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丑时三刻有什么讲究(丑时三刻)

丑时三刻有什么讲究(丑时三刻)

古代的“午时三刻”具体是今天的什么时间?怎么计算?

在古代中国,先民们早就学会了计时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完成一个昼夜的计时手段,将一天分为12个时间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自然现象和生活习性来计时。

但这种依据太阳方位计时的方式很粗糙,而且因季节变化会造成极大的偏差。后来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计算昼夜,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由于古代中国先民采用的是十二进制计时,换算成今天的二十四进制计时就是:

子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23:00—01:00】

丑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1:00—03:00】

寅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3:00—05:00】

卯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5:00—07:00】

辰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7:00—09:00】

巳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9:00—11:00】

午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1:00—13:00】

未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3:00—15:00】

申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5:00—17:00】

酉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7:00—19:00】

戌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9:00—21:00】

亥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21:00—23:00】

(注:计时与今的二十进制关系中是向下包含,向上不包含)

古代的午时

在古代中国先民十二进制计时中,午时指代的是就是【日中】(又称日正、中午等),即是十二地支对应计时中的午时,换算成今天二十四进制计时方式,则就是今天的11:00—13:00,其中12:00在古代又称正午十二时,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据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说明【平午】这个时候是一天中太阳最猛烈的时候。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时辰换算成刻

在古代十二进制计时对应中,一个时辰对应两个小时。而每时辰又分为八刻,即上四刻和下四刻。那么,八刻对应现在的时间就是120分钟,即一刻就是15分钟(120/8)。那么,古代的“午时三刻”就应该属于午时的上四刻中的前三刻,午时从今天的11点开始算,11点到13点总共是午时共八刻。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午时三刻”就是11:45。如果按照现代不带十二进制的计算方法,太阳在子午线上方时为正午,一般是12时左右,现在一个小时又是4刻钟,那么,“午时三刻”的时间就变更为12:45。因此,中国古代的“午时三刻”就变成一个期间值,即11:45—12:45之间。

此外,由于中国古代还有“秋后问斩”一种说法,这里面就涉及到问斩日期、时辰、时刻上的吉凶问题,排除掉这些,所谓的“午时三刻”也只能是一个概数,不会如今天的具体的推算是11:45或者12:45,这就更确定了真正的“午时三刻”一定是午时三刻以后至午时七刻、六刻、五刻、四刻之间的一个具体的时间,真正的“午时三刻”或许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时间肯定是在如今计算的11:45—12:45之间。(外话: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天文科学家,把时间计算得这么准确,尤其是十二进制结合八刻的使用,尤其还构建了圆形日晷,为现代钟表提供了依据。)

1小时60分钟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之后知道一年有365.25天,而最接近365,容易在一个圆环上刻度的数是360,所以把一个圆环分为360度就成为最自然的选择了。我们的一小时也可以分为360秒,可惜360秒不好度量,中间加入一个分,一小时=60分=3600秒也是为了合乎人的感知。其实我们再往下或往上就不再是60进制了。一秒钟被分为10份或100份,而24小时才被成为一天。

另一种说法,今天的时间采用60进制,沿用了古代巴比伦的60进制计时方法。巧合的是,古巴比伦和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计时与天文又高度切合,古巴比伦和古代中国在利用天文计时、历法方面都高度的发达一致,并且古代中国先民就有了以圆(圆360°)计时的计时工具日晷。因此,这种60进制的分钟、秒钟计算就约定俗成地继承了下来。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收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

#午时三刻##古代常说的“午时三刻”具体是什么时间?#

“午时三刻”是几点?为什么古代都在这时行刑,这有特殊含义!

古代问斩犯人,为什么都在午时三刻呢,换个时间不行吗?按照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午时三刻还真是最合适问斩犯人的时间,换个时间还真不行,为什么?

