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中国风水最好的省份排名(中国风水最好的省)

中国风水最好的省份排名(中国风水最好的省)

国内风水最好的城市:风韵不输西安,安逸不输成都!却被遗忘千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应该算是王维诗中的经典。

它也将“渭城”送入了大家的视线。

当大家翻开中国古代色彩斑斓、余韵悠长的诗篇,你会发现“渭城”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作别之地。

唐代诗人韩翃诗云“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

李白也曾在“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中“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有人不禁好奇:

渭城,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让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诗篇?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它厚重的文化底蕴里。

因为渭城就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大秦帝国之国都——咸阳。

咸阳,咸阳

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所以称作咸阳。

自商鞅变法到荆轲刺秦,从楚汉争天下中沦为焦土到女皇武则天归葬乾陵,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的它,曾宫阙罗北极,千载坐盈虚。

自周、秦至汉、唐,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咸阳原上,分布着几十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这里曾是风云激荡、雄图霸业之地。

当你一踏入咸阳,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奔涌。

满街的古迹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相呼应,那鲜明对比,会让你忍不住感时伤怀。

现在的咸阳,虽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但这里依旧古道情长,是一个诗意栖居之地。

咸阳这座城不是很大。

南有渭水贯都,昔日“咸阳古渡几千年”的关中美景,今日全都呈现在美丽的咸阳湖上。

跟咸阳厚重的历史相比,这里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湖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着蓝色的天,拾级而下,临近水面,微风轻拂。

湖面漾着层层鳞波,大家伴着跳跃的阳光,在周围追逐、嬉戏。

清渭楼是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

千百年来,它巍然屹立于渭河岸边,就像一位忠心的将领,日夜守护着这座城。

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里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向往与集聚之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清渭楼”的诗篇之多,绝不亚于其他任何历史名楼。

一定要来看看夜晚的清渭楼。

渭河两岸五彩斑斓,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灯饰宛若流星、形似流水,清渭楼在绚烂灯光的渲染下,更显恢弘。

似乎当年“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的辉煌仍在。

清清碧水浮云天,一桥飞架河上穿。

车水马龙廊桥过,胜似古渡万乘船。

古渡廊桥跟清渭楼一样,是咸阳的地标之一。

它的名字源自关中八景之“咸阳古渡”。

廊桥北起渭阳路,南至渭河南岸,与世纪大道相通,横跨渭河,全长748米,是唯一的双层人行景观廊桥。

站在二层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渭水的美景尽收眼底,大气磅礴。

看到这里,旅行菌相信一定有人会说:原来,咸阳跟我想的不一样啊。

许多没有来过咸阳的人,总觉得这里黄土漫天,一片荒凉。

这你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位于关中盆地,可咸阳山水相依,风光独绝,让人难忘。

被誉为“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也在这里。

郑国渠,是秦朝时开凿的一条人工水渠,引泾河之水,向东入洛河。

两千年来,它默默流淌,浇灌着关中平原的农耕文明。

探访过郑国渠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景色给震撼到。

这里的湖水像一条翠色的玉带,一侧崖壁历经河水千万年的冲刷,竟如一幅孔雀开屏的大型壁画。

陡峭的山壁上长满了红叶和野菊花,为冰冷的石头增添了几分暖色。

再加上惊险的龙盘栈道,碧绿澄澈的凸碧潭,深幽神秘的黑沟,尽收美景的玻璃观景台……让人忍不住再次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今交替,梦幻之城”

大家知道马嵬驿,许多都是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凄美故事开始的。

温庭筠也曾写了一首《马嵬驿》: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或许是这段历史故事太震撼了,当地就在原地建了一座民俗文化村。

原本代表悲剧和别离的地方融入了更多现代人对爱情的塑造,古迹、牌匾、灯光、楼阁、美食,是难得的把历史传说、革命特色和现代审美结合得不错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当地的风俗,那就一定要去袁家村。

一踏入这里,你就会恍惚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的关中,

石碾盘,拴马桩,凉亭,大石狮子,水车,手推车以及玩杂耍的刀山,秋千还在街头街尾;

大瓷缸,水瓮,竹鑖笆子,竹筛子路边门店到处都有;

五斗橱,立柜,八仙桌,太师椅,瓷罐,瓦盆等老家什.....

