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小知识:这几种耳相的人不宜打耳洞,看看里面有没有你
1,宽心佛耳
“佛耳”就是所谓的“佛耳朵”,肉厚,耳垂长,耳珠厚圆。故此耳为“佛耳”。拥有佛耳的人,通常都比较宽和厚道,体质健康,打耳洞容易影响到身体状况与情绪心态,因此十分忌讳打耳洞。
2,耳垂有痣
耳垂上长痣的人,财运极佳,是富贵、长寿命。穿耳洞会泄漏财气,如果在穿耳洞的过程中误将痣也打掉了,对自己就更加不利了。
3,耳珠朝口
耳朵有垂珠且耳朵垂长的人,比较有福气,如果耳垂珠朝着嘴巴,就是所谓的“耳珠朝口”。有这样耳朵的人运势都不错,特别是女子,有旺夫运哦,但是要注意不要在耳珠位置打耳洞穿耳环,会泄掉本身的福气。
4,贴脑耳
耳朵紧贴脑部,从正面看几乎看不到耳朵,这种就是“贴脑耳”,贴脑耳吉祥,代表大富大贵。这样的耳朵命很好,戴耳环并不会影响它的风水,但忌在耳鼓的地方穿,耳鼓部位是贴脑耳的“主位”,对贴脑耳的富贵运有很大的影响。
宣城发现原版旧金银器
王爱武
第1004期
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现辖宣州县、宁国市、广德市、泾县、绩溪、旌德、郎溪四县、两市、一区。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
近几十年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发现了大量古墓葬,并出土了大量陶瓷、青铜器、玉器等文物。金银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也算精良了。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宣州县和宁国市发现的一些金银器,了解和了解古代金银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
1、金代金银
金戒指(图一),直径1.5厘米,高0.4厘米。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葬出土,现藏宣城博物馆。环形,器身锤成扁带状,内壁光滑,外壁凿有三排点状花纹。网点凹深,排列密集。
图1
魏晋时期戒指的使用十分广泛。江苏南京光化门外发现一枚东晋金戒指。此戒指的环面雕刻有密集的点状图案,不仅增强了餐具的美观,而且缝制衣服时还可以作为顶针使用。
银匕首(图2),长15.5厘米,宽2.7厘米。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葬出土,现藏宣城博物馆。匕身呈椭圆形,前端呈圆拱形,背面有带状直柄,柄首有花蕾状突起。匕首是用来舀食物的勺子。商周时期,青铜匕首较为常见,常与鼎一起制作。汉六朝墓葬中,常出土漆匕,而银匕则很少。
图2
银簪(图3)长16.4厘米,顶部宽1.3厘米。1992年11月宣州区敖峰路金保险公司东墓出土,现藏宣城博物馆。发簪为两股对折半“U”形,断面呈圆柱形,顶部扁而细的菱形,前端呈针状锥体。
图3
金戒指和银匕首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表面古朴,没有太多装饰,但造型规整,做工精良。
2、宋代金银
金耳环(图4),长1.7-1.9厘米,宽1.6厘米。2004年3月出土于宣州县李桥市明星村,现藏宣城博物馆。器身锤成不规则圆形,一端呈锥形,便于穿孔和悬挂,另一端呈扁平带状,一侧凿有精美图案。耳环作为装饰品的一种,最初称为耳盘,但用玉石填充耳垂的开口处,称为“充耳”或“耳珠”。
图4
