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吕才合婚对照表(吕才合婚)

吕才合婚对照表(吕才合婚)

魏徵那一场千年不遇的大型催婚,唐太宗是怎样对付的?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细雨丝竹

门下省侍中魏徵"进去了",时间大概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前后的某一天。此事鲜为人知,仅见于《魏郑公谏录》,前因后果亦扑朔迷离。据个人推测,该事件可溯源至唐史中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故事,并促使贞观年间演艺圈一位顶流巨星向唐太宗上表进谏,引发《新唐书》中一段香艳又荒诞的记载。(注:《魏郑公谏录》记载及关联史料、推理过程请关注文中备注。)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配图均搜自网络。)

贞观十二年,朝野上下突然被一条朋友圈刷屏:"大宅子北门要盖一栋楼,预算高达十车铜!盖楼目的?你懂的。"

起初盖楼的人并未注意,或者没有反应过来,但不知谁脑子烧了,给朋友圈点赞留言:"懂。楼名'望陵台'。"

盖楼者看见,恍然大悟,愤怒地对亲近的下属控诉:"他们说的是我,传我耗铜十车,在太极宫北门建造望陵台!我明明是因患疹子,为避湿气,把一座旧楼阁迁建到北门养病而已。我责成诸位替我查出谣言源头!"

调查很快取得实质进展,揪出一名传谣者,门下省二名侍中之一、杨师道。盖楼者——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问:"杨师道,你说将作大监姜行本为北门楼阁工程拨款十车铜,是听谁说的?"

【《旧唐书》:子(姜)行本,贞观中为将作大匠。太宗修九成、洛阳二宫,行本总领之……又转左屯卫将军……及高昌之役,以行本为行军副总管……(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帅师伐高昌。——据以上史料记载,可初步推知北门楼阁事发时间在贞观十年七月文德皇后长孙氏驾崩至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姜行本出征高昌之间。考虑到姜行本就任高昌之役行军副总管之前已由将作大监转任左屯卫将军,楼阁事件距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应有一定间隔。】

杨师道麻利招供:"听搭档魏徵说的。"其实杨师道喉咙里还哽着另一段话:"你也别怪大伙yy,贞观十年文德皇后驾崩,葬于昭陵,你思念亡妻过度,竟公然违悖《礼记》'夫不祭妻'之古训,在御苑内筑'层观',经常登高遥望昭陵。幸亏魏徵一桶冷水把你泼醒——念妻不念父,历史将在你身上烙下'不孝'的可耻名声,你才幡然悔悟,哭着拆毁层观,不再公开望陵。然而你当时流淌的并非悔恨的泪水,是因被迫毁观而伤心断肠!你在写给魏徵的亲笔答复里诉苦说自己'近年来遭遇极其惨痛的变故,又失去了好伴侣,人生悲哀接踵而至,世界上的生灵哪一个能承受这样沉重的哀痛?时光流逝,触目伤怀,从那以后,我神思恍惚,吃嘛嘛不香,觉也睡不好',足以证明你口服心不服,对自身错误缺乏真诚的反省!关于这段往事,小伙伴们记忆犹新,因此对你在北门修建楼阁一事神经过敏,发生条件反射式yy,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1.《新唐书》: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2.《资治通鉴》: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乃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毛,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故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3.李世民《答魏徵手诏》: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

但眼看着李世民气得两弯虬须都绷直了,杨师道等人只能看破不说破,把真相烂在肚子里,甩锅给魏徵完事。

忠直谏士魏徵居然参与传谣,八卦boss的私生活!李世民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工程直接使用旧楼阁的建材,因陋就简,根本用不着十车铜。有些人夸大其词,是不是想把boss塑造为奢靡腐化的昏君形象,成全他们在青史上骗一个"犯颜直谏模范"的光荣称号?这些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难不成纵出了一小撮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徒?

李世民急召魏徵穷追猛打:"决定迁建楼阁之初,你们几个分明当面听我说过工程目的只为避湿气、费用不高。你后来从谁那里听说我要花十车铜修建望陵台?"

魏徵沉默,拒不回答。李世民再三发问,魏徵勉强回奏道:"臣说十车铜是谏争用语,允许艺术加工,数字不需要非常准确,跟实际数据有偏差很正常哈!臣如果供出消息来源,那个人将构成'讪谤',陛下会治他的罪,有损圣德,所以我不能说。"

李世民心想你这不是耍无赖吗?士大夫的节操何在?于是气愤地斥责:"我有事都一五一十地对你推心置腹(包括丧妻后痛苦的心路历程也向你剖白),你是臣下,涉及追查造谣者的大事,却不对我说实话。我待你露胆披肝、心贯日月、毫无保留,你却欺三瞒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接着敕旨降下,监察御史奉敕带走魏徵,正式展开审讯。

魏徵就这样"进去"了,据说进去之后态度死硬如故,似乎打定主意要"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李世民余怒不息,向治书侍御史杜正伦吐槽:"我之于天下,也算是有功之人吧?可是每逢祠祭,我虽然不亲自行事,仍旧心怀悚惧,唯恐自己工作干得不好,上天及列祖列宗会谴责我。但你看那个魏徵,他又不是我的元从功臣,啥出身自己心里没点13数吗?他是我予以宽恕和拔擢的罪人,竟然造谣传谣,面对我的质问,还要有所隐瞒!我事奉上天,尚且心存敬畏,魏徵为我办事却不尽心。"

"嗯嗯嗯……"杜正伦点头附和,以示安慰。

"昔日萧何对汉朝立有大功,只因想要上林的土地,汉高祖就把他给抓了起来。魏徵的功劳微不足道,岂能与萧何相提并论?我是看他善于谏争,特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和荣宠,他居然恃宠而骄!"李世民喝一口麦门冬饮压了压火,依然忍不住,继续隔空数落,"往昔我有事问房玄龄,老房答个'不知道',魏徵当即批评老房,说什么'岂有此理,人臣怎么能对君主有所隐瞒?'哈!结果呢?他魏徵较之老房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我的询问敷衍搪塞。我派御史审他,听说他还赌气!假设是我的儿子平时勇于谏争,但也这般骄狂傲慢,看我不打死他!魏徵又不是我儿子,我绝不会姑息迁就!"

"是是是,他不对、他有罪!"杜正伦以"顺毛捋"手法疏导boss的怒气。

"哼哼,看他的意思,好像郭嘉没有他就玩不转啦?古代帝王没有魏徵,照样天下大治,我更不是非倚重一个魏徵不可!"李世民正色表态,潜台词,"魏徵如不老实交代,必严惩不贷,即使收他的命也在所不惜!"

李世民敕令杜正伦出马审讯。杜正伦把李世民透过私下吐槽放出的那些重话原原本本地转达魏徵,估计也规劝道:"玄成,Boss珍爱名誉胜于生命,你又不是不明白。你这次确实是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了。老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快坦白从宽吧!倘若你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我们也救不了你。"

【注:魏徵字"玄成"。】

魏徵不寒而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奏称:"臣等最初的确听陛下亲口说明,迁建旧楼阁至宫城北门的缘由是避湿,花费不多。但庶民百姓孤陋寡闻,不明真相,可能有所谤议,传出陛下要造'望陵台'的说法。臣初次听到'望陵台'之名,(鉴于您以前干过望陵这种不合体统的事,故而)信以为真,就想谏阻,依例与杨师道讨论,认为望陵台之名想必是开玩笑胡说的,倘若取一个合适的楼名,百姓自然不会疑惑。师道同臣商定,方便时即奏闻至尊。"

至此,关于"望陵台"的出处,魏徵给出了说法:源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其真假亦无法查证。笔者怀疑"望陵台"之名就是魏徵本人的杜撰,因为他是"望陵毁观"事件的亲历者,对"望陵"二字比别人印象更深,也更加敏感,但由于查无石锤,姑且当魏徵的说法属实。

