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面南背北的房子财位在哪里(面南背北)

面南背北的房子财位在哪里(面南背北)

请客吃饭,为何又叫“做东”?怎么不是做西、做南、做北?

中国乃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晚辈遇上长辈时,需要恭恭敬敬送上问候之语。诸如吃饭、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都要遵守最基本的礼节。

而古往今来,三五好友相聚时总会有人提议:“今儿我做东,请大家吃饭,我们好好聊聊天,不醉不归。”

这句话里的“做东”,意思是提议请客吃饭的人今天是东道主,大家都要给他面子,千万不能争着抢着买单。

说到这里,有不少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请客吃饭会被说是做东?将“东”改为“西”、“南”、“北”其他方向不行吗?做东这个词语的背后,又有哪些特殊的来历呢?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中:“马二先生做东,大盘大碗请差人吃着,商议此事。”

封建时期,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之别,在礼法文化中很重要。比如我们购买新房时,会着重会要求坐北朝南。这种走向的房屋采光好,南北通透。

除了买房讲究坐北朝南,还有“面南背北”、“走南闯北”等成语。

从这几个成语来看,中国人对方位从属有着极为严苛的讲究。大到买房,小到晚上睡觉,都会挑选合适的方位,以此来达到遵从祖宗礼数,暗合地球磁场效用。

在中国古代,东西南北4个方向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等级地位。老北京曾有这么句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北京城的东边靠近通惠河,是来往频繁的漕运码头,能住在东城里的人,无一不是富商大户。

西边是清朝大臣居住的内城,更是非同凡响。南北两地则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来往人群鱼龙混杂,三教九流,根本比不上东城与西城。

这句俗语虽有极为浓厚的歧视意思,可是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古人对于东西南北方位的从属,有着极为细致的划分。

按照史书典籍记载,古人喜欢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东为大,西为次。比如太子为何叫东宫太子?因为他是储君,地位不同于其他的皇子皇孙。

紫禁城里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也是居于故宫东侧。而北在古代又有“败北”、“北向称臣”一说,以至于北在古代,乃至今日很不受待见。

大家仔细想想,我们居住的城市,是不是越靠近东边较为繁华,北边经济与发展则稍显落后?

老年间,不光是宫里的皇帝,妃子讲究这些,民间同样如此。若家中有房屋对外出租,租房的人会尊敬地喊一声“房东”,做买卖的人便被称之为“东家”。

不少小说还有影视作品中,那些身怀绝技的大侠出门住店时,总是会对伙计这么说:“来上一间上房。”

“上房”指的就是这家店铺东侧房间,最干净最宽敞,专供达官贵人居住。因为传统文化影响,所以东西南北4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还带有独特的地位从属关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贯穿中国上下5000年的祖宗礼法。从周公制定《周礼》之后,日常小到饮食起居,大到朝政,每一条每一项,都在《周礼》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春秋末年,孔子的72弟子编纂了著名的儒家著作《礼记》。这本书中有条硬性规定“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

因为古代房子绝大多数都是坐北朝南,客厅在房子正中央,两边各有一把椅子,中间一张桌子。当家里来了客人时,主人就会坐东面那把椅子。

《礼记·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所以早在战国时期,请客的主人又被称之为做东。有的人可能会说了:屋里就两把椅子,坐东面和坐西面,真有那么讲究吗?

大家有所不知,《周礼》、《礼记》虽然看上去是指点个人礼貌修养的书。可历朝历代执政者,都会拿这两本书规范约束每个人的礼仪举止。

举个例子,若主人请客,自己坐在西面,往来的客人坐在东面,这就是“失礼”。

可能在乡野民间,即使主人失礼,也不会犯下太大过错。若是两国之间友好邦交往来,本方失礼,则会成为他国讨伐口实,引发战争。

比如项羽曾经邀请刘邦赶赴鸿门宴,《史记》曾有明确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作,张良西向侍。”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邦虽然率先进入咸阳,但他的地位还是不高。项羽坐在东面,以主人身份给刘邦施加压力。

三国时期,许汜和刘备曾在荆州牧刘表那里做客。许汜对刘备说:“陈登是个江湖之士,却不加检点。有一次我去陈登家中做客,二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天也黑了,陈登留宿许汜。可陈登自己睡在主卧大床上,让许汜睡偏房小床。”

陈登这个举动,被后人称之为“云龙高卧”,多用来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家中来了客人本就不方便,若是亲属关系还没什么。若只是普通朋友,让他睡次卧其实并无不妥。

