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官运亨通的下一句怎么说(官运亨通什么意思)

官运亨通的下一句怎么说(官运亨通什么意思)

天人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

摘自《修德》天一村人编著

天人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

退

何为退?

退指让贤,功遂而退。大功告成,急流勇退,全身而退。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淮南子》

立身处世要避免居功骄傲。小人少德而多宠,才下而位高,无大功而受厚禄,不仅自己身危,国家亦将倾覆。身居高位者,应知高而易倾,宜不断修德,不断读书学习,增长知识技能,为国家为人民建立新功业。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

天人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忍经》

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睿智,要给人的印象是愚钝;功盖天下,要坚持退让;勇力能安抚天下,但要显出怯懦;福可敌国,要保持谦虚;这就是溢满而减损的办法。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规律是一样的,进化和衰败是一个道理。该退不退,灾难和祸害就一起来了。

己损不为损,人损就是祸,退就是保全自己。蔡泽与范睢的一段对话,可以作为尸位者的借鉴。

蔡泽曰:“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资治通鉴》

蔡泽对范睢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圆满就要亏缺。前进、后退、盈满、亏缩,跟随时数的变化,这是圣人保身的方略。”范睢第二天就辞去相位。

楚国的穆生也是个聪明人,退得及时,避免了灾难。月盈则阙,贵极则危。贵极求退,不但保其自身,子孙已可以远祸。疏广父子在官运亨通时辞官归田。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说苑》

君子见过忘罚,故能谏;见贤忘贱,故能让;见不足忘贫,故能施。情系于中,行形于外。《淮南子》

人在显贵的时候,要时刻注意退隐,可以避免忧患。不是事先忧心熟虑达于成功而快乐,就是事先狂傲掉以轻心导致失败而忧伤。

君子见到上司有过错就要劝谏,忘记了进谏会得罪上司由此而受到处罚;君子见到贤者就要让贤,忘记了自己让去官位就会卑贱;见到衣食不足的穷人就要施舍,忘记了自己不太富有施舍后也会受困。心里想什么,行动上就要做出来。

一、当退即退,以避杀身之祸。

夫人情争则欲毁己所不知,让则竞推于胜己。故世争则毁誉交错,优劣不分,难得而让也。时让则贤智显出,能否之美历历相次,不可得而乱也。当此时也,能退身修已者,让之者多矣。虽欲守贫贱,不可得也。驰骛进趣而欲人见让,犹却行而求前也。《崇让论》

人情大致如此:相争,就要诋毁比自己智力强的人;相让,就会竞相推举超过自己的人。所以,世道尚争则诽谤和赞誉互相交错,诽谤和赞誉互相交错则优劣不分,优劣不分虽欲有让也难以相让。时尚推让,则大贤圣智显现出来,美德贤才历历在目,不会鱼目混珠。此时,能退身修德,让给众多的贤人,虽然让贤的人想退守贫贱也不可能,国家和人民不会亏待他们的。人们竞相追逐,以求进取,想叫他们互相谦让,就象往后退以求前进一样难以达到。

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说苑》

在官无政绩之称,让之者必矣,《崇让论》

推让之风行,则贤与不肖灼然殊矣。《崇让论》

刘向认为,做官有三种对元首不忠:长久占据职位,白食俸禄,是贪婪;不推荐圣贤达能的人出来做官,是欺骗;不能把自己的职位让于贤者,是不廉。久居职位没有政绩,就一定要让贤。谦让退让的风气盛行,贤与不肖就显然区别开来。

当退不退,祸及自身,且延及子孙。

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贤让能之风从此生矣。《崇让论》

故让道兴,贤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举自立矣,《崇让论》

夫让道不兴之弊,非徒贤人在下位,不得时进也,国之良臣荷重任者,亦将以渐受罪退矣。《崇让论》

天下无道,圣人藏焉,鞠躬守默,《中说》

国家官员能互相谦让,老百姓都被他们美好的行为所感化,整个社会举贤让贤的美德就产生了。所以让贤之道兴起,贤能的人不去访求,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显露在世人面前,公而忘私的风尚也就树立起来。退让的美德不能树立的弊端,不仅仅贤者在下位,得不到及时提拔,国家担负重任的良臣,也就要渐渐遭受不白之冤而被退黜。官场无让贤之风,良臣退位,则卖官鬻爵之风盛行,那么贤佞就难以分辨,优劣难以区别,圣贤就隐匿起来。

