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语啦(106)
(一)
周身银甲耀眼明,浑身上下冷冰冰,有翅寸步不能飞,没脚五湖四海行。
打一动物
鱼
(二)
两块瓦片盖间房,一个胖子住中央,水里生来水里长,就怕拖它到岸上。
打一动物
蚌
(三)
生在大海岩石旁,身体柔软甲似钢,没头没脑没心脏,肚里却把珠宝藏。
打一动物
海蚌
(四)
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
打一动物
金鱼
(五)
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打一动物
猫
(六)
粽子头,梅花脚,屁股挂把指挥刀,坐着反比立着高。
打一动物
狗
(七)
不是狐,不是狗,前面架铡刀,后面拖扫帚。
打一动物
狼
(八)
小伙子,长得愣,生下来,就会蹦,不像他妈的样,不姓他爹的姓。
打一动物
骡子
(九)
有个懒家伙,只吃不干活,戴顶帽子帽边大,穿件褂子钮扣多。
打一动物
猪
(十)
蒲扇脚跟,木瓢嘴唇,赛跑不行,游泳有名。
打一动物
鸭子
关注一下吧,先每天陪孩子猜10个谜语~
「藏在同博里的十二生肖」瞧·生肖——“蟠虺「pán huǐ」纹”
【藏在同博里的十二生肖】是大同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在虎年为公众奉上的栏目。每月以生肖为媒介,分别推出“瞧·生肖”“俏·生肖”“敲·生肖”“巧·生肖”4个主题,共48期。生肖结合文物、童谣、非遗、手语等,通过讲解、社教的形式,以诙谐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易懂的视频,让公众一起了解大同地区出土文物与生肖的关系,聚焦生肖、解读生肖。
瞧·生肖 / 蟠虺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年又一年,十二生肖来拜年!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十二生肖中的蛇!
“身上布满大金花,张开大嘴露毒牙,
弯曲似绳身庞大,无脚怪兽人人怕。”
打一动物
没错,它就是蛇!
说起蛇,
大家都会莫名的害怕,
实际上蛇是十二生肖中最顽强的属相。
首先,我们来说说蛇的来历,女娲、伏羲、神农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他们便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而在现实生活中,蛇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蛇本身而言是治病的良药,蛇皮可以制革蒙琴,蛇胆、蛇酒、蛇油等可以用来治病;农业中,蛇是鼠类的天敌,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军事中,人们根据蛇的活动规律设计出“一字长蛇阵”,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现代战争中,“打草惊蛇”的战术仍有采用。因此,蛇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在博物馆中,我们也会经常见到蛇的形象,他们大多作为纹饰出现在青铜器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藏在同博蟠虺[pán huǐ]纹鼎和蟠虺纹豆里的蛇!
这两件青铜器上都雕刻着非常精美的纹饰,这种纹饰主体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小蛇相互蟠绕,构成一个纹饰单元,再重复出现,布满器表,叫做蟠虺纹。我们说的蟠虺纹之“虺”就是指小蛇,因此蟠虺纹也称“蛇纹”。
那么,用蟠虺纹作纹饰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蟠虺纹是春秋时期特别流行的一种纹饰,这类纹饰的流行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采用印模方法有关,这种方法是在制作泥胎时,以设计好的单元图案模子连接压印而成。
龙、蛇所包含的王权、斗争、杀戮等内涵,与当时的社会相互映衬。因此,青铜器上的蟠虺纹所体现出的龙、蛇是当时列国纷争、传统思想崩裂的一个缩影。
蟠虺纹也是一种吉祥和图腾的象征,因为龙、蛇的形象在远古观念中被寓意为神兽,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玄武,又名龟蛇,因此,蛇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灵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年画之美|年画里的“百花生日是今朝”与十二月花神
邵文菁
清代袁枚的《二月十二花朝》曾记有“除却女儿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本是汉民族在春日里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花朝节为女性喜爱。中国人对花神的崇拜由来已久,经过历朝历代演绎,花神的形象也随着人们的想象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最终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十二月花神。十二月花神在绘画、陶瓷、雕刻等许多艺术领域都是长唱不衰的创作母题。在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创作中,十二月花神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与趣味。以现存的江南地区晚清至民国的木版年画为例,可管窥其中蕴含的社会风俗、艺术文化与民间信仰。
