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神算子:13岁上北大,给自己算命后果断抛妻,并成功把自己算死
“4岁能作文、7岁能写诗,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北大)”,创下这些“奇迹”的神童林庚白,其在青史留名,却是因为他的“神算”。
袁世凯复辟时,年仅19岁的林庚白竟托命书算出:袁世凯即将暴卒。他还以此表达自己的反袁情绪,鼓动民众反袁。
袁世凯果然在不久后暴亡,也是在此后:他在江湖上声名鹊起,许多名流上门请他“算命”。最红火的时候,名流找他算一次命,要花费400个大洋的天价。
林庚白替人算命,不像普通“半仙”那样摇头晃脑,他毕竟是北大高材生,每次给人算命,他都先看命理排盘,然后还要结合各种经典进行分析。找他算过的名流中,无数人有多“奇验”。
说来也真是诡异,林庚白起先并不信命,他当年算出袁世凯暴毙,纯粹是把袁世凯的生辰八字拿去试探性地测算了一下。袁世凯被“奇验”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依旧不信命,所以他甚至还说:
“这本是偶然的,但中国人为侥幸心所支配,更因了历来的封建政治,都以命数为愚民之具,同时在家族制度的社会,也有很多利用着命数之处,所以‘玄之又玄’的命数,不期然而然的,普遍了整个中国的人们潜在的意识中,我就不得不倒霉,而被认作‘预言家’,虽则我并不以此为职业。”
不那么信命,且是“一不小心”成为预言家的林庚白后来开始信命了,没办法,他每次随手一算的“命”,最后都一次次被应验,他能不信吗?
林庚白
后来的林庚白给陆小曼、徐志摩等等名流都算过,他准确测算到了徐志摩的死期。徐志摩果真因飞机失事死在了34岁那年,那以后,林庚白更加相信“人的命数系天定”了。
徐志摩死的那年,林庚白鬼使神差地给自己算了一命,得出的结果是:命中有一吉一凶。吉是指他能娶到才貌双全的妻子,凶是指他活不过50岁。
林庚白显然不大满意这个结果,所以他又反复给自己算了命,算出来的结果居然都一样。他在感叹“这就是命”的同时,也暗暗下决心要和妻子许今心离婚。
林庚白想:“命里说我会有才貌双全的妻子,可现在的妻子既无才也无貌,那不就表明她不是我命中注定的妻子吗?”
许今心其实并不差,她贤良淑德,对子女也很有爱,她还是林庚白姐姐的小姑子,他们在18岁那年的结合,多少是“亲上加亲”。
林庚白有了想离婚的想法后,就开始寻觅自己“命里的妻子”了,他看来看去,找到了在友人宴席上认识的铁道部女职员张璧。
看到张璧后,推崇欧美社会主义文艺和马克思与燕妮的关系的林庚白,自作多情地认为:张璧可以与他志同道合,如“燕妮”一样做他的“革命伴侣”。
林庚白越幻想,其离婚的意愿也越发强烈起来。以至于,有时,他竟在梦里一边喊着“离婚”,一边惊醒过来。
1931年,为了离婚,林庚白不惜“净身出户”:他将家产、子女全部给了许今心。
林庚白
可当林庚白迫不及待地找到张璧,并将自己离婚的种种告诉她时,张璧却表示非常震惊。显然,张璧和他想象中不一样:清高的她,怎么能忍受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离婚男人呢?
