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梦见自己打蛇打几次都打不死(梦见自己打蛇)

梦见自己打蛇打几次都打不死(梦见自己打蛇)

梦见蛇被我用棍子劈斩断,没有死并且逃跑了有什么预兆吗?

昨晚做了个梦,一个很可怕的梦。事情是这样的,我在水稻田的田埂上,看见水田里有几个洞,洞里的水有不断涌动的迹象。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约5公斤左右黑中带黄的大蛇。我只看到它的粗大尾巴而没有看到它的头,它爬出洞想逃跑,我又不敢抓。在它逃跑之际,我用棍子把它劈斩成3断,蛇虽然被我劈断,但没有一大半身体的蛇居然没有死跑到树上去了。我在想,它还能活吗?它怎么拉屎?在梦里带着一大堆疑问,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怎么用棍子就能将蛇劈断,怎么棍子有刀子的锋利。嗡嗡嗡嗡,被蚊子咬醒了,起床撒尿,然后找电蚊拍电蚊子。晕死了,电蚊拍它的开关不怎么灵,然后拿螺丝刀把电蚊拍拆出来看看是什么问题。仔细一看,是开关虚焊了,拿烙铁加焊就解决了。可这个关于蛇的梦一直在脑子里回旋,试问一下,这个关于蛇的梦有什么预示与征兆吗?想想这个梦,醒来仍有些后怕。你能帮我解析一下吗?

走向圣人——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称为圣人的不少。诗圣、书圣、草圣、画圣、棋圣、药圣……,甚至还有盗圣,以及自封为圣的形形色色的帝王们。不过,倘若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衡量,集于一身,并臻极致者,放眼华夏五千年,也只能说寥若晨星了。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

也许太过武断,但从中也可见这三个人的响亮。

提起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在近现代,似乎日本人比中国人还要熟悉,还要崇拜。

被称为日本军神的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随身带着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七个字。

日本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孙中山也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这样看来,日本明治维新之成功,似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明朝的王阳明!难怪1988年我国地方政府重修王阳明陵墓时,有281位日本人集资襄赞。

而在他的祖国,王阳明的遭遇却是有云泥之别。誉之者视为神,贬之者视为“伪学”;有一大批的粉丝,也有不少的黑粉。到了近现代,似乎仍然盖棺未有定论。梁启超赞曰: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蒋介石是王阳明的铁粉,一生对其推崇备至,败退台湾后,还把自己经常光顾的一座名叫草山的山更名为“阳明山”。

不过,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王阳明常常被选择性忽视,或者就是一个符号:主观唯心主义代表。

尽管如此,王阳明的价值仍然越来越获得广泛认同。我们不妨一起走近王阳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充满传奇的身世

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惯例,非凡人物出场必有非凡征兆出现。王阳明也不例外,首先是怀胎时间就比别人长,一般人说十月怀胎,其实只有九个多月,而王阳明在出生之前,据说在母亲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与上古圣人尧呆的时间一样长。

出生那天,祖母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见天上有神仙,穿着红色的玉衣,驾着祥云,伴着仙乐,怀抱一个婴儿,从天而降。一惊之下,突然听到小阳明出生啼哭的声音。其祖父遂把孩子取名为祥云的“云”,其出生的地方也被人称为瑞云楼。

虽说孩子天赋异禀,长得也乖巧,可是有件事,让家人非常着急。一般小孩,一岁左右就咿呀学语了,他倒好,长到五岁了,还“沉默是金”——不会说话!

一个僧人路过,看到阳明小朋友,不禁上去摸摸他的头,然后丢下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名字道破。原来,“云”字有说话的意思。祖父听了,觉得这个僧人不俗,就把阳明的名字由“云”改为“守仁”,即坚守儒家核心“仁”的意思。果然,名字一改,阳明就开口说话了。更奇怪的是,还能把祖父平时读的书背诵出来。他说,祖父读书的时候,早就在心中记住了。

王阳明的祖父是当朝的翰林院修撰,父亲王华更是状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书。在这样书香世家熏染下,王阳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小小年纪,口气不小

11岁的时候,王阳明随祖父到北京去,因为父亲在那里任职。他们与一帮文人登临金山寺,大家兴趣盎然,相约赋诗一首。众人尚在思考的时候,小阳明居然口占一绝: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大惊,不相信这首诗是他写的,有人说,再做一首证明一下。阳明同学毫不推辞,眨眼功夫,又占得一首《蔽月山》: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一个儿童,却有这般奇妙的哲思,令人不得不服。

此时,阳明还没有正式上学。

第二年,王阳明进入私塾,开始进入明朝帝国的人才培养体制。

一天,王阳明与同学在长安街信步漫游,遇到一个看相的人。那人见到王阳明后,主动上前对着王阳明说:你胡须到衣领的时候,进入圣人之境;胡须到胸膛,就结了圣胎了;胡须长到丹田的下方,圣果就圆满了。这个时候,阳明还没开始长胡须啊!听了那算命先生的胡诌,心里也不免为之一动。回去后就问老师:老师啊,你说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说,当然是读书登第,像你父亲那样啊!王阳明却摇摇头:恐怕不是这个,我认为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人!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应该不是那种皓首穷经,远离尘嚣的世外高人,而是叔孙豹所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此时的阳明,就已经慨然以天下自许。

其时,国家内部不宁,外部北方鞑靼常常骚扰边关。尤其是此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胡人俘获,这一事件在王阳明心中留下深深的疤痕。

王阳明开始留心于军事,把能找到的兵书都找来细细研读,还做了不少的批注。

为了学以致用,15岁的时候,王阳明一个人偷偷跑出居庸关,四处探查地形,思考御敌之策,遇到胡人,也毫不畏惧,甚至与之追赶骑射。整整一个月之后,他才返回。

晚上梦见自己来到伏波将军马援的庙里,拜谒之后,赋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pó)。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汉朝马援平定交趾凯旋归来,在边境竖起一根铜柱,上刻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王阳明在诗中表达了对马援的敬仰,也表达了帮助朝廷抵御外敌的信心。

随后,王阳明准备根据自己的考察见闻,向朝廷上书治理之策,不想被父亲一通大骂,说他不知天高地厚,简直是自寻死路!