关于十二月花神的年画,多为历画。历画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大门类,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年画。古时编制和颁布历书是皇权象征,百姓不能问津。直到清嘉庆年间这一禁令才被废除。然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一年的农时节气对指导生活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历画就是将民间历法家私制历书与吉祥图案相结合的画作,通过木版印制,销售给百姓。历画上可以明确地看到年画的年份。每年的日历会更新,但图案往往有固定版式。现存许多年画上应有日历和纪年的部分为空白,正是尚未印上新年日历的固定版式。新年伊始,百姓家中张挂一张历画,一挂就是一年。历画中的图案一般都与节气、时令有关。如立春鞭牛图,九九消寒图等。十二月花神与十二个月份相对应,也是历画中的常见图案。画中的花神往往手中持花,表明司花之神的身份。
例如,上海天雅阁藏、旧校场飞云阁印的《十二花神春牛图》,刊刻了宣统元年的月历与二十四节气。年画初印成时应是“大清光绪三十五年十二花神春牛图”,不料次年改了年号,只得将“光绪三十五年”涂改成“光宣统元年”。而右上角的“光绪三十五年” 却未改。年画中上为赵公明、钟馗两位武财神和两位文财神,中下是春牛驮着聚宝盆。两边各有六位女花神,手中持有特征明显的月令花。十二位花神没有具体姓名,仅标注各花神所司月令花名,分别为: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凤仙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茶花,十二月腊梅花。
上海天雅阁藏、旧校场飞云阁印的《十二花神春牛图》,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上海小校场卷》
花朝节与花神信仰
关于十二月花神是谁,版本各异。最早记载的花神,是南岳魏夫人弟子女夷。《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起初古人对于花神的信仰与农耕社会的环境有关。人们祈祷神灵能保佑万物生长,开花结果,带来粮食和果实的丰收。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希望子嗣绵延,生生不息的愿望。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行各业也都有了自己的行业之神。花神自然而然成了花农、花匠最崇敬的神灵。茉莉花是江苏特产,可窨制的茉莉花茶,因此江苏的茶商也拜花神。上海棉业也供奉花神。棉花是上海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上海人简称其为“花”,“花神”也就成了棉业的保护神。
春花不仅是秋实的预兆,也给人美好的体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心中的花神也发生了变化。据《博异志》记载,唐天宝年间有位处士崔玄微,扎彩帛于花枝上保护了百花,因而羽化登仙,被尊为花神。不过民间更为流行的是十二月花神,每位花神都对应一种月令花。他们有的是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民间故事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故事本身与当月的时令花卉有关,比如白居易爱山茶花,为十一月山茶花神,杨贵妃沉香亭前赏牡丹,为二月牡丹花神,古来诗人常以西施比喻莲花,故封其为六月荷花神,而钟馗在民间信仰中能在端午前后除五毒,驱小鬼,因而为五月石榴花花神。十二月花神的组合既相对稳定,也并不完全照本宣科。年画里的十二花神的阵容有时皆为女性,有时男女皆有,全男性的十二花神相对少见。
人们崇拜花神,因而有了对祭祀花神的习俗。祭祀花神一是在百花生日那天,人们在这天庆贺百花生日,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另一是在芒种前后,百花凋零的时节,送百花归位。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就表现了十二月花神齐聚庆贺,热闹喜庆的情景。画面中间一座花神祠,其中坐着男性花神,应是崔玄微。两边各六位花神簇拥而立。画面中未标注各位花神姓名,从其妆容可辨认出钟馗、老令婆、老令公等人。
上海图书馆藏《光绪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上海小校场卷》
百花生日的说法来历久远,春秋时期《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唐代花朝节为二月十五日,此时的节庆已发展至一定规模,上至宫廷下至百姓都有应节活动。据说武则天在这日令宫女用百花花瓣做糕点赏赐百官,遂使花糕也成为花朝节的时令点心流传民间。文人间还有饮酒、赏花、作诗等雅事。宋代市民文化繁荣,人文艺术昌盛,花朝节的风俗也更加丰富起来,并且与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到了明清,各地花朝节的节俗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分野。如洛阳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又叫挑菜节,四川、广东等地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而江南的花朝节则在二月十二日。
