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能忘的“国家记忆”——国家公祭日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永不能忘的“国家记忆”——写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
写在前面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81年过去,中华门城墙上战争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诉说着当年那段沉痛的历史。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第5年。5年来,国家公祭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5年来,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强化“国家记忆”,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5年来,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从一天到全年——
铭记历史,决不让悲剧重演
12月9日下午,南京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正在为第五个国家公祭仪式做着准备工作。
张建军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筹备公祭的5年,让他百感交集,倍感振奋,“公祭上升到国家层面之后,在情感的表达与延续,提升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公祭仪式上,警报声响起,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民族危难的年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军人,这是刺入灵魂的声音与拷问:面对外寇来犯,我能做些什么?回想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自己更清醒地意识到身上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决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参加了3次国家公祭仪式的南京警备区政委张宁谈到国家公祭给他的深刻印象时说。
和张宁一样,南京一中高二5班的学生陆尧至今清晰地记得去年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和其他79名南京青少年代表一起朗诵《和平宣言》的场景,他们从那段沉痛历史讲到了民族复兴,心情也随着宣言内容从沉重到激昂,“历史值得被铭记。我们在准备朗诵过程中听了《和平宣言》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又在公祭现场体会到了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信念与力量。”陆尧告诉记者,今年她又报名参加了国家公祭仪式上的现场朗诵,她想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历史。
每逢公祭日,凌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南京上空,行人停步默哀一分钟,汽车驻车按响喇叭,长江航道上轮船长鸣汽笛……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一声长长的警报,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沉痛的记忆在这一刻被唤醒。81年过去,时间改变了很多,但烙刻在人们心间的民族之痛永远也不会改变。
这些年,南京市栖霞区小贝壳幼儿园每年12月13日前都会组织大班小朋友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不只是幼儿园,在南京,对英雄烈士的祭奠、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已经从国家公祭日当天演变为全年的常态活动。
在南京学生的课程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必修课;燕子矶公园等17个丛葬地全年持续接待众多中外参观者献花祭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8点半开馆进入的前12名观众撞响和平大钟;南京一中等学校周末或节假日时间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去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进行悼念祭扫等活动;江苏省联合南京市军地各部门每年在烈士纪念日当天都会组织新婚夫妇到烈士陵园献花……
从一城到全国——
国家公祭,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默哀一分钟”明确写入法规,多项行为被禁止,还特设了“宣传教育”专章,该条例于12月13日起正式实施。
“这份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条例是民意的表达。”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姚正陆表示,他们在条例制定前实地开展问卷调查,形成的《南京市公民“国家公祭”意识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出台保障公祭活动与场所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出台后,相信社会参与度会更高,更能形成浓烈的公祭氛围,也能更好涵养民众爱国主义情怀。”姚正陆坚定地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言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此留下参观感悟。浙江嘉兴嘉善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唐雨楠随学校研学活动来到纪念馆,参观后她一字一顿写下自己的感悟。唐雨楠告诉记者,近距离接触历史实物后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记住这段历史,守卫现在的和平环境”。
“在国家公祭日设立后,公祭本身的仪式感增强,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从更多侧面、不同角度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记者。
“南京大屠杀史在国内和国际的传播需要人才,特别是有冲劲的青年学者。”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表示,国家公祭日设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关注这段历史,今年研究院36个大屠杀史研究相关课题申请者中年轻人就占多数。
