧时福建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供“田公元帅”,据传即雷海青。⑨
清代施鸿保的《闽杂记》也记载曰:“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兴化者,俗称‘元帅庙’,有碑记唐肃宗封太常寺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此不见传载,殆里俗附会之说;在泉州者,俗称‘相公爷’,凡婴孩疮疗辄祷之,上元前后,香火尤盛。”⑩于是,雷海青在莆田一带被称为“田公元帅”,而在泉州一带则称为“田都元帅”,故坑口宫亦称“田都元帅宫”,其拜亭的上额就横书着二行七字“坑口·田都元帅宫”。
清代汪鹏在《袖海编》所说:“习梨网者共构相公庙,自闽人始。”那坑口宫是不是最早兴建的相公庙呢?若是者,当然是田都元帅信仰的祖庙。据李辉良先生说,坑口宫“始建于北宋”;然而,又说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二年,雷海青被安禄山叛军处死于河南洛阳,到安史之乱定后,“玄宗忧恤有加,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⑪按后者之说,坑口宫当始建于唐代。可此说应是采自民间传说,又叙述有矛盾。“安史之乱”于唐广德元年(763年)才平定,而唐玄宗在前一年(762年)归天,不能为据。所以,它是始建于唐代,或是北宋,或是其它朝代,现尚查无切实可靠的证据来进行判断。然而,我认为,坑口宫极有可能先现于“相公墓”,而“相公墓”可以肯定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已经存在,从而证明在明万历年间之前就有坑口宫了。据了解,福建其它地方主祀雷海青的相公庙都是在明清时期兴建的,不会早于坑口宫。听说,坑口一带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戏窝”和“道士窝”,山里又住着姓雷的畲族人,所以,首先在这里建造崇祀戏神雷海青的相公庙并且向外传播是有充分的历史条件。再者,从古至今,几乎泉属各地的相公庙每逢正月十六日相公爷神诞都纷纷来此谒祖进香;如今连台湾也有几座相公庙组团前来朝拜,并捐资修建坑口宫。因此说,现在尽管坑口宫的创建年代尚难界定,但它作为田都元帅信仰的祖庙并非空穴来风,是能捕捉到一些历史依据,并且早已得到众多相公庙的承认。可惜的是,如今这座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坑口宫竟全部翻新,无法与“相公墓”一起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田都元帅信仰雷海青生前是唐代宫廷乐师,富有音乐天才,艺术造诣很深,颇受“皇家梨园子弟”的组织者唐玄宗的器重;又他是忠烈而死,甚得人们的敬仰和怀念,并且传说他系福建南安人。所以,他首先博得福建戏曲艺人的崇祀,成为福建戏曲行业的祖师神兼保护神。于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俞樾尽管对雷海青衍化为“田相公”不尽相信,但他还是以敬仰之情赞颂说:“此虽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庙食固宜,伶人祖之,亦不为谬也。若祀老郎神者,以老郎唐明皇,实不轻亵,甚所不取。”⑫
至于雷海青何时开始衍化为“田相公”,称之为“田都元帅”呢?若据南安当地传说,应始于唐代。《南安人物选介》介绍雷海青说:“祠在罗东坑口村口,因相传郭子仪反攻安史叛军时,雷海青曾显化助战,天空中现‘雷’字旗号而上半字被云雾所遮,仅见‘田’字,故民间称其祠为‘田都元帅’府。”⑬而据清代施鸿保所说,兴化(莆田)的雷海青庙中有碑记曰,雷海青是在唐肃宗时封为“太常寺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⑭照此说,雷海青被称为“田都元帅”,当在南宋初。尽管施鸿保有言,这也是“里俗附会”之说,然而清道光《厦门志》亦采用此说,它在介绍厦门庙仔溪的相公宫也言,雷海青被“唐肃宗追封太常寺卿,宋高宗追封大元帅”。⑮我认为,不管雷海青成神于何时,但被称为“田都大元帅”者则开始于南宋初是可能性较大。因为我国古典戏曲活动的高峰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南戏(包括梨园戏)和提线木偶戏都是在宋代开始形成的,所以作为戏神雷海青到了宋代很可能引起宋高宗的重视,被追封为“大元帅”,从而才有“田都元帅”之称。
以前,戏曲艺人对田都元帅的信仰,除了在自己的所在地共构庙宇、塑神像、每年神诞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外,有的戏班到某地演出,如其地有相公庙,就要先去祭拜;有的戏班自置神龛,奉祀神像或牌位,演出前先祭拜,并喝些供奉的茶水;有的戏班的开台仪式是请田都元帅出来“踏棚”。总之,以前的戏曲艺人认为只有信仰田都元帅,他们的技艺才能入流,并且能保佑他们每次演出成功。
随着信仰面的扩大和信仰人数的增多,田都元帅又成为地方的保护神—铺境或村社的境主。据不完全统计,仅泉州市区(现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过去有奉祀田都元帅的宫庙达94座,其中主祀(作为铺境或村社的境主)占大多数。⑯由于神职的发展,田都元帅也成为多功能的神祗,甚至连“婴孩生疮毒,祈祷屡效”。⑰