《点石斋画报》上刊载的《祝花神诞》
花朝节尤其为女性喜爱。清代袁枚的《二月十二花朝》就曾提到,在江南“除却女儿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朝”。《清嘉录》中也有记:“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 赏红是江南地区花朝节的一项特色活动,即仿崔玄微把彩绸或彩纸系挂在花枝上,庆贺百花生日。“春到花朝染碧丛,枝稍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清人张春华的竹枝词描述的,正是老上海城中的花朝节“赏红”。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幅《百花生日》,描绘的也是清代吴地妇女巧手剪绫罗,点缀花枝的场面。在上海还有一项独特的花朝节活动,就是晚上的挂花神灯。花神灯形如伞状,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形,故称伞灯。出灯时,伴有锣鼓和花灯歌舞表演,场面热闹不输元宵灯会。此外,因花朝节前后天气回暖、百花竞妍,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桃花扇小杏衫新”,城中妇人也趁此节俗换上新装,相伴出游,成为城中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
《点石斋画报》上刊载的《百花生日》
不论是因为出于信仰还是节庆娱乐带来的愉悦,昔日老上海的花朝节曾是热热闹闹的城中盛事。但民间信仰与节日风俗总是相捆绑的,随着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渐渐脱节,到民国以后古老的花朝节已渐渐没落。
花神与民间故事
桃花坞“姑苏王荣兴”版《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与《六十花甲天下太平牛图》都是以十二月花神为主题的年画,构图十分相像。画面整体上中轴对称,四周顺时针一一罗列六十花甲子干支年号,作为边框。左右角分别为“刮锅忌”和“喜神方”。“刮锅忌”是忌讳刮锅底的日子。过去以柴草生火,锅底灰厚容易冒火星,所以每家每户有定时刮锅底的习惯。古人敬重灶神,不能惹灶王爷不悦,认为刮锅底也不是小事,于是就排出了禁忌刮锅底的日子。“喜神方”是指喜神的方位,便于趋吉避凶。主题词“福寿双全”和“天下太平”以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开,每个字上都有唐草、花卉、祥云等图案填充装饰。首字“福”和“天”上各有一天官,第二个字“寿”和“下”都有十二生肖环绕。第三个字“双”和“太”都由暗八仙图案装饰。《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的春牛图位于图右边,而左边为财神于聚宝盆,十二花神位于底部,一字排开。《六十花甲天下太平牛图》的春牛图位于图正下方,十二花神位于春牛两旁,两边各六位。
根据画中所示,《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中的十二位花神分别为:正月花神吕蒙正,二月花神杨贵妃,三月花神老令婆,四月花神孟浩然,五月花神钟进士,六月花神西施,七月花神富石崇,八月花神谢素贞(秋),九月花神老令公,十月花神笑乐,十一月花神白乐天,十二月花神柳彩平(江采萍)。而《六十花甲天下太平牛图》的十二位花神分别为:正月花神林(吕)蒙正,二月花神杨贵妃,三月花神杨六郎,四月花神张丽华,五月花神钟进士,六月花神吴西施,七月花神富石崇,八月花神谢素楨(秋),九月花神老令公,十月花神笑乐,十一月花神白乐天,十二月花神老令婆。虽是同一年画作坊的版子,作品中的花神也并不尽同。年画中的这些花神基本都是流传在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名人,如杨业(老令公)、佘太君(老令婆)和杨延昭(杨六郎)都是《杨家将》中的人物。杨贵妃与梅妃(江采萍)出自家喻户晓的《长生殿》。北宋名妓女谢素秋有其为原型的明传奇《红梨记》传世。北宋名臣吕蒙正因元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被民间百姓熟知。古代美人西施、张丽华,唐代诗人白居易、孟浩然,晋代富商石崇,还有天师钟馗,这些人物的典故不需多说,今天人们也十分熟悉。
一幅历画的实用功能,除了被用作历书外,还是一部故事书。画中代表十二个月的十二花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尽管年画上的人物形象十分简单粗犷,但识字不多的劳动人民却可以通过这样的画作,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此外,这些花神涵盖了文人、商人、武将、美人等身份,也满足了各个职业、各种人群的追求和向往,满足了多数百姓的精神的寄托。
姑苏王荣兴版《福寿双全十二花神牛图》,《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桃花坞卷(下)》