无论林庚白如何死缠烂打,张璧都能找到各种理由拒绝和他结婚。一年多后的1932年10月30日,两人彻底分手。分手时,林庚白痛苦极了,他后来在自传里这样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忍受着我生平所未曾经历的痛苦,和我个人的精神上、物质上,空前的损失与牺牲。”
偏偏,这时候的林庚白在政治上也不如意,因对国民政府感到失望,他辞去了南京市政府参事的职务。重重打击下,林庚白异常苦闷地说:
“对于灰色的人生,更起了模糊的观感,感着人生的一切,都没有什么趣味,于是我要找寻刺激、麻醉,来替代我幻想中的慰安。”
林庚白找寻刺激的方式,是追女人,他认为:让自己麻醉的最好方式不是鸦片,而是女人。因为坚信自己命里会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他追女人只追家室、才貌过人者。民国的很多名媛,都曾被他追求过。
奉行“广撒网”原则的林庚白,还真就找到了一个才貌双全且愿意嫁给他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比他小了20岁的才女诗人林北丽。
林北丽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堂妹,琴棋诗画样样精通,还非常善于写旧体诗。娶到林北丽后,林庚白更加信命了。
林庚白与林北丽
通过实践去验证了“命”的林庚白,对自己曾算出的“一吉一凶”更加笃信了。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达成了那个“吉”后,他会对那一“凶”产生极大的恐惧。
林北丽的年轻貌美和才学过人,在倾倒林庚白的同时,也加重了他对自己“活不过50岁”的惧怕。他开始频繁做噩梦,梦里经常出现他惨死的画面。醒来看到身边熟睡的妻儿,他竟会忍不住在半夜啜泣起来。
到此时,“早死”已经根植进了林庚白的潜意识。而一旦某种思想进入潜意识,它将很难被改变,林庚白没有学过心理学,他不懂潜意识,更加不懂潜意识的巨大力量。某种意义上,人的潜意识就是所谓的“命”,它将很难被改变。
林庚白要改变“命”,实际只要转变观念,也就是“不信自己算出的命”就可以了。可林庚白并没有,那些相信他的人,也相信了他算出来的“命数”,所以他们和他一样:都终将验证“命”。
抗战爆发后,林庚白更加觉得自己命不久矣。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林庚白携妻子避难于重庆。抵达重庆后,见日寇不断用轰炸机进行轰炸,他料定重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陷于战乱中。
这时的林庚白再次给自己算了命,算命的结果与之前类似:他不久将死于非命。林庚白不甘心,日军每轰炸一次,他就要将自己的八字重新推算一遍,希望找到破解之法。
眼见自己无法找到破解法,他决心向外寻求帮助,之后,他辗转在重庆找到了一位看相名家。这个看相名家叫陶半梅,人称“陶半仙”。半仙仔细看了他的面相后分析说:
“你算对了,你确实会在不久后死于非命。现在情势这么紧张,我劝你去乡下暂避。”
半仙算完后,回到家里的林庚白再次给自己排八字,结合了半仙的看法后,他终于从自己的八字里发现了一线“生机:如果能到没有战争的南方去,或许能逃过一劫。于是,林庚白决定到当时尚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去避难。
林庚白刚刚抵达香港一周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随后侵占香港。一向主张抗日的林庚白恐惧极了,要知道,当时的日军正大肆搜捕与国、共两党有关的人士,而他林庚白正是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
慌了的林庚白决定偷渡回内地,他还与几个朋友雇了一艘渔船,预备趁着夜色偷偷离开。可因为日军看守太严,他们的这个计划被搁置了,无奈的林庚白只好先在香港住下。
当年12月19日,林庚白和妻子孩子带着简单的行李,前往朋友家避风头。因为怕被日军认出,他还特意将自己扮成了当地人的模样。
林庚白与林北丽
林庚白和妻子的装扮颇费了一番心思,若不仔细看,日本人很难认出他们来。就在他们打扮好,欲从后门外出时,几个日本兵从天而降,还口口声声要找“林委员”商量商量。
日本兵为何要找林委员?原来,他们搜集的情报有误,他们误以为林庚白这个小小的立法委员是国民党中央委员。立法委员和中央委员,两字之差,却是千里之别。
日本人进门后,林庚白夫妇听到房内喧嚣,心里发慌便一路朝前奔跑。他们的匆匆步履引起了日本人的怀疑,一个日本宪兵追上他并对他上下打量。宪兵见林庚白其貌不扬,打扮又很土气,压根儿就没把他和“林委员”相联系。
日本宪兵盘问了他们几句后,以为认错了人,遂挥挥手让他过去。可此时的林庚白却在看了一眼不远处抱着孩子的妻子后,立马想起了自己算出的“一吉一凶”的命数,他整个人竟都愣住了。
林北丽见日本宪兵放行了,丈夫却愣在原地,忙走过来挽扶着丈夫一齐走。林庚白在妻子的搀扶下向前走去。
林北丽
林北丽发现了丈夫的异常:他的腿因为紧张有些绵软,以至于走路竟有些发抖。日本宪兵发现了异常,其中两个宪兵互相使了个眼色后,一个宪兵厉声道:“站住!”
听到这一声喊叫,本就已吓得魂飞魄散的林庚白竟鬼使神差地转身朝住所方向走去,日本宪兵见状终于动了杀心:一颗子弹从后面射入林庚白的背部。
倒下的瞬间,林庚白惊恐地睁圆了眼,他曾经算过的“死于非命”“定会见血”,终于被应验了。后世认为:与其说林庚白是死于命,不如说‘他是自己把自己算死的’。的确,若他没有因为算到自己“不久就将死于非命”,他何以会躲到香港,又何以会在被盘查时因过分紧张而被杀呢?
