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一年中二月叫什么月(二月叫什么月)

一年中二月叫什么月(二月叫什么月)

夏历、殷历、周历三者“正(zhēng)月”有什么区别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作三正(zhēng)。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下表以月建为纲,说明三正之间月份和季节的对应:

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阮元以为此用夏历,但是这一点学者间有争论。),《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所以原诗说"四月维夏,六月徂( cú )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féi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豳( bīn )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此诗凡言"七月"等处是夏历,"一之日"等处是周历。《春秋.成公元年》说"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现象载入史册,显而易见,这是指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东风解冻",无冰应是正常现象,无需大书特书了。又如《春秋·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所"漂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很难索解了。由此可知《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其时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相信《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 zhuó )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在《春秋》和《左传》里,同一历史事实,《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记的时月每有出入,甚至同属《左传》所记,而时月也互有异同,这可以从三正的差异中求得解释(文字错乱又当别论)。例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记载为"秋,宋人取长葛",杜预想调和经传纪时上的矛盾,解释说"秋取,冬乃告也"。又说"今冬乘长葛无备而取之",则自相矛盾。其实从周历夏历的差异上来解释就很自然。《春秋·僖( xT )公五年》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左传》记此事于僖公四年十二月。可见《左传》所依据的史料有的是用夏历。

在战国秦汉之间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说什么"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等以表示"受命于天"。当然这并不可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

夏历、殷历、周历三者“正(zhēng)月”有什么区别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作三正(zhēng)。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下表以月建为纲,说明三正之间月份和季节的对应:

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阮元以为此用夏历,但是这一点学者间有争论。),《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所以原诗说"四月维夏,六月徂( cú )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féi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豳( bīn )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此诗凡言"七月"等处是夏历,"一之日"等处是周历。《春秋.成公元年》说"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现象载入史册,显而易见,这是指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东风解冻",无冰应是正常现象,无需大书特书了。又如《春秋·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所"漂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很难索解了。由此可知《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其时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相信《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 zhuó )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在《春秋》和《左传》里,同一历史事实,《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记的时月每有出入,甚至同属《左传》所记,而时月也互有异同,这可以从三正的差异中求得解释(文字错乱又当别论)。例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记载为"秋,宋人取长葛",杜预想调和经传纪时上的矛盾,解释说"秋取,冬乃告也"。又说"今冬乘长葛无备而取之",则自相矛盾。其实从周历夏历的差异上来解释就很自然。《春秋·僖( xT )公五年》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左传》记此事于僖公四年十二月。可见《左传》所依据的史料有的是用夏历。

在战国秦汉之间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说什么"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等以表示"受命于天"。当然这并不可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

农历十二月为何叫“腊月”?原来和古人祭祀有关

1月6日是农历的十二月初一。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

农历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据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又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隋书·礼仪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意思是:阴历十二月,在这农闲的岁末,打猎获取禽兽,以祭祀祖宗和神灵,辞旧迎新,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

古人祭祀场景。

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而这些祭祀活动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认为祭祀乃是“国之大事”。把岁终祀祖先、祭众神的祭奠仪式称为“腊”。商朝时,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规模浩大,礼仪隆重。后将冬祀称为“腊祭”,就是在腊月合祭众神。

古时年终十二月属于“祭祀之月”,这个月份以祭祀为中心内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岁交替,须祭祖祀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二、天寒农闲,劳力充裕;三、野兽冬眠,狩猎良机。

古代历法,把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把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最初“腊日”并不固定,可灵活掌握。到了汉朝,规定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祭祀诸神。在旧时,腊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时机。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动物类食品,一律称为“腊味”,如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腊肠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康鹏,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古时十二个月的雅称,美极了!看看你出生的月份叫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经典在现如今看来,仍旧充满了智慧。

一年有十二个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称呼这十二个月的吗?

不知道也没关系,今天就让诗词君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二个月的那些唯美至极的雅称吧!

顺便看看你出生的月份叫什么名字!