丞相平当病卧,不起来为子孙受封。周勃功高位尊,为避灾祸,辞去相位。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久之,即祸及身矣。”勃亦自危,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资治通鉴》

德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德厚受禄,所以明上也;德薄辞禄,可以洁下也.且夫德薄而禄厚,智惛而家富,是彰污而逆教也,不可。《晏子春秋》

晏子认为德厚者接受官职,德薄者辞去官职。德厚者接受官职,是为显示人君用人英明;德薄者辞去官职,是为下属作出廉洁的榜样。有些人德薄而位重,心智糊涂而家庭富足,这是表彰污行而悖逆教化,万万不可。

争名利者身危。居官为私,追名逐利,百姓效仿,世风日下。

老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也。”《资治通鉴》

大抵昆仲之病,皆在锐进之处。毕竟退让安详之人自然识羞处多。今为学不长进,未为大患,因其锐进而至于狂妄不识羞,则为惑深而为累大,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陆九渊集》

晋升太快的人,很可能被黜退的也快。大凡狂妄争夺的毛病,都出在刻意争取个人名利的人身上。毕竟性格安详、谦逊退让的人能多知羞耻,不屑与人争夺名利。当今人做学问没有长进不是大患,而刻意追求个人名利,狂妄不知羞耻,迷惑既深而不能自拔,是为人生大隐患。

唐诗宋词取名男孩:200个风轻云淡、宁静致远的男孩名,强推

很多父母不知道为新生的宝宝取什么名字,为此感到很头疼。对宝宝来说,一个朗朗上口、还有着不错出处和很好寓意的名字,能够对人生大有助益。唐诗宋词具有深厚的内涵底蕴和丰富的典故,极具文采内涵,为宝宝取名感到头疼的父母们可以参考唐诗宋词为宝宝取名。

江南易林为家长朋友整理了200个出自唐诗宋词的男孩名字,个个清新洒脱、俊逸非凡,适合儒雅帅气、阳光乐观的男孩。

文庭

出处: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春日玄武门宴群臣-全唐诗

“文庭”选自唐诗,意思是宫殿里站满了佩带着精美玉佩的官员,红色的阶梯上也是身着华丽官服接踵摩肩的大臣。“文庭”作为男孩的名字,可以理解为学识渊博、官运亨通。江南易林认为父母为宝宝取名“文庭”,是希望他能够喜爱读书、勤奋学习,能够学有所成、事业成功。

元捷

出处:元勋未论封茅异,捷势应知破竹然-李节度平虏诗-全唐诗

“元捷”选自唐诗,整首诗气势恢宏,能够体现出男儿志向与爱国豪情,“元捷”可以理解为正直豁达、胜利大捷。江南易林认为“元捷”适合作为男孩的名字,寓意宝宝乐观开朗、聪明机智、才思敏捷,能够运筹帷幄,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

维翰

出处:降胙维城,永为藩翰-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酌献-全唐诗

“维翰”选自唐诗,结合诗意可以理解为文采不凡、气质卓越,能够保家卫国,成为栋梁之才。江南易林认为“维翰”非常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寓意宝宝学识渊博、浩气凛然,有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干,能够大展所长。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凯城

出处: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安和-全唐诗

“凯城”选自唐诗,结合诗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胜利告捷,大有所成。江南易林认为“凯城”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寓意宝宝坚强自信、勇敢乐观,敢于突破自我、不屈不挠,人生之路能够高歌凯旋、大获成功。

正麟

出处:正当绂麟时候,秋香还弄清晓-摸鱼儿(寿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绂麟之日)-全宋词