王阳明一腔热血,被浇得冰凉,其立功疆场的心也渐渐搁置一旁。

三、成圣之道,你在哪里?

现实的不可为,王阳明的心渐渐趋向佛道之中去寻找成佛、成仙之法。

17岁的时候,王阳明前往江西迎娶夫人,本该洞房花烛之时,他却因偶然漫步铁柱宫,与道士对坐交谈而流连忘返。岳父大人派人四处寻找,却杳无踪影。直到第二天,他才回去。

与此同时,王阳明潜心于书法练习。岳父官邸有几箱纸,王阳明每天都在那里练习,几个月后,那几箱纸全写完了。他的书法也大有长进,而且写出了心得:刚练习的时候,我只知道模拟古贴的字形,后来懂得了写字前,先要聚集精神,把整个字形融会于心。——确实,王阳明的书法后来也堪称大家,不愧为书圣王羲之之后。

此时的王阳明,成为圣人的理想一直埋藏于心,但究竟如何成为圣人,还不得其门而入。

18岁的时候,王阳明遇到了理学大师娄谅,他们谈到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娄谅告诉王阳明,圣人一定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王阳明非常兴奋,回来就四处搜寻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著作,并开始按照朱熹的要求去实行。

朱熹认为,一草一木之中都蕴含至理,通过不停的格物致知,然后就可以获得普遍的真理。

既然如此,那家门口茂密的竹子也应该蕴含至理。于是,王阳明就准备从格竹子入手,找到成圣的入口。为此,他还找了一位对朱熹理学非常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格。他们端来椅子,坐在竹子前面,双眼盯着竹子,然后潜思默想,殚精竭虑,心鹜八极,神游四方。这样三天后,那位同学坚持不住放弃了。王阳明继续格,到第七天时,王阳明再也控制不住了,晕倒在地。被家人救醒之后,王阳明大病一场。心情沮丧,“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词章之学”,意思是圣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于是就随大流,走上用文章考取功名的途径。

三年后,王阳明轻松考取举人。

读书之余,他还热心于结诗社,办文会,与同道中人相互唱和。也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付诸于诗词之中,如“飞腾岂必皆伊吕,归去山田亦可耕”,“矮屋低头真局促,且从峰顶一高吟”。

第二年会试,王阳明落第。当朝宰相李西涯早就听闻王阳明的才华,也看好他,见此情景,就开玩笑说:这次不第,是等你下次当状元,你试着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呢。王阳明略一沉吟,提笔立就。本来是应景之作,大家高兴就过去了。结果有人又从鸡蛋里面看出了骨头,说王阳明狂妄,要是真的考取了,那我们还在他眼里吗?果然,第二次会试,王阳明仍然名落孙山。和王阳明一同参加考试的学友因落第而感到羞耻,王阳明笑着说,你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不久,边境告急,鞑靼侵扰不停。朝廷命各地推举将才,居然没有人响应!王阳明心中建功立业的种子复又生根发芽。苦于没有实践机会。每遇宾客宴饮,王阳明就把桌上果核之类的东西拿来演习阵法,检验兵法优劣。

27岁的时候,王阳明读到朱熹写给宋光宗的一篇文章,上面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王阳明颇有所悟,原来自己以前用力虽勤却没有收获,是因为欲速不达,没有循序渐进啊!于是王阳明又开始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探索前进之道。

犹如在黑暗的通道,寻找那微弱的光亮,摸索许久,仍一无所获。自己的内心与外物总是分开的,不能统一起来。苦闷至极,王阳明旧病复发,“益委圣贤有分”。看来,圣贤之路确实不是自己能走得通的啊!

相反,听到道士谈论养生之道,成仙之途,王阳明却感到身心愉悦,兴趣盎然。

28岁时,王阳明考中进士,并被分配到工部做事。不久,被派去监督修建威宁伯坟。说来可笑,王阳明潜心研究了许久的兵法居然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他把民工分成若干小队,进行军事化管理,闲暇时就安排他们操练八阵图。

任务很快完成,威宁伯家人拿出金银玉帛来感谢王阳明,王阳明坚辞不受。其家人又把威宁伯平常佩戴的宝剑赠予阳明,阳明欣然接受——说来神奇,王阳明多年前曾梦见威宁伯赠以弓剑。

其时星象异常,或许是彗星划过天宇,预示灾害将至,又加鞑靼猖獗,皇帝下诏求言。本来是管理修建的王阳明也顾不了是否与身份相符,立即上了一道奏疏《陈言边务疏》,详细讲了如何屯边,如何驻军,如何打击敌寇入侵。应该说,王阳明一出手就体现了其虑事的周详,眼光的长远。可惜,人微言轻,虽然获得一些好评,但无异石沉大海。

随即,王阳明调任刑部云南司主事。

工作之余,王阳明游览九华山,知道里面有个叫蔡蓬头的道士道法高妙,就去求教成仙之术。蔡蓬头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尚未。”再拜再问,仍然是“尚未”。王阳明不甘心,反复追问,蔡蓬头说:你的礼节虽然周到,但终究忘不了做官。说罢,大笑而别。王阳明又听说地藏洞里有个奇异的和尚,坐卧松树草丛间,不食人间烟火。于是攀岩涉险去寻找。正好遇到那个人在睡觉,王阳明就默默坐在旁边等待,很久之后,那人醒了,王阳明于是就去询问“第一义谛”,也就是佛家的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那人不回答,然后慢慢说道:周濂溪(周敦颐)、程明道(程颢)是你们儒家的两个好秀才。说完又继续睡觉。王阳明若有所思,回家后,仍有许多疑惑。第二天他准备去问个究竟,结果那人已经不见了。

周敦颐以一代大儒,融化释家道家,开辟出宋代理学新境界,程颢与兄弟程颐均是其弟子,对弘扬理学起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朱熹。

王阳明从九华山回来后,感触颇多:就算文章学到韩愈、柳宗元那样的地步,终究不过是文人,诗词达到李白、杜甫的地步,终究不过是诗人,真要做学问,不是应该像颜回、闵子骞那样,以道德为第一吗?