我们先简单说下古代的时辰。

时辰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时间,最初人们计时,都是根据天象、动物作息等方式来描述,比如鸡鸣,表示天亮之前;平旦,就说明天即将蒙蒙亮了;朝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后来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把天干地支融入计时,如子丑寅卯,于是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等。这一点上,与纪年相同,以子丑寅卯为标、鼠牛虎兔作代,就有了子鼠、丑牛的说法。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以子鼠为起点(约等于现代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子,兹也,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的意思。就是说,万物都在此时进入休息阶段,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天明做好准备。

午时

回到问题之初,午时。

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午时太阳最烈,阳气达到极限,也是阴气逐渐滋生的时候。时辰中说午马,马是属于阴性动物,因此,阳气的极限、阴气将生之时,就有了马。

午时阳气盛,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宋朝诗人苏舜钦诗《紫阁寺联句诗》就有:“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那么,午时三刻又对应现在什么时间点,为什么要精确到午时三刻问斩呢?

午时三刻

中国人计时的方法,在唐朝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唐朝以后将十二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之前热播《长安十二时辰》,就常听到X初、X正的报时,这种方法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午时三刻,到底是午初三刻、还是午正三刻呢?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什么叫刻,所谓刻,是一种细分的更精确的计时单位,“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把一刻定为约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15分钟):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文》

也就是说,午初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45分,午正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

午时三刻,一般认为是午正三刻。但是从道理上来说,阳气最盛的时候应该是午初三刻,因为此时刚刚进入午时,而到午正三刻,午时已经快过去了,阳气渐衰,阴气渐生。

为什么在午时三刻问斩?

中国人讲阴阳,生为阳,死为阴。

死人阴气重,需要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刻行刑,才能压制死人的阴气。死囚是将死之人,正是由阳转阴的时候,而午时三刻,也是阳气最盛,阴气滋生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问斩犯人,把犯人死后的阴气压得死死的,也就不怕他心中不忿,闹出什么七七八八的幺蛾子了。

小结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不如现代人多,但古人也因此对自然万物更加敬畏,这种敬畏深入古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比如我小时候,不爱睡午觉喜欢到处跑去玩,家里老人就吓唬我说,中午阴阳交替,鬼都会出来抓小朋友,作为一个从小就怕鬼的小朋友,我就不敢出门浪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出于对世界认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人说鬼话,流传下来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现代人的科学观,去指责古人封建迷信。因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祖先不断探索,才得出来的结论。

“午时三刻”是几点?为什么古代都在这时行刑,这有特殊含义!

古代问斩犯人,为什么都在午时三刻呢,换个时间不行吗?按照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午时三刻还真是最合适问斩犯人的时间,换个时间还真不行,为什么?

我们先简单说下古代的时辰。

时辰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时间,最初人们计时,都是根据天象、动物作息等方式来描述,比如鸡鸣,表示天亮之前;平旦,就说明天即将蒙蒙亮了;朝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后来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把天干地支融入计时,如子丑寅卯,于是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等。这一点上,与纪年相同,以子丑寅卯为标、鼠牛虎兔作代,就有了子鼠、丑牛的说法。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以子鼠为起点(约等于现代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子,兹也,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的意思。就是说,万物都在此时进入休息阶段,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天明做好准备。

午时

回到问题之初,午时。

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午时太阳最烈,阳气达到极限,也是阴气逐渐滋生的时候。时辰中说午马,马是属于阴性动物,因此,阳气的极限、阴气将生之时,就有了马。

午时阳气盛,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宋朝诗人苏舜钦诗《紫阁寺联句诗》就有:“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那么,午时三刻又对应现在什么时间点,为什么要精确到午时三刻问斩呢?

午时三刻

中国人计时的方法,在唐朝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唐朝以后将十二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之前热播《长安十二时辰》,就常听到X初、X正的报时,这种方法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午时三刻,到底是午初三刻、还是午正三刻呢?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什么叫刻,所谓刻,是一种细分的更精确的计时单位,“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把一刻定为约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15分钟):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文》

也就是说,午初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45分,午正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

午时三刻,一般认为是午正三刻。但是从道理上来说,阳气最盛的时候应该是午初三刻,因为此时刚刚进入午时,而到午正三刻,午时已经快过去了,阳气渐衰,阴气渐生。

为什么在午时三刻问斩?

