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辛丑是什么时间,几点钟(辛丑是什么时间)

辛丑是什么时间,几点钟(辛丑是什么时间)

2021不一般!辛丑牛年只有354天?为什么没有立春?掐指一算,答案来了…

本文专家: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近日“牛年只有354天”登上微博热搜“沸”了

2021年是辛丑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至2022年1月31日结束共354天

除此之外

辛丑牛年还不一样

无春年

立春对应2020年的农历的腊月廿二

一周之后才是农历春节

而2022年立春在2月4日

对应农历的正月初四

春节已然过去了三天

这就意味着

牛年完美错开了两次立春

成为了一个没有立春的农历年

再继续翻看日历

2023年

也就是虎年将有一个立春

农历和二十四节气都是我国传统的历法

为什么关系这么复杂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观察天文现象和气候、物候变化时总结出来的一套成果。

但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用的公历,是清朝灭亡后从西方引进的。

那为啥二十四节气往往和公历可以非常好地对应上呢?

通常立春几乎总在2月4日前后,清明则往往在4月5日前后。这是因为,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也就是360°。将360°均分为24份,则每15°为一个节气。而公历的设置也要参考太阳公转周期,故而二者经常是可以对应上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和西方的公历,都是对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规律的总结,自然是有些对应关系的。

节气轮回好像地球永不休止的公转,没有所谓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

现代将两次春分之间的时间长度称为一个太阳年,长度约为365.2422天。而我国古人则更多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计算,得到的结果也是相近的,历史课本中,元代的《授时历》算得一年长度为365.2425天,就是一个例子。

无论是春分还是冬至,不过都是人为划定一个起始点,用以度量地球“跑圈”的速度,自然结果所差不大。

理所当然,两次立春之间时间大约也近似这个数值。

农历=阴历?

通过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太阳运动这块比较了解,但同时也很看重另一个天体—月亮。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并且还是周期性出现的,平均约为29.53天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周期。

朔,是月亮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恰好看不到月亮的时候;而望即为月中满月。我们的祖先以这个周期定义一个月的长度。朔为初一,而满月经常出现在十五、十六。

那么月的概念来自月亮,年以及节气的概念来自太阳,二者组合,即为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

一个月或者29天或者30天,错综排布,平均值约为朔望月周期。一般的年份有12个这样的月,加起来约为354天。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公转周期或者说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完整周期约为365.2422,比354天多十余天。

为了缩短两者的差异,于是农历会在正常的长度为12个月的年份中,插入一些闰年。闰年包含13个月,长度约为384天。

如此操作下来,六成以上的农历年有12个月,剩下不足四成为闰年。于是农历年长期的平均天数接近太阳年的长度。

这样来说,农历是同时兼顾太阳、月亮规律的历法,专业的称呼应为“阴阳合历”,一些场合称之为阴历是一种约定俗成,虽然多年以来不会引起误解,但是却是不准确的说法。

为啥有无立春、两个立春的年份?

两个立春之间间隔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年,也就是365.2422天。而农历一年长度则时约354天和约384天间隔排列。

农历平年小于太阳年长度,如此,只要春节时间较晚,不难在头尾都错过立春,成为无立春的年份。

牛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牛年错过的立春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前面的鼠年“抢走”了。

民间有传言两个立春的年份叫做“两头春”是所谓的“好年份”,对应有些年份则一个立春都没有,就叫“聋子年”或者“哑巴年”寓意不祥。

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依据的。这样的变化只是农历力图调合月相变化和公转周期而带来的结果而已,纯粹是正常的数学排列而成的巧合。

实际上,两头春和无立春交替出现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反而单立春的年份少一些。

那有人可能也会问了:牛年到底从哪天开始?

牛年从哪天开始?

