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老打喷嚏,鼻炎、感冒“傻傻分不清”?
小王最近半年来只要一打喷嚏就是十几个连着打,跟放鞭炮似的,还流鼻涕,吃了感冒药也没有效果,去医院一查,居然是过敏性鼻炎。“小时候不过敏,长大了反而过敏了?”小王的疑问,其实很多人都有。
过敏性鼻炎与感冒常混淆
要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过敏性鼻炎说起。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以鼻痒、打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属于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发病者称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仅在固定的季节中发作者称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前者主要由屋内灰尘、螨虫、霉菌及棉絮等引起,后者主要由花粉引起。过敏性鼻炎在发病上没有性别差异,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变应原的密切接触有关。
很多人并不把过敏性鼻炎当回事,而其实,过敏性鼻炎长期反复发作,可伴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咽喉炎、鼻息肉、鼻出血、嗅觉障碍、失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随着城市生活日趋现代化,汽车尾气、化妆品、装饰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被我们接触到,这些因素都成为引发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解释小王的疑问,小时候不过敏,不代表长大以后不会患上过敏性鼻炎。
第二个问题紧随其来:过敏性鼻炎与感冒如何区分呢?要知道,错误的方向,即便吃再多的药,不会见好,因为治疗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要辨别过敏性鼻炎与感冒可以看五点——
1、打喷嚏的次数:一般来说,得了感冒虽然会打喷嚏,但次数并不多,更不会连续打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之一就是连续打喷嚏。
2、鼻痒:感冒时,鼻子并不会很痒,鼻塞较为常见。但如果得了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与咽喉都会发痒,甚至出现眼睛、面颊部位皮肤的瘙痒。
3、流清水鼻涕:感冒初期会流清水鼻涕,但量一般不多。过敏性鼻炎恰恰相反,患者在打喷嚏的同时,还会流大量的鼻涕。
4、病程不同:感冒的病程较短,通常1-2周。过敏性鼻炎发病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反复发作。
5、其他不适:感冒是由于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或细菌侵入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感冒的同时,还会并发一些全身症状,比如发热、头晕、头疼、全身无力、肌肉酸痛等。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并不会出现这些全身症状。
治疗过敏性鼻炎,中医、西医均有方法。
根据中医临床辨证,过敏性鼻炎可归纳为三个证型,中医主要以中药汤剂辨证施治。
【肺气虚寒型】鼻痒,喷嚏连连,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全身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恶风怕冷,或有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肺脾气虚型】鼻塞,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伴头重头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
【肾阳虚弱型】鼻痒,喷嚏连连,清涕难敛,早晚较甚。伴四肢不温,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
严重过敏性鼻炎则一定要配合西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脱敏治疗等。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过敏性鼻炎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过敏的物质,即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它。渗透到生活中,有一些细节可注意。
1、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生活环境:防止室内霉菌和霉变的发生,地毯、沙发、窗帘要常吸尘和清洗,以防螨虫和织物纤维引起过敏。经常清洗空调防尘罩,以防灰尘和病菌引起过敏。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蟑螂以防蟑螂排泄物引起过敏。
3、避免接触过敏原:家中不养宠物,动物皮屑易致敏;远离花粉;平时少食用海鲜食品。新家具和新装修房屋,通风一段时间后入住,以防甲醛和苯引起过敏。
过敏性鼻炎如何自我保健
1、每天黄芪30克泡茶饮,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双手鱼际合掌摩擦至发热后,用双手鱼际沿鼻侧从迎香穴至鼻根部反复摩擦5分钟,早晚各1次,具有疏通气血、通利鼻窍功效。
膳食调养
【葱白红枣鸡肉粥】
原料:红枣10枚(去核),葱白5茎,鸡肉连骨100克,芫荽10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粳米、鸡肉、生姜、红枣先煮粥,粥成再加入葱白、芫荽,调味服用,每日1次。
主治: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
【山药大枣糊】
原料:山药150克,大枣10枚。
制法:将山药150克切成小块;大枣10枚,去核,同放入盘中,置锅内蒸,至山药已软,捣成泥糊状食用。
主治: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
作者:郑荣华(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憋喷嚏竟然会憋出内伤?如何“优雅”地把喷嚏打出来?
