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汉被灭的时候,东吴究竟在干什么呢?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被刘备托孤之后,就开始执掌蜀汉,其数次北伐,虽然未竟其功,但是也以攻代守,守护着蜀汉。其继任者蒋琬、费祎稍微改变策略,休养生息,据险待敌。可惜,作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姜维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诸葛亮的遗志,勤兵黩武,但是却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成为公元263年,蜀汉短短2个月被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吴一直是蜀汉的盟友,俗话说“唇亡齿寒”,蜀汉被灭,接下来就东吴,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那么蜀汉被灭的时候,东吴究竟在干什么呢?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刘禅听闻大军来袭,虽然姜维在剑阁阻挡了钟会大军,但还是赶紧给盟友去信,求救。“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那么当时的吴主孙休到底在干嘛?
第一:灭火。
根据《三国志·孙休传》记载:癸未,建业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就在蜀汉被曹魏进攻的同时,东吴都城建业却发生大火,烧毁西南百八十丈等地区,影响甚大。孙休的第一时间,肯定是要救火的。
第二:从出兵救援蜀汉,到夺地盘
毕竟是盟友,孙休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清楚的,于是乎出兵救援蜀汉。根据《三国志·孙休传》记载: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 只是很可惜,援兵还没有到,刘禅就投降了。
后来吴军听说蜀汉投降,以救援之名行袭击巴东太守罗宪之实,罗宪对这样见利忘义的行径极为愤慨:“趁火打劫,这就是你们的道义?何况你们还能撑几天?我决不做东吴的俘虏!”随后他激励将士坚守顽抗,击败了东吴军神陆抗。
第三:交州平叛
这一天,东吴也是多事之秋,刚刚救援蜀汉未遂,就遭遇南方叛乱。交趾郡郡吏吕兴煽动士兵、百姓,招诱各民族部落叛乱,率兵攻杀交阯太守孙谞和特派专员邓荀,九真郡,日南郡都响应吕兴,交州一片大乱。吕兴还派使者前往曹魏,以郡归附。根据《三国志·孙休传》记载:吕兴既杀孙谞,使使如魏,请太守及兵。所以,当时的东吴分出一部分兵力平叛。
刘禅降魏后,有多少人心疼诸葛亮和刘备?评论区沉默上万读者
公元263年后主刘禅降魏,为何很多人为诸葛亮和刘备抱不平?看看评论区怎么说,只看了一个评论就泪目了
成都到西安的火车三个小时就能到,丞相却耗其一生未走完。蜀汉263年灭亡,成都到西安的火车票定价263元。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浪漫[得意]
查了一下,确实是263[泣不成声][泣不成声]去下武侯祠就明白了,刘禅连个雕像都没有,只有一个朽木
好像是后来被移除的,之前去的时候那里有写千里江山,不战而降,愧对百万先烈[泣不成声]
刘备诸葛亮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就被刘禅拱手让人[泣不成声]刘禅要是及时禅位给刘谌,相信局面会扭转
是老五,而且刘禅另外立有太子的,就算禅位也轮不到刘谌刘谌和姜维放一起,多好了。
可惜刘谌不是长子,朝堂上没人[泣不成声]我觉得刘禅这样做没错!
照你这么说那他爹刘备在的时候就应该早早投降曹操岂不更好[微笑]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满朝官员都不赞同北伐,只有刘禅一直支持北伐。
哪里看得历史别误人子弟了,姜维十一次北伐我就不说了,蒋琬更是北伐激进派,扬言要造船兴水军两路并上北伐,还是被刘禅阻止的,刘禅还支持北伐?诸葛死后他都开始偏安一隅了,姜维北伐还是陈祗一人强力支持才求得出兵北伐[捂脸]姜维为啥不废了刘禅?
只有刘备和诸葛亮有这个权力整个三国演义就刘禅一个人活明白啦。
明白啥了?你讲讲让大家品一品[微笑]其实刘禅的投降,真的是愧对那些牺牲的人,更对不起武侯和姜维
他投降了成都百姓也没幸存啊[微笑]十万百姓被屠,太子被杀,蜀臣被杀,关羽后人被灭门要是没有那么多次的北伐,蜀国偏安一隅以诸葛亮等人的努力能存在多少年?