“正麟”选自宋词,可以理解为秋菊清香、晨晓清朗,一片祥和瑞气。江南易林认为“正麟”适合作为男孩名字,象征的吉祥与健康,寓意宝宝心怀坦白、光明落落、品格高尚、前程锦绣。

霄灿

出处:碧霄彩旆垂铃,应南极星躔光灿-水龙吟(春寿太守)-全宋词

“霄灿”选自宋词,结合诗意可以理解为干霄凌云、前程璀璨。江南易林认为“霄灿”既有云霄的远大气魄,亦有灿烂朝霞的明亮光彩,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寓意宝宝才华横溢、气质脱俗,拥有耀眼的未来。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跃云

出处:虎啸风生,龙跃云飞,时不再来-沁园春(和辛帅)-全宋词

“跃云”选自宋词,意思是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巨龙腾飞、一跃而起。“跃云”作为宝宝名字,可以理解为英雄豪杰、奋发有为,符合男儿的形象与气概,因此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寓意宝宝有凌云壮志和豪情气概,能够奋发有为、敢拼敢闯,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名字对宝宝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朋友如果能为宝宝取一个清新自然或是智慧哲理的好名字,就会对宝宝的一生助益良多,作为父母,也能更为省心。

你对起名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吗?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

作为唯一被封侯的唐代诗人,他官运亨通的诀窍在哪里?

在所有的边塞诗人中,高适的官运最好,晚年被册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七百户土地和粮食都归高适,富贵有余。病逝后,还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这是难得的殊荣。

为什么高适的官运这么好呢?这跟他的性情和才能有关,高适既不信佛,也不信道,而是遵循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是一个颇有政治智慧的诗人。

图:高适画像,陈少梅绘|图源网络

高适的家世显赫,他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曾经生擒突厥可汗,讨伐高句丽,战功赫赫,因此升任左监门卫大将军,晋封平原郡开国公,是高宗时期平定边疆的大功臣,死后谥号“威”,还被特赐陪葬乾陵。

他的父亲高崇文曾任广东韶关的长史,但在高适十五岁时就病逝了。高适的生活,此后变得清苦。他二十岁左右到长安谋生,看到长安城的士家子弟,骑骏马挥金鞭,流连美人处,出手斗金,而自己却在偏僻的地方苦苦读书,于是作了《少年行二首》,既讽这些挥金如土的世家子弟,也有自怜的意思。

图:高适《少年行二首》|图源网络

最后一句,“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可以一窥高适年少时的性情,他个性很骄傲,也很拧巴,既不肯干谒,也看不上科举考试,当时,没有门第的穷家子弟才会去科考,世家子弟则是走门荫、举荐的路子,即使家道中落,高适还是想被举荐。

但是,已经门第没落的高适,很难被举荐,很快就在长安呆不下去,于是搬到河南商丘,耕田自足,生活过得很艰苦,有时甚至穷到要去乞讨。

公元731年,高适二十八岁,他开始有了参军的念头,于是去干谒朔方节度使李祎,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想在他们的幕府里谋差事。幕府是节度使出征时,设置的最高指挥机关,组成人员包括掌书记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参谋无定数。节度使有权自主征召幕僚,不过人选要上报朝廷,也属于朝廷官员。

而且,只要得到节度使赏识,升迁是很快的,安禄山就是张守珪一手提拔上来的。在幕府里,掌书记和判官最有机会升迁,出色的掌书记会被朝廷提拔,做谏官和御史,判官则最有机会成为节度使。封常清原先是哥舒翰的判官,后面因为能力出色,被提拔成了节度使。

图: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玄宗时期名将。天宝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杀害了封常清。|图源网络