南京之痛,华夏之殇。201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全国20多家抗战类纪念馆,也同步举行公祭活动,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遇难同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安保总务处和公众服务处副处长王敏表示,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纪念馆的接待量也逐年猛增,截至2017年底,纪念馆已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7370万观众,公众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家公祭网在线祭奠遇难同胞的网友达到1913万余名。
国家公祭,祀我国殇。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国人都会以肃穆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公祭活动也触发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叙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与反思。影视作品《南京、南京》《二十二》、漫画作品“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1937-2017”、解放军军乐团交响乐《永不忘却》、歌剧《拉贝日记》、12幅组画《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一幕幕剧、一张张图、一场场活动中,国人汲取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也让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凝聚着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从中国到国际——
以史为鉴,唤起世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纪念日活动。”这几年,英国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福克斯电视台(FOX)等世界主流媒体都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出口处,有一堵印有参观者留言铭牌的城墙。“不将事实情况告诉下一代,那就不会真正吸取教训,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日本上条君”“向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永恒的敬意,他们不会被遗忘。世界将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众多外国参观者了解这段历史后纷纷留下真挚的话语。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来馆参观的外国友人仅去年一年就达到26万余人。
外国友人参观人数的不断增长,反映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2015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高校将二战日军士兵东史郎揭露日本南京大屠杀暴行证词的视频作为授课教材;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以人类的共同记忆凝聚着正义的力量;2015年12月,法国画家帕赫将自己创作的南京大屠杀油画《暴行》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想通过这幅画作告诉世界,一定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2017年9月,克里斯托弗·拉贝——曾参与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的约翰·拉贝的曾外孙,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将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使用过的24枚官印、钢印等一批珍贵实物捐赠给纪念馆;也是在这一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了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6月7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国家大厦开展,此类展览近年来已在法国、白俄罗斯等世界几十个国家举办。
“去年国家公祭期间,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等400多个侨团在五大洲10多个国家、地区共同举办海外悼念活动,得到活动举办地人民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张建军表示。
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先生表示,南京加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后,方便全世界所有国际和平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悠久传统,也会更深地了解中国在构建世界和平城市目标中做出的努力。
曾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内容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表示:“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追忆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矢志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潘娣 卢遵侯)
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溪水瑟瑟,翠绿成荷,痴人梦里的碧波清影烟水人家;江南烟雨的丰山瘦水,风流雅致都解风情。那样安详,那样宁静。半夏里,夜光渺渺,白鹭双飞,谭波碧影映照那当下的我,往事亦如云烟。
花开见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锦绣年华,我们执着于己,执着于物。总以为自己在灯火阑珊的世事浓烟里,可以简单自持,放下执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孰知浓郁的世味还是苍白了我旧事的清梦,归于尘埃。