不过,此时的王阳明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他需要时间来沉淀,来整理。于是上书请求回家养病,很快照准。仕宦三年后,王阳明回到老家,在会稽山的阳明洞盖上房子,摒弃凡务,专心修炼道术。

一天,一帮朋友前去看望他,还没走到,王阳明就派仆人前去迎接,并详细说明这几个朋友来的方向、远近。仆人前去,在路上果然看到那几个人。与他们一交谈,真的像王阳明所说。众人非常惊讶,以为王阳明已经修道成功。

王阳明不语,许久之后,仿佛领悟到了什么,然后说:这只是簸弄精魄,非道也。于是决心摒弃这些意义不大的术数。

本拟离家远行,考虑到祖母及父亲均在,不宜漂泊四方,遂打消念头。他又思考起问题来,为何祖母和父亲在就不宜远行呢?是对他们的依恋还是感恩?如果没有这种顾虑会怎样呢?反复思考后,他突然领悟:血缘亲情自孩提时代就有,如果这种感情没有了,那就会断种灭姓啊。

因为身体不好,王阳明移居西湖,并常常登高揽胜,写诗作赋。在虎跑寺,他遇到一个禅坐了三年的僧人。这个僧人三年来不语不视,宛然四大皆空,看破红尘。王阳明走过去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人吃一惊,睁开眼睛看着王阳明。阳明就问他家里的情况,说有老母亲在;又问思念不?僧人说,无日不想。王阳明于是给他讲爱亲乃人的本性的道理,僧人不禁哭着拜谢阳明,随即回家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去了。

大约养病两年之后,王阳明被聘去主持山东乡试,选拔举人。从王阳明出的题来看,他注重人格的独立,如:“所谓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则止”;注重后天的培养,甚至国君也不例外,“人君之心惟在所养”;注重学以致用,“备论当世之务”。

任务完成后,王阳明被任命为兵部武选司主事,从六品。官职虽不大,权力不小。因为武选司是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的,如果要从中牟利,也是可能的。不过,王阳明兴趣不在此,在哪里?做圣人!

王阳明出入佛家道家多年,可以说对它们有精深的研究,但最终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又回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上来了。主持山东乡试,可以看出其积极入世的精神,遇到湛若水,更是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湛若水是陈白沙的学生,而陈白沙是心学的先驱。王阳明与湛若水的相见犹如彗星撞地球般的惊艳,两人都为对方的见识学问所折服,事后他们对人都说了同样一句话:未见此人!意思是,这么多年来,走了这么多地方,还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相约一起探讨学问,并开始招收学生,以利切磋琢磨。

四、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好景不长,明武宗上台了。明武宗正德皇帝是一个耍心勃勃的奇葩皇帝。他当上皇帝之后,没有想好好整顿朝纲,而是把事情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这就招致了大臣们的反对。刘瑾耍起了淫威,驱逐了两名宰相。戴铣等21人又联名上书,结果全部被廷杖下狱。作为一个兵部主事,在朝廷里几乎没有发言权力,王阳明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呈上奏疏,为戴铣他们据理力争。结果可想而知,刘瑾大怒,立即把王阳明投入“诏狱”——皇帝直接关注的锦衣卫监狱。随后,王阳明被廷杖四十,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还不解气,把王阳明等53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

廷杖是明朝最混账的刑罚,可以说把大臣的尊严剥得一丝不挂。无论功劳多大,地位多高,只要在朝堂上触犯了皇帝(此处是大宦官刘瑾,被人称为立皇帝——因为他只是一个太监,毕竟不敢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就会被拉过去,拔下裤子,当庭棍棒交加。身体不好的,或者遇到下手重的,一条小命就交代了。比如戴铣,就被活活打死。

刘瑾不知为何对王阳明特别忌恨,别人打三十,他要挨四十。而且,在王阳明前往龙场驿报到的过程中,刘瑾还派锦衣卫暗中追杀,幸好王阳明机警,在钱塘江边,布置了一个跳江自杀的场景,骗过锦衣卫。随后,王阳明偷偷爬上一条开往舟山的商船,随风飘至福建边界。

上岸后,王阳明不敢走大路,沿着崇山峻岭走了几十里,天已漆黑,所幸遇到一座寺庙。王阳明兴奋的前往叩门,那里的和尚看他落魄的样子,居然不让他进去歇息。无奈,阳明只得另寻他处,不久又看到一座无人管理的破庙,于是进去,倚着香案呼呼大睡。

半夜时分,有老虎前来,看到睡在那里的王阳明,居然不敢进去,绕着廊檐嘶吼几声无奈而去。天亮后,前面那个寺庙的和尚过来,准备收捡王阳明的包裹——他们平常就是这样干的:拒绝路人进去歇息,然后借老虎之口,吃掉路人,他们好趁此收捡其遗留的钱财——可谓歹毒。不过,这次他们失望了,发现王阳明毫发无损,正在伸懒腰呢!不禁惊讶异常,觉得眼前之人非比寻常,又怕他问罪,于是就邀请王阳明到自己的寺庙坐坐。王阳明也不推辞,和尚道士他看多了,正好也去看看这里住着何方妖孽。

到了那里,居然看到了以前在铁柱宫遇到的那个道士——我也好奇,道士怎么住到和尚庙里来了。更奇怪的是,那个道士还从衣袖里拿出一首诗给王阳明看,诗里有这样两句话: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似乎冥冥之中,上天早有安排。

相谈之后,那道士给王阳明分析了他的处境:如果就这样逃跑了的话,那刘瑾可能逮捕你的父亲,而且还可能污蔑你跑到北方鞑靼那里去卖国去了,或者说跑到南方去当土匪了,那可是有口难辨啊!