可是,李世民最为揪心的实际上是"工程预算高达十车铜"这个点,再说系平头百姓造谣,他恐怕不会接受。魏徵不敢打埋伏,弯来绕去地终究坦陈了事实:"臣早先不愿披露'预算高达十车铜'的消息出处,并非存心袒护谁、故意不说。吭吭吭……陛下深居九重,无法亲眼察见各种小事;臣作为您的股肱耳目,在很多具体事务方面,如果不问经办者,也无从得知。嗤嗤嗤……这个,那个……实则是臣几天前见到少府监的XX,问他最近工作忙不忙?他说没啥大项目,杂事也不多,只是北门迁建楼阁急需钉鍱,害怕库存不足,要采购一批,谨防供应不及时、延误工程进度,会受到处罚。臣问他迁建楼阁费用多少?他说虽是旧楼迁建,钉鍱还是需要个十车、五车的。臣就跟师道谈论,之前咱们评估认定预算不高,为什么换个人听那口吻就认为这笔预算金额高?师道和臣商酌,一致认为是因为至尊一向爱惜民力,不怎么搞工程,人们习以为常,以至于您偶然要迁建楼阁,人们就感觉花费多了。臣顺着这个思路琢磨,一时发昏,不小心说成十车铜了……"

魏徵的意思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来解释:譬如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几十年来,过夏天连一根雪糕也舍不得吃,今年突然吃了一根,熟悉他节俭习性的人可能就会错觉他变奢侈了。

"百姓万户千家,您的本意及工程详情不可能传达给每一个人,他们产生一些误解不可避免。但以臣的职责,怎能为他们的误解代言呢?罪过、罪过!"魏徵认错。

李世民降敕释放魏徵。翌日,李世民驾临百福殿召见魏徵,魏徵再次谢罪。李世民暂时抹不开面子,不想同他说话,敕令韦挺传话:"魏徵,你的罪重于千钧!我重用你超过齐桓公重用管仲。近世以来,论君臣彼此信任、和衷共济,可以说无人能与我比拟!昨天问你话,你缄口不言,我到今天思量此事,还憋着一肚子气!假如你昨天坚不吐实,我是永远不会与你相见的。要说什么任用了你十年,一朝舍弃,依我之意也不足为惜。幸好你最终坦承事实,我念你尚属忠诚,就不追责了。"

魏徵借坡下驴,以一首赞歌作了总结陈词:"(玄武门之变)臣(本是前皇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本来早该魂归九泉,蒙陛下拔擢,自从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伊始,任职中枢已达十年之久,对陛下实有深厚的君臣情义,昨日之罪,合该万死。陛下一统海内,爱养百姓,天授明德,情存至化,军国机务无不由陛下圣断,臣承受您的恩德、执行您的敕旨还来不及,有啥个人功绩可言?昨日臣如果获罪而死,今天就不能奉见圣颜了。臣想象着(这种比死好可怕的情形)都心有余悸啊。"

【《旧唐书》:(三年)二月戊寅,中书令、邢国公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永康县公李靖为兵部尚书,右丞魏徵为守秘书监,参预朝政。据上述史料,结合魏徵自述北门楼阁事发时已任职中枢十年及前文姜行本担任将作大监时间的分析,笔者推测楼阁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贞观十二年。】

"嗯……"李世民受伤的自尊心得到弥补,君臣言归于好。

【《魏郑公谏录•太宗移旧阁》:太宗谓侍臣曰:"我疹病,移一旧阁,伊乃谤我作望陵台,公等须为我鞫问取。"谓杨师道曰:"卿道姜行本作处,用十车铜,闻谁道。"师道奏曰:"魏徵道。"太宗问公曰:"何以生此?"公不应。太宗再三问,对曰:"道十车铜,是谏争语。臣若道姓名,某即是讪谤,必不益圣德。"太宗曰:"我有事,皆向卿道,今卿乃为在下,不向朕道,是朕尽心向卿,卿不尽心向朕也。"因令御史引出鞫问之,乃谓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曰:"朕于天下亦是有功,每至祠祭,虽不亲行,常心怀悚惧。魏徵于朕,非义从府臣,朕于罪人之中擢与富贵,得朕借问,遂有所隐。朕事天即能畏敬,魏徵即事,便不尽心。昔萧何有大功于汉家,祗为请上林地,汉高祖尚系械之,计魏徵勋庸,岂得与萧何为等,朕为其能谏争,遂宠遇至此,乃恃宠自骄。朕昔问房玄龄事,答云'不知',徵当即奏称:'岂有人臣报主得有所隐'。朕今借问,便不尽心。遣御史推问,乃负气作如此行步,若朕儿能谏争,还作此骄慢,亦须扑杀。朕到伊上,岂有顾惜,看伊意况,似国家不得伊时即不得理。古来帝王,未有魏徵,亦得为化,在朕今日,何藉魏徵。"敕杜正伦速按问。公附奏称:"此阁初移,臣等面奉敕旨,本为避湿,所造不多。但众庶无知,或有谤议,臣初闻望陵台名,即欲内奏,仍共杨师道平章云:'此名必是浪语,若出合名,百姓自然不惑'。师道语臣:'有便即奏至尊,听其与说。'不愿即显姓名,非是欲私其人,故隐不道。陛下深居九重,细事不可亲见;臣作股肱耳目,非问无由得知。臣数日前见少府监官某乙,问访比来作司事务多少,云:'更无造作,事亦不多,但北门造阁处,须钉鍱甚急,恐少,便须市'。供作司唯恐阙乏获罪,臣即语云:'移一旧阁费用几何'?报臣云:'虽是旧事料理,钉鍱须十车五车。'臣即向师道说:'前日面奉进止,所造盖亦不多,役人又是丁匠,何因人有此语?'师道共臣平章。只是至尊每事存养,无所造作,人见小小事,即以为多。百姓不可家至户说,那可彰其言语。"遂释不问。太宗御百福殿,公奉谢,太宗令韦挺谓之曰:"卿罪重于千钧,朕任卿使卿,逾于管仲,自近代已来,君臣相得,未似今日。昨问卿事,遂隐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终不与卿相见。欲论十年任使,一朝遂失,朕意可不惜邪。赖卿出外列其姓名,朕录卿忠诚,所以不责。"公对曰:"臣本九泉下人,蒙陛下拔擢,职在枢近,已经十年,情有所守。昨日遂被闻奏,罪合万死。陛下平一海内,爱养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军国机务,皆出圣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绩。昨日若死,今日无由奉见圣颜。"】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笔者猜测该事件提醒了魏徵等人:应该对boss实施"催婚",推动他找到新的"嘉偶"。届时,Boss的感情世界不再寂寞,才能真正拆除心中的"层观",杜绝太极宫北门迁建楼阁之类草木皆兵的事故重演。

为此,估计魏徵等人暗中发动了一些他们认为适当的催婚人员,帮忙吹风、敲边鼓。例如李世民姑母同安大长公主、姐姐桂阳长公主(即长广公主)及演艺圈顶流巨星吕才,等等。

前两位容易理解,吕才何许人也?有资格担此大任吗?