当然,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生肖应当以立春为界。

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一些江湖艺人、“算命先生”之类人物的言论,翻检各类史书、古代日历,这类观点是全无依据的。

在《史记》中,提及和每年开始实际相关的时间点有四个,分别是冬至、腊明日、正月初一和立春。

四者各有不同含义,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代测量太阳年长度使用冬至作为节点,可以认为是天文计算的一年之开始。

真正可以称为岁首的,还是正月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即春节。

初一即朔日,故而春节在古代也叫正月朔日,简称正朔,正朔在古代被看的非常重,甚至被引申为王朝正统的含义。这是立春无法比拟的。

所以

你看明白了吗?

2021年是无春年

但也不要盲目相信寓意不祥等说法

来源:科普中国

2021不一般!辛丑牛年只有354天?为什么没有立春?掐指一算,答案来了…

本文专家: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近日“牛年只有354天”登上微博热搜“沸”了

2021年是辛丑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至2022年1月31日结束共354天

除此之外

辛丑牛年还不一样

无春年

立春对应2020年的农历的腊月廿二

一周之后才是农历春节

而2022年立春在2月4日

对应农历的正月初四

春节已然过去了三天

这就意味着

牛年完美错开了两次立春

成为了一个没有立春的农历年

再继续翻看日历

2023年

也就是虎年将有一个立春

农历和二十四节气都是我国传统的历法

为什么关系这么复杂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观察天文现象和气候、物候变化时总结出来的一套成果。

但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用的公历,是清朝灭亡后从西方引进的。

那为啥二十四节气往往和公历可以非常好地对应上呢?

通常立春几乎总在2月4日前后,清明则往往在4月5日前后。这是因为,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也就是360°。将360°均分为24份,则每15°为一个节气。而公历的设置也要参考太阳公转周期,故而二者经常是可以对应上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和西方的公历,都是对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规律的总结,自然是有些对应关系的。

节气轮回好像地球永不休止的公转,没有所谓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

现代将两次春分之间的时间长度称为一个太阳年,长度约为365.2422天。而我国古人则更多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计算,得到的结果也是相近的,历史课本中,元代的《授时历》算得一年长度为365.2425天,就是一个例子。

无论是春分还是冬至,不过都是人为划定一个起始点,用以度量地球“跑圈”的速度,自然结果所差不大。

理所当然,两次立春之间时间大约也近似这个数值。

农历=阴历?

通过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太阳运动这块比较了解,但同时也很看重另一个天体—月亮。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并且还是周期性出现的,平均约为29.53天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周期。

朔,是月亮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恰好看不到月亮的时候;而望即为月中满月。我们的祖先以这个周期定义一个月的长度。朔为初一,而满月经常出现在十五、十六。

那么月的概念来自月亮,年以及节气的概念来自太阳,二者组合,即为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

一个月或者29天或者30天,错综排布,平均值约为朔望月周期。一般的年份有12个这样的月,加起来约为354天。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公转周期或者说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完整周期约为365.2422,比354天多十余天。

为了缩短两者的差异,于是农历会在正常的长度为12个月的年份中,插入一些闰年。闰年包含13个月,长度约为384天。

如此操作下来,六成以上的农历年有12个月,剩下不足四成为闰年。于是农历年长期的平均天数接近太阳年的长度。

这样来说,农历是同时兼顾太阳、月亮规律的历法,专业的称呼应为“阴阳合历”,一些场合称之为阴历是一种约定俗成,虽然多年以来不会引起误解,但是却是不准确的说法。

为啥有无立春、两个立春的年份?

两个立春之间间隔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年,也就是365.2422天。而农历一年长度则时约354天和约384天间隔排列。

农历平年小于太阳年长度,如此,只要春节时间较晚,不难在头尾都错过立春,成为无立春的年份。

牛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牛年错过的立春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前面的鼠年“抢走”了。

民间有传言两个立春的年份叫做“两头春”是所谓的“好年份”,对应有些年份则一个立春都没有,就叫“聋子年”或者“哑巴年”寓意不祥。

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依据的。这样的变化只是农历力图调合月相变化和公转周期而带来的结果而已,纯粹是正常的数学排列而成的巧合。

实际上,两头春和无立春交替出现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反而单立春的年份少一些。

那有人可能也会问了:牛年到底从哪天开始?

牛年从哪天开始?