王阳明的上书,已经给父亲带来了影响。父亲本在北京任职,现在被借故调到南京去了,看似平调,其实是被贬官。如果王阳明跑到北方或者南方,像那个道士说的那样,可就是造反了,那是要株连九族的啊!

此时的王阳明面对的困境恐怕一般人难以体会:去赴任龙场,不免刘瑾追杀;不去,家族都可能被牵连。

痛苦纠结之后,王阳明决定算一卦,此时,也许上天会给他一个提示吧。算出来一看,是明夷卦,卦辞是“利艰贞”。意思是前途艰难,但坚持下去就会胜利。王阳明于是准备前去赴任。

驿站的作用主要是为过往官吏提供食宿,驿丞类似于招待所所长。王阳明从一个六品主事直降为不入品的驿丞,而且地处蛮荒偏远的深山之中,那里野兽出没,蛇虫横行,更麻烦的是当地人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与发配充军相差无几。

王阳明经过反复颠簸,跋山涉水,终于到了龙场驿。因为身染肺病,王阳明不能住在潮湿的地方,于是找了个干燥的山洞居住。想到自己孤身千里之遥,荣辱早置之度外,而今不过只有生死一念而已。于是凿了一个石棺材,晚上就睡在那里。

同行的两个仆人本来是去照顾王阳明的,结果他们先生病了。王阳明反过来还要亲自砍柴找水,生火煮饭服侍他们。为了活跃气氛,王阳明还给大家写歌词,说笑话,让音乐欢笑流淌其间。

一天,有一个被贬谪的小官吏带着儿子和仆人路过龙场,第二天一早,那官吏染病身亡,儿子与仆人在旁边痛哭。傍晚的时候,儿子气绝身亡。第二天,仆人也死了。两天之内,三条人命。王阳明物伤其类,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瘗旅文》(收录于《古文观止》),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绝境之中,王阳明仍不停止自己的思考,他想,要是圣人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如何处置。朝思暮想,日夜不停。有天半夜,灵光闪现,他突然明白了困扰半生的问题: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宛如石破天惊,一道闪电划破了长长的夜空。王阳明禁不住从“床”上跳出,欢呼起来。仆人吓了一跳,莫名其妙。

王阳明把自己的感悟默默地与《五经》相印证,结果发现完全符合。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著作《五经臆说》,可惜多半已经遗失。

当地夷人慢慢与王阳明熟悉亲近起来,他们见王阳明住的地方低矮潮湿,就帮忙给他盖了一些房屋,王阳明分别取名为龙岗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等。王阳明也自己开荒种粮食蔬菜等,日子慢慢走上正轨。

不过,就如唐僧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王阳明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生活得好好的,人畜无害,不知哪里招惹了思州太守。有一天,思州太守也许哪根神经搭错了,莫名其妙地派人来羞辱王阳明。王阳明此时已经修炼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不动声色。但是当地夷人不干了,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他们认定王阳明是个好人,自然,与他作对的就是坏人。所以众人一声呐喊,把太守派来的人一顿痛殴。太守知道后,暴跳如雷,小小龙场驿丞,竟然敢在太守头上动土,于是准备严厉惩罚王阳明。王阳明的顶头上司是贵州宪副毛科,四品官员,执掌兵备、学政等。他知道后,不问青红皂白,要王阳明去跟思州太守跪拜请罪。

士可杀不可辱。虽然职务低下,但人格尊严并不比别人低一点,何况无端受辱。也许,一般的人都会这样想。但是,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又有几个人不会屈服其淫威?或者还会拿出“大丈夫能伸能屈”来为自己开脱呢!王阳明毕竟是王阳明,想当年,只手遮天的“立皇帝”刘瑾尚且不怕,还怕你一个思州太守?不过,官场毕竟有那么多的明规则暗规则,既不能做得过火,还要能保全自己,这就要考验智慧了。

王阳明立即修书一封,但不是写给思州太守,而是写给毛科。在信中,王阳明说,自己既然来到这里,就早已将生死置身度外了,如果太守硬要加害,他会处之泰然的。同时,为了让思州太守有个台阶下,就说,思州太守派来的那个人并不是太守让他欺侮人的,同样,那些夷人愤而反击,也不是我王阳明指使的,所以,我与思州太守之间没有过节。既然如此,何来道歉之说?