01

一 月

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称柳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02

二 月

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03

三 月

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04

四 月

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贯休《寄王涤》

05

五 月

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韩愈《题榴花》

06

六 月

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07

七 月

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

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08

八月

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农历八月。此时月桂花盛开,故称桂月。

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

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09

九月

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

10

十月

孟冬、亥月、阳月、应钟、露月、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农历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杜甫《萤火》

11

十一月

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葭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

——刘蕃《忆长安·十一月》

12

十二月

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

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 卢象《竹里馆》

看完了仲春,季夏,梦秋......你更喜欢哪个月份的雅称呢?

来源:诗词世界

12个月的雅称,原来这么美!

文/陈诚

一年有十二个月。

你知道,十二个月还能怎么说?

我们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为每一个月都起了许多雅称。

今天,给大家介绍十二月份的雅称,你更喜欢哪一个月的称呼呢?

一月

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称柳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二 月

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三月

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四月

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贯休《寄王涤》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李廷珪《藏墨诀》

五月

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韩愈《题榴花》

六月

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七月

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

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八月

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农历八月。此时月桂花盛开,故称桂月。

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

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九月

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

十月

孟冬、亥月、阳月、应钟、露月、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农历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杜甫《萤火》

十一月

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葭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

——刘蕃《忆长安·十一月》

十二月

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

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 卢象《竹里馆》

「生辰八字」实例分析:甲子、丁卯、己亥、戊辰,男命!古老玄学

八字出来后,首先要找到出生日的天干(也叫日主,日干)是什么,因为它就代表了你自己属什么命,例如下面例子,出生日是己亥,上面的己土就是出生日的天干,代表属己土命,也叫己土日主,己土日干等。现将十天干五行属性列出来:甲 、乙属木, 丙 、丁属火, 戊 、己属土, 庚、 辛属金, 壬、 癸属水。

实例分析

说明:大运的运程由右至左

知道了是什么命后,第二步是看生于何月份了,因为月令(月柱地支)对整个八字的影响力最大,所以又叫“提纲”。通过“万年历”查询,得知此例己土命生于丁卯月,卯月即黄历二月,卯属木,现将十二地支对应的五行列在下面,方便读者查询。

子属水, 丑属湿土, 寅、 卯属木, 辰属湿土, 巳、 午属火, 未属燥土, 申、 酉属金, 戌属燥土, 亥属水。

现在开始八字分析:

己土为阴土, 好比是田园中的泥地,为生长万物的根基和归宿。

山水之间

己土命的人生二月,特征首先是二月卯木当旺之时,如果家中有后花园,可在二月之时出去后花园观察一下,便可见到阳气渐盛,万物生长,木旺则必然土弱,五行中木克土之故,可见日主己土临病地,一出生本身就身弱了。

此时假如命中除日主和月令二字外的其余六个字中,再见有木、水,如干透甲、乙、癸,支见寅、亥、子等字,己土日主必不堪克伐,此时身弱必喜火、土为用神;这是通常所会遇到的情况。只有当命中干支土星多见,或火土多见,如干透戊、丙、丁,支见戊、未、巳、午等字时,使得己土日主变得厚重,此时土重才喜木疏,更喜水来生木为妙,便取甲木、癸水为用神。如不见有木疏土,土重而见有金来泄厚土之气,有水来流动金气,为伤食生财格,亦主富贵。

现看下此造的配合属何种情况, 己土日主生二月,木旺土病,春土虚脱,更见支坐亥水,且亥卯又半合木,再得子水之生,甲木透干,财生官旺(水生木旺),己土日主身弱无疑,弱则喜生扶,所以最喜见丁火透出,化杀(木)生身(土)为用,戊土亦可助身。此造喜用咸宜,火土就在日主左右两旁护卫,八字中无一字浪费,水木火土回圈相生,诚一佳造也。运入南方,贵为某省之军事长官。

天干地支

大运喜火、土,忌金、水,木运天干可行,地支不利。

文案编辑:泰源先生文案审核:霞客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