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应我!别做话题的终结者、那样真的“很”尴尬~
在聊天的时候我们最怕遇到什么呢!最怕遇到话题终结者!
你刚去一家公司,本来想着和新同事套个近乎,可是连说了三句话对方都不肯抬头,只是淡淡的回复了一个“哦”
你看了一部电影特别开心跟朋友推荐,哎呀这个电影太棒了,快去看吧,没想到朋友冷冷的一笑,说看个电影就把你高兴成这样。
好不容易约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出来吃饭,你在仰头说她在埋头吃,你问了一大推问题,姑娘却不在意的说“哦”不是的。
遇上话题终结者最糟糕的不在于碰一鼻子灰,而是会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该来到地球上。
话题终结者大致分为三个类型:闷葫芦型、抬杠型,挑刺型
闷葫芦型:绝大多数人都是性格释然,社交恐惧症患者,这类人中呢,男性占了大多数,他们从来都是寡言少语,独来独往,认为和别人没有沟通的必要或者觉得始终找不到话题索性闭嘴。其实他们也感到烦恼,他们也想跟对方聊点什么,就是张不开嘴,找不到聊天话题
抬杠型型:大多自我意思很强,爱用自我感受评判一切,自己认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生命中没有客观两个字,还经常用一些匪夷所思的逻辑反击别人
挑刺型的特征:是话题终结者中隐藏最深的,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察觉到这类人,不过跟这样的人说话说久了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疲劳感和挫败感,所有热情美好积极的事情到了他那都会通通被刷成灰色,这类人不会直接反对或打击你,而是挑一些不起眼的问题表达一下自己所为独特的观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沟通的方法可参考一下
否定+解释
别人对你提出解释问题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你都会否定说不是,这个时候别停下来再追加一句
举个栗子:我不是东北人!你在对对方的提问是一种否定的意见。因为这个时候别人可能问你,你是东北人吗?我不是东北人!说道这的时候别停在追加一句解释,加一句什么什么样的解释呢?你可以这么说我生长江苏祖籍在东北~你加了一句,别人就好接你的话了对嘛~
加了一句解释和没有加解释谈话的效果就会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你给对方留下了一个跟你继续对话的钩子,说不定人家也是江苏人呢!
拒绝+肯定
拒绝别人的好意和请求是正常的事,因为你确实无法抽身,可是往往那种生硬的回绝,会让对方不高兴,甚至造成误会,这种时候如果在拒绝之后加上一句肯定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举个栗子:朋友约你今天晚上出来喝酒,吃饭。你说哎呀不行啊,今天晚上要加班参加不了了,你说玩这句话的时候呢,也还不错,但是呢总会给人感觉特别的生硬,这个时候别停后面加上一句肯定,拒绝加肯定.。可以这么说不过明天晚上我有空,我很愿意去,给别人留了一个活口。
再举个栗子:我现在想和你聊聊天,有时间吗?你说我现在心情很差不想跟你聊。你说完这种话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生硬。再加一句很定。你可以这么说;明天早上我在办公室,你可以在那个时候过来,咱们聊聊。您看拒绝加肯定让整个谈话活了起来
拒绝+反问
当你既无法满足对方需求又无法给出确切的补充回答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不妨用反问,把问题抛给对方。反问可以让话题继续下去或者可以干脆换个话题不至于聊天而尴尬。
举个栗子:周末别人问你周末有没有时间呀!我这边有些活动想邀请你参加!你可以说所以周末时间都被安排满了。这是我们一般的回答,加上一句反问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这么说哎呀我去不了,所有周末的时间都被安排满了,我记得你周末也要看孩子怎么你也有时间了?这就是拒绝加反问。把问题抛给对方。
肯定+反问
有的时候不光否定句式,就连肯定的回答也会让别人觉得你在终结话题,这个时候可以加上一句反问,可以让话题递进下去,说不定还能激起对放的好奇心
栗子:一个记者和一个嘉宾在聊天。记者问他你这些年创业非常的不容易,然后你说是啊,这个的确不容易。如果你说是啊的确不容易这个时候停下来你会发现双方陷入了尴尬,没法继续往下聊了,这个时候不放多加一句反问!该怎么问呢?再来演示一遍:记者问你为这份事业坚持了十年真是不容易啊,你说是啊,的确太不容易了你知道是什么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吗?你看加上一句反问可以使话题递进下去,而且会激起对放的好奇心,对方自然会竖起耳朵迎候你的故事
这四种方法都是在否定和拒绝之后加上一个肯定式的补充句,除了能给对方留下接话的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减弱了否定式本身的无力感,话题终结者这种现象并不是小事,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习惯性终结话题的人往往受到长期缺乏亲密关系的影响,生活状态很消极,安全低下,而这些情绪会严重影响到健康所以不仅为了建立友好的关系也为了身心健康,从今天起咱们不要再做话题的终结者了,和对面的人愉快的聊起来吧`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答应我!别做话题的终结者、那样真的“很”尴尬~
在聊天的时候我们最怕遇到什么呢!最怕遇到话题终结者!
