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去了寺庙后回来运气变差了(烧香拜佛有用吗)

去了寺庙后回来运气变差了(烧香拜佛有用吗)

每早拜一拜观世音菩萨,一生运气不会差

整日烧香拜佛的迷信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

迷信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因为人心的复杂性、矛盾性,而迷信恰好“契合了”人的部分心理特征,“满足了”某些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迷信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呢?——心启点

近些年来,总有一些人流窜在各大城市中,打着“大仙的旗号招摇撞骗,见到路人就谎称对方家中有灾,可以帮助当事人消灾,在当事人给出大量金钱后,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就大摇大摆的离开了。

更有甚者,是被当事人请到家中为家人治病的,可他们完全不懂医术,仍然运用化学实验来蒙蔽当事人的双眼,不但患者的病没有治好,反而会贻误了病情。面对这情况,我们不仅痛恨这些所谓的“大仙”,同时还对当事人的愚昧、无知感到可悲。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没有条件学习的老年人身上,一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也常会上当。

科学讲究的是科学方法(比如实验、对照、双盲、置信区间等),目标就是扒开层层迷雾,找寻真相,回归常识。按理说,科学越发达,迷信的空间被挤压,人们就越会摆脱迷信困扰才是。然而,反观现实我们很容易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迷信几乎俯拾皆是,不仅传统的迷信方式(算卦占卜、八字算命、看相、星座等)仍在,还出现了“电脑算命”等披着科学外衣的新形式。看来迷信这只“打不死的小强”也在不断改头换面,紧跟时代潮流趁机搭上科学的“东风”,以便继续野蛮生长,蛊惑人心。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迷信心理的表现外,还有一类人就是宿命论的拥护者,他们盲目地相信命运是由上天注定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理论一直支配着他们的思想,因此导致了他们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会使他们的人生碌碌无为,还会给当事人的周围亲友造成负面消极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十分矛盾的情况呢?这可能是因为人心的复杂性、矛盾性,而迷信恰好“契合了”人的部分心理特征,“满足了”某些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迷信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呢?

产生迷信的原因

一、错误归因。错误归因指的是人们会把某个“无关因素”错误地归为“某个结果”的原因。没有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其实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你相信它(比如迷信),你就会无意识地“筛选”证据来支持它,忽略相反证据,从而导致“错误归因”。

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迷信的鸽子。他把自己的经典装置“斯金纳箱”进行了改装,选了8只鸽子作为被试。他让每只鸽子都在斯金纳箱里待上几分钟,无论鸽子做出什么动作,它们每隔15秒都会得到食物。

鸽子的“迷信行为”

结果表明,8只鸽子中的6只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迷信行为”。有的鸽子会在食物出现之前转几圈,有的鸽子会把头反复伸向一个角落,有的鸽子会多次啄击地面等等。鸽子们认为只要它们做出这些动作,就可以得到食物。但我们知道,鸽子们能够得到食物和它们的行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它们却因为这个实验产生了迷信行为。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表现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业务员有一天穿了一套绿色的西装去洽谈业务,结果成功了,他就把那套绿色的西装视为自己的幸运物。后来,他又穿着这套西装再次取得成功,他就会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于是,只要是重要的场合,他总是会穿上这套衣服。

实际上,工作上的成功也许和这套衣服没有任何关系。还有我们经常听到的幸运日、幸运色、幸运数字等等,根本经不起推敲,也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但是我们的大脑有时就是深信不疑。我们经常会把一些偶然的或者表面上有些许联系的事件归为因果关系,甚至进入到自欺欺人的误区,盲目地相信某个人或某件事,很多骗子都是利用这种心理来让人上当的。

二、巴纳姆效应。心理学中将关于星座等等一些对号入座的心理称为巴纳姆效应。在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也就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之所以叫巴纳姆效应,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杂技师巴纳姆,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我们来看看星座表里的一些描述:“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这是三个不同星座凑成的一段话,是不是感觉都在说你自己,这就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基本每个人都符合,这就是你会觉得星座准确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当这些分析来自于所谓“专家”或者“权威”之口时,你会以为TA说的是你个人的“私事”,但其实TA说的更多是人的共性。而且模糊之处要么迷信者自己会“脑补”,要么对方会“顺水推舟”,总之最后你信了。

三、对于不确定性事件的恐惧情绪。恐惧让人盲目,因而 “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甚至抛弃常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如果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想要去接近,那么十之八九会被淘汰掉,比如看见扁平的鳄鱼或者毛茸茸的老虎,就好奇地去查看,那结果可想而知,基本都成为了野兽的食物,而那些充满恐惧感然后逃跑的人活下来的概率则会大大增加。所以,最终通过自然选择后剩下的人们,基本都是对不确定性充满恐惧的,这种恐惧感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了人的一种本能。

如今很多喜欢看风水、算命、求生拜佛什么的,甚至很多有钱人、大领导也对这些十分笃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常从不确定性中受益,因为有些人特别是成功人士都需要运气的加成,而运气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渔夫在出海前都会祭拜妈祖,希望妈祖可以保佑自己捕鱼顺利,因为每次出海会不会遇到风浪都是一种不确定性,假如捕鱼的时候风平浪静,他会想一定是妈祖保佑,而如果遇到了风浪,他还是会很迷信,认为自己朝拜时不够虔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无法再跳出来。众多各类迷信也深谙此道,巧借“恐惧”之力抓住人心,征服大众。

如何避免迷信

迷信心理的泛滥,对个人以及全社会都是一种危害,想要破除这种观念,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大多数情况下的迷信思想,是从无知开始萌发的,只有科学文化才是战胜迷信的最有力的武器,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思想境界,才能够战胜愚昧无知,摆脱迷信心理的纠缠。如果你对事情结果的每一步都了如指掌,知道导致每种结果的原因,那么就不会再迷信,比如一个程序员做了一个上传图片的程序,在代码里规定了上传图片的格式和尺寸,当你上传规范的图片时就会成功,反之则会失败。如果此时一个传教士告诉你上传成功是因为受到了神的保佑,失败则是因为神对你有所不满,是对你的示警。我想此时你一定不会相信他们所说的“神”,因为你对每一步都非常了解,明确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确定性,才让你能坚定地相信自己,避免了迷信。

在古代每次发生日食,很多皇帝都会斋戒沐浴,甚至贬谪大臣,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皇帝做了某些错事,从而导致了上天的愤怒。而现在看来,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而已,和上天愤不愤怒没有一点关系。

其次,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体育运动、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健康、积极的业余活动,多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许多有迷信心理的人,都是经历过挫折和创伤,例如曾身患重病、商场受挫、婚姻家庭不美满等。这类人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宽慰和帮助,这时,广泛的社交活动则能令他们找到心理支持,如果问题严重者,还可以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些方法都比参与迷信活动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