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西伯侯姬昌吃了伯邑考(西伯侯姬昌)

西伯侯姬昌吃了伯邑考(西伯侯姬昌)

纣王为什么不先杀了姬昌?真因为姬昌装傻充愣,吃了儿子的肉吗?

小时候,我们应该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封神榜》。这个故事讲的是武王伐纣,推翻殷商,建立周朝的故事。如果,深入了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电视剧里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琢磨一下,纣王为什么不杀姬昌这件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它结束了禅让制的时代,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

但是,这时候的夏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并没有真正的一统全国。所以,继承了夏朝政治制度的商朝,也是如此。虽然,商朝是中原大地上唯一的正统国家,各诸侯国对商天子俯首称臣,为其镇守四方,但是,各诸侯在自己的王国内,还是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力。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或者《封神演义》这本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商朝有四个诸侯国,每个诸侯国有一个伯侯,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和北伯侯崇黑虎。在四大诸侯国中,又以西伯侯姬昌和北伯侯崇侯虎两人的名气更大,治下王国更强。

四大诸侯国作为商朝的附属国,他们需要为商朝镇守边关,抵御外敌,一旦君王有难,还须领兵勤王,不得有误。但是,与义务相对应的是,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绝对的自治权,政治、军事、经济均不受商王朝掌控,可自行决定王国继承人。

当然,在四大诸侯国治下,还有很多小诸侯国,且数量极为庞大,如果,能够将其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也是颇为强大的一方势力。

当时,四大诸侯国及其治下的小诸侯国,面积加起来比商朝总疆土面积的一半还要大。所以,作为天下之主的商朝,对于这四个诸侯国自然也是相当忌惮的。

要知道,加强中央集权最好的办法就是削藩,想想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这一手玩得可谓十分漂亮。兵不血刃就将各诸侯国手中的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商朝时期,当然不可能出现削藩的事情,但是,任何一位君主都不会让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谓“卧榻之侧岂可他人酣睡”。

商纣王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昏庸无道的君主,但是,他也是君王,是君王就一定需要四方臣服。所以,他是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四大诸侯国日渐强大却不闻不问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想要找一个机会好好震慑一下这四大诸侯国。

话说,姜王后被迫害致死以后,费仲、尤浑等奸臣体察上意,给暗地里对四大诸侯国恨得牙痒痒的纣王出了个馊主意。他们建议纣王将姜桓楚、姬昌、鄂崇禹、崇侯虎全部诱骗到朝歌,一举铲除这四大伯侯。幸好,此时的纣王还有点脑子,所以,这个主意就没有了下文。

纣王虽然放弃了诱杀四位伯侯的想法,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削弱四大诸侯国。所以,纣王首先选择了东伯侯姜桓楚下手,诬其谋反,然后,名正言顺地将其杀害。

东伯侯的儿子姜文焕知道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举兵造反。姜文焕是一员猛将,骁勇善战,手下的士兵也跟他一样都是勇猛之人,所以,这群人最初还真让纣王寝食难安了一段时间。只是,姜文焕空有勇猛,却无谋略,最终,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根本没有动摇商王朝的根基。

而在这场所谓的姜桓楚谋反案中,南伯侯鄂崇禹也被牵连其中。他曾以性命为姜恒楚担保,可纣王想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他们的命。所以,东伯侯死后他也落得个枭首示众的下场。东伯侯和南伯侯都死了接下来就该轮到西伯侯姬昌了,最终,姬昌却在纣王的手下逃过一劫,且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纣王明知此举是纵虎归山之举,为什么最后还是放过了姬昌呢?大部分人认为:姬昌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为他装傻充愣,打消了纣王对他的疑心。

在当时,世人皆言姬昌是个神算子,对于信奉鬼神的纣王来说,他其实对姬昌的忌惮是最深的。但是,当纣王邀请姬昌吃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肉做成的肉饼之时,姬昌却吃得很开心。纣王觉得姬昌也就那样,没什么大本事,连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肉这样的事情都算不到,所以,干脆就放了他一马。

不过,事实上姬昌能够活着回到西岐跟这一点关系都没有。

姬昌能活着走出朝歌,完全是因为纣王本来就没有这么早就杀了他的打算。如果条件允许,纣王当然不会放这个心腹大患离开,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时的条件不允许。

那么,为什么说条件不允许呢?

因为,当时的西周非常强大,而且,他的西部就是戎人的势力。戎人势力一直是让商朝头疼不已的问题,这些戎人英勇善战,野蛮好杀,一旦进入商朝境内,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此时杀了姬昌,西周就算不造反,只是放戎人进入商朝地界,那商朝都会伤筋动骨,甚至,很有可能无力再节制各诸侯国。

而且,如果西周一怒之下跟戎人联合,那么,后果简直无法想象。所以,纣王在权衡之下,还是让姬昌回去继续镇守边疆。纣王未必不知道姬昌是在装傻充愣,但是,毕竟已经杀了伯邑考,间接地震慑了姬昌,不如就放他一马。只是,纣王没想到,最后真的是西周取代了商朝,将他从王位之上赶了下去。

既然,姬昌逃过了一劫,那北伯侯崇侯虎自然也就得以幸免于难了。因为,纣王很清楚,这两人之间可是有深仇大恨的,让崇侯虎来牵制姬昌真的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在这一点上,纣王这个君王当得还挺称职的。之后,西周伐纣之时,崇侯虎也的确给姬昌带来了不少麻烦。

参考资料:

【《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国语·武王伐殷》】

商周“混血王子”姬昌早年的政治履历有多牛?还逼着周朝“和亲”?