吕才,博州清平人,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精通阴阳学、哲学、音乐、舞蹈、棋道等,博学多才,贞观三年获李世民征召,入朝编修乐章。当时推荐他的人有三位,温彦博、王珪、魏徵。因此魏徵是助力吕才事业起飞的贵人,为今后策动吕才参与催婚奠定了基础。

【《旧唐书》:吕才,博州清平人也。少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贞观三年,太宗令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乃与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递相长短。太宗令侍臣更访能者,中书令温彦博奏才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请令考之。侍中王珪、魏徵又盛称才学术之妙,徵曰:"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太宗即征才,令直引文馆。】

纵观吕才的职业生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陪boss玩业余爱好的好伙伴",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一流,甚得boss赏识。这种角色针对boss的私生活问题进行劝说,往往比boss主业方面的下属说话效果更好。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前者仿佛现代娱乐圈爱豆,爱豆随便拔根鸡毛,粉丝都会当令箭捧在手心;后者仿佛单位同事,同事之间如果对私事指手画脚、对别人8小时以外的生活品头论足,总是极不相宜的。

李世民玩象棋,研究北周武帝撰写的《三局象经》,因该书失传多年而不解其法。太子洗马蔡允恭年少时曾经玩过,但荒废多时,印象淡薄,不能给boss提供帮助。李世民求助于吕才。吕才仅钻研一宿,就能画图解释,并唤醒了蔡允恭沉睡于记忆角落中的零光片羽。受吕才启发,蔡蓦然忆起少年时体验过的象棋玩法,和吕才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吕才由此声誉鹊起。

【《旧唐书》: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勒成五十三卷,并旧书四十七卷,十五年书成,诏颁行之。】

李世民是音乐舞蹈发烧友。贞观六年(632年),他重返出生地——武功庆善宫,在渭水之滨与扈驾游幸的大臣宴饮,并赏赐儿时的乡亲邻居。李世民睹物、观景、忆旧,心潮起伏,赋得十韵诗,交给吕才谱曲,创作出《功成庆善乐》。吕才以《功成庆善乐》为舞曲,指导六十四名童子排成八佾(八行八列)舞阵,跳《九功》之舞。

【《旧唐书》:六年,太宗行幸庆善宫,宴从臣于渭水之滨,赋诗十韵。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车驾幸,每特感庆,赏赐闾里,有同汉之宛、沛焉。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儿八佾,皆进德冠、紫袴褶,为《九功》之舞。】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创作《(秦王)破阵舞图》,诏令吕才依据舞图,指挥一百二十名乐工披甲执戟练习。经由吕才优质高效的调度指导,乐工只排练了几天即练成"破阵舞",改名为《七德》之舞。

【《旧唐书》: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

吕才还参与刊正编撰阴阳书共计一百卷、独立绘制《方域图》和《教飞骑战阵图》,创作水平得到李世民的高度赞赏。

【《旧唐书》:1.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勒成五十三卷,并旧书四十七卷,十五年书成,诏颁行之。2.太宗又令才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皆称旨,擢授太常丞。】

尽管如此,催婚还是需要契机的。比如现代人催婚的契机是春节,古人想必也是同理。某一天,李世民诏令吕才发明合婚术,编撰为《减蛮经》,应该还有一篇《大义婚书》,亲手把契机送到了吕才门口。

【《星平会海•合婚神煞篇》按语:尝闻古命书无记载合婚之理,乃唐太宗为西汉以来,远方来婚不绝命,吕才设此术以愚惑之,名曰"减蛮经",其法不可全信,姑录供知者察之。】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吕才将《大义婚书》完稿进献给李世民,依惯例打了一份报告,即《进大义婚书表》,借题发挥,把催婚这种鸡毛蒜皮、婆婆妈妈又不讨喜的事提升到出神入化之境界。原文摘译如下:

"朝请大夫、权知司天少监事、兼提点历书、上柱国、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以上是吕才的各种头衔)臣吕才奉敕修(《大义婚书》)。臣听说婚姻是万世兴盛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请陛下看看自己户口簿婚姻栏填的啥?丧偶,失婚状态)。这个世界先开天辟地,然后产生男女,有了男女才有夫妻,夫妻结合才诞生父子,有了父子亲情才有德义,确立了德义才有礼法,礼法完备,万事万物才各安其分(陛下,您现在没有妻子,德义礼法无所依托)……

夫妇之道,是天地之间的大义、风化养成的本源。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疏远的异姓家族建立姻亲关系,而严禁同宗通婚,避免紊乱纲常。缔结婚约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一定要诚信不欺,言辞也要善意美好。找好了配偶,必然有益于家族昌盛(陛下,您现在别说'好配偶',压根儿没有配偶好么?不利于皇家昌盛哇!)

因此,孔子说:'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夫妇不顺,有失万世之嗣焉。'过去夏商周三代的明君都尊重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是主要的亲人,为家庭生养儿女、传宗接代,是大礼的根本,所以必须对妻子的角色充满敬意(所以陛下任凭妻子角色缺位,像话吗?)

臣小心谨慎地说这些,也许有值得陛下采纳的部分,请您挑选其中有益的意见加以实行(赶快找个好对象再婚吧!陛下自己单着,却劝导百姓积极结婚、再婚,说服力不够啊!)使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功业、德行超越前朝,难道不能赢得万古最高治世的美名吗?"

【原文:婚者,是兴万世之始也。合二姓之好,继先圣之後,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宁不重哉? 夫天地判然後有男女,男女生然後有夫妇,夫妇合然後有父子,父子亲然後有德义,德义立然後有礼法,礼法作然後万物安。故先王所以得天下者,贵乎生育之本,重乎万世之嗣。言夫妇之道,乃天地之大义,风化之本源。盖取於异姓者,所以附远厚别。币必诚,辞无不腆矣。偶配生成,必致昌益之道。故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夫妇不顺,有失万世之嗣焉。"昔三代明王,必敬其妻子。妻也者,乃立亲之主,生养之宗,继先圣之後,为大礼之本欤,固不可不敬也。臣谨所言,或有可采,择善而从,以平不拔之基,永建久兴之业,功掩前朝,道隆往代,岂不为立万世至治之美也?臣才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时大唐贞观岁次柔兆执徐仲秋望日上表。】

催婚有效吗?好像有。不知哪一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忽然松口:"我同意再婚,对象也物色好了。"

魏徵大喜:"陛下中意谁?咱们说办就办呗!"

"你认识的。"李世民的嘴角荡开一丝诡异的微笑,"杨氏,我的弟媳。你们劝我续弦,我就立她为继后,好吗?"他指的是李元吉的遗孀杨氏。

"不!"魏徵五雷轰顶,白眼一翻,当场晕厥,"文德皇后驾崩,陛下愁苦寂寥,一时糊涂,与杨妃有私,本来就伤风败俗、有亏圣德。臣等视若无睹,帮您遮掩糊弄过去就算结了。您怎么能和她完婚呢?她是什么人?她如同秦穆公的女儿辰嬴,先后嫁给晋怀公、晋文公,所谓'为二君嬖,淫也'。臣等宁愿陛下保持单身,也不能容忍陛下受这个如辰嬴一般犯有淫罪的妇人拖累!"

【《新唐书》: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噢,这话可是你说的。那我放弃再婚,你们也别变着法子催婚了。我烦。"李世民转身拂袖而去,丢下一串爽朗愉快的大笑,"跟我斗?哈哈哈!"

"催婚的人最讨厌了,磨得我耳根子起茧,迫不得已出此下策。"李世民端起银盏,抿一口高昌葡萄酒,"你们不是催我再婚吗?好,我提一个惊世骇俗的人选、结一场离经叛道的婚,料你们必定投降,果然遂我心愿。"

笔者认为,李世民拒绝再婚既是对利害关系进行理性考量的结果,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尚未暴露叛逆的痕迹,依然是那个"性聪敏"、让李世民引以为豪且"甚爱之"的孩子。即使承乾有个三长两短,也还有他的两个同母弟可供选择。一是"少善属文"、"有美名"并为李世民所"爱重"的魏王李泰,二是"宽仁孝友"、李世民"特深宠异"的晋王李治。上述三人都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儿子。

李世民有感于自己兄弟阋墙的悲剧,总结父亲李渊的血泪教训,不愿子孙重蹈玄武门之变的覆辙,希望维护继承秩序的稳定。假如他再婚,新皇后可能诞育具备继承资格的儿子。尽管元后长孙氏所生子嗣在礼法上具有优先顺位,但难保新皇后母子、外戚不生觊觎之心,部分朝臣也可能贪图拥立之功而内外阴结,兴风作浪,破坏安宁局面。与其酿成这样严重的后果,李世民不如把鳏夫身份进行到底,反正又不缺嫔妃宫女。

另外,资深唐史研究者兼"李粉"森林鹿在多年前已有论述:在感情方面,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女人也取代不了的,只要有条件,他都想维护长孙氏儿子的继承权。笔者进一步推测,李世民基于对长孙皇后的深情挚爱,希望身后只与长孙氏合葬于昭陵地宫。一边是唯一真爱并敬重的妻,另一边是一群当宠物狗、宠物猫喜欢的妾,尽管后者多达两位数,份量仍有天壤之别。但假如李世民再婚,继后也将有资格合葬,而这个"多余的人",李世民并不需要。

那么,让李世民怀念终身的长孙皇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像某些电视剧所塑造的那样压抑、呆板吗?本文作者细雨丝竹通过小说《神探王妃》(笔名浅樽酌海,致公出版社2019年11月版)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注:以上二图由作者提供。)

本书京东当当有售,感兴趣的朋友快去购买吧!

