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算命说的重孝是什么意思(重孝是什么意思)

算命说的重孝是什么意思(重孝是什么意思)

汉中丧葬仪礼

概  述

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备受重视。各地葬礼,大同小异(指汉族)。汉中各地,亦有很大差异,平川与山区,贫民与富人的丧葬礼仪皆有天让之别。 

旧时,富豪人家可请僧、道大做道场,以棺椁厚葬。贫者薄棺简葬,甚至芦席裹尸人土。

  建国后,改变了贫富悬殊的经济生活,但对待老年父母生养死葬的传统美德,仍是代代相传。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儿女要为老父母送终,事先为老人准备后事,老人亡故后要以礼安葬,方算尽了人子之孝道。过去,讲究葬礼仪式要隆重庄严,其程序细致繁多,因有些仪式属唯心和迷信观念,恕不详记。

一般葬礼仪式

  这些葬礼仪式,是群众较普遍熟悉的葬礼仪式,有些现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主要有:

  一、净身:老人咽气后,要以新瓦盆盛温水,用新布帕为死者擦抹身体。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剃头(或理发)。是女性,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遮面。此俗至今沿用。

  二、倒头纸:就是在死者一咽气时,烧些纸钱(在纸上打上钱样的纸)。迷信说法:“以备死者初人阴曹地府花消”。

  三、点脚灯:在死者脚下点一菜油灯,名日“路灯”。是为亡魂在黑暗的阴间照亮路道的。这盏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有的还在坟坑的头处挖一长方形小洞,将灯放人洞内后,再慢慢下棺)。

  四、含殓:俗称腾棺。一般是在埋葬的当天或先一天含殓。将棺木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麻纸包的草木灰小包(一岁一包),再铺上新做的大红褥子。富豪之家,棺内还用红绸满糊,外用黑色油漆,雕龙镂凤。棺内放些银子、珠宝,人口里还噙上金(说噙金不化尸),然后才将尸体人棺。死者亲属目睹此事,谓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已做到了养老送终。建国后,棺内放银钱、珠宝的习俗已消失了。

  五、开路:开路就是引路。传说,是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其仪式:阴阳(即民间精通阴阳八卦,会看风水的人,称为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手执引路幡(纸制,如条旗),口中念念有词:说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今求得引路一张,可在阴曹地府任意遨游”等。说念着烧掉备好的路引,并推算出殃状,上写闭棺时的克忌和回熬、百期、烧七等时间。

  六、闭棺:就是盖上棺材盖,并用钉子钉牢,不再启动。此仪式,都在出殡前举行。这时,揭开死者面部的盖纸,亲人们望尸悲痛,向死者告别。因为这是最后一面,亲属们悲哭声到高潮。

  七、设灵堂:死者棺前摆一张祭桌,陈放祭品、香炉等。富豪之家,用白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或照片镶在玻璃框内,悬挂在正中,两边张贴挽联: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等。横额:“德高望重”。一般平民和穷苦之家,只用黄红纸折叠一张纸牌位,写“新故显考(妣)公讳×××老大人之灵位”,竖置祭桌上。灵堂两边,放置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富家更讲排场,如童男童女、宝盆钱树、金山银山、车马宫室、床帐用具、花圈挽联等。

  八、成服:就是孝子守服开始。丧家穿白戴孝,腰捆麻丝或草绳。儿、媳、长孙所戴孝布较长,要除包头外直吊至脚根。其他亲属孝布较短,有5尺、2.5尺等。祭奠时,孝子手拄丧棍(约2尺长的竹棍上缠满白纸絮),俗称哭丧棒。建国后,城市多改为戴黑纱以示成服。但农村仍以戴孝布为主。

  九、发讣告:即报丧事。一般人家,只是孝子登门把不幸事报给亲友(孝子见认识的人就叩头报丧)。大户人家,还要印发讣告,其形式都有一定规格。内容是报告死者姓名、时间、于某日讽经超度、开奠,邀请亲友参加。一些士绅宦门,还要发讣闻,叙述死者生前德行,赞誉其功绩。建国后,人们多改为开追悼会,致悼词代替了讣闻和祭文。

  十、念经:迷信说法是: “通过诵经,可替死者解脱罪孽,超度亡魂到极乐世界去”。旧时,此俗很流行。一般家庭遇丧事都要请三至五个僧人诵经一、两天。有钱之家,还有同时请僧、道、尼各二、三十人做法事。搭三座经棚,张挂各教祖师、天神、地藏菩萨幡像和长幡、帐,幔(均为刺绣品)。高筑法台,念经、作法三至五天。其规模宏大、耗资惊人。建国后,此风已基本消失。

  十一、行礼:举行此仪式,丧家必须是书香门第。死者或子孙是生员、贡生、举人、进士等有学位者方可行礼。否则,是没有资格举行此仪式的。

  行礼与念经同时进行。礼宾先生亦称为叫礼先生,都是文人担任。叫礼者身穿蓝衫(蓝缎黑边的大袖长衫),头戴礼帽,足登薄底黑绒靴子。祭奠时,礼宾先生(一组八人)高声唱叫,指引孝子。如喊“上香!叩头!哀……等”,孝子们穿孝衫,戴孝帕,手拄哭丧棍,随着礼宾先生的喊声烧香、奠酒、叩头、跪、哭、游香等。一日三祭,均在丧棚灵前进行。其程序繁多,仪式隆重庄严。建国后,这仪式完全消失。

