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浠水鼓书大全余克军(浠水鼓书)

浠水鼓书大全余克军(浠水鼓书)

KnowArt | 刘宪章楷书 吕蒙正《寒窑赋》(3)

​知道书画 | 刘宪章楷书 吕蒙正《寒窑赋》(3)

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

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

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

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

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刘宪章 男 1954年5月生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字弘文,号石榴园主,自署补拙斋,墨缘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幼受父亲启蒙习字学印,楷书从颜多宝塔入手,继而学柳多年,后又学欧,褚,沈传师各家,转益多师,追求端庄秀雅含蓄静穆之艺术风貌,篆书习邓石如,吴让之,又好国画之小写意,篆刻习秦汉印及明清流派,尤喜浙派劲节爽利之风,试图在各姊妹艺术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花甲之后每日更是临池不辍,怡然自乐!

  “知道”平台特约艺术顾问。

乐亭大鼓在线欣赏:《水淹金山寺》(韩香圃演唱)

乐亭大鼓:《水淹金山寺》在线音频

演唱者:韩香圃,此为录音

反盗版标记:今日头条号:乐亭故乡人

韩香圃(1895-1980),艺名韩来儒,满族,1895年生于河北乐亭,著名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师承齐祯,乐亭大鼓第五代传人。乐亭大鼓韩派创始人。

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韩香圃

作者:刘文秩

乐亭大鼓自明末萌生孕育,清中叶发展成型,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曲种,是冀东文艺三枝花之一,故有“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立门户”之说。乐亭大鼓是历代从艺者和钟情大鼓艺术的民间文艺人士的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的产物,其中,民国年间就享誉昌滦乐的大鼓艺人韩香圃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弃商从艺

韩香圃,字绍周,艺名来儒。毛庄镇庄坨村人。先世为满族正黄旗,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热爱民间文艺,尤痴情乐亭大鼓。读书之余,常向民间艺人学习说唱技艺。15岁时,父亲按乐亭人闯关东经商传统,将其送到吉林省龙湾(今农安)习商。凭借学商刻苦,经营勤奋,受到东家赏识,很快将他擢升为小掌柜,并放了份子(股份)。但他在劳作工余,仍不忘习练大鼓书,每逢节假庆典,他都给伙计们唱上一段大鼓书词。1926年,东三省金融争斗(商家与奉系军阀奉票别把),把奉票别毛了,激怒了张作霖,因而发生了“洗劫天合盛”事件,枪毙了商号三名掌柜,一时闹得人心惶惶。乐亭在东北的商号、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韩香圃看到当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从商也存在风险,毅然弃商回家。

回到家乡后,他几经思考,最后认定:弃商从艺,学习乐亭大鼓,吃“张口饭”。在当时,享誉昌滦乐的大鼓艺人要数清门第四代传人齐祯(艺名德贵),他是温铁板(和卿)嫡传弟子。他亲到齐府拜师,齐祯见他态度诚恳,欣然收下了他。按清门辈份,为他起了艺名“来儒”,从此走上了从艺之路。弃商从艺,这对具有世袭传统的富家子弟,特别是韩香圃已经在商界有了一定成就来说,是个大逆不道的举动,因而遭到了严父的反对,甚至将他逐出家门,切断他的生活来路。任凭父亲百般阻挠,但韩香圃仍态度坚决,不改初衷。离家后,他投奔了城北戴家河小河村的朋友李锡久家,并将师父请到家里,桌上桌下精心侍奉,如饥似渴地向师父学习演唱技艺。按旧时学艺之规,他起早恋晚地苦学了三年。齐师父也刻意地教授这个得意弟子,使他羽翼渐丰。

三年后,韩香圃出科作艺。当时在乐亭,大鼓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各派均有自己的演唱特点。经几代艺人精心打造,乐亭大鼓行规行俗已经完善,九腔调十八调也已基本形成。韩香圃抓住有利时机,虚心向各派请教学习,不放过任何机会。学艺期间,为练好鼓板技巧,他死磨硬缠师叔(齐祯内弟)王恩鸿,终将他的花鼓板技巧学到手。从艺后,他虽在演唱艺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却始终把自己看作学生,如在他说唱前总是先说:“众位明公……”、“学徒我才疏学浅、拙口笨腮,道字不真……”等谦逊的词语。每到一地说书,知道当地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他就主动去请教指导。如一次在城东庞河一个村庄说书,听到村里有一知名老学究,对传统文化艺术颇有研究,当说了第一宿书后,亲自登门拜访征求意见,老学究见他态度诚恳,就指出:他的说唱功底深厚,只不过在“发头卖相”(大鼓行话,表演动作中的亮相)上尚欠火候。韩香圃听了深受教益,对老者的教诲表示感谢。由于多年虚心学习,不断探索实践,使他的演唱艺术不断升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乐亭大鼓韩派演唱艺术风格。虽然他拜师学艺较晚(时年已32岁),但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却大器晚成。三四十年代,乐亭大鼓界的前辈们先后作古,再加上社会动乱,后来者日益减少。在这一历史时期,韩香圃不辞劳苦地坚持走村串庄为群众演唱。为丰富曲调,不惜一切代价和不耻下问苦心学艺,从不同戏曲中吸取精华,如乐亭皮影名家周文友、齐怀等演唱的“凄凉调”、“大悲调”、“三顶七”等优美唱腔,吸收到曲调唱腔之中。他去东北时,经常去听西河大鼓著名演唱家王香桂的演唱,从中吸取了西河大鼓中的“垛句”(被称为蚂蚱蹬腿的曲牌)和演长书时所用的各种“词”、“赞”“赋”以及悬念、扣子等特技。为使曲调音韵流畅,他专程去北京拜访京韵大鼓著名演唱家刘宝全老先生,向他请教了“说白”和“中流水”的演唱技巧。姊妹艺术的借鉴运用,使乐亭大鼓曲调更加丰富,充满生机。成为一位通古晓今、承上启下、说唱俱佳享誉昌滦乐的乐亭大鼓艺人,被后人誉为乐亭大鼓旗手。

