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基辛格传今年多大岁(基辛格传)

基辛格传今年多大岁(基辛格传)

基辛格99岁生日,乌克兰送了一份大礼包:列入“战争帮凶”黑名单

5月27日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99岁的生日,由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掌控的和平网站在这一天直接将基辛格列为战争帮凶,并禁止基辛格进入乌克兰。和平网站解释称,将基辛格列为战争帮凶主要是因为5月23日基辛格在达沃斯论坛视频会议中针对俄乌问题谈及自己的看法。基辛格认为,俄乌问题不能拖得太久,否则将对俄乌双方造成重大伤害,同时也会伤害全球安全局势,因此,基辛格从现实主义原则出发,提出解决俄乌问题的方案,各方应见好就收。

在乌克兰问题上西方国家应及时止损,尽快满足俄罗斯要求保证其与乌克兰划江而治,这一提议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乌克兰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仇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批评基辛格已经老糊涂了,如今是2022年而不是1939年。泽连斯基认为基辛格是通过出卖乌克兰以换取西方国家的和平,实际上这是英法等国对纳粹的妥协,而乌克兰绝不会退让,随后,和平网站在5月27日将基辛格列为战争帮凶。

在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后,便能对其进行详细解读,当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掌握的和平网站将基辛格列为战争帮凶后,也会对俄乌问题产生影响。

第一,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非常强烈。基辛格秉承现实主义原则,按照国家实力展开游戏的方式提出建议,要求乌克兰做出现实让步,乌克兰自然会感到极度不满。基辛格虽然只是美国前国务卿,但对美国外交政策仍具有巨大影响,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而言,基辛格的表态确实伤害了乌克兰。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认为,基辛格根本没有将乌克兰当一回事,将乌克兰视作可以任意揉捏的棋子,因此乌克兰要做出极端反应,将基辛格列为战争帮凶。

第二,无论是泽连斯基还是乌克兰国内的一般民族主义者,确实对乌克兰前途命运感到十分担忧,只有敏感的人才会对99岁退休老人的表态如此在意。即使基辛格曾在卡特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国务卿,并在美国外交界具有崇高影响,但仍无法改变如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从这一角度而言,乌克兰的反应过于敏感,因为这只是一次达沃斯论坛。事实上,泽连斯基也在达沃斯论坛上点评天下,对西方政要进行点评并公开指责西方国家,甚至明确表示,德国并未尽心尽力地对乌克兰进行援助。乌克兰可以指责其他国家,但基辛格这样一位退休的老人在说出自己想法后却遭到攻击,只有脆弱敏感的人才会出现这种极端反应。这也表明,在看似强硬的声音背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仍不确定自己国家的命运,他们或许认为,在基辛格说完这句话后,西方国家真的会出卖乌克兰。

第三,从乌克兰对基辛格言论的极端反应也能够看出,美国及欧洲实际上已被乌克兰绑架。俄乌冲突的本质是美国借北约东扩对俄罗斯进行打压,美国及北约本想利用乌克兰削弱俄罗斯。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泽连斯基只是西方国家的傀儡,一言一行都受到西方国家的严密控制,但俄乌危机持续至今已经90余天,泽连斯基在政治层面的表现也越来越成熟,懂得利用情感与道义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自己的控制。这也是泽连斯基及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丝毫不顾及美国颜面,直接将美国前国务卿列为战争帮凶的原因之一,通过此举将了美国一军。

无论泽连斯基及乌克兰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如何羞辱基辛格,仍无法改变现实,随着俄乌局势的发展,在没有实现战略目标的情况下,美国必定会寻求与俄罗斯缓和关系。泽连斯基与乌克兰的命运也已注定,必然会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出卖,因此乌克兰对基辛格的羞辱只是一场口嗨。

谁在造谣基辛格去世?又该怎么理解基老今天话里有话的发言?

文/群刀乱侃

也许是这阵子离开人世的名人大咖比较多,所以降低了人们的辨识能力。

于是,今天有一条消息短时间内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像细菌一样,传播、扩散:

基辛格,去世了!