当幕僚,门槛相对比较低,是很多无门路之人,进仕的路径之一。

高适先到朔方,写了首长诗《信安王幕府》投赠信安王李祎,称颂他平定奚、契丹叛乱的功劳,顺势推荐自己,但没有结果,于是又跑到幽州拜访张守珪,也没有被重视。

这次的边塞之行,虽然无功而返,但他写了不少边塞诗,其中以《蓟门行五首》写得最出色。蓟门即蓟丘,现在北京一带,张守珪管辖地,边防奚、契丹。在这里,高适看到了肃杀的战场,力量强盛的胡兵,也遇到了伶仃的老兵,缺少粮食的士卒,以及想建功立业的兵骑,心中有所动容,于是怀着关切的心情,把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蓟门行·其一》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蓟门行·其二》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蓟门行·其三》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蓟门行·其四》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门行·其五》

高适的前半生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到三十二岁时,才终于肯放下成见,到长安参加科考,却落第了,后来客居河南商丘,到周边游历时,遇见了李白和杜甫人,他们一起游历了山东,因此结下了友谊,高适晚年还经常援助困顿的杜甫。

公元738年,高适的一个朋友出征塞外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给他,倾诉边疆苦事,高适有感而发,也写了一首《燕歌行》回赠,这是一首讽刺诗,谴责将领的傲慢、荒淫,导致战争失利,将士无辜牺牲,揭露了军中的黑幕。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图:《燕歌行》|图源网络

这首诗让高适名声大噪,也为他日后入仕打开了大门,但他入仕得很晚,直到四十六岁才被张九皋举荐到长安考试。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曾经在河南商丘任职,跟高适有往来,欣赏他的诗才。

或许是长久的无人问津,年近半百的高适,早已被磨平了早年的傲气,学会了逢迎。入京之后,他写诗投赠宰相李林甫和陈希烈,但李林甫不喜欢有才学的人,只给了他封丘县尉的小官职。如果高适三十岁,那这个官职还算不错,但他已经年近半百,而县尉是一个底层官,经常要跑腿办事。

一次,高适就曾护送官兵到河北前线,路途遥远而辛苦。

河北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当时的安禄山权势越来越大,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使,管辖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幅员广阔。最重要的是,安禄山不仅有管理权,还手握军权和财政权。

因为常年打仗,连年征兵,战死的越来越多,已经无兵可征,府兵制执行不下去了,转而实行募兵制,也就是节度使自己征兵,这就造成了一个最大的危害,兵只听将领号令,不认天子。也为晚唐的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

高适到河北之后,看到安禄山底下将士的跋扈姿态,看出他有谋反之心,十分厌恶他。当时人人都看出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时常劝谏玄宗,但玄宗一直认为安禄山忠心耿耿,不可能反,还会处置那些劝谏的人,导致大臣不敢再劝。

回来之后,高适经常写信给朋友,表达对安禄山的看法,也发一些不满意工作的牢骚。没有多久,他就辞掉了县尉的工作。

四十九岁的高适,再度进入长安,四处干谒权贵,还曾给玉真公主投赠了《玉真公主歌》,无果。最后,在节度判官田丘的推荐下,进入哥舒翰的幕府。

说起来,高适可以入哥舒翰幕府,还是因为哥舒翰喜欢高适的《燕歌行》,颇欣赏他的才气,于是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掌书记是一个重要的职位,是掌管军政和民政的机要秘书,地位仅次于节度副使和行军司马。

这个时期的高适,掌握了政治场的社交规则,并且很能很熟悉地运用。

图:高适画像|图源网络

公元751年,杨国忠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第一次让鲜于仲通带兵,节节败退,阵亡六万将士。杨国忠却谎称打了胜仗,让玄宗继续征兵,第二次则次让李宓出征,还是战败,前后折损更是将近二十万的将士。

公元753年,回到长安的李宓,跟高适聊起战争的情况,于是高适写了一首长诗《李云南征蛮诗》相赠,在前言里,他也写明了起因:“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虽然在诗中,高适谈及了战士的英勇,以及战场的惨况,但笔墨着重恭维杨国忠。杨国忠强行征兵,当时的百姓都清楚内幕,都十分痛恨他,杜甫也写诗讽刺他,高适却写诗逢迎,实在很难用高适不知内情,来替他开脱。