这次枪杀事件中,林北丽在扶住丈夫的瞬间,也吃了一颗子弹,夫妻俩双双倒在血泊中。林庚白死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林北丽在此后因受刺激太大,一直郁郁寡欢。
可叹,因局势恶劣,友人们自身难保,林庚白的丧葬事宜被处理得分外潦草:他被下葬时,竟连棺材也没有,而他葬身之地,竟是附近一户人家的菜地。
抗战胜利后,妻子和友人回到他的葬身之地,想将其尸骨挖出重新下葬,可他们寻遍了各处,也未能找到他的遗骸。
因受丈夫影响,林北丽也非常信命,她后来找了江湖术士,算出自己晚景凄凉后,她对人生完全失去了希望。她终日如行尸走肉一般,对两个子女的照顾也经常出现疏忽。如此一来,其子女自然也未能被培养成才了。
算命之所以被认为是“害人的把戏”,就是因为如林庚白和林北丽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对命太执着,因而导致他们无视生活本身,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农村娃通过算命得知,他长大后将是一个挑大粪的。农村娃哭了一宿后对自己说:“我要拼命读书,改变命运,绝对不做挑大粪的。”
后来,农村娃通过努力考上了顶级名校的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做了一名肛肠科医生。
农村娃算得命准吗?准,却也不准,准在于:他做的工作依旧和大粪有关;不准在于:此挑大粪和彼挑大粪却是天然之别。
若林庚白看到农村娃的故事,他对“命”的理解应当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吧,那样一来,他即便确实死于非命,其结果也将完全不同。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这话有一层隐含的意思:人应该知命,但却不能认命,知命后,人还应该“尽人事”。所以,他这话更多的是强调对“现实”、“事实”的接纳、臣服。
“命由天定,运由自己掌控,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命。”这句话,早已被无数先哲论证过。可惜,林庚白却始终未曾看透,以至于被困于命,让自己和家人下场如此凄凉……
可怜之人亦有可恨之处,这话,用在民国天才神童林庚白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所谓“算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古书中早就有了答案
王弼玄学话题之三:言尽意
选择的王弼玄学三话题,分别对应老子(贵无论)、庄子(圣人有情论)、易经(言尽意),正好把魏晋玄学的三玄全部涉略到。
这三个话题中,王弼切中了三本巨著中最核心的问题。
可见这位年轻的玄学大师功力之深。不得不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今天介绍王弼的第三个话题:言尽意。
一、从《周易》说起《周易》是一部上古流传下的古老的占卜书,据说原出伏羲氏演八卦,到了孔子,进一步传承,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但是孔子之后所传的《周易》,实际上已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
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
1、先说《易经》:
这是个古老的占卜书,其中的核心就是象数。
(1)下面简单说一下卦象是怎么回事:
(a)万事万物是一个太极。
(b)然后太极生两仪:即阴阳。其中阳记为一长横,称为阳爻;阴,记为两短“,称为阴爻。【你可以想象:世界上的人类,分为男女两类。】
(c)然后两仪生四象: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
【按:你可以想象:男人中分阳刚(太阳)和阴柔(少阴);女人也分阳刚(少阳)和阴柔(太阴)。】
(d)然后四象生八卦:即四象中的每一象,再进一步分阴阳两类。
于是形成八卦,各自有卦名,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按:这八卦不仅仅象征上述括号里的八个事物,还象征更多的东西,究竟象征什么?有些是上古经文传下来的,有些就要靠占卜者的直觉了。】
(e)然后,八卦之中的每一卦,又分为八,即八卦相荡,一共是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卦名。此为卦象。
(2)再说爻位爻数:每个卦,一共有六爻,从下到上,一共六个位置,此为爻位;每个爻位上,或为阳爻(单数)、或为阴爻(双数),此为爻数。
爻数爻位与卦象,合而为象数。
(3)那么这个东西,怎么用来占卜呢?
