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郭子仪拜寿解签详细(郭子仪拜寿)

郭子仪拜寿解签详细(郭子仪拜寿)

文物精赏丨明代 · 郭子仪拜寿图

名称丨郭子仪拜寿图

时代丨明代

收藏丨芮城县博物馆

1994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夭上村村民捐献。

每扇高210厘米,宽53厘米,总长424厘米。绢本绢堆画,八扇屏。

古人过寿为什么仪式感那么强?

中国成语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许多都与“礼”有关,譬如知书达礼、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彬彬有礼、分庭抗礼、克己复礼、先礼后兵、以礼相待等等。

中国人的“礼”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方说过生日,有生日之礼。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过生日,不是聚个餐吃个蛋糕就算过完了,而是有一套仪式,他先要焚香、奠酒祭祀天地,接着要到祠堂给列祖列宗磕头行礼,还要到祖父母及其他年长位尊者处一一行礼。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里,贾母的八十岁寿宴更是隆重,单寿庆的活动就安排了七八天,宁国府荣国府两处一齐大摆宴席,头三天邀请皇亲贵族、阁府督镇等等,后几天是家宴。宴席上,合府人要按上下远近的顺序给贾母拜寿敬酒。

对中国人而言,“礼”不是简单的礼貌,还是礼仪章程、社会道德规范,光是对于“寿”的追求就已经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流传下来。可以说,在中国,过生日从来不是件可以被忽略的事情。

87版《红楼梦》中贾母过寿剧照

“长寿”怎么成了关乎“礼”的大事

“寿”的观念早在《尚书》中已有记载。《尚书·洪范》提出“五福”的概念,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寿”排第一位。

在《说文解字》中,“寿”本义为“久”。但中国“寿文化”有一个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虽然人们追求健康长寿,但并不是一味地依赖天地神灵,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寿”的追求就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并且很快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联系。

《礼记》屡屡把“寿”与“礼”联系在一起。《礼记·祭义》中说:“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也。”一方面告诫世人要孝亲敬老,一方面则暗含了社会上人们对长寿的尊崇与渴望。

《礼记·王制》还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杖就是老年人拄的手杖,也就是说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应该受到越来越大范围的尊重。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定期举行养老礼仪。《礼记》中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凡三王养老皆引年。

此礼可以说与中国文化共生,奠定了中华礼仪的精髓。与之相关联的“敬老孝亲”观念,经过孔子“仁寿、孝亲”、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在社会中形成敬老养老的风尚,且随着历史发展内化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鸿门宴”故事里为何频频祝寿

因为“寿文化”的悠久,中国很早就有以敬酒、馈赠等方式祝寿的活动。不过早期的祝寿,并不与过生日联系在一起,而是祈祝健康长寿。

比如西晋那位容貌出众的文学家潘安,有一篇表达隐逸情怀的《闲居赋》,讲了很多他闲居乡间时的生活细节。其中说到,家人们会在树林中摆上宴席,头发花白的兄弟都举杯敬祝太夫人万寿,为老人的年迈而担心,也为老人的长寿而欢喜。

“敬酒祝寿”的情节在大名鼎鼎的鸿门宴的故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先是在“鸿门宴”之前,项伯顾念和张良的故人之情,趁夜来到刘邦军中报讯。刘邦听说后,赶紧请项伯进来。《史记》中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里的“为寿”,当然不是沛公给项伯过生日,而是表达健康长寿的祝福。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同样还是“鸿门宴”上,范增一意要除掉刘邦,但是他多次向项羽暗示,项羽都没有反应。范增知道项羽狠不下心,只好自己起身去召项庄来舞剑。

项庄一个武将,这种考验演技的时刻,范增还有点不放心,便手把手教他在刘邦面前怎么表演才不露痕迹: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项庄于是按范增教的,先进去敬酒祝寿,敬完再开始请求舞剑。可见敬酒祝寿,是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很流行的,既是一种通行的礼仪,也表达了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

中国人何时开始流行摆寿宴

到了唐代,过生日做寿的风气逐渐兴盛,有给皇帝过生日的“圣节”,也有民间世俗的生日庆贺。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满床笏”的故事,说的就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这个主题后来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

清缂丝郭子仪祝寿壁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记载唐宋轶事的《墨客挥犀》里,也有个关于寿宴的故事,说的是中唐名将李晟过生日,“中堂大宴”, 好不热闹,已经嫁人的女儿也回来祝寿。酒宴中,女儿得知婆婆得了病,却不以为意。李晟知道后怒斥女儿不懂礼仪,并在宴会结束后亲自去看望亲家。