中国人讲阴阳,生为阳,死为阴。

死人阴气重,需要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刻行刑,才能压制死人的阴气。死囚是将死之人,正是由阳转阴的时候,而午时三刻,也是阳气最盛,阴气滋生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问斩犯人,把犯人死后的阴气压得死死的,也就不怕他心中不忿,闹出什么七七八八的幺蛾子了。

小结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不如现代人多,但古人也因此对自然万物更加敬畏,这种敬畏深入古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比如我小时候,不爱睡午觉喜欢到处跑去玩,家里老人就吓唬我说,中午阴阳交替,鬼都会出来抓小朋友,作为一个从小就怕鬼的小朋友,我就不敢出门浪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出于对世界认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人说鬼话,流传下来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现代人的科学观,去指责古人封建迷信。因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祖先不断探索,才得出来的结论。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人为啥选择午时三刻行刑,原因你知道吗?

看电视剧经常看见很多犯人行刑的时候都是在午时三刻,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为何电视剧或者小说中行刑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是当时的法律规定还是有其他特殊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午时三刻”那些事。

要想知道“午时三刻”是几点,就必须要知道:午和刻。要想了解午和刻就必须了解下古人的计时方法。

我们普遍知道的时候古人用日晷计时,但是其实除了日晷还有很多计时的方法。

日晷

一、古人的计时方法

在古代有着不同的计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特定称谓计时法

特定称谓计时法就是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称谓,从夜半开始到人定结束。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是23点到凌晨1点,其他时间按照两小时进行推导即可。具体时间表如下:

十二个时辰对应时间表

在周秦两汉时期,古人一般只吃两顿饭。早餐一般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很多学者研究应该是在相当于现在时间的7-9点左右吃早餐比较多。也就是古人所对应的食时。而晚饭的话一般是在3-5点左右,也就是脯时。因为古人早餐叫饔,晚餐叫做餔。所以食时便是吃早餐的时间,而脯时就是吃夕餐的时候也就是晚饭的时候。

日出了古人一般会说是旦、早、晨之类的,所以我们有早晨的说法,日入古人会说夕、暮、昏、晚等说法。而日中就是太阳正中的时候,也就是11点到13点的时候。

所以就用十二个特定的称谓来和相应的时辰对应,这便是特定称谓计时法。

2、十二地支计时法

汉代开始,古人又将一天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和夜半相对应,从23点到凌晨1点。

十二地支并非古人随便想出来,而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等星辰的变化和一些自然规律而得到的。《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十二地支的意义。比如说:“子”的意思是“万物滋于下。”如果将每个字的含义看完就会知道,其实十二地支并非随便乱排序,而是自然万物从发生到少壮到繁盛到衰败到死亡然后依次更替。

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平分为2个,在时辰后面加上“初”和“正”,比如“子初”、“子正”。这样就有了24个叫法,和我们现在24小时都可以对应起来了。

而我们的午时三刻中的午时便是十二地支的计时法,午时就是11点到13点。

3、刻漏计时法

古人除了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之外,还会更加细分的分为100刻。而为什么叫刻呢?那是因为他们计时的工具叫做“刻漏”。历代刻漏的种类并不只有一种。刻漏也叫做漏壶,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到刻漏。

《刻漏经》中就有记载:“刻漏之作,肇于黄帝之时宜乎夏周之世”。《周礼 夏官》中也有记载。

刻漏是利用水的流速来计时的一种计量时间仪器,一天滴完一桶水,然后刻漏上有刻线,一共有100刻,所以“刻”就是指刻漏上的刻痕,它比日晷要更加准确。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就馆藏了一套四个一套的铜壶刻漏,它是一套完整的刻漏。刻漏就是利用滴漏里水位的变化影响浮舟的位置高低,影响箭尺的升降,箭尺的位置会有刻线,就会知道相应的时间。这个铜壶滴漏是制造于元代,那时候的一天还是100刻。

但是故宫博物馆中还有一套清代康熙的兽耳八卦铜壶滴漏,为什么要特意提到这个刻漏呢?那是因为100刻的话不能将12除尽,所以没办法和十二时辰相对应。所以清朝时有人讲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而这套康熙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就是采用96刻。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

这样就可以一个时辰就是对应8刻,一刻就是十五分钟。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午时三刻”了,一天十二时辰,午时就是从11点开始,而三刻如果按照清朝的算法那就是11点45分到12点整,但是如果按照明末以前100刻的算法算的话,一刻就是14.4分,这样“午时三刻”就是11点43.2分到11点57.6分。

二、那为什么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经常在“午时三刻”的时候行刑呢?