二、勤奋敬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继承发展繁荣乐亭民间文艺事业,将大鼓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乐亭鼓书组(后改为乐亭书社、曲艺队),韩香圃先后任曲艺组组长、队长。已近花甲的老艺人更焕发了艺术青春,为方便下乡演出,他自己买了一头小牛和一辆车,当接到演出任务时,他就套上车,拉上队员们的行李和演出道具由他自己赶着直达目的地,从不让演出单位(村庄)接送。十几年间,他带领曲艺队的艺人们利用大鼓这一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在不同历史阶段,下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说唱传统鼓书,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香圃具有优越演出条件:嗓音明亮,唱腔质朴;演唱字正腔圆,唱念作击恰到好处;表演形象逼真,事物表达清楚;一生崇尚相口说书,从不即兴趟水。由于他多年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断总结提炼,在演唱中逐步形成了眼中有物,满脸带情,浑身是戏,动止得法的艺术风格。如他在演唱《十问十答》、《黛玉葬花》、《鞭打芦花》、《吕蒙正赶斋》、《水漫金山》、《古城会》、《拷打红娘》等传统书段前,都将唱词从头到尾认真背诵一遍。上场整装肃雅,演唱一丝不苟,决不会丢词落句,抹腔甩调。他自己是这么做,也要求其他艺人这么做。他常说:这些书段,都是前辈先贤如“京东第一才子”史香涯、举人刘子桐,秀才陈继昌等和一些八旗子弟精心创作的,他们知识渊博,作品内容丰富,书词讲究。他们把财富传给了我们,我们要是说不好,怎么能对得起这些先贤呢?他这种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誉。因其在乐亭大鼓艺术上成就,被省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韩香圃当曲艺队长的时候是50年代后期,已经60多岁,他向县主管部门领导请示,在城东原张仙庙(老电影院)旧址建立了说书馆,由县内主要大鼓艺人轮流为群众演唱,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1958年,河北省举办首届曲艺汇演,他踊跃参加,并荣获二等奖,这时他年已64岁。从队长的位置退下来后,时年已七旬,仍然和年轻的队员们一块下乡为群众演唱。韩香圃终生痴情乐亭大鼓,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过各种打击,但他仍不忘初衷。84岁时还能演唱。

文化大革命中,韩香圃受到冲击,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进行批斗。在造反派抄家时,把他几十年心血积攒整理的乐亭大鼓资料拿走付之一炬,使他痛哭不已,以致双目失明。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党的文艺方针得到恢复,乐亭大鼓又获新生。为挽回这一损失,在临终之际,他将自己所知、所演唱过的书目逐一进行了回忆,并一字一句口述,让人记录。可惜的是,还没容得记述完毕,就与世长辞了,这无疑是乐亭大鼓宝贵财富的一大损失。

三、精心创作

韩香圃出身于书香世家,文化底蕴深厚,生活积淀充实,再加上他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积累,对自己演唱的《回杯记》、《包公案》等书目不断进行修改,或再创作,对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不断进行充实完善,力求达到炉火纯青,使观众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在此基础上,还充分利用自己知识积累,创作新曲目。特别是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创作了一系列曲目。如:卖馀粮、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爱国卫生运动、扫除文盲、妇女翻身解放、合作化运动等各历史阶段,他都进行编写创作,写出了《曹志中卖余粮》、《讲卫生》、《王小三识字》等大小书段。他编写后,就当即上台对群众演唱,发挥了一定宣传效果。