打喷嚏是人体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是呼吸道排斥异己的剧烈行为。当人们的鼻腔黏膜受到刺激时,这种刺激通过末梢神经传到大脑,使其自动作出反应。进而,人们就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胸部猛烈收缩,肺里的气体急速有力地从气管经口鼻喷射出来,把刺激性物质赶跑。
打喷嚏可传播病菌,研究发现一个喷嚏可喷出40000个微小的黏液滴,大约含有10万~30万个细菌,患有感冒的人在打喷嚏后可以在2秒之内把细菌和病毒喷到周围空间,能在5分钟之内把感冒病毒 传染给150个人。而且打喷嚏发出的响声还会让人们在不少场合显得失态。
但是,大家必须知道的是这喷嚏该打还是要打,千万不要憋回去,否则真的会憋出内伤!
憋喷嚏会对身体产生哪些伤害?1 导致鼓膜穿孔
当喷嚏已经启动,吸气动作已经完成后再强行憋停,已经产生的压力无法正常释放,就可能顺着咽鼓管冲向中耳鼓室。理论上,如果产生的压力足够大,就可能导致鼓膜穿孔。
2 感染呼吸道
由于喷嚏没有释放出来,就无法对刺激鼻腔内的异物、病原体进行清理,那么其就可能顺着呼吸道继续前行,对机体造成进一步的感染或损伤。感冒、过敏等炎性疾病引发的病理性喷嚏,想靠主观抑制是无法办到的,积极寻求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频繁打喷嚏的问题。
3 导致肺部受伤
憋喷嚏还可以对五官以外的远处器官造成损害。因为瞬间过高的压力可传导到下呼吸道和肺部,令肺泡壁破裂并相互融合而形成肺大泡。严重的时候,憋喷嚏可引发气胸,患者可感觉到胸部的某个部位疼痛,并且出现呼吸困难。
4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憋喷嚏还可导致血压升高,对心脑血管有不良影响,如果患者本身就有脑血管畸形之类病变, 还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既然憋喷嚏对人体有那么多害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优雅”地把喷嚏打出来呢?
其实很简单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为了表现得体,大家可以用手帕、纸巾等轻掩口部,防止喷嚏带出的唾液微粒和病菌四处飞扬。如果鼻子容易受刺激想打喷嚏,来不及准备手帕,此时建议把喷嚏打在肘窝里,而不是用手捂住嘴巴,以避免手口的接触传播细菌病毒。此外还要提醒大家应当及时处理好打喷嚏后的手帕和纸巾,避免细菌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最后还要记得洗手哦!
“打喷嚏”的“嚏”字你会写吗?《妙墨中国心》从“痛点”切入打造新型书法节目
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行楷篆隶草,你对这五种书体有怎样的了解?
自在浙江卫视播出以来,全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妙墨中国心》就以多元的手法逐步带领观众走近书法、了解书法。在节目临近尾声时,上周,节目总制片人张晓晖和总导演周路莎接受全国媒体群访,分享了把书法节目做出“大众亲近感”的幕后故事。
文化节目不好做,专注书法的文化节目更曾被认为可能“曲高和寡”。
对此,张晓晖承认,无论是业内同行还是专业老师,很多人最初不太看好《妙墨中国心》的播出效果,主创团队在策划阶段也被泼了不少冷水,“大家完全不知道这样的一档节目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形态”。但在首播之后,这种印象被改变了。
事实上,让《妙墨中国心》成功出圈的关键在于其跳出同类节目的套路,将“书法美育”作为重点,鼓励、引导观众了解如何欣赏书法。
比如在“行书篇”中,节目赏析《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不同写法,还让现场观众一起动笔,把大家写的“之”字都投到大屏上,由老师逐一点评讲解。
“这样一个互动的设计,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代入感。我们通过21个‘之’字,做一次很基础的入门讲解,告诉大家书法的美不在于一模一样,而是千姿百态。”张晓晖说,与其单纯讲述书法演变、书写技巧等较为垂直的话题,“书法美育”更能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我们希望让大家觉得节目的门槛不是很高,可以接受,听着也有兴趣,那么下次我们继续聊,就可以再带入硬核的知识点”。
而为了将书法与普通观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妙墨中国心》还在西子湖畔搭建了第二现场“妙墨赏习屋”,让观众们实地亲近书法艺术、感受打卡和赏析的乐趣。
至于如何将节目做到可亲可近而不是曲高和寡,周路莎坦言,节目组前期做了很多调研,希望找到大众对书法的“痛点”,“比如我们发现的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提笔忘字’,‘打喷嚏’的‘嚏’字甚至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写出来。那我们扪心自问,作为中国人,怎么能不写好中国字呢?我想这个切入口对大众来说是非常亲切的。”
具体到形式和表达上,主创团队也做了不少努力:从“行书篇”王羲之的故事,到“篆书篇”李阳冰的故事,主创希望让观众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我们选取的并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有的比较了解,有的可能半生半熟。那么大家看完以后的获得感会很强。”
在书写的内容方面,主创也选择了更多与大众关系密切的元素,比如家书,比如百家姓,“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到大非常了解的,真正提笔写的时候,那份感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节目里老师们说,情到之处皆为书法,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样的‘以笔书心’的理念通过内容创作带给大众”。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喷嚏还能够测吉凶?打完喷嚏要说吉祥话,必须重视!