高适一直辗转在政治场上,也写了很多送别将士,恭迎上级的诗。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很有才能,深得哥舒翰的喜欢,经常在玄宗面前夸赞他,玄宗对他很有印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派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镇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大门,一旦敌军破了潼关,便可直接兵临长安城下。

安禄山终于还是反叛了。玄宗开始对各个节度使都心存芥蒂,因此让亲信宦官边令诚监军,然而,边令诚却趁乱索贿,被拒绝后,谗言诬陷两人,导致高仙芝和封常清被玄宗斩杀。不久,玄宗又调遣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守潼关,提拔高适做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

几个月后,安禄山攻陷了潼关,还俘虏了哥舒翰。而高适则成功出逃,还追上了正奔往蜀地的玄宗。潼关失守,主要还是因为玄宗的猜忌,再加上杨国忠等人的挑唆,在作战时,否定了哥舒翰做出的正确策略,导致潼关失守。

然而,当高适追上玄宗,向玄宗报告失守原因时,只说是监军不体恤军情,自相用事,还宽慰玄宗,说:“天子西幸蜀中未足为耻”。

如今的玄宗,只是一个年迈沧桑的老人,帝国瞬时崩塌,自己也如傀儡般,被臣子挟持着处死爱妃,曾经高高在上的天子,此时内心十分惶恐不安,最怕臣子劝他带兵打前阵,高适的话,深深抚慰了玄宗的心。高适当即被升迁为御史,陪伴玄宗左右。

天下大乱,玄宗提出要让诸皇子分道镇守,让太子李亨镇西北,永王李璘守南方。高适对时局有清醒认知,劝玄宗不要这么做。他知道玄宗已经失去了威望,皇子分道,各有权力,都可能谋反。

玄宗不听。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被迫退位。没多久,永王李璘也开始起兵谋反。

刚上任的李亨,既要讨伐安禄山,又要应对永王的叛乱,心力交瘁,叫来了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对时局做了一番分析后,告诉肃宗,“永王必败。”高适的话,让肃宗稍稍安心,立即升他为淮南节度使,带兵讨伐永王。然而,高适还没出兵,永王就败了,永王的闹剧只闹了两个月,便草草结束。

高适再一次对时局做出正确的判断,无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开始信赖他。

高适也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在永王之乱中,政治白痴李白站队永王,失败后,被俘获问罪。李白曾向这位老友求救,然而他并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是郭子仪用自己的战功,抵李白的死罪,李白才免于死难。

到了代宗时期,高适更是被重用,他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抵御吐蕃的入侵。六十岁后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三品官职,相当于如今的司法部的副部长,还有规谏皇帝过失的权力。后来,又被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公元765年,高适逝世于长安,享年六十一岁。

如果统计一下唐朝官员生平,就会发现,在唐朝做官,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大部分官员在三四十岁时就死了,一般不是被斩杀,就是被他人杀害,尤其是乱世,很容易被拉出来背锅。高适不仅做了高官,还可以寿终正寝,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来源:国馆

作者:郭言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贺知章:他不但情商高还有情趣,当然仕途顺利

看惯了封建社会,一个又一个官员的贬谪,便觉得在那个时代,这是文人们的共同命运。十有八九的官员都免不了被贬,要是突然冒出来一个人,仕途特别的顺利,反而让人有些奇怪。

在唐代,有一个人见人爱的老头,他开朗豁达,性格极好,身边不但朋友众多,就连几任皇帝对他都极为尊重信任。

他不但善于处世,而且富有才华,诗书俱佳。尤其是他的书法,酣畅淋漓,笔走龙蛇,深为当世称重。

最最厉害的,是在险恶的封建官场中,他没有遭遇过一次打击。他一生顺遂,仕途发达,八十多岁才从显赫的高位全身而退,并且获帝王与百官相送的殊荣,着实羡煞世人。

他就是醉中狂客,好命又长寿的贺知章。

公元659年,贺知章出生于会稽永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少年时代的贺知章,爱好读书,十多岁便可写诗赋文,在当地小有名气。但由于政权更迭,时局动荡,科举考试在当时一度中断。