古人在占卜的时候,用蓍(shi)草。或者其他代用品,比如现在用硬币。
问挂者心中想着某事情,比如想问今年科举能不能高中?就让他抛硬币,抛出正面为一阳爻,反面为阴爻,一共抛六次,就得到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然后每卦下有上古传下来的很简单的占卜辞------卦辞,说明这个卦象是什么意思。还有每一爻的爻辞,说明其中的每个爻位上的阳爻(或者阴爻)代表什么意思。
原始的卦爻辞,当然很难和后世问卦者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直接关联,这就要看占卜者的解读。是穿凿附会胡扯八道,还是精准地把事情说得头头是道,且时候一一应验,就全看占卜者的道行了。
2、再说《易传》:
但是到了孔子以后,逐渐超脱简单的占卜,而是对这些卦象爻数背后隐含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天体宇宙的运行法则,人伦之道,等等,所谓形而上的东西感兴趣了。于是就解说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易传》包括七类十篇:
《彖》、《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爻辞。
《系辞》:《易经》通论。
《说卦》:说明六十四卦卦名。
《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
《杂卦》:杂论六十四卦的卦义。
这个被后世称为“十翼”,即十个附加的解读文件。相传都是孔子所作,但后代考证应该是春秋到战国时期多人所作。
这就是《易传》。
二、两汉《周易》研究中的倾向:前面说过,在两汉,从董仲舒开始,把阴阳五行引入六经的解读,试图构建一种包举宇内社会生活的无所不包的天道。
因此,《周易》当然是其中特别受重视者。
两汉易学,尤其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周易》当中象数的崇拜。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到,象数似乎像今天西方的数学一样,有其独立的逻辑性。
循着这种逻辑性的规律玄思,可以进一步扩展推演,似乎可以把上到天道,下到人事最微小的事情,都给你弄成了天道运行的必然来,那仅仅六十四卦显然是不够的,结果就越弄越复杂。
比如,汉代最著名的易学家,孟喜、京房,循着这个象数规律,结合阴阳五行学,进一步发明了卦气说。
即把事物的发展演化看成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借以显示天意。
先把八卦与四时、八方相结合;然后再与一年的12个月,24节气,七十二候(5日为候),360日,相结合,组成一个整齐有序的象数模型。
或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进行花样翻新的排列组合。试图把所有的天象、人事吉凶全部一网打尽去。
如果事情超脱于这个模型之外,说不通了,就发明“互体说”,把一卦变四卦,增加卦象来进一步解释。
还不够,又发明“卦变说”来说明;还不够,又把五行加进去,进一步增加卦象。
后世把两汉这种易学研究倾向,称为《周易》的象数学派。
其根本特征是,以上述象数本身的形式及其形式化规律为至高无上,然后把鲜活的真实的世界套进去。穿凿附会。很有点像当代的数学模型。
但是,《周易》中的《易传》,则昭示着另一个方向。
《易经》的原始卦爻辞,本是对象数的吉凶解读,但其中本身确实含有某种神秘可见的规律性启示。
比如乾卦中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只需要粗略地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这里面显示着某种事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在事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于是,《易传》作者在象数和原始的卦爻辞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寻求其中的义理,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
而王弼,在其《周易略例》里面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
从后世易学的发展来看,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其中王弼开拓了后一个方向,被称为义理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有关《周易》的总体介绍,可参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有关魏晋玄学中王弼对周易的研究,可参见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关于王弼玄学的介绍。】
三、王弼“言尽意”话题的意旨:了解上述情况,就可以聊聊“言尽意”了。
王弼提出的“言尽意的话题,实际上是批判两汉易学研究中对象数的崇拜。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话题里面的三个概念:
(1)言,在此特指卦爻辞,它是附着在卦象数上的,是对后者的解读。
(2)象,指的是前述的卦象、爻位爻数,它们又是对其背后的神秘的天道的昭示。
(3)义,所有的古老的卦爻辞、卦象要数,乃至于后来的《易传》即“十翼”,都是对“天道”的某种感应、介说,但都不是义本身。
于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言,能不能把卦象爻数的意思说清楚?象数,又能不能把天道(义)昭示清楚?
合而言之,言能不能尽意?
而王弼对此的观点,有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言其实是不能穷尽意向的。一个意向,越是深远,越是形而上抽象,就越是不可能被言彻底说明白。
这就如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在我们日常的对事物的表达中,都能体会到。
第二,但是好的言辞本身,又会对背后的道有所启示,聪明人足以心领神会。
比如孔子说:“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焉。”一个屋子有四个墙角,孔子给你解释了其中一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弟子就应该心领神会,把其他三个墙角的情况都说出来。而不是等着老师把每个墙角都说一遍。
又好比前秦哲人善用寓言,好比韩非子给你讲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你就应该明白,过去成功的经验不足以固守。
第三,蠢人不能举一反三,问题在于执着于“一偶”。在这里,王弼具体批评的是两汉的象数学派,执着于象数的纯形式,或者古老的卦爻辞。
王弼开出的药方是:应该“得意忘言”。这才是王弼此话题的核心观点。
四、我的评论:第一,尽管王弼本身并没有用道家的思想解读《周易》,而且老庄都没有直接涉及过《周易》。但是,王弼关于“言尽意”的话题和主张,实际上与王弼在处理老子与孔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中,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名教的各种行为规范,就是“言”,但是我们应该通过圣人的言,领会圣人没说出来的意,在现实中有所创造性地发挥,却又不违背圣人的本意。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好比名教的各种行为规范,是不是在后代,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应该无条件地固守呢?还是领会背后的意思,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呢?
