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咧”出来的丝弦剧?《杨门女将》《宗泽与岳飞》亮相红线女大剧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文瑶图/文瑶
7月28日、29日,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携经典剧目来广州交流,在红线女大剧院演出《杨门女将》和《宗泽与岳飞》。
本次演出是“北戏南下,南戏北传”交流演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羊城戏迷展示丝弦剧种的独特魅力。
丝弦《杨门女将》剧照
石家庄丝弦是深受百姓喜爱、河北省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石家庄独有的戏曲声腔剧种。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罗罗腔,据传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五次观看丝弦戏,并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题词。
石家庄丝弦的表演特色不是说、不是唱、不是吼、而是“咧”出来的,以其苍劲古朴,泼辣炽烈的艺术风格长期流行于燕赵大地上。
其刻画人物细腻,并崇尚特技。唱腔先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时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怒涛旋转,急泻直下,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丝弦剧种独有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是丝弦剧种唯一专业院团,其前身是1938年由刘魁显等老艺人创立的“玉顺班”和“隆顺合剧社”,1953年更名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至今。
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该团担任项目保护单位。2012年,河北省文化厅命名该团为剧种传承示范基地。
丝弦《杨门女将》剧照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介绍,“北戏南下,南戏北传”交流演出活动于今年5月在石家庄启动,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石家庄市艺术研究院主办,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引进南方精品剧目,点亮北方戏窝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让本地院团走出去,开阔视野,锻炼队伍。
5月28日、29日,广州粤剧院曾在石家庄演出了《焚香记》和《黄飞虎反五关》,让石家庄戏迷大饱眼福。
本次来穗演出的这两部大戏,是近年来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为培养青年演员、弘扬传承丝弦剧种,复排打造的丝弦经典剧目。
《杨门女将》是戏曲舞台一颗璀璨的明珠,久演不衰,该剧行当齐全,文武兼备,被众多剧种和院团移植演出,深受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
丝弦《杨门女将》汇聚了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老中青最强的演员阵容,在京剧《杨门女将》的基础上,融入了丝弦剧种的特色和风格,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剧佳作。
丝弦《宗泽与岳飞》剧照(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供图)
《宗泽与岳飞》是丝弦另一张名片,充分展现了丝弦剧种文武带打、唱做并重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一段段阳刚勇猛的武戏成为全剧亮点。
该剧首演于1982年,曾在石家庄丝弦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笔,之后晋京汇报演出,更是红极一时,成为一个时代的深刻记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 磊
校对 | 周 勇
粤剧皇后红线女
红线女(1927~2013 ),广东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原名邝健廉。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粤剧皇后,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
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实践上,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红腔”。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
20世纪80年代,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红军女杰在镇雄(8)
红军女杰在镇雄!
(十集故事,第八集)
如果见到有两个“女学生”就是女红军,群众便急忙开门迎接,并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款待她们。否则,闭门不纳,甚至提刀弄斧,准备自卫。