你刚去一家公司,本来想着和新同事套个近乎,可是连说了三句话对方都不肯抬头,只是淡淡的回复了一个“哦”
你看了一部电影特别开心跟朋友推荐,哎呀这个电影太棒了,快去看吧,没想到朋友冷冷的一笑,说看个电影就把你高兴成这样。
好不容易约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出来吃饭,你在仰头说她在埋头吃,你问了一大推问题,姑娘却不在意的说“哦”不是的。
遇上话题终结者最糟糕的不在于碰一鼻子灰,而是会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该来到地球上。
话题终结者大致分为三个类型:闷葫芦型、抬杠型,挑刺型
闷葫芦型:绝大多数人都是性格释然,社交恐惧症患者,这类人中呢,男性占了大多数,他们从来都是寡言少语,独来独往,认为和别人没有沟通的必要或者觉得始终找不到话题索性闭嘴。其实他们也感到烦恼,他们也想跟对方聊点什么,就是张不开嘴,找不到聊天话题
抬杠型型:大多自我意思很强,爱用自我感受评判一切,自己认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生命中没有客观两个字,还经常用一些匪夷所思的逻辑反击别人
挑刺型的特征:是话题终结者中隐藏最深的,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察觉到这类人,不过跟这样的人说话说久了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疲劳感和挫败感,所有热情美好积极的事情到了他那都会通通被刷成灰色,这类人不会直接反对或打击你,而是挑一些不起眼的问题表达一下自己所为独特的观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沟通的方法可参考一下
否定+解释
别人对你提出解释问题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你都会否定说不是,这个时候别停下来再追加一句
举个栗子:我不是东北人!你在对对方的提问是一种否定的意见。因为这个时候别人可能问你,你是东北人吗?我不是东北人!说道这的时候别停在追加一句解释,加一句什么什么样的解释呢?你可以这么说我生长江苏祖籍在东北~你加了一句,别人就好接你的话了对嘛~
加了一句解释和没有加解释谈话的效果就会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你给对方留下了一个跟你继续对话的钩子,说不定人家也是江苏人呢!
拒绝+肯定
拒绝别人的好意和请求是正常的事,因为你确实无法抽身,可是往往那种生硬的回绝,会让对方不高兴,甚至造成误会,这种时候如果在拒绝之后加上一句肯定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举个栗子:朋友约你今天晚上出来喝酒,吃饭。你说哎呀不行啊,今天晚上要加班参加不了了,你说玩这句话的时候呢,也还不错,但是呢总会给人感觉特别的生硬,这个时候别停后面加上一句肯定,拒绝加肯定.。可以这么说不过明天晚上我有空,我很愿意去,给别人留了一个活口。
再举个栗子:我现在想和你聊聊天,有时间吗?你说我现在心情很差不想跟你聊。你说完这种话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生硬。再加一句很定。你可以这么说;明天早上我在办公室,你可以在那个时候过来,咱们聊聊。您看拒绝加肯定让整个谈话活了起来
拒绝+反问
当你既无法满足对方需求又无法给出确切的补充回答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不妨用反问,把问题抛给对方。反问可以让话题继续下去或者可以干脆换个话题不至于聊天而尴尬。
举个栗子:周末别人问你周末有没有时间呀!我这边有些活动想邀请你参加!你可以说所以周末时间都被安排满了。这是我们一般的回答,加上一句反问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这么说哎呀我去不了,所有周末的时间都被安排满了,我记得你周末也要看孩子怎么你也有时间了?这就是拒绝加反问。把问题抛给对方。
肯定+反问
有的时候不光否定句式,就连肯定的回答也会让别人觉得你在终结话题,这个时候可以加上一句反问,可以让话题递进下去,说不定还能激起对放的好奇心