毛科把王阳明的意思转告思州太守,那太守也怕事情闹大,自己毕竟错误在先,这事就不了了之。

王阳明声名渐显,不少人不辞辛苦前去论道,毛科就想让王阳明到新修的贵阳书院去担任教职,不过,也许王阳明不屑其为人,就婉拒了。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吧。

贵州土司、水西宣慰使安贵荣听说王阳明是个人才,就派人给王阳明送了很多粮食、肉类、柴火等,王阳明一概婉拒。安贵荣又派人加送金帛、鞍马等,并请王阳明务必收下。王阳明推辞不过,只留下了一点柴米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其他的仍然退回去了。

安宣慰是一方土司,相当于水西土皇帝,对于朝廷派去的驿站如鲠在喉,感觉自己被朝廷随时监控,于是想把这些驿站全部撤掉,并让自己的职务提升,不受朝廷官员的节制。安宣慰在犹豫之中,就去信向前兵部主事王阳明讨教。王阳明回信说,土司制度是早就确定的,只有确保其稳定,才能长治久安,倘若真要改变,朝廷也可以把土司制度废除,设立郡县,那样对安宣慰来说,恐怕更加不利了。安贵荣一听,果然有理,遂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后来,安宣慰因为兵强马壮,就想兼并相邻的另一个土司宋氏的地盘,为此,挑起宋氏内部的争斗,自己准备坐收渔利。王阳明洞若观火,又给安宣慰去了一封信,在信中,王阳明只字不提安宣慰的阴谋,只是告诉他:一方官员,有守土职责,宋氏如果有罪,安氏不可能独善其身;安氏纵然兵马众多,但像这样众多兵马的,放眼全国,何止百数;安氏能尊享安荣,传至三世,实赖朝廷恩典,倘若失去朝廷支持,安氏可能很快被取代。

安贵荣看了这封信之后,悚然而惊,立即出兵平定了叛乱。而且,此后百年,安氏再无叛逆之心,安贵荣也成为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这就是所谓的“一纸书贤于十万师”。

王阳明38岁的时候,毛科已经退休。接替其工作的席书聘请王阳明去主持贵阳书院,王阳明这次没有推辞,开始在贵州书院讲解他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理念。

在此以前的朱熹,主张先知后行;在此以后的王夫之,主张先行后知。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因此把名字从陶知行改过来。我们一般人的认识也是,知道容易,做到难。而王阳明的观点却是:知行合一。

这不,他的妹婿兼学生徐爱专门长途跋涉前来请教了:如今人已知对父当孝,对兄当悌,仍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阳明先生回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是真知。《大学》里有“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句子,见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见到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喜欢了,并不是见了之后,又去立一个喜欢的心。嗅到恶臭属于知,讨厌恶臭属于行。同样的,嗅到的同时就已经讨厌了,也不是嗅到最后再去立一个讨厌的心。因此,知行是合一的,并不能分离。

此外,王阳明还从知痛、知寒、知饥等方面举例论证。

对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观点,不少人颇有微词。

一天,王阳明与友人春游,友人指着山上的花树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此时并没有否定花的客观存在,只是说,没看到它的时候,花与你的心都处于“寂”的状态,看到它后,花和心同时显现出来。换一种说法,人心就如黑暗中的一把手电,你打开照到物体的时候,物体就显现出来;你关闭的时候,心与物体都处于黑暗之中,也就是都处于“寂”的状态,并非它们都不在了。

五、内圣外王是如何炼成的?

第二年,王阳明擢升为庐陵县令,任职七个月,他做了不少善政。随后,升为南京刑部主事。此后,王阳明每年都有擢升,短短五年,就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官员。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湖广郴州等地方。王阳明获得快速升迁,一方面是自己能力超强,另一方面是大宦官刘瑾倒台,他洗脱了“奸党”的耻辱身份,并获得了兵部尚书王琼的极力推荐。

不过,虽然作为一方大员,受人尊敬,可王阳明要去的那个地方,可不是一般人喜欢去的。那里深山密林,土匪横行,因为处于数省交界处,山高路陡,地域广阔,官军多次派人征剿均无功而返。王阳明的前任知道其不可为,以生病为借口辞职。这个坑就只有等着王阳明去跳了。

所谓危机,危险中也隐含着机遇。倘若王阳明也如前任一样推辞不就,也许,历史上就没有天下皆知的王阳明了。

还没走到赣州,他就遇到个下马威。在江上,一群流贼正在前面沿途劫掠,有数百人之多,商船都不敢走。王阳明只带着家人,连护卫都没有。见此情景,他没有绕路避开,而是把商船组织起来,结成阵势,扬旗鸣鼓,摆出决战的架势。这群人毕竟是乌合之众,看到羊,他们是狼;看到狼,他们就成了羊。此时,他们不但没有鼓勇上前,反而齐刷刷跪倒在地,请求官府给他们发放救济。

见此情景,王阳明就派人上岸给他们晓谕利害,众人惧而后散。

用兵之道,其实也是用心之道。兵法之妙,存乎一心。面对积年顽寇,王阳明开始了他奇妙的心学运用。

首先安民。因为这里的土匪和当地人关系密切,有不少当地人就是土匪。为此,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让每家每户互相监督,监督不力,也要连坐。有力地杜绝了土匪与当地人的联系。

其次练兵。官府本来有一些军丁,但不堪使用。王阳明淘汰了一批羸弱不堪的,节约出一笔经费。然后从各县挑选七八个胆力超群的人,训练成精干的特种部队。会剿时,每省出兵不超过500人,而且,这500中,三分之二留守训练,以安定民心。其余三分之一作战,这样,兵力可以源源不绝。

其次用间。王阳明发现这里不少人为土匪充当耳目,其中一个老衙役尤其奸诈。王阳明把那个衙役叫入密室,让他选择生死,衙役害怕,只得招供。王阳明决定将计就计,让那个老衙役传递回去一些错误的消息,让那帮土匪不明就里。

一切就绪,王阳明开始出击。不到一年,流窜四省纵横多年的大小土匪纷纷被擒被杀。《明史﹒王守仁传》记载:“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王阳明并不是剿灭土匪就了事,而是奏请增设县治,疏通盐法,设立学校等,标本兼职,使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消除了土匪成长的土壤。

以前的剿匪,动辄几万几十万大军出动,劳民伤财不说,因没有后续的政策跟进,剿过之后常常死灰复燃。而王阳明却几乎不增加朝廷的负担,用极少的人力就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令人不得不服。朝廷的奖励也是奇葩,以剿灭漳州土匪为例,赏银二十两!二十两白银,堂堂朝廷,也拿得出手!

