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1904年属什么生肖几岁(1904年属什么生肖)

1904年属什么生肖几岁(1904年属什么生肖)

香港故事|百年中乐铺的香江传音

10月7日,蔡昌寿坐在古琴工作室里。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新华社香港10月22日电题:百年中乐铺的香江传音

新华社记者郑欣

每到周末,位于九龙西部石硖尾的一间约10平方米古琴工作室便热闹了起来,锉刀及各种工具的声音此起彼伏,斲琴匠人不时停下来用手把握琴的弧度,而一旁墙上等待张弦的古琴漆面洁净无瑕,让这个充满古韵的空间显得很是明亮。

这里就是百年中乐铺“蔡福记”。它在20世纪30年代从汕头迁至香港,第三代传人蔡昌寿(又名刘昌寿)是为数不多承袭南宋始创的浙派古琴艺术的斲琴人。

斲琴技艺在蔡昌寿及越来越多的香港琴人中薪火相传,传递千年回响。

师承浙派

斲,音琢,削斫之意。斲琴,就是择良木斲作成琴的艺术。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与古琴相关的艺术除了演奏外,还有琴谱解读和造琴,合称“琴、谱、斲”。

浙派古琴大家徐文镜“琴、谱、斲”三者俱善。20世纪40年代,他因治疗眼疾而来港定居,机缘之下将斲琴的艺术传授予蔡昌寿。

“蔡福记”的前身为祖父蔡春福在1904年于汕头创办的潮州乐器店。1935年,蔡家移居香港,其父再开设乐器制造厂,主营传统潮州和客家乐器,兼造西洋乐器。

整日流连于父亲的乐铺,蔡昌寿自小便对古琴、古筝、小提琴等中外乐器感兴趣。有一回,十九岁的他受父亲之命将修好的古琴归还给徐文镜,未曾想自此结下师徒缘分。

不久,蔡昌寿央求徐文镜收他为徒,未被当即应允,后经人推荐才如愿。逐渐失明的师父以手代眼“口传心授”指导他斲琴要领,徐氏一脉的古琴艺术从此在香港落地生根。

从面板与底板的厚薄、纳音的高低、龙池凤沼的搭配,再到岳山、承露、雁足等配件的安装,蔡昌寿跟随师父学艺9年,技艺日益精进。

1969年,“蔡福记”由年富力强的蔡昌寿主理,并更名为蔡福记中西乐器制造厂,斲琴数量逐渐增加。他说:“古琴是文人乐器,也与我性格匹配。”

20世纪60年代至今,蔡昌寿亲自斲琴超过250张,包括十余种式样。

蔡昌寿在指导徒弟制作古琴(4月29日摄)。新华社发

巧斲琴

从原木到良琴,需经寻选良木、开斲琴形、刨琴面、挖共鸣箱、打磨、上漆、张弦等九个步骤,从头到尾都要由制琴者一人完成,这是蔡昌寿琴艺的一大特色。

由于木材是塑造琴身最重要的因素,寻找良木是蔡昌寿最重视的传承课题之一。琴材以存放多年、自然干燥的旧杉、梧桐和梓木为首选,不易变形,且发音清透。

由于杉木广泛用于中国南方的旧建筑,拆旧屋得来的梁柱、大门或旧木家具往往内藏经历百年寒暑的珍贵琴材。虽然已储备不少百岁古木,但只要知道哪儿有旧屋拆卸,蔡昌寿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去“寻宝”。

自开木算起,完成一张琴平均需耗费200小时,每一步工序都需艺人以细腻的技巧和敏锐的感觉来做到匠心独运。

跟随蔡昌寿学艺20余年的关嘉汇,现在是蔡昌寿斲琴学会的副会长。为了实现琴面效果,他曾在两张琴的上漆环节前后花费三年时间。前两年半是在琴面层层叠叠堆起凸颗粒,形成如同菠萝的纹理,最后半年把它们磨平,显现出一环一环的漆色层次,再上熟漆并退光。