又好比当代,所谓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是苛责古代圣贤的话语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情况,还是领会圣贤话语背后的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问题呢?
第二,汉代经学家把《五经》,包括《周易》,与天道阴阳、吉凶祸福结合起来,天道变成了一种客观规律率,外在的规范,人在其中是战战兢兢,消极被动的。而到了魏晋,如王弼这里,“得意忘言”的时候,人就变得更加自适逍遥了。这很类似于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精神的嬗变:从跪在上帝面前,到以人为本。
第三,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其实也是整个魏晋玄学乃至于中国文化的精髓,他是对老子心学的继承,即:重要的不是行迹,而是行迹背后的心。 【参见《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中记载老子对孔子问礼的回复。】
观察整个中国历史,其实都可以有一种“得意忘言”的视角,也就是从历史人物、行迹去体察背后的心迹的视角,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框架结构。
在中国思维传统中,“得意忘言”的意,其实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在我们心里默会。如何知道你默会了没有?看你能否“以三偶反”,或者实际做出来。
相比之下,现在流行的西方式的注重纯粹的数学形式,寻求实证研究,得出所谓客观规律。在这里,某个数学公式,就等于事物的规律本身了。你可以没有默会,可以像个傻子一样地直接套用就行了。
【按:我这里不想说中西方思维模式谁高谁低,我只想提醒读者注意还有于西方不同的中式思维模式。】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算命”为什么听上去这么准
车牌号、手机号、出生年月、兄妹几个……这些算命先生竟然能准确无误地给算出来。这样的“神算”你是否也曾遇到过?这些“算命”的听上去为何会这么准?心理学家认为,这源自于一种“巴纳姆效应”。
你信的不是算命占卜,而是“巴纳姆效应”
“你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仰慕,但你有时对自己身上的一些小毛病比较在意。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迎接各种挑战,不喜欢生活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你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观点。你有时表现得很外向,待人和善,乐于与他人交往。有时你则会很内向,做事谨慎保守。有时你脑中会冒出一些很有意思,但不太靠谱的新奇想法……”
怎么样,说得像你吗?这是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他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同学们辛辛苦苦地填完问卷后,福勒告诉大家,老师会对各位同学的问卷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针对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第二天,福勒教授准备了一堆一摸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来到教室,发给同学们人手一份,然后让同学们对这份山寨的性格分析报告与自己性格的相符程度打分。结果显示,平均符合程度竟然高达85%!同学们纷纷表示:老师您太厉害了!
上述实验只是福勒教授所做的大量研究中的一小部分。福勒教授的研究发现,面对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描述,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然后就觉得很准。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种心理学现象被叫做“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命名来自非常有名的杂技师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期待出现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心理学家认为,“巴纳姆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算命”听上去这么准。
主观验证让你相信你想去相信的事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假的,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语。之后,学生们被提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符合自身。超过一半的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有些人之所以相信“算命”的,其实是愿意相信那些自己想去相信的事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问题也很老套,问其儿女几个。不过,这次“神算”没有要求把答案写下,而是让龚女士的父母自己在背后比画个数字就行。龚女士注意到,在围观者里,有个人形迹可疑,每当父母比画过手势后,这个人就会悄悄比画出同样的手势。
而“算命”的说的看似挺准的,其实正是主观验证在起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总能找到符合这一设想的逻辑。实际上,我们自己欺骗自己的能力强过任何江湖骗子。人类依靠希望才能生活,为了给自己希望,我们会只关注符合我们期望的一面,而忽略那些自己不愿看到的一面。