越拖悬殊越大。刘备旁边的雕塑是刘谌是有原因的[赞][赞]
刘禅对刘备:我有一个好儿子,你没有[泣不成声][泣不成声]头条的朋友们,你们对刘禅降魏感到惋惜吗?
蜀国拥有山川之险,为何司马昭还是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呢?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一统天下,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蜀汉是最先灭亡的一方。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魏灭蜀之战来说,本来会是一场比较胶着的战役。但是,邓艾偷渡阴平,顺利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那么,问题来了,蜀国拥有山川之险,为何司马昭还是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呢?
一
首先,对于蜀国的山川之险,李白曾在《蜀道难》中表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李白来说,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在《蜀道难》中,李白指出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果然,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等蜀汉将士退守剑阁,就成功阻挡了钟会率领的10多万大军。如果不是邓艾急中生智,想到了偷渡阴平的策略,钟会大军很可能就要因为粮尽退军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来说,长江之险比起山川之险,实际上就比较容易跨越。况且,长江实在太长了,东吴也不可能在长江的每一个地方都布下重兵,这让曹魏大军显然可以有机可趁。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昭还是选择先发动魏灭蜀之战。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蜀汉后期,邓艾等人多次击败姜维,给了司马昭消灭蜀汉的信心。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场战役之后,姜维在蜀汉上下遭遇了非常大的压力,乃至于姜维只能效仿丞相诸葛亮,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姜维北伐中原不仅难以取得战绩,反而让蜀汉损兵折将,这在司马昭看来,无疑是一个消灭蜀汉的良好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因为姜维北伐的失利,蜀汉内部也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了。在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除了姜维和宦官黄皓之间的矛盾,姜维北伐还遭到了诸葛瞻、董厥等人的反对,也即在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看来,姜维北伐损耗了蜀国的国力,应该夺取姜维的兵权。凡此种种,导致姜维只能留在沓中,不敢回到成都。如果不是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内部很可能爆发更为严重的内讧。
三
相对于内部矛盾重重的蜀国,吴国反而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局面。太平三年(258年),孙綝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在除掉权臣之后,孙休这位皇帝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相对于比较平庸的后主刘禅,孙休显然可以称之为一位贤明的君主了。因此,从司马昭的角度出发,自然更愿意进攻蜀汉,而不是东吴了。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虽然蜀国坐拥山川之险。不过,攻打蜀汉的话,只需要调动步兵、骑兵就可以了。但是,进攻拥有长江之险的东吴,则需要建造船只了。在汉末三国时期,打造船只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消灭东吴的话,因为派出的兵马至少需要20万人,这意味着曹魏需要至少半年的准备时间,以此打造船只并训练水师。所以,非常明显的是,攻打东吴的成本相对较高,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但是,攻打蜀汉的话,则相对简单和容易了。
四
最后,早在公元222年的时候,曹丕就三路进攻东吴,意图消灭对方。在这场战役,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 ,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桓濡须一路击破曹仁。但是,因为天气、水土不服等因素,曹丕三路伐吴之战,最终没能取得成功。而这,无疑会对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造成影响。对于东吴来说,要比曹魏更加熟悉水战,这让司马昭不敢轻易发动消灭东吴的战役。除此之外,司马昭的身体状况,也是他先发动魏灭蜀之战的重要原因。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历5月2日),因为消灭蜀汉的功绩,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在魏灭蜀之战结束的两年后,司马昭就病逝了,这意味着在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就很可能身体有恙。前面已经说过,进攻蜀汉的话,不需要太长的准备时间,但是,进攻东吴的话,建造船只、训练水师势必要耽误太久的时间。对于司马昭来说,无疑希望在生前就能实现消灭蜀吴一方的目标,从而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奠定良好的基础。于是,基于以上几个原因的,考虑,司马昭在公元263年8月果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不过,司马昭可能想不到的是,蜀汉灭亡的17年后,西晋才发起了晋灭吴之战,从而彻底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