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名人做推广真的有用吗?六度分割为啥不靠谱?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请名人做推广真的有用吗?六度分割为啥不靠谱?
我了解“六度分割”最早是从格拉德威尔写的《引爆点》里,其中提到事物要想在人群中流行,需要请特别有影响力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助推。
这些关键人物是普罗大众中的意见领袖。
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实现把地球上任意两个人用不多于六个人的社交关系相互连接。以上就是六度分割理论。
据此,扩大知名度的最好方法就是请名人做广告。
名人在朋友圈说句话,比普通人的口碑营销更有效。
有种说法,如果谁在网上有百万粉丝,那请他们发一条营销微博就要支付至少1000元。
这完全符合我们的思维常识,喜欢强调伟人对历史的推动,强调一小撮坏分子破坏了社会。
强调明星对时尚潮流的引领,是否存在问题?
答:事后诸葛亮判断问题不靠谱。
现实生活中统计影响力非常困难,无法测量某人是被谁影响的。
随着Twitter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观,Twitter自身特点决定它特别利于被研究。
如果用户分享网址,那么网址的URL会被缩短自动形成一个唯一的代码。通过跟踪这些短代码,相关技术人员就能查看信息是如何在twitter上扩散。
换言之,如果有个人发了这么一条代码,而他的粉丝转发了,那么这次转发就可以被视为一次可观测的影响。
广告商的愿望是希望信息能够一层一层被传播开来,这被称为Twitter瀑布。
通过对2009年2个月之内,160万用户的7400万条信息链接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98%的信息根本就没有被推广传播出去。
上千万条信息中,只有几十条被转发超过千次,而转发过万的也只有那么一两条。
这是十几年前,当下情况会好一些,不过也好不到哪儿去。
平时能看到的那些反复被转发的信息,无非是特例中的特例。
由此可见,想要通过发一两条视频成名,就像买彩票发大财那么难,普通人基本不用盼这个。
那么名人影响力到底是怎么体现的呢?
研究人员使用了统计模型。根据第1个月的数据,把那些粉丝众多并且成功引发了Twitter瀑布的关键人物挑出来。然后看他们在第2个月中的表现。
结果是在第1个月创造Twitter瀑布的关键人物,第二个月往往表现平平。他们能否再次引发瀑布,完全出于随机。
平均而言,名人的确比一般人更容易导致某条信息被传播。只是这种能力的实际效果起伏很大,也不可靠。
最好的营销方式不是花钱请名人,而是雇佣有影响力的人,两者未必是同一个人。
有影响力的人往往不知名也不是明星。
如果某件东西突然流行,按常识我们会认为这东西一定特别出类拔萃或者是幕后有推手。
研究表明,幕后推手没有想象中厉害。
某些书能畅销,某些电影能卖座,只是因为出类拔萃?
答:未必。随时性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换句话说是靠运气。
关于运气有个著名实验。
研究人员创办了一个音乐网站,在几周之内招募到1.4万名受试者来给48首歌评分。
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下载这些歌曲,有些受试者的评分是完全独立的,他们只能看到歌曲的名字,而其余受试者则被分成8组。他们可以看到每首歌被自己所在的组,其他受试者下载的次数,他们会设想被下载次数越多的歌越好听。如此就左右了其打分,后面这组叫受影响组。
实验表明,那些好歌也就是在独立组获得高分的歌曲,在受影响组也是好歌,而且好歌的流行程度比在独立组高,坏歌在受影响组的表现也更差。
所以当听众能被彼此的选择所影响时,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加流行,从而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
此实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具体哪首歌能登上排行榜最前列是偶然事件。
有些歌曲可能会因为实验初期纯粹的好运气,下载次数很多。后来的受试者呢受其影响继续下载,以至于形成正反馈这首歌得到更多关注。
最初的运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谁能脱颖而出。
某首歌在独立组获得第26名的,在一个受影响组排名第1。而在另一个受影响组则排14,结果很随机。
在受影响组坏歌肯定不行,但好歌想要流行需要很大运气。
总体而言,独立组的歌曲只有50%的可能性,在受影响组也排前5。
对能够互相影响的一群人,不能以常理来思考。
不能用研究一个人的方法来研究一群人。
就算我们能理解这群人的每个人,也未必能理解他们在一起形成的人群社交网络,以及此群体形成之后发生的变化。
社交网络的结构很复杂,会导致非常偶然的事情发生,无法用任何常识去解释。
人们会把一个团体想象成有思想的人,这个想法也很不靠谱。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比如想听一首歌也许源自朋友推荐,想去看电影只是一时兴起。