姑苏王荣兴版《六十甲子天下太平牛图》,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桃花坞卷(下)》
画里花信,歌里戏文
王荣兴版的《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以《十二月采茶歌》为主题,贯穿了十二月花信。这幅画也同样以六十花甲子为边框,左右两角分别为“刮锅忌”和“喜神方”,中轴自上而下分别为天官、被十二生肖环绕的两个采茶女和春牛图。主图为十二位采茶女,手中捧有花篮。在采茶女身后的屏风及画面的空白处,几乎是见缝插针似的写满了采茶歌的歌词。每段歌词头一句以十二月为序唱花信,之后则是一出出戏文梗概。
采茶歌是南方产茶山区的采茶人在劳作时唱的山歌,后来逐渐发展成采茶舞、花灯、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在江西、安徽、福建、江浙、广东、广西、云贵等地区也都有流行。明清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元节或花朝节的灯会上,《十二月采茶歌》花灯表演已是保留节目,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各地采茶歌花灯形式,也颇为相似,多是由童男童女装扮成采茶女的形象,手携花篮,篮中点灯,十二人一队,载歌载舞。也有装扮成一旦一丑对唱,其余人应和的形式。这幅年画中的十二个采茶女身着清末时装,手捧花篮,中轴圆中的两个采茶女又似对唱的一男一女。人物体态为婀娜的舞蹈动作,明显为花灯表演者。
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日本的海杜美术馆收藏的上海旧校场版《六十花甲子采茶春牛图》刊刻了民国二年(1913)的日历,农历与西历相对照。上海旧校场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有着承继关系。苏州桃花坞年画在明清时期为江南年画最负盛名的产地,几乎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市场。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摧毁,才有残余几家年画作坊携版迁至上海旧校场重新开业。因此上海旧校场年画的繁荣时间较晚,在制版上也继承了桃花坞年画的遗风。这幅整体构图借鉴了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除了六十花甲子边框与左右两角的“刮锅忌”和“喜神方”外,其余部分格局也很相似,画面与画风又有很大的改变。中轴线最上方为春牛图,也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图中句芒神化身为牛郎,老牛身后有织女,其上还有喜鹊。中间为十二生肖环绕的和合二仙,最下方是聚宝盆。左右各六位古装美人,人手一花篮,体态端庄文雅,应是传说中十二位女花神,而非采茶女。不论是画风还是字形,比起王荣兴版的朴拙粗犷,旧校场版更加秀丽精细。这幅画上的采茶歌基本沿用了王荣兴版的内容,其中一些文字和故事也有更改。
上海旧校场版《六十花甲子采茶春牛图》,日本的海杜美术馆藏
采茶山歌在各地广为流传,被民间歌手代代传唱,并有小调唱本传世。这使采茶歌的基本形式和歌词能稳定下来,基本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一般以十二月为序,分十二段。乡村和城市的百姓社会生活的面貌不同,通过不同版本的采茶歌也能体现。比如,以十二月茶忙起兴,歌唱茶人间的爱情故事的:“正月里采茶贺新年,借奴金钗典茶园,典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契便交钱。二月春分去采茶,茶园树下采茶芽,郎采多来奴采少,奴奴陪笑对郎话。……”这两幅年画中的《十二月采茶歌》版本在明嘉靖年间的时调唱本中已有记载,名为《采茶古人山歌》。歌词中所唱的戏文皆为民间流传甚广的宋元南戏,依次为《忠孝蔡伯喈琵琶记》《苏秦衣锦还乡》《崔莺莺西厢记》《祝英台》《闺怨佳人拜月亭》《王十朋荆钗记》《刘孝女金钗记》《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刘知远白兔记》《朱买臣休妻记》《赵氏孤儿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在融入年画创作中时,歌词有了些许更改。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图》“八月”段唱词,似将《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和《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两则故事杂糅在了一起。“十一月”段唱词改为了《昭君出塞》。全文如下:
“正月采茶瑞香开,多情多义蔡伯阶,苦了妻房赵氏女,蔴裙兜土哭坟台。
二月采茶杏花开,苏秦不第转家来,堂上爹娘全不采(睬),妻子不肯下机来。
三月采茶桃花开,张生跳过粉墙来,红娘月下偷棋子,这个姻原(缘)天赐来。
四月采茶墙(蔷)薇开,梁山伯相送祝英台,三年同学书学友,不知祝氏女裙钗。
五月采茶石榴红,瑞兰遇见蒋世龙,招商店内为夫妇,一朝拆散各西东。
六月采茶荷花开,王石朋发妻钱玉连,玉连抱石投江死,按抚相救永团园(圆)
七月采茶菱花香,刘伶父子过长江,孝女寻夫(父)他州去,推头遇见俏张郎。
八月采茶桂花香,月梅小姐伴梅香,百花亭上闲游逛,遇见王然(焕)两眼张。
九月采茶菊花黄,铅(沿)山打猎咬脐郎,并州做官刘智远,磨房受苦李三娘。
