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果多念什么什么意思(果多念什么)

果多念什么什么意思(果多念什么)

西递探奇:黟字怎么念?何为徽派?胡雪岩、胡适不姓胡?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西递探奇:黟字怎么念?何为徽派?胡雪岩、胡适不姓胡?

安徽黄山脚下,有一个黟(yī)县。这个“黟”字很多人不认识,但黟县有一处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那就是西递宏村。

西递和宏村其实是两个古村落,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也是徽州文化的载体。

今天我们来说说西递。西递村位于黄山市黟县东南部9公里的西递镇中心,西递古村目前是国家5A级景区。景区停车场紧挨着景区入口,出行非常方便。

胡文光刺史牌楼

进入古村,首先看到的是村头的一处牌坊,这是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叫"胡文光刺史牌楼",是明万历年间为表彰刺史胡文光为官政绩而建造的功德牌坊。

穿过牌坊进入古村,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座座马头墙。高昂的墙头,仿佛讲述着历史的沧桑。这些墙,既是徽派建筑的标志,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它们不仅美观,更在功能上解决了房屋防火的问题。

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西递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0多幢。

祠堂文化是西递的另一大特色。西递原本有30座祠堂,现在保存下来的有4座,其中最宏伟的莫过于胡氏宗祠敬爱堂。祠堂中有一副对联: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

胡氏宗祠

西递村是一个胡氏聚居的古村落,有着一段传奇的历史。根据《胡氏宗谱》的记载,西递胡氏的始祖本姓李,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昭宗李晔的皇子。为了躲避朱温反唐之乱,还在襁褓中的皇子被藏匿于民间,最终在婺源考川隐居,改姓胡,起名胡昌翼。他长大后考取了明经科进士,后来放弃了仕途,在乡中开设了明经书院,传授经学,成为一代经学大家,这支胡氏也因此被称作“明经胡”。

明经公 胡昌翼

西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经胡”的第五世胡士良。在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他途经西递时被这里的美丽吸引,便举家迁居至此。自此,西递开始发展起来,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胡氏族规中要求,不论贫富都必须读书,始终把文化放在首位。这一传统使得西递人才辈出,像清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都源自这支胡氏。所以,细究起来,他们其实都应该姓李,是大唐王朝“根正苗红”的皇室后裔。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取村中三条溪水自东向西而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为西递。

西递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元素丰富多彩。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村落空间变化有致。西递展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虽然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侵袭,西递仍保留下上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

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张小泉”,其人即为黟县人。清末民国初期的红粉佳人赛金花也是黟县人,赛金花故居,又称归园景区,地处西递、宏村之间。

总之,来到黟县西递,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一些有趣的现象。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汆,氽,籴”这三个字怎么念?又是什么意思?拆开之后豁然开朗

最近跟大家分享的几组生僻字,比如皆都由横竖组成的“亖卍冇卌”,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则所表达的意思却一点都不简单,还有看起来很复杂,含义却很“单纯”的“扽擓熥谝“,反响都不错,趁热打铁,咱今天就再跟家人朋友们来分享一组生僻字:

汆氽籴

是不是看上去,也很懵圈?

老规矩,听我掰扯掰扯,你就明白了!

这个字应该怎么读?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上面是“入”,下面是“水”,明显就是一个上形下声字,肯定应该读“水”呀。

对吗?

当然不对,这个字虽是上下结构,但却并不是上形下声,而是读作:cuān

那么,这个汆又是啥意思呢?

其实将汆拆开来,便可一窥端倪:

上面“入”,下面“水”,合起来就是(把东西)放入(沸腾的开)水中,顾名思义即是一种烹饪的方法,把一些生食放到沸水中稍微煮一煮,烫一烫,我们这里叫操个水,也叫汆一汆。

比如做麻婆豆腐,为了让起锅后的豆腐没有泔卤味,我们通常都会将刚买回来的豆腐切成小块,而放在沸水中过一过,这个过程便就是汆。

再比如生菜与香菜,那基本上就是自沸水中汆一下,拌上点调料,就可以直接吃的。

另外您可别看这小小的“汆”,就是自沸水中走一下,这么简单,若是按照“规矩”来,“汆”可是有生、熟、清、浓四种划分的,就拿其中清汆法熬制的茸缔制品来说吧:

首先,这水温不宜过高,一般以80摄氏度左右为宜,下入原料后,一定要控制好火候,要使水温而不沸,千万不能过,因为茸缔制品十分细嫩,过了,成品极易起孔老化。

——

除了主要作为一种烹饪方法外,汆还有另外一种意思:

汆子,说白了即一种北方人家用的烧水的器具,如下图所示:

南方的朋友对或许汆子不太熟悉,但一定看过下面这玩意:

这其实也是一种农村常用的烧木材木炭的水壶,中间是空的,可以生火,周边一圈是水壶,可以放不少水,我估计汆子应该与这柴水壶大同小异。

这个字读作:tǔn

那么,这个看起来与汆差不多的字又是啥意思呢?

与汆一样,只要将这氽拆开来看,便就一目了然: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不就是人浮在水面上,引申开来不就是漂浮的意思吗,比如木头在水上面氽着,就是木头飘在水上的意思。

街面上的油炸食品的制作过程大家应该都见过吧,比如说油炸臭豆腐,将蘸着各种调料的臭豆腐块扔进沸腾的油锅中,不一会那浓浓的豆香味便就飘散出来了,馋得你不要不要的。

凡是走心的人,一般都清楚,在烹制油炸食品的过程中,这油炸食品其实一直都是漂浮在油面上的......

因此,在有些地方,油炸食品的制作过程也叫:汆;比方说:氽油条,氽虾片,油氽花生米......等等!