尽管漆皮斑驳,却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

袁家村还是著名的美食宝地。

里几乎汇聚了全关中的美食:麻花、油茶、油泼辣子、油旋、粉丝汤羊血、茯茶、蓼花糖、陕北馃馅、琼锅糖、空心挂面、手工烙面、箸头面、稃子、白吉饼......每一样都能勾起你的食欲。

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看着那散发着浓厚古朴韵味的老房子,真的仿佛回到了那到处是小商贩吆喝的关中老街市。

“山水俱阳,风水宝地”

来咸阳旅游,有一个“大景点”是必去去的。

那就是陵园。

正如前面说的,它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

所以有几十位汉唐帝王陵寝在这里连绵百里。

难怪大家都说,咸阳是国内风水最好的城市之一,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是历史。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

也是陕西唐十八陵中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

来乾陵,要登上梁山。

从空中俯瞰乾陵附近地势图为凤凰展翅,它就位于凤凰的核心位置,周边的河流看似一条卧龙,十分壮观。

茂陵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是汉武帝的陵寝。

它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这些陪葬墓中,霍去病墓是最有名的。

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

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庄严又稳重。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

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

它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

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对了,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去一趟大佛寺。

虽没有四大石窟出名,可这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相当壮观。

不少人都喜欢用“繁华落尽”来形容咸阳。

跟西安同是古都,却被抢尽了风头。

是啊,虽然它已经从遥不可及的神坛跌下,却涅槃成水墨画上的一朵青花,静守渭水旁,唇边敛笑,看盛世烟火,世人浮夸。

所以有机会,来走走吧。

这里没有人山人海,没有熙熙攘攘,却有古城该有的质朴和安逸。

终于卖掉二手房,房屋买卖还是要看缘分。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25)

朋友的二手房交易彻底完成了,很高兴的打电话给我,说款项全部到手了。

我说这么快呀。

他说:现在银行对这个二手房的贷款批的很快,报上去以后,很短的时间就给批下来了。所以买房的人,就把全款都打到他的账户里,付清了。

真是可喜可贺啊,我说。

祝贺你终于了结一件心事,房子处理完了,并且价格卖的也可以,不算太高,也不是很低。最主要的是买房人特别看中这个房子,很喜欢这个户型,而且房子保养的又很好,刚出了五年的时间。

买房人很满意,而且他还想尽快搬进去,面临着孩子要上学。

这个房子,而且还是学区房,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在这里,可以一下子都完成,所以买房人也特别高兴。

其实对于房屋的买卖,主要还是要看缘分,有的人来上三趟五趟也相不中,相不中,这个房子他就不会要。

有的人来了以后,一眼就能相中,而且特别喜欢。

就像这个买主一样,一眼就相中了房子的户型布局结构,并且保养的又特别好,离学校特别近。所以很快在价格上就能谈成功。

房屋买卖还是要看缘分。

从江南的视野解读徽州

【区域文化】

作者: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江南的徽州

徽州本属江南,从古代行政区划来讲,徽州与苏州都属于一个大江南。在上古九州传说中,苏州与徽州同属于扬州之域。春秋的时候,吴于苏州一带立国,徽州就属于吴国。此后,徽州与苏州的统属偶有分合。宋朝时同属江南道,元朝同归江南行省,明朝同属南直隶,清初同隶江南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到乾隆二十五年,正式划分为两个省:一个江苏省,一个安徽省。江南的核心区域在环太湖平原地区,徽州则是江南边缘的山区。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原居民山越逐渐与北方来的移民相融合,形成今天的徽州人。据语言学者对徽语的田野考察,北方移民多由吴地或经由吴地沿新安江进入徽州(曹志耘:《语言学视野下的新安文化论纲》,载《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又据《新安名族志》载,两汉之际已有北方士族迁入徽州。此后中原士族迁徽时间集中在三个阶段,即两晋、唐末五代及两宋之际。北方士族南迁,先是在江南平原落下脚来,当兵燹席卷江南时,他们又就近举族迁入徽州,给徽州带来中原和江南的文化,中原的宗族制度也在徽州积淀下来。徽州是个宗族社会,多山环境为宗族群体的“千年不散”,提供了牢固的自然屏障;同时,生存环境的狭小,生存竞争的激烈,使宗族组织成为争夺生存空间的工具,也强化了“千年之族不散”之势。徽州宗族竞争是一场文化的竞争。文化可以赢得科举,使宗族进阶为望族,从而在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文化的兴盛却需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肥沃的土壤中,儒学根底才能生生不息地萌发出科举花蕾。多山少田、资源贫乏的徽州,最为便捷的致富手段无过于经商。由此,宗族、科举与经商便形成了一条“共生链”。其中宗族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人们从商的出发点,也是其归结点。宗族还是族人从文、经商的组织者。仕宦与富商源源不断地向宗族注入活力,并从宗族势力中获取能源。三者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这便是徽州文化昌盛发达,徽商所向披靡的内在动力。

