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究竟有多少种写法,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汉字,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玛雅文字并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其它三种文字都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消亡,唯有汉字留传至今,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汉字发展的数千年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异体字。异体字通常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书法、篆刻艺术等。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部由赤峰人编纂的关于异体字的著作——《异体字汇》,这本著作于2018年被评选为“赤峰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除了学术价值上的肯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脑没有相应的异体字输入软件,这部20万字的著作全部由作者用钢笔楷体手写而成。
异体字汇
异体字,又称“重文”、“或体”或“俗体”,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的汉字(异体字不等于繁体字,更不是错别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文字)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其中通行的一个叫“正字”,其余的称为异体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或记号所组成,意符所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古往今来,人名用字采用异体字的为数不少。
著名画家钱松喦的“喦”、著名电影演员项堃的“堃”、牛犇的“犇”、冯喆的“喆”、著名学者董同龢的“龢”、著名作家钱杏邨(阿英)的“邨”、著名修辞学家张瓌一(张志公)的“瓌”,它们依次为“岩、坤、奔、哲、和、村、瑰”的异体字。
东汉名士陈寔(实)、魏明帝曹叡(睿)、晋代文学家束皙(晰)、《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烨)、唐代诗人卢仝(同)、宋代词人刘昚(慎)虚、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巨)、清末大臣翁同龢(和)。 (括号中为相应的正体字)
除了人名,姓氏也有用异体字的。如:汉代名臣鼂(同“晁”)错、现代历史学家翦(同“剪”)伯赞。
——摘自2015年7月29日《语言文字周报》 作者:祝鸿熹
异体字也被常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中,如果同一部作品中要书写的重复汉字过多,书法家就会想方设法力求重复汉字的书写变化,这样,有一本综合、全面的异体字工具书对于艺术创作显得尤为重要。
书法作品中的异体字
刘羽亭先生,赤峰市翁牛特旗人,在2008年秋的一次书法创作过程中,刘先生遇到了相邻两行甚或多行都是同一个汉字的现象,大为困惑,于是便萌生了搜集、整理异体字的想法。他一有时间就搜集资料,开始了异体字查找、登记、整理、编著、校对等漫长而枯燥的历程,目的是编纂一本《异体字汇》,以满足自己及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创作中的需求。
编者本着集规范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原则,以当代收入汉字最多的字书《中华字海》为底本,简选了其中的4983个汉字作为“本字”,然后再以《辞海》《康熙字典》《玉篇》《广韵》《集韵》等字辞典籍为辅助,搜集、整理了与“本字”相应的25000余个异体字,进行汇总整理,并注明出处,最后书写成书。全书共20余万字,光手写成书,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同时,此书还编排了《音节索引表》和《音序索引表》,使整本书看起来既条理明晰,又方便使用者查检。
因编著工作量巨大,编者的三位直系亲属陆续加入到编纂、整理过程中,2016年6月底,历时8年,整本《异体字汇》编著完毕。
这本书具有将知识、欣赏、书法融为一体的特点,借助它,书家可较多地掌握一些异体字的写法,通过书写变化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可以说,《异体字汇》是书法爱好者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工具书。
刘羽亭,男,1951年生,赤峰市翁牛特旗人。从事教育40余年,中文高级讲师,曾任乌丹三中校长、赤峰平民中学副校长等职。自幼喜爱书法绘画,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赤峰市契丹书画院顾问等。
刘羽亭部分书画作品
文字 / 编辑:张华
来源:视觉赤峰
编辑:柳夏楹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汉字解密|叶:叶字的甲骨文为什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树叶呢
视频加载中...
观众朋友好!我是李治平,欢迎来到汉字解密。
前面我们介绍了树木的朱、本、末,但光靠根和枝干,树是无法生长的,还要有叶子,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叶子的叶。
叶子的叶,繁体字字形是“葉”(出田字格)。但学界一般认为,繁体的“葉”也不是树叶的叶最早的字形。
甲骨文的叶字是这样的:
可能有观众会觉得奇怪:这个字并不像树叶,这是怎么回事呢?
