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吕文艺八字命理学全集(吕文艺)

吕文艺八字命理学全集(吕文艺)

创造肝癌诊治“世界奇迹”,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成立50周年

在今天举行的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40位新生命超过“20岁”的肝癌病人唱起了《歌声与微笑》,其中生存40年以上有3个人,最长生存者48年。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的“奇迹缔造者”们和病友们一起,共同庆祝研究所的50岁生日。

半个世纪前,权威的教科书上写着:“肝癌的病程是2-5个月。” 当时,一个人患了肝癌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有这样一群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肝癌术后的累计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60年代的14%提到如今的64%,创造了肝癌治疗的“世界奇迹”。 1969年起步的肝癌研究所前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著名肝外科专家余业勤教授、杨秉辉教授、周信达教授、林芷英教授等老一辈专家成立“肿瘤小组”。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下设肝癌内科、外科及实验室。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更名为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过去的50年里,肝癌诊疗领域的无数“第一”在此诞生。汤钊猷院士首次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领导了肝癌“早诊早治”,开创肝癌诊治新局面,使肝癌从不可治变成了部分可治;他在国际上首次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并提出肝癌转移复发新理论。在此基础上,“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及“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分别获1985年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对肝癌肝移植、肝癌门静脉癌栓综合治疗等进行系统研究,创造了多项本市、全国乃至世界记录,首次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牵头制定《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已成功转化并生产上市的“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实现签约转化的“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两项研发成果分别对应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治疗效果实时动态监测,以及肝癌复发转移和诊治疗效预测,突破了以往限制肝癌病人手术疗效的瓶颈,且均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例”。作为现任肝外科主任,周俭教授带领肝外科团队创新开展Alpps、废弃肝活体移植等肝移植新技术,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继续深化肝癌肝移植后复发转移防治等临床研究。

“50年前对于病人来说就是六个字,‘走进来、抬出去’,短则几日几周,长则几月都走了。而现在,可以用另外六个字来概括,就是‘走进来、走出去’。”年近90岁的汤钊猷院士感慨。

樊嘉院士介绍说,原发性肝癌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中国。由于肝癌的复杂性和高度的异质性,目前对肝癌的诊疗和认识还不是非常全面,尤其是肝癌如何实现早期诊断。对于从事肝癌研究的学者和临床医生,应该更进一步地了解和重视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机制,在研究这些机制的同时,思考如何突破肝癌领域的瓶颈;而对于一些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的“瓶颈”问题,怎样通过研究、以及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后再回到基础进一步验证分析。“肝癌研究所50周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我们的工作,将进一步深入解读最新进展,积极探索新发现的临床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到研究中去、更好更快地解决它们,加强‘医研产’结合,不断地提升肝癌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癌肝移植术后的病友代表也参加了这场特殊的“生日会”。1992年,余业勤教授为39岁的吕文艺作了肝癌切除手术,2002年他被查出肝脏新病灶,2004年樊嘉院士主刀为他进行了肝移植,他在2015年再次出现转移病灶,周俭教授为其进行了切除手术;如今,他和家人一起迎来了新生命的第27个年头。1993年在中山医院接受肝癌手术治疗,今年“26岁”的叶彦晋非常开心能和救命恩人、病友们相聚:“以前曾有‘同病相怜’一说,但是我们有幸遇上中山医院,遇上肝研所,遇上了中山医院德术双馨的医务人员。我们是幸运儿,今天聚集在一起成为‘同病相庆’!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吕春璐、通讯员齐璐璐编辑:黄丽娜责任编辑: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