另外,除了主要作为一种烹饪方法外,氽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瓯语(这里的瓯并不是欧洲,而是温州瓯江一带)方言,游泳者踏水的意思,比如:我那大学同学韩刚就是瓯江人,记得有一年放暑假,这小子不声不响的就“窜”到了我家,还大言不惭的问我:

“惊不惊喜,开不开心?”

我当即便给了他一个大白眼:

“惊喜个屁,惊吓还差不多......快说,干嘛来了,甭跟我兜圈子!”

见很快便被我“拆穿”了,韩刚也只能嬉皮笑脸的向我摊牌:

“也没啥,想到你这来氽氽!”

我皱起了眉头:

“说人话——”

韩刚一脸严肃:

“就是到你这来氽氽!”

瞅他也不像撒谎的样子,我有些懵圈的问道:

“什么是氽氽?”

韩刚愣住了,转而才缓过神来,忙不迭的解释道:

“啊呀,就是游泳,踏踏水的意思,氽氽......OK?”

说完还故意在我面前比划了一下他经典的狗刨式,好像搞得我像个笨蛋一样。

我狠狠地捶了他一拳,而后噗呲一声笑道:

“行了,谁不知道你韩狗刨啊......只是,我真想不通,你那瓯江水资源那么丰富,干嘛非要跑到我这里来?你这不是舍近求远,没事找事吗?”

韩刚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

“别提了,老爸老妈怕我溺水,一星期才准我游一次泳,我这不是憋得慌,才借故暑期实践,跑你这来的嘛......”

我闻言,不怀好意的点点头,而后笑道:

“是吗,为了对叔叔阿姨负责,我也要对你约法三章,一星期只准氽氽两次——”

“啊......”

韩刚一脸的苦逼。

——

最后这一个看起来跟“伞”差不多的字,正确的读法是:dí

那么,这籴又是啥意思呢?

还是用拆字法来解释它的主要意思: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不就是买进粮食的意思吗,因此这籴主要的意思即:买米;例如:

1,《陈州粜米》: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粜,卖出)

2,《商君书·垦令》记载“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3,还有客家话中经常提及的:籴米毋使钱。

......等等,其实都是这个意思,而引申开来讲就是“买入”,比如籴烟就是买烟,籴米就是买米......

另外,除了主要作为“买入”来讲外,籴其实还有一种解释:

赣语方言,吃的意思,比如:你还籴米啊,再这样下去,迟早得籴糠......

总结:

汆,上“入”下“水”,乃把食材放入沸水中“走一遍”的一种烹饪方法。

氽,上“人”下“水”,水上“漂浮”也。

籴,上“入”下“米”,买入的意思。

汆氽籴,字形相近,又不常用,因此极易混淆,尤其是汆与氽,就像是一道出生的双胞胎,不仔细看,根本辨不清,因此,我觉得想要彻底的记住它们,还得“拆”开来看:

入水煮炸,是汆

人浮水上,曰氽

入买米粮,为籴

——

您觉得呢?

谢谢观赏!

关注我,总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觊觎、耄耋、饕餮、蹀躞……如果这是汉语十级真题

文 | 吴亚琦

随着汉语走向国际,各种版本号称“极度烧脑”的“汉语十级真题”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其中有一道题是“汉字简体字中,笔画最少的字和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个?”且不说外国人,估计很多中国人这道题也只能得一半的分。

网络考题固然是调侃。但像“茕茕孑立 沆瀣一气 踽踽独行 醍醐灌顶”“咄嗟 蹀躞 耄耋 饕餮 囹圄 蘡薁 觊觎 龃龉”这些生僻字,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仍有很多人觉得“只有汉语十级才能读下来”,若是再要求写出来,估计有不少人选择交白卷了。

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以及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笔忘字”。离开输入法,手里拿着笔,面对着白纸,半天也写不出想写的字,最后又只能再拿出手机……而汉字似乎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随着时代改变,书写工具和书写文化也在改变。早期,甲骨文需要用刀刻在石头上,之后使用毛笔写在绢布或宣纸上等,再后来用钢笔,到现在用键盘,这必然会导致书写能力的改变。

如今已经不再是只靠车马邮件来传情达意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流畅的书写大致与大多数老人并不能写出漂亮的毛笔字是一样的道理。

但文字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对记载和传播文化仍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依然离不开认真严肃的文字书写。之前《生僻字之歌》广为传唱,甚至火到国外,足见人们对于汉字的热爱,无论是关于她的读法还是写法,都仍旧充满吸引力。汉字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仍旧需要多认字多识字,不能忘记文字所承载的厚重内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很多已经消失的社会风俗、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等,都可以在文字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汉字“一字一语素”,有着“一图一义”的表达效果,书写汉字也会传达其包含的母语文化。因此,汉字书写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传递着思想的温度。

比如在文学研究中,作家手稿是很重要的资源。比起打印的文字,翻看手稿,读者就会倍感亲切,不知不觉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同样,平常看着书写出的文字,好像写作者倾注的情感、写作时的心情都可以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

“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而书写,就是在触摸文字里的故事。

觊觎、耄耋、饕餮、蹀躞……说是“汉语十级真题”,更像一句调侃;但它们如何继续流淌在唇吻间、纸笔上,就是汉字给每个中国人抛出的一道题。

你觉得提笔忘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在语言表达方面,你还有什么困惑?可以在留言中向我们提问,光明日报将在近期邀请专家给大家解读。

文字:吴亚琦

图片:视觉中国 网络

朗诵:王茜

策划:谢文 王斯敏 尚文超

责编:王子墨

编辑:吴亚琦 宗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