祝大家平安喜乐,健康幸福!

(注:上图来自秦五粮。)

参考资料:古籍《旧唐书》、《新唐书》、《魏郑公谏录》、《资治通鉴》等。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探王妃》(笔名"浅樽酌海",致公出版社2019年11月版)、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已签约出版)。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魏徵那一场千年不遇的大型催婚,唐太宗是怎样对付的?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细雨丝竹

门下省侍中魏徵"进去了",时间大概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前后的某一天。此事鲜为人知,仅见于《魏郑公谏录》,前因后果亦扑朔迷离。据个人推测,该事件可溯源至唐史中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故事,并促使贞观年间演艺圈一位顶流巨星向唐太宗上表进谏,引发《新唐书》中一段香艳又荒诞的记载。(注:《魏郑公谏录》记载及关联史料、推理过程请关注文中备注。)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配图均搜自网络。)

贞观十二年,朝野上下突然被一条朋友圈刷屏:"大宅子北门要盖一栋楼,预算高达十车铜!盖楼目的?你懂的。"

起初盖楼的人并未注意,或者没有反应过来,但不知谁脑子烧了,给朋友圈点赞留言:"懂。楼名'望陵台'。"

盖楼者看见,恍然大悟,愤怒地对亲近的下属控诉:"他们说的是我,传我耗铜十车,在太极宫北门建造望陵台!我明明是因患疹子,为避湿气,把一座旧楼阁迁建到北门养病而已。我责成诸位替我查出谣言源头!"

调查很快取得实质进展,揪出一名传谣者,门下省二名侍中之一、杨师道。盖楼者——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问:"杨师道,你说将作大监姜行本为北门楼阁工程拨款十车铜,是听谁说的?"

【《旧唐书》:子(姜)行本,贞观中为将作大匠。太宗修九成、洛阳二宫,行本总领之……又转左屯卫将军……及高昌之役,以行本为行军副总管……(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帅师伐高昌。——据以上史料记载,可初步推知北门楼阁事发时间在贞观十年七月文德皇后长孙氏驾崩至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姜行本出征高昌之间。考虑到姜行本就任高昌之役行军副总管之前已由将作大监转任左屯卫将军,楼阁事件距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应有一定间隔。】

杨师道麻利招供:"听搭档魏徵说的。"其实杨师道喉咙里还哽着另一段话:"你也别怪大伙yy,贞观十年文德皇后驾崩,葬于昭陵,你思念亡妻过度,竟公然违悖《礼记》'夫不祭妻'之古训,在御苑内筑'层观',经常登高遥望昭陵。幸亏魏徵一桶冷水把你泼醒——念妻不念父,历史将在你身上烙下'不孝'的可耻名声,你才幡然悔悟,哭着拆毁层观,不再公开望陵。然而你当时流淌的并非悔恨的泪水,是因被迫毁观而伤心断肠!你在写给魏徵的亲笔答复里诉苦说自己'近年来遭遇极其惨痛的变故,又失去了好伴侣,人生悲哀接踵而至,世界上的生灵哪一个能承受这样沉重的哀痛?时光流逝,触目伤怀,从那以后,我神思恍惚,吃嘛嘛不香,觉也睡不好',足以证明你口服心不服,对自身错误缺乏真诚的反省!关于这段往事,小伙伴们记忆犹新,因此对你在北门修建楼阁一事神经过敏,发生条件反射式yy,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1.《新唐书》: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2.《资治通鉴》: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乃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毛,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故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3.李世民《答魏徵手诏》: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

但眼看着李世民气得两弯虬须都绷直了,杨师道等人只能看破不说破,把真相烂在肚子里,甩锅给魏徵完事。

忠直谏士魏徵居然参与传谣,八卦boss的私生活!李世民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工程直接使用旧楼阁的建材,因陋就简,根本用不着十车铜。有些人夸大其词,是不是想把boss塑造为奢靡腐化的昏君形象,成全他们在青史上骗一个"犯颜直谏模范"的光荣称号?这些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难不成纵出了一小撮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徒?

李世民急召魏徵穷追猛打:"决定迁建楼阁之初,你们几个分明当面听我说过工程目的只为避湿气、费用不高。你后来从谁那里听说我要花十车铜修建望陵台?"

魏徵沉默,拒不回答。李世民再三发问,魏徵勉强回奏道:"臣说十车铜是谏争用语,允许艺术加工,数字不需要非常准确,跟实际数据有偏差很正常哈!臣如果供出消息来源,那个人将构成'讪谤',陛下会治他的罪,有损圣德,所以我不能说。"

李世民心想你这不是耍无赖吗?士大夫的节操何在?于是气愤地斥责:"我有事都一五一十地对你推心置腹(包括丧妻后痛苦的心路历程也向你剖白),你是臣下,涉及追查造谣者的大事,却不对我说实话。我待你露胆披肝、心贯日月、毫无保留,你却欺三瞒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接着敕旨降下,监察御史奉敕带走魏徵,正式展开审讯。

魏徵就这样"进去"了,据说进去之后态度死硬如故,似乎打定主意要"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李世民余怒不息,向治书侍御史杜正伦吐槽:"我之于天下,也算是有功之人吧?可是每逢祠祭,我虽然不亲自行事,仍旧心怀悚惧,唯恐自己工作干得不好,上天及列祖列宗会谴责我。但你看那个魏徵,他又不是我的元从功臣,啥出身自己心里没点13数吗?他是我予以宽恕和拔擢的罪人,竟然造谣传谣,面对我的质问,还要有所隐瞒!我事奉上天,尚且心存敬畏,魏徵为我办事却不尽心。"

"嗯嗯嗯……"杜正伦点头附和,以示安慰。

"昔日萧何对汉朝立有大功,只因想要上林的土地,汉高祖就把他给抓了起来。魏徵的功劳微不足道,岂能与萧何相提并论?我是看他善于谏争,特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和荣宠,他居然恃宠而骄!"李世民喝一口麦门冬饮压了压火,依然忍不住,继续隔空数落,"往昔我有事问房玄龄,老房答个'不知道',魏徵当即批评老房,说什么'岂有此理,人臣怎么能对君主有所隐瞒?'哈!结果呢?他魏徵较之老房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我的询问敷衍搪塞。我派御史审他,听说他还赌气!假设是我的儿子平时勇于谏争,但也这般骄狂傲慢,看我不打死他!魏徵又不是我儿子,我绝不会姑息迁就!"

"是是是,他不对、他有罪!"杜正伦以"顺毛捋"手法疏导boss的怒气。

"哼哼,看他的意思,好像郭嘉没有他就玩不转啦?古代帝王没有魏徵,照样天下大治,我更不是非倚重一个魏徵不可!"李世民正色表态,潜台词,"魏徵如不老实交代,必严惩不贷,即使收他的命也在所不惜!"