金吊坠(图5)长7.8厘米,宽6.5厘米。1958年在宣城县西郊某窑炉中发现,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整体呈鸡心形,由两块金片组成,一块稍大,一块包裹,中间稍鼓起,边缘较薄,两侧饰有相同的双片。龙纹,龙身弯成心形,龙头相对,张口,伸出舌头,睁大眼睛,龙尾上翻,分为两侧,边缘刻有串珠图案和草叶图案。顶部有一个系带孔。金吊坠采用锤打、镂空雕刻、线雕、浮雕等加工工艺,制作精美。整体造型精巧、精致、清晰,两条龙的形象古朴、笨拙、稚气。吊坠又称“霞佩坠”,是一种悬挂在底面,使佩戴时使霞佩平垂下垂的装饰品。它通常由金、银或玉制成。“下沛”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白居易的诗《霓裳羽衣舞歌》有“弘昌霞佩步前摇冠”句。宋元墓葬中出土的吊坠例子还有很多。最早发现于南京北宋墓葬中。南宋时期,它们更加普遍,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
图5
经历了唐代中国金银生产的繁荣,到了宋代金银日趋商业化,风格变得轻盈飘逸,工艺也经历了创新和发展。这在宣城出土的金坠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元代金银
金银莲花杯(图六),高5.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3.8厘米。1985年5月出土于宁国市市区,现藏于宁国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灯体呈八叶莲花状,八瓣凸起。每个花瓣均采用锤击法压印出音乐人物的高浮雕。灯的内底面刻有两个人物。其中一位是一位留着长胡子、张开双臂的老人。他在松树下坐卧着,肚子鼓鼓的。另有一名身穿长衣的侍者,端着杯子和盘子,仿佛在行走。足较高且外,呈管状,有八瓣。银灯造型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挺拔曼妙,人物嬉戏唱坐卧行。每个都有自己的形状,赋予其强烈的三维感和现实感。另外,这盏灯做工精细,由两层银饰条组合而成。程、空心,不仅使餐具厚重、富有古朴感,而且还具有隔热、防烫的实用功能。
图6
牡丹纹鎏金银杯(图7),高5.5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4.4厘米。1985年5月出土于宁国市市区,现藏于宁国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张口,浅弯腹,爪子短圆,外翻。通体锤打成型,腹壁锤打成两层相叠的牡丹纹。最上层有六瓣,较小,碗底有四瓣,较大。碗中心凸起,饰两层雕花牡丹枝,足部刻“壬子”二字。银灯的设计十分严格。图案的布局类似于古建筑上螺旋画的构图。容器底部饰有枝条,壁上饰有花瓣,使装饰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整个容器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纹饰、造型完全统一,做工精美,充满立体感。根据银杯足部刻有“壬子”二字,推测此文物制作于1312年。
图7
元代金银器皿的装饰大体继承了宋代的风格,但器物轮廓棱角较陡,多采用圆雕、高浮雕技法。鎏金工艺的运用,使菜肴更加精致美观。
清代金银餐具
如意纹金簪(图八),长8厘米,宽2.3厘米。1987年8月在皖南汽车厂旧址发现,现藏宣城博物馆。一种长条,一端被打成扁平形状。正面刻有许愿结和虎面图案。结上饰有精致的珠纹和五朵梅花图案。虎脸雕刻清晰,眼睛大,鼻子长,嘴巴宽。枪口下方有长短不一的弯曲虎须,尾端呈针状,背面有“宋和升纯金”标志。金钗造型优美,钗头上有心愿图案和精心雕刻的虎面图案,刀工流畅。装饰既精致又饱满,规整又活泼,充满生活感。
位置8
蝙蝠纹金饰(图9),长3.5厘米,宽2.4厘米。宣城县基建局大楼于1986年5月发现,现藏于宣城博物馆。通体锤打成薄板,上部略呈半圆形,以凿法雕出蝙蝠图案。它有细长的眼睛、长长的耳朵和尖尖的嘴巴,张开翅膀可以飞行。底部呈圆形,采用镂空法雕刻“卍”字图案,“卍”字图案上及整个装饰周围刻有由圆点组成的云朵。吉祥图案中的“万字”图案和蝙蝠图案寓意“福气就在眼前”、“万福临门”。
图9
明清时期的金银生产,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金银生产技术。特别是清代金银生产呈现出壮观、空前的繁荣。
(作者为宣城博物馆馆长)
制作:佟大庆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