  十二、点注:大户人家,要为死者设置牌位,木制长约一尺许,宽约二寸余,夹层里书写死者生平,面上正楷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位”;神字右边一竖不写,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然后,丧家用红帖跪请显宦要官或社会贤达名流,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点主官。丧葬前夕,丧家鼓乐、轿子相迎。燃香化纸后,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红,添“主”、“神”字的一竖和一点,并在“×子×××供奉”上赠赐一红孝字,即为点主。此仪式,在过去的丧葬礼仪中被视为最重要、最严肃、最隆重的事。建国后,已不再沿用了。

  十三、家祭和三献礼:此仪式是在点主之后进行的,也是行礼中的一个程序。开始,祭堂里点烛燃香,孝子按长幼依次齐跪灵前。礼宾先生宣读祭文(如悼词)后,全堂举哀,叩首,孝子们嚎啕恸哭。三献礼,分初献礼:进善、进菜、奠酒、进祝文(即祭文)。二献礼:举哀、奏哀乐。三献礼:叩头、化纸等。此仪式,建国后从无人家举行过。

  十四、明穴:过去,人死后首件大事,就是请风水(阴阳)先生明穴。即找一个有龙脉的地方,定墓基、墓向、墓深度和安葬时间等。一些大户,人未死之前就定了风水宝地。迷信说法:墓地风水好,能使后辈兴旺发达。此俗现已不太讲究了。

  十五、出殡:就是安葬。过去,富豪之家,不但讲究棺材的木质、形状、油漆、雕图等,而且还要有椁(即棺材外面的套棺)和棺材外面的棺罩;棺罩上绘制着二十四孝图,扎满松柏枝叶和纸花,前后扎龙头龙尾(一般人家,只租一龙头龙尾加在棺材上,或在棺材上缚一只公鸡就行了)o安葬时,孝子们在礼宾的指引下,行起柩礼,跪拜、烧纸后才抬棺椁前往坟地。灵柩前,是举孝幛、挽联、纸扎(大型的车、马、“献道神”、夫役、床铺、箱柜、金山、银山等)的。灵柩后是孝子、礼宾先生、僧、道、尼及其仪仗队伍,最后是送葬的的亲友。一路上管乐齐奏,锣鼓喧天,哭声不断,鞭炮轰鸣。在棺椁上系一条长白绸(或白布),孝男孝女牵着,称为扯牵。

  主要的孝男(如长子),头顶纸灰盆走在灵柩前。棺椁人墓穴时,孝男孝女齐跑穴前恸哭。同时,礼宾先生引孝子们行安葬礼,众人给墓穴里填土掩棺,随之将纸扎烧在墓前,安葬方算结束。

  十六、回煞:又叫回殃。迷信说法:人死后灵魂仍留在家里,阎君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时,要差鬼卒来勾魂进地府,这个时间就叫回煞时(阴阳先生推算的时间)。据说,回煞时亡魂非常凶恶,凡生物触之必死。因之,在回煞时,全家人和所养牲畜都要避开,等规定时间过后,再放鞭炮回屋。此俗建国后已基本消失,但个别地方依然存在。

  十七、烧七:即从死者咽气之日起,每七天为一祭日。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最后第七个祭日叫尽七;逢七都要在坟上烧一次纸,头七和尽七较隆重;有的还要诵经礼忏,上供烧纸,亲友都要参加祭奠。

十八、百日与周年:自亡故这日算起,时至百日做百日祭,叫烧百天,每逢周年做周年祭,祭过三周年,守孝算结束,孝子方能脱孝服;剃头方可剃光头,俗称除服,古称释麻、服阕。 

十九、守服:即守孝。守服期为三年,在此期内,孝男孝女要布衣粗食,不举欢宴,不听喜乐,衣帽挂白,春节门上贴白对联。有的人剃头时,脑后留一小撮孝发,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古代,为官者要停职三年,称守服为丁忧。

  古时,规定为“五服”:分“斩衰” “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为重孝,是儿子和未嫁女儿对父母、承重孙对祖父、妻为夫的丧服。“齐衰”次之,是已嫁女对父母、孙对祖父母的丧服。“大功”、“小功”、“缌麻”,是堂兄弟姊妹及侄孙、媳对本宗叔伯、祖父母、外祖母等的丧服。守服的期限长短,孝服布的粗细都有讲究。

  二十、其他:汉中人有这样的习俗;在老人年岁高迈之时,儿女们会在老人健在时,为其准备后事——做寿木(棺材)、寿衣(死后穿的)。当着老人面做寿木,被认为是喜事。寿木和寿衣的质量高下,皆视其家庭经济状况而论。但寿衣的套数只能是单数,如五、七、九套。衣料用绸、布、麻织品,忌用皮毛料。迷信说法:皮毛料皆是野兽或家畜皮毛,死者穿了,会转世为兽、畜,故不宜用。