李世民敕令杜正伦出马审讯。杜正伦把李世民透过私下吐槽放出的那些重话原原本本地转达魏徵,估计也规劝道:"玄成,Boss珍爱名誉胜于生命,你又不是不明白。你这次确实是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了。老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快坦白从宽吧!倘若你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我们也救不了你。"

【注:魏徵字"玄成"。】

魏徵不寒而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奏称:"臣等最初的确听陛下亲口说明,迁建旧楼阁至宫城北门的缘由是避湿,花费不多。但庶民百姓孤陋寡闻,不明真相,可能有所谤议,传出陛下要造'望陵台'的说法。臣初次听到'望陵台'之名,(鉴于您以前干过望陵这种不合体统的事,故而)信以为真,就想谏阻,依例与杨师道讨论,认为望陵台之名想必是开玩笑胡说的,倘若取一个合适的楼名,百姓自然不会疑惑。师道同臣商定,方便时即奏闻至尊。"

至此,关于"望陵台"的出处,魏徵给出了说法:源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其真假亦无法查证。笔者怀疑"望陵台"之名就是魏徵本人的杜撰,因为他是"望陵毁观"事件的亲历者,对"望陵"二字比别人印象更深,也更加敏感,但由于查无石锤,姑且当魏徵的说法属实。

可是,李世民最为揪心的实际上是"工程预算高达十车铜"这个点,再说系平头百姓造谣,他恐怕不会接受。魏徵不敢打埋伏,弯来绕去地终究坦陈了事实:"臣早先不愿披露'预算高达十车铜'的消息出处,并非存心袒护谁、故意不说。吭吭吭……陛下深居九重,无法亲眼察见各种小事;臣作为您的股肱耳目,在很多具体事务方面,如果不问经办者,也无从得知。嗤嗤嗤……这个,那个……实则是臣几天前见到少府监的XX,问他最近工作忙不忙?他说没啥大项目,杂事也不多,只是北门迁建楼阁急需钉鍱,害怕库存不足,要采购一批,谨防供应不及时、延误工程进度,会受到处罚。臣问他迁建楼阁费用多少?他说虽是旧楼迁建,钉鍱还是需要个十车、五车的。臣就跟师道谈论,之前咱们评估认定预算不高,为什么换个人听那口吻就认为这笔预算金额高?师道和臣商酌,一致认为是因为至尊一向爱惜民力,不怎么搞工程,人们习以为常,以至于您偶然要迁建楼阁,人们就感觉花费多了。臣顺着这个思路琢磨,一时发昏,不小心说成十车铜了……"

魏徵的意思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来解释:譬如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几十年来,过夏天连一根雪糕也舍不得吃,今年突然吃了一根,熟悉他节俭习性的人可能就会错觉他变奢侈了。

"百姓万户千家,您的本意及工程详情不可能传达给每一个人,他们产生一些误解不可避免。但以臣的职责,怎能为他们的误解代言呢?罪过、罪过!"魏徵认错。

李世民降敕释放魏徵。翌日,李世民驾临百福殿召见魏徵,魏徵再次谢罪。李世民暂时抹不开面子,不想同他说话,敕令韦挺传话:"魏徵,你的罪重于千钧!我重用你超过齐桓公重用管仲。近世以来,论君臣彼此信任、和衷共济,可以说无人能与我比拟!昨天问你话,你缄口不言,我到今天思量此事,还憋着一肚子气!假如你昨天坚不吐实,我是永远不会与你相见的。要说什么任用了你十年,一朝舍弃,依我之意也不足为惜。幸好你最终坦承事实,我念你尚属忠诚,就不追责了。"

魏徵借坡下驴,以一首赞歌作了总结陈词:"(玄武门之变)臣(本是前皇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本来早该魂归九泉,蒙陛下拔擢,自从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伊始,任职中枢已达十年之久,对陛下实有深厚的君臣情义,昨日之罪,合该万死。陛下一统海内,爱养百姓,天授明德,情存至化,军国机务无不由陛下圣断,臣承受您的恩德、执行您的敕旨还来不及,有啥个人功绩可言?昨日臣如果获罪而死,今天就不能奉见圣颜了。臣想象着(这种比死好可怕的情形)都心有余悸啊。"

【《旧唐书》:(三年)二月戊寅,中书令、邢国公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永康县公李靖为兵部尚书,右丞魏徵为守秘书监,参预朝政。据上述史料,结合魏徵自述北门楼阁事发时已任职中枢十年及前文姜行本担任将作大监时间的分析,笔者推测楼阁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贞观十二年。】

"嗯……"李世民受伤的自尊心得到弥补,君臣言归于好。

【《魏郑公谏录•太宗移旧阁》:太宗谓侍臣曰:"我疹病,移一旧阁,伊乃谤我作望陵台,公等须为我鞫问取。"谓杨师道曰:"卿道姜行本作处,用十车铜,闻谁道。"师道奏曰:"魏徵道。"太宗问公曰:"何以生此?"公不应。太宗再三问,对曰:"道十车铜,是谏争语。臣若道姓名,某即是讪谤,必不益圣德。"太宗曰:"我有事,皆向卿道,今卿乃为在下,不向朕道,是朕尽心向卿,卿不尽心向朕也。"因令御史引出鞫问之,乃谓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曰:"朕于天下亦是有功,每至祠祭,虽不亲行,常心怀悚惧。魏徵于朕,非义从府臣,朕于罪人之中擢与富贵,得朕借问,遂有所隐。朕事天即能畏敬,魏徵即事,便不尽心。昔萧何有大功于汉家,祗为请上林地,汉高祖尚系械之,计魏徵勋庸,岂得与萧何为等,朕为其能谏争,遂宠遇至此,乃恃宠自骄。朕昔问房玄龄事,答云'不知',徵当即奏称:'岂有人臣报主得有所隐'。朕今借问,便不尽心。遣御史推问,乃负气作如此行步,若朕儿能谏争,还作此骄慢,亦须扑杀。朕到伊上,岂有顾惜,看伊意况,似国家不得伊时即不得理。古来帝王,未有魏徵,亦得为化,在朕今日,何藉魏徵。"敕杜正伦速按问。公附奏称:"此阁初移,臣等面奉敕旨,本为避湿,所造不多。但众庶无知,或有谤议,臣初闻望陵台名,即欲内奏,仍共杨师道平章云:'此名必是浪语,若出合名,百姓自然不惑'。师道语臣:'有便即奏至尊,听其与说。'不愿即显姓名,非是欲私其人,故隐不道。陛下深居九重,细事不可亲见;臣作股肱耳目,非问无由得知。臣数日前见少府监官某乙,问访比来作司事务多少,云:'更无造作,事亦不多,但北门造阁处,须钉鍱甚急,恐少,便须市'。供作司唯恐阙乏获罪,臣即语云:'移一旧阁费用几何'?报臣云:'虽是旧事料理,钉鍱须十车五车。'臣即向师道说:'前日面奉进止,所造盖亦不多,役人又是丁匠,何因人有此语?'师道共臣平章。只是至尊每事存养,无所造作,人见小小事,即以为多。百姓不可家至户说,那可彰其言语。"遂释不问。太宗御百福殿,公奉谢,太宗令韦挺谓之曰:"卿罪重于千钧,朕任卿使卿,逾于管仲,自近代已来,君臣相得,未似今日。昨问卿事,遂隐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终不与卿相见。欲论十年任使,一朝遂失,朕意可不惜邪。赖卿出外列其姓名,朕录卿忠诚,所以不责。"公对曰:"臣本九泉下人,蒙陛下拔擢,职在枢近,已经十年,情有所守。昨日遂被闻奏,罪合万死。陛下平一海内,爱养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军国机务,皆出圣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绩。昨日若死,今日无由奉见圣颜。"】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笔者猜测该事件提醒了魏徵等人:应该对boss实施"催婚",推动他找到新的"嘉偶"。届时,Boss的感情世界不再寂寞,才能真正拆除心中的"层观",杜绝太极宫北门迁建楼阁之类草木皆兵的事故重演。

为此,估计魏徵等人暗中发动了一些他们认为适当的催婚人员,帮忙吹风、敲边鼓。例如李世民姑母同安大长公主、姐姐桂阳长公主(即长广公主)及演艺圈顶流巨星吕才,等等。

前两位容易理解,吕才何许人也?有资格担此大任吗?