这则教育子女的著名小故事,正是发生在寿宴上。也算是印证了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所说的“近世风俗, 人子在膝下, 每生日有酒食之会”。

北宋时期,庆寿活动愈加普及化和世俗化。文彦博夫人过生日,司马光去献词祝寿;《示儿编》中则记载,有黄耕叟夫人过生日,也有人做诗贺寿。

宋人几乎无酒不成筵,敬酒自然成了寿宴中的重要内容。以宋徽宗时期天宁节贺寿大宴为例,宴会上用的酒盏都是很有讲究的,都有手把便于端拿:“皆屈巵如菜盌样”。殿上的酒具都是金器,廊下则用银器。正式行酒前,还有环饼(即馓子)、油饼、枣塔、果子等饭前甜点。

大宴开始后,行酒共九盏,每盏皇帝先行举酒,宰臣、百官分次饮酒。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次行酒,奏的音乐、表演的节目都不一样,比如第三盏酒之后就是杂技表演。皇帝和群臣一边饮寿酒一边欣赏节目好不惬意。因为时间较长,前五盏后四盏中间还有中场休息时间,好让皇帝离开休息一会儿,群臣也能趁机去上个厕所。

宋人的祝寿诗词中,“酒”的出现频率也是极高的。

米芾《诉衷情·献汲公相国寿》云:“斟美酒,奉觥船。祝芳筵”。

王质《西江月》也有“月斧修成腻玉,风斤琢碎轻冰。主人无那寿杯深。倩取花来唤醒”。

从词中可看出,在寿宴上祝酒是祝寿的一项主要活动,表达客人对主人的深切祝福,也有共享欢乐之意。

酒为何成为寿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最隆重的庆寿敬酒活动当数清代的千叟宴。

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各举办过两次千叟宴。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恰好执政50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于正月初六在乾清宫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千叟宴,出席宴会者共3900余人,年龄至少60岁,最大的是来自福建的105岁的邓钟岳。

席间,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

而据清档案中保存的清单,此次千叟宴,光是玉泉酒就用掉了400斤!

《千叟宴图》清·汪承霈绘,国家博物馆藏

酒能够成为千叟宴上颇有分量的角色,大概也是因为“酒”与“久”谐音吧。

作为“五福”之首,“寿”自古便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为了表达对“寿”的祝福和敬意,人们一次次地欢聚庆祝。寿宴,无疑是一个人生命中美好又禧庆的时刻,在这样的场合上祝酒饮酒,既能够愉悦心情,烘托氛围,又能更好地表达“健康长寿”的祝福之意。

正如晏殊《菩萨蛮》所云:“看时斟美酒。共祝千年寿”。

为了更好地铭记祝寿的美好时刻,寄托“长长久久”的期许,国家人文历史特别向大家推荐水井坊最新推出的“水井坊臻酿八号·禧庆版”。

水井街酒坊有600年历史,窖池历元、明、清三代酿酒师精心培育,孕育出独有的生物菌群,使水井坊酒显得弥足珍贵。“水井坊臻酿八号·禧庆版”甄选八号古窖珍稀菌群酿制而成,且蕴藏600年的岁月积淀,寓意长长久久,福寿延绵。

#要福气,有福器#

“水井坊臻酿八号·禧庆版”不仅适合祝寿,还是一款适合庆祝人生所有禧庆时刻的酒。

包装以正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金色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体现了吉祥的寓意。

特别定制的瓶底烧画:金蝙、神鹿、仙鹤、喜鹊、发财树,代表着“福禄寿喜财”人生五福;酒盒展开,小侧面的剪纸图案可拼接为一幅完整的“五福图”。寓意更满,祝福更多。

这“五福”是人们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总结,既是对物质丰饶的期许,更是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安居乐业,福泰安康的“福”;

金榜题名,加官厚禄的“禄”;

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的“寿”;

天作之合,喜得贵子的“喜”;

事业兴旺,财运亨通的“财”。

将“五福”藏于瓶之中,不啻于一款为人生中的每个禧庆时刻添彩的“福器”。

关注人类灿烂悠久文化的“国家人文历史”,联手600年历史传承的水井坊,打造出这款特别的定制酒,把“长长久久”的福气传递给大家。

「文物」明代 · 郭子仪拜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