叶子的叶,不特指某一种植物的叶,表现起来很困难,所以我们的祖先造字的时候,就借助树木的树来表示:下面的“木“表示树,上面则是树叶长在树上的样子。
很多与树有关的字都是这样造的。比如板栗的栗、桑叶的桑、果实的果,造字的时候,都借助树的某种特征来表示。板栗的栗甲骨文字形用树上长着带芒刺的果实来表现栗:
果实的“果”,也借助了树。
金文的“果”画了一棵树上结满了籽的果子的样子。
树叶的叶,不特指某一种植物的叶子,表现起来很困难,怎么办呢?同样,古人也借助树木的树来表示。下面的“木“表示树,上面则是树叶长在树上的样子。
金文的枼表示树叶的部分不再象形,将椭圆形的叶子改成了一道道短横。
小篆的枼,表示枝丫和树叶的部分,写成了“世”,上“世”下“木”,就是枼。
从造字法来说,这个“枼”本来是一个象形字。随着字形的变化,金文和小篆的“枼”象形性越来越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楄也。枼,薄也,从木世声。”(出字)
认为枼是薄薄的木片儿,含有薄的意思。
这已不是枼的本义了,大概是从薄薄的叶片中引申而来。
这个薄的含义在很多从枼的字中都有体现。
比如文牒的牒。
飞碟的碟。
还有蝴蝶的蝶,有的人认为不表意,其实它的翅膀也是薄薄的。
所以段玉裁说:“凡物片之薄者谓之枼。”
虽然甲骨文和金文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树叶的叶,可是古人还是觉得这个字形不能很好地表意,叶子既是树的一部分,也是草的一部分,那么在“枼”字上面加上草字头就可以强化枼作为草本植物的特征,写作“葉”。
大家看金文的字形,下方的枼只剩下一些枝丫留在树干上了,很难看出叶子的形状了。
小篆的葉,则在枼的小篆字形上加上小篆的艸。
《说文解字》解释为:“草木之叶也,从草枼声。”将它看成了形声字。
因为枼已经不象形了,所以被视为声符,而草字头的葉则成为专门记录叶子的字。
可是我们现在写的这个叶,为什么与枼却长得不一样呢?实际上,这个字本来读xié。
《说文解字》认为这个叶是“协”字的古文,它的古文字形体,左边是曰或者口,表示说话,右边是十。
两个部分会意,十个一样的口,表示发出同样的声音,表示音调相合,也就有协同、和谐的意思。
后来,表示让诗歌读起来押韵,就写作“叶韵”。当“配合”讲的时候,写作“协作”“协同”。这样就通过字形把字的用法分开了。
由于上古的时候,葉和叶(xié)读音相近,甚至在现在一些方言当中,葉和叶(xié)读音依然十分相近,所以汉字简化的时候,就用“叶”(xié)作带草字头的葉的简化字形。于是树葉就写成了树叶。
好,今天我们就讲解到这里,谢谢。
下期预告: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而显得如此色彩斑斓,可爱迷人。从下期节目开始,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王统尚将为我们讲解一组跟颜色有关的字,明天第一讲,黑字。黑字的造字依据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哪些朝代的服饰崇尚黑色?汉字解密,敬请关注。
清朝御名避讳指南
◎李开周
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名字是不能乱写的,清朝皇帝的名字更不能乱写。
比如说,康熙名叫玄烨,假如你生活在康熙即位以后,假如你想写书写文章,那就得避开“玄”字和“烨”字,用别的字代替。你本来想写“天地玄黄”,只能写成“天地元黄”,本来想写“其光烨烨”,只能写成“其光煜煜”。假如你敢直接写“玄黄”和“烨烨”,一旦被人举报上去,那就等着掉脑袋吧。
以上这些,稍微懂点儿历史常识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但是光知道这些还不行,假如我们穿越到清朝,见到“玄”字就改成“元”字,见到“烨”字就改成“煜”字,照样有可能掉脑袋。
