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炼真宫简介(炼真宫)

炼真宫简介(炼真宫)

富有传奇色彩的方城炼真宫,古代隐士们为什么看中了这里?

品评起南阳方城的景点,有一寺一庙,不可不游。寺是藏于深山之中的普严寺,为河南五大名寺之一;庙是北环路旁边的炼真宫,古代多位大隐士们的修行之所。

炼真宫可算是全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庙宇了。关于它的由来,则与一桩载于史册的汉光武帝刘秀的糗事有关。

刘秀有个长姐,叫刘黄。刘秀当了皇帝以后,刘黄也从一介民妇升级成“湖阳”公主。由于刘秀早年丧父,想必他的这个长姐对小弟非常照顾,有一定的养育之恩,所以发达以后,刘秀对这个长姐也关怀备至。

湖阳公主的有关事迹,史传的不多,共有两件。但这两件事都很著名,公主在其中的角色,也不是很光鲜。一件是公主的家奴杀人,公主包庇,成就了“强项令”董宣的千古美名;另一件事,就是前文所说的刘秀糗事。

原来,公主的老公死了,光武帝有意为她再找一位丈夫,便旁敲侧击,问姐姐对大臣们的看法。公主便说:“宋弘的相貌品德,无人能比。”言语之间,对宋弘有意。刘秀便决定作媒,便让姐姐躲在屏风后,然后召见宋弘。皇帝对宋弘说:“我听说人尊贵了就换朋友,富裕了就换老婆,这不就是人的本性吗?”宋弘答出了那句名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于是回头对公主说,这事办不成了。

仔细想来,刘秀用天道来说人道,想用自己都不信的话来说服宋弘,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且不论宋弘本人品性如何,若是当时点头称是,那他就立刻成了皇帝看不起的小人。整件事让我们对刘秀和宋弘的人品更加敬佩,但也不得不说,刘秀对此事的处理方式,非常蹩脚。

不管怎么说,经此一事,湖阳公主心灰意冷,决定不再嫁人,转而出家修道。于是,刘秀在方城为姐姐修建了一座宫院。这座宫院,便是如今这座炼真宫的由来。

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沧桑,已考证不出炼真宫重建过多少次,但当年的宫院,依然保留着高出地面二到三米的残基。道教虽说尊奉老子为祖师,但实际上是汉代张天师所创。因此,这座起源于东汉初年的炼真宫,堪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了。

当然,这座庙的辉煌过往,绝不仅仅限于湖阳公主的威名。晋朝时,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道教尊号“葛仙翁”),曾在此修道;明朝永乐年间,道教巨擘张三丰也曾在此修道,居住了三年有余。

以上关于炼真宫的故事,不见得都是信史,但也不能无端质疑。中原大地人类文明起源甚早,很多景点都能上溯一两千年。若是认起真来,只怕炼真宫有更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光辉往事。

只不过,殿内的古迹遗存不多了。建国初期,庙内还保留着大量的清代建筑,但大都没有熬过文革浩劫,不免让人痛心。霞客在庙内,见到了少量灰砖砌成的古建筑,和一些残破的古石碑。另外,庙后还有一段古城墙的残余,看似曾是庙后那所学校的一个逃学通道。

在道教徒和信众的努力下,1994年炼真宫重新成为开放道观。大量原有的殿堂,得以重建。如今,炼真宫内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规模之盛,在霞客的游历中,数一数二。想来古时候这座庙最辉煌的年代,也不过如此吧。

只是,有些遗失的东西,永远也唤不回来了。

为何皇帝的大姐欲嫁大臣却被拒绝,羞愧之下结庐修行于炼真宫

炼真宫位于河南省方城西北角北环路北侧。据《河南通志》及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炼真宫记》碑文等资料记载,“乃东汉湖阳公主修真处”。湖阳公主刘黄为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姊,新寡后思嫁司空大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为媒,宋弘曰“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刘黄惭愧,建道观守真全节。晋时,葛玄曾修道于此。明永乐年间,道教祖师张三丰在此修炼,因不修边幅,号称邋遢张。