进入六十年代,上级号召演出现代戏,他积极响应,搜集素材,连续改编创作了《烈火金钢》、《一张新车票》等书目,以供乐亭大鼓艺人们演出。

四、教授子弟

韩香圃在从艺期间,时刻不忘培养新人。他出科在乐亭有了一定影响后,就开始授徒学艺。三十年代,城南傅家房子的青年傅文柱爱好大鼓,主动找到他要拜师学习,韩香圃欣然答应。小伙儿高高兴兴地背着行李来到他家学艺。平日,小伙子到他家吃住学书;遇有演出事宜,就背起鼓来跟着师父去说唱。苦苦学了三年后,傅文柱出科从艺,这是韩香圃按传统习俗培养出的唯一一个弟子。后来他又培养出几个徒弟。建国后,县里建立组(社、队),传统的拜师学艺之规被打破,主要是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教授弟子了。这期间,他先后培养了张学圃、刘春岩、杜宝昆、杨品三、杨民华、徐德恩、王士强等弟子和自己的女儿韩素清、韩志洁儿子韩志学、儿媳王立岩。这些弟子都在各历史阶段乐亭曲艺队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乐亭大鼓文词讲究,内涵丰富,说唱者需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韩香圃自己有文化,收徒也要有文化素质,初始阶段,没有文化的他坚决不收。而授徒方式更为严格,如在教唱徒弟(学员)时,首先让他们了解掌握书词辙韵的相关知识,然后再学说唱。先学段,后学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学书段时,他像课堂上的老师授课一样,正襟危坐,系统地对书词进行讲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再逐步学习唱腔。直到他认为具备一定水平后,才让学员登台试唱。每次试唱后,他都向观众征求意见。所以由他教出的学生,基本功都是比较扎实的。

韩香圃虽有一定艺术积淀,但从不居高自傲。在从艺期间,只要别人向他提出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且诲人不倦,凡跟他在一起从艺者都曾得到过他的教诲。直到晚年,仍有诸多乐亭大鼓爱好者向他求教,他都满怀热情地将自己所掌握的乐亭大鼓相关艺术知识传授给他们,因此受到人们一致赞扬。

一鼓、一板、一槌、一人,浠水鼓书一台戏!

“兔走乌飞的东传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收九州救汤伐夏,侵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岗卧土泥……”

——(浠水鼓书《劝世人》)

余克军、余翠父女

鼓书艺术协会迎新文艺汇演现场

在文化广场的宽阔处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说书艺人余克军和他的女儿余翠正在说唱《父女同赞十九大》,台下听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不少是中老年人。

台上的父女俩时说、时唱、时鼓,优美的曲调、声情并茂的说唱、节奏明快的鼓声,不时的传向广场四周,使得台下的观众听的赞叹不已,说到精彩之处,台下发出阵阵掌声。70多岁的王爹爹说,闭着眼睛听鼓书,就像是在听戏,但比听戏还过瘾!

鼓、鼓槌、云阳板

一架鼓、一块板、一根槌、一个人、一台戏,这就是浠水鼓书。表演时一人登场,左手执云阳板,右手击鼓,用鼓渲染气氛,用板变换节奏,唱、做、念、打,主要形式分为大书和书帽,大书就是长篇正传,以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方言演唱,通俗易懂。书帽就是正书前的小段子,也叫笑话,鼓书艺人将这两种形式相互穿插,主要是为了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听众的情绪,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后面的正书作铺垫。

就是这种形式简单的文艺活动构筑了我们老一辈浠水人的娱乐生活。

柳敬亭说书图

从源流上讲,我县鼓书属于黄孝大鼓的支流,即受黄冈和孝感两个地区的说书艺术同北方大书的影响。始祖柳敬亭,清康熙时南通州余西场人。在咸丰年间,由鼓书艺人胡炎亭(新洲人)、刘汉青(上巴河人)、曾锦山(黄冈人)等将南派鼓书传入我县。浠水鼓书有只一人行动,食宿简便,不论场地,均可演出的特点。

在清末明初,一些著名的说书人上武汉、下九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行艺,被称为“督江先生”,他们走南闯北、穿林过海,在群众中有“艺人进山,犹如接官”的说法。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说书都是浠水民间的主要艺术形式。

汇演现场观众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曲艺春天的到来,我县不少中老年听众如饥似渴,而青年人出于好奇好古的心情,都是争先恐后地去听书,那正是浠水鼓书最兴盛的时期,当时说书艺人登记在册的就有三百二十人。每逢节假日或婚嫁喜事,村前灯下,都听到鼓声咚咚。许多中老年人,可能到现在还很怀念当年听鼓书的时光呢。

一对爷孙在听书

同敲一架鼓

然而自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电视网络的普及,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不断地影响了说书人的市场。和许多传统项目一样,浠水鼓书的传承发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缺少市场、后继乏人。

但是我想,浠水鼓书会再接着演唱下去的。就像这个四岁的小女孩陈可欣一样,可能并不懂爷爷在唱什么,但她依旧接过爷爷手中的鼓槌,笨拙的敲着小鼓。咚咚的鼓声四处飞扬,那是传承和希望!(文图: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