时下有一种现象,很多陌生男女初次见面都会谈到星座话题,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对号入座,对照星座上的说辞就以为很了解对方了。直到后来对方做出让你难以忍受的事情,你质问对方,你怎么能这样呢?其实他一直是他,只不过你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他了。
揭黑幕:这些“神算”大都有准备
虽然算命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迷信,但是其在国内一些地方依然很流行。而所谓的“神算”之所以听起来算的很准,除了心理学方面的原因外,算命先生本身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忽悠被算的人。
第一招:无影笔可算兄妹几个、车牌号“算车牌号、手机号、兄妹几个等,这用的都是我们业内人士所称的‘无影笔’,也是很多骗子惯用的。”从事《周易》研究的李先生说。
所谓的无影笔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一般是铅笔笔芯或者圆珠笔笔芯。“神算”将其夹在指甲缝里,或者粘在大拇指靠近手心之处。当你说出车牌号时,“神算”便会根据你的答案,随机在纸上写上。
“他说写上时,其实没写,只有看到了你的答案后,他才写上一致的数字。那些人没事儿就天天练指法,练得又快又准,还能不看倒着写。”李先生说。
但由于笔芯是夹在指甲缝里,所以要想写复杂的很难。李先生说,破解“无影笔”的办法很简单,只要你故意说错答案,“神算”绝对会写错。另外,你坚持不说他是算不出来的。
第二招:阴阳纸可算你写下的所有信息 还有些“神算”,并不只是算与数字有关的,他会让你在一张纸上写信息。而你写的内容是什么,他却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据李先生解释,这是“阴阳纸”。所谓“阴阳纸”,是“神算”们在让人写下信息的时候,会让人用圆珠笔,而且用的纸会特别薄。
“你写完了,他把纸一撕递给你,看起来好像他啥也没看到,但实际上,因为用的纸薄,一般来说,人们用圆珠笔写字时,会特别用力,所以,在第二页纸上,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所写的信息。于是,他又‘算’出来了。”李先生说。
第三招:似是而非 无论怎么解释都不会错 还有些神算,采取的是文字游戏。比如,当问到父母是否都健在时,“神算”会在纸上一成不变地写上“父在母先亡”。如果是父亲先去世,这句话便很好解释。如果是母亲先去世,他会解释:“看看,写对了吧。父在,母先亡。”如果是父母健在,他便解释为,将来如何如何。
第四招:相互串通装作不相识,实际打暗号 今年五一,龚女士带着父母去开封游玩,在大相国寺门口,被一算命的拦下,称自己开了天眼,非要拉着她父母算命。
近日,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号),标志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的要求得到具体落实,也意味着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将进一步规范。
李先生说,相互串通也是所谓的“神算”们常用的伎俩。比如,几个算命的摆摊儿摆在一起,如果到这个摊儿上算,没算对,另一个摊主便会自称算得准,其实,他在旁边早就偷听到正确答案了。
第五招:心理揣摩 他算出的全是你说过的 李先生说,如果前四招用上,并且没被人发觉,一般人都会认为算得准,这样,“神算”们便开始给算命者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灾难来,并要求对方破财消灾。
李先生归纳,一个人去算命,不外乎三种问题:一算财,二算事业,三算感情。只要去找人算命,那一定是这三方面出了点问题。“如果生活过得很好,啥事儿也没有,谁闲着没事儿去算命啊。套话也很容易,有时甚至自己都会主动说出来。”李先生说。
他说:“如果你自己什么都不说,一声不吭,对方肯定啥也算不出来。”
所谓“算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古书中早就有了答案
王弼玄学话题之三:言尽意
选择的王弼玄学三话题,分别对应老子(贵无论)、庄子(圣人有情论)、易经(言尽意),正好把魏晋玄学的三玄全部涉略到。
这三个话题中,王弼切中了三本巨著中最核心的问题。
可见这位年轻的玄学大师功力之深。不得不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今天介绍王弼的第三个话题:言尽意。
一、从《周易》说起《周易》是一部上古流传下的古老的占卜书,据说原出伏羲氏演八卦,到了孔子,进一步传承,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但是孔子之后所传的《周易》,实际上已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
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
1、先说《易经》:
这是个古老的占卜书,其中的核心就是象数。
(1)下面简单说一下卦象是怎么回事:
(a)万事万物是一个太极。
(b)然后太极生两仪:即阴阳。其中阳记为一长横,称为阳爻;阴,记为两短“,称为阴爻。【你可以想象:世界上的人类,分为男女两类。】
(c)然后两仪生四象: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
【按:你可以想象:男人中分阳刚(太阳)和阴柔(少阴);女人也分阳刚(少阳)和阴柔(太阴)。】
(d)然后四象生八卦:即四象中的每一象,再进一步分阴阳两类。
于是形成八卦,各自有卦名,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按:这八卦不仅仅象征上述括号里的八个事物,还象征更多的东西,究竟象征什么?有些是上古经文传下来的,有些就要靠占卜者的直觉了。】
(e)然后,八卦之中的每一卦,又分为八,即八卦相荡,一共是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卦名。此为卦象。
(2)再说爻位爻数:每个卦,一共有六爻,从下到上,一共六个位置,此为爻位;每个爻位上,或为阳爻(单数)、或为阴爻(双数),此为爻数。
爻数爻位与卦象,合而为象数。
(3)那么这个东西,怎么用来占卜呢?