关于打喷嚏,咱民间俗话说"一想二骂三嘀咕",打个喷嚏还得计数,是不是有点累感不爱?
其实这都是简化版了,人家古人更讲究——宋代的《百怪断经》有一则《嚏喷占》,就记载了打喷嚏的终极攻略:能辨吉凶。
子时:主酒食。丑时:主女思。寅时:主女相和。卯时:主财喜。辰时:主酒食。巳时:主人来财。午时:主有客来。未时:主有酒食。申时:主惊不利。
酉时:主文人来求。戌时:主和合。亥时:主吉利。
看到没,打喷嚏这事,除了"想、骂、嘀咕",还与"酒食、相和、财喜、来财、客来、和合"等操作都有关系。
简言之,这哪是在打喷嚏,这一声"阿嚏"分明是在未卜先知。
当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辨吉凶是没什么依据的,那么,"一想二骂"呢?
为什么说打喷嚏是有人想你?
您还别说,其实打喷嚏这事,确实就是咱先祖们恋爱、谈情、互撩之必备。
《诗经·终风》有语"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意思就是:"我想你想得睡不着,如果你也想我,那就发我个喷嚏过来呗"。
只不过,万一这小伙一宿都没打喷嚏,第二天没准就会喜提熊猫眼一双,正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只因没有打喷嚏"。
喷嚏的传说,也就是从此开始,不断走向"思念的巅峰":
苏轼过元旦,打了个喷嚏,就写:"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翻译过来就是,诶哟,一把年纪了,谁还在想我这个老头子呢?会是我心心念念的王弗吗?梅尧臣想媳妇了,就写:"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这话的意思是:漂亮媳妇儿,你想我没?打喷嚏没?
辛弃疾看风景无聊了,就写:"山共水。美满一千余里。不避晓行并早起。此情都为你。不怕与人尤殢。只怕被人调戏。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
这意思够明显:好孤单,好寂寥,没人想宝宝,宝宝不开心。
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还属《牡丹亭》。
话说杜丽娘出现在柳梦梅的梦中,柳书生一梦成痴,二人从此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交流。
可惜,杜丽娘先一步魂归地府,只留给柳书生一张类似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美人画像以供思念。
柳书生看着心心念念的画中人,却说"美人,美人……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得你喷嚏似天花唾。"
柳梦梅啊,柳梦梅,思念成疾咱理解,让自家美人喷嚏不绝,这实在是有点狠!但也幸亏柳梦梅下了这等"狠手",最后才能唤回美人魂。
有如此功劳,喷嚏君这也算是"胜造七级浮屠"了。
别管准不准,从《诗经》到宋词、元曲,都认定:打喷嚏就是想我了。
打喷嚏是有人骂你,又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被人惦记而打喷嚏,那无疑是幸福的,可是打了两声喷嚏,那有可能就是有人在骂你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古人很相信: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给《诗经·终风》做注解的时候,连连摇头:"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诶,我们这风俗变了呀,现在的俗人们打喷嚏,都成了有人骂我。
宋代名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
这意思就是,如果有人不停地打喷嚏,这个人一定会一边吐口水,一边咒骂"有人竟然说我闲话!"女人尤其如此。
总之,打喷嚏这事,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就从"有人想我",变成了"有人说我"或者"有人骂我"。
尤其,如果突然打了不止一个喷嚏,那么极有可能被小人惦记上了,悠着点。
而如果想要当下就破除来自"小人的诅咒",那就要"以法破法",具体做法就是狂喷口水,最好一边喷,还要一边骂:"好人说我常安乐,恶人说我牙齿落",以加大反击杀伤力。
"一想二骂三嘀咕"大概就这么回事了,可如果您突然连打十几个喷嚏,嘿,那就要恭喜你了:你一定从大脑到鼻孔都体验了极致的酸爽。
同时,你大概率已经喜提感冒。
为什么打完喷嚏要说吉祥话?