许多看破红尘的仕人迁隐方城坐禅修真,取之名曰\"炼真宫\"。明代永乐年间,张三丰也来此修真,《重修炼真宫碑记》记载:\"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副都纪赵得铭募人资助,肇造三清、祖师、关王殿宇、圣像及桩塑群真仪容以为尊承道教之归。时张三丰真人寓居是宫三载有余。\"

炼真宫宫城方形,四边各长150米,面积2.25万平方米,宫墙为土筑,残高5-6米,厚2-3米,夯层0.8米。宫城内原存三清殿15间,广圣殿3间,玉皇殿9间,斗姆阁两层6间,仙人洞1间,客房9间等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北宋兵部待郎范致虚上疏,徽宗允其请,颁炼真宫殿阁门室御书牌额13轴。1994年12月16日被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对外开放道观,现已相继建成张三丰修行的仙人洞阁楼、供奉湖阳公主的公主楼、斗姥阁、玉皇殿、三清殿、灵官殿、祖师殿、东跨院、西跨院、乾房、坤房、山门等仿古建筑,碧瓦粉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规模宏大,非常壮观,香火鼎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香客游人如织。

进山门是三清殿,门柱上有两副对子:\"三玄通大道一真理极微/月窟天根合无为即有为\",另一为:\"道体清灵本绝纤尘之染/人心执著故多氛秽之尘\"。内敬玄清道神。过三清殿,有九龙石刻,便到天爷大殿。那天爷大殿堪称跨世纪之精品。大门柱上有联:\"天降云龙道本上升张烈正气丽于太清辅粥正道/人敬长生六丁九象秘密真成敬终之舌昊天贵名\";中殿柱上有李宗芫书联:\"霞光万道泛天降理九龙车/瑞气千条龙地涌出双凤辇\"。

过天爷殿后的静桥,便是斗姥阁。门上有联:\"大慈光明照撤上天下地人间/大悲普耀烁烁灵霄冥冥众生\";\"云涌旌幅离御座/风吹仙旗下瑞阶\"。斗姥阁上有三层楼叫公主楼,比那蓬莱阁亮丽多了。从西边登上楼来,只见门上有联:\"洒脱红尘入真境/不恋富贵修善身\";\"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内有湖阳公主塑像。

仙人洞上面亭楼门上有\"仙祖堂\"大匾,门柱上有两联:\"空中结就浮云篆,上祝高真寿万年\";\"仙境琼楼祥烟绕,祖堂玉庭紫气升\"。原来这里面纪念的是张三丰的父母张昌和林氏,塑像慈厚善良。楼下是洞型建筑名为仙人洞;内塑有张三丰的塑像,

西壁上书挂的是张三丰在南崖题写的壁诗《修真悟道醒》:\"三丰隐者谁能寻、九室云崖深又深、漠汉松烟无墨画、淙淙泉水寻弦琴、悬猿伴戏消尘(上面是雨下面是思)、白鹤依人引道心、关披皇恩趋宝贵、并无一人是知音\"。

东壁上书写的是张三丰在炼真宫仙人洞修炼时题写的壁诗《仙家语》全诗为:悟得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两脚任踏尘里去,一心只与命相随。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声总不知。有时四大醺醺醉,笑问青天我是谁。

民办老师参加高考,出现学生教老师的奇葩事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民师时代已过去二十多年了,民办教师这个当年教育战线的火热名词,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今天的中国公民,三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各条阵线的精英,大多都是民办教师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办教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功不可没的。

民办教师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后期,民办教师成了县城以下中小学校的重要力量。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有很大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类师范院校都不能正常招生,而国家又要普及小学教育,这样,大量的民办教师就被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很多学校只有一名公办教师,其余都是民办教师。可以说在整个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实际上是支撑了中国整个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但民办教师的文化水平十分悬殊。有高中毕业的,有初中毕业的,有小学毕业的。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党和国家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加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也更加正规,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办教师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从1979年开始,国家采取“关、转、招、辞、退”的五字方针,逐步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我们这些“老民办”已死寂多年的向上进步之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但我因年龄偏大而痛失了这绝好的历史机遇。深感自己韶华不再,只有扼腕长叹,痛惜自己命运不济!但个人的命运是和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的。党的改革开放的神奇力量就在于“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它不但使许多人的梦想成真,更使许多人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竟也变成了现实。我们这些人大概就属于后者。