在我心中,有一株尚开的菩提,总是令我向往那晨钟暮鼓,安之若素,也许是慵懒,也或者是躁念。亦不重要,只当我每听到琴音悦耳,茶饭而思,久久不去! 它日梦里,薄雾晨曦,推开寂寥的窗纸,感悟碧海潮声,听听庙里的钟鼓。敲开困倦的眼帘,有位佳人相伴在踏卧前,为你抚琴,为你痴心,相守不离。似那秋水银塘鸳鸯戏水,天风玉宇鸾凤和鸣,白客双飞情莫如此!身裹素袍,带着佳人,推开久违的门帘,望河水清清,白梅寒枝,翠绿成荷,你与我静坐石台。一碗清茶,说说旧年的陈迹;一首琴曲,聊聊当下的清欢。不执着于己,亦不执着于物。似醒非醒,似梦非梦;满山花果皆为食。那时,古桥,溪水,山庄,野菜是言语也是风情;就此简静安乐,百年如一。
世俗纷扰,无心感叹。静而自知,不执于物,不困于心,不动于欲,宠辱不惊,万物皆是言语。世人昭昭,我独昏昏,似婴儿之未孩,愚人之心哉!
人本空空,空空而来,空空而去。财物,官权,皆如泡影。佛云:“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夜暮辗转无眠,特执此笔:
夜月暮色雨潇潇,佳人无影心寥寥。
秋波碧影双飞客,落叶无花笑沧桑。
碧谭鱼跃远相望,笛意悠悠催情郎。
爱若无花归寒土,何惹痴人坠情涯。
15首小众爱情词,冷门且惊艳,感动千千万万遍
圈儿词
【宋】朱淑真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圈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首《相思词》,又称“圈儿词”,实际上是咏月诗的形象化表达,是抽象画的另一种形态。朱淑真用生花妙笔写下了这首“圈儿词”,通过圈圈点点,把刻骨的相思隐藏起来寄给丈夫,呈现出最凄美的画面,充分展示了她的婉丽多情、娇羞可爱、至纯至真。夫阅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宁故里与她相会。
朱淑真是在用心经营爱情,期待丈夫的爱,期待丈夫的回归。尽管相思刻骨铭心,她不得不隐藏这种情感。但是,词人心底还是渴望被感知,被眷恋,被疼爱。词人的幽默、含蓄、风趣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卜算子·答施
【宋】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乐婉与施酒监两情相悦,却不能厮守在一起,临别之际写词相赠。从词中所流露的感情来看,此一别不仅是远别,而且是诀别。此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的痛苦和真挚的感情。
全词大意:离别之后,痛苦的相思如沧海一样,深而无际,让自己备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就像天上的云一样,远不可及。想把握住这将别的时刻,流尽了千千万万行的眼泪,也留不住远行的恋人,让我愁肠寸断。想重见,却无法重见。与其抱着这没有希望的爱情,倒不如死掉这条心。但是,真要死心,却又下不了决心。你我虽然有情,但最终成不了眷属,也许是前生无缘吧。既然前生无缘,那么就等待来生,再结为夫妻。
词中道出了古往今来的爱情真谛:生死不渝。
生查子·药名闺情
【宋】陈亚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这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闺情词。词中以深挚的感情和通俗的语言,以书信的形式,巧妙地用一连串药材名称,倾诉相思之苦的心情。
词的上片,通过用书信难以表达的相思之苦,抒发对丈夫的一片深情。自从与丈夫分别后,无法排解离愁,便把深深的思念写入信中,那离别之情,却怎么也写不尽。词中的“相思”“意已(薏苡)”“白纸(芷)”“苦参”“郎读(狼毒)”均为药名。
过片“记得约当归”前,添上“分明”二字,突出分手时的印象深刻。她一再叮嘱丈夫,最迟不要超过樱桃熟时(指夏天),就一定要回家。可是,她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却始终不见爱人回来。她不禁爱怨交织地问道:“现在连菊花都开了(指秋天),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呢?”这四句一气呵成,既是信中内容的延续,也是信外相思的延伸。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写怀念远人的情思。词中使用的药名,有“当归”“远至(志)”“樱桃”“菊花”“回乡(茴香)”等。
药名词,规定每句至少要有一个药名,药名可借用同音字。这首词中的“相思”“苦参”“当归”“樱桃”“菊花”是药名本字;“意已”“白纸”“郎读”“远至”“回乡”等,则是同音字借用而成。作者对十种药名的妙用,不仅情深意长,也显示了他医药知识的精深。
减字木兰花·春情
【宋】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以“春情”为题的词作,大都是写女子当春怀人的相思。然而,王安国这首词却是写一个男子对佳人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
上片点明女子居处的精致华美、清静幽雅。春尽花残,爱花人,情已不堪,更何况急雨劲风又在摧残鲜花。“飞不起”三字,表现雨势的猛烈,展示残红狼藉的凄凉景象,点明主人公的心境也像落红沾雨般沉重。这种心情,源于伊人的悄然离去。从黄昏到月出,主人公长时间伫留不走,可见他对女子的一片痴情。“余香”二字,既描绘了女子的风姿容颜,也展现出屋里衣香胜如花的境界。
下片“何处去”三字,突出了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焦点。香歇人去,光沉响绝,只有一人独自踯躅在路旁,形单影只。杨花有幸,反衬人的无缘。
浣溪沙
【宋】吴文英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这是一首怀念情侣的梦游之作。上阕写无法相见,只得托于梦境,梦中却没见到佳人。下阕写“春堕泪”的无限伤心。“行云”是指所思佳人,“含羞”是说始终没能见面。全词营造出一种悲愁迷蒙的氛围,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让人感慨。
全词大意: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灵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是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夜晚东风降临,觉得比秋天还冷。
昔日情人,几多欢乐,而今分离,欲见不能。思之深,故形之于梦。词人不写回忆往昔如何,而写所梦情景,足见爱之深,恨之切。
鹧鸪天·别情
【宋】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是一首离别词。上阕写离别,下阕写相思,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感情真挚。
起句以送别入题,“玉惨花愁出凤城”,“玉”与“花”比喻作者自己,“惨”与“愁”表现分离的愁苦,表达词人凄凉的内心世界。她送别情人李之问,情意绵绵,愁思满怀。莲花楼是离别的地方,楼下青青的柳枝,与送行宴会上回荡的《阳关曲》相呼应,颤动着两人的心弦。一曲过后,心上人就要起程了。
离别是痛苦的,但别后更苦。词人希望分别后,能够在梦里见到心爱的人,但是好梦难成。词人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相结合,把“阶前雨”与“枕前泪”相映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描绘出词人在雨夜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与痛苦的相思之情。