十月采茶芙蓉开,朱买臣当年去买柴,只因妻子带十败,逼写休书两分开。
十一月采茶雪花,招(昭)君出赛(塞)好孤悽,只恨奸贼毛延寿,鸳鸯拆散两分开。
十二月采茶腊梅开,蒙正当年来投斋,窑中苦了千金女,吞饥忍饿等夫来。”
旧校场版《六十花甲子采茶春牛图》的歌词中“六月”与“八月”段分别改编为“西子捧心”和“贵妃醉酒”的典故。“五月”和“八月”段似乎因规范排版的局限,使后两句无处可写。全文如下:
正月采茶瑞香开,多情多义蔡伯阶,苦了妻房赵氏女,千里寻夫正□□。
二月采茶杏花开,苏秦不第转回来,堂上爹娘全不睬,妻子不肯下机来。
三月采茶桃花开,张生跳过粉墙来,红娘月下偷棋子,一对姻缘天赐来。
四月采茶墙微(蔷薇)开,梁山伯相送祝英台,三年同学好书友,不知小姐是裙钗。
五月采茶石榴红,瑞兰遇见蒋世龙。
六月采茶荷花开,曲(西)子捧心天然美,吴宫古画人向乐,泛舟五湖疑仙来。
七月采茶菱花香,刘伶父子过长江,小姐开窗去玩月,对面遇见俏张郎。
八月采茶桂花香,贵妃醉酒眠云阳。
九月采茶菊花黄,沿山打腊咬脐郎,辽东天子刘智远,磨房受苦李三娘。
十月采茶芙蓉开,朱公当年去买柴,只因妻子不耐寒,逼写休书两分开。
十一月采茶雪花卷,昭君出塞好孤悽,恨杀奸臣毛延寿,拆散鸳鸯两分离。
十二月采茶腊梅开,蒙正当年来投斋,苦了窑中千金女,忍饥吞餐等团园(圆)。
《十二月采茶歌》的歌词语言通俗、平白朴实,但却非常生动凝练,与年画这种民间美术形式相得益彰。歌词反映了宋元以后市民文化发展,听戏、看戏已成为城中百姓的休闲娱乐活动。受限于年画作者的文化水平,用词用字十分随意。今天我们能从这些留下的年画作品中读到这些故事,甚至有一些是已经失传或仅留残本的戏文,也可谓幸事。
十二月花神之印象
十二月花神的形象与故事深得百姓喜爱,是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上海开埠以来,沪上洋行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打开当地市场,便会吸纳一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商业推广。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的义记洋行广告画就是一典型例证。在这幅广告画上,不仅有洋行本身的商品、商标信息,也融合了许多中国特色的装饰画。广告画中间的主题部分是一只大花篮,左右两角各一只葫芦。花篮上方插满了各色月令花卉,另有十三位花神,与篮中鲜花能一一对应。分别为:“正月梅花宋柳生梦梅,二月玉兰唐太真妃,三月桃花宋团练使杨公延昭,四月蔷薇宋校书谢素秋,五月石榴花唐终南进士骊宫侍卫使钟馗,六月荷花越女西施,冠领群芳牡丹唐元宗皇帝,七月凤仙花晋石崇,八月桂花五代陈妃张丽华,九月菊花晋陶靖节,十月芙蓉汉貂蝉,十一月茶花唐白乐天,十二月腊梅宋杨太郡君金刀老令婆”。除十二月花神外,牡丹花神唐玄宗为花神统领,位居中。义记洋行是上海开埠后最早进入上海市场的洋行之一。这幅广告画大致出品于19世纪中后期,虽然由英国的石印公司设计制版,但在设计取材和风格上都十分眷顾中国人的审美,应用工笔画法,绘就中国传统纹饰、传统题材,画面对称、工整、饱满,信息丰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从这张广告画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中国年画的借鉴。把商业信息植入这种中国人习惯的招贴形式中,这一思路与民国以后盛行的月份牌广告画一脉相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义记洋行广告画
民国以后,传统的木版年画被新兴的印刷科技逐渐淘汰。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生活和市民的知识构成、审美品位已日益慕新。传统题材的年画在农村尚有市场,但在城市中不再受欢迎。花朝节与花神信仰也是如此,逐渐与城市化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渐行渐远。十二月花神在人们心中,虽不再是鲜活的神灵,也依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节日盛况虽不复存在,但这一节日仍为怀旧的人们以时髦的方式追念。文人墨客以节日为由头,做小品戏文刊发于报章。如结合上海新出品的电影评选“银幕之花”,数古今佳丽新选十二月花神。或学古代雅士招友朋赏花作诗,相谈共饮。沪上半淞园和私家园林,都是赏花的好去处。还有一些新型娱乐场所,也以此为由,举办盛大花展以招揽游人。大世界就曾为庆贺百花生日,在共和厅摆上珍奇花卉供来宾欣赏,“佳茗美座,诚为沪上唯一清高之行乐地也”。
1935年2月11日,中国妇女会筹为募教育义捐表演《百花朝舞》,图为演员合照
花卉是自然给人们美的馈赠,也是生命韶华灿烂的象征。它们给人们带来春的喜悦,也伴随人们走过岁岁年年。它们曾经被寄予了古人对先贤的仰慕与神往,也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年画中关于花神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回味这些朴实的画作,让今天的我们更能体会千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激。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桃花坞卷(下)》,中华书局2010年版。
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上海小校场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
