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兼褒赞,体贵弘润
【苏海拾贝之三】
东坡的文章长的有六七千字,如他为张方平写到《张文定公墓志铭》,甚至有上万字,如《司马温公行状》;短的只有一百多个字,例如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八十三字。因为出诸真情,令人耐读。比这更短的是他的一些砚石铭文。
1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铭与箴是中国传统文体之一,都是属于警戒性的文字,和古代刻在钟鼎器物上的铭不一样。一般称为“铭文”。《文心雕龙·箴铭第十一》说:“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对此,苏轼自然是很擅长的,他写过各种铭,收入他的文集如《四达斋铭》《择胜亭铭》《德威堂铭》《洗玉池铭》《汉鼎铭》等。写得最多的是砚石铭。
在他的砚铭里写得最长的是他的《天石砚铭并序》,这里还有个故事。他在“序”中说:我十二岁时,在家附近空地上与一些小伙伴“凿地为戏”,无意间得到一块“异石”,像一条鱼,“肤温润,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后来把它做成砚台,很“发墨”,只是没有贮水的地方。他父亲告诉他:“这是天然砚,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罢了。”并且说:“这是文字之祥也。”于是苏轼在砚台写了这篇铭: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仰唇俯足”意思是仰人鼻息俯人足下。短短的铭文,不啻是苏轼一生的做人的宣言:做人是“主于德”,(宁可有缺),还是求其“全”(委曲求全)?全凭自己选择。世上那种仰人鼻息,俯人足下的人,本来就不少。(我可不愿做那种人。)而这种选择,“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读到这里,我想到《宋史》苏轼本传里开首的一段,母亲程氏教他读书,有一次给他讲《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慨然太息”,苏轼问妈妈:“如果我像范滂那样,妈妈允许吗?”程氏回答:“你如果能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这种母子对话,千载以后,读了还是令人感动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苏东坡小时候就有了做人的主心骨。这是父母教育——特别是母亲的教育的结果。是忠,是奸,是率真还是沉稳,除了本性以外,与父母的教导与行为有直接关系。
正因为此,他对这方砚台极有感情,在铭文后又写了一段: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自己小时候的一方砚台,失而复得,把它赠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迨和苏过,两个儿子虽然功业名声不如父祖,但都是正派人。苏迨有功名与著述传世。苏过一直在父亲身边,陪伴苏轼在贬所。
2
“以此治狱长思生”
砚铭文里有一篇是给他长子苏迈的《迈砚铭》:
迈往德兴,赆以一砚,以此铭之:以此进道常如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苏迈是东坡的长子,是他前妻王弗所生。虽然不如父亲有名,但也是青史留名之人。他是宋神宗元丰(1081)四年考中进士,元丰七年(1084)被授官于饶州府德兴县尉。此砚及铭文大概就是他上任前,父亲给他的礼物。
让我们看看这言简意赅的四句话: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动笔写字作文、进修学问时,要如饥如渴;要想官场有所作为时,必须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如果要求财,则想想如何给予百姓。第四句是:你当官将来判案时,要尽可能仁慈一点,死囚犯能够让他不死的就救他一命。所谓“治狱常思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有一个典故。欧阳修《泷冈阡表》里,记了自己四岁成为孤儿,母亲含辛茹苦抚养自己成长的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况且——宝山注)求而有得也。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求生犹失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参加高考命题,就曾选过欧阳修的本传里的一段,里面也记了这几句话。苏迈一定熟悉这个故事。他也自然知道自己父亲的用意。后来他能够遵父嘱,恪尽职守,为民为国尽力。苏轼在《与陈季常书》里说:“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据《德兴县志》(卷十八)记载,苏迈有政绩,当地的后人立“景苏堂”表示敬仰。
读东坡的这两篇铭,我想到的是一个人从小的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父母的言行远过于平时的说教,中国传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言教是有用的,但必须“其身正”,否则归于无用。这就是杜威所说的:“课堂里进行的是‘关于道德的教育’,而日常生活中的事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大意)