酷相思
【宋】程垓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这首词是程垓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写离别之痛。把“欲留不得、欲去不舍”的矛盾痛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起句“月挂霜林寒欲坠”,创造了一种将明未明、寒气袭人的气氛。本是梦乡甜蜜的清晨,却到了门外催人启程的时候。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得以深刻表现。想不去,却找不到留下的借口;想留下,又想不出留下的办法。注定要分别了,以后很难相见,怎不让人黯然神伤。
下片写别后相思之深。词人先以“离魂”“憔悴”等字眼表达相思之苦,以“春到”“人到”和叠用“须频寄”,写尽双方感情之深、两地相思之苦。
这首词中,写景色的语言不多,更多的是抒情,语言朴实,不事夸张,却能将缠绵悱恻的情感娓娓道来,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小重山·春愁
【宋】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这首词写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却不写满地落红。荼蘼花谢,春天可算是彻底结束了。可还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写“莺虽老”,但“声尚带娇羞”,也是将老未老。正像这位女词人一样,青春将逝未逝,尚有美丽的面容,尚带娇羞的神态。槐影被风揉碎,春天被风吹走。自己的青春,也将一起消逝。春风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词人的芳心。
下片“独自倚妆楼”,更思远人。连天烟草,映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哪有归舟可见?想见到情人,一丝希望都没有,其愁苦可想而知。放下帘钩,想隔断草浪,挡住春愁。然而,这种愁思隔不断,挡不住。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宋】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这首词主要写一个女子,在非常用心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之后,想起恋人不在身旁,有谁来欣赏呢?心中的烦恼油然而生,引起一番离愁。
全词大意:她用香墨,把眉毛画得弯弯,在脸上涂了一层淡淡的胭脂。杏黄色的裙子配着天蓝色的衣衫,独自一人倚靠在栏杆上,默默地将嘴唇染红。自从他走后,好像江水逝去,再也见不到行踪。她却半掩着门盼他归来。可情郎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如何能寻得到他的踪影呢?到了晚上,一轮新月挂在天边,可叹月圆人难圆,又是一个难熬的孤独黄昏。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悦己者”已经远去,精心打扮就显得毫无意义,词人将失恋女子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入木三分。
南歌子·怅望梅花驿
【宋】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的词。上阕从男主人公起笔,下阕则落在女主人公身上,两阕遥相呼应,如倾如诉。
作者先从描写情态入手。“怅望梅花驿”,是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中的典故,说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以寄伊人,却无从寄去,徒然凝情而望。来鸿不见,去雁难留,距离阻隔了一对情人,无法相聚。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恰如一组逐渐推近的电视镜头,在令人失望的结局上定了格。
如果说男主人公的愁绪是悠长缠绵的话,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就显得炽热急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坐卧不安、百般无奈的心理。“缄素”“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传情的典故。“远”“秋”二字,巧妙地点出了她与情人之间音讯断绝的忧愁。焦虑而痛苦的女主人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愿江水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江水,带走的却是姑娘的失望,最终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
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
【宋】黄庭坚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似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这是一首赠别的词。上片写情人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柔情脉脉,使人魂飞心醉。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
鸳鸯、翡翠,皆偶禽。雄者为鸳,雌者为鸯。词人以远山的秋波,比喻陈湘的眉清目秀;以春花的娇嫩鲜艳,比喻陈湘的年轻貌美。含蓄而婉转地把陈湘的婀娜身段、锦绣年华描绘了出来。又以“透”“瘦”“愁”三字分别写出陈湘的情窦初开、纤细苗条和多愁善感,艳而不冶,媚而不妖,清丽乖巧。词人结识陈湘,唯恐不早。一种急于谋面的情感,溢于言表。词人遥想分别后聚少离多,等到再次相逢的那天,恐怕是花已成泥、叶已成土、果已满枝了。以柳的飘拂依人,比喻恋恋不舍。虽千里之外,依然频频回首,寻觅那美丽的倩影。
这首词语淡而情深,意浓而韵远,庄重而活泼,没有实际生活的体验,是无法写出心中的曲折;没有生花之妙笔,亦难以表达词人的多愁善感。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宋】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这首词是周邦彦流寓荆州时所作。上片情春怨别,情牵旧事;下片歌颂明媚春光,表达重聚的欢乐。
全词大意:回忆过去,朝云蒙蒙,细雨如丝,春色淡淡。你淡妆素裹,窈窕身姿,我们在小楼上相会。雨越下越大,四周的柳树和野花,好像在风雨中哭啼。门外的道路,十分泥泞。燕子的翅膀,被雨水淋湿,只能在低空中慢慢飞行,我们满怀伤痛地离别。现在,虽然我们两人同住金屋,风和日丽,桃花盛开,春光明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反倒没有以前那种难分难舍的感觉了。当初在风雨中离别时的痛苦和牵挂,只有我们两个人才能体会到。可惜,那种感觉,一去不复返了!