打仗之余,王阳明也没有放下讲学。同行的有一帮门人弟子,每天与之谈古论今,切磋心学功夫。班师之日,王阳明专门给这帮弟子敬酒:“感谢诸君对我的帮助!”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王阳明解释说:我刚开始执掌事务,赏罚军队的时候,常常怕自己犯错误,愧对诸君,所以不敢不慎重行事,一直这样反省对照,直到后来我做任何事情,都能安心如常——这就是诸君对我的帮助啊。

大约休息了半年时间,王阳明又被朝廷派去处理福建叛军。刚走到丰城,就听说宁王朱宸濠反了。王阳明立刻赶往吉安,发出檄文,召集义兵,上疏朝廷。

此时王阳明手里并没有调兵大权,前面剿匪的兵符也已经上交,此刻就用福建平叛的敕书来发号施令。宁王时刻都关注着王阳明的动态,叛乱时也曾派兵来抓捕王阳明,所幸阳明脱掉官服,藏身渔船方得逃脱。此时,一般人的做法都是远离是非,不惹祸患,何况朝廷给他的任务是到福建去勘察叛军事宜。王阳明却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福建叛军不过是疥癣之疾,宁王叛乱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宁王筹备叛乱多年,手握十万大军,加上财大气粗,朝廷不少人被其收买,倘若不及时阻止,将会带来弥天大乱。是否改朝换代不敢肯定,至少南方数省将会糜烂。基于这样的考虑,王阳明几乎不假思索就投入到平叛的工作中去了。不过,王阳明此时手里无兵无权,更不要说钱财了,不少人纷纷响应,恐怕更多是基于其人格魅力和剿匪的功勋吧。但土匪虽然顽强,毕竟是打家劫舍的乌合之众,宁王可是操练了许久的十万正规军啊!单凭道德高尚,就能吓退十万雄兵?

当务之急,是要迟滞宁王的进军速度,为朝廷派兵争取时间。

此时,王阳明又开始展示其心学的威力了。他伪造了朝廷密旨,命令两广、湖广派兵暗伏要害之地;伪造两广机密火牌,率狼达兵四十八万前来支援;四处张贴兵部公移,各路军队分道并进夹攻南昌。此外,还伪造了宁王重要手下的投降书,并通过各种途径让宁王知晓。

朱宸濠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以为朝廷早已知道自己的举动,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直到半个月最后,方才明白上当,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宁王军队果然厉害,一出手就占领了南康、九江,并包围了安庆,接下来准备攻打南京。不过,王阳明的军队也纷纷到来。不少人建议王阳明去解安庆之围,但王阳明却派兵直捣宁王老巢南昌,而且很快占领那里。宁王听说基地被占,急忙分兵来救,王阳明伏兵于鄱阳湖,与之大战三天,最终擒获朱宸濠。

在决战开始前,王阳明就叫人制作了数十万块免死木牌,顺流放下。那些被宁王裹挟的军士,听说南昌被占,军心摇动,看到木牌,就纷纷藏匿逃跑了。战争打响之后,宁王的军队还是显示了很强的实力,加上风向不利,官军一度有溃散之势。王阳明命令先退的斩首,大将伍文定更是立于炮火之中如擎天一柱,官军才站稳脚跟。鏖战激烈之时,叛军忽然看到一行大字:宁王已擒,我军勿得纵杀。一时惊慌失措,大败而逃。

一场大乱,从发动到覆灭仅仅只用了35天。按理,立下如此丰功伟绩,王阳明应该立即获得皇帝召见,并加官进爵。而且圣谕皇皇:擒杀反逆贼犯者,量其功绩大小,封拜侯伯。

不幸的事,王阳明遇到的是正德皇帝,明朝有名的奇葩皇帝之一。捷报传来,正德皇帝正御驾亲征刚刚出北京城。好不容易才有机会出城玩耍的正德皇帝,不但压下捷报,还在左右的唆使下叫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他再来亲自抓获。他不知道,他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所过之处,带给老百姓怎样的麻烦,还不要说再与朱宸濠大战一番会带来怎样的灾难。王阳明一再上疏阻止正德的愚劣想法,但宦官张忠、宠臣许泰等唯恐天下不乱,处处刁难威胁王阳明,意思是不按照他们的想法做,可能要罹患弥天大祸。王阳明顶住了他们的威胁刁难,把朱宸濠交给了还算正直的太监张永,也打消了正德想把朱宸濠放回去的念头。

张忠、许泰等见自己的要求没有得逞,就开始找王阳明的茬子。听说王阳明施了一些反间之计,于是就诬陷王阳明谋反。他们先准备勾结宁王诬陷王阳明,苦于没有证据。一时又不能把王阳明抓起来,就找他的学生下手。他们抓了最先告诉王阳明宁王必反的学生冀元亨,严刑拷打,让他揭发王阳明谋反罪状。冀元亨深受心学影响,也是王阳明儿子的老师,面对酷刑,誓死不从。于是他们又把冀元亨的妻子儿女抓起来,但冀元亨仍然不为所动。一同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反间的其他几个学生,如雷济、萧禹、龙光等,被迫逃亡。直到正德皇帝死后,冀元亨才被放出监狱,不过,出狱5天就因伤病去世。