再者,有些地方姓雷的畲民也将田都元帅奉之为祖先神。如泉州旧市区(今鲤城区)西街的奉圣宫,内祀有田都元帅,附近的姓雷畲民将他作为祖先神来奉祀,从而把奉圣宫当之为祖祠。
田都元帅雷海青虽是个地方性的神祗,但其信仰的传播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从剧种来说,不但最先形成的梨园戏(包括大梨园和小梨园)、傀儡戏(提线木偶)有崇祀,就是较后形成的布袋戏(掌中木偶)、高甲戏、打城戏也有崇祀,而且莆仙戏、歌仔戏(芗剧)、闽剧、竹马戏、大腔戏、小腔戏、四平戏、汉剧(闽西)、潮剧,甚至连台湾的“国剧”(京剧)也都有崇祀。从地域来说,以前泉州府所属的南安、晋江、惠安、安溪、同安(包括厦门、金门)等县都有崇祀,而且传播到福州、莆田、漳州、闽东、闽西、潮州、汕头等地区,甚至传播到台湾、东南亚,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信仰圈。
我国著名神话学家陶阳先生在乌丙安所著《中国民间信仰》的“序”中说:“民间信仰,一向在历史上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和积极作用。民众对于那些为人类安全而补天纳地的创世神之崇拜,对于为维护民族生存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英雄祖先之崇拜,对于创造发明有特殊贡献的名工巧匠之崇拜,还有对于圣贤豪杰和爱国志士之崇拜,汇成了历代民间信仰的主流。这些民间信仰中的精华,具有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鼓舞人民见义勇为的号召力,还具有培养群众高尚道德品质和为公献身的教育作用等等。”于是,对于作为田都元帅信仰的两个重要史迹—一相公墓和坑口宫的研究和宣传,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现在它们可为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团结和联系,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
②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二”。
③⑪李辉良《南安寺观》第21页,福建省南安市宗教局编。
④南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安县志》卷38“风俗·信仰禁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⑫(清)俞越《春在堂全集》。
⑥《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演出习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⑦汪鹏《袖海编》,见(清)俞越《春在堂全集》。
⑧转引之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泉州市区寺庙录》第91—92页。
⑨《辞海·艺术分册》“音乐家·雷海青”条,中华书局辞海编辑部修订、出版。
⑩⑭施鸿保《闽杂记》卷5。
⑬《南安人物选介》第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⑮⑰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祠庙”。
⑯参见张炳熙《田都元帅的信仰与传说》,1998年5月出版的《泉州民间信仰通讯》第29—30页。
⑱见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载《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泉州)闽台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泉州艺术学校、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泉州市泉郡奉圣宫管委会2013年6月编印)
道教今日降现神仙——田都元帅
田都元帅即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唐人,玄宗时期著名宫廷))))泉州南安罗东坑口人。雷海青是泉州普遍供奉的戏神、挡境神“相公爷”,也称“田都元帅”;莆田及闽北一带则称“田公元帅”。
每年正月十六日、八月十六日是“田都元帅”的春秋诞庆。各地所奉的田都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 文身为坐式,金面金身,头戴“金圣冠”。武身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打两条辫子,嘴上画一只螃蟹,两旁有风、火二童,一佩弓,一执鹰;前有“灵牙将军”,狗头人身,手执令旗。
田都元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乐延三部,乔挺十莲。点音律而红梅破绽,演法曲而彩凤翺翔。寓三昧於游戏,摄伏魔精;回七皈以疗屙,祛除灾役。玉律金科司法录两仪八卦布令旗。奉使巡行玉皇殿前膺宠命,秉权赏罚紫霞宫裏赞立功。贯正气于云霄,回元精於翼宿。佛号歌舞菩萨,道称会乐天尊。掌管百万儿郎,斗中和合圣众,大悲大愿化俊化英,九天纠察使,提点昭烈侯,风火院田都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