借助着各类儒家典籍的渲染,从先秦时代开始周文王姬昌便始终被世人认为是美德懿行之君。这位周王国重要历史节点上的领导人,不仅对父亲季历尽足孝道,在伯邑考、姬发、姬旦等子嗣面前亦俨然是一位慈父。更坦然接受了商纣王帝辛将其囚禁于羑里的不公正待遇,安心用蓍草精研卜卦之道,即便被释放后也一度表现得忠心耿耿。然而,在尔虞我诈的权力游戏之中果真存在这样的“道德完人”吗?

一般认为,姬昌出生于公元前12世纪。此时中原大地正处于商王朝第28代君主武乙的统治之下。随着“盘庚迁殷”正式终结了漫长的“九世之乱”以来,商王朝便逐渐走出了同宗相残、屡迁都邑的动荡。而武乙的曾祖父武丁更任用贤臣、整顿军备,先后攻灭彭国、豕韦,击败土方、贡方、鬼方诸部,商王朝由此进入了武功赫赫的“中兴盛世”。

然而,商王朝的统治区域虽然名义上囊括了今天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等省,其影响力更远达长江以南、燕山以北。但以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显然无力直接管控如此辽阔的疆土。因此,册封方伯并与之联姻便成了商王朝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周文王与其子周武王雕像,位于陕西韩城司马迁景区。

据说武丁的后宫便有“诸妇六十余人”,其中除了可能同为子姓王族、能征善战的“妇好”之外,最为著名的便是来自井方(今河北邢台一带)的“妇妌”。由于井方所居之地百泉竞流、水源充沛,是以妇妌不仅善于种黍,其娘家更频频向商王室进贡珍稀的卜甲和卜骨,有时甚至一次便多达百余枚。正是基于这些政治贡献,其子祖庚、祖甲备受恩宠,得以先后继承王位。我们熟悉的“后(司)母戊”大方鼎,便是这两代商王为纪念其母的功绩而铸造的。

除了广泛接纳各方国的献女之外,商王朝也鼓励亲贵与外姓部族联姻。其中挚国国君的次女任氏便嫁给了姬氏首领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季历。对于此事,《诗经·大雅》中不无夸耀地写道:“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意思是说,来自殷商的挚国二闺女太任,嫁到了我们姬周,在京都做了季历(王季)的新娘,一起推行德政。

值得注意的是,季历与任氏成婚之前。其父古公亶父迫于薰育、戎狄等游牧部族的袭扰,不得不由立国九世的豳地(今陕西省彬州市,旬邑县西南一带)南迁。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古公亶父本人便率先迎娶了渭水流域的姜姓部族之女。又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才最终得到了武乙准许其在岐山周原建立定居点的“赏赐”。姬氏部族也正式以周国的名义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

因此任氏下嫁看似是商王朝巩固与姬氏之间政治同盟而伸出的橄榄枝,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政治态度的一种考验。毕竟古公亶父与其姜姓正妻育有三子,按照长幼尊卑的继承顺位排列,那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显然都排在幼子季历之前。正是考虑到站在三儿媳身后的商王武乙,古公亶父不得不在任氏诞下长子姬昌后,以这孩子身负祥瑞为名,明确了季历的优先继承权。而为了不使方兴未艾的部族陷入内斗,泰伯、仲雍更远走江东,文身断发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商王武乙显然对古公亶父的抉择很是满意。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借助商王朝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滋养,周国不断发展壮大。古公亶父死后,季历更在商王朝的直接支持和授意之下,主动向戎狄部族发起攻势,并多次前往商王朝的首都献俘,获得了丰厚的赏赐。

虽然在季历击败鬼方、俘虏了20位狄王的同时,商王武乙在巡猎渭河流域之际突然病故,此后的近十年时间中,商王朝第29任君主文丁似乎依旧延续了其父扶植周国以对抗戎狄的既定国策,更册封季历为职司畜牧的“牧师”。

然而季历的赫赫武功最终还是引发了文丁的猜忌。毕竟对于商王朝而言,其与周国之间仅有名义上的从属关系和脆弱的政治联姻。随着季历每一次胜利归来,年事日高的文丁也日益不安。最终,当季历再次带着从“翳徒之戎”俘虏的三位贵族前来时,文丁先是赐予其圭瓒、秬鬯,加封其为统领西方诸侯的西伯,继而却又突然下令将其囚禁。