1,谣言之苦

说实话,最初刀哥看到这个消息时,也是心里一惊。毕竟老爷子现在已经90多岁,在公共媒体上曝光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万一有这个可能呢。

朋友群里,已经有人开始转发消息并悼念。

不过,这个消息很快被刀哥的朋友圈证实是谣言。因为今年95岁的老爷子,正在新加坡参加彭博社举办的\"创新经济论坛\",还就当下世界最关注的中美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刀哥认识的一位学者正好参加在论坛现场。

这位学者发来现场照片是这样的:

而且他还说,在现场听老爷子的发言,虽然感觉说话有些吃力,但是思考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睿智,在谈论中美关系时的用词,非常严谨、讲究。

这个\"创新经济论坛\",是由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发起的,由彭博旗下的彭博传媒运营,与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分庭抗礼。论坛主要讨论中国、印度及非洲、中东和拉美新经济体引领全球转型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经济论坛\"邀请到包括基辛格在内,约400位全球政商领袖和专家参与。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总统府设午宴款待了基辛格。李显龙说,基辛格是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的亲密老友。现年95岁的他一如既往的精明敏锐,仍然充满对生活的热忱和对国际事务的浓厚兴趣。\"他大老远前来,我很高兴他今天能抽空与我见面。\"

那这个谣言从什么地方开始发端?又为什么传播这个谣言呢?

刀哥在互联网上搜寻了一番,终于找到下面这个网站,从网页来看与中国网友最开始传播的页面一模一样。

刀哥看了一下这个网站,森森感觉到,这网站的设计者闲得蛋疼吧!

不过,可能设计者是想建立一个数据库,方便一些人查找哪些人已经去世,什么时间去世。而那些没死的名人,在网页上死亡日期都列为明天(比如今天11月6日,点击网页,写着11月7日去世)

例如这位好莱坞巨星布鲁斯·威利斯。

再来看看网友们给这个网站的留言,刀哥觉得,这一定是因为信了谣言所以才这么愤怒吧。

不过,刀哥查询的结果显示,这次关于\"基辛格逝世\"的谣言还真不是中国先传开的,发源地是国外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

大约一星期前,twitter上就开始有人传播这个消息,接着Facebook上也出现了《一路好走,亨利·基辛格》(RIP Henry Kissinger)的粉丝团。粉丝团公告表示:

95岁的亨利·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Fürth,是在11月4日上午11时,因不明原因而死亡。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但永不会忘记他。

人还活着,悼念粉丝团却超过1万人。因为消息实在太多,继而也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但查证后发现这是谣言。因为这条消息并没有在任何一家美国主要电视台播出,表明这是一份虚假报道,因为像基辛格这样的政治人物去世,肯定是各大电视台的重大新闻。

国外网民几年前就有人在问答网站上询问基辛格是不是已经去世了,比如下面这位。

还有的,像下面这位,在推特上专门开号,每天更新两次,只发布一个信息——基辛格是否去世?一千多条推特,都是一个词:NO。

看得刀哥都忍不住笑了。

最近《名人邮报》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93%)的受访者认为亨利•基辛格的死亡传闻不再好笑了。可能因为这种谣言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已经无力吐槽。

一些基辛格的粉丝对虚假谣言表示愤怒,而另一些粉丝则认为,这也恰恰显示出他在全球的极高声望。

2,话里有话

其实,今天基辛格就中美关系说了些什么,才是对场内场外所有关心中美关系的人来说,最有营养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95岁的基辛格在助手的搀扶下上台,与彭博社主编约翰·麦克列威特对谈。谁都清楚,基辛格不是个纯粹的读书人,他是政治家、商人、学者,是国际政治大家,对他的话,哪些是场面话,哪些是真心话,有必要做一番抽丝剥茧。

对中美,基辛格首先表示,中美谈判代表应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应当先相互解释双方正在寻求实现的目标,以及能够和不能做出哪些让步。