  建国前,以上各种丧葬仪程,在平川地区为最流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知识的提高,对葬礼中许多迷信部分已摒弃,程序也较前简便。对老人要厚养薄葬的新风,已在广大群众中树立。

别致的葬礼

  南郑、西乡、镇巴等县的巴山地区,人们对亡故者的葬礼很别致。一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寻找有龙脉的坟地,而是请一位同族中的年长者,给指定一块故地安葬就行了。二是不请僧、道念经,不做超度亡魂的道场;而是以唱孝歌为寄托哀思和祭奠、悼念故人的活动。因此,不了解巴山人的葬礼风俗的外地人,才有“巴山人,好快活;爹妈死了还唱歌”的误解。

  巴山人很重视骨肉情谊,注重对父母的孝道。老人亡故之后,子女们都要披麻戴孝(现在,许多改为戴黑袖套了。但戴孝者亦很多),焚香烧纸。除及时地给户族、邻里、亲戚、友人报丧和准备寿木、寿衣及丧葬事宜外,还要请一位领唱和引唱孝歌的歌头——群众称为歌先生来主持葬礼。

  歌先生,实属民间的流散艺人。可谓有经论满腹和歌韵横溢之才。他能开口成章,出语动人心。他有传统孝歌,也有见啥唱啥,见景生情的歌词。歌先生在唱孝歌时,配有锣、鼓、大铙。其歌喉苍悲、凄凉,声声催人泪下。从而能引起孝子们的哀思和悲泪。

  用唱孝歌的形式举办葬礼,唱孝歌悼念已故的父母,既省事、省钱,又隆重、庄严。这种风俗,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深受巴山人民所注重。像南郑县的南海、红庙、碑坝、黄官等地,尤为盛行。

  举办一次葬礼,大体可分为开丧场、陪祭、守灵、送灵、出殡等五个程序进行。

 开丧场

 开丧场,是丧葬祭礼的开始,也是唱孝歌的开台锣。当灵堂布置就绪,孝儿孝女们静候在灵前,歌先生自大门外敲着丧鼓和铜锣、大铙而入“嘭嘭嘭匡——嘭嘭嘭匡——嘭匡嘭匡——嘭嘭嘭匡——……”

  锣鼓之后,歌先生念韵白:“哎!来在了主家一层门,一层门上闹沉沉;烟雾腾腾不见人,只见黄犬把柴门。”(锣鼓)

  “哎!黄犬黄犬你眼要明亮,我是主家请来的歌郎。闪开闪开!站在一旁。我怀揣丧鼓,手提铜锣,走进孝家的丧场。”(锣鼓)

  如上的韵白,是进几道门说几遍,锣鼓敲几遍。如碰到门上的花草、树木、鸡、猫、门上贴的对联、门画等都有说词。

  开场白念毕,歌先生进了灵堂,孝儿孝女们才能哭出声来。这时,亲友们才燃香、烧纸、献供品。歌先生在锣鼓声中开歌——唱孝歌的开始:

哎!久不唱歌忘了歌, 

久不撑船忘江河;

  我虽不是撑船手,

抓住篙竿凑人多罗哎!(锣鼓) 

哎!黑漆棺材当堂放,

孝儿孝女泪汪汪; 

想起父母养育恩, 

悲悲切切哭一场啊!(锣鼓)

在歌先生叙述灵堂的摆设、供品、孝儿孝女们的哀思之后,孝子、亲友们才开始唱孝歌……

陪 祭

 陪祭,就是孝子孝女陪同亲友们祭奠亡灵的意思。开祭这天,死者的子女都要守在灵前,接待来祭奠故人的亲友、户族、邻里等客人。凡来吊孝、祭奠的人,无论是男是女,也无论其辈份高低、尊卑,进灵堂都要唱孝歌。孝儿孝女,也要陪唱。客人唱的多,孝子们陪唱的多。

  唱孝歌,如哭如诉,音韵、内容各不相同。无论是祭奠的客人或孝儿孝女,都是通过唱孝歌,抒发各自对亡故者的哀思、怀念、痛惜之情。也有借唱孝歌吐诉自身的苦楚、委屈的。孝儿孝女们,多是哭诉爹娘的养育之恩和难以割舍之情怀。

  例如:亲家唱的孝歌:

哎!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啊!……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罗! 

朋友唱的孝歌:

     哎!老哥死后像一筒材, 

倒在地上不起来:

     千言万语叫不应,

     你忍心和好友两分开? 

一对灯笼灭了一盏, 

风前孤亮无依挨。

     啊!……

     叫我怎不痛心怀啊! 

儿、女们唱的孝歌: 

哭了声爹(娘)也哭了声爸(妈),

     你怎忍心丢下“小冤家”? 

自孩儿一尺三寸落下地, 

爹妈时刻都费心思;

      冬九寒天儿尿铺, 

让儿睡干娘睡湿。 

左边暖干换右边, 

生怕儿女受委屈。 

你教儿站立学走路, 

教儿针钱学缝补。 

教儿做人学礼仪, 

教儿认字读经书。 

儿女欢喜娘亲喜, 

儿女受屈娘悲泣。 

为儿女把心血耗费尽,

     苞谷结籽老根枯。 

这养育之恩怎报答? 

