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二月四日作(二月四日)

二月四日作(二月四日)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

龙抬头,

千家万户使耕牛。”

3月4日,

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有“二月二,

龙抬头”的说法。

海报制作:方金洋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运肥备耕,播种将始。传说主管行云布雨的“龙”也苏醒过来,降下如油春雨。“龙抬头”代表了农耕时代人们对于应时节令的殷切期盼,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海报制作:方金洋

“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周秦以来,古人把穹庐般的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根据星宿排列的不同形状,以七星宿为一组,并以四种动物命名,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七星中的“龙角星(即角宿一和角宿二)”在春天来临时最先出现于地平线,成为春到人间的标志。

中国人很早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唐朝时要在这天“迎富贵”,吃“迎富贵果子”。宋代宫廷要“排办挑菜御宴”,摆出生菜、荠花诸品,猜测其名,以赏罚作乐,“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把“二月二”和“龙抬头”连在一起并成为民俗节日始于明清时期。罗澍伟说:“‘龙抬头’本意是惊蛰节气前后百虫复苏,引龙驱逐。明朝时,二月初二‘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用以‘引龙,虫不出也’;亦可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角落,驱走蛇、虫及霉味。到了清代,这天‘食饭皆以龙名’,如饼谓之龙鳞,饭谓之龙子,条面为龙须,扁食为龙牙。”

海报制作:方金洋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都剃头。”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很多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理发,而这一习俗形成于清代。罗澍伟说,自古以来,汉族一直保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毕生“束发”。清代改男子“束发”为“辫发”,额前顶部头发需剃去,剃头业自此兴起。“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头匠忙到春节前夕,纷纷返乡,直到来年二月初二方始营业。为广揽生意,讨吉祥口彩,便把这天理发叫“剃龙头”。

时至今日,不少人仍在二月初二这天去理发,让面容与春天同步,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精神头”,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虎虎生威,蒸蒸日上。

记者:周润健

来源:新华视点

早春淡淡,时光悠悠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人间。早春时节,春意还比较淡,不像阳春三月时,处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连空气里都尽是香甜的气息。但我偏就爱这略显冷清,却又萌发着生意的时节。它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希望,却又不过于热闹和拥挤。淡淡的早春,悠悠的时光,也同样值得欣赏,让人沉醉其中。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宋·白玉蟾《早春》

早春时节,春梅才刚刚绽放,更不要说别的花了。向阳的花枝吐出了疏疏两三朵娇花,很是矜持呢。恰巧又落了春雪,点缀得梅花更有仙气了。夜晚,我在雪地里,月色下,独自赏玩梅花,为它的香气与芳姿着迷,它就是我的女神啊。看那初开的白梅花,笼罩着淡淡的烟雾,还有皎洁的月光。因为光线明暗不同,梅花深浅浓淡也不一样,深者似笼罩着寒水一般,给人以寒凉之意,而浅者如笼罩着轻纱一般,流露着几分柔情。春天到了,雪里梅花虽然开得不够喧嚣,却也吐露出几分动人的生机来,令人着迷。

梅花横跨冬天和春天,为寒冬时节增添光彩,同样也是早春最好的点缀,一枝梅花,便是一片明媚春光啊。

多君时送早春葩,不减孤山处士家。

留取水窗和月看,夜深疏影正横斜。

——宋·王志道《和高簿送梅》

朋友热情而有雅趣,送来的梅花,真是让人喜欢。他送的不是梅花,而是一整个春天啊。早春时节,供奉着数枝梅花,让人感觉颇有孤山林逋家的意思。郑重地将它安置于窗户之下,等月色洒落时,更加美丽动人。夜深人静,虽然有些冷清,有梅花与我相伴,却也其乐无穷。疏影横斜,幽香浮动,让人沉醉不已。

春天到了,风儿变得温柔,积雪也渐渐消融,世界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你发现了吗?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宋·陆游《二月四日作》

早春的风,轻轻柔柔地吹着,让人觉得十分舒适。瓦沟上的白雪,已经开始消融,还有没化开的,就像是白玉条一般。寒意与春光同在,但终是春光占了上风。春天归来,天气和暖,蝴蝶和斑鸠也都活跃起来,在天地间俱得自在。只有我这个闲人,却仍摆脱不了忧愁,只怕东风也会笑话我呀!放开一切,欢欢喜喜,迎接这美好的季节吧,可别辜负了这美好的季节啊。

早春,最先有变化的,当然是天气。即使未见繁花,但天气已经明显地回暖了,让人觉得容易亲近,不再整日瑟缩着。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

——唐·白居易《早春》

积雪渐渐消解,是因为和暖的天气,严冰化开后,处处是暖暖的阳光。春天已经来临了,准备改变这世界,令人期盼不已。然而我两鬓的白发呀,却不能像冰雪一样,随着春天的来临而离去!这就是时光呀!虽然无奈,却也只能坦然接受,让人更加珍惜每一天!