作为亲身参与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人物,基辛格的建议可谓金玉良言。正如他所说,中美处理具体问题的方式有差异。中方的一贯思路是,遇事先定个调,把大方向确定下来,从宏观层面制定好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再着手具体问题。

比如,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态度是要实现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经贸合作是压舱石和推进器,在这一前提下,再来解决中美经贸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而华盛顿现在的思维方式是,通过累积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观察双方关系的本质,形成对问题的判断。如果中国\"窃取知识产权\"\"实行产业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可能对美国的霸权构成挑战,那么中国就是\"战略竞争对手\"。

从基辛格的表态来看,他是以中国式的思维来看待中美贸易谈判的,这也可以看做是他对当下华盛顿思维的一种反思。

基辛格随后又谈到:\"如果世界秩序由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持续冲突来定义,它迟早会有失控的风险。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爆发的历史。\"

\"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当时那些主要国家并不清楚爆发战争所带来的后果。正相反,今天的人们都很清楚,如果中美爆发武装冲突将会带来什么。

\"一些分歧不可避免,但目标必须是(美中)两国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将破坏对(当前)世界秩序的希望。\" 而他\"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我对此相当乐观。\"

我们都知道,基辛格写过一本题为《世界秩序》的书,在书中,他系统梳理了世界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这些秩序观彼此存在差异。而美国\"代表全人类\"的秩序观不但与中国差异明显,与其他很多国家也有冲突,关键是,这种秩序观差异能不能在现实中实现调和。

可以看到,基辛格承认中美关系出了问题,强调了问题进一步恶化的严重性,也正是因为问题比较严重,彼此才更有紧迫性,来协调观念、秩序方面的冲突。这里面包含了基辛格对中美关系恶化的警告,也包含了他对中美双方能够管控分歧的希望。

我们也要看到,不是中方不愿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而是华盛顿一段时期以来在对华政策方面的急剧转向。

以基辛格对美国的了解,他当然清楚这种转向背后的严重性以及再转变的难度,他所说的\"相当乐观\",不知道有几分\"场面\"因素,不过近来在多个场合,基辛格都表达了相似的担忧。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老人对当下美国战略界的一种\"耳提面命\"。

基辛格说:\"美国人需要认识到,并非每场危机都是由恶意造成的,而中国必须进化,超越亚洲领头大国的模式。\"

这是分别对中美两个大国说的。美国人的外交思维往往是意识形态挂帅,根据感情好恶、理念分歧来界定目标。尽管中国以往一直在向美国解释中国是和平崛起,但美国正在将崛起本身看作是对霸权的威胁。

而基辛格试图让美国人\"冷静\":尽管崛起构成了挑战,但中国人未必有恶意。

对中国,基辛格也有他自己的一番理解。所谓\"亚洲领头大国的模式\",是指中国有可能走古代王朝的老路,在亚洲恢复各国分等级,一国高高在上的朝贡体系;走日本的老路,搞\"亚洲人的亚洲\"。

在这个秩序中,是没有美国的位置的。

很遗憾,基辛格对中国人秩序观的理解有偏差。中国领导人以往多次强调,\"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应该\"让越来越多地区国家加入中美两国的共同朋友圈\",中国人的秩序观不是\"恢复朝贡\",不是排他性质的。

基辛格还说,如果中美允许商业问题演变成战略冲突,那么\"世界将陷入可怕的境地\"。因此\"我认为我们有避免灾难的强烈动机\"。

刀哥想在此作一个发挥,基辛格的这番话是说给美国一些人听的,因为中方的一贯态度是经贸问题不要政治化,而美方一些人以往在试图把经贸问题当战略工具来打,这样,贸易就脱离了互利共赢的本质。

虽然基辛格描述了世界将因中美战略冲突\"陷入可怕的境地\",但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悲观,他认为中美关系并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及时的战略对话是能够避免战略分歧扩大的。

就在6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经双方商定,第二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将于11月9日在华盛顿举行。这也可以看做是对基辛格的一种印证。