本期的结论是:我们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于人的因素,可事实却是很多事出于偶然。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之中,很多事情会随机发生,成也好败也好,不必过分激动。
姓名与人生3:网上常见骗你的四种起名方法
前言:本来今天想写教大家如何简单看自己命局,初步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名字。想想还是放到下一期,先正本清源一下,把当下生活中网上常见的起名方法,给大家科普一下,教大家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以后见到这种,心里都有个底儿。
(备注:此场景大街小巷很常见,背后宣传布景上的八卦错的一塌糊涂,没一个标对了。基础知识尚且如此何况水平。只是老者糊口谋生情有可原)
打假第一类:五格起名法。
五格指的是姓名学中天格、地格、人格、总格、外格。五格全称为五格剖象法,是目前较有影响的一种取名法。最初在公元1918年初,由日本人熊崎健翁开创,因此五格剖象法也称作“熊崎氏姓名学”,其核心就是将人的姓名按五格剖象法来解释。
这种方法不靠谱,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人的生辰八字命局喜用,而且日本人所创,我们汉字跟日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又怎能适合国情。这个方法一般是街边摆摊算命先生常用来忽悠人的,北京雍和宫外面大把这样的。
打假第二类:打分姓名网站。
就是专门的姓名打分网站,以及手机软件。这个更是扯淡,用的程序语言随便套的一些基础。换句话说,就跟现在的工业化大模块生产一样,这个木材厂就这些模具,自然做出来的柜子款式就那几样。比五格起名还扯淡。我在网上随便搜了个起名网站,百度排名靠前的卜易居·姓名测试打分,史玉柱打分65分,药家鑫打分97分。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史玉柱,作为巨人集团董事长,商界传奇人物,东山再起,资产几百亿,名字打了65分; 药家鑫作为杀人犯,已在2011年被执行死刑名字竟然打到97分, 足以说明这种姓名打分网站根本就是娱乐,连一丁点参考价值都没有。
打假第三类:好字寓意,好名寓意。
我们中国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是自己的名字还是孩子的名字都希望起个寓意很好的,希望人生如名字寓意一样美好。可以负责任的讲,这个只是大家一厢情愿而已。名字叫富贵的,有几个富贵了?叫治国的,有几个到厅级了?叫永发的,有几个一路发财,身价持续暴增?反观我们自古至今有名的人物,张良,范仲淹,欧阳修,孙思邈,李淳风、刘基,近代的晚清超级巨富胡雪岩、盛宣怀,革命先驱孙文,以及毛泽东、蒋介石……这些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名字哪个有发财,有当官的寓意了?
还有一类是单独论述某个字,象征着什么好的意思一类,反正就是拣好听的说。我认为这也是胡扯。一切都得看数理组合,以及本身命局。打个比方,每个数字都是有价值的吧,你不能说9比1大就好吧, 银行卡里都是7位数。你认为9大,比较好。那么银行卡里1999999,跟9111111,哪个钱多?名字也是一个道理嘛,比如说“华”字好,刘德华带华是德艺双馨的明星,董灿华确实诈骗犯。
打假第四类:参考繁体字。
现在有一些学易经的朋友,包括自学了几十年的老头,认为起名字要以繁体字为准,这个就有点画蛇添足了,没有师承,又没悟到易经的精髓。易经讲的“一物一太极”古代只有繁体字,没有简体字,所以古人起名自然考虑的五行,笔画是繁体。这就跟古代做饭是烧木柴,出行坐的的马车,因为当时只有这个。现代参考繁体字起名,就好比放着天然气不用,楼房里烧柴火做饭。放着小汽车、高铁不用,非要驾个牛车跑高速。
现代我们全民普及简体字了,报纸,书籍,网络文字统统都是简体,而且大家叫你名字的时候,心里脑子里的印象也是同样是简体字,大环境如此,道法自然,效法的是什么,是规律,是大环境,这就是所谓的一物一太极。我们国内大陆区域,所有你能看到的文字地方,基本都是简体字,起名当然用简体了。
但是,如果在港台区域,外面新闻,报纸杂志,网站用的是繁体字,你天天在哪个环境下生活,当然用繁体了。这就是一物一太极,人效法自然。
正如港台明星,用蓝洁瑛的繁体字名字可以推出其被强奸,发疯;用简体就不行。黄日华妻子梁洁华的繁体字可以推出其得白血病,简体字就不行;同样你用大陆明星黄奕的繁体字,就推不出其家暴。范冰冰的繁体字,也照样推不出其领到巨额罚单。但简体字就可以。
(备注:这里的蓝洁瑛,就是用的繁体字)
入门类:正统八字起名。
这类起名在当下的正规命理馆是比较常见的,其原理也是采用易经阴阳五行平衡的原理,八字命局喜用神是什么,就起什么五行的字,来弥补命局的中的不足(跟八字命局缺什么就补什么,不完全一样。),这个原理很简单,只是比较考验命理师,有些特殊的命局,比如两气成象格,或者专旺格的命局,可能缺好两三个五行,如果这时候去补,越补越坏。
这种根据八字喜用神来起名的方法,我称之为入门级。因为方法确实是对正确的,也是符合易学原则的。为什么称为入门级呢,因为比较粗线条。打个比方,冬天了你很冷,需要衣服取暖吧?那这种方法就是给你件衣服,这个也没是对的吧,但是没有考虑更细的层面,是给你件衬衣?还是给你件羽绒服?是给你件小孩子穿的,还是大人穿的?更不要提颜色、款式、以及肥瘦、带不带帽子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姚明穿着潘长江的衣服逛街。