3
“勿以格言轻视之”
由东坡的砚铭说到家教,未免有点落俗套。其实,东坡的砚铭写得妙趣横生,只是“铭”这种文体决定了它总是脱不了“警戒”味。但是它与“箴”还是有所不同。《文心雕龙》还说:“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意思是箴是用来抵御过失的,故文辞必须依靠准确切实,铭则兼具褒奖赞美,所以体制重在弘大润泽。”砚铭是宋以后渐渐多起来的,明清就更多了。唐人往往写诗的为多,如李白、李贺、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咏砚之诗流传。
砚铭往往需根据不同的砚褒赞砚的“美德”,不仅仅苏东坡如此,他人写的也一样。例如沈周《衡山寿砚铭》共十二个字:“欢喜心,自在相。居极乐,寿无量”;曹雪芹有《砚铭》:“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金农有《屐砚铭》:“莫笑老而无齿,曾行万里之路。蹇兮蹇兮,何伤乎迟暮。”书法家伊秉绶《端溪砚铭》:“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好像东莞可园有联语:“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伊氏的砚铭就隐括了这层意思。可见写砚铭其实就是寄托自己的一种情绪。
让我们再来看东坡的一首砚铭——《孔毅甫龙尾砚铭》:“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前两句是夸赞端砚的熟语,好的端砚既要细腻温润,又要发墨,敲一下声音要清脆,还要有纹路、星点等等。重要的是后面两对偶句。这里非常巧妙地将砚的“厚、坚”“朴、重”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了,惟“厚而坚”可以看透今古世事;惟“朴而重”所以立定脚跟,不随世俯仰。这是写砚台呢?还是写人呢?
袁宏道在评《王定国砚铭》等六铭时说:“六砚铭,俱相题发挥,无中生有,熟看之,悟作文法,自然小题大做、枯题润做,俗题雅做者,勿以格言轻视之。”(《三苏文苑》卷十五引)
《苏轼全集》中所收的砚铭不止六首,其他的铭文也值得读。
活在这个世上,读读这样的文字真是很幸运。况且,我家里砚台可能还比东坡藏的多。再回头想想历史上那些龌龊的勾当,瞧那一家子,究竟姓刘,还是姓曹,或者姓司马,和我有什么相干?那些破事真是不值一提了。
闽侯:因为一份诚 选择一座城
天石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检查仪器。陈枫 摄
春光明媚的午后,走进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福特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周宁正在认真工作。他是2021届毕业生,在闽侯县人社局帮助下,领到1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公司融洽的工作氛围也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原先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公司的,没想到这里的人文环境和同事也挺好”。
闽侯县的优惠政策和福特科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了来自海南的2021届毕业生王青霞,目前她已领到一次性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共13000元,后期政府和企业还会给工科人才相应的补助,这些都让她感到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十分渴求,闽侯县政府出台的多项人才引进政策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今年公司获得4个发明专利,这是基于人才凝聚的基础上才得以提升的。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与当地人社部门的合作,助力公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助力闽侯经济发展。”福特科研发总工程师黄木旺说。
闽侯县人社部门完善落实企业用工、招工、引才扶持政策措施,创新招工和就业服务方式,多渠道积极为企业和劳动者“牵线搭桥”,助力企业发展。2021年7月《鼓励高校毕业生来县留县就业创业七条措施》出台以来,闽侯县向862人累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862万元,向11人发放外地生源一次性租房补贴3.3万元,推荐申报高层次人才80人,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68人,向近百人次工科类青年人才发放补助,5家企业60多人申请享受人才住房保障政策。这些给力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源源不断涌入闽侯,形成硬核聚才“引力效应”。
在闽侯县人社局“牵线搭桥”下,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天石源超硬材料工具有限公司也收获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福利,让员工更踏实地留在闽侯发展。