有趣的是,基辛格在谈话中也叹息,回看现在,他对中国知之甚少,而中国却几乎了解美国的一点一滴,因为中国人读了几乎所有美国人的著作。有趣的是,刚刚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的傅莹在广州一个论坛上指出,外界关于中国有\"资讯赤字\",美国人很少能听到和看到中国人系统地讲自己的世界观和国际理念,比较流行的是美国人写的书和文章,描绘中国如何怀揣一套\"秘密战略\",注定要与美国争夺天下。

这也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吧。

3,历史的相似

基辛格说他对美中避免更大冲突和毁灭世界秩序\"保持乐观\",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美国精英能否也像他当年那样理智,充满智慧。

1968年11月20日,当时的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正在他办公室附近的一间小公寓里,与基辛格和其他几位顾问共进午餐。他们一边吃一边商量,如果当选总统尼克松邀请洛克菲勒入阁,他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又该选择什么职位最有利。

这时,电话铃声打断了谈话。尼克松办公室果然来电话了,只是,对方要约见的是基辛格,而不是州长。

当尼克松提出让他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基辛格欣然接受邀请。他对当时的美国太担忧了,迫切希望尽其所学,拉自己的国家一把。

1960年代后期,美国正经历一个自我怀疑和自我怨恨的时期。一场美国人积极投入但又无法收场的越战,把社会拖入分裂泥沼,反战浪潮涌起,甚至引发了一连串暗杀和城市暴乱。

过去,美国人一直沉浸在自豪中。二战后,是他们建立了联盟,维护了安全与和平;是他们帮助建立诸多国际经济组织,助推世界繁荣;是他们促进西欧、日本等工业国家成长,为新兴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如此等等。

但一场越战,让一向支持美国承担国际义务的民众变得灰心丧气。基辛格说,\"1960年标志着我们的清白无辜已经结束。\"很多人对国家充满疑虑,新的孤立主义兴起。

无论肯尼迪还是林登·约翰逊,都没能找到弥合分裂,带领美国走出泥潭的办法。美国的分裂不断加剧,情况越来越糟。

这时候,一个政治家该怎么做?是迎合和利用社会情绪爬到台上,兑现承诺带着国家脱离世界;还是承担责任,引导社会和国家克服困难,走向真正对国家有利的道路?

尼克松和基辛格,勇敢选择了后者。基辛格说,这也是他当时决定接受邀请的原因。

获任之前,基辛格说自己是个\"历史学家\"。他写过一些书和文章,探讨19世纪欧洲的外交,希望从中寻得一些\"教育意义。\"

这个教育意义,用他后来的话说,一是\"没有哲学,政策就会没有标准\";二是\"没有均衡,世界就会没有和平\"。

总结起来,一是制定政策时要有战略眼光,二是要通过积极参与来制造均衡。毕竟,历史上美国摆向孤立主义那端的时刻,无论对自身还是对世界都没带来什么好处。

后来基辛格协助尼克松,顶着国内的汹涌民意和舆论重压,同时在几个方向上做出努力:结束越战,在核武器阴影下与苏联谈判,夯实与西欧、日本等联盟国家的联系,逐步把新兴国家、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纳入新的世界均势。

虽然原因和历史背景不同,但1960年代末的美国与2010年代的美国仍有很多相似。两个时段的美国,都陷在分裂和疑虑中无法自拔,都一时无法在世界中找准位置,都在困境中露出向内收缩的倾向。

1960年代末至今的50年间,基辛格一直以各种形式,为美国历任总统担任顾问角色。现任总统特朗普,也在胜选后第一时间与他见面。

只是,对于如何带领当下这个美国,不知是基辛格献错了计,还是特朗普会错了意,总之套路好像不是很对。

本文由李小飞刀、胡一刀、刀贱笑撰写

感谢李海东教授、张家栋教授对本文的贡献

豆瓣8.8,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喜欢的作者,又出新书了

在今天的故事开始之前,阿信想问的一个问题是:

你是因为哪本书,而关注中信出版的呢?