春天初到,天气变暖。而一场雨,更是滋润着久久干枯的大地,无疑是春天送给世界的一份好礼。

初日宜征辔,轻寒怯裌衣。

蟹黄经雨润,鸭绿得春肥。

——宋·喻良能《亦好园初春次韵》

太阳刚刚升起,看上去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正适宜出去骑马散心呢。待出了门,才发现空气中仍是春寒料峭,身上的衣裳,还是单薄了些,是我心急了呀。不过,早春的风光真是怡人,看看那些嫩花嫩柳,颜色是多么新鲜呀。蟹黄色经过雨水的滋润,显得分外娇柔可爱,鸭儿绿在春天更加肥嫩。出来走走,果然是不错的,大饱了眼福,心情也轻盈又欢乐,让人流连忘返。

早春之时,虽百花未全部绽放,但小草已经按捺不住了,开始萌发生意,它们成了早春最好的背景板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长安街道上,小雨细细飘洒,就像是甘美的乳汁一样,滋润着万物。到处一片朦胧,草色远远地看着,有一点意思了,可是走近了一看,又并没有,真是撩人得很。我就爱这若有若无的淡绿,清新而朦胧,可比满城烟柳的暮春更加动人啊!

春天来到时,杨树柳树也迫不及待了,沉默了一个冬天后,它们终于活跃起来。

辉辉暖日弄游丝,风软晴云缓缓飞。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

阳光暖暖,挑弄着袅袅游丝,风儿软软,吹动着空中的云彩。只见它们缓缓飘动,悠然自得。春天对世间的爱无穷无尽,残雪随着冰柱消融,柳梢上的嫩芽,冲破了枯枝,已经在告诉人们,春天悄悄回来了!

杨柳刚吐芽时,是鹅黄色的,分外柔嫩,纯净,宛如初生的婴儿,让人看到无尽的希望。这样美好的季节,谁会不爱呢?若能与知己共赏,更是完美了。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听说春天还没有来到,我不信,特意去看梅花,希望得到春天的消息。果然还是有收获的,梅花自然不必说。昨夜东风已入城,田野间的杨柳树,已是一片迷人的黄金色。春水浩浩,云彩渺渺,春天如约而至,可是你没有来,不由得让人苦苦思念,肝肠寸断。真希望我们早日相聚,在青山岩石上,一起喝酒聊天,连日不肯散去,已忘记了时光!

桃红柳绿的阳春时节,芳菲无数,繁华无边,自然引得无数人追捧,而清淡的早春,像是一壶清茶,淡归淡,也有悠远的意思,亦从来不缺人欣赏。

冰消水面波光动,日暖树梢花意归。

世上繁华易零落,却应春浅胜芳菲。

——宋·张耒《感春三首其二》

水面上的冰块已消融,波光初动,轻轻荡漾,春天是如此温柔呀。阳光暖和,树梢上已有了几许春意,发芽了,开花了,让人很是期待。世间繁华容易零落,我却是喜欢这浅浅的早春时节,芳菲不多,可是满是希望,领着我们走向前,见繁花,迎艳阳,步步皆是温暖和芬芳!

早春时,山野大地俱萌发生机,多与自然接触,让人身心愉悦,也好像换新了一般。

春日山居好,初春草色回。

小桥帘映柳,野店烛簪梅。

——宋·舒岳祥《春日山居好十首其一节选》

春天在山间居住,真是不错。虽然还是早春,但草色已映入眼帘。柳树掩映着小桥,就像细细垂落的帘子一般,野店旁有梅花,好像将整个世界都照亮了。春意虽未浓,却也很有味道了,让人赏看不尽。

早春,春天已来报道,真让人喜欢,果然它是多情的呀,不舍得人久等。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唐·王绩《初春》

春天来了,白昼渐渐变长。我这个好酒之人,也感到非常惬意。还是池边的风景好啊,一边赏着早春风光,一边饮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就让我醉在这动人的时光里,变作一朵花,一棵草,和春天紧紧拥抱在一起吧!