“今年收到两笔补贴汇款共1.5万元。当时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意外之喜,询问后才知道,公司帮员工向县人社局申请了福州市‘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引进落地奖励。”天石源研发工程师林暐说,他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公司和闽侯发展多作贡献。
“天石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很高兴在福州市‘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引进落地政策以及人才住房、补助政策上享受到这么多福利,很感谢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天石源公司管理部总监毛可兴表示,希望可以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壮大“福州制造”。(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陈枫 程钊)
(福州日报)
走进故宫特展:爱吃的苏轼 其实很节约
讲完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再到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来看一看“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看展之前,先来个段子——
1099年,也就是元符二年,62岁的苏轼在荒凉的海南儋州又找到了新的乐子——吃生蚝。
他给幼子苏过写信说,这里的生蚝美味极了,可以和酒放在一起煮,也可以选大的用火烤——“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他又关照儿子,千万别告诉别人,以免其他人听说之后,纷纷要求被贬到海南来,跟他瓜分这美味。
若不是亲眼看到明拓《晚香堂苏帖》里收的苏轼《献蚝帖》,这段苏轼921年前写给儿子的悄悄话,就是一个美食段子。
但眼前的一笔一划明明在告诉你,900多年前的那个苏东坡,带着仙气,也接着地气,比传说中还要鲜活。
林逋的作品中藏有苏轼的彩蛋
围绕着苏轼的“亲友圈”,展览展陈了大量宋元名作孤本,比如欧阳修《灼艾帖卷》、蔡襄《京居帖页》、傅尧俞《蒸燠帖页》、吕大防《示问帖页》、蒋之奇《北客帖页》、黄庭坚《君宜帖页》、李之仪《汴隄帖页》、米芾《盛制帖页》等等。
苏东坡恩师欧阳修的《灼艾帖》,被视为欧阳修传世书法中的代表作。
这是欧阳修写给友人的信,他在信中谈及长子欧阳发曾接受过艾灸治疗,虽然艾灸是常见疗法,但他认为这也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
欧阳修是苏轼21岁参加贡举时的主考官。他大为欣赏苏轼的策论,却又以为这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避嫌将他列为第二。
在这之后,两人越走越近,感情深厚。
1071年7月,34岁的苏轼离京第一次赴杭,他没有直奔杭州,而是先去河南找了弟弟苏辙,兄弟俩一起去颍州探望卸任养老的欧阳修。
颍州就在今天的安徽阜阳,里头也有一个西湖。兄弟二人陪着欧阳修玩了整整二十多天,还燕游大醉在那个西湖边。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聚。
展览中的苏轼真迹,总共有6+1件。在原先公布的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页》、《三马图赞并引残卷》、《治平帖卷》、《归院帖卷》、《春中帖页》等之外,杭州观众还能找到一个彩蛋——藏在北宋林逋《自书诗》卷后的一纸苏轼诗跋,有孤山也有西湖。
林逋,就是今天孤山“梅妻鹤子”的主人公、北宋诗人林和靖。
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卷是其中篇幅最长者,为北宋天圣元年(1023)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为朋友所作。此卷行书五言、七言诗共五首,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和《春日》。
而苏轼的题跋约莫作于五十岁上下,大概是他第二次到杭州任职前后。
他在诗中赞美林和靖,称“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当时杭州人对林和靖的重视程度,苏轼并不满意,所以对其大为推崇。明代收藏家王世贞在后面“跟帖”说,林和靖名声的增重正是由于苏东坡的推崇。
故宫书画部馆员郁文韬提到,苏轼的这段诗跋见于《东坡集》,这是目前唯一还保持着原始装裱形态的苏轼题跋作品。
爱美食的苏东坡很节制
苏东坡的段子,传了近千年,跟着展览,也再来讲一讲。
清代边寿民的《墨茶图》,讲的是苏轼与司马光论茶墨异同之语。
苏东坡很爱吃茶,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便常与寺僧品茶吟诗,还常向寺里的老和尚讨要茶叶。
清尤荫的《东坡石铫图》也和东坡喝茶有关。
这里的“铫”,说的是一种小吊壶,据考,或许即为紫砂壶的一种。盛产紫砂的宜兴当地曾传,苏轼设计过一种提把为三叉的提梁壶,被人们称为“东坡提梁壶”。此后言提梁壶,必想到东坡。