对于不少人来说,答案应该就是11年前那本曾在全球洛阳纸贵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吧!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风靡,除了传主本人的传奇生平之外,阿信觉得,被乔布斯亲自指定的作者似乎更为让人称道。

他就是沃尔特·艾萨克森。

这位哈佛毕业、牛津深造,做过《时代周刊》主编,曾任CNN董事长兼CEO的“天才传记作家”,最近十多年来,下笔如有神,几乎本本高分、本本畅销。

其中不少,就算你没看过,肯定也早就如雷贯耳:《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基辛格传》……主人公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神。

阅书无数的大佬比尔·盖茨就曾坦言,沃尔特·艾萨克森是他最喜欢的作家。

2022年,阿信再次为你奉上一本艾萨克森的最新作品的中文版——以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珍妮弗·杜德纳为主人公的传记《解码者珍妮弗·杜德纳,基因编辑的历史与未来》。

盖茨大叔甚至将其列入了自己2021年度最爱5本书之一。

为了这本书,艾萨克森深度采访杜德纳数十次,亲身参与杜德纳实验室和会议活动,深度采访张锋等科学家,才终于完成了这本权威传记。

英文原版早就拿下了豆瓣8.8的高分。

那么问题来了,艾萨克森,这位非大神不写的作家,为何单单要挑一位中国读者并不了解的诺奖得主来写呢?

一个女孩决心成为科学家

在艾萨克森选择为其作传的人物中,珍妮弗·杜德纳是他的第一个女性主角。

沃尔特·艾萨克森

艾萨克森眼中,杜德纳像乔布斯、达·芬奇一样,她的成绩也表明,创新的关键在于,把对基础科学的好奇心与发明创新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制造出可应用于生活的工具,把实验台上的发现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发明。

而且杜德纳的生平事迹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故事与某些更为重大的历史元素相连,其中包括女性在科学领域的作用。

在珍妮弗·杜德纳故事的开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六年级的女孩,她喜爱搜寻含羞草,在夏威夷火成岩间寻找引人入胜的奇景。

某一天,她放学回家,发现床上放着一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类是如何破解“生命的密码”——DNA双螺旋。

珍妮弗·杜德纳在夏威夷希洛

这本书让她意识到,她也可以探寻自然为何以此方式运作。书中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故事更是让杜德纳激动不已,她惊喜地发现,女性可以成为科学家。

杜德纳意识到, 拨开自然之美的层层面纱并非遥不可及。

生命由分子组成。此类分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决定了生命行为。

《双螺旋》中的主角,沃森和克里克与两人的DNA 模型

但与当时的诸多女性科学家一样,杜德纳在大学时代遭遇了重重阻力。

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在听闻她的志向后坚决表示:“女孩儿不适合搞科研。”

她告诉自己:“我要搞科研。我要证明给你看。我如果想搞科研,就一定要做到。”

杜德纳最终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波莫纳学院录取,该学院可提供优质的化学与生物化学课,她于1981 年秋季报到入学。

珍妮弗·杜德纳,拍摄于美国波莫纳学院实验室

杜德纳渐渐体会了科学发现带来的激动之情,她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对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更有自信了,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她的名字首次登上了科学期刊。

从科研新星到扬名立万

研究生阶段,杜德纳在父亲的鼓励下申请了哈佛大学,得以进入更多顶尖实验室学习工作,并取得博士学位。

到1988年,年仅23岁的杜德纳凭一篇关于RNA领域的论文,成了科学界冉冉升起的明星。

虽然当时RNA 研究是生物学中近乎无人问津的领域,但是在未来20 年,人类对小段RNA 作用原理的理解将越发重要,它对基因编辑领域和抗击冠状病毒都举足轻重。

杜德纳既擅于亲自动手做实验,也擅长提出重大问题。

耶鲁大学冉冉升起的明星珍妮弗·杜德纳

后来,杜德纳来到耶鲁大学担任教授,在这里她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发现。

她和团队成功确定了自我剪接的RNA 分子中每一个原子的位置。这项成果,是人类把关于RNA 的基础科学转变为基因编辑的工具的起点。

虽然在接下来的20 年,许多人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杜德纳故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进入基因编辑领域时已功成名就,在RNA 结构研究这个最为基础的科学领域扬名立万:她获得了1996年的贝克汉姆青年研究者奖、艾伦·沃特曼奖、生物化学的礼来公司奖……