《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3)》,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4)》,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顾炳权编著《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晓明,张炼红编著《笔记小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赵景深:《采茶山歌中的宋元南戏》,赵景深著《中国戏曲丛谈》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年版。
[日] 稻畑耕一郎:《<采茶山歌>的流传与分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4期。
李文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义记洋行广告画”研究》,《都会遗踪》(第3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刘威
汉字里的生肖—申猴
汉字里的生肖
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维度。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洗涤,中国人形成了干支纪年法和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是干支纪年的补充。这两种纪年方式,承载了众多的文化信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伴随着生肖纪年方式,人类与自身生肖属相的关系随之衍化,产生了生肖文化。
中国古代十二生肖文化的一个核心是与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在中国古人眼里,“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是民间生命信仰的一部分,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联,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他有关的人生现象。如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阴阳八卦相配合,组成民间信仰体系。
十二生肖图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今的两个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与生肖对照表,来源网络。
在中国生肖文化中,生肖不仅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人一生的命运也紧密相连。本命年的观念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即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生肖,就是其属相,以后每到这一生肖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 12 年,就会遇到自己的本命年。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和特定年份的象征符号,日常生活中关于生肖猴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人们将这些文化信息汇总,并进行解读与传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猴文化。
申猴形象来源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在每日十二时辰中,大约为下午 3 时至下午 5 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比较兴奋,喜欢啼叫,故以申时为猴。另有“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
据考,生肖猴的形象,一者来源于猴,另外一个则为猿。猿与猴的区分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结果,古人猿猴不分。在古代典籍中,猿与猴形象并存,反复出现。
图为申猴图,来源网络。
申猴的传说故事
鲁迅先生曾引经据典,认为,中国有关猴的神话最早脱胎于大禹治水传说中的无支祁。《太平广记》引《戎幕闲谈》称无支祁是淮水涡水一带的水神,“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图为《太平广记》,来源网络。
上古时代有另一神通广大的猿猴——夸父。《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或作夸父)。”禺即猿猴,意指夸父是一只猿。但有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说夸父族的图腾是猿猴。不过不管怎样,除了《山海经》,晋代王嘉《拾遗记》、《神后记》等众多典籍都讲到了猿猴形象,不仅涉及人类对猿猴的崇拜情结,而且投射出人类自身的精神面貌,由此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生肖猴文化。