王阳明立下惊天殊勋,不但没有丝毫奖励,反而要面对这些小人四面八方的攻讦。立下战功的将士,也有功不得赏,其心可想而知。张忠、许泰带着来自北方的军队,在南昌城四处横行,甚至唆使手下谩骂挑衅。王阳明被迫耗费大量精力与他们周旋,告诉属下不得与他们争执;还张贴告示,晓谕军民,理解北军离家的苦楚;每当遇到北军中有人去世,王阳明亲自前去祭奠,并致以真挚的问候;冬至时节,王阳明设酒祭奠这次战乱的死者。南昌城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前来祭奠,自早至晚,哭声昼夜不停。北军听后,心有所感,无不思家流泪。张忠、许泰见无论如何也没有压服王阳明,而且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就想从王阳明的弱点入手,提出让王阳明到靶场去射箭。他们心想,王阳明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必然畏惧。没想到王阳明欣然前去,拈弓搭箭,三射三中,北军也禁不住喝彩起来。那帮小人害怕了,惊慌地说:我们的军队都要归附王阳明了!于是下令班师——王阳明终于送走了瘟神。

经此百转千难,王阳明心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致良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

王阳明在庐陵当县令时,曾抓到一个大盗。那强盗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对王阳明叫嚣:少啰嗦,要杀要剐随你便!王阳明也不计较,就说:那好吧,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可以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那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脱就脱,死都不怕,还怕脱衣服吗?说完就几下脱掉。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热,你可以把内衣也脱了。那人果然把内衣脱掉,就光着上身,穿条内裤。王阳明继续说:不如把内裤也脱掉吧,一丝不挂,更加自在。那强盗慌忙摆手: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微微一笑: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有良知嘛,并非一无是处。

六、伪学乎?圣学乎?

一年之后,嘉靖皇帝登基,想到王阳明功高未赏,遂提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新建伯。王阳明上疏推辞爵位,不许。

不久,王阳明的父亲去世。王阳明痛哭不已,几至气绝。他要求家人吃素一百天。几天后,他又允许兄弟侄儿们吃干肉。他解释说,这些孩子养尊处优惯了,勉强他们吃素,太难为他们,这样会滋生他们作伪的心理,不如稍微放宽一点,让他们尽心即可。痛哭之余,遇到吊唁的客人来了,伺候的人就提醒他说应该当着他们面哭一下。王阳明说,哭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客人来了才哭,那么客人走了就不哭了吗?这不是矫情作伪吗?

不过,毁誉一般是分不开的,王阳明的事功刚刚获得承认,就有人开始看不惯了。他们上书朝廷,王阳明传播的是伪学,要求朝廷禁止。王阳明的弟子准备上书辩解,被王阳明制止。不久,朝廷大考——会试来了,里面的题目竟然与心学相关,而且题意中暗含对王阳明的否定。王阳明的弟子徐珊看到这样的题目,掷笔而出,弟子钱德洪也因此没有考中。回来后,王阳明高兴地迎接他们说,圣学从此要发扬光大了。钱德洪不解,王阳明解释说,我们的学问怎样才能让天下人知道?现在会试题目一出,即使是穷乡僻壤,也能够看到,如果我的学问有问题,天下人必然纷纷探求真相,这样,不是让它发扬光大了么?

学者张元冲问道:佛、道二家,也对儒家有贡献,是否能够兼取呢?王阳明回答说:说兼取就不对了。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须兼取?这两家的学问,都可算到儒家之中,就是尽性至命而已。完养此身谓之仙,不染世累谓之佛。后世的儒者不见其全貌,以致弄成了不一致的东西,就比如有厅堂三间,他们看到佛家就割左边一间给它,看到道家就割右边这间给它,自己居中间,这些都是认识片面啊。

越郡太守南大吉来拜见王阳明,说了很多自己施政中的失误,完了,王阳明就这样听着。南大吉就奇怪了:为什么先生没有一言相告呢?王阳明说,我已经给你说了很久了啊?大吉更疑惑了,王阳明解释说,我没有说话,你怎么知道这些过失?“那是因为我的良知。”良知不是我一直在讲吗?南大吉大笑而别。过了几天,南大吉又来了:我那天很后悔,虽然可以自己改正,但是不如有人指点,提前预防为好。王阳明微笑道:以前的你就如镜子还没有擦拭,可以容纳污垢,现在的你已经如擦拭干净澄澈的镜子,就是一点灰尘,也难以落在上面,这就是成为圣人的途径啊。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王阳明在天泉桥宴请门人弟子。月明如镜,清辉朗照,宛如白昼。大家饮酒作乐,吟诗作赋,投壶的,击鼓的,荡舟的,各尽其态。王阳明见此,也非常开心,不去打扰,退回房间,赋诗一首: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那边亦群英。

应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终身。

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诗中表达了对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质疑,不屑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只会注释解读古代经典,也表达了自己把儒学发扬光大的抱负。结尾两句,借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畅游心志的情怀。

第二天,学生们来致谢,王阳明感慨地说,当年孔子在陈国,想到鲁国的狂士。那些学者,多致力于富贵名利的追求,就如被拘捕的囚犯而毫不醒悟。而那些高尚之士,知道这些并非人的本性但无所作为。这样的人,如果不在事业中去磨砺,就会养成清高孤傲,脱离大众的毛病,虽然比之蝇营狗苟之辈强,但毕竟不算正道,所以孔子想回去矫正这种现象。现在诸君幸而都明白这个道理,正好勤勉努力,达于至道,不要因为一点见识就自我满足,最终只能成为一介狂士罢了。

钱德洪、魏良政等人读书之余,畅游各地名胜。钱德洪的父亲担心他们的学业受影响。魏良政回答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是举子学业。钱父知道他们在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而心学与朱熹的学说不同,甚至有些抵触,现在科举又是以朱熹的学说为根据,就又担心地问:那里也有朱熹的学问吗?回答说:用我们的良知学说去体会朱熹的学问,就如打蛇打到了七寸,有什么担忧的呢?钱父仍然心有疑惑,就去问王阳明。王阳明举例解释,就如同治理家庭,学圣贤的,其产业、宅第、衣服、食物、器具,都是自己配置。想请客的时候,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就可以了,客人离开后,这些东西还在这里,以后自己仍然可以使用,甚至终生用之无穷。学科举的,自己没有东西,想请客时,所有东西都要找人借贷,客人来了,看起来也丰盛壮观,客人离开后,则全部都还回去了,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如果客人不来,则借贷也不需要了,天长日久,自己终生奔忙,只能做一个穷困人而已。