吕才,博州清平人,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精通阴阳学、哲学、音乐、舞蹈、棋道等,博学多才,贞观三年获李世民征召,入朝编修乐章。当时推荐他的人有三位,温彦博、王珪、魏徵。因此魏徵是助力吕才事业起飞的贵人,为今后策动吕才参与催婚奠定了基础。

【《旧唐书》:吕才,博州清平人也。少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贞观三年,太宗令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乃与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递相长短。太宗令侍臣更访能者,中书令温彦博奏才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请令考之。侍中王珪、魏徵又盛称才学术之妙,徵曰:"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太宗即征才,令直引文馆。】

纵观吕才的职业生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陪boss玩业余爱好的好伙伴",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一流,甚得boss赏识。这种角色针对boss的私生活问题进行劝说,往往比boss主业方面的下属说话效果更好。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前者仿佛现代娱乐圈爱豆,爱豆随便拔根鸡毛,粉丝都会当令箭捧在手心;后者仿佛单位同事,同事之间如果对私事指手画脚、对别人8小时以外的生活品头论足,总是极不相宜的。

李世民玩象棋,研究北周武帝撰写的《三局象经》,因该书失传多年而不解其法。太子洗马蔡允恭年少时曾经玩过,但荒废多时,印象淡薄,不能给boss提供帮助。李世民求助于吕才。吕才仅钻研一宿,就能画图解释,并唤醒了蔡允恭沉睡于记忆角落中的零光片羽。受吕才启发,蔡蓦然忆起少年时体验过的象棋玩法,和吕才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吕才由此声誉鹊起。

【《旧唐书》: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勒成五十三卷,并旧书四十七卷,十五年书成,诏颁行之。】

李世民是音乐舞蹈发烧友。贞观六年(632年),他重返出生地——武功庆善宫,在渭水之滨与扈驾游幸的大臣宴饮,并赏赐儿时的乡亲邻居。李世民睹物、观景、忆旧,心潮起伏,赋得十韵诗,交给吕才谱曲,创作出《功成庆善乐》。吕才以《功成庆善乐》为舞曲,指导六十四名童子排成八佾(八行八列)舞阵,跳《九功》之舞。

【《旧唐书》:六年,太宗行幸庆善宫,宴从臣于渭水之滨,赋诗十韵。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车驾幸,每特感庆,赏赐闾里,有同汉之宛、沛焉。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儿八佾,皆进德冠、紫袴褶,为《九功》之舞。】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创作《(秦王)破阵舞图》,诏令吕才依据舞图,指挥一百二十名乐工披甲执戟练习。经由吕才优质高效的调度指导,乐工只排练了几天即练成"破阵舞",改名为《七德》之舞。

【《旧唐书》: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

吕才还参与刊正编撰阴阳书共计一百卷、独立绘制《方域图》和《教飞骑战阵图》,创作水平得到李世民的高度赞赏。

【《旧唐书》:1.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勒成五十三卷,并旧书四十七卷,十五年书成,诏颁行之。2.太宗又令才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皆称旨,擢授太常丞。】

尽管如此,催婚还是需要契机的。比如现代人催婚的契机是春节,古人想必也是同理。某一天,李世民诏令吕才发明合婚术,编撰为《减蛮经》,应该还有一篇《大义婚书》,亲手把契机送到了吕才门口。

【《星平会海•合婚神煞篇》按语:尝闻古命书无记载合婚之理,乃唐太宗为西汉以来,远方来婚不绝命,吕才设此术以愚惑之,名曰"减蛮经",其法不可全信,姑录供知者察之。】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吕才将《大义婚书》完稿进献给李世民,依惯例打了一份报告,即《进大义婚书表》,借题发挥,把催婚这种鸡毛蒜皮、婆婆妈妈又不讨喜的事提升到出神入化之境界。原文摘译如下:

"朝请大夫、权知司天少监事、兼提点历书、上柱国、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以上是吕才的各种头衔)臣吕才奉敕修(《大义婚书》)。臣听说婚姻是万世兴盛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请陛下看看自己户口簿婚姻栏填的啥?丧偶,失婚状态)。这个世界先开天辟地,然后产生男女,有了男女才有夫妻,夫妻结合才诞生父子,有了父子亲情才有德义,确立了德义才有礼法,礼法完备,万事万物才各安其分(陛下,您现在没有妻子,德义礼法无所依托)……

夫妇之道,是天地之间的大义、风化养成的本源。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疏远的异姓家族建立姻亲关系,而严禁同宗通婚,避免紊乱纲常。缔结婚约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一定要诚信不欺,言辞也要善意美好。找好了配偶,必然有益于家族昌盛(陛下,您现在别说'好配偶',压根儿没有配偶好么?不利于皇家昌盛哇!)

因此,孔子说:'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夫妇不顺,有失万世之嗣焉。'过去夏商周三代的明君都尊重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是主要的亲人,为家庭生养儿女、传宗接代,是大礼的根本,所以必须对妻子的角色充满敬意(所以陛下任凭妻子角色缺位,像话吗?)

臣小心谨慎地说这些,也许有值得陛下采纳的部分,请您挑选其中有益的意见加以实行(赶快找个好对象再婚吧!陛下自己单着,却劝导百姓积极结婚、再婚,说服力不够啊!)使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功业、德行超越前朝,难道不能赢得万古最高治世的美名吗?"

【原文:婚者,是兴万世之始也。合二姓之好,继先圣之後,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宁不重哉? 夫天地判然後有男女,男女生然後有夫妇,夫妇合然後有父子,父子亲然後有德义,德义立然後有礼法,礼法作然後万物安。故先王所以得天下者,贵乎生育之本,重乎万世之嗣。言夫妇之道,乃天地之大义,风化之本源。盖取於异姓者,所以附远厚别。币必诚,辞无不腆矣。偶配生成,必致昌益之道。故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夫妇不顺,有失万世之嗣焉。"昔三代明王,必敬其妻子。妻也者,乃立亲之主,生养之宗,继先圣之後,为大礼之本欤,固不可不敬也。臣谨所言,或有可采,择善而从,以平不拔之基,永建久兴之业,功掩前朝,道隆往代,岂不为立万世至治之美也?臣才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时大唐贞观岁次柔兆执徐仲秋望日上表。】

催婚有效吗?好像有。不知哪一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忽然松口:"我同意再婚,对象也物色好了。"

魏徵大喜:"陛下中意谁?咱们说办就办呗!"

"你认识的。"李世民的嘴角荡开一丝诡异的微笑,"杨氏,我的弟媳。你们劝我续弦,我就立她为继后,好吗?"他指的是李元吉的遗孀杨氏。

"不!"魏徵五雷轰顶,白眼一翻,当场晕厥,"文德皇后驾崩,陛下愁苦寂寥,一时糊涂,与杨妃有私,本来就伤风败俗、有亏圣德。臣等视若无睹,帮您遮掩糊弄过去就算结了。您怎么能和她完婚呢?她是什么人?她如同秦穆公的女儿辰嬴,先后嫁给晋怀公、晋文公,所谓'为二君嬖,淫也'。臣等宁愿陛下保持单身,也不能容忍陛下受这个如辰嬴一般犯有淫罪的妇人拖累!"

【《新唐书》: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噢,这话可是你说的。那我放弃再婚,你们也别变着法子催婚了。我烦。"李世民转身拂袖而去,丢下一串爽朗愉快的大笑,"跟我斗?哈哈哈!"