啊!……

     这父子(女)、母子(女)深情怎样了息? 

哭死哭活也无益啊!

孝儿孝女是轮番陪唱,来一个客人陪唱一次,但舅家来,孝儿孝女都要陪唱,直到没有客人来为止。

 守 灵

 守灵又叫守丧,是死者的子女、亲友们,晚上围坐或睡卧在灵柩周围守护叫守灵。其用意是,不让死者的亡灵——遗体受冷落。

  晚饭后,堂前灯火通明,歌先生又敲起锣鼓,开歌引唱,在灵堂守丧的人们,又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

  所唱的孝歌,有儿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的《十二月怀胎》和孝儿孝女思念双亲的《十二月想爹娘》、《孝儿孝女哭断肠》等。有亲友哭诉友谊情深的《痛断肠》、《送亡灵归西》等。有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十二贤人》等劝人孝敬父母的,也有训斥孝子们过错的……歌声一断,歌先生又敲锣打鼓,再引导人们唱。总之,一夜灵堂里灯火不熄,锣鼓、歌声不停。

例如歌声中断时,歌先生引唱道: 

哎!远看青山松柏齐耶,

莫忘那栽树浇水的哟, 

君子生地一尺五哇, 

那一个不是爹娘抱大的罗?(锣鼓)

爹娘费尽了千辛万苦啊, 

孝顺的儿女也难报一哎, 

人活世上要凭天理哟, 

这三十年河东四十也河西罗!

在铿锵的锣鼓声和歌先生悲痛、凄凉的引歌声触动下,又勾起孝儿、孝女们思念亡亲的心怀和情感,睡意消失,歌声又起。 

孝儿、孝女和守灵的亲友,除个人唱而外,还有一人唱,大家帮唱、合唱。如孝儿、孝女们合唱的《十二月想爹娘》:

哎!正月新春暖洋洋, 

孝子过年想爹娘;

  去年过年合家欢,

  今年过年没有爹(娘)啊!

二月迎春满坡香,

孝子观花想爹娘;

小时爹娘为儿把花折,

而今花开爹娘却早亡啊!

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户上坟祭亡魂;

往年爹(娘)教儿敬祖先,

今年你也作故人啊!

四月里阳雀催工忙,

儿插秧苗爹(娘)送汤;

一碗茶汤端在手,

父(母)爱深似大海洋啊!

五月初五是端阳,

 想起家贫缺米粮;

买一个粽子爹娘不吃,

留给儿女来分尝啊!

六月里,热难当,

夏夜院内乘风凉;

儿女熟睡凉床上,

爹娘为儿打蚊又扇凉啊!

七月七日银河明,

鹊鸦搭桥渡双星;

爹娘为儿终身事,

熬干了心血累断了筋啊! 

八月中秋桂花香,

儿作长工在外乡; 

爹娘倚门望明月, 

盼儿回来把月饼尝啊!

九月里,菊花黄, 

秋收罢孩儿病倒床; 

爹娘日夜床前守, 

儿病如在爹(娘)身上啊!

十月里,雪花飘, 

想起爹娘泪水掉; 

夏备单衫冬备袄, 

儿的热冷娘知道啊! 

冬月想爹(娘)心更酸,

老爹(娘)临终还嘱言: 

“我儿勤奋走正路,

  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腊月想爹(娘)痛断肠, 

养育之恩实难忘;

若要父(母)子(女)重相会, 

除非南柯在梦乡,

  坐在灵前哭一场啊!

这种合唱,要求整齐和悲哀、凄凉,有十分痛苦之情感。

 送 灵

 巴山人有个传统规矩,丧事不能过三天(特殊情况例外)。就是人死后,在家停放不能超过三天,在三天之内必须安葬。人们认为“人死无挂牵,人土最为安”。在家停放久了,入神不安,反而成了子女们的罪过。所以,一般都是第一天给亲友和户族报丧,请歌先生,准备棺木、寿衣(请村里的人和亲友帮忙赶制,家境好的早已准备好了)。第二天祭奠、守灵。第三天清早(日出前)或下午(日落前)出殡安埋。

  出殡前,先要送灵,群众又称为送神。在一阵嘭嘭匡!的紧锣密鼓后,歌先生唱送神歌。其大意是送亡灵上西天,到极乐世界去享神仙一样的清福去。《送神歌》:

哎!早不早来迟不迟也, 

再不送神又等几时啊? 

神赴西天早归位哟, 

遗体入土早安息喏!(锣鼓)

哎!丧鼓一停慢转身, 

叫声孝子你听真:

不花你的金子不费你的银, 

借蜡烛一对香三根,

挂钱火纸和贡品, 

拿在灵前送亡魂啊! 

哎!人死那有魂与神噻?