这首词语言清新,风味独特,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失去的,永远最美;得到的,反觉平常”的独特感受。
长相思
【宋】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怨词。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女子的一片痴情,让人痛心。
全词大意:春花深深,杨柳荫荫。穿过柳林花丛,寻觅心上人的音讯。可是,心上人已背信弃义,让人肝肠寸断。无穷白昼,唯有寄孤愤于鸣琴。漫漫长夜,辗转反侧于孤衾。曾经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语如今在哪里?当初谁能料到会有今天这凄凉的情景呢?
词句极短,而酸楚无穷。尤其是“钿誓钗盟何处寻”中的一个“寻”字,道尽女子的失落与不甘。追怀当日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如今全已幻灭。
醉太平·闺情
【宋】刘过
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
这是一首写相思忆别的词。上阕为下阕做铺垫,下阕是上阕的发展和深化。
全词大意:心上人情真意切,品格高洁,细长的眉毛,双垂的鬓发,俊俏美丽。她坐在月光下的小楼阁里,调弄古筝,悠悠的声音,诉说着春天的思绪。我想念你,惦记着你,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绿色的轻纱销褪了颜色,云屏旁边的熏香减少,如何才能忍受这酒醒之后的孤独!
词的结尾,暗示这位多情女子曾经以酒浇愁,想在酒醉中解脱相思的困扰。但是,酒醒以后,离愁重新袭来,倍感惆怅,犹如“举杯浇愁愁更愁”一样,不仅不能消愁,反而更加痛苦。
浣溪沙·感别
【宋】刘辰翁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
这是一首抒写男女别情的词。作者以细腻委婉的描绘,写出离别的凄凉意境;以通俗白描的语言,写出别后的悲痛心情;以淡雅简练的笔调,写出两人爱情的真挚。
全词大意:快要下雪的寒冬季节,我们在疏疏点点的树林中告别。“竹篱斜闭”的乡野,万木凋谢。因为思念而悲痛伤身,面容憔悴,引起了心上人的无限爱怜。想紧握你的素手,不让你走,却把眼泪洒在了你的面前。我们别后重逢,现在又要分离,长期的离恨之愁,短暂的重逢之喜,让人难受得说不出话来。
#夏日生活打卡季#
太原市成成中学——举校从戎战沙场 红色基因代代传
行军途中。 成成中学供图
成成中学新生参观校史馆。 成成中学供图
图为耸立在校园内的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纪念碑。本报记者丁园摄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园内,耸立着一座醒目的纪念碑——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纪念碑。站在碑前抬头凝望,栩栩如生的抗日群雕令人肃然起敬。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仿佛又听见了响亮的号角、激昂的演说,战火纷飞中的青年战士,在眼前慢慢清晰起来……
举校从戎,驰骋晋西北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先进知识分子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兴起办学热潮。1924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山西籍校友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在太原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成成中学由此诞生,并在建校初期以勤俭创业、严格管理、师资雄厚、成绩优异而蜚声三晋。
走进校史馆,一幅幅图片记录了成成中学往昔的峥嵘岁月。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共产党员教师陆续来到学校任教,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及党的外围组织,革命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他们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进步思想,引导大批青年走上爱国救亡道路。特别是从武新宇担任第二任校长以后,成成中学的领导权逐渐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学校成为山西地下党的红色堡垒。”成成中学党委办公室主任靳晓东介绍道。
“一二·九”运动后,成成中学成立了“成中抗日救国会”,此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救国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成成中学师生提高了思想认识,丰富了实战经验,为举校从戎反侵略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全面侵华,八路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杨尚昆、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校园留下了工作、生活的足迹。当时的成成中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
8月,受战事影响,成成中学整体搬迁至清源县城。同学们半天上课,半天参加爱国救亡活动——撰写文章、印制传单、出版刊物、发表评论。他们誓死不做亡国奴,随时准备奔赴抗日前线。
成己成人的大义铸就了革命年代的壮举。1937年10月10日,经周恩来批准,成成中学成立师生抗日义勇队;11月,改编为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12月,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刘墉如校长任支队长,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与八路军120师并肩作战,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县城的战斗,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一所普通中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校长到师生举校从军、共赴国难,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奇迹。作家周立波在《师生游击队》一文中曾谈到:“这些学生和先生的确值得人尊重。他们不但没有逃难,而且背起了武器。他们胸前佩着的两个黄色手榴弹,表现了他们的英勇,他们的脸色完全黑了,不像书生,真像战士。”
艰苦卓绝,血沃大青山
校史馆墙上悬挂着一幅幅黑白照片,上面是一张张青春甚至稚嫩的面庞。爱国之情、一腔热血,让师生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以往读书人的报国之路。