有的群众,还把小儿女抱出来请她们拴红线,与“纵队”结为干亲家。为了增进军民关系,她们在镇雄的罗坎和花朗等地收了几十个干儿子。她们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在当时各种报刊关于“围剿”游击队的报道中,往往提到游击队中“有红军二女在内活动”字样。正当“纵队”开辟滇东北新游击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之际,三省军队再次加紧了“围剿”。1936年11月26日,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天还没亮,“纵队”就从川滇黔交界的大雪山出发,经镇雄的雨河瓜雄,1天行军100多里,于傍晚进入群山重叠、树木茂密的偏僻小村庄——花朗坝野腊溪。到达野纳溪的时候,大家都很疲劳,又累又饿,并认为已摆脱尾追的敌人,于是,找到一家三合头的房屋暂住下来。正当战士们烧水洗脸洗脚张罗做饭时,突然枪声大作,弹如雨至,原来,滇军安恩溥旅五营及镇彝威独立营一直跟踪尾随,并趁“纵队”准备休息之际,将村子团团围住。住在郑明莲家的阚思颖、李桂洪正在洗脚,连鞋都来不及穿,便急忙上阵。时将落暮,山林之间,烟笼雾锁,她们与突出重围的主力失去了联系。李桂洪向竹林中撤退时,脚被尖竹桩刺穿,行走不便,跳到沟中躲藏。阚思颖冲到岔道上时迷了路,忽见两面敌人蜂拥扑来,她一面射击,一面突围。最终,她俩突围受挫,不幸被捕。
1975年,红线女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毛主席阅后批示:印发政治局
老覃在前年写了《吴公仪:被低估的太极拳高手,早年曾赢俄国大力士,晚年打擂扬威》 一文,详细介绍了1954年吴式太极掌门宗师吴公仪与白鹤拳弟子陈克夫举行擂台的比武过程。文中顺带提到亲临现场观战的武林及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其中有杨澄甫座下四大弟子之一董英杰,鹰爪门宗师陈子正的高足刘法孟,西洋拳高手李剑琴,名伶马师曾、红线女,大富商何贤等等。
以上提到的这些人名,只有“红线女”是一个艺名,其余全是真名。
红线女本名邝健廉,出生于1925年12月,广州西关人。
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也被叫作“十姑”或“阿廉”。
阿廉的父亲邝奕渔早年到澳大利亚悉尼做洗衣工人,后来有了积蓄,回广州黄沙车站开了一间名为“邝广济”的药铺,生意一度做得很大。
阿廉能走上艺术之路,是因为她的母亲谭银出自粤剧世家。
她的外祖父谭杰南是粤剧武生,有一个震响岭南的艺名——声架南。
她的舅父也是粤剧武生,本名谭少佳,艺名靓少佳。
她的舅母何芙莲为粤剧花旦演员。
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阿廉随父母逃难至澳门,正式拜舅母何芙莲为师,之后取传奇古戏“红线盗盒”之意,以艺名“红线女”登台,成为了一代名伶。
红线女的第一任丈夫是粤剧演员马师曾,第二任丈夫为作家华山。
红线女和马师曾在1942年组织了一个宣传抗战粤剧团,在广西一带演出为抗日筹款。
1950年12月,他们两人还捐款500万元人民币以支援抗美援朝。
1955年,红线女受周恩来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她在北京的演出使粤剧突破了地域障碍,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剧种,被周总理称为“南国红豆”。
也在这一年年底,她放弃香港优厚的生活,回到广州参加粤剧工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红线女虽然离开了香港,但她的影响力在香港长盛不衰。后起之秀如罗家英、汪明荃、张学友、容祖儿等辈,都视之为偶像,张学友甚至以“红派”中人自居。
话说回来。1958年1月下旬,红线女到珠海为渔民和边防、海防战士演出。演出结束后,回到广州,恰好毛主席在1月24日到广州中山纪念堂接见广东省、广州市直属机关和广州军区的机关干部,这样,他们有机会见面了,从此结成了一对“忘年交”。
毛主席在纪念堂观看了红线女主演的《昭君出塞》,非常满意,在演出结束后,他站了起来,向红线女她们一帮演员频频招手。
同年4月13日,毛主席再次来到广州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做准备工作,一直忙碌到5月1日。期间,他两次接见了红线女,其中一次,谈话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
毛主席听红线女说起了回国前被人劝阻的事,表扬她说:“你从香港回来是对的,人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不要管,你走你的路,走对了就继续努力走。”
红线女笑着说:“刚回来,会有不适应的地方,请主席给我写个座右铭,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更有动力。”
毛主席爽快地答:“没有问题!”
毛主席答应了给红线女写座右铭,但因工作关系,一直没有提笔。
1958年11月28日,他到武昌主持召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见到了随广东省粤剧团来武昌演出的红线女,经红线女提醒,这才想起来。他非常认真地摘录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赠,还附了一封信,称赞她“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这时候,红线女和毛主席已经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了。
1975年8月,红线女到延安、大寨、红旗渠等地参观学习,发现这些落后地区的食盐卖得特别贵,她忍不住写信给毛主席,说山区的盐价太贵了,应该是要比城市低廉才对。
毛主席于1975年8月13日对这封信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并议一下。”
红线女的这封信因此成为了中共中央1975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会议文件印发,山区的盐价太贵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