季历如何触及了文丁的逆鳞,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文丁扣押季历的目的,究竟是杀之而后快,还是想以之为人质,以达到控制周国的目的,甚至仅是予以敲打和警告,亦不可知。甚至季历究竟是死于狱中,还是当场被杀,目前也尚无定论。但毫无疑问,他的死为其子姬昌登上历史扫平了道路,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揭开了序幕。

季历的尸体被运回后,周国上下无不群情激愤,但此时的姬昌却没有急于出兵为父报仇。甚至文丁因病去世,其子帝乙继位、政权交接的关键时刻,姬昌也依旧引而不发。直至多年过去,大多数商人可能已然淡忘了曾经有位周国君主死在自己首都的情况下,姬昌却突然发难、大举伐商。

关于这场战争的进程和胜负,史书中同样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此时正与归属于东夷系统的“人方”交战的商王帝乙,显然无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是以,在次年姬昌因领地发生地震而暂缓用兵后,商王朝仍选择与其改善关系。帝乙更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姬昌,以示“和亲”。

能够迫使强大的商王朝“献女求和”,显然极大满足了周人的复仇心理。他们在《诗经·大雅》骄傲地唱道:“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意思是说,大国的女子,是商王的妹妹。卜辞表明婚姻吉祥,文王亲自来到渭水旁迎接,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婚礼办的隆重光彩。

至此,周人彻底摆脱了仰人鼻息的尴尬处境,争得了与商王朝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

伯邑考死后封为紫薇大帝,纣王封为天喜星,为何姬昌没被封神?

封神大战之所以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天庭缺少人手,于是昊天上帝想要阐教十二金仙来天庭做事。

可是元始天尊不愿意,于是人阐截三教就这样协商封神,签押了封神榜。

封神大战之后,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归位,有柏鉴封了一个清福神。黄天化封了三山正神炳灵公。

黄飞虎封为东岳大帝。伯邑考封了一个中天北极紫薇大帝。连无恶不作的纣王都被封为了天喜星。

还有飞廉恶来,费仲尤浑这样的奸佞小人也都被封神,为何周文王姬昌却没有封神呢?

那么小刘跟大家分下一下这几个原因。

一,姬昌死的好,寿终正寝,无法封神。

想要死后封神,都必须非正常死亡。或者被人杀死,或者自杀也可以。

但姬昌是病死在床榻,算是寿终正寝,是自然死亡。所以,他不符合非正常死亡的条件。

二,姬昌吃了伯邑考做的肉饼。

一个笑话说的好,你每天抽一个乞丐一耳光,当有一天你忘记了,没抽他,他会很感激你。

但是假如你每天给一个乞丐五块钱,有一天你不给了,或者少给了,他会恼怒你。

所以,姬昌是一个圣人,是一个仁德之君,他做一辈子好事没什么,但他只要做一件错事,那就是大错特错。而姬昌为了活命吃了伯邑考的肉,不论他怎么找理由为自己解脱,但这都显示了他贪生怕死,更是他的人生和政治生涯中的污点,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对比纣王,因为纣王本来就是为恶,他杀妻诛子会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姬昌不行,越是好人为恶,那他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就仿佛明星的人设崩塌一样。

三,姬昌吃了伯邑考的肉,或者是心中有愧,把本属于自己的神位给了伯邑考。

四,姬昌将伏羲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而且他是一个仁德之君,对人类有功,他在人间更是活着的圣人。所以,姬昌很可能会像封神演义里说描述的天地人三皇一样,因为功德加身,会去火云洞成为第四皇,文皇。所以,这神位对他来说便没有什么价值了。

五,姬昌是周朝的周文王。在他死后,会有子孙后代来建庙祭祀他。

女娲娘娘因为炼石补天对人类有功,人类主动建庙来祭祀他。而姬昌会有武王以及他的许多子孙后代来供奉他,所以,他不需要封神便能永远的活着,还不如把神位让出来给别人呢。

六,姬昌是姜子牙的老上司。可以说姜子牙的一切都是他给的,一个下属怎么可能封领导的官呢?所以他没办法封姬昌为神。

姜子牙有权利封任何人为神,因为他们不属于一个系统。但他独独不能封姬昌。

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他可以管理他公司的任何一个人,但其他公司的员工,他根本就管不到。

姜子牙也是这种情况,只不过是反了一下。他可以封任何人为神,但在这人间,独独姬昌是他的领导,封不了。

七,姬昌在临死之前曾经与姜子牙说过一番话,大意便是姜子牙不可反商,如果反商,他们此生便不再相见。不,姬昌说的话更狠,那就是死后灵魂都不再相见。

而姜子牙答应了姬昌的话,他说如果违反君命,便是不忠。

姜子牙离开昆仑山便肩负着封神和伐纣的任务,他是一定要反商的。

所以,姜子牙违背了姬昌的命令,便要信守承诺,此生,不,他们死后都不再见。

在姜子牙封神之时,所有人的灵魂都必须与他见上一面。

而姜子牙与姬昌必须信守承诺,此生不再相见,所以,这根本没办法封姬昌为神,因为他们不能见面。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