三十六岁那年,饱读诗书的贺知章,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当年的科考,并一举拔得头筹,被武则天钦点为浙江历史上的首位金科状元。

步入仕途之后,贺知章担任了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在很长的时间里,贺知章一直扮演着老师的角色。

陆象先是贺知章族姑的儿子,比他小五六岁。他非常欣赏表哥贺知章的风趣幽默和才学,于是常跟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722年左右,朝中大将张说征讨突厥叛军大胜,朝廷上下纷纷向其献诗祝贺。贺知章也赶紧作诗数首,将张说美美地夸了一番:

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张悦脾气暴躁,与属下不合,但他对贺知章却非常喜欢。723年,张说被唐玄宗任命为中书令,他立刻举荐贺知章参与编撰《六典》和《文纂》等书,由于贺知章的出色表现,没等这些书修撰完毕,贺知章就从太常博士升迁为太常少卿。

两年后,已经六十六岁的贺知章因为张说的关系,再次升迁为礼部侍郎,并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

725 年,在宰相张说的极力游说之下,唐玄宗决定前往泰山封禅。针对官员祭祀的礼仪问题,唐玄宗向礼部侍郎贺知章一一询问,贺知章的建议既妥帖又有见地,玄宗深为满意。

封禅完毕,贺知章又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封禅诗,他的忠心和文采再次使玄宗喜悦不已,于是贺知章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和太子侍读。

做太子的顾问和侍读,意味着已经成为未来国君的班底,可见玄宗对贺知章是何等的信任和器重。

贺知章与一般的官员不同,他入仕较迟,大器晚成,在别的官员已经退休或去世的年纪,他的辉煌的前程才真正开始。

贺知章做事兢兢业业,沉稳大气,为人亦亲切随和,他从不愤世嫉俗,批评时政,更不与统治阶级为敌,所以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虽然贺知章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特别突出的建树和成就,但在大唐盛世的朝廷之中,他最让皇帝感到舒服自在,可亲可近。

738年,八十岁的贺知章再次荣禄加身,被升职为正三品的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743年,贺知章因病恍惚,请求辞官回乡,玄宗恩准,并为贺老举行了盛大的饯别宴会。京城有头有脸的高官全部参加了这次宴会,并纷纷赋诗表达对贺老的不舍之情。玄宗也为贺知章作诗一首,对他进行了很高的褒奖:

《送贺知章归四明》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早春二月,贺知章坐船回乡,一路上寻常的山光水色,此时在贺知章的眼里,无不明媚可爱,富有生机: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到阔别五十年的家乡,贺知章的心情无比激动,他跟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打招呼,他恨不得将那些围在他周围的孩子们,每一个都狠狠地亲一口,但是这个从天而降的老人,又有几个人能认识他呢?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不仅在鉴湖圈出一片湖面给他做放生池,还修建了一所道观供其居住,起名叫“千秋观”。为了便于家人照顾他的生活,还提拔他的儿子为会稽郡司马。

作为诗人,贺知章所存诗作,比起高产的陆游和杜甫等人,数量确实有点寒碜,《全唐诗》仅录其诗20首。但这丝毫不影响贺知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的《咏柳》和《回乡偶书》,已经成为永远的经典,将会被人们世代传唱下去。

贺知章还是唐朝与张旭齐名的书法家。他善草书、隶书,“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贺知章再次提笔,写下了他对故乡、人间的留恋与深情:

《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恩宠无比,顺遂一生的贺知章,在归乡一年之后,平静安然的去世,享年85岁。

从此,我们再也看不见这个可爱的老头,他与友人欢聚时那温暖明朗的笑容,再也听不见他纵酒豪饮时,那觥筹交错的声音,唯有门前的镜湖之水,依然泛着涟漪,诉说着那远去的诗人的故事。

作者: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