1981年,国家下发了关于招收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学民师到师专深造的文件。文件规定:凡年龄在四十周岁以下,教龄在8年以上的民办教师,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为了照顾老民师,文件规定:教龄在20年以上者,年龄可放宽到45岁。这就为我们这些老民师,打开了一扇充满阳光的希望之门。我是从1957年初中毕业就当民办教师的,至1981年已有24年教龄,当年我虽已41岁,但仍符合报考条件,我便顺利地办了报考手续,我报的是南阳师专的中文系。

按照当年招生文件规定,招收民师的考试,与当年的普通高招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进行,只是考试科目与普通高招不同,文科与理科均只考3门。当时我们南阳地区,只招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科。语文和历史考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数学考数学、语文、物理三科;物理考语文、数学、物理三科;化学考语文、数学、化学三科。很明显,所有民师报考的学科都不考外语,文史科不考数学,这是对民师考生的特别照顾。

从1981年开始的连续三年的民师高考,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采取特殊的方式所招收的一批特殊大学生。这些考生的报考条件和考试方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使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的高考,在正式统考前,还要进行预选考试,只有预选合格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高招统考。预选考试时间定在6月10日。

我在拐河高中教了两年语文,也算有些底子。但政治和历史,都是高中教材,我没有上过高中,平时又无系统地学习过这些知识,因此心中感到很空虚。但此时已临近麦收大忙季节,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复习。6月10日就要进行预选考试了,这可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关键!相比之下,收麦就是次要的了。因此我就和妻子商量,让她生办法央人把麦收割了,我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进行突击复习。

第二天我就和其他两个参加高考的朋友一道,在方城炼真宫(当时是县委第二招待所),托熟人找个地方住下,每天起早就到炼真宫南面坟园里的树荫下,抱住本子死记硬背。饿了就吃点馍,喝点水,一蹲就是一整天,硬是下了一星期苦功夫,总算对政治、历史这两门生疏学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6月10日,我参加了预选考试。当年全县的民师共有100多人参加了预选考试。我顺利地通过了预选。

7月7日,我正式参加高考。全县通过预选的民师是单独编了考场的。我一进考场,看到考场内既有满头银霜的老同志,也有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因是初次参加这样的大考,很难估计这些竞争对手的水有多深,顿时有些紧张。

但第一场考完了语文,心中渐渐平静下来,自我感觉卷子答得还比较满意。特别是作文题《毁树容易栽树难》,我并不感到意外。作为“文革”的过来人,对此感触颇深,论证和论据都是随手拈来,全篇文章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答完整个试卷,又检查了一遍,估计离考试结束还有十来多分钟,看看大家都还在刷刷地答题,自己也只好等到快到点时才交卷。政治、历史两科考试,虽不像语文卷那样顺手,但也觉得是充分发挥了。

当时的民师录取指标是分配到县的。方城县分配的录取名额为20名,其中语文学科为9名。由于是首次举行这样的考试,指标又这么少,所以考了以后,也不抱什么大的希望。不料8月下旬公布考试结果时,我竟以232分的成绩被录取,特别是语文又考了92.5分(语文满分为100),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当时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不亚于范进中举!

9月16日到南阳师专报到,走出南阳车站,就看到南阳师专的接站车在车站门前等候,几个热情勤快的“师兄”(实际是小兄弟)帮我们把行李搬到车上来,一股暖流顿时涌上了心头,控制不住的热泪一滴滴地掉下来,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礼遇;并意味着,从此我们将真真切切地、名副其实地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到学校安顿下来以后,才慢慢了解到,南阳师专今年共招了6个民师班的学生,其成分是相当复杂的:一是年龄差异很大。最小的只有26岁,最大的已达45岁。二是教龄悬殊。教龄最短的8年,最长的24年。三是学历起点参差不齐。有初中毕业的,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大学肄业的。四是中学毕业的时间跨度大。有50年代毕业的,有60年代毕业的,也有“文革”中70年代毕业的。