来自新加坡的黄良喜跟随蔡昌寿学习近10年。他说,有的琴追求音色温润,有的专注琴身质感,做不同的琴为了实现心中不同的理想。谈及做琴的体会,他说,师父教给他最要紧是珍惜和尊重材料。“斲琴人和材料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尊重材料原本的条件,而不能硬要它怎么样,要顺其自然。”

10月7日,徒弟们在工作室里制作古琴。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弦音不绝

1992年,蔡昌寿生了一场大病。他遣散了乐器厂的全部雇员,全力与病魔抗争。

大病初愈后,蔡昌寿曾认真地考虑就此退休。这时,好几位与他有深交的香港琴人请他开班收徒,把珍贵的斲琴艺术薪火相传。

经再三请求,他的斲琴研究班终于在1993年7月开班授课。昔日的厂房被改作教室,徒弟们用到的工作桌、工具和材料都由蔡昌寿提供,这位乐器厂的主人由此开始了他的传艺生涯。

斲琴艺术通过师传而承袭,并在琴人之间流传。蔡昌寿希望弟子们把斲琴视为艺术修为,而非图利的手段。想要拜入师门,不必有木工经验,性别亦没有限制,但要会弹奏古琴,因为蔡昌寿觉得不懂得弹琴的人无法分别琴的优劣。

“古琴艺术”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蔡昌寿入选。他成为香港特区第三位“非遗”传承人。

古琴的形制于约1800年前的魏晋时期已经定型。现存唐代的琴曲,仍可复现弹奏,穿越千年的音符宛若天成。

“古法”精深,如何传承?在蔡昌寿看来,“古法”并不代表穿着古装刻意使用已淘汰的旧方法工作。古人格物致知,对乐理有了透彻理解,才找到打动人心的琴音,因而正确学习古人对音乐的理解,才是传承“古法”的关键。当现代技术比旧方法好,他便不会守旧。

30年春风化雨,蔡昌寿累计收了超过50名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学徒。“斲琴人”三个字是他对自己的称呼。虽已耄耋之年,他逢周末仍会来到工作室,陪伴徒弟们制琴。工坊里做木工的声音令他安心,仿佛又回到了初见古琴的时光。

1986年刘伯承逝世,邓公在葬礼上发火,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

1986年,刘伯承走完了他的一生,刘帅是开国元勋,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刘伯承的追大会是由邓公主持的,而邓公在看到治丧委员会名单之后,却发现没有肖永银的名字,非常生气,说那可是刘帅最喜爱的战将啊!

刘伯承与邓公两人是最佳搭档,刘伯承喜爱的士兵是谁,邓公心里都有数,他立刻命人通知了肖永银。肖永银匆匆忙忙赶到了追悼会的现场,看到曾经的老首领安静地躺在棺材之中,肖永银的回忆涌上心头,顿感悲痛万分。

一、刘伯承和邓公

刘伯承和邓公两个人相差12岁,刘伯承出生于1892年,而邓小平出生于1904年,两个人的生肖都属龙,所以常常被人称赞为两条东方巨龙。1931年,两个人相识于中央苏区,那个时候的邓公先来到了中央苏区,而刘伯承也接到命令来到了这里。

这两个四川人见面之后,给双方都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尤其是邓公,觉得刘伯承虽然年长自己12岁,但是这个人和蔼可亲又真诚,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两个人在长征之时都在贵州的遵义,参加了那次改变党的历史的会议。

1938年,刘伯承和邓公两个人驻扎在太行山区,开始了正式合作,而这一合作就是13年。刘伯承担任师长职位,而邓公担任政委职位,两个人共同管理着129师和晋察鲁豫革命根据地。

这13年,刘伯承和邓公共同指挥了四十多次重大的战役,邓公虽然是政治领导者,但是他经常主动性地给刘伯承提建议,与刘伯承共同指挥战役。他们两个是绝世无双的一对拍档,两人之间彼此坦诚相待,又互相信任。

师长与政委共同主持军事事务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状况。但是在这13年来,邓公与刘伯承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两个人是命运共同体一般的存在。