从课堂到战场,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思想,更是自我的坚持:长夜行军,忍饥挨饿,扛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枪行走,疲惫可想而知;枪林弹雨中,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奋勇杀敌,危险可想而知……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磨练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真正实现了由学生到战士的转变。
1938年,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并组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随后,四支队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一同北上挺进绥远,跋山涉水千余里,突破日寇的重重堵截,将抗日的旗帜插到了大青山上。
大青山地区峰峦起伏、山大沟深,地势十分险要。党中央作出组建大青山骑兵支队的指示后,四支队师生一方面在战斗中配合主力部队缴获了大批战马,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有文化、善于沟通的特长向爱国绅士等募捐,很快解决了马匹、鞍具问题,并经过严格的训练,最终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骑兵部队。1941年,游击第四支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营。
在大青山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师生们的足迹踏遍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绥中、绥西、绥南和绥东土地。在敌我战斗频繁的岁月里,部队白天在山上隐蔽,夜间下山转移,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人不脱衣、马不卸鞍,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直至取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里面有父子兵、兄弟兵,其中就包括广为人知的“阎氏三兄弟”。
“我父亲本来不是独子,但一场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却变成了独子。”阎氏三兄弟的侄女简杨在《青山何处埋忠骨——为忘却的历史》中写道,“伯父们离家时,只是三个连二十岁都不到的年轻人……而他们,却想把一个国家即将灭亡的痛苦和耻辱,分担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十八岁,十九岁,二十二岁,是人生的锦绣年华。有的人用无知的挥霍度过,有的人用摸索的迷惘度过,三位伯父却选择了用舍生取义的壮烈度过。”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师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师生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抗日战争期间,成成中学师生共参加大小战役300余次。如今,在内蒙古武川县井儿沟建有抗日纪念馆和纪念碑,许多忠骨就长眠于此。
追思怀远,步入新时代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成己成人写华章。山河破,家国殇,投笔从戎举刀枪;先生学子赴战场,不雪国耻不还乡……”校史馆里摆放着一台电视机,用来播放电影《成成烽火》,抑扬顿挫的主题曲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201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电影《成成烽火》,共10部。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英勇事迹。其中,部分群众演员甚至就来自于当下成成中学的师生。
“我看过这部影片。一入学我们就参观了校史馆,瞻仰了纪念碑,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时,成成师生毅然决然走上战场,在我们这个年龄以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革命丰碑。新时代的我们定以先辈为榜样,肩挑复兴大任,再铸青春辉煌!”1810班梁元瑾激动地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近年来,成成中学立足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着力建设“讲好思政课赓续红色基因”党建特色项目,大力推动课程教材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培植师生爱国爱校、求知求是的浓厚情怀。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成成中学全面推进思政课实践,从思想政治课到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特点突出的学科,再到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学科,从党员教师到普通教师,逐渐形成了“科科有思政课—人人上思政课—课课是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常态化局面。思政课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升贯穿始终,让课程、课堂、课业所承载的立德树人任务,教育、教学、教师所肩负的培育新人使命落地生根。成成中学对全市思政课的推进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并在省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两年来共接待兄弟学校来访近百人次,开展省市讲座、送课50余节。
“以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成成中学党委书记季禾充满信心地说,“学校坚持以学致思、以教立信、以育促行,通过构建多元教育载体,将红色基因这一学校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源,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立德之本,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丁园
(责编:李琳、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