栗子:一个记者和一个嘉宾在聊天。记者问他你这些年创业非常的不容易,然后你说是啊,这个的确不容易。如果你说是啊的确不容易这个时候停下来你会发现双方陷入了尴尬,没法继续往下聊了,这个时候不放多加一句反问!该怎么问呢?再来演示一遍:记者问你为这份事业坚持了十年真是不容易啊,你说是啊,的确太不容易了你知道是什么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吗?你看加上一句反问可以使话题递进下去,而且会激起对放的好奇心,对方自然会竖起耳朵迎候你的故事
这四种方法都是在否定和拒绝之后加上一个肯定式的补充句,除了能给对方留下接话的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减弱了否定式本身的无力感,话题终结者这种现象并不是小事,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习惯性终结话题的人往往受到长期缺乏亲密关系的影响,生活状态很消极,安全低下,而这些情绪会严重影响到健康所以不仅为了建立友好的关系也为了身心健康,从今天起咱们不要再做话题的终结者了,和对面的人愉快的聊起来吧`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不做话题终结者,10种让你好好聊天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聊天:
同事间:
跟父母:
情侣间:
朋友间:
这话,实在没法接!
句句发自内心,但句句扎心!
话题终结者(topic killer),百度上最佳解释是:不管别人在聊什么,只要他一说话,马上话题就会截止。
微信群聊时,朋友间分享生活趣事,经常会看到有人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时候,有人来句:有啥好笑的。这个人就活生生终结了话题。群里一下子从热聊变冰点~
对于好好聊天这件事,有个人很有权威,她叫Celeste Headlee,是一名靠交谈吃饭的电台主持人。她交谈的对象有大人物也有普通老百姓,比如: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亿万富翁、州长,也有幼儿园老师, 州长、水管工等等。
她和喜欢的人交谈, 也和不喜欢的人交谈。 就算是跟价值观很不同的人交谈,她也能有很好的交流。
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过无数建议,比如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提前想好可以讨论的有趣话题,聊天时注视、点头、微笑来表明你的专注,善于重复与总结。这些常见的建议,Celeste Headlee用经验告诉大家,全都没用。
她在TED上的一期演讲,主题叫做《营造更好交谈的10条建议》,受到了2000万人的追捧。
总结出下面10条建议,教你好好聊天,不做话题终结者。这10条,只要你好好掌握其中一
并熟练掌握,与别人聊天基本没问题:
Don't multitask. 不要三心二意
Don't pontificate. 不要好为人师
Use open-ended questions. 使用开放性的问题
Go with the flow. 順其自然
If you don't know, say that you don't know. 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你不知道
Don’t equate your experience with theirs. 不要把自己的经历与他人比较
Try not to repeat yourself. 尽量别重复自己的话
Stay out of the weeds.少说废话
Listen. 认真倾听
Be brief. 简明扼要
故事官:宠物派和野兽派有机结合的Louis
编辑官:每天开游艇上班的黑框眼镜阿雅
分发官:爱吃辣条还萌得要死的凯丽
——————————————————————————————————
学习英语,不能没有方向!欢迎关注必克英语!
踢猫效应:父母将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女儿放学之后回到家没有了往日的活泼,吃饭的时候也只吃了几口而已,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女儿的心情并不好。于是我就到女儿的房间跟她详细的聊了一下问她到底怎么了。
女儿跟我表示:她今天跟最好的朋友乐乐吵架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女儿放学之后邀请了乐乐一起去公园玩,结果乐乐表情不耐烦的说了一句:我可不像你那么闲,我没空!女儿看到乐乐的这种表现之后瞬间就生气了,然后冲着乐乐说了一句:不玩就不玩,以后我再也不找你了!