除此之外,她还于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随后于200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09年,杜德纳转向CRISPR基因编辑方法的研究。2011年,同样在研究CRISPR的法国生物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的遇到了研究瓶颈,她感到自己需要一名生物化学家的帮助,于是俩人一拍即合。

珍妮弗·杜德纳(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2012年,她们的研究成果——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方法——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后来这项成果为她们赢来了诺贝尔奖。

不止是诺贝尔奖

2020年,珍妮弗·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她们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这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后最为重要的发现。

她们获得诺奖不仅仅是对一项科研成就的认可,也预示着一个生命科学新时代的来临。

珍妮弗·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共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同时,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两名女性共同获得了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截至2019年,诺贝尔各奖项共颁发935次,仅51位女性获奖,占比不足4%。这当中,有两度登上诺贝尔领奖台的居里夫人,有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

全球范围内,直到近些年女性才逐渐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在受男性主导影响较大的政治、医药和科研等领域,往往对女性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这让不少女性科研者的成就被埋没。

即使不少女性已经在该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性别产生的“另眼相看”,却使得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同行同等的进取机会。

因此珍妮弗·杜德纳的作用是标志性的,她将激励更多的女性投身科研领域。

杜德纳接受采访

在科研路上,女性往往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杜德纳的经验很具有参考价值。

比如,在自我推销方面,科学界的女性易于腼腆害羞。

在影响力最大、介绍最为尖端的研究的期刊中,女性在描述自己的研究时,使用积极、自我推销式的词汇的可能性要比男性低21%。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女性论文被引频次比男性论文低10%。

而杜德纳并未落入这一陷阱。当杜德纳的实验室获得一项新发现后,杜德纳会坚持不懈地发表论文。

她说:“我发现期刊编辑青睐咄咄逼人或争强好胜的人。我的天性虽然未必如此,但是当期刊编辑认为我们的研究并不重要时,我就会变得更为大胆激进。”

正如杜德纳说的:“等着瞧吧!我会让你知道女孩做得来科学研究。”

重写生命的密码

相对于艾萨克森以往所著的传记,《解码者》更像一本现代科技史。

除了介绍杜德纳的个人事迹,艾萨克森也花大量笔墨以群像剧的方式记录了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有关的科学家们,他们像一颗颗闪耀的科学明星,无论身处什么领域,从食品行业到基础生物学研究。

他们彼此既是紧张的竞争关系,同时也是传递“基因编辑”圣火的火炬手们。

CRISPR 技术发展的关键人物(从左至右):乔治·丘奇,杜德纳,张锋,沙尔庞捷。

因为科学往往不会因发现带来的巨大飞跃而日新月异,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进步的。科学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有谁留下脚印,以及每个脚印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意义。在获得CRISPR-Cas9相关发现的过程中,情况同样如此。

人类对基因的探究始于达尔文和孟德尔,随后沃森和克拉克破解了DNA的结构,1986年首次有科学家注意到一种奇特的基因间隔序列、2001年首次将它命名为CRISPR,最后到杜德纳等人发现了CRISPR-Cas9这个基因编辑方法。

是一代代科学家持续的科研接力,才最终为人类带来了CRISPR这项可以进行基因编辑的工具。

利用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极其精确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这项技术对生命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正在为新的癌症疗法做出贡献,并可能使治愈遗传疾病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达尔文和孟德尔到沃森和克里克,再到杜德纳和沙尔庞捷,跨越几代科学家的合作,让人类经历从了解生命的起源到重写生命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