古人在占卜的时候,用蓍(shi)草。或者其他代用品,比如现在用硬币。
问挂者心中想着某事情,比如想问今年科举能不能高中?就让他抛硬币,抛出正面为一阳爻,反面为阴爻,一共抛六次,就得到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然后每卦下有上古传下来的很简单的占卜辞------卦辞,说明这个卦象是什么意思。还有每一爻的爻辞,说明其中的每个爻位上的阳爻(或者阴爻)代表什么意思。
原始的卦爻辞,当然很难和后世问卦者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直接关联,这就要看占卜者的解读。是穿凿附会胡扯八道,还是精准地把事情说得头头是道,且时候一一应验,就全看占卜者的道行了。
2、再说《易传》:
但是到了孔子以后,逐渐超脱简单的占卜,而是对这些卦象爻数背后隐含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天体宇宙的运行法则,人伦之道,等等,所谓形而上的东西感兴趣了。于是就解说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易传》包括七类十篇:
《彖》、《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爻辞。
《系辞》:《易经》通论。
《说卦》:说明六十四卦卦名。
《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
《杂卦》:杂论六十四卦的卦义。
这个被后世称为“十翼”,即十个附加的解读文件。相传都是孔子所作,但后代考证应该是春秋到战国时期多人所作。
这就是《易传》。
二、两汉《周易》研究中的倾向:前面说过,在两汉,从董仲舒开始,把阴阳五行引入六经的解读,试图构建一种包举宇内社会生活的无所不包的天道。
因此,《周易》当然是其中特别受重视者。
两汉易学,尤其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周易》当中象数的崇拜。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到,象数似乎像今天西方的数学一样,有其独立的逻辑性。
循着这种逻辑性的规律玄思,可以进一步扩展推演,似乎可以把上到天道,下到人事最微小的事情,都给你弄成了天道运行的必然来,那仅仅六十四卦显然是不够的,结果就越弄越复杂。
比如,汉代最著名的易学家,孟喜、京房,循着这个象数规律,结合阴阳五行学,进一步发明了卦气说。
即把事物的发展演化看成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借以显示天意。
先把八卦与四时、八方相结合;然后再与一年的12个月,24节气,七十二候(5日为候),360日,相结合,组成一个整齐有序的象数模型。
或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进行花样翻新的排列组合。试图把所有的天象、人事吉凶全部一网打尽去。
如果事情超脱于这个模型之外,说不通了,就发明“互体说”,把一卦变四卦,增加卦象来进一步解释。
还不够,又发明“卦变说”来说明;还不够,又把五行加进去,进一步增加卦象。
后世把两汉这种易学研究倾向,称为《周易》的象数学派。
其根本特征是,以上述象数本身的形式及其形式化规律为至高无上,然后把鲜活的真实的世界套进去。穿凿附会。很有点像当代的数学模型。
但是,《周易》中的《易传》,则昭示着另一个方向。
《易经》的原始卦爻辞,本是对象数的吉凶解读,但其中本身确实含有某种神秘可见的规律性启示。
比如乾卦中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只需要粗略地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这里面显示着某种事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在事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于是,《易传》作者在象数和原始的卦爻辞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寻求其中的义理,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
而王弼,在其《周易略例》里面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
从后世易学的发展来看,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其中王弼开拓了后一个方向,被称为义理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有关《周易》的总体介绍,可参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有关魏晋玄学中王弼对周易的研究,可参见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关于王弼玄学的介绍。】
三、王弼“言尽意”话题的意旨:了解上述情况,就可以聊聊“言尽意”了。
王弼提出的“言尽意的话题,实际上是批判两汉易学研究中对象数的崇拜。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话题里面的三个概念:
(1)言,在此特指卦爻辞,它是附着在卦象数上的,是对后者的解读。
(2)象,指的是前述的卦象、爻位爻数,它们又是对其背后的神秘的天道的昭示。
(3)义,所有的古老的卦爻辞、卦象要数,乃至于后来的《易传》即“十翼”,都是对“天道”的某种感应、介说,但都不是义本身。
于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言,能不能把卦象爻数的意思说清楚?象数,又能不能把天道(义)昭示清楚?
合而言之,言能不能尽意?