春天到了,有人看到了风景,有人品味着诗情画意。而对于庄稼人来说,这意味着又要开始忙碌了,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充满了希望的季节。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春风是什么时候来的呢?也无人知晓,不知不觉间,却已吹绿了湖泊之上的群山。湖上春意浓浓,种田的人自然也整日闲不下来了。他们没有空暇,去好好欣赏春光,而他们自己,也成为春日图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清淡的早春,也许还有着余寒,也许冰雪还未完全消融,但春天的脚步,毕竟是挡不住的。阳光越来越温暖,风儿将千山万水,原野田间染遍。春天的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美。

相比于过于热闹,达到高潮的盛春时节,我还是更钟情于这有点儿安静,却又满蕴着生机和希望的早春。如同淡妆的女子,素面就很美了,眼神里的真诚,更是在顷刻之间,打动了人们。对于美,又何须有抵抗力呢?尽管沉沦好了。春天爱着万物,而世间万物,也深深地爱着春天啊!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今年清明巧逢农历闰二月

4月5日将迎来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的清明。一些公众发现,今年的清明有些不一般,是闰月清明,即清明落在了农历闰二月。这是咋回事?听听天文科普专家怎么说。

很多人认为,一个月过完,再“免费”续上一个月,这叫闰月,其实这并不准确。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为调节回归年与朔望月周期不相等而增加的月份称为“闰月”。农历闰月的设置采取的是“19年7闰”的方法,即19年里添加7个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份也叫闰年。

我国古人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包括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在公历上的日期相对固定,而农历是以月亮的一个盈亏周期来定月,所以,节气和中气在农历中并不固定。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为置闰,正如民谚所说“人没中气就会虚,月没中气就得闰”。

农历癸卯兔年的闰二月就是今年二月的闰月。这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到4月19日结束,中间只有一个节气清明。

闰二月比较少见,就21世纪这100年而言,仅有四次,分别为2004年、2023年、2042年和2099年,而这四个年份的清明也都落在了闰二月。

“清明在公历年中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绝大多数年份为4月5日,个别年份为4月4日或4月6日,而闰二月的时间一般在公历3月下旬至4月中旬,所以有闰二月的年份,清明必定落在闰二月里。2004年和2023年的清明落在闰二月十五,2042年和2099年的清明落在闰二月十四。”杨婧说。

来源:@新华社 | 作者 周润健

编辑:王琼

流程编辑:郭丹

花须柳眼各无赖:李商隐拗体七律《二月二日》以乐景写哀情

李商隐《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简注:

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江,指涪江,经梓州流入长江。花须,花蕊,细长如须。柳眼,柳叶,初生之叶如睡眼初展。无赖,讨人喜欢。元亮井,陶渊明《归田园居》:井灶有遗处。陶渊明字元亮。三年,作者在大中五年(851)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至今已三年。亚夫营,指戎幕。亚夫,汉代将领,曾屯兵细柳,人称“细柳营”。这里以“柳”字切幕主柳仲郢。

散绎:

二月二日踏青节,涪江边上来踏青。

春日融融东风暖,远处听有人吹笙。

花蕊如须柳如眼,江畔初见草芽青。

蝴蝶翩翩黄蜂闹,游春士女乐盈盈。

客居离家万余里,何时归家学渊明。

入幕奉职已三载,天天办公在军营。

新滩不知人心苦,江流滚滚响不停。

如同深夜风吹雨,敲檐击瓦我心惊。

品读:

大中五年(851)春夏间,李商隐妻子王氏病故。七月,他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九月只身远赴梓州,开始他的幕府生涯。到写此诗时,他在柳幕已有三年了。

诗的首联,东风旭日,春意融融,笙簧阵阵,也带暖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一种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续写江上春色。红花绿柳,紫蝶黄蜂,春天的色彩缤纷,绮丽多姿。清姚培谦曰:花柳蜂蝶,“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反衬出诗人沉沦身世与凄苦心情。

颈联写长期寄幕思归,用陶渊明,周亚夫的典故,写空间悬隔,时间漫长,正是写欲归不得的苦闷,蕴含着羁泊天涯者的精神痛苦。

尾联回应“江上行”。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特殊感受,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苦之声。清冯浩曰:悟字入微。我方借此遣恨,乃新滩莫悟,而更作风雨凄其之态,以动我愁,真令人驱愁无地矣。可谓深得其旨。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都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演染一种迷蒙悲凄的氛。这首诗却别具一格。它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写抑郁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活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格律。清何焯批曰:拗体。今人周振甫先生解释说,拗体是指首联作“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开头连用四仄,对句连用三平,三平调是律诗之禁忌。但是因为“二月二日”是踏青节日期,不好改动,只好用四仄,这是内容决定的。第二句要跟它相应,所以就在句末连用三个平声了。杜甫集中也有拗体,象《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杜甫是全篇皆拗,与李商隐的首联之拗略有不同。

附图八幅,李商隐《二月二日》诗意图:

花须柳眼各无赖,新滩流水夜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