  不过是世人表表心喏!(锣鼓大震)

  唱罢送神歌,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孝儿、孝女们焚香、烧纸、献供品。亲友宾客们挨次去观看死者面容,群众称为辞容,即和死者的遗体告别之意。

  辞容毕,即刻掩棺。因群众中有传统的规矩,叫尸不见天、棺不二启。所以,必须在灵堂前将棺木盖严、钉牢后,方可抬放在院内加捆龙杠——即抬棺木的木杆子。因抬杠前后加有木雕的龙头和龙的尾型,所以抬棺材时叫启龙。另一含意是,把死者比喻为一条龙。

  出 殡

  出殡,就是把亡人遗体抬出去埋葬。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歌先生再敲锣打鼓,唱启龙歌,孝儿孝女叩头向抬丧的、打墓的、作棺木的、做寿衣的、送葬和为丧事帮忙的所有人道谢,并要唱感谢歌。

如歌先生唱的启龙歌: 

哎!山高水深一清潭, 

老龙困在潭中眠;

  今是黄道吉祥日,

众人启龙上青天!(锣鼓) 

哎!云龙腾空降甘露, 

风调雨顺丰收年。

  云龙吞雾吐彩霞,

此方四季保平安!(锣鼓) 

孝儿、孝女唱的感谢歌: 

哎!雨打梨花泪纷纷, 

眼观灵柩实伤心;

爹(娘)死后儿女乱了方寸, 

多亏亲友和四邻;

料理丧事心操尽, 

而今又出力送上坟;

这山高不断友情路, 

那水深难隔过河人; 

孝子知恩无从报, 

叩头感谢众友亲喏! 

唱着歌,孝子们齐叩头。 

感谢歌罢,在锣鼓、鞭炮声中,抬丧人一声启龙啰!孝子孝女扯着灵绳(用白绸或白布两匹,一头绑在抬棺材的杠上,一头由孝儿、孝女、孝孙、女婿、外孙等晚辈牵着),群众称为拉牵。亲戚、朋友随着灵柩送葬。歌先生在前边开路,他逢山唱山,遇水歌桥,祝愿亡灵一路平安,祈祷丧主家兴旺发达。凡灵柩所经过之处,对古树、修竹、神庙、桥梁、河流等,都要一一唱到。

  如上坡时,他不但给山神唱祈祷歌,而且还给抬丧人加油鼓劲:

哎!山神老公公,请你多显灵; 

道路清扫净,保我丧事宁; 

来日备高香,上山谢神灵。 

再叫众亲朋,协力并肩行; 

脚踏千阶石,手扯万年藤; 

送灵登宝山,孝子谢恩情。 

一路停停走走,送灵柩上坟地安葬。 

到了坟地,将棺材放在已挖好的墓一侧(墓坑边上),歌先生又唱《归根歌》,说人的归宿(即叶落归根之意),并配以锣鼓造气氛,在孝儿孝女们的嚎啕大哭声中,众人动手将棺材放进坑内,拨正方向后,让主要孝儿(即长子)背向墓坑跪在前面。歌先生唱罢,一声掩土,众人手执锄、铲等工具将土向坑内填去。到墓堆垒起,歌先生再唱歌、鼓乐、鞭炮齐鸣,孝子焚香、化纸、烧掉纸扎(如花圈等),安葬完毕。

  歌先生最后唱歌,多属吉祥、安泰之词。例如众人向墓坑里填土时,歌先生手提五谷斗(斗内装一些五谷杂粮及纸钱——用白纸剪的铜钱,再拌一些土块),一面用手抓斗内物向孝子们撒去,一面口中念唱,并喊:“孝儿孝女接福!”(孝子以手扯起衣服接):

“亡灵驾鹤西去, 

遗体入土归源。 

孝儿孝女接福, 

福如东海西山。 

一撒天地和顺, 

二撒日月灿烂, 

三撒三阳开泰, 

四撒四季平安,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六畜繁衍, 

七撒七巧成对, 

八撒八方亲善,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十美十满! 

孝子用衣襟接一些谷物、泥土要带回家去保存起来,据说能给家庭带来吉祥、美好。

披麻戴孝不是真正的孝,反而是道德滑坡的表现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礼教等结合很深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汉服文化内容日益丰富,穿汉服出现了很多的规矩。比如:汉服是分等级的,龙袍不是谁都能穿的;龙袍上的龙,图案也是有规制的;按照身份尊卑贵贱,衣服的颜色也是不同的,玄、黄、紫、红、绿等等,各自代表不同的等级,等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所谓布衣,就是穿不起绫罗绸缎、只能穿粗布衣服的人,这样的人都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所以,布衣也就用来指代平头老百姓。

今天我们说一下另类汉服服饰:披麻戴孝。根据中国古代宗法礼仪,人们要在居丧期间改变服饰,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这样的服饰就叫丧服。丧服制度是奴隶社会后期,也就是进入周朝以后形成的。比如:在西周历史上,有一段繁荣鼎盛的时代:成康之治,指的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在周成王去世后,其子周康王即位,在祖庙祭奠周成王,在向众大臣交待完事情后,“康王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

很不幸地是:丧服的出现,并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世风日下的产物。根据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考证: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这啥意思?就是说,在黄帝的时候,人们对于亲人去世,心里真切悲痛,而且一生都在心里思念亲人,这就是“心丧”。后来,人们的道德水平下降,不再那么淳朴了,出现了很多虚伪的东西。反映在服丧方面,从 “终生心丧”,到“三年心丧”,最后,干脆通过穿几天丧服就得了。如果你真的悲痛,还用得着通过改变外在的服饰,来告诉“别人”,你很悲痛吗?这不过是虚伪的表现。笔者觉得这个说法十分有道理,但是,很难被现在的世俗所接受。