可在古人的眼中,这就是失礼,会给他人留下口舌之争。甚至原本很要好的朋友,从此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孔子说过的“克己复礼”,就是修炼成“仁”的重要方法。

“礼”的存在,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代表着一种道德标准。即使是王公大臣,也需要遵守相关的礼仪。

因此,中国古代礼法与方位从属关系相结合。吆喝着请大家吃饭的人,被称之为“做东”,亦或者是“东道主”,便泛指招待客人的主人。

明朝的道德礼仪,甚至超过法律约束力,成为褒奖惩罚标准。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对于“礼”的重视程度。

说完了这些,相信大家应该清楚了,请客吃饭为什么会被称为做东,而不是其他方位。这里的做东,便是《礼记》中的“坐东”,演化而来。

由于封建古代对于方位归属十分看重,甚至将其人为拔高至道德礼仪标准。不同身份阶层的人,只能使用与之相匹配的方位。

而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封建糟粕,无论日常接人待物,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都需要制定相应规范的礼仪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东和东道主以及其他带有方向的成语,都是方位尊卑在生活中的体现。

第241篇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秘密

第241篇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秘密

――用兵贵右

作者:红岭浸道

问:作为国家统治者,打仗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答:作为统治者,在打仗问题上也是要讲求“无为”的,能不打就不打,只有到了不得不打时才可用兵。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军事武装虽然是国家必备,但使用它却不是必须的,最好只让它作为威慑之用。

问:古人所说的“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什么意思?

答:古代议事堂面南背北,从天子或诸侯的角度看,下面的官员分列左右两边。通常居于右边的是“三公”“丞相”之类的主要官员,他们主要是讨论大方向的;居于左边的是“司农”“司徒”“司马”之类的主管某类具体事务的官员,他们主要是“落实决策的”。这样,右边的通常比左边的职务更高一些,同时,左边的意见通常更激进一些,而右边的则偏保守一些。与现代西方的“左派”“右派”正好相合。

问:“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也是这个意思吧?

答:是的。就是要求偏将军要稍稍勇猛激进些,而上将军要慎重保守些。

问:老子说对于打仗不能赞美,是这个意思吗?

答:是的。

问:可我看到现在有许多赞美战争的文章呀、影视剧呀,是怎么回事呢?

答:按照老子所说的“天道”规律,是不可以赞美战争的。赞美战争则不可能得志于天下,战争是“凶事”,对其要有敬畏之心。那些动辄喊打喊杀的人,要么愚蠢,要么天生就是坏人。战争,即使打胜了,也不能庆祝,要按照办丧礼的心态处理。

问:战争的核心手段就是“杀人”,通过“杀人”来实现政治目的。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以后遇到喜欢战争的人,我要躲得远远的,免得招来祸患!

答:对,必须理性对待开战。战端一开,祸患之事将越来越多。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头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啊!

问:但愿祖国不要发生任何凶事!

答:为民众祈福,平安富足,永世和平!

附: 「道 德 经」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中国古代表示地理方位不只有东西南北

国古代地理研究数千年来绵延不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至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快速形成与发展时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理区划和地图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贵的成就,出现了一系列地理专篇:如中国现存最早的物候专篇《夏小正》,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尚书·禹贡》),中国最早的山地著作《五藏山经》(《山经》,后成为《山海经》一部分),以及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兆域图》等。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

现在人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中等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表示方法。

阴阳表示地理方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古代地理书籍中,一般称山的南坡和水的北岸为阳,称山的北坡和水的南岸为阴。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比较好理解。中原地区大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不会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对于山来说南面始终会被太阳照射,北面多数时间照不到。

中国地形是西北高东南渐低,主要的水系一般呈东西走向。由于江河是凹下去低于地平面的,南边来的阳光只能照到北边,南边因为河岸的遮挡会有阴影。因此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我国很多地名也是由此而来,如贵阳就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汉阳指汉水的北面,江阴指长江的南面。

左右表示地理方位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有人认为这是受古人“坐北朝南”朝向习惯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这源于古代地理图籍方位的确立。

古代的地图以南为上来画得居多。绘制于汉文帝时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上方标有南,左方标有东,表明其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制作于公元前323年至前315年的《兆域图》,是战国时中山国王修建陵园的规划图,其方位也是上南下北。