当时也出现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奇怪现象。其一是父子同校。有个民师班学员的儿子也同时在本校数学系读书,而且儿子还比父亲高一个年级。

其二是师生颠倒。教我们《古代文学》的一个老师叫张松辉,原是我们班黄焕奇同学在唐河高中任教时的学生。所以张老师每到我们班授课,总称我们为“老师们”,开始我们彼此都不好意思,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其三是有一些同学,还保持着一些典型的农民习惯。如有几个学兄,烟瘾比较大,又没钱买烟卷,就把在家时的旱烟袋带到了学校。课间休息时,就从衣兜里掏出旱烟管,蹲到背静的地方去过一阵子烟瘾。这在当时也成为校园一景。

我们这些特殊的大学生,心理负担和体力负担都非常重。因为处于我们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还有责任田。人虽在学校,但还有一半心思在家里。好在国家对于我们这些特殊的民师大学生,还是非常照顾的:原来每月21元的民师工资照发,上学期间每月还发给27.5元的助学金,我们内心对党和国家都十分感激!

每到星期六下午,大家都急急忙忙奔汽车站或骑自行车回家。星期日上午在家里或责任田里忙多半天,下午就得按时返校,赶上7点钟晚自习点名。我家离学校近百里,往返都是骑一辆破自行车。为了省钱,从来没有坐过汽车。我们虽然负担沉重,但对学业却从不懈怠,因为我们都是从艰难困苦中熬过来的人,对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百倍珍惜,也深知这样的“充电”对将来做一个真正的合格教师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学制虽然是二年制专科,用的却是师范院校的本科教材,所以教学进度非常快。好在我们都是有多年教书经验的人,虽然年龄大记忆力差点,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都较强,并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上课认真听、认真记,课后认真复习和认真做作业。学习成绩总体来讲,要比同年级的普通班好得多。

同学们去方城五垛山游玩

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业以外,我们还参加了学校所倡导的学术研究活动。如我所写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语言风格异议》、《鲁讯作品语言指瑕》等论文在《南阳师专学报》上发表后,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

民师班的学生,不但学习努力,遵守校纪,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文体活动。民师班汇集了各方面的人才,无论是声乐、器乐、戏曲、绘画、演讲等等,都有一些领军人物,而且他们会策划,会组织,会编导。一些自编自演的小节目,以及板报评比、歌咏比赛等等,总能取得一些令全校师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在“精神文明月”的黑板报比赛中,我们中文(八一.一)班由王学章用毛笔书写、艺术系的宋老师代为插图的黑板报,被南阳市评为一等奖。

王学章用毛笔抄写的文稿,为《南阳师专学报》制作影印版面,受到学报编辑和同学们的赞赏。在中文系举办的娱乐晚会上,我和王学章登台表演的相声《绕口令》,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另外陈国栋、张泽长等同学主持的音乐大合唱、梁铜勋同学的萨可斯独奏,李德君同学的豫剧清唱等等,都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就连广播操比赛这类看来壮年人不占优势的节目,由于我们组织得好,训练刻苦认真,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结果我们中文八一·一班同样争得了第一。难怪一个老师动情地说:“民师班真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后排左一为作者

南阳师专民师班的学习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它是我们人生的里程碑。它使我们转换了身份,改变了人生轨迹,从此我们就可以挺起胸来,堂而皇之地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了。

实践证明,南阳师专民师班的毕业生,重新参加工作后,绝大部分成为南阳地区高中教育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不少同志走上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岗位。

国家招录民办教师上大学的举措,虽然只进行了三年便停止了,但它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却是不能低估的。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采取的一项特殊而有效的决策,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项特殊的决策,永远定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三年里。

毕业照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空前”的,按照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来推断,也应是“绝后”的。我们能在这特殊的历史背境下,以特殊学生的身份,进入到这样特殊的学校学习,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

现在的南阳师范学院大门

今年是我们通过高考进入南阳师专学习的40周年,以上这段回忆文字,也权作殷殷的纪念吧。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