当然,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生肖应当以立春为界。

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一些江湖艺人、“算命先生”之类人物的言论,翻检各类史书、古代日历,这类观点是全无依据的。

在《史记》中,提及和每年开始实际相关的时间点有四个,分别是冬至、腊明日、正月初一和立春。

四者各有不同含义,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代测量太阳年长度使用冬至作为节点,可以认为是天文计算的一年之开始。

真正可以称为岁首的,还是正月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即春节。

初一即朔日,故而春节在古代也叫正月朔日,简称正朔,正朔在古代被看的非常重,甚至被引申为王朝正统的含义。这是立春无法比拟的。

所以

你看明白了吗?

2021年是无春年

但也不要盲目相信寓意不祥等说法

来源:科普中国

两个辛丑年的对比,中国确实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

两个辛丑年的对比,中国确实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

撰文丨墨黑纸白

一、中国确实早已不是120年前的中国

中美这次高层会晤搞得不欢而散,被不少网友们围观,同时人民日报也很适时地放出了两张照片的对比,称:两个辛丑年的对比,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

网友们的豪情围观及激情评论,这些纸白君就不多作评论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自由。

我们着重来聊一下人民日报的对比照,可能是囿于我们有太多历史包袱的原因,所以针对现代进程会不断浮出一些历史记忆。

当纸白君看到这张对比照的时候,也是充满惊讶的,首先纸白君是绝对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中国,而非满清时代下的中国。

毕竟那时候的中国不仅受外强欺凌,内部也毫无进步意识与自强精神,虽然做出了很多想要改变的准备和工作,但最终还是囿于自身的筹算而失败。

其次纸白君并不认为我们现代中国一定要拿满清时代的中国作对比,因为我们现代比满清时期的进步而言不是一点半点,而是超时代的大跨越。

而且我们现代中国,至少在纸白君上学时期,学的历史书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要成为历史的垃圾,要被践踏的。

二、如果要拿古代中国对比现代中国,盛唐时期会是个更好的选择

随着我们的改开到来,我们也开始从反帝国主义转换为寻找资本主义国家身上,符合我们发展的道路,所以反帝国主义也就成了现代化的探索与学习。

毕竟融入世界后的中国,确实开启了绝不同于古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仅成长迅速、实现温饱而且民众智慧也随之日益进步,这确实是伟大的进步。

而对封建主义,我们依然要时刻保持无情的鞭挞,因为也要时刻提防封建主义的卷土重来,所以这张照片的对比某种程度上缺乏全面思考。

因为我们现代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来都不曾有过的存在与全方位进步,而满清时代下的中国则是我们中华历史中最为不堪的时期。

所以相比之下,纸白君更希望我们用盛唐来做对比,盛唐时期对外包容开放,不仅热衷于输出汉文化,也乐于从多边商业化思维中争取对自己的益处。

同时盛唐时期的中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高光时刻,这样的古代与现代中国才能相互交映出色彩光鲜的对比。

而且在这个时候拿百年前的辛丑条约签订照来对比现代的中美战略谈判照,很明显是将我们自己处于弱势一方,毕竟那时候的中国吃了大亏。

三、美国刚更迭权力,现在没必要跟它们一般见识

然后再看中美关系上,我们中国老话说,好事多磨。既然之前已经有过隔阂,那么再次谈合作或战略互信,就没必要一次性就能谈好。

更何况美国目前处于一个刚刚交迭权力的新时期,一开始的策略本身就飘忽不定,我们只需要更多的耐心即可,没必要过于跟它一般见识。

我们的态度和方向是明确的,相信美方也是完全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更多的交融就交给时间来磨合即可,毕竟合作谈不来,也不至于双方剑拔弩张。

在纸白君的认知中,我们中国还是要努力营造好内外环境,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发展,营造好自己的民生进步,以避免被他国消耗。

很多网友可能会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努力发展?就是为了不受欺负。”这话纸白君是完全认可的,但是不受欺负不代表要剑拔弩张。

这容易给自己设置陷阱,也容易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留出空档,我们现代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了,在这方面不仅是科技进步,还有意识思维进步。

以前纸白君认为中庸之道是不可取的,但是当纸白君年过三十之后,发现中庸之道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仍需要大力发展期的个人和社会来说。

四、在世界格局变换的新阶段,我们仍需小心谨慎对待

个性过于鲜明,迟早是会被社会教怎样做人的,比如说这两天又入狱的郭美美,从来不去想如何靠正途去发展自身,总想违反法律赚钱,岂能不囹圄?