《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复原图

从宋代开始,存世地图渐多,由于所取参照物不同,定向也开始各不一样。南宋程大昌《雍录十卷》有地图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为上南下北。而南宋周应合编撰的《健康志》所附地图,定向却以东、西、南、北为上的都有。明郑若曾《筹海图编》中的地图多把大海置于上方,大陆绘于下方,定向也以实用为原则。明末清初,以北为正上的经纬度制图法传入中国,于是中国人的地图定位也产生了以南为上或以北为上的严重分歧。现在通用地图的绘制虽都以北为上了,但江左、河右等表示地理区域的说法却保存了下来。

例如江左即指江东。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因处长江下游以东,按照古人的方位认知就被叫成了江左。同样的淮左就是淮水东面,还有山东称山左、山西称山右,也是依据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产生的称谓。

五行表示地理方位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的方位是: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后来,四季(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五色(青木、红火、黄土、白金、黑水)等元素被纳入五行体系,也与地理方位组成了配合关系。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五行之义》篇中说:“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因此很多古诗文中常把西风称作秋风或金风。东汉王充《论衡》中也有“黄色为土色,位在中央”的说法。

天干地支表示地理方位

古人还把天干和五行结合起来表示地理方位,口诀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十二地支也各有代表的方位。从汉唐首都长安南越秦岭,通向安康、汉中的重要驿道子午道,就是因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而得名。另外卯表示东方,因卯时是日出东方时,酉表示西方,也因酉时是日落西方之时。

四神兽表示地理方位在古代神话中,苍龙(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合称为“四神兽”。古人又把它们与地理方位组成了对应关系,称作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神兽因此又被称为四方四神。我国古代宫城的四方城门和街道桥梁、湖泊等地名也常用四神兽来命名,如长安、金陵的玄武门都在宫城之北,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句中的朱雀桥则在宫城之南。

此外还有用八卦、数字、星宿等多种方位表示方法,大多与阴阳五行学说相配合。

古代地理中的区域概念

九州 中国古代对区域地理的认识,始见于《尚书·禹贡》中对九州的认识。《禹贡》按河流、山脉、海洋的自然分界把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世很多地理著作中都有九州之制,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或范围有出入。《尔雅·释地》九州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职方》九州有幽、并,而无徐、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九州有幽州,而无梁州。后世将《禹贡》《尔雅》《职方》的九州,合称为夏、商、周“三代九州”。后来九州泛指整个中国。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中原一词,原本泛指原野,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禹贡》。《禹贡》中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后来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古代早期特别是秦汉以前典籍中所记录的地理认识,大多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对中原古代的地理认识,要远比对其他地域的认识要清晰、准确。如《夏小正》中的物候知识,主要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物候情况的记录。《考工记》中有“天有时,地有气……橘逾淮而北为积……地气然也”的说法,这样准确地总结淮河南北地域差异,正是对中原古代地理环境认识的结果。

海内、四海指的是天下、全国。古时人们把海看作是陆地的边际,海洋之外的区域称作海外。后又认为我国疆土四方外围皆有海,提出了四海的概念。但四海所指地域因时因地而异,古今不一。

由于地理之便,东海最早纳入中华文明的视野。先秦时代的东海指今天的黄海;秦汉以后兼指现在的黄海、东海;明以后所指才与今天的东海相当。春秋时期越国所临海既可称东海,又可作南海。秦以后,南海泛指今我国南海及东南亚一带及其海域,更远至印度洋海域以及印尼至澳大利亚一带。

由于西部远距海洋,西海泛指中国西部湖泊或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逐渐增加,西海所指渐多,诸如青海湖、居延海、咸海、里海等,甚至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地中海、大西洋等。某一时代称西海之后,即使往后发现更西的海水,称之为西海,但之前所称西海也并不改变,所以出现西海指那么多的湖泊和海洋的现象就不奇怪了。

北海在春秋战国一般指今渤海,但《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北海泛指漠北地区。秦、汉、三国时大都指今贝加尔湖,唐代指巴尔喀什湖,元代多指叶尼塞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或北冰洋。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坐南朝北和坐北朝南的区别?

1、采光面不同。坐北朝南就是住宅的采光面或者阳台朝向南面,居住坐北朝南的住宅更加利于身体健康。坐南朝北就是住宅的大的采光面或者阳台朝向北面,正好顺应了中国气候的规律,冬天房子能挡住寒流的袭击,保持室内温暖,而夏季正迎东南风或西南风,气流畅通,凉爽怡人,而且太阳东升西落。

2、受光时间不同。坐北朝南的住宅在一天之中受光照时间长,光线充足,室内明亮。坐南朝北的住宅正好与坐北朝南的住宅相反,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太阳都是从南边照射而来,因此如果住宅是坐南朝北的,则不太利于住宅采光。而且坐南朝北的住宅不利于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而冬天则有北风,坐南朝北的住宅容易被北风直吹。

买房朝向怎么看?