因为在任何大事小事面前,他们都是商量着来的,就算碰上军务紧急来不及商量的情况,只要一方下定决心做某事儿了,那另一方一定会坚决的支持并迅速开展行动。

有句老话说极度的坦诚就会无坚不摧,刘伯承与邓公两个人正是如此,他们对对方有着高度的信任,所以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都能聚在一起冷静思考,逢凶化吉。

二、邓公主持葬礼

20世纪60年代,邓公曾经被当做走资派,也被批斗多次,在事业发展上跌入了低谷。刘伯承是一个非常耐得住性子的人,在他的前半生,不论是带病打仗,还是从事文书工作,遇到再大的事情,他都会先冷静思考,沉稳应对。

但是当他听说他的老伙伴邓公被当成走资派之后,竟然没耐得住性子慌了神。在慎重考虑之下,他把陈毅请到了家里,想要询问邓公的具体情况。

那个时候的刘伯承已经七十多岁了,常年的战争生活给他留了一身的伤病,而且他的视力状况越来越差,就算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的糟糕,刘伯承还是一心想着邓公。

而邓公在江西流放的那几年,刘伯承更是郁郁寡欢,整天闭门不出,也不愿与人来往。1972年,陈毅因病离世,这给刘伯承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愈发珍惜身边曾经陪他打过江山的老革命家,也更加惦念邓公的状况。

就算在那种特别艰难的岁月里,他还是愿意站在邓公的身边为他说话。刘伯承曾经嘱咐过儿子,自己死了之后,必须要由邓公来主持葬礼,如果不是他来主持的话,那么自己宁肯不进八宝山,让儿子把自己的骨灰随便撒在深山老林里就行了。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刘伯承与邓公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粹的,他们把所有的功名利禄排除在外,拿对方当自己的莫逆之交,也只有真正的知己,才能够把自己的后事交到另一个人的手上。

刘伯承病重的那些时日,邓公常来探望,陪老同志说说话,两个人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都感慨万千。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邓公听到消息后悲痛万分。

七天之后,刘伯承的告别仪式在京举行,那一天,邓公携带着全家人第一个到场,他站在刘伯承的棺材面前声泪俱下。10月16号,邓公主持召开了刘伯承的追悼大会。

在悼词中,他这样说道:“人们习惯于把刘邓连在一起,实际意义上,我们两个人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与刘伯承一同共事,一同打仗,我的心中是十分愉快的。”

三、邓公发怒

邓公知道,刘帅的追悼会一定得是自己主持的,他让秘书拿了一份治丧委员会的名单,看了之后却发怒,他说:“为什么没肖永银!”肖永银是刘伯承将帅最喜欢的一位士兵,他虽然是刘伯承的部下,但是肖永银与刘帅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肖永银在15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共产党,在上前线打仗时,他从不畏惧强敌,在一次战斗中,眼看着自己的队伍要被打压下去,他申请又两个连的兵力也吊打对方,而当团长质疑他的时候,他却慷慨激昂的说,如果不能赢,那您就把我的脑袋摘去。

肖永银有血性、有担当,逐渐发展成了高级将领,与刘伯承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在刘伯承生命的最后几年,刘帅在昏迷中还常常喊肖永银。

肖永银在得知首长在病榻上还惦念自己时,他不远万里来探望刘伯承。两个人的革命友谊也是非常深厚,所以邓公在看到治丧委员会名单上没有肖永银的名字才会非常生气。

四、总结

肖永银并不是故意不去参加追悼会,而是他并不得知刘伯承逝世的消息。刘伯承对他有知遇之恩,两个人在战火中相识,肖永银原本是刘伯承手下的一个兵,后来被刘帅提拔成了高级将领,两个人也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

肖永银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他愿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愿意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祖国,这一点得到了刘伯承的赏识,自然而然的,肖永银也成了刘伯承底下最喜爱的一个兵。

邓公和刘伯承认识的时间那么久,也曾一起共事了13年,他当然知道刘帅的性格。如果治丧委员会名单上没有肖永银的名字,刘伯承肯定会不高兴,所以他才发怒,把肖永银请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