"催婚的人最讨厌了,磨得我耳根子起茧,迫不得已出此下策。"李世民端起银盏,抿一口高昌葡萄酒,"你们不是催我再婚吗?好,我提一个惊世骇俗的人选、结一场离经叛道的婚,料你们必定投降,果然遂我心愿。"

笔者认为,李世民拒绝再婚既是对利害关系进行理性考量的结果,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尚未暴露叛逆的痕迹,依然是那个"性聪敏"、让李世民引以为豪且"甚爱之"的孩子。即使承乾有个三长两短,也还有他的两个同母弟可供选择。一是"少善属文"、"有美名"并为李世民所"爱重"的魏王李泰,二是"宽仁孝友"、李世民"特深宠异"的晋王李治。上述三人都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儿子。

李世民有感于自己兄弟阋墙的悲剧,总结父亲李渊的血泪教训,不愿子孙重蹈玄武门之变的覆辙,希望维护继承秩序的稳定。假如他再婚,新皇后可能诞育具备继承资格的儿子。尽管元后长孙氏所生子嗣在礼法上具有优先顺位,但难保新皇后母子、外戚不生觊觎之心,部分朝臣也可能贪图拥立之功而内外阴结,兴风作浪,破坏安宁局面。与其酿成这样严重的后果,李世民不如把鳏夫身份进行到底,反正又不缺嫔妃宫女。

另外,资深唐史研究者兼"李粉"森林鹿在多年前已有论述:在感情方面,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女人也取代不了的,只要有条件,他都想维护长孙氏儿子的继承权。笔者进一步推测,李世民基于对长孙皇后的深情挚爱,希望身后只与长孙氏合葬于昭陵地宫。一边是唯一真爱并敬重的妻,另一边是一群当宠物狗、宠物猫喜欢的妾,尽管后者多达两位数,份量仍有天壤之别。但假如李世民再婚,继后也将有资格合葬,而这个"多余的人",李世民并不需要。

那么,让李世民怀念终身的长孙皇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像某些电视剧所塑造的那样压抑、呆板吗?本文作者细雨丝竹通过小说《神探王妃》(笔名浅樽酌海,致公出版社2019年11月版)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注:以上二图由作者提供。)

本书京东当当有售,感兴趣的朋友快去购买吧!

祝大家平安喜乐,健康幸福!

(注:上图来自秦五粮。)

参考资料:古籍《旧唐书》、《新唐书》、《魏郑公谏录》、《资治通鉴》等。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探王妃》(笔名"浅樽酌海",致公出版社2019年11月版)、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已签约出版)。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一位资深算命先生三十几年的经验之谈关于八字合婚的经验之谈

专业从事八卦算命合婚几十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很多人一说到易经就联想到迷信,这是错误的,

换句话说,他是上古科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中医,筮术,占卜,算命,武术,音律,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天文,历法,地理,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其演化下来的分支。

也就是说算命占卜这只是他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八字合婚在很多人心里面都有很强的可信度,交往前或者结婚前都会先拿双方的八字先测算一下。男婚女配,是一件大事。男有阳,女为阴,男女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命。因此,男女婚配实质上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合的结果。如何看自己的爱情是否甜蜜?今天给出两个八字合婚表,朋友们可以自己好好对照一下:

  第一个表是男配女婚年表:

  本表是以大配小,即男命宜配之女命,比如:男命癸丑年(1973)生人宜配庚申年(1973)、辛酉年(1973)、甲子年(1973)生的女命。如女命癸丑年(1965、1968)生的,就需从女命栏中找自己的生年,其所在的男命栏便可配之男命,即癸丑女命宜配乙巳(1965)或戊申年(1968)生的男命。

  此表的主要特点,是以男女年柱相生相合为主,不强求男女大命相生,如果双方年柱相生相合,年命又相生,当然更好。如甲戌男配己卯妇,即年柱天地相合,又一个火命,一个土命,年命相生。

男命年配女命

  辛巳(1941)配癸未、丙戌

  壬午(1942)配庚寅、辛卯

  癸未(1943)配甲申、乙酉、甲午

  甲申(1944)配丙戌、己丑

  乙酉(1945)配壬辰、癸巳

  丙戌(1946)配辛卯、甲午

  丁亥(1947)配戊子

  戊子(1948)配庚寅、丙申、丁酉

  己丑(1949)配丙申、丁酉

  庚寅(1950)配戊戌、己亥、丙午

  辛卯(1951)配戊戌、己亥

  壬辰(1952)配丁酉、乙己

  癸巳(1953)配戊戌、辛丑、甲辰

  甲午(1954)配壬寅、癸卯

  乙未(1955)配丙申、丁酉、丙午

  丙申(1956)配辛丑、甲辰

  丁酉(1957)配甲辰、乙巳

  戊戌(1958)配癸卯、丙午

  己亥(1959)配甲寅

  庚子(1960)配壬寅、戊申、己酉

  辛丑(1961)配戊申、己酉

  壬寅(1962)配辛亥

  癸卯(1963)配庚戌、辛亥

  甲辰(1964)配丙午、己酉

  乙巳(1965)配丁未、庚戌、癸丑

  丙午(1966)配甲寅、乙卯、己未

  丁未(1967)配戊申、己酉、戊午

  戊申(1968)配庚戌、癸丑、丙辰

  己酉(1969)配丙辰、丁巳

  庚戌(1970)配乙卯、戊午

  辛亥(1971)配丙寅

  壬子(1972)配甲寅、庚申、辛酉

  癸丑(1973)配庚申、辛酉、甲子

  甲寅(1974)配癸亥

  乙卯(1975)配丁巳、壬戌、癸亥

  丙辰(1976)配戊午、辛酉

  丁巳(1977)配己未、乙丑、戊辰

  戊午(1978)配丙寅、丁卯、辛未

  己未(1979)配庚申、辛酉、庚午

  庚申(1980)配壬戌、乙丑、戊辰

  辛酉(1981)配戊辰、己巳

  壬戌(1982)配丁卯、庚午

  癸亥(1983)配戊寅

  甲子(1984)配壬申、癸酉、丁丑

  乙丑(1985)配壬申、癸酉、丙子

  丙寅(1986)配己巳、乙亥

  丁卯(1987)配甲戌、乙亥

  戊辰(1988)配庚午、癸酉

  己巳(1989)配辛未、甲戌

  庚午(1990)配戊寅、己卯

  辛未(1991)配壬申、癸酉、壬午

  壬申(1992)配甲戌、丁丑

  癸酉(1993)配乙亥、庚辰、辛巳

  甲戌(1994)配己卯、壬午

  乙亥(1995)配戊寅、庚寅

  丙子(1996)配甲申、乙酉

  丁丑(1997)配甲申、乙酉

  戊寅(1998)配丁亥

  己卯(1999)配辛巳、丙戌、丁亥

  庚辰(2000)配己酉、壬午

  第二个表是男女婚配质量表

  看男女婚配的质量,方法很简单,先看一表男女出生年的9宫度数,再查表二的男女9宫度数组合的结果,如1963年男跟1964年女的婚姻,查出他们的9宫度数分别是1和6,在看其组合16或61,结果婚姻组合是中等婚姻游魂类,其实就是8类婚姻中的第4类。

  吕才合婚法是将结婚男女出生年转化为天干地支,再将各年命的天干地支按三元九宫看落在九宫那个宫位,将男女年命卦合成八宅游年卦象,组合成:生气,福德,游魂,绝体,天医,五鬼,归魂,绝命八种结果来判断男女的婚姻吉凶.其中福德,生气,天医为大吉之婚;归魂,游魂,绝体为中吉之婚;五鬼,绝命又为下吉之婚,避之不及。