图为举父(或夸父),来源网络。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生肖和猴文化中出现了一只来自天竺的猴子——大颔神猴哈奴曼(梵名 hanumana)。在印度神话中,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被称为“风神之子”,能飞腾变化,高如塔楼,力大无比,面色红赤,毛色金黄,尾长无限。胡适先生曾认为哈奴曼是《西游记》中孙大圣的原型之一。
图为印度神猴哈奴曼,来源网络。
申猴的寓意
自古以来,“猴”多为聪明伶俐的代表,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灵猴”,古人讲究阴阳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猴子属“金”,所以我们也称之为“金猴”。
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古人在年画中,画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猴子向枫树边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九只猴子攀爬在松树上,寓意“延年益寿、富贵永久”;桂花树上,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旁边还有一只小蜜蜂。在这里,是用“桂”谐音“贵”,“猴”谐音“侯”,“背”谐音“辈”,“蜂”谐音“封”。寓意花开富贵,福禄封侯(辈辈封侯)。
图为汉代黄玉马上封侯摆件,来源雅昌艺术网。
北京白云观里的“三猴”作为猴子的祈福形象是极为著名的。这三只猴子的位置很分散,如果不注意,还很难一一寻到,所以民间就有了“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俗谚。一般人去白云观,都会去摸石猴,借以祈福,以至于因风成俗。
图为北京白云观里的“三猴”之一,来源网络。
猴与侯同音,“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秦汉时代,封侯拜将。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
在古人眼中,猴不仅通“侯”而借以祈福,也因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相像的灵长类独特秉性,而被哲学家们赋予了某些礼教的色彩。后人把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化为“三不主义”,并以猴子形象予以具象化。在传世的石雕中,三只猴子分别双手捂口、捂耳、捂眼,形象生动。在生肖猴的形象中,“三不猴”可谓是移风易俗的典范,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的世俗化。
图为清象牙三不猴摆件,来源网络。
这些隐喻、暗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中国人希望借此招福纳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其祈求吉祥的文化观念。
成语诗文
成语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
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猴年马月”等;
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来形容他发配途中遇赦还乡的喜悦心情;有感于孙悟空敢于反抗玉皇大帝、善于识别真伪、能够驱魔除恶的真本事,毛泽东亦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壮美诗句。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杜甫《秋兴八首》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楚江怀古》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体验项目古法拓印术—生肖猴
博物馆集齐十二生肖形意字、吉祥语合体字、名家名作等上百块拓板,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一幅幅拓印作品。在体验的步骤中,了解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或图形,怎样保存下来,给予人以责任感与使命感,更直观理解中华文化本身,感悟拓印的乐趣与美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拓印工具
拓印工具
拓印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武.生肖猴的前世今生[J].金融博览,2016(03):72-75.
[2]夏周勇.猴年说猴[J].江南论坛,2016(02):62.
部分图片、文案来源网络,侵权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