既然无法逃脱服丧的礼教风俗,那么,我们就事论事,再说说一下:服丧为什么要“披麻戴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在父母亲人去世后,为其“披麻戴孝”就是孝文化的体现。而穿丧服有亲疏远近之别,这就是所谓的“五服”。有时人们用出没出“五服”来表示某个人与去世人的亲属关系。

根据《礼记》、《仪礼·丧服》、《丧服经传》等文献,人死后,亲属根据不同的关系,穿不同粗细的丧服和不同的穿丧服期限表示悼念,分为五类,谓之“五服”。这五类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从重到轻依次排列,重孝粗麻。斩衰用的麻布,最粗、边缘不缉边,修饰最少,以表示“毫不掩饰”的悲痛。其他几类依次变得精细,而亲属关系也逐渐从近到远,五服以外就没有亲属关系,或者世代相隔较远不用服丧了。

但这五类丧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麻布。为什么用麻布呢?除了上面所说的,用最简陋、最不加修饰的服装表示毫无掩饰的悲痛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源头是《易经》。《易经》除了讲述哲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卜筮。说白了就是算命。而算命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将人的出生年月日,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来推算命运,叫做推四柱或者批八字。命理学的名称虽然是唐宋以后才规范的,不过做法在伏羲时代就开始了。

在命理推算中,又有“神、煞”之说,所谓吉星、煞星。命中带神则吉,带煞则凶。其中有一颗煞星,叫做:披麻。披麻主孝丧之事,宿主与父母福缘较浅,少孤。因此,披麻星又称为父母星。在亲人去世后,就用“穿麻衣”来表示披麻星来临,与父母缘分已尽。

当然,经过2000多年的反复巩固,很多封建礼教的东西被弄得十分深奥,难以准确琢磨。等风俗逐渐兴盛、流传起来,就没有人去问,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图片来自网络)

《陈情令》续写之归去来兮92.棒打鸳鸯

“叔父,日前我便与你说过这事,姑苏蓝氏刚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如何能够在此时谈婚论嫁。”

蓝曦臣斟了一杯茶水,将其递给了蓝启仁。

即便是关系到自身的终生大事,蓝曦臣在说起此事时,语气依旧是不急不缓,面上始终挂着和煦的笑意。

不大的房间内,茶水里袅袅升起的热气,遮住了蓝启仁那张日益衰老的面庞。

他握紧了手里的茶杯,终究还是忍不住将其重重的磕在了案板上,滚烫的茶水溅了一地。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得不出此下策,蓝氏如今遭受重创,虽说门内精英弟子皆在,秘术典籍全都得以保全,但终归是伤了元气,没有个三年五载,那是恢复不过来的”说到这里,蓝启仁愤怒的语气渐转沉重,“你还记得温氏如日中天的时候吗?那次温氏逆贼火烧了云深不知处,若不是关键时刻有忘机拦着他们,恐怕我们所有的人都逃不掉,如今同样的事情又再一次上演了,曦臣,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蓝家这么多年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如今更是得到重创,大不如前,若是此时有心怀不轨之人想要灭了蓝氏,我们拿什么去抵挡。”

蓝曦臣皱眉道:“所以叔父才想要联姻,寻求可靠的盟友,以保我蓝氏安然无虞。”

蓝启仁道:“你和忘机也该到了议婚的年纪了,近年来我蓝氏想要联姻的世家也有不少,放心,叔父定会为你们选个称心如意的妻子。”

称心如意?说白了不还是要倚靠外力保蓝氏平安,又何曾考虑过他和忘机的感受,这样的婚事又如何能做到称心如意。

蓝曦臣眉目沉沉,终是带了几分不满之色,

“我们蓝氏传承数百年,自先祖蓝安建立家族以来,伐逆,战乱,内讧,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所面危险何止成千上百,即便是再危急的时刻,都不曾丢了蓝氏引以为傲的风骨,若是因为这些事情,叔父便要去联姻,那我们和那些摇尾乞怜,乞求他人施舍的乞丐又有何区别,叔父”蓝曦臣重重说道:“我们姑苏蓝氏还没有落魄到如此地步。”

这最后一句话不可谓不重,蓝曦臣向来都是温文有礼,尊师重孝的好弟子,这么多年来更是不曾当面忤逆过蓝启仁,如今这话甫一入耳,蓝启仁顿时便变了脸色。

他面上神色阵青阵白,猛地站起身,拍桌怒吼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说我摇尾乞怜,贪生怕死吗?”

蓝曦臣忙跪到地上,垂首道:“弟子不敢。”

蓝启仁喘了几口粗气,看着面前引以为傲的弟子,那是他蓝家的双壁之一,亦是他蓝家的骄傲,只是如今,蓝启仁叹了口气,半晌,颓然坐到了椅子上。

蓝曦臣悚然一惊,抬头看他,“叔父?”