1、看房屋的户型图,购房者可以根据指向标分清南北,然后判断客厅和主卧的朝向,也就是整套房屋的朝向。

2、购房者可以重点看客厅和主卧的朝向,如果客厅和主卧窗户都朝南,那么该户型就朝向南。

3、看房屋的采光面,还可以看房屋的采光面,如果房间采光面在南面的话,不管房间门开在哪里,房子都是朝南向的。

4、看房子的朝向主要可以看阳台的朝向,阳台朝向就是房屋朝向。如果房屋的入户门正对客厅的阳台,阳台的朝向是朝南,且卧室也是朝南,那么该房屋的朝向就是朝南。

5、房屋的朝向可以看最大见光面,就是说房屋最大见光面的方向就是房屋朝向。如果没有阳台的房屋,客厅和卧室的朝向都是朝北,那么该房屋的朝向就是朝北。

文博日历丨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国最早的平面设计图你能看懂吗?

正在装修或是曾经装修过房子的你

是否还记得那一张张

精准又复杂的平面设计图?

别急着头疼

一起来看这件两千多年前的建筑设计图

它是建筑界的“祖师爷”中国最早的平面设计图

战国时期

一位君王下令修建王陵葬域

按标准绘制成图

照规定布置施工

自此,一幅精准的设计图

绘制而成,流传至今

它便是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兆域,即墓地四周的疆界,也称为墓地。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长96厘米,宽48厘米,其长宽之比正好为2:1。

1、金、银镶嵌,彰显高贵

图版的正中心

用金片嵌出五个享堂建筑的轮廓线

(享堂是指建在陵墓上面的祭祀建筑)

享堂的外围

用银丝标识墓的封土底边

再向外

用宽银片嵌出宫墙的轮廓线

金、银的使用

区别强调出不同的区域规划

也体现出整个设计图的华贵

2、设计精确,度量标识一处不落

图中刻有多处以尺、步为度量单位的标识

标注出各建筑物的长度和间距

经专家计算得知

以尺为单位标注的长度

按照标准的比例尺进行绘制

比例精确,约为1:500

(比例尺=图中所示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有比例铜版建筑图

也是中国已经发现最早的

建筑平面规划图

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还是我背的那个方向口诀吗?

(横屏欣赏兆域图释本)

作为一份两千多年前精确的设计图纸

图形、文字说明等设计步骤一步不少

可细看图则发现

图中没有像现代地图一样

明确标出东南西北方位

此时,能够熟练背诵出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你

拿起这份设计图

自信地指出此图上为北,下为南

那么“恭喜你”,

准确地指错了方向!

正确答案:此图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在兆域图中,有两处“闵”字注记

闵,指门阙、大门

从图中可以看到大门位于图的上方

由于从新石器时期开始

古人房屋大门开口几乎都是朝南的

所以从图里“门”的方向可以推断出

此图上为南,下为北

并且实地考古发现

这座陵园的大门位于整体布局的南面

由此可知,兆域图与现代地图相反

上方指向南,下方指向北

如此精细的建筑规划为何变为“烂尾工程”?

战国时期

在燕南赵北之间(今河北省中南部)

有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小国

——中山国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的主人

便是中山国最有作为的国君

——中山王厝(cuò)

厝命人在兆域图上刻下这样一段文字:

大意是说

建造陵墓的长宽、大小标准

要严格按照图中所示规格来施工

建造完工后将此图

一件随葬,一件藏于库房之中

可见厝对兆域图的珍视

和对建造一座理想陵寝的憧憬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发现于王厝随葬墓中,

另藏于库房的一件暂时无从而知。)

△王墓和哀后墓遗址

然而随着战国时期局势的剧烈变化

厝死后十余年

中山国便覆灭

这份内容详尽、规划科学的建筑设计图

没有能够全部实现

它所构建出的理想陵园

在仅仅完成两座墓区的建造后

便同中山国一起

消失在历史之中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总体建筑想象图之一

两千多年的时光里

这份精湛的建筑规划图

静静沉淀

向如今的我们诉说着

那个时代的精湛技艺

与兴衰荣枯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毛玥尹

视觉丨林琦

技术丨方舟

审校丨郭琪红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河北博物院 总台河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贾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