以前纸白君也是个性过于鲜明,总觉得写文就要个一吐为快、酣畅淋漓,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不说了,总之是没有太多的好果子吃。

所以不仅是现代中国与百年前不同了,就连我们现代中国人其实也早该与百年前不同,我们要的是和平,我们要的是发展,我们要的是思维与民生共进步。

那么美国不要试图用以前的方式来对待中国,而我们中国也不能以以前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相信在世界促进的彼此更多磨合中,合作多于争端是一种必然。

至于美国中午没有管饭的问题,我们也不必争执,这个国家向来小家子气,就算管了也不过是毫无营养的肯德基之流的东西,还不如自己吃泡面实在。

等他们美国啥时候来咱们这了,咱们多给他们整点豆浆油条之类的就行了,不用太好的招待,省的他们说咱们连顿饭都管不起。

最后呢,还是希望我们中国能努力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相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不让任何因素所阻碍,对我们来说才是最有利的。

2021—3—19落笔于墨辩閣

#头条热搜##热点观察团##我要上“首页推荐位”##央媒评中美高层对话美方挑起争端##两个辛丑年的中外谈判对比#

书法落款时间各种雅称查询表,非常实用!

落款,是书法创作一个要点,很多朋友在章法和准确性方面容易出现纰漏,尤其表现在落款内容硬伤颇多。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书法落款时间写法,较为全面,建议仔细阅读。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其实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今天至善君给大家按照落款年份、季节、月份、日期四大分类来详尽阐述落款时间的写法,非常实用,或收藏或分享,有福了。

【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

一、记年份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二、记季节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三、记月份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

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四、记日期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书法落款的时间,可以不写,但若要写,务必慎重,且写法非常重要,不懂的人会混淆写法、随性乱写,贻笑大方。

十二时辰——十二地支纪时

上篇文章讲了我国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除了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纪时。

大家发现没有,不管用什么方法记录,在年、月、日的长度上,我国古代与世界其他民族基本都是相同的。就是按地球公转一圈记录一年,月亮公转一圈记录一月,地球自转一圈记录一日。但是再细分一日,我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西方是用小时记录,我国古代用时辰记录。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前两年有个小说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说的就是长安城(今西安)一天二十四小时发生的事儿。

说到时辰,就给跟地支联系起来。

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十二时辰就是:

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人根据一日内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生活生产习惯建立的纪时方法,为世界独有。它与二十四节气一样,都是我国特有的,体现了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

如今,“时辰”这个词汇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看古装影视作品、阅读古代文学著作时经常出现“子时”、“丑时”……我国特有的生辰八字就更要看时辰了。

古时人们用日晷测定时辰,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中国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使用日晷纪时。如今,在很多著名的古迹仍保留有日晷,如故宫、景山、国子监等。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除十二时辰外,古人还有刻、更、点等计时单位。

一时辰等于八刻,古人说“午时三刻”,指的是11点45分。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19:00-21:00)为一更,亥时(21:00-23:00)为二更,子时(23:00-1:00)为三更,丑时(1:00-3:00)为四更,寅时(3:00-5:00)为五更。俗话说“夜半三更”,指的就是子时。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就是24(120分钟/5)分钟。

古时的时间概念还有一盏茶、一柱香、一弹指、一刹那、一念……这些都来自佛教用语。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一盏茶的功夫”、“一柱香的时间”,其实都是来自佛教的时间词汇。当下,大家仍在使用“弹指一挥间”、“一念之间”、“刹那之间”……可见,文化一直在传承。

喜欢的朋友请点关注,下期继续分享生活中的地理。