“曦臣,你当真以为叔父是丢了蓝家数百年来的风骨吗?叔父今日为何如此逼迫你们,还不是因为你们前段时间皆是重伤垂死,生死未卜,叔父心中实在是寝食难安,若是你们有何不测,姑苏蓝氏传承百年的基业后继无人,我到时就算去了九泉之下,也无颜面对蓝家的列祖列宗了。”

蓝曦臣听他话语里满是沮丧无奈之感,再不复之前的中气十足,而他此时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蓝家前辈,只是一个忧心儿孙的风烛残年的老人。

“叔父”蓝曦臣涩声道:“是弟子不对,累的叔父如此。”

蓝启仁道:“曦臣,我不过就是想替你的父亲,想替蓝家留后而已。”

我不过是想替你的父亲,想替蓝家留后而已,这句话仿佛是一块千斤巨石般,压在蓝曦臣的背上,竟教他一时直不起身来。

室内一时无人说话,阳光透过窗棂照射进来,本是暖意融融,却驱不散这沉闷的气息。

蓝曦臣不知自己在地上跪了多久,久到腿上已经麻木的没有感觉的时候,方才听到蓝启仁沙哑的声音响起。

“起来吧,跪那么久做甚?”

蓝曦臣抿了抿唇角,略有些踉跄的站起了身,随后他目光看向身后紧闭的屋门,轻声道:“忘机还跪在外面。”

蓝启仁哼了一声,气的山羊胡子都翘了起来,“他想跪,那就让他跪着。”

推荐三本经典重生古言文:翻手苍凉,覆手繁华,都只在她一念之间

大家好,我是记得开心,今天带来的是三本经典重生古言小说,男主性格腹黑专情王者气质侧漏,看男女主联手虐渣驰骋朝堂和战场特别过瘾,男女主感情水到渠成,都超级的好看,很适合友友们的口味。

第一本:《九重紫》 作者:吱吱简介:

窦昭觉得自己可能活不长了。 她这些日子总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坐在开满了紫藤花的花架子下摆动着两条肥肥的小腿,白白胖胖像馒头似的乳娘正喂她吃饭……可当她真的回到小时候,人生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精彩片段:

与此同时,远在京都的陈曲水却被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惊醒。

他悚然而起,听到哗啦啦,雨从天落。

原来是下雨了!

他捂着胸口,半晌心情才平复下来。

在英国公府的这些日子对陈曲水来说真可谓是枕戈待旦――虽然前些日子宋墨解除了他的监禁,可对他来说,一日不离开英国公府,一旦就如同在虎穴。

他静静地坐了一会。

雨越下越大,狂风吹动着树枝发出噼里啪啦的撞击声,床头的安息香飘浮在空中,却给人种祥和安宁之感。

陈曲水不由微笑。

这个松萝,什么时候点起了安息香?

是怕他睡不好吗?

宋墨派了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厮来“服侍”他。一个叫松萝,一个叫武夷,都是茶的名字。松萝活泼,武夷沉稳,但两个人都很灵敏,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句都不说。吃穿用度,十分周到,还略通文墨,奉承他的时候都言之有物。让他不时感慨英国公府的赫煊――随随便便就能拿出这样的两个小厮来,没有百年的沉淀怎么做得到?

他想起书房的窗户没关。

书房最怕湿气了。

陈曲水喊当值的小厮:“松萝!松萝!”

没有人答应。

陈曲皱了皱眉头。

不知道是因为奉命行事的缘故,还是英国公府的规矩如此,平时两个小厮从不曾离他左右,而今天他竟然唤不到人?

他暗暗奇怪。眼角的余光映入一件白布孝衣上。

这是一个叫曾五的家丁送来的。

英国公夫人去世了,英国公府的人都得戴孝。

他向曾五解释:“我只是客居此时,穿得素净些就是了。”

曾五翻了翻白眼,不齿地道:“你既吃英国公府的。喝英国公府的,就得守英国公府的规矩。别以为你是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雨严先生的知己就可以与众不同。就是严先生回来了,也得戴重孝。”

陈曲水是借口严朝卿有旧住进来的。

他当然不会为这个和曾五一般见识。默默收下了孝衣。

曾五趾高气扬地朝外走,一面走,还一面嘀咕道:“不就是个借口和严先生认识,哄了公子,跑到我们府里来骗吃骗喝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敢在老子面前拿/乔,把我给惹火了。老/子到国公爷那里去告你一状,让你吃不了兜着走!”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和鄙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二本:《凤回巢》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简介:

从侯府嫡女,到权倾天下的皇太后。

顾莞宁这一生跌宕起伏,尝遍艰辛,也享尽荣华。

闭上眼的那一刻,身心俱疲的她终于得以平静。  

没想到,一睁眼,她竟又重生回了十三岁的这一年……

精彩片段:

太夫人在顾莞宁的搀扶下去了荣德堂。

   刚踏进沈氏的屋子,一阵隐隐的血腥气便飘了过来。

   顾莞宁微微蹙眉说道:“祖母,这屋子里的气味实在令人不适。我到床榻边看看母亲,祖母还是先到外面待上一会儿,等大夫来诊过脉了,再询问大夫一番。”