徽州人的生计离不开江南。许承尧《歙事闲谭》云:“余郡处万山中,所出粮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给,远自江广数千里,近自苏松常镇数百里而至”,“以故江南米价,徽独高”(《歙事闲谭》第6册《明季县中运米情形》)。最早的徽商,便是经营粮食,他们将徽州本土的竹木茶漆经由新安江、阊江、青弋江运往各地,换取粮食。所以,徽州人感叹:“嗟夫!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

徽州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南宋建都临安,徽商得到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徽商经营的项目以盐、典、茶、木为主,遍及百业。明代万历年间盐政改革,实行纲盐制,徽商就近垄断两淮与两浙盐场,依托官府,财富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中国最为强大的商帮。

徽人外出经商,在城镇市集落脚后,其族人随之而来,其乡党也随之而来。徽籍著名学者胡适就强调要注意徽人举族经商建立地方市场垄断的关系。他说:“县志应该注意邑人移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不成局面。”(《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纂函》)。胡适提出的“大绩溪”的概念,是很有道理的。绩溪人举族移徙经商,在一些城镇市集建立起垄断,这些地方就成了小绩溪外的“大绩溪”。推而言之,则小徽州外有“大徽州”。大徽州有两个层面,其外围层次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风俗》指出:“(徽商)藉怀轻资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足迹几半禹内。”核心层次则是“无徽不成镇”的江南了。江南是徽商就近活动的主要区域,若无那“大徽州”,“小徽州”早已不成局面。

徽州的江南

江南核心地带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离不开徽商的经济活动。江南中心城市苏州,阊门外二十里的街市,是苏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徽商的天下。在两浙盐场的杭州,万历府志称当地风水最好的南北二山,“实城郭之护龙百万居民坟墓之所在也”。随着徽商势力的强大,他们在这块风水宝地“冒籍占产,巧生盗心。或毁人之护沙,或断人之来脉,至于涉讼,群起助金,恃富凌人,必胜斯已”。以致杭州“无卜吉之地矣”。至于扬州,《五石脂》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徽商还遍布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明代棉布重镇南翔“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相邻的罗店镇,“今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矣”(万历《嘉定县志》卷1《市镇·南翔镇》《市镇·罗店镇》)。“衣被天下”的松江更是徽商的天下。《云间杂识》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宦骇问故,对曰:‘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宦惭不能答。”

徽州海商对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江南“无徽不成镇”的格局,使徽州坐贾和手工作坊主拥有大量海外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海外贸易由坐贾、行商和海商三个层面组成,由于徽州商帮是由血缘与地缘纽带联结起来的,有着很强的内聚力,使其比较容易突破明朝政府的海禁,把江南的生产领域与海外市场联系起来。市场的急剧扩大,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变革,海上贸易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而海外市场所需求的丝绸、瓷器、铁器、棉布等,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行业。

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徽州文化也对江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徽州是全国四大书院所在地之一,全境遍布书院、族学、私塾。即使十余人的小村落也吟咏之声不断。其科举成就按人口比例仅次于苏州,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故里”。清代,徽州的皖派与苏州的吴派,双峰对峙,形成盛极一时的乾嘉学派。历史上徽州为江南、为全国贡献了朱熹、戴震等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思想都曾对中国社会的进程发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些学者都是深深植根于徽州文化这块土壤中的。

徽州文化丰富、深厚、多元,其呈现形态有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园林、徽州刻版、徽墨歙砚等。其内核则为新安理学、宗族文化和商人文化,他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渗透。徽州商人文化最有特色。徽商大多是有文化的商人,他们以儒服贾,以儒术饬贾事,精于治生之学,讲究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形成“贾而好儒”的特点。在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徽商对儒家学说加以整合利用,提出“贾何负于耕”,“良贾何负于宏儒”的四民平等新社会观,而且还充满自信地提出了读书是“功名”,经商也是“功名”的新价值观。徽商价值观改变着徽人的社会心理,使徽商的事业在徽州社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商人文化给江南社会以极大的影响,为江南市民社会的发育提供了精神的源泉。市民文化代表作三言二拍中就留有大量徽商故事。

徽州富商大贾还在江南建立起徽班,如扬州徽商江春酷嗜戏曲,家中经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徽商潘之恒的朋友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脱稿不久,吴越石的家班就排练这出戏。潘之恒在彩排之际抱病看了5次演出,帮助演员分析人物,总结表演得失,实际上是该戏的艺术指导。徽班主要集中在扬州和苏州,并随徽商的足迹传播四方。徽州腔吸收了清丽宛转的昆腔,创造了昆弋腔。徽班进京,形成京剧。这是徽州与苏州,或者说江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7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