是不是在在古代的律法中有规定必须在午时三刻行刑呢?其实不然。

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要在午时三刻行刑,反而可以从史料中看到在唐宋的时候规定了很多不能行刑的日子。比如在二十四节气、每个月的朔望、上下弦日等等很多日子都不可以行刑,有人算了下整年里能够行刑的才八十多天。如此一来并不是每天都可以行刑,而在时间上却有规定说必须在未时到申时行刑也就是从下午一点到五点左右。和午时三刻十一点多完全不同。明清的时候也和唐宋时期差不多。

二十四节气

较早的记载午时三刻行刑的可以找到的是宋时话本,所以如果说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话只能说是说书人或者写书的作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又或者官府形成的一种习惯罢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选择午时三刻这样的共识呢?

很大的原因应该和古人的迷信有关。古人认为杀人是不好的事情,阴气很重,而午时三刻正是阳气最重的时候。如果不用午时三刻最盛的阳气克住阴气,那么监斩官和刽子手都害怕犯人的鬼魂会纠缠他们。

所以午时三刻行刑就让罪大恶极的犯人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让他们在午时三刻最盛的阳气下魂飞魄散。古时候与现代的正午阳气最盛的说法有所不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对于不同犯罪程度的犯人来说行刑时辰也是不同的,如果此人并非罪大恶极那么可以在正午的时候执行,让他有做鬼的机会。而如果此犯人罪大恶极那么就在午时三刻行刑,让他魂飞魄散。

除了午时三刻阳气很盛外,皇城午门阳气也是最盛的,所以在午门行刑的话可以不管时辰。也就是经常在电视剧中会听到推出无门斩首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让他在阳气最盛的午门行刑,让他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

午门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午时三刻是人们犯困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行刑,犯人也是迷迷糊糊,可能咔嚓一声,犯人在迷糊间就人头落地,可以减少犯人的痛苦。

综上所述,午时三刻行刑大部分原因是出于迷信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官方规定的行刑时间,但是却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行刑时间。

参考文献

1、张金城《“午时三刻”究竟是什么时间》语文世界 [J] 1998年03期

2、贾倩《古代“午时三刻”开斩的讲究》 廉政瞭望 [J] 2015年05期

3、吴长浩《浅谈祖国医学中十二地支计时法》 陕西中医函授 [J] 1988年01期

4、谢芳琳《谈谈古人的饭食》文史杂志 [J] 2015年02期

为何古代的死刑犯都是在秋后处决,而且一定要午时三刻

古代人犯了死罪,通常要在午时三刻斩首,午时三刻大概是中午快12点的时候,现代人把时间分为24小时,而古代人把时间分为12个时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已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 、亥时十二地支来表示,这么多时间可以斩首,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呢?

古时,人们认为王有四政,天有四时,也就是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要对应,否则就会违背天意,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秋天世间万物开始凋谢,而把犯人集中在这个时间处决意味着人生命的凋零。这个就和自然规律所暗合。证明杀掉这个人符合上天的安排,是天意索然。

其实你还真别说,这个砍头的时间还是非常的有讲究的,因为古人一直相信人间属于阳,阴间属阴。所以活人的身上一直都充满着阳气,而死人的身上是布满了阴气的。那将一个活人直接砍头判刑,那是比较会引起阴气的产生。虽然那个犯人是犯了错误才被砍头,但是那些官员或刽子手内心还是会有一些害怕,内心也很担心这个犯人被砍头以后变成厉鬼来报复自己。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将12时辰分成了初核镇两个部分,午时三刻,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大概就是中午十二点左右。学习地理的人应该都知道正午时分,光线招到地面,影子是最短的,温度在这个时候也是一天中最高的。所以古代人确信传说鬼魂都是十分怕阳光的,他们往往一件到阳光就会魂飞魄散,所以就算是最厉害的鬼魂也不敢在正午时分出来作怪,所以他们才选择在这个时间对犯人施刑。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在“午时三刻”的时候是懵懂欲睡的,这个时候处斩会减少一些痛苦。此说法虽有些为犯人考虑的因素,但是将死之人恐怕也不会有睡意了吧。

所以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此刻问斩后,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不让其做鬼。

因为信奉鬼神古老的阴阳之说,午时为阳,三刻与之相克 一般斩首的时候,人命生死本由天定,而不在人为,是天定。因此,要在阴阳结合之时由天地来结束其性命。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