比如说古文里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玄鸟”,其中的“玄”字犯了康熙“圣讳”,能不能改成“元”字?指定不行!因为避“玄”为“元”的人太多了,人们一看到“元”字,就会联想到“玄”字,就会想到康熙皇帝,你在“鸟”字前面来一个康熙皇帝,到底是何居心?这也太不恭敬了吧?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不用这个词,以后再想写“玄鸟”,就换成别的鸟。
玄烨的“烨”字肯定要避讳,这没错,可是还有很多字跟“烨”同音啊!例如“晔”“皣”“墷”,不但同音,连字形都很像,怎么办?同样要避讳,最好改成“夜”。“夜”的读音跟“烨”相同,但字形相差甚远,可以大胆用,不会有问题。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稍微复杂的合体字,如果字体结构中包含“玄”,也要避讳。例如“弦”“炫”“舷”“铉”“泫”“怰”,一律要“敬缺末点”,即“玄”的最后那一点不要点,空着。可是碰到“畜”这个字,千万千万不要敬缺末点,必须照原样去写,因为玄烨的玄跟畜生的畜一点儿也不像,你给畜字敬缺末点,那是把玄烨比成畜生,居心殊不可问。
说完了避讳康熙御名的规矩,我们再看看怎样避讳雍正和乾隆的御名。
我们都知道,雍正名叫胤禛,雍正以后的清代读书人写到“胤”,一般要改成“允”;写到“禛”,一般要改成“祯”。“殷”与“胤”同音,也要避讳,一般也是改成“允”。“祯”和“禛”也是同音,写到“赵祯”“祯祥”等词时,却无需再改,因为“祯”有吉祥的意思,改了就不吉祥了。
汉字源远流长,同一个字有可能会发展出不同的写法,如“真”的其他写法是“蒖”和“眞”。到了雍正即位以后,这类写法必须杜绝,否则会让雍正龙颜震怒,说不好会被抄家灭族。为啥?因为“蒖”字的头上插着草标,“眞”字的头上悬着匕首,雍正名叫胤禛,你却在“真”的头上插草标、放匕首,难道想卖皇帝吗?难道想把皇帝宰了吗?
我们还知道,乾隆名叫弘历,清朝读书人写到“弘”字,一般用“宏”代替;写到“历”字,一般用“歴”代替。至于那些内含“弘”的合体字,例如“泓”“霐”“鞃”“翃”“纮”,则都跟康熙朝避讳“玄”字的规矩一样,都要“敬缺末点”,最后一个点得省略。而遇到“闳”字的时候,却要照原样去写,不可省略那个点,否则有把爱新觉罗·弘历关到大门里的嫌疑——从字形上幽禁皇帝,那怎么行呢?
清朝皇帝最初汉化程度浅,没有这么多臭讲究。建立清朝国号的皇太极,以及入关为帝的顺治,都没有所谓的“圣讳”。顺治名叫福临,无论他即位之时还是即位之后,“福”字和“临”字都不用避讳。顺治自己给他的二儿子取名“福全”,雍正给他的七儿子取名“福宜”,乾隆时军机大臣傅恒给儿子取名“福康安”(一说是乾隆取的),丝毫不用顾忌顺治这位“世祖皇帝”的名讳。
但从康熙起就不一样了,一边是清朝皇帝迅速汉化,将帝制中最专制最腐朽最变态的那点儿“精华”照单全收;一边是文字狱越来越严重,清朝统治者想方设法打压和整治汉族文人,而从“不避御名”上打压,操作起来最容易。所以从康熙到乾隆,越往后禁忌越多,越往后越容易触犯圣讳。
乾隆假惺惺地说过:“朕自即位以来,从未以犯联御讳罪人。”但是他却杀了江西举人王锡侯全家,因为王锡侯编写字典,没有避他和康熙的名讳。他在位时,河南有一个书贩刻印《圣讳实录》,本来是想教大家怎样避清朝皇帝的名讳,结果也被乾隆给杀了,因为书里写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名字。
晚清大臣张之洞很聪明,他当四川学政时写过一部《书目答问》,附录里教四川秀才怎样避讳御名,每写到一个清朝皇帝的名字,就用□来代替,至于这个□里面究竟是什么字,他只给出一句相关诗句的上下文,你猜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