时至今日,我们很多地方的人,打完喷嚏都还要说一句"长命百岁",尤其是小孩子,突然打了喷嚏,长辈就会一边抚摸他的脑袋,一边在嘴里念叨"岁岁平安,长命百岁"。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源于佛经故事,古天竺人以为,打喷嚏的话,精气就会被近处夜叉给吸走,被吸了精气的人,则会得病衰老。
想要破解,就必须有人在旁边祝愿打嚏者"长寿",这样才能去凶化吉。
这种说法后来传到中国,虽然版本有所改变,但大体上还是认为打喷嚏是不吉利的象征。
《毛传》里边就把"嚏"字解释为事情不顺利,打喷嚏是别人在利用咒术咒自己,是自己将有不祥的事情发生的前兆。
在河南林县等地,还有人认为,新年五更起床时打喷嚏是最不好的事,也是凶兆的征兆。
因此,除夕夜大人要嘱咐孩子,五更起床时要赶紧下炕(床),脚一踏地再打喷嚏就不怕了。
鄂温克族认为打喷嚏或是有人在思念,或是有鬼在思念,人思念无妨,鬼思念会有灾。
因此,鄂温克族在听到有人打喷嚏时就说:"祝想你的人活一百岁,愿想你的鬼掉进火里烧死。"以此来破除打喷嚏可能带来的厄运。
这些自我宽慰的做法,反映的正是逢凶化吉的心理。
说吉利话这种操作,其实不光咱中国有,在欧美文化里面,不但也有,而且更甚。
欧洲人遇到打喷嚏的伙计,都会"优雅"而"绅士"的来一句:"上帝保佑你!"
打个喷嚏都要惊动上帝——这又是什么操作呢?
如果真要问这逻辑咋来的,那得从横扫欧洲的瘟疫说起——那场大瘟疫干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就在这当口,有"砖家"做出了一道惊世骇俗的统计题:凡是打喷嚏的,都死了。
再加上当时神学的渲染,打喷嚏甚至是"灵魂出窍"的前奏,总之就是:真相不重要,喷嚏要背锅!
而死于打喷嚏的查理二世,更将打喷嚏的"传说"推向了极致:
公元1685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正躺在"龙床"上呼吸他在人世间不多的"宝贵"空气,可是突然间"老头子"开始打喷嚏,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然后……他死了。
老查理用自己最后的时光证明,喷嚏打多了真会死人!
所以打喷嚏的分量,必须惊动上帝——而那句"优雅而得体"的"上帝保佑你",这基本就是对喷嚏主人最后的祝福了!
打喷嚏代表被人念叨,是一种历史超过3000年的古老习俗。
很长一段时间里,打喷嚏这一行为本身,有着许多无法解释的神秘性。
作为中国本土的道教,还曾把打喷嚏作为一种"养生之法"。
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中有'向日取嚏法:'晴朗之日,待日出二丈,面向太阳,用鼻子吸气,此为得日精,吸气吸到'得噎便止'。
说白了,就是早上起来对着太阳打喷嚏,道家认为这样可以补足精气,使人返老还童。
时至今日,各路好汉和医学专家,早就给喷嚏君正了名:打喷嚏,其实是我们的鼻子驱赶外来异物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喷嚏,打出去的不是我们的精气神,而是外来"侵略者",也不能使人返老还童,而是当你连续打了十几个喷嚏时,提醒你:是否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