  延年婚主長壽有福,男女和諧,積德積慶,終生安康,上吉之配。

  生氣婚主多子多福,兒孫滿堂,子孝孫賢,有福有祿,上吉之配。

  天醫婚主無災無病,一生平安,兒女和睦,無奸無盜,上吉之配。

  六煞婚主化險為夷,夫妻和順,雖富不達,豐衣足食。尋常之配。

  禍害婚主遇難可解,逢凶化吉,坎坷勞碌,可保小康,尋常之配。

  伏位婚主一生平淡,有子有女,團圓和氣,無驚無險,尋常之配。

  五鬼婚主口舌是非,生活不寧,鄰裏不和,時有官司,次凶之配。

  絕命婚主平生坎坷,生世艱辛,東離西走,家遭凶禍,大凶之配。

  上等婚:生气、天医、福德

  主子孙昌盛,不忌讳月家、狼籍、破败、孤辰等煞。就是说:只要是上等婚,则对其它方面的事情,可以不再理睬,比如:属相相犯、命里相犯均可不予考虑。

  中等婚:游魂、归魂、绝体

  如果是中等婚,量轻量重言之,如若月家吉星多,凶星少,则可。就是说:中等婚在生活之中难免波折,但是,凶少吉多,如果属相相犯、命相犯,最好避之,如若已经婚配,则双方当需谨防破裂和家中其它事情生发。

  下等婚:绝命、五鬼

  下等婚男女双方均有忧愁,如若属命又相犯,则可能一方早亡,可以讲:下等婚是不该和配的婚姻,这种婚姻的生活里是凶多吉少。说明一点:夫妻双方长期分居者,不受此限,但是,往往一旦长期合居,则有事情生发。合婚十全者寥寥,只要二命神煞相抵能中和,则足矣。

  俗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谓姻缘前世定,缘善缘孽,是非难解。何况时代在变,甚多婚姻古礼随之而弃,如聘金之规等,今日所重者,反为血统、健康、品性。钻研命理者,如仍坚持合婚之说,愚惑求访门外者,乃非道德,更属不智,实不察合婚之缘由。

  。合婚流年五行查询(以纳音五行为准)

  1949年已丑属火(牛)1950年庚寅属木(虎)1951年辛卯属木(兔)

  1952年壬辰属水(龙)1953年癸已属水(蛇)1954年甲午属金(马)1955年乙未属金(羊)

  1956年丙申属火(猴)1957年丁酉属火(鸡)1958年戊戌属木(狗)1959年已亥属木(猪)

  1960年庚子属土(鼠)1961年辛丑属土(牛)1962年壬寅属金(虎)1963年癸卯属金(兔)

  1964年甲辰属火(龙)1965年乙巳属火(蛇)1966年丙午属水(马)1967年丁未属水(羊)

  1968年戊申属土(猴)1969年己酉属土(鸡)1970年庚戌属金(狗)1971年辛亥属金(猪)

  1972年壬子属木(鼠)1973年癸丑属木(牛)1974年甲寅属水(虎)1975年乙卯属水(兔)

  1976年丙辰属土(龙)1977年丁巳属土(蛇)1978年戊午属火(马)1979年己未属火(羊)

  1980年庚申属木(猴)1981年辛酉属木(鸡)1982年壬戌属水(狗)1983年癸亥属水(猪)

  1984年甲子属金(鼠)1985年乙丑属金(牛)1986年丙寅属火(虎)1987年丁卯属火(兔)

  1988年戊辰属木(龙)1989年己已属木(蛇)1990年庚午属土(马)1991年辛未属土(羊)

  1992年壬申属金(猴)1993年癸酉属金(鸡)1994年甲戌属火(狗)1995年乙亥属火(猪)

  1996年丙子属水(鼠)1997年丁丑属水(牛)1998年戊寅属土(虎)1999年己卯属土(兔)

  2000年庚辰属金(龙)2001年辛巳属金(蛇)2002年壬午属木(马)2003年癸未属木(羊)

  2004年甲申属水(猴)2005年乙酉属水(鸡)2006年丙戌属土(狗)2007年丁亥属土(猪)

  2008年戊子属土(鼠)2009年己丑属火(牛)2010年庚寅属木(虎)2011年辛卯属木(兔)

  2012年壬辰属水(龙)

  男女合婚图

  男金女金--两金夫妻硬对硬、有女无男守空房、日夜争打语不合、各人各心各白眼

  男金女木--金木夫妻不多年、整天吵打哭连连、原来二命都有害、半世婚姻守寡缘

  男金女水--水金夫妻坐高堂、钱财积聚喜洋洋、子女两个生端正、个个聪明学文章

  男金女火--未有姻缘乱成亲、娶得妻来也是贫、若无子女家财散、金火原来害本命

  男金女土--金土夫妻好姻缘、吃穿不愁福自然、子孙兴旺家富贵、福禄双全万万年

  男木女金--夫妻和好宜相交、钱财六畜满山庄、抚养子女姓名扬、木金万贵共一床

  男木女木--双木夫妻难相合、钱财有多亦克子、原来两木多克害、灾难疯病多加流

  男木女水--男木女水大吉利、家中财运常进室、常为宝贵重如山、生来儿女披青衫

  男木女火--木火夫妻大吉昌、此门天定好姻缘、六畜奴作满成行、男女聪明福自隆

  男木女土--土木夫妻本不宜、灾难疾病来侵之、两合相克各分散、一世孤单昼夜啼

  男水女金--金水夫妻富高强、钱财积聚百岁长、婚姻和合前程辉、禾仓田宅福寿长

  男水女木--木水夫妻好姻缘、财宝贵富旺儿郎、朱马禾仓积满院、男女端正学文章

  男水女水--两水夫妻喜洋洋、儿女聪明家兴旺、姻缘美满福双全、满仓财产好风光

  男水女火--水火夫妻不相配、在家吃饭在外睡、原因二命相克害、半世姻缘半世愁

  男水女土--水土夫妻不久存、三六九五见瘟王、两命相克亦难过、别处他乡嫁别克

  男火女金--金火夫妻克六亲、不知刑元在何身、若是稳有不孝顺、祸及子孙守孤贫

  男火女木--火木夫妻好婚配、子孙孝顺家业旺、六畜钱粮皆丰盈、一世富贵大吉昌

  男火女水--水火夫妻虽有情、结啼姻缘亦不深、儿女若是有富贵、到老还是孤独人

  男火女火--两火夫妻日夜愁、妻离子散泪水流、二命相克宜不聚、四季孤独度春秋

  男火女土--火土夫妻好相配、高官禄位眼前风、两人合来无克害、儿女聪明永富贵

  男土女金--土金夫妻很姻缘、两口相爱至百年、内宅平安六畜福、生来女儿均团圆

  男土女木--土木夫妻意不同、反眼无情相克冲、有食无儿克夫主、半世姻缘家财空

  男土女水--土水夫妻定有兽、接到家中定有灾、妻离子散各东西、家中冷落财不来

  男土女火--土火夫妻大昌吉、财粮不愁福寿长、儿女聪明生端正、富贵荣华好时光

  男土女土--双土夫妻好姻缘、共欢一世福双全、儿女聪明多兴旺、富贵荣华好家园

  合婚嫁娶利月(好月)和妨月(坏月)

  子午生丑未生寅申生卯酉生辰戌生已亥生

  大利月6,125,112,81,74,103,9

  妨媒人1,74,103,96,125,112,8

  妨翁姑2,83,94,105,116,121,7

  妨父母3,92,85,114,101,76,12

  妨夫方4,101,76,123,92,85,11

  妨女方5,116,121,72,83,94,10

  合婚图的看法,例如1982年壬戌属水(狗)与1983年癸亥属水(猪)男水女水--两水夫妻喜洋洋、儿女聪明家兴旺、姻缘美满福双全、满仓财产好风光。

命由天定,运在人为,求缘问道,结缘我帮你化解财运、健康、爱情婚姻难题。远离凡事纷扰,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