   身为婆婆,亲自来探望病中的儿媳,也算说得过去了。

   太夫人淡淡说道:“没关系,这点气味我还受得住。”

   一边说着,一边迈步走到了床榻边。

   沈氏面无人色,昏迷不醒。身上沾了血的衣服和被褥还没来得及更换,在明亮的烛火下,看着格外醒目。

   郑妈妈满脸哀戚,不停地用袖子抹眼泪。

   主仆相伴多年,情意深厚。郑妈妈的伤心倒不是假装出来的:“太夫人,夫人刚才连着吐了几口血,然后一直昏迷不醒。老奴吓得六神无主,只好让人给正和堂送信。这么晚了,还要惊扰太夫人,老奴实在该死。”

   “你对主子一片忠心,我知道了也只会夸赞你,有何该死之处。”太夫人神色不辨喜怒:“有没有打发人去请大夫?”

   郑妈妈红着眼眶道:“已经派人去接谢大夫了。估摸着至少也得一个时辰才能到。”

   太夫人嗯了一声,然后问道:“好端端地,沈氏怎么会突然吐血?”

   郑妈妈早已想好了说辞:“夫人担忧少爷的身体,忧思过度,所以才会吐了血。”

   太夫人目中精光一闪,冷冷道:“大胆刁奴!满嘴谎言!沈氏明明是看了沈五舅爷的信才吐了血!那封信呢?”

   郑妈妈头脑轰地一声,双腿一软,跪到了地上。

   沈谦让人送信过来的事,怎么会传到太夫人耳中?

   沈氏看了信吐血昏迷,太夫人又是怎么知道的?

   那封信里写的内容,只有沈氏看过。她刚才急着将信藏好,根本没来得及细看。不过,不用想也知道,这封信绝不能落在太夫人的手里……

   短短瞬间,郑妈妈脑海中闪过一连串的念头。

   顾莞宁见郑妈妈面色变了又变,唇角扯出一抹冷笑:“郑妈妈将那封信藏了起来。现在一定是在想着用什么谎话将此事圆过去吧!”

   郑妈妈:“……”

   郑妈妈被顾莞宁那双锐利冷凝的眼眸看得心中生寒,身子不自觉地哆嗦了一下:“老、老奴岂敢欺瞒太夫人和小姐。老奴真的没见过什么信。”

   顾莞宁冷眼看着死鸭子嘴硬的郑妈妈:“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只要你将那封信交出来,就不追究你往日欺上瞒下怂恿主子的事了。”

   不交出来会怎么样?

   顾莞宁根本不需要说什么威胁之类的话,只冷冷的一瞥,已经令郑妈妈心惊胆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三本:《覆手繁华》 作者:云霓简介:

她是个瞎子,在黑暗中生活了二十年。 最终被冠上通奸罪名害死。 当她重新睁开眼睛,看到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精彩片段:

皇帝当然记得,那是用先帝时编撰的《切韵》为对应音调,以明矾水写就的密件。"

皇城司培养的察子才会用的传递军情的方法,由吕遇拿出来的。

上面写了着:勿和谈,有诈。

皇帝眯起眼睛,“是你?"

琅华低下头,“是民女的父亲让察子传递回来的消息,但是沈昌吉对我们顾家怀恨在心,不但试图遮掩实情,还要给顾家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皇帝脸上阴晴不定。

太后不禁心中冷笑,这就是她的长子,不论对谁都是满心猜忌,如果不是要与他联手对付强敌,今日她决计不会到永德殿来。

先皇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废了他这个太子,而她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支持惠王谋反,让他接二连三杀了他两个弟弟。

她就知道皇帝已经会问个清楚,顾家私自在西夏打探消息,虽然为大齐赢来了先机,但是在皇帝心里,背着他做事,就是另有图谋。

太后道:“是东平托顾家送来了信,东平去了西夏这么多年,还记得先皇嘱咐她的话,我的东平受了那么多的苦,终于要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东平长公主是皇帝心目中为数不多的那个对他好的人。

东平去西夏和亲的时候,皇帝在太子府偷偷地掉了眼泪。

皇帝道:“母后为何事先不肯说?非要等到现在才透露。"

太后看了一眼地上的琅华,琅华会意,立即站起身退了出去。

半晌太后才叹了口气,“哀家想说,但是皇帝会相信吗?若是那时哀家说了,皇帝心中迟疑,也许就会被西夏人察觉从而发兵,现在西夏人会以为我们已经放松警惕,对我们大齐来说正是好时机。"

“从前先皇攻打西夏,多是因为长途追击,粮草不济不得不无功而返,”太后微微笑起来,“现在西夏人送上门来,我们的大军就可以以逸待劳。"

皇帝目光闪烁,“母后说的有理,朕立即就传刘景臣进宫议事。"

太后点了点头,“哀家还给皇帝送来一份大礼,”微微顿了顿,“哀家说想要吃西北的油枣,已经让淮南王世子送进京了,皇帝可以留着淮南王世子,淮南王定然会为朝廷尽心竭力。"

皇帝再一次惊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家人们,由于篇幅有限,今天的推荐就先到这里了,爱看的小伙伴可以给小编评论转发哦~[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