所以,真正高端的起名,这些都要参考到,同时还得借助天地时空气场的力量弥补自身命局的不足。这个我们后面会慢慢用实例来说明。
毕业生盗取全校学生信息建颜值打分网站?要调查真相,更要筑牢高校网络安全防护网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7月1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一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盗取全校学生照片等个人信息,分门别类制作成“颜值排行榜”。7月2日上午,校方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校领导在牵头处理此事,对于网传内容正在核实中。(据7月2日极目新闻)
疑似该男生建立的颜值打分网站(来源:网络)
据网络爆料,涉事男子疑似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19级研究生,目前已经毕业,而他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利用专业技术盗取全校学生个人信息,包括照片、姓名、学号、籍贯、生日等,并搭建了给全校学生颜值打分的网站,2020年10月他曾在个人社交账号公开发布此事,但目前其社交账号上相关内容已经清空。另据“新黄河”报道,该男生曾经获得过国奖、三好学生,并成功保研,现在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
网友爆料贴截图 (来源:网络)
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扭曲的窥私欲,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他人个人信息,建立这种“颜值打分”网站,如果网传信息属实的话,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不特定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不但无端地渲染颜值焦虑,劣化社会审美心态,而且已经是不容辩驳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被追究刑责。事态严重,校方积极回应、核实调查之余,也应尽快与警方联动,查明事实真相,遏制一切有可能的侵权行为,消除学生个人信息被滥用牟利的隐患。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轩然大波,一来是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被爆出如此恶劣不堪,罔顾法纪的行径,如果属实,那真的会让人三观碎裂,气愤不已,所以大家急于想知道真相,不希望受害者懵然无知,作恶者阴暗牟利;二来,也是出于对高校网络安全的忧虑,近年来,高校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安全泄露的重灾区,高校网络中存有大量学生的核心个人信息,如果这么容易就被一个学生攻破和窃取,那的确是让人感到非常担忧。
2020年,央广网报道,河南郑州西亚斯学院近两万名学生信息遭泄露,泄露内容以表格形式在社交平台上流传,信息具体到姓名、身份证号、专业、年龄、宿舍门牌号等。多名学生接到了骚扰电话和营销电话,当时已经引发了一波对于高校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的讨论,很多网友和专业人士都表示,高校应该尽到对信息的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只顾着收集,不好好保管,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也应当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针对这一曝光事件,所涉高校除了抓紧时间调查核实事件真相,更应紧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和检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排除网络安全隐患,夯实网络安全责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这一事件,不但戳中了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的社会痛点,更是对高校信息安全管理鸣响了警钟。部分高校在信息保护工作上一直比较松懈,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显然落后于网络时代的要求,也跟不上社会的法治需求。高校必须真正提高对信息安全重要程度的认识,将信息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堵住信息泄露这一作恶源头,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个人信息的安全。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