彼时,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苏轼为此作《次韵周穜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后来清代画家尤荫得一刻有“元祐”字样的石铫,他将其形貌与《次韵周穜惠石铫》一诗中的有关描述相互对照,认为是东坡故物。尤荫后将此石铫进献内府,并大量绘制《石铫图》赠送友人,东坡石铫的形象也由此传播开来。
苏轼一生还爱砚,《东坡集》中收有其砚铭二十余首,清黄慎《东坡玩砚图》上所节录的《天石砚铭并叙》便是其中之一。文中记述苏轼十二岁时凿地为戏而得异石,并以之作砚。父亲苏洵得知后,将其视作苏轼未来将在文学上有所造诣的吉兆,对其加以勉励。
爱美食的苏轼,在饮食生活上其实是节制的。明陈继儒曾抄录下苏东坡的规矩:“东坡居士自今已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就是说,自己一个人吃饭,只要一杯清酒一个肉菜;“有尊客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即便是请贵客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可减不可增,“有召我者,先以此告之,若不从而过是,乃止。”别人请他吃饭,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矩,他就不去了。之所以如此节俭,“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说起文人画,不忘“苏老师”
故宫是中国大陆苏轼墨迹最为集中的收藏单位,同时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作品。
本次展览共展出78件(组)与苏轼相关的书、画、碑帖类文物。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
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作品,展现苏轼的交友圈和他所处的时代。
我书意造本无法,从苏轼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后世对苏书的临、仿、评等角度,反映苏轼的书法创作及其影响。
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以苏轼诗文为创作主题的书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创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间有味是清欢,选取能够反映苏轼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人格魅力。
在赏鉴名迹与阅读故事之外,或许我们还应该了解,苏东坡对于艺术的观念和喜好,如此强烈地塑造了近千年后的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比如说,正是因为他对颜真卿的推崇,才有近千年来后世对颜真卿的热爱。
从唐代中期开始,书法开始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颜真卿的书法在唐代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这种对书法的观念延续到宋代,最受影响的就是苏轼和他的门人黄庭坚。正是以苏轼为首的文人,给了颜真卿一个全新的评价——苏轼提出不要只是临摹模仿前人的书法,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而我们今天对文人画的理解也与苏轼密不可分,苏轼将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别开来,认为绘画要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他的观念影响深远,被视为后世文人画的基本原则。
(原题为《爱吃的苏轼 其实很节约 走进故宫特展 寻找文人画外的地气》。编辑张钟文)
朱德故里天石寨旅游风景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乡村旅游景象
中国记录通讯社(记者袁军)在喜迎中秋、国庆双节之际,仪陇县天石寨旅游风景区作为朱德元帅故里的景区,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乡村旅游景象。
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和热闹非凡的人文景观。
近些年,天石寨旅游风景区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旅游资源,大胆地推陈出新,只为给游客打造更好的旅游观光体验,使其流连忘返。
目前,天石寨景区得到成都市演艺公司和仪陇三中艺体班学生的大力支持,打造了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梦回西游国粹旅游文化节”,集奇妙、梦幻、国潮、灯光、游乐超多西游主题板块,多元化场景,沉浸式定制一场色彩缤纷的神话盛宴。
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空”和“再见女儿国”等精妙绝伦的片段序幕正在倾情演绎中……#头条发文任务##四川本地新闻##四川本地#@央视新闻@封面新闻@海报新闻@极目新闻@刀郎音乐人@记者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