而王弼对此的观点,有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言其实是不能穷尽意向的。一个意向,越是深远,越是形而上抽象,就越是不可能被言彻底说明白。
这就如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在我们日常的对事物的表达中,都能体会到。
第二,但是好的言辞本身,又会对背后的道有所启示,聪明人足以心领神会。
比如孔子说:“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焉。”一个屋子有四个墙角,孔子给你解释了其中一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弟子就应该心领神会,把其他三个墙角的情况都说出来。而不是等着老师把每个墙角都说一遍。
又好比前秦哲人善用寓言,好比韩非子给你讲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你就应该明白,过去成功的经验不足以固守。
第三,蠢人不能举一反三,问题在于执着于“一偶”。在这里,王弼具体批评的是两汉的象数学派,执着于象数的纯形式,或者古老的卦爻辞。
王弼开出的药方是:应该“得意忘言”。这才是王弼此话题的核心观点。
四、我的评论:第一,尽管王弼本身并没有用道家的思想解读《周易》,而且老庄都没有直接涉及过《周易》。但是,王弼关于“言尽意”的话题和主张,实际上与王弼在处理老子与孔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中,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名教的各种行为规范,就是“言”,但是我们应该通过圣人的言,领会圣人没说出来的意,在现实中有所创造性地发挥,却又不违背圣人的本意。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好比名教的各种行为规范,是不是在后代,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应该无条件地固守呢?还是领会背后的意思,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呢?
又好比当代,所谓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是苛责古代圣贤的话语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情况,还是领会圣贤话语背后的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问题呢?
第二,汉代经学家把《五经》,包括《周易》,与天道阴阳、吉凶祸福结合起来,天道变成了一种客观规律率,外在的规范,人在其中是战战兢兢,消极被动的。而到了魏晋,如王弼这里,“得意忘言”的时候,人就变得更加自适逍遥了。这很类似于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精神的嬗变:从跪在上帝面前,到以人为本。
第三,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其实也是整个魏晋玄学乃至于中国文化的精髓,他是对老子心学的继承,即:重要的不是行迹,而是行迹背后的心。 【参见《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中记载老子对孔子问礼的回复。】
观察整个中国历史,其实都可以有一种“得意忘言”的视角,也就是从历史人物、行迹去体察背后的心迹的视角,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框架结构。
在中国思维传统中,“得意忘言”的意,其实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在我们心里默会。如何知道你默会了没有?看你能否“以三偶反”,或者实际做出来。
相比之下,现在流行的西方式的注重纯粹的数学形式,寻求实证研究,得出所谓客观规律。在这里,某个数学公式,就等于事物的规律本身了。你可以没有默会,可以像个傻子一样地直接套用就行了。
【按:我这里不想说中西方思维模式谁高谁低,我只想提醒读者注意还有于西方不同的中式思维模式。】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信命的法国人,算命时最常问什么问题?
【欧洲时报5月31日秋狸编译】过去二十年,相信命运的法国人日渐增多。他们在算命时喜欢问什么问题?
法国女性周刊《Femina》报道,在法国,“迷信”的人越来越多。法国Ifop民调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接近60%的法国人相信包括占星术和算命在内的一种命理学,甚至有四分之一(26%)的法国人相信算命师的预测是真实的,这比20年前多了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笃信预言的人在女性中的比例为29%,而男性为23%。在35岁以下的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33%,而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则下降到21%。
这种信念对法国人的行为也产生了影响:65%笃信算命的人曾去算过命或马上要去算命。普通民众中,也平均有14%的法国人算过命(女性为18%,男性为10%)。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算命不一定需要面对面。现在有许多网站可以将算命师与想与他们交谈的人相连。视频平台Voox.online就是其中之一。该网站最近披露了其客户(71%为女性,29%为男性)最常在网站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周四和周六的高峰期。
不出所料,与爱情生活相关的问题最受欢迎。排在首位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能找到爱情?”这是法国大多数单身人士热衷询问命运的问题。他们也喜欢依赖搜索引擎来为未来提供一瞥。根据谷歌数据,去年这个特殊的问题在谷歌上跃升了310%,远远超过了第二名“我怎么知道我是否在恋爱?”
这个结果是符合逻辑的,根据法国第二大约会应用程序Meetic的调查,尽管单身有很多好处,但71%的法国人更希望在2023年找到爱情。
当然,单身人士不是唯一向占卜师提问的人。处于关系中的人也有许多爱情相关的烦恼。“我什么时候结婚?”和“我丈夫是否忠诚?”这两个问题名列前茅,表明情侣关系是法国灵媒探索的核心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28%相信占星术的法国人中,有9%根据星座选择了伴侣。这个比例在男性中为16%,而女性则是6%。
网站还指出,虽然爱情是最受欢迎的主题,但学习、工作、金钱和家庭也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最常问的问题包括“我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我能否通过考试?”“我什么时候能怀孕?”“我能否与家人和解?”“我能否变得富有?”“我能否打赢官司?”以及“梦是什么意思?”
(编辑:顾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