第二年,魏良政中举,钱父听后,笑着说,打蛇打到七寸了。

王阳明54岁的时候,夫人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后来王阳明续弦之后,生下唯一的儿子,取名正亿。

御史聂豹见了王阳明后,高兴地说,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的学说,竟然千年之后又见到了!当时,聂豹还是以宾客之礼相见的,六年后,聂豹到苏州任太守,王阳明已经去世四年了。聂豹遗憾地对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王畿说,我的学问得到先生的点拨,受用无尽,希望能给先生行弟子礼却晚了,现在请你们两位作证,我要拜先生为师。于是设置香案,礼拜王阳明,并自称门人。

钱德洪、王畿都在乡试中了举,但他们却没有去参加会试,而是来到王阳明的身边。王阳明工作之余,一直在招收学生,学生也越来越多。正好这两人来了王阳明就请他们当助教,凡初入门者,都让他俩引导,有了一定基础后,再由王阳明亲授。

这两人对王阳明的学说研究都比较深,不过,也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这不,来了。

王阳明晚年有四句非常著名的话,也被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于这四句话,钱德洪的理解是,心本是无善无恶的,而意念因为带入了个人的阅历情绪而有善有恶;如何辨别善恶,那就要靠良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把好的东西保留,把不好的去掉,使之符合天理。

王畿的理解是:心是无善无恶的心,意是无善无恶的意,知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这种解读,类似于禅宗慧能祖师的观点:菩提本非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钱德洪的观点更接近神秀的观点: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王阳明听了他们的辩论后,都没肯定,也都没否定,而是说要把他们两种理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不同资质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要让他们都能有所收获,不能一概而论。

王阳明的清闲日子没过几天,朝廷又派他去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叛乱。由于当地瑶族土司内部的恩怨,以及土司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爆发了这次民乱。朝廷派四省大兵围剿,结果收效甚微,不得已派王阳明前去,并让他便宜行事。

王阳明去后,给两个叛乱的首领写了一封信,告知他们利害关系,如果前来自首,可以免去死罪。那两个人得到消息后又惊又怕,因为王阳明的威名他们早就知道,对着干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放下武器,王阳明是否会放过他们呢?反复考虑后,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一帮人前来投诚。王阳明也象征性地责罚了这两个首领,然后既往不咎。数万叛军,欢呼雀跃。他们甚至主动申请为朝廷效力,但王阳明把大部分人都遣散了。一场大乱,不费一兵一卒,仅凭自己的赫赫战功和人格魅力,就消弭于无形,不知以前大兵压境两年,却寸功未立的将军们是否会愧死!

王阳明仍然是着眼于长治久安,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政策,凝聚人心,复兴儒学,兴办学校等,让当地人心服口服。

本来王阳明平叛事宜办理得如此漂亮,正可安守本分,不问他事。不过,王阳明本就不是一个安守本分的人,这不,他又要“越权”了。

广西浔江两岸,崇山峻岭,这里长期盘踞数万瑶族、侗族盗贼,他们不服朝廷管束,常常下山杀人放火,抢劫剽掠,尤其大藤峡、八寨一带最为猖獗。王阳明得知这个情况,于是决定解决这个痼疾。

大约六十年前,都御史韩雍曾带领二十万大军前来进剿,不过,撤兵不久,浔州城即被攻破。王阳明此行,又会带多少官兵进剿呢?

王阳明平定思恩、田州之后,那些盗贼都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许久不见动静,打听到王阳明在当地新建学校,甚至遣散了军队,于是放心了。不声不响中,王阳明派出了两支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向贼巢,很快把盗贼一网打尽。而他动用的两路军队,每路人数不满八千!

以如此小的成本,解决了盘踞了一百六十年的盗贼,等待王阳明的又是什么呢?

朝廷有人抨击王阳明未经请示,擅自行动。嘉靖皇帝刚派人送来五十两白银,奖赏王阳明平定思、田之功,突然又听说把大藤峡一带的盗贼也解决了,不禁心生狐疑,加上下面小人挑拨,于是就叫人查一查王阳明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此时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了,长期的肺病和长途奔波,已使他不堪重负。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他安排了当地事宜后,就上书朝廷,请准回家养病。等不及朝廷回复,他就启程往家赶。

可惜,还没走到家,就与世长辞。临终前,对弟子说,我去了。弟子哭着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王阳明说道:此心光明,更有何言?说罢,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沿途百姓听闻后失声痛哭,千余门人弟子也从四面八方前来吊唁。

不久,朝廷下旨:剥夺王阳明伯爵爵位,禁止传播王阳明学说。

王阳明一生事功、学说被官方一扫而光。

许多门人弟子及大臣为王阳明鸣不平,他们上书朝廷,要求公正对待,但丝毫不起作用。

不过,明朝士人素以骨气著称。虽然朝廷颁下圣旨,禁绝“伪学”,但各地宣讲王阳明心学的人风起云涌,不可遏止。

隆庆元年(1567年),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侯,谥文成。此时,王阳明已去世38年。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从祀于孔庙。至此,王阳明成为官方认可的“圣人”。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今天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

清代顾炎武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年之久,古有之矣……其在于今,则王伯安(守仁)之良知矣。

在王阳明的故居,有这样一副楹联,似可概况先生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2019年8月28日

���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