然后女儿就愤愤的回家了。女儿跟我说:“妈妈我现在有点后悔了,不该对乐乐那么凶,不知道她会不会原谅我?”然后我对女儿说:“她是你最好的朋友,朋友之间不会计较那么多,只要你真诚的跟她道个歉,她一定会原谅你的。”
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之后高兴的跟我说:“妈妈,我跟乐乐和好了”。然后我对女儿说:“不错呀,看来你的道歉很有诚意”。结果女儿说了一句:“我根本没道歉,是乐乐先跟我道了歉,她说自己昨天心情不好是因为父母训斥她了,所以她才会忍不住将怒火发到我身上,她并不是故意的”
听完女儿的叙述我瞬间就明白了,原来乐乐心情不好是由父母导致,而我女儿心情不好则是由乐乐导致,由此可见坏情绪的传染究竟有多可怕。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说法叫“踢猫效应”,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关于踢猫效应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小故事:有一位父亲被上司训斥,回到家之后就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了不听话的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孩子也满身的怒火,于是就把自己的怒火转移到一只弱小可怜的猫身上,他狠狠的踢了猫一下,受到惊吓的猫迅速逃到街上,正好一辆车开了过来,司机为了躲避这只猫不小心将路边的孩子撞伤。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出糟糕的情绪传染究竟会有多可怕。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踢猫者,每个人也都可能是那只被踢的猫,在面对比自己强的人时,自己是被踢的猫,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时自己就是踢猫着。很多家长在家庭中都做了“踢猫者”,将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了孩子,没办法谁让孩子是这个家庭中最弱小的人呢。
家长将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会有何后果?1.影响孩子人际关系
坏情绪的传染力一点也不亚于电影中的丧尸病毒,如果家长将自己的坏情绪宣泄给孩子,孩子势必会将坏情绪再传染给身边的朋友,就像开头故事一样。
2.容易让孩子学会欺负弱小
踢猫效应的本质也是在欺负弱小,猫比孩子弱小,孩子比父亲弱小,父亲比上司弱小。长时间受踢猫效应的影响,孩子也容易养成欺负弱小的习惯。
3.严重破坏亲子关系
刚刚也讲到踢猫效应的本质是欺负弱小,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不平衡的,父母肆意冲孩子发火,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公平。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基于一个平等尊重的基础,父母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则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
4.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如果孩子经常被家长责骂,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慢慢讨好家长,目的只是希望自己不再骂。可能有一些家长就会提出一个观点:孩子讨好家长不是挺好的嘛,这样孩子就会听话了。
其实这样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这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旦孩子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孩子就不会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而活。
5.导致孩子不自信
父母将坏情绪传染给孩子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停的批评孩子,批评孩子的过程中也是父母在宣泄情绪的过程。当孩子总是被父母责骂的时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所以容易导致自卑。
6.导致孩子身体免疫力下降
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家庭气氛长期压抑、沉闷的话,那样很容易使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生紊乱,而且还会使免疫能力下降,患病的概率也会明显升高。
坏情绪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伤害。
踢猫效应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坏情绪,这种坏情绪就会像病毒一样肆意传播,所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很有必要,孩子作为家庭教育中最弱小的存在,让他承担家长的怒火也未免有点太过分了,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再做“踢猫者”!
家长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坏情绪?1.离开激怒场所或者远离孩子
举个例子:当你回到家之后看到房间乱糟糟的,孩子也没有写作业,这个时候你很容易会生气。为了避免把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你可以选择先出门去外面冷静一下,将自己的心情平复好之后再回家好好的跟孩子沟通。
2.发火之前先默数几个数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曾说:“先数到10然后再说话,假如怒火中烧,那就数到100。”
无论再生气,内心一定要理智的默数几个数,情绪其实就是一瞬间的爆发,只要默数几个数之后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放松。这个方法克制情绪非常有效。
3.学会转移注意力
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越想越会生气,直到情绪爆炸,既然如此家长可以学会转移注意力,比如生气的时候可以看看电视,出门购物,做顿香喷喷的美食,通过这些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总结:踢猫效应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身心健康都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家长有了坏情绪内心会不开心,同样道理孩子有了坏情绪内心也会不开心,家长的坏情绪可以跟孩子宣泄,孩子作为最弱小的存在,你有没有想过他的坏情绪该向哪里宣泄呢?所以也请各位家长警惕踢猫效应,不要将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做一个坏情绪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